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严复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篇二《戊戌变法研究述评》摘要: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

近年来,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集中研究了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对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评价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将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和学者继续思考研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性质;人物;失败1898年,在维新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后,正式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政治改革,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可以实现资产阶级的专制。

然而这场爱国主义的改革在短短103天后宣布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的性质到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学者的热议。

早些年,社会支持赞成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和变革”。

蒋达勇指出:“对当时清王朝腐朽制度是承认、维护、改良,还是从根本上否定、改变它,是鉴别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改良运动还是一场革命的首要问题。

”从运动主体对现存腐朽制度的态度的角度来讲,戊戌变法运动应是一场社会革命而非社会改良运动。

余明侠提出:“不能将洋务派与顽固派等量齐观。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之间实存在着密切的递嬗传承的关系。

”因此判定戊戌变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要从洋务运动谈起。

余明侠认为:“有些论著往往将洋务运动视为与维新变法运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进程,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洋务运动毋庸置疑是一场社会改革,而戊戌变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严复: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严复: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精心整理严复: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

“与、斯宾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严复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省候官人。

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段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年68。

着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着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

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严复民智”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相关资料提纲1.改革环境政治:帝国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经济:国债累累思想:维新思潮的兴起(公车上书)2.改革者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光绪帝(主要说明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3.改革内容教育、经济、军事、政治4.阻碍力量慈禧、荣禄讲述变法的大概经历,以其中的一些故事来引出新旧两派的矛盾,说明改革派的阻碍力量一、改革环境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具体影响如下:政治: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争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狂潮。

其前奏曲是所谓“三国干涉还辽”。

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辽东半岛是要与台湾岛等地一起割让给日本的。

由于俄、法、德三国的阻挠,要求日本退回辽东半岛,并用武力相要挟,日本无力与三国抗争,借机向清政府敲诈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

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密约》,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

1898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规定胶州湾成为德国的租借地,租期99年,山东全省则成为其势力范围。

同年3月和5月,俄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和《续订旅大租地条约》,规定旅顺口、大连湾以及附近海面成为俄国的租借地,租期25年,辽东半岛和东北全境则成为其势力范围。

1898年4月,法国胁迫清政府同意租让广州湾,并于1899年11月正式签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成为法国的租借地,租期99年,而云南、广西和广东三省则成为其势力范围。

严复生平介绍

严复生平介绍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榄外诸 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 时,此间有何学物。计惟有天造草味,人功未施,其借征人 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 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孙中山得出的结论是“世界潮流,汹涌向前,顺之者昌,逆 之者亡。” 所以,进化论影响了整整三代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 民族救亡图存的警钟。
于农之说矣,彼见各省荒地之多,游手之众,则未尝不大声疾呼移民实
地为救贫之策。……夫地之荒也,必有其所以荒之故;民之贫也,必有 其所以贫之由。不然则求利之事,彼岂待劝而后知为之耶?惟其为而利, 故智尽能索,委而去耳”。 他主张发展工商业,追求利润,主张中西贸 易,互相调剂,在竞争中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在当时都是切中时
些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人物,才称得上向西方
寻找真理的人物。

洪秀全学习了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不属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学说,所以
史学界对洪秀全是否称得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颇有争论。但洪
秀全发动和领导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支持洪仁玕具有鲜明 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功不可
与赫胥黎观点相反,认为人类社会也是强食弱肉,适者生存。生物机体
有循环、呼吸消化等不同职能,社会是个有机体,原理上同生物体一样, 工人农民担任营养职能,商人担任商品流通和交换职能,工业资本家调
节社会生产,政府则是神经中枢,所以“人物无别。”这是一种反科学
的庸俗理论,是为帝国主义欺压侵略甚至灭绝弱小民族服务的反动理论, 俗称“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又认为,人不能改变规律,只能听任 规律摆布,这叫做“任天为治”。

戊戌变法与严复

戊戌变法与严复

戊戌变法与严复中国近现代史06级郑斌孙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戊戌变法时期(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至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的三年时间中,严复正在天津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对他来说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可以说是他的黄金时期。

就在这三年里,他翻译了多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名著,并发表了许多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论文,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在维新运动中,严复从英国留学回来,早已对清廷的腐朽统治深感不满,在遭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后,便毅然奋笔疾书,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促进维新运动的发展。

1895年2月到5月严复陆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四篇重要的政治论文。

严复在这四篇精辟的论文里,提出了一个“东西文明的比较观”。

其中以《原强》为最主要,它全面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其它三篇,都是对《原强》的补充,终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救国。

严复通过发表四篇政治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救国主张,他强烈要求学习西学和创立议院,他的理想境界是希望经过缓进的办法,使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

严复在维新运动中的最大贡献是《天演论》一书的发表。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挽救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救亡图存是近代人不可推脱的历史责任。

正是在这民族危难之际,严复把进化论既“天演论”作为唤醒民众意识的真理介绍给国人。

“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严复

严复

中国近代人物点评——严复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一、生平活动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考入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

留英期间,广泛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及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 戌 变 法 的 影 响
对清廷的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 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 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 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 帝制亦画上句号。 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 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 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深层次分析3——经济发展的探索
改革内容: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 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 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 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 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 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鼓励私人开办工 矿企业。

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 “教育救国”的口号,并 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 与实业 从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 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 垦牧公司、通州师范学院、 南通博物苑等工业、教育、 文化、科普事业。他利用 海滨盐荒、兴办盐垦公司, 推广植棉,是全国的首创。 南通师范学校、通州女子 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等, 开全国风气之先
经济改革探索总结
从历史上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可以看到,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何制度的改革必须有稳妥的步骤,必须在改 革前夯实思想的基础。 中国当代的改革也应等对此有所借鉴,不能 实行急风暴雨式的变革,应当以思想的逐步 变革为基础,逐步的权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进行稳步改革。从八十年代的改革成功来看, 也正是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所创造的。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篇一:严复生平与思想简介作为《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者,严复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近代思想史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时期,他是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以挽救中国、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是近代以来“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一生平大略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字又陵,又字几道。

他自幼聪颖,又受家学熏陶,有较好的古文功底。

长大后师事黄宗彝,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道败落,不得不放弃科举入仕,转而入洋务派左宗棠、沈葆桢等创办的海军学校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学习现代造船技术。

他对几何、代数、水重学、光学、电磁学、地质学、军事学、伦理学、音乐等学科知识都有涉猎。

1876年,严复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留学三年。

其间他的兴趣逐渐脱离本行,转移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制和哲学。

在这一时期,他对西方学术思想的了解非常广泛。

他不仅对西欧近代思想家如哥白尼、牛顿、康德、培根、霍布斯、洛克、笛卡尔等有所研究;而且对古代欧洲的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鸠鲁、德谟克里特等,也有一定的了解。

而这些思想内容对严复影响最巨者,则是当时西欧盛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观点,在英国广泛传播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哲学中的实证论、不可知论等主观唯心论思想。

这些见闻与学习经历,使得严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更为直接与深刻,比之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仅靠间接得来的认识大不相同,以致郭嵩焘、吴汝纶、梁启超等都交口称自英国归来的严复“中西兼通”。

这一学术造诣上的特点,为严复在近代思想史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回国一年后,严复被李鸿章调至北洋水师学堂,先后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等职。

但从政治上来说,由于洋务派名为新政,实则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方面妥协的本质,李鸿章对严复并不真正予以重用;而与此同时,严复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也不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与严复中国近现代史06级郑斌孙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戊戌变法时期(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至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的三年时间中,严复正在天津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对他来说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可以说是他的黄金时期。

就在这三年里,他翻译了多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名著,并发表了许多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论文,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在维新运动中,严复从英国留学回来,早已对清廷的腐朽统治深感不满,在遭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后,便毅然奋笔疾书,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促进维新运动的发展。

1895年2月到5月严复陆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四篇重要的政治论文。

严复在这四篇精辟的论文里,提出了一个“东西文明的比较观”。

其中以《原强》为最主要,它全面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其它三篇,都是对《原强》的补充,终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救国。

严复通过发表四篇政治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救国主张,他强烈要求学习西学和创立议院,他的理想境界是希望经过缓进的办法,使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

严复在维新运动中的最大贡献是《天演论》一书的发表。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挽救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救亡图存是近代人不可推脱的历史责任。

正是在这民族危难之际,严复把进化论既“天演论”作为唤醒民众意识的真理介绍给国人。

“赫胥黎氏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①希望可以唤醒人们起来保国保种,激发热爱祖国的民族意识。

而《天演论》在中国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也是无可估量的。

严复所译《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全集(共十二册)第九册《进化与伦理》中序论与本论两篇,只及《进化与伦理》的二分之一。

严复翻译此书始于1894年,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全书正文前由古文大师吴汝纶作序,还有自序和译例言,每章节后加译者按语,共计29条。

②《天演论》使严复根据赫青黎的思想,结合中国的传统构筑了具有时代精神、科学内容的“人定胜天”说。

一方面宣传自然进化规律的普遍性、必然性,另一方面号召自强、自立、予以自信,只要团结奋起,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中,民族富强翘首可盼。

他的天演哲学的现实意义即在此。

《天演论》出版后犹如一声春雷,震动了整个思想界,一时“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词语成为知识分子文章中的常用语,于是向西方学习,主张维新变法的浪潮更加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在维新派中,严复的基本思想虽然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大致相同,但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康、梁、谭从小接受的全是封建儒学教育,他们没有出过国门,未亲眼看见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又不懂外文,不能直接阅读西方的理论著作,只能浏览一些西洋传教士或江南制造局等翻译的若干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通俗书籍,加上在香港、上海等地所见的市政管理。

由于知识面有限,只好附会原有的孔孟旧学,牵强阐释。

而严复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问家,留学英国,对西学有较深的学习,连当时最负盛名的桐城派文学家吴汝纶也十分佩服,他给严复写信说:“独执事博涉,兼能文章,学问奄有东西数万里之长,子云笔札之功,充国四夷之学,美具难并,钟于一身。

……窃以为国家长此因循不用贤则已耳,如翻然求贤而登进之,舍执事其将谁属!”③而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虽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维新运动思想家,但他因为是过于谨慎的缘故,却停留在思想言论上,没有直接参与当时维新派的政治活动。

因此,他受时人指责为“内惧”,甚至谓“能坐而言而不能起而行”者。

自甲午战败至戊戌政变的三年中,他一直呆在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位置上,主要活动在天津,仅偶尔去过几次北京。

显然,严复与康、梁、谭等人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他不急于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立即实现君主立宪制度,而主张从“开民智”的教育方法慢慢地达到目的。

康、梁以“保教”的观念认为中国须要全面的“改制”;而严复则认为“教不可保”,“改制”须审慎的判断,同时也要有客观的环境配合才行。

他认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言皆偏宕之谈,惊奇之论”④,过于急躁应该是同时做提高“民力”、“民智”、“民德”等各方面的工作,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其关键,知识分子努力求知尤为重要,因中国民智的开启,实赖于此。

所以,在这三年内,他只做了下面几件事:(一)创办学堂。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他在天津创办了一家俄文馆。

同年他又帮助维新派张元济在北京创办了通艺学堂,这是一所提倡西学,培养维新人士的机构,学生有四五十人,其中一部分还是京官,严复为这所学堂出了不少力气。

堂名“通艺”便是他所取,堂内教员两名,讲授英语和数学,其中之一便是严复的侄儿严君潜。

该堂于1898年曾两次约聘严复为学生“考订功课讲明学术”,听众都甚感满意。

(二)开办《国闻报》。

1897年,他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不断发表政见。

1897年10月26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一日),严复又联合友人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共出版两种:“日报每日印一张,计八开,用四号铅字排印,名曰《国闻报》;旬报十日印一册,约计三万言,用三号铅字排印,名曰《国闻汇编》”。

⑤它分别刊登国内外新闻和各种维新言论,与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在维新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该报在《缘起》中说明办报的目的在于“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它出版至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为止,在一年内共发表42篇社论,其中过半数是严复所写。

(三) 觐见光绪帝。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一度掌权,他们推荐严复出山,光绪皇帝召严复入京觐见,他于是进京,住在通艺学堂内。

这次召对,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四日《国闻报》上有详文记载: “上月二十九日,严又陵(复)观察蒙恩召见乾清宫,……上问:‘本年夏间,有人参汝在天津国闻报馆主笔,其中议论可都是汝的笔墨乎汝近来尚在国闻报馆主笔否’严对曰:‘臣非该馆主笔,不过时有议论,交于该馆登报耳。

”上又问:“汝所上报之文,其中得意文章有几篇’严对:‘无甚得意者,独本年正月间有《拟上皇帝书》一篇,其文颇长,当时分作六、七日登报,不知曾蒙御览否’上云:‘他们没有呈上来,汝可录通进来,朕急欲观之。

’严对曰:‘臣当时是望皇上变法自强,故书中多此种语,今皇上圣明,业已见之行事,臣之言论已同赘旒。

’上曰:‘不妨,汝可缮写上来。

但书中大意是要变什么法’严对:‘大意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云云。

上微叹曰:‘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此外闻垂问事甚多,约奏对三刻钟之久。

严观察既退,遂回寓,将春间登报稿本上紧修缮,以备进呈,想日内已经御览矣。

”⑥虽然严复在《拟上皇帝万言书》中已明确表示:“国与民不支持的话,即无道统”。

但是,严复这份《万言书》并没有送到光绪帝手里,因为召对后仅一周(八月初六日),就发生政变,光绪帝成了中南海瀛台的囚犯,严复则立即回天津去了。

不久,《国闻报》也遭查封。

严复虽然仍在天津当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戊戌政变对他的打击却是十分沉重的。

他写道: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

”⑦这首五言律诗充分表现出他对六君子遇难和光绪帝被囚的悲痛和气愤。

当时的维新派人士纷纷获罪,有的被杀、有的被关、有的逃亡海外,严复总算是平安无事。

所以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他和康、梁、谭的关系不密切,没有参与他们的政治活动。

因为他们的思想虽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严复的主张一直比较温和,他不赞同那种凶猛的政治运动,而坚持只须从文化教育着手,慢慢地再考虑民主政治。

与康、梁、谭的如不“速变”和“全变”,即将亡国,必须立即着手政治改良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

由于严复在思想上与康、梁、谭有所区别,在行动上又不一致,所以政变发生后,没有牵涉到他。

总体来说,严复在戊戌变法时期,宣扬变法,勇敢地向君主专制制度挑战,批判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思想,提倡向西方资产阶级学习,对当时学术界的思想解放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他所介绍的理论有力地批判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使不少青年从封建主义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他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思想武器。

所以,严复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低估的。

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⑧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在政治上日趋消极保守。

到他的晚年,更远落在时代的后面。

他在辛亥革命后投靠袁世凯,成了拥戴袁世凯窃国称帝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后来又鼓吹封建复古主义来反对“五四”运动,为历史所唾弃,就要另当别论了。

注释:①周振甫:《严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00页。

②皮后锋:《严复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166-190页。

③《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卷一, 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31页。

④《严儿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学衡》第12期第26页。

⑤皮后锋:《严复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137 页。

⑥王拭:《严复集》第一册《诗文》,中华书局,1986年1 月,第61页。

⑦周振甫:《严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87页。

⑧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146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