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的谈判内幕
谈判中不同国家的时间和空间案例

谈判中不同国家的时间和空间案例1997年7月1日零点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奏响,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标志着香港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已经回归祖国20年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香港回归前中国各方人员就香港问题与英方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谈判和交涉。
正是因为这些谈判和交涉,才使得香港能够顺利平稳回归,才使得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重新闪耀在祖国的桂冠之上。
一、英方初次试探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采取的政策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并不想一举武力收回香港。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政策的效用,新中国故意长期不对香港的前途问题进行表态,也不要求英国承认新中国对香港的主权,使得英方一时间也摸不准中国的意图。
此后,香港成为新中国连接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
中英关系于1972年实现正常化。
1974年5月25日,毛泽东会见了英国前首相希思以及随行人员。
在会谈过程中,毛泽东谈到了香港问题。
毛泽东说:“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
我们现在也不谈。
香港是割让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24年。
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
是年轻一代人的事情了。
”毛泽东的谈话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很随便,其实则蕴含深意。
毛泽东提出了香港问题中的两个不同情况:割让和租借,这是中英之间三个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而中国政府又不承认这三个条约,这就为将来中英之间的谈判奠定了基本的调子和基础。
而且,毛泽东也没有具体谈到24年后该怎么办,话很灵活,英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
图注: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明确提出1997年收回香港英方不太愿意主动谈及香港。
在英国人看来,虽然他们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但是这些条约毕竟是通过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抢来的东西,怎么好意思拿到原来的主人面前呢?但是,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强行租借新界地区的期限是99年,将于1997年6月30日到期。
香港澳门是谁收回来的

香港澳门是谁收回来的
香港回归是清朝时和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到期了,跟什么人收回没有关系毛泽东1946年12月9日预言
香港问题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从四十年代开始,毛泽东已形成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甚至台湾问题的基本思路,即:不急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充分尊重港澳地区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协商,用和平过渡的方式来解决。
如今港、澳的顺利回归,应验了这些英明预见。
毛泽东、周恩来为解决香港问题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人们却知之不多,甚至有人误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党的主要领导人在香港问题上无所作为。
其实,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长期的努力,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从大局着眼,保持冷静、沉着、稳妥的态度,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特殊策略和政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政治胆识和高超的统战工作艺术。
一、"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1987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葡联合声明》。
1988年1月15日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互换批准书,正式生效,澳门进入过渡期。
中葡联合声明小组、土地小组成立。
1993年3月31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英谈判的22轮幕后较量

口述历史:中英谈判的22轮幕后较量2007年07月02日08:44凤凰网专稿【大中小】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7月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日子,回顾香港的回归之路,24年前的中英谈判是第一件大事。
在22个回合的较量当中,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在谈判桌上经过了怎样的激烈交锋?谈判背后,中英两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又如何的斗智斗勇?今天我们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担任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周南先生,当时他担任了中方代表团的第二任团长;还有一位是中方代表团的团员邵天任先生,当时他是外交部的法律顾问,后来他又被香港的媒体称作为基本法的四大护法之一。
他们将向我们讲述的就是24年前中英谈判的幕后故事。
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图片来源:CNSPHOTO)周南:到了1979年,英国方面也有点坐不住了,因为到了1997年,新界的租约就期满了,那到时候怎么办呢?英国人想来摸摸底。
解说词:1979年3月,英国驻香港总督麦理浩以港督身份首次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面,正式试探中国政府在香港前途上的态度。
周南:麦理浩是绕着弯子提这个问题。
会见小平时,他说现在香港的投资者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新界投资,跨越97行不行,如果不给他们这个权利,那么新界的发展就要停顿了。
其实他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试探中国的态度,如果中国同意英国可以批出新界跨越1997年的土地,那么就等于变相承认英国对新界在97之后还有统治权、管理权,所以英国人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来提问题。
当然小平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很敏锐地觉察到背后的意图。
他当时就讲,香港是中国的领土,这个问题是不能谈判的,至于到97之后怎么解决,香港的投资者可以放心,绝对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解说词:英国人之所以选择在1979年来到中国,原因是中共刚刚开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路线,而邓小平再度复出,其务实路线也为西方赏识。
因此在英国人看来,这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时机。
港督麦理浩投石问路的访问,也让中国政府意识到,香港问题已经提上了议程,于是开始逐步研究对香港前途的基本方针策略,最终确定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收回香港。
邓小平在香港回归谈判中的决策揭秘

邓小平在香港回归谈判中的决策揭秘(2009-01-19 11:55:30)转载▼标签:杂谈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前夕,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诗人外交家”周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回忆了他当年亲历与英国就香港回归谈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再现了中方为实现香港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所做出的艰苦努力。
他指出:“香港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得到认真贯彻落实,香港社会保持繁荣稳定,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方针是切实可行的。
”周南深情地说:“抚今追昔,更加感觉到香港顺利回归以及…一国两制‟方针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归功于小平同志的领导。
小平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了关键的指示。
”“铁娘子”遭遇“钢铁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南在外交部工作。
他同小平同志更多的面对面接触,是在香港问题谈判期间。
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1982年9月,小平第一次在北京会见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
他说:“那是一次非常精彩的谈话,后来中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调就是那次谈话定下来的。
”周南回忆说,当时中央经过内部讨论已经确定,必须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在1997年收回包括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整个香港地区。
而英国政府并不甘心把香港交还给中国。
英方的盘算是,最大的让步就是以主权换治权,实在不行了,把主权在名誉上交给中国,但是要求中国同意它继续管制香港50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
那就是说,要订一个新的不平等条约,代替三个旧的不平等条约。
“所以那一次会谈,是针锋相对的”。
面对咄咄逼人的撒切尔夫人,小平坚定地说,主权问题是不容谈判的,我们已经等了这么多年,是在人们对政府有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等了这么多年,如果97年还不收回,我们这些人就等于是晚清的李鸿章,我们这个政府就应该自动下野,这个没有商量的余地。
撒切尔夫人说,你们搞“四化”建设需要香港的繁荣,而香港的繁荣是离不开英国的管制的,没有英国管制,香港就要垮台,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

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
香港回归的资料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香港回归--谈判
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发表简短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两开,地点在北方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
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 年9 月22 、23 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
月19 、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 年4 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 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 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 年2 月,立法局非
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
1984年6 月,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 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 月1 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
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别了,“不列颠尼亚”2014

香港 维多利亚港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 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 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 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 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 场景。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 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源自 百名专家聚首扬州畅谈盐文化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香 港 会 展 中 心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板书: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 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 式 7时45分:英国举 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 接仪式上的易帜
住 港 三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军
0时40分:“不列颠 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 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 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 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 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 正文由的 那几个部 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最后1段)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回归谈判: 1982年6月至1983年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不 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 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地,我 们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 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如果在新中国成立48年后还 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 代,甚至不能向世界交代。”邓小平又说:“中国希望 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 回。” 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英国这时企图以主权换治权。 对此,中国政府寸步不让,因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终 于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 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一、香港回归香港回归,俗称九七回归,有时称为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常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指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租借香港新界99年的期限届满之时),英国将治权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中英谈判。
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
”“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二、仪式过程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
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
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据基本法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角色扮演的技巧谈判第一场(旁白)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后就高兴地说。
(撒切尔夫人):“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
”(邓小平):“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
欢迎您来呀!”(旁白)接着,宾主双方就坐。
几分钟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
(撒切尔夫人):“我坚持认为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
”(邓小平):“贵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我们的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停顿一下,义正言辞地看着撒切尔夫人继续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撒切尔夫人):“如果这样,将会导致香港的崩溃。
”(邓小平):“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
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
”谈判第二场(旁白)中英双方代表分坐两边。
(英方代表慢条斯理地):“英国可以放弃对香港的主权,把主权还给你们,但前提是英国要继续统治香港。
”(中方代表甲义愤填膺地):“你们要继续统治香港,不就等于我们当家却做不了主了吗?”(中方代表乙):“这能体现出我们对香港行使主权吗?”(中方代表丙):“你们要是拿不出令双方满意的提议,我们中国就要单独公布自己的解决方案了!”谈判第三场(旁白)由于谈判僵持,香港前景不明朗,人心不稳,股市暴跌。
(英方代表幸灾乐祸地):“你们看,香港就是得由英国管理才行,否则,香港局势就会不稳,经济就会一落千丈。
”(中方代表甲):“你们不要忘了,钞票是由香港政府发行的,香港当局应该负主要责任!”(中方代表乙拍案而起):“你们损害了香港人民的利益,已经引起人民强烈不满,这还不够吗?”谈判最终胜利(旁白)经过一年多的风风雨雨和22轮艰苦谈判,中英两国终于达成协议,迎来收获的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共中央顾问委 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 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中方 陪同会见的有外交部长黄华、副部长章文 晋、中国驻英大使柯华。英方陪同会见的 有香港新任总督尤德、首相首席私人秘书 巴特勒、驻华大使柯利达。会谈原定时间 一个半小时,但实际上整整延长了50分钟, 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
• 玛格丽特· 希尔达· 撒 切尔,英国右翼政 治家,第49任英国 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她是 至今为止英国唯一 一位女首相,也是 自19世纪初利物浦 伯爵以来连任时间 最长的英国首相。 在担任首相前后高 姿态地反对共产主 义,而被前苏联媒 体戏称为‚铁娘 子‛,这个绰号甚 至已成为了她的主
• 会谈开始前,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 说:‚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 根廷。‛两人见面的‚寒暄‛亦颇微妙, 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 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说: ‚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我认 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 会谈进入正题后,撒切尔夫人按照事先设 计好的方案,摆出强硬姿态,打出‚三个 条约有效‛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离不开 英国‛这两张牌,坚持三个条约必须遵守。 她恐吓邓小平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 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 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继续由英国来管 理它。
•
1982年9月,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 人就香港主权问题进行交锋,撒切尔威胁 说,英国要以非和平方式保留对香港的治 权。邓小平毫不示弱地:‚中国人穷是穷 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 1987年,到访中国的菲律宾总统在谈到南 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的那些岛屿 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平静而又有力地 回应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 近。‛
• 邓小平寸步不让,他毫不含糊地指出: ‚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 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 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 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 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邓小平重申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 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 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英国前首 相撒切尔夫人回顾了就香港问题与中方进 行的谈判。‚很遗憾没能延续租约,‛撒 切尔夫人表示,但这在当时根本没有谈判 的余地。这是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公开谈及 此事,也是她多年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 对于她的谈判对手,撒切尔夫人评价说: ‚我赞赏邓小平的智慧。 ‛ • 撒切尔夫人还透露说,香港回归当天,她 很伤心。这是‚铁娘子‛少有的几次‚感 情流露‛之一。 • 英国人不该对香港回归耿耿于怀。 ‛ • ——尽管伤感,撒切尔夫人依然强调 说
•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显然被邓小平极其坚定 而严密的话所震撼,以至于神思恍惚,在大会堂 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她被扶起来后说,没事。 • 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向记 者宣读声明时,她的声音一时变得嘶哑,但她仍 然坚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声明。撒切尔夫人没 有想到邓小平如此强硬。回去之后,她私下对驻 华大使柯利达说:‚哎哟,邓小平真残酷啊!‛
• 邓小平说,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 全世界人民的意愿。他强调,如果1997年 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 都无法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 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 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 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 邓小平回答: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 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他还告诉撒切尔夫 人,中国政府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 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 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 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 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像夫人说的‘带来灾 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 灾难,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