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作者:赵宝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本文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加以对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造成两者相似之处的原因。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1898年,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以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内容上来看,严复主张的信达雅中的“信”是对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忠实,同时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忠实。
“达”是达旨,达意,其前提也是译入语的表达要通顺,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而求通顺,求“达”也是为了取“信”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雅”,指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是为“达”服务,是求达的手段,最终服务于“信”,而不是并列于“信” 和“达”的第三个标准,故,雅是为达,达是求信,信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
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
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
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
雅者,古正也。
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
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
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作者:李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

“泰特勒三原则”文献综述摘要: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理论依据,针对泰特勒三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从与严复“信、达、雅”加以比较和中译三原则方向加以研究,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泰特勒三原则。
关键词:泰特勒三原则“信、达、雅”中译一、引言泰特勒关于翻译理论的传世之作是1790年匿名出版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最为出色的部分之一是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下的定义,即“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分别是: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
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
泰特勒的理论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似乎是西方翻译史上尝试将翻译目的与手段区分开来的第一人。
他的翻译三法则和翻译标准恰似一条自然科学定律,包含了该定律的必要条件和结果。
这对后世的翻译论者,尤其是翻译科学派影响极大,因而可以认为是泰特勒对现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贡献。
泰特勒对传统译论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澄清并深化了人们对译者是画家这一译界传统比喻的认识。
对于这个流行于18世纪西方的著名比喻,泰特勒着重指出了两者的区别:译者(与画家)的工作则有天壤之别。
译者所使用的色彩与原文不一样,却需要令译文有与原文相同的感染力和效果。
译者愈是战战兢兢地模仿原文,他的译文便愈不能像原文般流畅。
译者同时又要行文流畅,又要忠于原文,哪里会容易做得到呢?(张南峰,2000:14)泰特勒对译者与画家工作性质相异之处的独到分析同样源自他对翻译目的与手段的区分。
译者与画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追求其作品与原作的最大程度的相似,但是,两者所采用的手段截然不同:画家使用的是与原作完全相同的色彩,且模仿原作时受到的约束和羁绊较少;译者使用的却是与原作不同的色彩(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因而翻译时面对着巨大的束缚和障碍。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作者:韩琳路云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有抄袭泰特勒三原则之嫌。
本文首先介绍两种理论原则,接着追溯出各自的文化渊源,随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阐释如此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严复泰特勒比较译学作者简介:韩琳(1984-),河北省曲阳县人,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信达雅”“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它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理论奠定了基石。
现就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作一简单介绍:“信达雅”原是写作标准。
严复根据翻译工作的性质把“修辞立诚”的“诚”演化为“信”。
“信”字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作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字直接套用了孔子“辞达而已”中的原文和原意。
其含义很明显,就是使译文通顺明白地转达原作所提供的信息。
若把“雅”理解为美雅的形式,则为断章取义。
而严复的“雅”即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
他用雅言是为了迎合当时知识分子的口味,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求“达”、求“信”的目的。
由此可见,求“雅”是为求“达”,求“达”是为求“信”,最后落脚点在“信”上,同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互为条件。
(二)泰氏三原则1790年,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样,领悟和感受译作”。
由此定义泰特勒推论出翻译的三大原则:1)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性质相同;3)译作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这三个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如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得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
严复与泰特勒之译论比较

严复翻译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语义含 混,对 “ 、达 、 信 雅”没有做 出明确的界定。如果严复的 “ ”包含 了行文风格在 信 内 ,那么一个 “ 信”字 就足以涵 盖泰特勒 的三原则 , “ 达”和
teda ote r iawr ; ( ) hth y d anrf ri h es f inl o i og k h 2 T ate te n ne owi g s la m t n
so l eo eslec aatrwt a o eoiia; ( h udb fh a h rce i t t fh rgnl t n hh t 3)T a te ht h
文 史 酮 究
严复与泰特勒之译论 比较
赵佰 儒
( 陕西 国际 商贸学 院 摘
陕西
咸阳
7 24 1 0 6)
要 :本 文首 先介 绍严复 “ 达雅 ”说 和泰 特勒翻 译 原则 ,然后从 文化 渊源 和理论 内容 方 面对 比二者 的异 同 ,以此证 明 两者分 属 中西 信
方传 统译 论 的宝贵 遗产 ,应该 正确 对待 中国译 论 ,适 时吸 收 国外 理论 的精华 。 关键 词 :严复 “ 信达雅 ” 泰特 勒 三原则 差异
“ 、达 、雅 ”是 严 复 19 年在 其译 作 《 信 88 天演 论 ・ 例言 》 译 中提 出 的 。 “ ”的 含义 广 泛 ,既包 括 对 原文 思想 内容 的 信 ,也 信
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 的信 。 “ 达”则指 “ 达旨”,其前提是汉语
表 现 要 通顺 。他说 : “ 事 三难 ,信 达 雅 。求 其信 ,已大 难矣 。 译 顾信 矣 不 达 ,虽 译犹 不译 也 ,则 达 尚矣 。”这 显 然是 在说 “ ” 达 比 “ ” 更重 要 ,严 复 是不 是 由此就 不要 “ ” 了 呢?非 也 ,请 信 信 往下看 : “ …… 凡 此 经 营 , 皆 以为 达 ,为 达 即 所 以 为信 也 。 ” 即 “ ” 的 目的还 是 “ ” 。 由此 可 见 , 自 “ ” 至 “ ”至 达 信 信 达 “ ”都 是 在追 求 “ 旨” 即 “ 雅 达 意义 不倍 于本 文 ” 。 “ 为达 ,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2010年02月09日12:42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
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
(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
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1991:167)。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二、不同的哲学思想严复的“信达雅”理论是在其译著的序—《译例言》中提出的,他开章明义地发出感慨:“译事三难:信、达、雅”。
而且,译例言篇幅较短,在短短的几百字中严复没有系统地阐释翻译的实质、策略、标准等基本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严复的翻译原则并不是以制定翻译规则、创立翻译理论为目的而提出的,这是他对翻译“顺带式的议论”(谭载喜,1999)。
“信达雅”是他在翻译中身体力行的体悟和感慨。
“信达雅”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重“领悟”与“领会”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强调主体融入客体,体验和感悟客体。
在教化人们如何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过程中,无论儒教、道教,还是佛教,都强调人的悟性,强调人对事物的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领悟。
在翻译方面,译论家们往往把翻译质量的优劣好坏完全归根于译者个人的天赋和语文才能,而不太过问翻译有没有理论或者有没有规矩。
如:北朝末年的彦宗在其议论名篇《辩正论》中说:“余观道安法师独廪神慧,高振天才,领袖先贤,开通后学……详梵典之难易,诠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
”(罗新璋1984:44)。
唐代僧人道宣在评价玄奘的的翻译时说:“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罗新璋1984:48)。
显然,彦宗和道宣都在强调译者“出语成章”的“神慧”和“天才”,认为只有靠“独廪神慧”的悟性才能达到翻译的成功。
严复的“信达雅”也这一哲学思想和传统译论的产物,所以他只谈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没有致力于建立系统翻译理论。
泰特勒的三原则是在其翻译理论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的。
《论翻译的原则》是一本全面、系统的介绍翻译的著作,全书共有15章,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提出翻译的三原则。
然后在书中用了丰富的例证对三原则进行逐项地阐释和分析。
泰特勒的理论是典型西方哲学思想的体现。
西方哲学思想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比较强调人的理性思维,强调人对世界万物都应该有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并做出理论解释。
所以西方理论家们在探讨翻译的问题时,向来都非常重视理性思考和理论探索。
比如:哲罗姆在翻译了尤西乌比的《基督教教会史》后,对自己为什么不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的行为进行了理论解释。
他还以类似的方式提出原作者和原文本的重要性;在英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翻译界著名的学者、翻译家纽曼和阿诺德进行了风格翻译的讨论。
这些都说明他在从事翻译或探讨翻译问题时有着较强的理性思考。
受到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泰特勒有意识的总结了自己翻译实践的经验,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整理,所以他的理论是以专著的形式出现,并得以明确地阐释和理性、系统地分析。
三、不同的表达方式严复的《译例言》短小精炼,在文中他用精辟、简练的语言阐释了自己对翻译的感悟。
他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
更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给人带来有不尽的回味与思考。
所以在“信达雅”在翻译界广受推崇的同时,也引起了激励的争论:“信达雅”中“信”到底指什么,对原文的语言、思想还是风格信?“达”指什么,原文不达时译文是否要“达”?“雅”为何物,是“秦汉之前的文字”,还是风格“典雅”?信、达、雅孰重孰轻?三者有着怎样的辩正关系?严复在文中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给以明确答案,后来他也再没有提出翻译理论对此进行分析和阐释。
因此翻译界对“信达雅”的解释有着各种版本。
事实上,中国人多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提出或表明深刻的观点,所用的语言一般都比较抽象、含蓄、简练,经常注重创造特殊的意境,给人以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在翻译理论方面较有影响的“神似说”、“化境说”、“韵味说”也都是用洗练的、语意浓缩的、诗意的语言表达的,从而给人深刻的印象。
斯坦纳在其翻译著作《通天塔》中说:“细读泰特勒的《翻译的原则》,感觉像是一部探讨翻译艺术的尽心尽责的教科书。
”泰特勒先在第一章提出了优秀的翻译的标准,从而引出翻译的三原则。
然后他对三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分析了这三个原则发生冲突时的解决方案。
为了使他的三原则更加的清晰和明了,他举了大量的翻译事例,还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深入浅出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是因为,西方人比较喜欢用具体、详细、直接的表达方式表明观点,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该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
在西方翻译理论传统中,任何思想或理论都取决于理论者对它所作的明白无误的解释和界定。
过于简单或模糊含蓄的表达,只会被认为是“定义不清、逻辑混乱”而遭到排斥。
(谭载喜2000)西方的语言和翻译研究历来重视形式逻辑,重视推理、分析。
四、不同的传统心理严复的“信达雅”以传统文论为立论依据,是对古典译论的借鉴、传承和发扬。
在一篇短短的序中,严复多次引经据典: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言之无物,行之不远;……取《诗》称嘤求,《易》言丽泽之义……。
严复在提出自己对翻译的“三难”的感慨后,还谨慎地引用……的话,说:“学我者病”。
这些都反应了中国人崇古、崇权威的、保守的、谨慎的传统心理。
人们常常引用古典经集或古圣先贤的语言作为自己的观点或者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因为大家经常默认为凡是古人、圣人、权威的话都是真实无误的,凡是古典经集的论点都是正确的。
这是因为中国有着相当长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期受封建思想和孔子的“三纲五常”理论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人非常崇尚古人和权威,他们“接受”、“顺从”的思想远远大于“求新”、“求变”的心理。
这一传统心理不仅在严复的文章中有着具体的体现,更体现在后人对严复的“信达雅”理论的长期崇拜上。
在严复的“信达雅”提出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译界虽然也产生了非常多的、对翻译有着重要影响的翻译理论,也曾对严复的“信达雅”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与批判,但中国后来的翻译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信达雅的影响,而且人们在从事翻译实践时还时常以“信、达、雅”为最高准则。
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保守的、尊重权威的传统心理影响的结果。
泰特勒的三原则也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与发扬,而且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被指责“过多地…借用‟他人的理论”(张南峰2000:75)。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泰特勒和德莱顿翻译原则确实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泰特勒和多莱的翻译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斯内尔一霍恩比曾毫不客气地指出:“泰特勒承认自己的论述借用了德莱顿的理论,尤其是德莱顿所著《前言》中论述翻译基本原则的结尾部分,他几乎是全文引用。
可以推断,两人观点相似绝非巧合。
但是,泰特勒的论文竞未提及德莱顿的名字。
”由此可见西方人有着“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
另外,泰特勒在著作中采取了标新立异的做法:尽量回避传统的二分法;凡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术语如“直译”、“意译”、“逐词对译”等一概不用。
而且与前人不同的是,泰特勒的论文开篇就给“优秀译作”定下了标准:出色的翻译应该是将原文的优点完整无缺地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理解得如原文读者般清楚透彻,感受得像原文读者一样深切强烈。
(张南峰,2000:12)。
如此洗练的翻译标准在西方翻译史上可谓前所未有,着实开了翻译理论界的先河(廖七一,2001:12)。
从泰特勒的这些做法中我们可以察觉到西方喜欢创新,喜欢标新立异的心理。
正是在这种深入人心的传统心理的影响下,在泰特勒之后的全新的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语言学翻译理论、释义学翻译理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等等。
而且新的翻译术语也层出不穷:成分分析法、所指意义、思维记录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