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主民国时期)

合集下载

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女演员职业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女演员职业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女演员职业化进程的思考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女演员职业化进程的思考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众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在此诞生,同时,上海电影女演员的职业化进程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女演员的身份认同与角色选择、表演技艺的提升以及社会地位的改变三个方面,对这一进程进行思考。

首先,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女演员的身份认同和角色选择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在早期,女性在中国社会地位较低,而当时的电影产业也主要由男性掌握。

这种情况下,女演员只被视为“影片中的美丽面孔”,外貌和身材成为她们在电影中唯一的资本。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电影工业的发展,女演员的职业地位逐渐提高。

她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职业演员,应该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才华,而不仅仅依靠外貌吸引观众。

因此,她们开始在角色选择上更加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选择那些可以展现自己表演能力的角色。

例如,徐枫在《孤女遗产》中饰演一个落魄的女子,通过自己的精湛表演,成功展现了她的演技水平,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女演员之一。

其次,表演技艺的提升是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女演员职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

在早期,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女演员的表演也相对简单和生硬。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国内外影片的交流,女演员开始学习更加细腻的表演技巧,在表演中注重情感的流露和角色的内心世界的展现。

她们通过学习戏剧表演技巧,提升自己的演技水平,将戏剧性的元素融入到电影中。

例如,白兰花在影片《春娇与志明》中的精湛表演,将观众带入了她所饰演角色的情感世界,使角色更加饱满和立体。

最后,社会地位的改变也是上海电影女演员职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在早期,女演员的社会地位较低,她们常常面临着社会的压力和歧视。

然而,在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众多杰出女演员的出现下,女演员们开始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赞誉,并逐渐在社会上获得了尊重。

她们的成功助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女演员们铺平了道路。

民国时期济南民众影戏院的电影教育实践探微——兼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济南分会的概况

民国时期济南民众影戏院的电影教育实践探微——兼谈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济南分会的概况

38RESEARCH ON EARLY FILM EDUCATION 早期电影教育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电影已经由刚传入国内时的新奇玩意儿迅速成为广受民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从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到商务印书馆开始拍摄教育电影,再到“火烧”系列所掀起的商业潮,中国人发掘电影的教育性和商业性功能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

此时,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军阀混战的局面得以缓解,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国民党当局开始重视教育、发展经济,电影教育也在此时受到重视。

在轰轰烈烈的电影教育运动大潮中,尤以江浙一带最为活跃,史料也较为丰富,其他地区的电影教育活动记述较少。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每年度的会务报告显示当时有的地区设有分会,资料较为全面的有上海、杭州分会,其他分会记载较少。

但在民国22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中,除上海分会外,仅提到了一处正在筹备的分会,即“筹备设立济南分会”。

[1]在“组织各地分会”的目录下,上海分会之后,便是济南分会的筹备概况简述——“济南为山东省城,北通平津,南达首都,亦商业区域也,该地民情淳朴,推行教育电影,颇为相宜,现已指定该地会员何思源、董渭川,吴级宸等三人负责筹备,不日即可正式成立”。

[2]何思源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董渭川时任山东省立民教馆馆长,吴级宸当时也是山东省立民教馆的工作人员。

[3]民国时期,民教馆是由教育厅所设的社会教育机关,可见,教育电影协会济南分会的筹备工作由山东省立民教馆负责。

在当时,山东省立民教馆设有一所民众影戏院,这是全国设立较早的公立教育电影院,其成立之时,中国的电影教育运动尚处于萌芽阶段。

当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后,山东省立民教馆为了民众影戏院的运营第一时间向协会发出了求助,正是这次求助使得双方结缘。

虽然最后民众影戏院被实验剧院所取代,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济南分会的消息也就此无疾而终,但民众影戏院运营期间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广开渠道、努力经营,以“选片放映+化装演讲”的形式启迪民智,在电影教育方面做出了先行探索,提高了济南人对电影做为一种教育形式的认识。

民国电影影像中的“双生”叙事——以电影《姊妹花》为例

民国电影影像中的“双生”叙事——以电影《姊妹花》为例

2021/1上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学界所提出的“双生花”叙事模式由上世纪90年代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电影《维诺妮卡的双重生活》(又名《双生花》)逐渐发展而来,最早是指影片中两位女性故事为焦点的,并采用双线对比并行方式进行叙事的影像模式,在影像技术的推陈出新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充实。

然而,纵观电影发展史,影像的镜头实践往往早于理论体系的形成。

梳理我国早期电影资料发现,民国时期电影《姊妹花》中就已出现了较多“双生”叙事语言的运用及创新,这可以视为“双生花”叙事模式的早期萌芽。

《姊妹花》改编自郑正秋的舞台剧《贵人与凡人》,创造了连续放映60余天的票房纪录,是民国时期电影营销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因为不同性格和人生境遇走向不同结局的故事,播映后社会反响巨大,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女性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

影片所使用的一些具有对称性质的叙事元素极具现代意义,打破了早期的线性叙事方式,通过极具对比性的镜头语言,凸显了社会大环境中贫苦百姓的悲惨命运,从而揭示了当时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

《姊妹花》的“双生”叙事背景上世纪20年代,中国主流电影是旧市民电影,这种形态的电影所依靠、抽取、使用的文化资源是旧文化和旧文艺,没有比较严肃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教化性、娱乐性和低俗性。

30年代后,电影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多种电影形态并存互渗的电影格局,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思潮的演变,出现了一批秉承新技术,继承旧市民审美趣味,同时结合左翼进步思想的新市民电影,电影《姊妹花》应运而生。

彼时的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产出地,左翼思想暗潮涌动,雅、俗文化交流更替,文化思想领域人才辈出,社会新思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很多电影作品的剧本及拍摄新方法也随之不断涌现。

在此社会背景下,明星公司出品了极具现代色彩的电影《姊妹花》。

这部兼具审美性和对社会反思精神的影片,不仅融合了旧市民电影惯用的叙事方式,更注入了新市民电影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其中含有对称、对比、互生等性质的叙事元素(即“双生”元素),是当时国内电影界的一大创新,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双生花”叙事模式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在民国电影中具有较强的时代变革意义。

媒体语境下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研究(1926-1937)以《北洋画报》为例

媒体语境下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研究(1926-1937)以《北洋画报》为例

媒体语境下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研究(1926-1937)以《北洋画
报》为例
《北洋画报》是中国民国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涵盖了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报道。

在早期电影兴起的时期,它也关注到了电影行业和电影明星。

针对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的研究,可以从《北洋画报》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信息。

比如,该报曾经报道过当时备受关注的电影明星如田汉、周璇、徐慧英、李连达等,报道内容主要关注这些明星的生平、表演技巧、电影作品等方面。

如1932年的一则报道中,介绍了田汉在电影《武媚娘传奇》中的精彩表演,称其为“红极一时的名角”。

此外,《北洋画报》还注意到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在1934年的一篇报道中,强调了《唐伯虎点秋香》等“新鲜有趣、加强艺术性”的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预测电影业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文化产业之一。

总之,《北洋画报》作为当时的重要新闻媒体,对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研究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近10年民国电影研究综述
[ 49] [ 47] [ 46]
三、 其它方面 1895年电影诞生, 次年 传入中国 , 一些 外国商人看准中国市场 , 在中国巡回播映或 建立影戏院, 放 映了大量的外 国影片, 内容 丰富, 类型多样。在对外国影片 的观摩中 , 中国电影破土而出 , 因此 , 中国早期电 影融 入了许 多外 来元 素, 其中受 美苏 的 影响 较 多 , 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考察。 关于美国电影的影响方面, 王瑞具体分 析了格里菲斯发明的运 用电影手段进 行叙 事的方法和好莱坞电影 对中国人的电 影意 识、 中国民族电影的诞生与发展的影响。 虞吉对早期中国电影的 主体性进行了 深入 探讨, 指出 好莱 坞的 更为实 质而 深 入的 影 响 , 促使早期中国电影镜头语言体系紧密地 围绕着传奇性而生成。 周斌认为好莱坞电 影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 在对电影创作 者和 电影观众之电影观念与 审美情趣的渗 透和 定型上。 沙丹指出美国电影不仅影响了早 期中国本土叙事、 类型、 传播 , 还对中国电影
[ 41] [ 40 ] [ 39] [ 38] [ 36 ] [ 35] [ 34] [ 33] [ 32 ] [ 31 ]
此外, 陈犀禾、 颜慧、 索亚斌等学者对战时电 影的地理、 政治、 经济和文化格局, 以及抗战 题材和教育题材的动画 电影做了简单 的梳 理。 孤岛电影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左眩从政治经济背 景、 社会动 态、 影片 类型 和特征等方面对这种 "特殊历史环境 "下的 " 泛滥 "做了一次简析。 郦苏元剖析了吴永 刚 "孤岛 " 电影中对人性 的审视和讴歌。 乔晓英对孤岛时期的新 华公司的发展 契机 和摄制活动进行了梳理。 陈星星细致分析 了 "孤岛 "时期上海电影繁荣的原因、 影片分 类 及 内 容 和 作 用、 电 影业的特点与局 限 32

中国早期电影(1922-1930)

中国早期电影(1922-1930)




守旧文化熏陶的创作阵营,留洋学生 与新文艺工作者,他们的知识分子身 份与商人身份相叠的特殊内构,造成 了艺术理想与商业利润的掣肘,因而 文艺片的样式成为了国产电影运动乃 至中国电影传统的主导性样态。
民国早期电影
1922——1930
第一节 早期电影格局

由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 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整体处于上升态势, 中国电影制片业在 20世界20年代前半期迎来了整 体的兴盛。 该时期形成了“三大四小”的主干企业格局。即 明 星(1922) 大中华百合(1925) 天一(1925) 为首;长城( 1924 ) 神州( 1924 ) 上海影戏 (1920) 民新(1923,1926迁至上海)

该影片一改明星公司滑稽搞笑、凶杀刺激 的套路,以严肃的态度将新思想与传奇故 事结合在一起;用从容平实的影像表现聚 合道德性审美和传奇性叙事曲折多变的情 节过程,先抑后扬,把一出充满心酸的家 庭伦理故事最终定格为族媳孙三代人的大 团圆。

影片主人公“余蔚茹”被置于“被诬陷--被赶出 门 --- 含辛教子 --- 抚育成人 --- 终成正果 ” 的情 节过程中,在传统节烈之妇的苦戏框架里, 完整的体现了恭宽信敏惠,孝智礼勇忠的 传统儒道的美德。于哀怨忍韧之间达成了 饱含中国道德审美内涵与哀情情愫的审美 性捏合。

此后 《孤儿救祖记》采用的“影像传奇叙事” 的策略和方法成为被效仿的模板,明星公 司又沿此路径,与“鸳鸯蝴蝶派”作家合作, 拍摄出《玉梨魂》《空谷兰》等有广泛社 会影响力和票房收益的影片,并直接启动 了“国产电影运动”
第二节 国产电影运动

国产电影运动直接表现为数量的激增,从1923年 的5部,到1924年的16部,到1925年的51部,到 1926年的101部。 另外,早期的制片企业,资本状况的改善,管理 水平、设施、技术的提升,为国产电影运动的开 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好莱坞的沉浮_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

好莱坞的沉浮_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

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汪朝光电影是一门新兴艺术,也是技术发展和商业运作结合的产物。

电影虽未诞生于美国,但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在短时间内便雄踞世界电影产业的巅峰位置。

毫无疑问,在民国年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美国影片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电影的市场运作、艺术表现、技术制作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并引起相应的社会反应。

然国内电影史研究者尚少接触此一课题, ①本文企望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中国引起的市场、制度和艺术反应,为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历史境遇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国内学者的研究散见于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①1981 年版)各章节中,但缺乏专题著作和论文,国外学者的研究因为信息交流的原因,笔者所知亦不多。

·114 ·美国研究一、市场反应:占有与拒斥美国电影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电影之一。

还在电影诞生之初,1897 年7 月,美国影片已经进入上海戏院放映,并引出了中国最早的电影评论。

①随着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地位的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影片已经取代法国影片,占据了中国电影输入的头把交椅,成为影院放映最多的外国影片。

在美国,电影业以大工业生产方式运作‚, 它不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

影片的生产只是为资本家提供有利的投资机会。

‛正因为如此,为了追求利润,美国制片商必须维持一定的生产量,而当这一生产量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外输出。

因此‚美国电影企业的巨头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乃是对市场的全部控制,以便为他们的产品获得确实可靠与经常性的销路‛,而‚各大影片公司的继续扩张和由此而产生的生产过剩的危险,促使他们进而企图垄断国外的市场,它们在本国所获得的大部分的收入使它们能够在国外实行倾销政策,继这种倾销政策而来的则是市场的垄断。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开拓国内外市场,美国电影发行商创造了诸如‚包租制‛(即强制按照规定的价格租下整批的影片) ‚、盲目购买‛(即不经过目租定影片) 、首轮的决定、放映时日的规定,以及‚互惠交易‛等整套影片销售策略。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

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上海剧场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戏剧人才和资本,形成了独特的戏剧风格和剧场文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剧场可以分为多个阶段进行研究。

从民国初期到1920年代初期,上海的剧场以经营找活剧、歌剧、话剧为主。

其代表性剧场有南京剧团、天宁剧团、春望剧团等。

这一时期的剧场形式多样,包括了强调字正腔圆的男女老少演员,注重演技的演员培训,以及以沪剧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审美传统。

然而,上海剧场在2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数次运动、数次战乱给上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戏剧创作也随之遭受到限制。

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上海剧场才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一时期,上海的剧场艺术家自觉地选择了表演出新的戏剧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谢菲尔德剧团为代表的话剧。

民国时期上海的剧场活动还与社会风貌、新思潮的兴起相互交融。

上海剧场中出现了一批知名的文化名人,包括鲁迅、胡适等。

他们通过剧场的活动宣传新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上海的剧场也成为了社交活动的场所,上流社会士绅们通过出席剧场演出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修养。

上海剧场的发展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1937年的抗日战争使得剧场生产陷入低谷,剧团往往很难维持正常的演出和艺术创作。

此外,上海剧场在面对崛起的电影的冲击时也逐渐转型,开始尝试将电影融入剧院,开办电影院等。

总结而言,民国时期的上海剧场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它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战争和新思潮的推动。

研究上海剧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戏剧艺术和社会历史,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华影业公司
创办人
罗明佑
联合
华北电影有限公司 民新公司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客 观上扭转了以武侠神怪 为主的电影局面,为中 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 培养了阮 玲玉、金 焰等一批 优秀演员
凭借鲜明的个性色彩、严 肃求新的创作态度、与众 不同的制作经营方式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影坛形成了 “明星”、“天一”和“联华”三足鼎 立的局面。 “明星”“天一”的导演被称为旧派, “联华”的被称为新派。 在尔后的左翼电影运动中,除这三大制片阵地 外,艺华影业有限公司成为后起之秀。
胡蝶是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 片时代的著名影星,早期与阮玲 玉同为中国无声电影的代表性演 员,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 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 动全国,甚至吸引众多海外侨胞 的目光。 胡蝶与阮玲玉名声相当,可结局大异。 阮玲玉在电影事业的盛年戛然作别, 胡蝶则有着长久的艺术生命。阮玲玉 以决绝的方式表达了所遭难堪与委屈; 胡蝶一生同样有过进退维谷的窘境甚 而险境,但她展现给人的始终是深深 的酒窝,含蓄的笑意。
中国早期电影公司
亚细亚影戏公司 创办人 美国人依什尔、萨弗
美国电影商人:宾杰门•布拉斯基
聘请
转手 新民公司
歇业
张石川、郑正秋、 成立 杜俊初、经营三
1914年,一战爆发,德 中国第一个制片公司 买办性质 国胶片断绝
代表作:《难夫难妻》 意义:我国摄制故事片的开端,有事先写好的 剧本,有专门的电影导演;影片主题是一个具 有普遍意义的严肃性社会问题,匡正了人们对 于电影的艺术功能认识。
浅谈中国早期电影发展
彭越
文化产业管理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作 为一个带有商品性质的“新 奇的玩意”传入中国,它虽 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 和文化侵略的一个部分,但 同时也激活了具有前沿意识 的中国知识分子发展民族电 影的愿望。 • 1905年,我国第一部戏剧片 《定军山》应运而生,翻开 了中国电影的第一页。
华美影片公司
香港第一家影片制作机构
第一部影片——《庄子试妻》 编导黎民伟的妻子扮演“扇坟”的使女,成为中国电影 史上第一个女演员,首开女子进入荧幕之先河。也是第 一部输往国外的影片。 幻仙影片公司 创办人
张石川、管海峰
昙花一现
成立背景:一战爆发后,美片取代法国等国影片成为 主导,美国胶片的输入挽救了影片制摄活动。
吴茵
她的一生努力负出的心血为 中国影坛独当一面,无与伦 比的表演又成为中国电影历 程中的表演楷模。从《新女 性》开始,几十年的电影生 涯,她饰演了中国社会各个 阶层,各种类型的中、老年 妇女形象,以善饰演“老太 婆”而响誉影坛,堪称中国 影坛“第一老太婆”。
《万家灯火》剧照
20世纪30年代“影帝”“影后”
代表作:《黑籍冤魂》讲述了一个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的 故事,具有警世意义。
中国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制片公司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家自觉参 与电影事业的开始 第一家民族资产阶级经 营的制片机构 歇业
1927年因无力维 持残局
《清虚梦》算是我国首次采用特效镜头的影片。 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与欧阳予倩、洪深联系颇深 注重实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影片拍摄 质量不很高 歇业 1923年因缺乏资 金和专业人才
阮玲玉
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 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 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 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 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 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 艺术风格。 赵丹
在《马路天使》里,赵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运 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生活出发,经过概括提炼, 真实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淳厚质 朴、又爱自作聪明的吹鼓手小陈的形象,受到广泛赞 许,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坚实基础。
群星璀璨
阮玲玉是中国默片时代最具 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被 认为代表了早期中国演员的 演技最高水准。 其代表作《神女》也被认为 是默片时代的经典作品,代 表着默片表演艺术的最高水 平。 具有丰富的激情——纯真、强烈而又细腻。她 的演技熟练、朴素而自然,丝毫没有雕琢痕迹, 每个人物都烙印着她所特有的清丽而优美的表 演风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郑君里
《阎瑞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故事片。但是摄制完全属于商 业投资片,缺乏正当艺术目的,是美国凶杀片的翻版。率先 起用非职业演员,起用女演员,脱胎于文明戏。
明星公司
创办人
张石川、郑正秋、 周剑云
加盟
1925年聘请洪 深为编剧顾问
自2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成为首屈 一指的影片公司,其作品被视为20 年代主流电影的代表
胡蝶
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报》发起 “电影皇后”评选活动,胡蝶以21334 票的最高票数当选。
中国第一代影帝,老上海最著名的电 影明星之一,是中国进步电影的代表 人物,他的电影反映了反封建、反压 迫和反日本帝国主义的思想。其成名 作是与阮玲玉合作的《野草闲花》。
金焰
1932年,上海刚创刊的《电声日报》 发起的“中国十大电影明星”票选, 联华公司初登银幕不久的新人金焰在 男影星中票数最高,由此赢得“电影 皇帝”美誉。
“影戏”是中国早期对电影的通用名称。 当时中国电影无论创作形式还是内容都 基本处于模仿西方影片的阶段,但中国 电影理论的形成,却遵循的是本土化道 路。以中国传统的戏剧和文学来阐释电 影,初步形成了一套别具一格的“影戏” 理论。
影戏理论风靡一时,成为20世纪20年代 电影理论之正宗。至30年代初中期,左 翼电影运动的兴起,一批具有新思想、 新文化和知识结构的新文艺工作者参加 电影的创作,“影戏观”逐渐消亡。
在中国电影史上,《大路》不可 逾越。它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是首部抗日题材电影,把中国三 十年代电影的水平推上了一个新 的台阶;对金焰本人来说,它是 突出反映年轻金焰的表演世界和 演技风格的典型作品。
中国早期电影理论
影戏理论 “影戏观”非常关注社会 人生,强调电影的教化功 能。从本质来说,“影戏 观”对电影功能的认识, 体现的正是“文以载道” 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古老传 统。 “影戏观”认为电影的本 体是“戏”,“影”只是 完成戏的一种表现手段。 这是以中国电影早期的电 影实践为基础的。因把 “戏”看做本体,特别强 调电影的叙事性。
长城影片公司
神州影片公司
注重艺术性, 缺乏了商业 性,审美情 趣脱离群众
是20世纪20年代中 国电影悲剧的缩影
天一影片公司
引发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在1927年春达到顶峰。
南国电影剧社
创办人
现代戏剧奠基者: 田汉
贡献
在多以赢利为目的的电影圈中,田汉高举电影艺术运动的旗 帜,追求社会教育功能和崇高的艺术价值;田汉是新文艺界 众多文学艺术家中第一个尝试拍电影的人,将文艺界思想引 入电影界的第一人,结束了我国电影长期游离于这个新文艺 运动的历史,为“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波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教育等各个领域,但由于当时的电影业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 的手中,属于资本投机领域,因此中国电影长期游离于新民 主主义革命之外,呈现出封建糟粕和民主思想并存的复杂意 识形态。
由于商业竞争的推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电影公司,培 养了一大批技术、艺术骨干力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 经济、技术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