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信达雅最终版

合集下载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探究如何完成好的译作

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探究如何完成好的译作

以严复的“信、达、雅”为标准探究如何完成好的译作○王华(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根据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对布宁1933年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的四个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来说明译者的双语水平、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和翻译态度对译者进行翻译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信、达、雅; 诺贝尔奖演说词; 蒲宁; 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1-0115-02一、概 述严复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天演论·译例言》,郭延礼,2005)[1]所谓“信”,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忠实,换句话说,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可理解为译文的通顺畅达,要使读者能够清楚地明白译文,严复说,翻译“求其信,己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可见,“信”与“达”是相辅相成的,无“信”,何以求“达”,无“达”,似乎译文也就无所谓信不信了。

“雅”,通俗的理解就是写文章要有文采。

要做好翻译,就要将信、达、雅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翻译标准怎样变化,其内核还是“信、达、雅”[2]。

二、译者双语水平对翻译的影响1.译者外语水平有限,不能读懂其所要翻译的文章,那么他所翻译出来的作品,从作品里传达出给读者的信息,就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Инеличнымибылиэтискорби—совсемнет!译1:所有这些忧伤并非完全是关乎个人的,事情远不是这样!译2:而那哀伤并非只有我个人才有,绝对不是。

“信、达、雅”视角下《人间天堂》的译本比较

“信、达、雅”视角下《人间天堂》的译本比较

“信、达、雅”视角下《人间天堂》的译本比较作者:王冬岩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严复的“信、达、雅”为翻译指导,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的两个译本,即姚乃强教授和吴建国教授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洞察不同的译者对原著的不同解读,考察译者的翻译功底和翻译风格,也给读者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信、达、雅;《人间天堂》;译本比较信翻译是一项用一种文字将另一种文字表达的思想内容转达出来的活动,因此,对于原文意义的“信”在文字翻译上是至关重要的。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尤其要注意将原作的思想内容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来,不得无故歪曲或增删。

这里所说的思想内容,通常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的立场、观点、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译文意义的准确性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而译者对原著的理解则是进行翻译的前提和基础。

这种理解不能仅仅拘泥于词典的释义,而是要联系上下文。

译者只有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含义。

翻译过程中,译文切忌离原文,任意发挥。

以下例子摘自姚乃强教授的译本(简称姚译)和吴建国教授的译本(简称吴译),以作对比和评析:例1 原文:But Beatrice Blaine! There was a woman!姚译:可是,比阿特丽斯·布莱恩是一位真正的女人!吴译:可是,比阿特丽斯·布莱恩就大不一样!世上就有这样一种女人!结合上下文,上文刻画了主人公的父亲Stephen Blaine的形象,一个遇到大事做不了决定,一直想为妻子分担忧愁,又无能为力的男人,下文则转到对主人公的母亲Beatrice Blaine 的介绍,家境优渥,从小就享受上层社会的精英教育和特殊待遇。

所以,这一句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语境,能够判断出来是对Beatrice Blaine的一种正面的感叹。

关键在于后面一句“There was a woman”,姚译为“一位真正的女人”,这种转折显得有的突兀和难以理解,如果是把主人公的母亲和父亲进行对比,按照姚的翻译,就变成了主人公的父亲如何如何,可是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位真正的女人!很明显,这种对比并不成立,意思上也有点扑朔迷离,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先生于1 8 9 8年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这个翻译标准对我国几代的广大翻译工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翻译标准无懈可击,其中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肯定其合理成分,否定其不合理成分并加以改进,使得这一标准更加完善,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标签:信;达;雅;批判继承一、“信、达、雅”标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李培恩认为“信、达、雅”三个标准如果去掉其一,则去“雅”,去“雅”虽文不美尚不为害,如再去其一,则去“达”,去“达”文虽不通,其于原文尚无妨害。

李培恩割裂了“信、达、雅”三个标准的统一完整性。

关于“信、达、雅”三者的关系,严复认为翻译应求其“信”,但如果不“达”,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达”,“雅”是指“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因此翻译要兼顾“信、达、雅”三个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篇文章或作品都是思想、语言和风格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原作中就包含三个要素:思想、语言和风格。

翻译的对象是原作,那么在翻译时就应该针对这三个要素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

严复先生吸收了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在自己丰富翻译实践基础之上,针对原作的思想、语言和风格提出了高度概括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该标准成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

郁达夫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郁达夫2009:464);周作人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的不刊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转引自陈福康2000:111);沈苏儒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信、达、雅理论80年代以来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许多学者先后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标准),但看来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取代它”(转引自贺爱军2015:139)。

从严复的“信、达、雅”评《士兵之家》

从严复的“信、达、雅”评《士兵之家》

一、引言《士兵之家》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写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位一战归来的士兵———克列伯斯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难以融入家庭生活,整天无所事事,对一切都变得冷淡。

但主人公最终为了肩负起让家人欢欣的责任,他直面往后的生活,小说反映了克列伯斯彷徨的心境。

本文试图通过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对张祥麟教授的译文(以下简称张译)进行评论,探讨译者是如何在翻译中体现这三字原则的。

二、“信、达、雅”在张译中的体现1.“信”在张译中的体现张译在总体上都体现了“信”的原则,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思想风貌,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译者所做的注解中。

下面,笔者将举例进行分析。

例:原文:Soldier’s Home译文:士兵之家注解:“士兵之家”(Soldier’s Home)———[美]退伍军人收容所(《英华大辞典》),本具优抚性质,海明威引用于此,含有深沉的讥讽意味。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列伯斯在历经一战后回到家,但却不能很快融入到家庭生活。

家是安全、舒适、温暖的象征。

可是,主人公克列伯斯在回到家后,却并未找到这样久违的感觉。

没有人能理解他那颗饱受战争创伤的心,“家”已非家。

很多时候,仅仅透过文字的表面,我们并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

张教授在此作的注解,为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原作思想提供了依据。

此可谓“信”也。

2.“达”在张译中的体现“达”简单地说是指译文通顺流畅。

从总体来看,张译是符合这个准则的,文字读起来通顺流畅。

这尤其体现在张教授对长句的翻译上,下面我们来看实例翻译。

例:原文:All of the times that had been able to make him feel cool and clear inside himself when he thought of them;the times so long back when he had done the one thing,the only thing for a man to do,easily and naturally,when he might have done something else,now lost their cool,valuable quality and then were lost themselves.张译:“当他回首往事时,他觉得,在那曾经有过的时时刻刻、日日夜夜里,他的头脑一直都是镇定和清醒的。

论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思想

论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思想

收稿日期:2005-01-18 作者简介:冯立新(1970-),男,湖北大冶人,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翻译.论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冯立新(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

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5)02-0131-04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1866年,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学习海军。

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了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孟德斯鸠、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经济、法律理论、进化论和逻辑学等新学说新思想,参观过英国议会、法院等制度设施,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严复所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两大主题。

为挽救危亡的中国,他大量翻译了西方著作。

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被人誉为“译界泰斗”[1]和“能熔中西为一冶”的第一人[2]1561。

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信、达、雅”之翻译标准,对中国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1895年,严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取名《天演论》。

他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他引用孔子的话,“修辞立诚”,“辞达而已”,“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并指出,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2]1322。

此翻译思想一出,即备受推崇,甚至被奉作翻译的“金科玉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干”、“西施”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人物,在一 般的中国读者中,前者是“智慧”的象征,后者是“美丽” 的象征。但一般的国外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他们是什么 人,他们又怎能与黛玉有联系。杨先生为了让英语读者领 会其深层的文化蕴意,先采用意译来表达“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说明黛玉的聪明、伶俐,而且病 弱娇美。然后加了脚注(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end of Shang Dynasty. 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kingdom of Yueh.)以此介绍有关的 文化背景,让英语读者充分了解“比干”、“西施”这两 位传说中的人物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了“功能对等”的 效果。这种变通的手段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达意,充分 体现了严复“信、达、雅”思想中的“达”在译文中的灵 活运用。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 未施。
主要成就
海军思想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呼吁变法 提倡西学
翻译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赋税思想
关于严复的评价: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复翻译的三个时期
何谓“信”“达”“雅”? 它是由我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 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 《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 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忠实原文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 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 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 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 矣,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 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 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 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 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 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 原 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 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 分割开来。 "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 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 法,即所谓的上等 文言文。
我的理解
信——“屌丝” 达——“普通人” 雅——“男/女神”
请用汉语翻译下面的英语句子:
信:姓名?/名?/叫啥?… 达:你叫什么名字呀?/你的姓名是什 么呀?… 雅:请问小姐芳名是?/敢问阁下尊 姓大名?
名人各家对“信达雅”的评价
康有为曾经高度评价“译笔并世数严林”,
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这两 个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其译笔就全都不“信”。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堪称严、林译著典范的两部 书:《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前者 是严复融译、注、论、释为一体的“译述”, 后者则是完全不懂外文的林纾根据别人的转述, 而以他的生花之笔改写的,实际上是文学再创 作。就严复来说,也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译 著都是“译述”,这,都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 的翻译对于忠实原文的要求。
雅:优雅,美好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 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 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 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 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 品”。译文亦如此。
What’s your name?
早期
(1896《天演论》-1902年《穆勒名学》)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 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 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 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 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 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 的主张(“取便发挥”),适应当时 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需要,这是当 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严复
2014级英语笔译 代后有& 顾楠
翻译到底有多难?如何才能做好翻 译?翻还是不翻,这是个问题。
本分做人,实在翻译
画 龙 点 睛 ?
画 蛇 添 足 ?
像雾像雨又像风,翻来译去一场空
语 法 错 误 , 层 出 不 穷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翻译一:如果你不离开我,我们会死在一起。(中学水平) 翻译二: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四级水平) 翻译三: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六级水平) 翻译四: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级水平)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 和尚没水喝。 如果机械的求“信”,照英文字面译出, “一个孩子是个孩子,两个孩子是半个孩 子,三个孩子没有孩子”,中文读者将莫 名其妙,更不用说会感到幽默了。
傅斯年说得更为不客气:“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
《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是因为他不曾对 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负责任。”“严先生那 种达旨的方法,实在不可为训,势必至于改旨而后 已。” 在傅斯年看来,严复的翻译中,“信、达” 都没有了。
蔡元培则对严复的“雅”有所批评:“……他的
译文,又很雅训,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 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 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The conferees…opened their collars and dispersed to the square tables set at the back of the hall, where some drank tea and ate melon seeds while one group pulled out a deck of local made cards and began, with great concentration, to play something that looked mighty like Rummy. 与会者……松开上衣领子,分散到屋后的 方桌旁边,有的喝茶嗑瓜子,还有一拨人 拿出一副本地制作的扑克牌来,开始聚精 会神地玩一种很像“兰米”的牌戏。
1、早期(1896-1902) 2、中期(1902-1909) 3、晚期(1914-1921)
1、早期(1896-1902)
背景: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 正处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帝 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侵略压迫中国人 民,;另一方面沉睡的东方巨狮开始觉醒。 严复正是当时思想先进的代表人士之一。 可是,严复虽精通格致之学,又是英国海 军学校的高材生,精通工程技术学,却把 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西方先进社会科学学 术思想,将翻译定位在能启发中国民知民 识的社会科学著作上。
11. Beauty is a gift of God. (Aristotle)
译文:美者,天赋也。(邹国统译)
赏析:译成“美是上帝赠予的礼物”,当然也可以, 只是太平淡了,使用古汉语句式译成如上的文字, 便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况且原话出自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之口,译成古色古香的汉语就最恰当不过的 了。

达:通顺,流畅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可从 “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信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 fidelity和elegance。而达的英译却各有千秋: expressiveness, readability, fluency等。 汉语文字是一种逻辑性的,而不是词汇性的,形式的东 西很少:词与词之间无分隔,人名地名无大写,动词代词无 变形。这些特点有时候会给阅读带来一定困难。这就要求译 文的行文通俗易懂、表达清晰。 译文不“达”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英语中由动词派生 的名词的直译,造成汉语译文句子结构的模糊;二是汉语词 与词之间没有分隔,汉语译文中如含有前后都可组词的字或 词就易产生曲解;三是计算机新词汇太多,国内无统一的汉 译定名,而且不管水平高低什么人都可以署个“编译”草率 出版,一个译者一个译法,读者也不知道说的是一个东西还 是两个东西。
严复此时的翻译多采取直译, 郭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 有声,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 力”。
3、晚期(1914-1921)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 学”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 习“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 “船坚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 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制度。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 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 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 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 略的进步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