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在社会学上的主要思想论述与评析
关于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之思考

论文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学想象力社会事实社会行动社会互动论文摘要: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科学,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论断。
那么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其核心命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自社会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一直被人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命题,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侧重以个人及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重在研究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命题。
本文主要探讨经典时期三位主要的社会学大师:埃米尔·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以及格奥尔格·齐美尔对社会学核心命题的论述,从而折射出社会学的核心命题。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何为社会学?社会学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于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是争论不休的两个问题。
社会学自创立之日起,就是一门边界模糊的学科。
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也就明确了社会学的核心命题,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所以本文试图在探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中折射社会学的核心命题。
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
就其一般的意义而言,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
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
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
因此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大家莫衷一是。
与此同时对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试图说明性的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释的科学”。
[1]这是从行为角度对社会学所下的定义。
而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规则是要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
西学介绍第一人——严复 - 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

严复思想浅析严复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供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其思想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学习和研究的必要。
一.严复生平: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福州)人。
字又陵,又字几道。
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侯受传统儒学教育,十四岁(1866年)父亲病逝后中断了传统教育,后经与他同乡的船政大臣沈葆桢举荐,进入福州船政学堂的海军学校学习“西学”,即英语、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学等课程。
经历五年的学习,于187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接着出海航行实习。
驾驶着“建威号”教练舰南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北至直隶湾和辽东湾。
1872年乘“扬武号”在黄河巡航,还到过日本。
1877年严复留学英国,不但在科学上得到深造,并且还关注西方特别是大英帝国富强的秘诀在哪里。
经常与当时的中国驻英公使也是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交流,“引与论析中西学术政制之异同,往往日夜不休”1。
对中西文化学习的这两方面对他日后的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在可以称作个人修养的层面上,传统的记印是不可磨灭的,不管他对传统文化的这一面还是那一面有什么看法,他都不是站到这一文化之外来看的。
而学习“西学”和留学英国又使他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发达与文物制度,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不同,他们从小接受的全是封建教育,既没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又不懂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字,无法直接阅读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著作,只能凭西洋教士的宣传文字及江南制造局、北京同文馆的介绍西方的翻译书籍和在香港、上海看到的市政建设来认识资本主义及其文化,所以他们的理论往往会附会上自己的旧学——孔孟之学、陆王之学、王(船山)黄(梨洲)之学及一部分佛学,有牵强附会之处,这一点连梁启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1879年留学回国以后严复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他很大的刺激,由此到戊戌变法前,他成为这一时期最出色的提倡变法自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不但发表了《原强》、《辟韩》等文章,而且还翻译了《天演论》,办了《国文报》等,这一时期也正是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9严复

出生于福建侯官一个医生家庭 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 被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 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 任教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 任北京大学校长 任参议院参政 病逝于福州郎官巷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 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 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 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 真理的一派人物。
后人对“信、达、雅”的评价
“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梁启超(《佛典之翻译》)
“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 皆知。” ---郁达夫(《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
“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 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 ---周作人(《谈翻译》)
《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是诸夏的
话,孔子教学生都用诸夏的话,别于各地方言。
所以雅言在现代相当于普通话。
关于“雅”的非议
原文是句骂人的话如何雅?
用古文翻译今文就能称为雅?
“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字” ---梁启超
严复提出雅的原因
针对特定的翻译对象 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
原 名: History of Politics
原作者: Jenks Edward
《穆勒名学》
原 名: System of Logic
原作者:John Stuart Mill William Stanley Jevons
《名学浅说》
原 名: Logic 原作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
后人对“信、达、雅”的评价
“严几道的翻译,不用说了。他是:译须信达 雅,文必夏殷周。……他是用一个‘雅’字打 消了‘信’和‘达’。……古文的文言怎么可 以译得‘信’,对于现在的将来的大众读者, 怎么能够‘达’!……” 主要反对严复的-“--用瞿秋白 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的观点, 对“信达雅”还是深 信不疑的。
社会学史复习总结

中国社会学史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群学肄言》:是1903年,由严复翻译并引入中国的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社会学的书,斯氏在书中充分的论述了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之难。
〔根本目的是阐明治理社会之艰难〕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视之以所治之方也。
2.群学:即今天的社会学,严复最初将社会学译为群学,解释主要依据荀子的思想。
严复给群学下了明确的定义:“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情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他认为,研究群学的目的,是为了明“群之理”,以“图自强”。
3.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传统的中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基础。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国家的政治根基在下不在上,在社会不在政治,在伦理不在法律,这种文化强调伦理关注家庭,以伦理治国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品行,其伦理色彩浓厚,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精神不足。
4.李景汉: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他主导了北京的人力车夫调查、河北定县研究等调查研究。
他的主要著作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限度的讨论》等。
李景汉不仅为社会调查下了定义,还系统论述了社会调查对于中国的十大益处和社会调查遇到的十六条困难。
为中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做出了奉献。
5.社会调查运动:是中国社会学者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参与民国建立之初希望与忧虑并存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以期实现政治改造。
社会调查运动从1918年陶孟和发表《社会调查》一文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一共历时20年。
此运动旨在以社会调查为依据,自下而上一点一滴实行社会改革。
社会意义主要有思想启蒙和关注平民生活两个方面。
社会调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陶孟和和李景汉。
6.差序格局:是一种以己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向外推而形成的类似涟漪状的社会结构。
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出的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的概念。
严复.doc

严复
严复(1854—1921年),字几道,又字又陵,福建侯官人,他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也是系统地在中国传播西学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他是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
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
甲午中日战争后,他发表《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等一系列政治文章,发出爱国救亡的强烈呼声,主张维新变法,并着手译述英国自然科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取名《天演论》。
该书系统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前,他曾主办《国闻报》。
戊戌变法后,他翻译《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等,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
辛亥革命后,他思想日趋保守,1915年列名“筹安会”。
其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天演论》
《天演论》,清代严复译自英国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
“天演”即进化之意,“天演论”即进化论。
严复不赞成把自然规律(进化论)与人类关系(伦理学)加以分割,译述时只取前面“进化论”(即天演论)命书名。
严译《天演论》只包括赫胥黎原著中“序论”与“本论”两篇。
甲午战后,严复始译此书,1898年正式出版,为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书。
严译《天演论》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赫胥黎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取便发挥”,以求服务
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对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起过积极作用。
严复生平介绍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榄外诸 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 时,此间有何学物。计惟有天造草味,人功未施,其借征人 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 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孙中山得出的结论是“世界潮流,汹涌向前,顺之者昌,逆 之者亡。” 所以,进化论影响了整整三代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 民族救亡图存的警钟。
于农之说矣,彼见各省荒地之多,游手之众,则未尝不大声疾呼移民实
地为救贫之策。……夫地之荒也,必有其所以荒之故;民之贫也,必有 其所以贫之由。不然则求利之事,彼岂待劝而后知为之耶?惟其为而利, 故智尽能索,委而去耳”。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追求利润,主张中西贸 易,互相调剂,在竞争中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在当时都是切中时
些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人物,才称得上向西方
寻找真理的人物。
洪秀全学习了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不属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学说,所以
史学界对洪秀全是否称得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颇有争论。但洪
秀全发动和领导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支持洪仁玕具有鲜明 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功不可
与赫胥黎观点相反,认为人类社会也是强食弱肉,适者生存。生物机体
有循环、呼吸消化等不同职能,社会是个有机体,原理上同生物体一样, 工人农民担任营养职能,商人担任商品流通和交换职能,工业资本家调
节社会生产,政府则是神经中枢,所以“人物无别。”这是一种反科学
的庸俗理论,是为帝国主义欺压侵略甚至灭绝弱小民族服务的反动理论, 俗称“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又认为,人不能改变规律,只能听任 规律摆布,这叫做“任天为治”。
严复

启蒙思想家严复
评价 译著
主张
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来自演论》效法西方,推行改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近代著名 启蒙思想 家、翻译 家严复
影响 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 《天演论》清方代先严进复的译社自会英,国也赫打胥击黎了所封著建《顽进固化势论力与。伦理学》一 书。“天演” 即进化之意,“天演论” 即进化论。严复不赞成把
严复

④《群己权界论》
政治学著作,以宣传 个性解放,反对专制 迷信为宗旨。1900年 基本译出,时八国联 军侵华,严复避走上 海,译稿失于天津, 后为外人得,1903年 寄还。后由商务印书 馆出版。
⑤《法意》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 1748年写成的名著,阐 述各国政治设施和立法 源流,试图揭示国家起 源和法的本质。批判封 建专制,提出三权分立 说。严复翻译此书的主 旨也是反封建,用孟德 斯鸠宣传的国家观念对 照中国,认为中国两千 年来没有 “国”,只有 “家”,极端专制。全 书分7册,1904年后由 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
①《天演论》
1895~1898年翻译赫胥黎的 《天演论》。严复不是纯粹直 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将 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17篇, 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28篇 加了案语。他在阐述进化论的 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向人 们提出不振作自强就会亡国灭 种的警告。面对中国的民族危 机,他尖锐指出,中国再也不 能妄自尊大。试图以“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 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
福州船政学堂
当时的洋教习宿舍
福州船政学堂,创立在福州马尾。是洋务派左宗棠、沈葆
桢等为培养中国造船与海军人才而创办起来的中国近代第一 所海军新式学校。“船政”就是国家造船的机构。
格林尼茨海军学院, 因坐落在伦敦郊外的伤兵养病院,1871年改建为海军学院。现 该学院仍用于培训海军军官。
⑥社会通诠
英国学者甄克思著, 将社会进化分为图腾 社会、宗法社会、军 国社会三阶段,用资 产阶级理论评述社会 历史。严复基本上赞 同甄克思的社会进化 阶段划分方法。他以 甄克思的划分标准对 照中国,认为当时中 国的政法、风俗及人 们的思维习惯,都是 属于宗法社会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在社会学上的主要思想论述与评析
摘要:19世纪末在国内外各种发动势力共同压迫和剥削下,中华名族处于生死攸关之际,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要想富国富强就必须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
而严复作为社会学传入的中国第一人,他所坚持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严复社会学近代社会
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从国外逐步引入中国。
社会学一方面适应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随着中国的重大社会变革而发展和演变。
中国哲学家们针对中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国外社会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使得社会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功能。
中国社会学重视社会学理论的探讨,但更侧重于应用社会学的研究、实地研究和社会调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8世纪中叶,由于蒸汽机应用于工业,引起英国产业革命,从此,中国与西方工业国家拉开了近二百年的距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之后,中国更是在帝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之下,腐朽的清王朝被迫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
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
午战争后,中国更是成为帝国列强争夺瓜分的对象,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之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说被介绍到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中的社会进化论、平衡论、社会有机体论及同类意识等理论在维新变法的社会改良运动中为社会学的传入起了一定的贡献。
严复此时就在中国广泛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他所传播和介绍的进化论和社会学,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何提到社会学,就不得不提起严复这个人,这和严复一生对于社会学,对于教育学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作为维新派思想家,积极投身于反对顽固保守派的行列之中。
他不仅阐述了维新的重要性,还做出了对于社会学最重要的一项贡献,即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
严复在提倡维新变法的同时,提出“教育救国论”的观点,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轰动。
严复曾指出《群学肄言》与《大学》、《中庸》有相通之处,并把社会学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
同时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尤其是为创建、保全和发展北京大学,严复倾注了许多心血。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他
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此,将他的社会思想的中心问题归纳起来,则包含了社会改革论,要求自强保种,变法维新,实现自由与民主等方面。
细致来谈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他继承了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提出社会犹如生物有机体,物竞天择的原则是人类保存自己的必要条件;第二,要想救国救民,中国只有从落后变为先进,自立自强,加强团结,进行改革;第三,积极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要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抵御侵略,才能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第四,也是后人认为严复对与社会学贡献最大的一点,他在《天演论》中,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是到达变法以图强,实现自由民主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即“开民智”乃是“富强之原”的观点。
另一方面,严复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他还为中国人民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方法。
在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指出科学技术对西方国家甚至全人类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和贡献。
因此中国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要运用科学技术将全中国武装起来,用科学的力量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他指出,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在于运用了归纳法和演绎法。
同时严复指出,中国必须要有针对,有重点的结合中国特有的时
代背景,社会背景建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制度、伦理教化,科学地完成制度规范、精神规范的重建。
同时,严复社会学思想有其应用理论形态,即“从物理到政理”及“国民素质论”。
严复的社会学思想受到战争的巨大影响。
一方面,严复等学者认为日本之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主要是日本在战前积极向西方学习它们的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另一方面,严复认为日俄战争的结局应该是君主立宪制对君主专制的胜利。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严复清晰提出了理想的社会建构是君主立宪制与儒家伦理并存而又独立。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对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贡献的另一学者——章太炎。
严复对“西方事理”的强调和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偏重,为考察近代学术转型提供独特的视角。
对于严复在社会学上的总体评价,结合当时社会的大背景,相信必须要从两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
一方面,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为寻求原料来源和商品销售市场,将中国视为瓜分和掠夺的对象。
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之际,严复挺身而出,高声疾呼,投入救亡图存斗争之中。
他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以“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为己任。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作为社会学传入的中国第一人,严复鼓吹变法维新,认为全面提高全国人民的力、智、德的素质,是国家“自强之本”,终身秉持着高尚且特立独行的品质,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和警醒国人,企求“治国明民”之道,挽救民族危机。
尤其是在学术上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地,他在翻译学上的贡献也深刻影响着后来的一大批学者。
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当时代表先进思想的严复,也逃不到历史的浪潮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和冲击。
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惨败之后,使得这位代表先进思想的思想家开始动摇了自己一直坚信学习西方能够富国强兵的思想。
在四次科举落榜之后,他开始怀疑西学,认为中国的希望还在中国传统文化。
之后,严复的思想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主张改良,反对革命。
辛亥革命后,他提倡尊孔读经。
然而站在严复的立场上,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喝过“洋墨水”的思想家感到惋惜,甚至为中华民族感到叹息。
他所倡导并躬行的“西学格致”一次一次的被国人否定和怀疑。
由此,他绝望于“西学”而重新寄厚望于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奇怪了。
应该说这是严复的不幸,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