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分解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ppt】

• 第三、革命形势——城乡不平衡
•
32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到1930年初,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 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 约10万人。重要的根据地有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 湘鄂赣、湘赣、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和琼崖等。 •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 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
11/6/2014
7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实行的“不抵抗”政策在 处理“济南惨案”中已露出端倪。 而日军在以后 全面侵华中的残暴野蛮行径在“济南惨案”中也已暴露无遗。
11/6/2014
8
2.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928年12月29日凌晨, 东北易帜
月 日 凌 晨 , 张 学 良 等 联 名 通 电
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 土地革命 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 关键词:十年内战 • 关键人物:蒋介石(第一节),毛泽东(第二节)
3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本章聚焦:国民党 蒋介石
1927-1937 官僚资本形成
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
陈立夫 陈果夫
15
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南京国民政府所代表的,既不是广大劳动人民的 利益,也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大资产 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国民党所实行的就是代 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 军事独裁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红军长征的胜利
长
征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 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 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 党人赢得了中国。 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 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伯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美国作家哈里森
王明“ 王明“左” 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王 明 等 反 对 邓 、 毛 、 谢 、 古 的 斗 争
王明“ 王明“左” 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
50 45 40 35 约4:1 30 25 约7:1 20 15 A 左倾错误全面贯彻 B 第五次围剿规模空前 10 C 反围剿中犯了冒险主 5 义和投降主义错误 0 第一次 第三次 第五次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土地革命 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 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 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 得到解放和发展。 得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年 月 井冈山土地法》 变 化 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土地 年 月 兴国土地法》
(一)大革命的失败 3、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了严 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 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 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 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 一个新的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 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点总结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点总结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提要】1949至1978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由主动全面学习斯大林建设道路到力图摆脱苏联影响,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科学地、实际地探索到曲折地、人为地、跃进式地探索是前三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伴随着1956年下半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也提前超额完成,然而,1958年起,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步入艰难曲折的二十年,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力图摆脱苏联,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66):1、建设条件:(1)经济基础——一化三改(物质保障)①三大改造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
(2)体制条件——制度确立(政治前提)①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外部因素——苏联教训(客观影响)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对斯大林的批判(4)理论指导——立足国情(独立探索)《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①召开背景:全面总结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制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哦基本任务。
②主要内容:A.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 农,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 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 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 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宣告了中华苏维埃临 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 员会主席。
1927年9月29日 秋收起义部队 “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
在组织上进行改编,将部队从一个师缩编为 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确定“支 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 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 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927年10月6日 毛泽东与袁文才 在茅坪大仓村会见
火,可以燎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 的深入
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红衣方面军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 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取得三次 反“围剿”的胜利。
兴国土地法 毛泽东于1928年12月在井冈山主持制 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在 此基础上,他于1929年4月在兴国主持制 定第二个土地法。
第五章 中国革命新的道路
本章内容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 治主张 二、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 派的政治主张
(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 独裁统治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目的:通过对1956年到1976年这段历史的学习,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巨大的挫折,这些挫折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也为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阶段取得的理论成就和经济成就“大跃进”的主要内容及危害“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教学难点:教学时间:2学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就变成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与之相应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建设。
从1956年开始,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开创性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迂回和曲折,为下一代中共领导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教训,做了认识和实践方面的准备。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论十大关系》1955年底,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并开始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从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连续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听取了各方面关于经济建设状况的汇报,在4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方针政策,报告的主旨就是“要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报告中阐述的十个问题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大关系,涉及经济发展战略的有:“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涉及经济管理的有:“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报告还论述了我国的民族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关系以及中外关系等,提出了在国家生活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相应原则。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10年春,冯玉祥作为清朝北洋军的一名军官,受革命思想影 响,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倒戈参加“滦州起义”;1924年直奉 战争中,作为直系将领,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 电邀孙中山北上讨论国事。1926年7月,国共两党在广州开始 北伐,冯玉祥在同年9月,在五原召开誓师大会,参加南方国民 革命军,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联军司令,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 军第二集团军。
1927年6月10日,汪、冯在郑州举行会议,会上,冯玉祥对“反蒋”
不作正面回答,但在清党反共问题上与汪产生共鸣。随后,冯又应蒋
介石之邀,来到徐州。在19日,蒋介石即率部下随从李宗仁、白崇禧
等人从徐州向西的黄口车站迎接冯玉祥。20日,徐州会议在徐州解放
路与淮海路交叉的花园饭店举行。花园饭店是1916年,苏州籍英美烟
①1927.6.10 郑州会议
②1927.6.20 徐州会议
徐州会议后,冯玉祥(前排左 一)和蒋介石(左三)合影
资料: 花园饭店与徐州会议
1927年6月初,武汉政府攻克了郑州、
开封,取得第二次北伐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南京政府也占领了徐州、
蚌埠。随后,江精卫在郑州,蒋介石在徐州,分别邀请冯玉祥举行会议。
(一)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没有改变, 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 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革命势力遭到了极大的摧残。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 了全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
• 张学良(1901-2001),陆军一级上将,奉系军 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字汉卿。1936年,发动震 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 “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土地革命战争讲解

考研政治十七期知识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此知识点包含两方面内容: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以及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宁、汉合流后,国民党于1928年改组国民政府。
于同年,张学良改易旗帜,使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环境无比艰难,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爆发,使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然而,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
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总结经验教训,将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12讲 学案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年——1978年)一、时空坐标1.理清新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1)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准备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3)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2.掌握新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阶段特征、政策、成就和问题,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经济特色。
3. 抓住新中国四大政治制度和国家统一的政治主题,对比中西民主政治的不同特色。
理解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做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二、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提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材对应内容:必修一:第21、22、26课; 必修二:第18课;必修三:23、27、28、29课三、史实要点——完成下列填空阶段 政治、外交 经济 思想、文化、科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四、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1、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
《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民主监督的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左倾错误发展六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 倾机会主义。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曲折
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
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 错误曾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地认
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1、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 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 始长征。 当时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改向敌人力量薄 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后,1935年1 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 (史称“遵义会议”)。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 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 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 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会址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红军长征的胜利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 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人迹罕至的夹 金山,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功地区,同5月初离开川陕根据地实行 转移到达那里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中共中央又同四方面军领导 人张国焘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0月19 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合,有了新 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 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问题
1.土地革命为什么会出现严重曲折?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3.毛泽东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 争的?
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 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250万人口、5万平方公里土 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 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根据地人口一度达到1 000万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 坪村举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首先由苏维埃 共和国公民选举产生乡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 区、县、省和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县、省和全国苏维 埃政府。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懂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2.认识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懂得革命的政党和人民,总是要经过正反两方 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变得成熟起来,才能赢得胜利的深刻道理。 3.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抗日战争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观看相关音像资料,能够从中提取有关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条理化。 2.在小组交流讨论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有关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看法与观点,并 能够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评估和借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阅读,增强学习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兴趣。 2.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懂得遵义会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 3.初步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共产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式图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 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毛泽东在1933年8月和1934年1月先后作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报告,总结 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文盲众多,是旧社会广大农村的共同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根据地所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 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 和国的雏形,它使陷身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
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遭到失败, 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