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材料的制备机理及表征手段(原创)
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中,纳米核壳结构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对其进行的表征技术,以期加深对这一材料的理解。
一、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其中较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是湿化学合成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一般以金属或半导体纳米颗粒作为核心,通过适当的表面修饰,再将某种材料包覆在核心表面形成壳层。
常见的合成方法之一是对核的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然后通过改变溶液中的条件来引发材料的聚集反应。
如此聚集形成的壳层可以是金属纳米颗粒、聚合物或无机晶体等。
例如,可以将种子颗粒表面修饰为亲水性,然后使用水/有机混合溶剂,使其在适当条件下形成核心壳结构。
这种方法在纳米材料的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实现对壳层材料的选择性合成。
另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是通过化学还原法合成纳米核壳结构材料。
这种方法首先制备核材料,然后在核表面引发还原反应,使还原剂将所需壳层材料沉积在核表面。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壳层的厚度和形貌,从而调控材料的性质。
二、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的表征技术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的表征涉及到其结构、形貌和性质等方面。
因此,需要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在结构表征方面,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通过TEM可以观察到纳米核壳结构的形貌和颗粒的大小、形态等信息。
同时,还可以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确定核壳结构中各组分的含量。
表征还可以包括热力学性质的分析。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是常用的测定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热分解行为和热稳定性的手段。
通过热重分析可了解材料中的残余物含量及其热分解温度,从而对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评估。
此外,如果需要了解材料的光学性质,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进行分析。
通过UV-Vis可以观察到材料的吸收和发射特性,从而研究其能带结构和能级分布等物理性质。
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核壳结构

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核壳结构简介在材料科学领域,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具有极高潜力的二维材料。
它具有优异的电子输运性能、热导率和机械性能,是一种理想的材料平台。
然而,石墨烯本身在空气中易受到氧化的影响,导致其稳定性不够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石墨烯与其他化合物结合以增强其稳定性和功能性。
其中,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核壳结构就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材料。
石墨烯的特性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如下特性:1.单层结构:石墨烯由一个碳原子层构成,具有高度的二维性质。
2.高导电性:石墨烯中的碳原子形成了一个具有零带隙的结构,导致电子能够自由传输。
3.高热导率: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热传导性能,使其在热管理和传感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4.强力学性能:石墨烯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结构材料。
尽管石墨烯具有上述优秀的特性,但其在空气中的稳定性较差。
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会导致石墨烯的氧化,降低其性能和寿命。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石墨烯与其他化合物结合以增强其稳定性。
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核壳结构是一种通过在石墨烯表面包裹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颗粒形成的核壳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保护石墨烯免受氧化的影响,并且还赋予了石墨烯新的性能。
制备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核壳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备石墨烯: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机械剥离法或化学氧化还原法等方法获得石墨烯单层。
2.制备四氧化三铁:可以通过沉淀法或溶胶-凝胶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这些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尺寸可以通过控制制备条件进行调控。
3.包裹四氧化三铁:将制备好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与石墨烯进行混合,通过化学键或物理吸附将其包裹在石墨烯表面形成核壳结构。
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核壳结构的性质和应用四氧化三铁石墨烯核壳结构具有以下特性和应用:1.提高稳定性:四氧化三铁作为石墨烯的外层包裹物,可以阻隔氧气的进入,从而提高石墨烯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

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制备高质量的纳米结构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其中,核壳结构因其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性质被广泛研究。
本文将从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和自组装行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核壳结构的制备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两类:表面修饰法和内部合成法。
表面修饰法是将一种核材料与一种壳材料相结合,通过控制核和壳之间的相互作用量来调控核壳结构的性质。
典型的表面修饰法包括乳酸聚糖包覆法和磁性核壳结构的制备法。
内部合成法是通过一系列逐步的化学反应,将核物质和壳物质逐渐包裹在一起。
典型的内部合成法包括微乳液体系法和水解反应法。
自组装行为研究核壳结构的自组装行为是核壳结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因此,对于核壳结构的自组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自组装行为研究的工作主要包括核壳结构的稳定性研究、核壳结构的形貌调控、核壳结构的材料性能的调控。
核壳结构的稳定性研究核壳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其应用性能。
因此,对核壳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核壳结构的稳定性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核和壳之间的相互作用,核和壳的大小比例,核和壳之间的“过程性”匹配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核壳结构的稳定性。
核壳结构的形貌调控核壳结构的形貌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通过调控核壳结构的形貌,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性能。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调控核壳结构的形貌来提高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性能。
通过对核壳结构的形貌进行调控,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性能。
核壳结构的材料性能调控核壳结构的材料性能对其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通过调控核壳结构的材料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性能。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核壳结构的材料性能:核和壳的组成,核和壳的尺寸,核和壳的形状。
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调控,可以进一步提高核壳结构的材料性能。
总结核壳结构的制备和自组装行为研究是纳米科技中一个重要的方向。
单分散二氧化硅核壳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表征

单分散二氧化硅核壳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表征
单分散二氧化硅核壳微球的制备和表征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制备方法:
1.制备二氧化硅(SiO2)纳米颗粒作为核材料。
2.在核材料表面形成一个壳层,可以使用溶胶-凝胶法、水
热法、溶剂辅助法等方法。
例如,溶胶-凝胶法可以通过
在核材料表面加入硅源和合适的表面改性剂,然后进行煅
烧过程形成二氧化硅壳层。
3.通过调节溶胶-凝胶法中反应参数,例如反应时间、温度
和溶液浓度等,可以获得所需的单分散二氧化硅核壳微球。
表征方法:
1.形貌表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拍摄样品
的形貌。
SEM图像可以显示出微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特
征。
2.尺寸表征:使用动态光散射(DLS)或激光粒度仪测量微
球的颗粒大小分布。
3.壳层厚度表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和测量
核心与壳层的界面,从而获得壳层的厚度信息。
4.结构表征:借助X射线衍射(XRD)可以确定微球中晶体
结构的存在与否。
5.表面化学性质表征: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
技术分析微球表面的化学结构。
6.稳定性表征:通过在不同条件下对微球进行稳定性测试,
如酸碱环境下的稳定性测试或长时间储存下的稳定性测试,评估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通过以上制备方法和表征方法,可以实现对单分散二氧化硅核壳微球的可控制备以及对其形貌、尺寸、壳层厚度、结构、表面化学性质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详细表征。
核壳型TiO2/HAP纳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催化剂 的光催化活 性和 吸 附特性进 行 了评价 。 实验表 明 核壳 型 TO / AP具有 良好 的光催化 降解能力 以及 对细 i2 H 菌有 良好 的吸 附特性 。 该复合材料在 环境净化和 除菌材 料 中有着 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关键词 : 二氧化钛 :羟基磷 灰石 :核壳结 构 ;复合 光 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 T 3 3 B 3 B 8 ;T 3 2 文献 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7 12 0 ) 刊.5 30 0 1 3 (0 7增 9 2 7 .4
容器 中,水浴加 热到 9 ℃左右 ,6 O h后过滤 并用蒸馏水 洗涤 ,干燥后得 到羟基 磷灰石粉体 。反应如下 :
1 引 言
TO 具有化 学性质稳定 、强 氧化能力 、难 溶 、无毒 i2
等特 点,是理想 的光催化 剂。在光照 条件下 ,其光 催化 反应可 以将有机 和部分无机 污染物 、 细菌 以及病 毒彻底 降解成二氧化碳 、水或者其 它无机物 【 。TO 作 为光 l 】 i 2 催化 剂 以其 许 多优异 的性 能 目前 被广 泛 的使用 ,但 是 TO 表 面对污染物 的吸附能力 不强 ; 一方面 , i2 另 在无 光 的条件下 ,则不具备光 催化 降解能力 。研 究表 明:羟 基 磷 灰石对 有机和 部分无 机污染物 、 细菌 以及 病毒等具 有 良好 的吸附特性 【引 。所 以 TO 和 羟基磷 灰石 的复合材 i2 料 可以将 污染物先行 吸附 ,然后 将其 降解 。目前 ,已经 有人 尝试 用不同 的方法 制各 TO / A i 2 P复合 材料 ,如 : H T K sg . au a 等采用将纳 米 TO 粉体 浸泡在模 拟体液 中, i2 在紫 外光 的照射 条 件下 ,诱 导 沉积羟 基 磷灰 石于 其表 面 , 需要长达一个 月的沉积 时间 ,而且沉积羟 基磷灰 但 石量 比较少 ,实验条件 复杂苛刻 ,难 以制备 出理想 的复 合材料 。 。 首 次采用非均相沉 淀 的方 法 ,在纳 米 TO i 的表面
《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增强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研究》范文

《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增强稀土配合物的发光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光学、电子学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独特光学特性的纳米粒子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人们发现Ag@SiO2核壳纳米粒子能够显著增强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这一发现为新型发光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就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增强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Ag@SiO2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首先,Ag@SiO2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是整个研究的关键。
通常采用溶胶-凝胶法或化学还原法等手段制备得到。
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物浓度等,以保证粒子的形貌和尺寸。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制备得到的Ag@SiO2核壳纳米粒子进行表征,确保其结构、尺寸和形貌符合实验要求。
三、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稀土配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光材料,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质和长寿命的荧光性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选用典型的稀土配合物进行实验研究。
首先,采用适当的方法合成稀土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光学性质等进行表征。
此外,还需研究稀土配合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光性能,为后续的增强实验提供基础数据。
四、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对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将Ag@SiO2核壳纳米粒子与稀土配合物进行复合,研究其对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比实验,分析Ag@SiO2核壳纳米粒子的加入对稀土配合物发光强度、寿命、颜色等光学性质的影响。
此外,还需探讨Ag@SiO2核壳纳米粒子与稀土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Ag@SiO2核壳纳米粒子的加入显著增强了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能。
PDA@Cu(N3)2核壳结构起爆药的制备及表征

火工品INITIATORS&PYROTECHNICS文章编号:1003-1480(2020)06-0026-04PDA@Cu(N3)2核壳结构起爆药的制备及表征耶金,杨娜,程彦飞,王煜,马海霞,郭兆琦(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要:为了降低叠氮化铜的感度,扩展其在火工品中的应用,以水为溶剂合成了纳米叠氮化铜,再采用原位反应的方法在叠氮化铜表面包覆聚多巴胺(PDA),获得具有不同PDA含量的PDA@Cu(N3)2核壳结构起爆药。
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FT-IR表征了不同PDA用量时PDA@Cu(N3)2的结构;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PDA@Cu(N3)2的形貌和尺寸,并利用能谱和XPS分析了元素组成;此外,利用DSC研究了PDA@Cu(N3)2的热分解行为。
结果表明:随多巴胺用量的增加,PDA@Cu(N3)2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发生改变,叠氮基团的特征红外吸收峰强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所得叠氮化铜主要为粒径数百纳米的片状结构,其中还有粒径几十纳米的颗粒,但都有明显棱角;PDA@Cu(N3)2的热分解温度随多巴胺用量的增加略有提高。
关键词:叠氮化铜;多巴胺;起爆药;核壳结构中图分类号:TQ56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480.2020.06.007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DA@Cu(N3)2Core-shell Primary ExplosiveYE Jin,YANG Na,CHENG Yan-fei,WANG Yu,MA Hai-xia,GUO Zhao-qi(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069)Abstract:In order to desensitize the mechanical sensitivity of copper azide and develop its application to pyrotechnics,the copper azide was synthesized in water firstly,then poly-dopamine(PDA)was coated on surface of copper azide in situ yielding PDA@Cu(N3)2core-shell explosive.The structure of PDA@Cu(N3)2was determin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XRD)and FT-IR.While the morphology and particle siz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behaviors of PDA@Cu(N3)2with different content of PDA were studied by DSC technic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X-ray diffraction peak intensities of PDA@Cu(N3)2change with increasing PDA content.The FT-IR absorption intensities of azide group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PDA content.Cu(N3)2synthesized in pure water has flaky morphology with diameter of hundreds nanometers.Meanwhile,small particles with diameter of tens nano meters appear in4samples and all particles have sharp edges.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s of PDA@Cu(N3)2rise with increasing PDA content.Key words:Copper azide;Dopamine;Primary explosive;Core-shell structure起爆药作为弹药系统中最敏感的化学能源,是一种高敏感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高反应速度的亚稳态材料。
核壳结构的合成方法ppt课件

2020/4/13
3
1.选择性腐蚀和溶解法制备球壳结构 ➢ Step 1 : 制备球核结构; ➢ Step 2 : 在球核材料表面通过沉积等方法制备单层或多层球壳; ➢ Step 3 :通过煅烧或溶剂溶解等方法,选择性去除内层球壳材 料或部分球核材料,形成球壳结构。
2020/4/13
(地学部)
14
6.原始地球层状结构形成机理的材料学研究
这也体现了大世界万物的统一现 象!物理化学的合成也离不开自 然的启示!
2020/4/13
15
谢谢!
2020/4/13
16
Step1:合成Pt籽晶,如图A 。(5mL含0.15g乙酰丙酮
铂的邻二氯苯溶液注入10mL含0.3g1,2-十六烷二醇,0.1mL油 酸,0.1mL油胺和0.06mL三辛基的的邻二氯苯溶液的回流浴中, 加热120min后得到)
Step2: Co在Pt上沉积形成Pt@Co核壳结构。(将
6mL含1.08g的Co2(CO)8的邻二氯苯溶液注入Pt纳米晶溶液)
核壳结构的合成方法
第十组 郝艳霞 李淑慧 金凤 韩刘洋 陈永博
龙世伟 徐雷雷 陈飞飞 王帮润 主讲者:卜克军
2020/4/13
1
核壳结构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气体储存与 分离,药物运输和催化保护等许多方面
2020/4/13
2
目录
1.选择性腐蚀和溶解法制备球壳结构 2.软模板法合成Pt@SiO2介孔催化剂 3.双溶液法(DSM)&浓度控制还原法(CCR) 4.柯肯达尔效应 5.马拉哥尼效应
2020/4/13
S. H. Joo, J. Y. Park, C.-K. Tsung, Y. Yamada, P. Yang, G. A. Somorjai, Nature Materials 2009, 8, 1265-1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核壳材料的表征方法
三、核壳材料的表征方法
I-V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ice constructed from b) ZnS/ZnO and d) ZnO/ZnS nanofi lms. Response times of the devices measured in air at a bias of 5.0 V based on c) ZnS/ZnO and e) ZnO/ZnS nanofi lms.
ZHU Dong—Mei WANG Fei HAN Min LI Hong—Bian XU Zhen。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organic-Polymer-Inorganic Mniticomponent Core-SheH Nanocomposite Materia[J]. CHINESE JOURNAL OF IN0RGANIC CHEMISTRY, Vo1 .23 No12 20o7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热处理法利用合适的保护剂分子分别对核 壳粒子表面进行修
饰,再利用热引发核壳粒子不同界 面间发生聚合反应制备核壳纳米粒 子的方法。
1.Hye-Young Park,Mark J. Schadt, Lingyan Wang, I-Im Stephanie Lim, Peter N. Njoki,Soo Hong Kim, Fabrication of Magnetic Core@Shell Fe Oxide@Au Nanoparticles for Interfacial Bioactivity and Bio-separation[J]. Langmuir 2007, 23, 9050-9056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化学还原法是制备氧化物/金属型核壳纳米粒子的常用方法,以氧化物
为核, 金属的反向包覆 过程。制备过程中通常先利用有机物对氧化物表面进 行表面修饰,使其表面带有一些易于连接贵金属的官能 团,然后通过化学 键将贵金属离子固定在氧化物的表面,再用化学还原法制得氧化物/贵金 属型核壳纳米粒子。
三、核壳材料的表征方法
三、核壳材料的表征方法
(a–c) Optical and (c′) SEM images of PMMA-P(S-BIEM)-g-PDM Janus particles at 60 °C for (a) 5, (b) 10, and (c, c′, c′′) 60 min and
三、核壳材料的表征方法
三、核壳材料的表征方法
三、核壳材料的表征方法
Plots of the field dependent magnetization of Fe3O4 NPs measured at 2 K and 300 K.Corresponding magnified loops ale placed in the upper left comer and lower right comer,respectively.(c)The field dependent magnetization plot of the Fe304@PMMA@PNIAM@Ag nanocomposites measured at 300 K.Corresponding magnified hysteresis loop is shown in the lower right comer of Fig.5c
核壳材料的制备机理
及其表征方法 Template
Contents
1 2 3
前言
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机理
核壳材料的表征手段
前言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571 Nano Letter 10.371 Nanotechnology 3.446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2.154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9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1.184
1. ZhangJ , CoombsN, Kumacheva E. Anewapproachtohy2 bridpolyme- metal andpolymer2semiconductor particles [J]. Adv Mater ,2002,14:1856 2. Lin Y, ZhangJ , Sargent EH. Photonic pseudo2gap2based modificationof photoluminescencefromCdSnanocrystal sa2 tellites around polymer microspheres in a photonic crystal [J]. Appl PhysLett ,2002,81:3134 3. H. Gu, R . Zheng, X. Zhang, B. Xu, J. Am. Chem. Soc. 2004, 126 ,5664.
Dianping Tang, Ruo Yuan, Yaqin Chai. J. Phys. Chem. B2006, 110, 11640-11646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模板法 一般采用聚合物微球作为合成的模板,通过在其表面的沉
积或反应,形成壳层,通过有机溶解溶解除去原聚合物模板,得 到shell的结构。
1.
周婷婷,冯彩梅.高速气流冲击法制备制备NB包覆 TiB2复合粉末[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 8(26):1— 3,34.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原位化学沉积法是在原纳米颗粒表面原位生成无机粒子,
得到复合微球.
Zhang等[1]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甲基丙烯酸(MAA) 的共聚单分散乳 胶粒子作为模板,制备了CdS或金属银纳米粒子包覆乳胶粒子的核壳结构。 王峰[2]将聚苯乙烯微球分散于氯化镉醇水溶液中,然后将此分散体系放入60oC辐照室内 进行辐照,在水合电子还原作用在聚合物微球表面, 得到PSt/ CdS核壳式纳米复合微球。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高速气流冲击法是利用气流对粉体的高速冲 击产生的冲击力,使粉
体颗粒间相互压缩、摩擦和 剪切,在短时间内对粉体进行包覆。设备是 日本奈良机械制造所开发的HYB系统,可 以用于固定化、成膜化和球形 化处理,如利用该设备可以在不规则形铝合金粉末表面包覆Y 2O3:陶 瓷粉,且处理后复合粒子球形化程度较好。
三、核壳材料的表征方法
Linfeng Hu, Min Chen , Wenze Shan , Tianrong Zhan, Meiyong Liao, Xiaosheng Fang, Xinhua Hu, Limin Wu. Stacking-Order-Dependent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Bilayer Nanofi lm Photodetectors Made From Hollow ZnS and ZnO Microspheres[J]. Adv. Mater. 2012, 24, 5872–5877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1.
M Sherif El-Eskandarany. Mechanical solid state mixing for synthesizing of SiCp/Al nanocomposites[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Volume 279, Issue 2, 2 October 1998, Pages 263–271
1.Xiong Wen Lou ,Chongli Yuan,Elizabeth Rhoades et a1 .Adv Funct Mater[J],2006,16:1679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溶胶凝胶法通常是利用化学还原法合成出贵金属的核,然后将它作
为种子,在 其表面水解金属有机盐,制备出贵金属/氧化物核/壳 纳米 粒子。
1.El2EskandaranyMS, Sherif M. Mechanical solidstatemixing for synthesizing of SiCP/ Al nanocomposite [J ].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 1998, 279(2) : 263- 271. 2.BarlowI C, Jones H, Rainforth WM. Coarsening kinetics at 600 ℃of Al2O3 dispersoids in a mechanically alloyed aluminium alloy [J]. Scripta Materialia, 2002, 47(5) : 331- 335. 3.骆心怡,朱正吼等.高能球磨制备纳米CeOJAl复合粉 末[J].热加工工艺,2003,2:14—16.
前言
前言
有机
无机
有机/无机
核壳是由一种纳米材料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另一种纳 米材料包覆起来形成的纳米尺度的有序组装结构。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原位沉积化学法
高能球磨法
高速气流冲击法
化学还原法 模板法 热处理法 光化学法
二、核壳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机理
高能球磨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纳 米粉体材料的方法,无需
外部热能供给,是一个将 大晶粒变为小晶粒的过程,结合颗粒间的固相反 应
和高能球磨法可以制备出包覆型复合粒子。
Sherif 等采用高能球磨加等离子活化烧结法制备了SiCP/ Al 纳米复合材料[1]。 Barlow等人用机械合金化工艺将Al2O3 弥散分布在Al 合金颗粒当中 [2]。 骆心怡等将纯铝粉和CeO 2粉末在高能球磨机里进行球磨,制备出纳米CeO2 /Al复合粉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