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柏拉图“洞喻”的一点浅见

合集下载

柏拉图洞喻作文

柏拉图洞喻作文

柏拉图洞喻作文
太阳很热,热得像火炉一样。

但我一直盯着它看,因为它照亮了我的世界,驱散了黑夜。

我的世界里只有影子,它们在洞壁上跳着现代舞,是我的伙伴。

我一直以为这就是全部,直到有一天,有人把我晃出了洞穴。

外面的世界很亮,亮得我眼睛都睁不开。

我只能看见模糊的影子,以及五彩缤纷的光芒,它们不停地闪动,像是在捉迷藏。

那个拉我出来的人说,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不像洞穴里,只有单调的影子。

我真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我只清楚,我见到了太阳,它比影子更美,更温暖。

它照亮了我的世界,让我看见了颜色,见到了花朵,见到了蓝天白云。

我返回到洞穴,想跟我的伙伴分享我的发现。

可惜,他们不相信我。

他们说,这都是幻觉,只有洞穴里的影子才是真实的。

我感到很难过,也感到迷茫。

我开始怀疑,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但我相信,太阳的光芒会照亮我的心。

它会让我勇敢,让我一路深入,让我去寻找答案。

太阳,你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的理解

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的理解

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的理解随着哲学的发展,人们对解释世界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

作为希腊哲学家及数学家“柏拉图”(Plato)最畅销的书《理想国》中记录了他提出的三种喻和:太阳喻、线喻和洞喻,这也成为哲学史上的经典研究课题。

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比喻,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有关客观存在、真理和知识的概念。

本文的内容将于今后几节中对柏拉图的太阳喻、线喻和洞喻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当代理论研究中的发挥,指出它们背后的影响力。

一、柏拉图太阳喻柏拉图太阳喻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比喻,代表客观存在知识和真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知识比作一个宏伟的太阳,它像太阳一样耀眼,发出它真实性和稳定性的光芒。

这不仅意味着每个人的思考,理解和行动都应遵循一定的客观现实,更是表明客观存在是每个人必须服从的事实。

柏拉图太阳喻也表示出一种“理性本位的知识观”。

换句话说,这种观点认为,真理和知识是依靠理性追求的,而不是依靠经验或情感。

这与当前的现代知识观很接近,后者认为,真理和知识是依靠科学实践和技术研究得出的。

二、柏拉图线喻柏拉图的线喻也来自《理想国》,它是柏拉图用来表示真理的另一个比喻。

柏拉图把真理比作一条支撑美好、和谐世界的线,真理是那条线的支柱,可以支撑所有东西,使之更强大,更稳定。

柏拉图线喻也暗示了一种“权力本位的知识观”。

根据这种观念,真理和知识与权力有关,权力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真理和知识的看法,或者给予人们控制真理和知识的权利。

这种观念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影响,从政治价值到经济利益论点,政治和社会的权力解释性仍很重要。

三、柏拉图洞喻柏拉图洞喻提出知识和探索是一个深洞,每个人都在这里徘徊,但深洞的底部只能被一个人达到,而这一人就是知识的探索者哲学家。

柏拉图洞喻也表明一种“寻找本质的知识观”。

这种观念认为,真理和知识需要探索,只有不断追求和探索,才能找到真理和知识的本质。

它与当代哲学经验论的观点很相似,即只有通过实际经历才能获得真理和知识。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解析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解析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高远处有东西燃烧着发出光芒。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路筑有矮墙,墙后有一些人手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来回走动,或说话,或不说话。

这样,囚徒们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以外,什么也看不见。

当他们交谈时,主题就是阴影。

如果过路人说话,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囚徒们会误以为声音是对面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

这时,如果有一个人被解除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身,抬头看见火光,会有眼花缭乱甚至痛苦的感觉。

他本能的冲动就是再转过身去看阴影。

但是,有一种力量硬拉他走上那条崎岖陡峭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外,见到阳光。

这时,他更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无法看见任何真实的事物。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的痛苦渐渐减少,能够看清真实的事物,并且能够直观太阳的本相,知道它是一切的原因。

这里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隐喻:“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可知世界、实在的世界,“洞穴中的囚徒”是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

“洞壁上的阴影”是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的照耀下的阴影,“太阳的本相”就是善的理念。

对变化不定的阴影的观察就构成了“意见”,对“太阳的直观”就构成了“善的知识”。

囚徒们谈论的主题就是“意见”问题。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彼此争论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或“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的道路,走出洞穴,迈向光明世界,寻找一切的原因——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王灿明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

柏拉图“洞喻”理论

柏拉图“洞喻”理论

柏拉图“洞喻”理论
一、洞喻理论
洞喻理论是哲学家柏拉图以其著名的“洞”作为哲学比喻时提出来的一种思想理论,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认识在真正的认识前一定会通过依据一定的形式受到限制,思想也类似于一个人在洞里进行观察和思考,最终得出结论。

二、洞喻理论的历史发展
洞喻理论是柏拉图在其著作《对话马基罗摩斯之书》中提出来的一种思想,认为一个人的认识会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只有克服这些条件限制,一个人才能获得真
正的认识,实现能够发现更多还要去探索的知识。

此后,洞喻理论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观点与思想于一身,引起西方哲学史上的广泛关注。

三、洞喻理论的思想内容
洞喻理论主要指一个人的认识在真正的认识前一定会通过依据一定的形式受到限制,也就是一种受限认识的理论。

它主要指出,一个洞是仅能含若少许知识的有限的
地方,仅有那些能够被洞里的人看到的事物才能被接受为真实的存在,而不能被洞里的人看到的,就成为一种想象存在;进而从这一点出发,推论出,能够看到的范围和内容是限制人的认识的根本原因。

四、洞喻理论的重要意义
洞喻理论是一种以实证论和实验为前提的思维方式,突出了观念之分,即从“结论”之外提出实证,以有效地认知并辨明客观事物之 “本质”,提出客观、可验证的认
识体系,从而让人们形成观照顢及实践的思想意识。

此外,洞喻理论也为被认为
是“洞里最清楚”的客观事物和理想做出了有力的论证,为解决当今社会争论民主、法伦等诸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的理解

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的理解

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的理解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涉及到多个学科,如现代的道德、政治、神学和哲学。

在其哲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这是他最引人注目的哲学理论之一。

首先,柏拉图太阳喻是他最重要的概念,它是用来描述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平等,即“智慧”。

在柏拉图的看法中,“智慧”的核心是一个无限的概念,而它的相对应物,即“意志”,是一个有限的概念,这两者组成了柏拉图太阳喻中的独特性。

由于“智慧”是无限的,不可能被概括和掌控,只有“意志”可以利用“智慧”,从而实现“平衡”并保持“循环”,这也是柏拉图太阳喻中最重要的概念。

其次,柏拉图线喻是指太阳喻中的“智慧”和“意志”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柏拉图的看法中,“智慧”和“意志”之间的线喻表示的是一种博大的力量,它可以被比喻成一条线,由于其双方平衡的特性,这种力量也被称为太阳的“轴线”。

比如,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也有一种轴线的力量,这就是柏拉图线喻中的概念。

最后,柏拉图洞喻是他对太阳喻和线喻中概念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种理解描述了如何更深入地探索太阳喻和线喻中的力量,它被比喻为一个洞,可以用来容纳“智慧”和“意志”,而且可以改变内部力量的结构和性质。

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思维和行为的转变,改变他的内在力量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实现自身的蜕变,这也是柏拉图洞喻的核心概念。

总之,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是他哲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将古希腊传统的“智慧”和“意志”的关系抽象化,并以太阳、线和洞的形象来印证这一概念。

柏拉图认为,只有结合“智慧”和“意志”的力量,才能实现宇宙中存在的平衡,而这也是他有名的“太阳喻”,“线喻”和“洞喻”的核心概念。

柏拉图洞喻作文

柏拉图洞喻作文

柏拉图洞喻作文你知道柏拉图那个超酷又有点烧脑的洞喻吗?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

想象一下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生下来就被锁在一个洞穴里。

这洞穴可不像咱们的温馨小窝,而是个暗乎乎的、有点阴森的地方。

这些人的脑袋和身体都被绑得死死的,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看,就像被定住的木头人一样。

在他们的背后有一堵矮墙,矮墙后面有一条小道。

然后呢,有一些人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像木偶啊,石头雕刻的动物啥的,从这条小道走过。

这时候,在矮墙和这些被绑着的人之间有一堆火,那火一亮,那些被举着的东西的影子就投在了被绑着的人面前的洞壁上。

这些可怜的家伙啊,他们一辈子就只能看到这些影子,他们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呢。

他们会对着影子指指点点,说这个影子大,那个影子好看,还会讨论影子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这个影子是那个影子的朋友啦,或者这个影子比那个影子更厉害之类的。

这就好比咱们有时候只看到表面现象,就以为那是全部真相,傻得有点可爱,对吧?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挣脱了束缚。

哇塞,这可不得了啊!他转过头,看到了那堆火,看到了那些举着东西的人,他的眼睛被火光照得有点刺痛,但是他看到了真正产生影子的源头。

这就像是我们突然突破了某种思维的限制,看到了之前一直被我们忽略的真相的来源。

这还没完呢,这个勇敢的人继续探索,他走出了洞穴。

我的天呐,外面的世界那叫一个明亮、广阔、丰富多彩。

他看到了真正的树,不是那个洞壁上的影子树;看到了真正的动物,而不是石头雕刻的影子动物。

他简直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

这就像我们从一个狭小的、错误的认知范围,一下子进入到了一个充满真理和真实的大世界。

可是呢,当他回到洞穴里,想把他看到的告诉那些还被绑着的伙伴时,那些伙伴却不相信他。

他们觉得这个人肯定是疯了,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影子,觉得这个说外面世界的人在胡言乱语。

这就像有时候我们发现了新的真理,想告诉那些还守着旧观念的人,他们却觉得我们是异类,还一个劲儿地坚持他们那错误的看法呢。

从这个洞喻啊,我就觉得咱们人类有时候挺像那些洞里的人的。

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

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

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内容提要】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可以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偏颇。

对于“洞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即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场景设置,应该理解为那是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的两种世界的隐喻。

在“洞喻”里,他构筑了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理想(真实)的世界,并以此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

而他的哲学,就是阐述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关系的一种哲学。

【关键词】】“洞喻”/“洞内”/“洞外”/可视界/可知界/影子/实物“洞喻”[1] (514a-517a)是柏拉图哲学的中期巨著《国家篇》中的三大比喻之一,是紧接着“日喻”、“线喻”之后,为了说明受过教育者与非受过教育者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文学性叙述。

可以说,在柏拉图哲学中,这个比喻最为著名。

那是因为,柏拉图哲学所论述的根本问题基本上来自于他关于人的理解;而他所理解的人,在“洞喻”中得到了最为完整、最为形象的展现。

然而,比喻毕竟是一种文学手法,无法克服其作为叙述的不确定性,这就使研究者们理解柏拉图增加了难度。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洞喻”的解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其分歧点集中在对于洞穴的“内部”和“外部”该如何理解的问题上。

本文将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通过比较学术界对于这个比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中所存在的偏颇,提出笔者对于这个比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的新解。

一人的存在犹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样,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除了面前洞壁上的影子之外什么也不能看到,一生都是活在影子的世界里。

一般的囚徒把洞穴深处正面洞壁上的影子当作真实的存在,围绕着对那影子的认识展开了名誉和权力的竞争。

只有某个从束缚中被解放出来的囚徒沿着陡峭的通道来到了洞外,知道了洞穴外面世界真实性的存在。

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之后从而对洞穴内部的争斗不屑一顾,并且为了使自己的同类,即洞穴中的其他囚徒们也能从“洞内”的影子中解放出来,就回到了“洞内”想说服大家,结果由于人们不相信这个到过“洞外”的人就把他抹杀了。

柏拉图“洞喻”中“灵魂转向”问题研究

柏拉图“洞喻”中“灵魂转向”问题研究

柏拉图“洞喻”中“灵魂转向”问题研究
柏拉图的著作《洞喻》中的“灵魂转向”问题,是该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在《洞喻》中,柏拉图以洞喻的方式,揭示了灵魂的本质和灵魂的转向问题。

《洞喻》是柏拉图的一部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篇。

在对话中,柏拉图用洞喻的形式来探讨人类的认知过程以及真理的本质。

在洞喻中,柏拉图借用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他只能看到洞穴墙上的投影,无法看到外面的真实世界。

柏拉图以此来比喻人类在经验世界中所感知到的事物只是表象,而并非真理。

在这个洞喻中,柏拉图提出了灵魂的转向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灵魂本质上是超越感知世界的,而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只能是通过感官来获取的。

感官只能获取到外在世界的表象,而无法了解真正的实在。

柏拉图认为人们的灵魂应该将注意力从感官的层面上的认识转向内在的思考和理性的思维。

为了说明灵魂的转向问题,柏拉图进一步讲述了一个从洞穴中出来的人的经历。

这个人在离开洞穴后,首先会感到眼睛的刺痛,因为他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才刚刚接触到阳光的明亮。

然后,他逐渐适应了阳光的明亮,开始观察到外在世界的事物。

他发现感官所获得的外在世界只是世界的表象,只能反映出一种隐喻的真理,并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

在柏拉图的《洞喻》中,“灵魂转向”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它提醒我们,不要陷入感官世界的迷恋和欺骗,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追求真理和智慧。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超越感官的限制,我们才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灵魂的转向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也是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上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柏拉图“洞喻”的一点浅见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业
在韩连庆老师的指引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哲学、日本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就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洞喻”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通过“洞喻”理论来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阐述。

柏拉图虚构了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一道亮光照进来。

有些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了起来,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像囚徒一样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

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在火光和囚徒之间有一条路。

沿着路边筑有一带矮墙,就像演傀儡戏时设的屏障一样。

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高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说话。

这时,各种器物在火光的投射下在洞穴后壁上留下了他们的阴影。

因此,洞中的囚徒天天看到的都是这些阴影而不是事物本身,然而他们却认为看到的阴影就是事物本身,除了阴影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实在。

如果有一天有一人解除了桎梏,能够走动并看到了火光,他会由于不习惯而感觉很痛苦,而且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即使别人告诉他以前他看到的不过只是阴影,他也认为过去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事物更真实。

如果有一天有人硬拉着他走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他也会觉得眼前金星乱串,以至于无法看清任何一个真实的事物。

然而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之后,他就可以就事物本身看事物了。

这时他发现,太阳正是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原因。

于是,他觉得即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意再回到洞穴过囚徒生活了。

即使他回去,告诉他们过去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阴影,洞穴里的人也会认为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就把眼睛弄瞎了,人们甚至会把这个说胡话的人杀掉。

这就是柏拉图“洞喻”理论的主要意思。

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看似平常,然而通过这个比喻他说出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番大道理。

在课堂上,韩老师已经结合《五百年后》(又名《THX 1138》、《未来世界》)和《楚门的世界》等电影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洞喻”理论。

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洞喻”理论的一点浅见:
1.柏拉图的“洞喻”理论可以理解为:(1)人类的认识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片面性和偏见。

人类能够做到的是,意识到这种局限性、尽可能地减少片面性和偏见。

(2)现象世界与真实世界永远有差距,现象部分地反映现实,但也会扭曲现实。

人只能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不能够彻底完全地把握真实世界。

(3)人类之间的沟通的困难有认识论的根源。

实际上,人间的歧见、纷争、冲突,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沟通的困难有关。

无知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持一种独断论的立场,不能以弹性的态度、开放的胸怀,来对待不同的思想。

2.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不断走出洞穴的过程。

从更高的认识水平看,此前较低的认识阶段就好比处于洞穴中的囚徒。

比如,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正在从事的探讨反物质或暗物质的工作。

如果他的实验真的能够证实他所猜想的,即宇宙间有反物质和暗物质存在,并且占90%的比例,是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是现有的手段和方法无法观测到的,那么就意味着,此前人类科学所认识的世界只在10%左右的范围内。

它会让人突然意识到,此前我们是在一个多么狭小昏暗的洞穴中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3.柏拉图认为,像他那样的哲学家真正把握了事物的“理念”,也就是真实的世界。

这样的人走出了洞穴。

但是,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他未免过于自信。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柏拉图所讲的那个囚徒所居的“洞”理解为多层级的,你可以从一个洞穴中走出来,获得新的见识,但你仍然在更大的洞中,这个洞是无限的,没有人能够完全走出洞穴,人类永远在洞穴中。

柏拉图的哲人虽然走出了洞穴,但仍然居于古希腊的洞穴中,就是说,他不能超越古希腊人
所固有的局限。

古希腊人的视野、思维方式、知识积累、观察和研究的手段等,今天的人虽然能够走出古希腊人的洞穴,但仍然居于五千年文明的洞穴中,人类五千年文明所达到的境界、所具有的能力,就是他无法走出的洞穴。

4.由于身处不同层次的洞穴,人类往往无法产生完全正确的认识,即人类认识的障碍有许多。

对此,培根曾提出过四种假像说,今天的人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色盲的人,不了解色彩缤纷的世界。

就如同洞穴中的囚徒。

他陷于色彩的洞穴中。

比如因利益(屁股决定脑袋)而产生偏见,就是陷于利益的洞穴中。

比如有人因文化环境产生偏见,即戴着文化的有色眼镜观察别的文化,就是文化的洞穴。

5.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使我们能够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富于弹性的态度。

我们需要时时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思维的缺陷,避免过分自信。

罗素曾说:“我不会为自己的信仰而死,因为我的信仰可能是错的。

”这是或许是智者的态度。

诚然,人如果是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就无法成就任何事业,因为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需要激情。

但人没有适当的怀疑主义又是危险的,失去了怀疑主义的制约,人类的信仰和激情将会失控,把人类引向万丈深渊。

所以,我们需要时时警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在科学的探索中,过于自信就是愚蠢。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虚心听取不同的思想观点的表达,努力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中发现和吸取真理,善于用对立的观点来纠正自的错误,或弥补自己思想的不足。

6、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也是建立宽容与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因为社会的大量冲突源于偏见,源于对片面认识的执着,正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对人类知识体系的缺陷认识不足,使人们之间产生隔阂、误解和冲突。

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提倡的“无知”、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的态度,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在阐释“洞喻”理论方面,我也推荐一部名叫《飞越疯人院》(又名《飞越杜鹃窝》)的电影。

这部电影由原籍捷克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于1974年在美国拍摄,该影片在1975年的奥斯卡奖中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等5个奖项。

《飞越疯人院》以精神病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

这种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恐怖。

主人公麦克默菲的对自由的追求和最终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体现了人们所受的压抑和悲剧命运,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效果。

影片的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作,充满了使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却也是最为感人的一个段落。

在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而麦克默菲却只能报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语。

“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

这一场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同时更令人感到了一种深重的难以名状的压抑。

“酋长”逃出令人窒息的精神病院,也正象征着人性的回归。

导演以一个印第安人角色来完成这一行动,也正喻示着人只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由。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

就哲学意义而言,它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制度、公理、法规的认识缺陷。

她让我沉思: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定义为“疯”?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定义为“疯人”?是不是个别人的个性行为超越了社会的一般认识就可以定义为“疯”?是不是大家普遍认为某个人“疯”了,他就真的“疯了”,他就一定是“疯子”?我们是不是因为自己身处另一个“洞”中,因而“五十步笑一百步”地对他人进行裁判?通过此片,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所谓社会共识、社会公理、社会秩序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反思?
以上,就是我在韩老师的指引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的一点浅薄认识,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同时仅代表我个人对韩老师表示感谢,正因为他的谆谆教诲,使得我们能以更批判、更怀疑的哲学眼光来认识世界,以更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问题!谢谢韩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