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合集下载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

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

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

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

雅者,古正也。

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

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

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_信达雅_张珊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_信达雅_张珊

2012. 21 期 《新准
传媒与艺术

“ 信达雅 ”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
张 珊 四川成都 611844 ) (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摘 要】 文章简介了严复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 “信达雅 ” “信 ” , “达 ” 的提出, 论证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即 是翻译的本体论 是翻译 , “雅” 的方法论 是翻译的目的论 。作为翻译标准和翻译界的基本理论, 始终是翻译界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 严复 ; “信达雅” ; 翻译标准
“达” 畅。但严复的 并未包涵当原文不通顺流畅时该如何处理 。 但 一、 前言 “达” , “达” 我们认为, 即使把 理解为通顺易懂 作为一条原则也是可 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 众说纷 “信” “信达 行的, 并不与 相悖, 因为大多数值得翻译的作品都是通顺的, 纭, 始终存在着争议, 但总的来说, 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 即使在文学作品中为刻画人物的需要而让人物说出不合文法的语 雅” 但凡是谈到翻译标 “信达雅” 句是也是如此, 读者应当能从上下文看懂并理解作者的用意 。 如果 准的理论, 始终没有脱离 的范围, 而且从总体上来说, 对严 “信达雅 ” 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不达, 也就是不信。严复的 三原则中, 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 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 “雅” 。“雅 ” 对 的解释过于简单和含糊 是 什 么? 严 复 只 说 是“尔 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 , , “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 ‘三字经’ !” 雅” 没有更多的解释。据说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追求译作语言 究影响巨大 总还会有人念此 “古雅” , “汉以前字法句法 ” , “用近世利俗 “信达雅” 的 甚至力求采用 而反对 二、 严复及 标准的提出 , “信达雅” , 字 文字” 使译文同时成为上等的文言文, 以登大雅之堂。 他认为为 谈到 不能不说说严复本人。 严复( 1854 - 1921 ) , “雅” , “失真” “信” 。可见, 几道, 名传初、 又陵, 后改名复, 福建侯官( 今福州) 人, 早期留学英 了不伤 宁可 即打消 他所追求的还不仅仅 。“甲午中日战争” “雅文雅译 ” , 国 是要求保持原文的本来面目而做到 而是把所谓文雅 后, 他开始试图通过翻译把当时先进的欧洲 、 “开民智 ” 、 “新民德 ” , 和优美作为一般的原则提出来的 。 这样如果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 “鼓民力 ” 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给中国, 以此 “雅 ” , 值不算高, 译者片面追求译文的 实际上就很难保证对原文的 启迪民众共赴救亡图存之大业, 成为我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 。他的翻译选题多半是那些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 、 忠实了。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 即他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 人” 经济和政 “求其尔雅 ” , 《天演论 》 、 《原 子阶层, 决定了他要 以迎合读者的口味。 王佐良先生 亚当 · 斯密的 治制度的社会科学著作, 如赫胥黎的 , “雅不是美化, 、 、 《法意 》 《群学肆言 》 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 不是把一篇原来不典雅的文 孟德斯鸠的 斯宾塞的 等。 严复是我国近 富》 章译得很典雅, 而是指一种努力, 要传达……原作者的心智特点, 原 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 是一位划时代的、 独具特 “中国西学第一人也” 。 ” , “信达雅 ” 作的精神光泽。 色的翻译家, 康有为称他为 综上所述 三者的关系是我中有你, 你中 1898 年是中国翻译史上值得特别纪念的一年 。 这一年, “信 ” 严复 有我, 既互为条件, 又各自独立的。正如许渊冲所说 是翻译的 《天演论》 《天演论 · 译例 , “达” , “雅” 翻译的 以单行本问世, 同时刊行的是他的 本体论 是翻译的方法论 是翻译的目的论。 。在 《天演论 · 译例言 》 言》 中, 他阐述了“信达雅 ” 的要旨。 他提 四、 结论 : “译事三难, , “信 出 信、 达、 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 严复译理方面的睿智和卓识, 见高于世, 杰然自立。 第一 ” 他 还 引 证 儒 家 经 典, 来 建 立 他 的 翻 译 学 说。 达雅” 不译也, 则达 尚 焉。 学说具有强固的奠基意义。 我国自有文字翻译的千余年里 “故信达而外, “因循本旨 ” ” 求其尔雅。 主要是佛经的翻译, 翻译大家辈出, 支谦倡言 在先, 道 自此, 一条不仅影响了二十年代的所有 “五失本三不易 ” , 安指出 鸠摩罗什有“嚼饭与人 ” 之喻, 玄奘恪守 翻译家, 而且也影响着后来的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思想开始确立, 被 “五不翻” “开而弗达 ” , 之诫, 不是 就是偏于译技, 到严复才第一次 视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 ” “ 。 ” 、 揭示 信达雅 他吸收了他之前的翻译各家, 特别是佛经译家翻 三 信达雅 及其内部关系 “信达雅 ” “译事的内在的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 严复在谈 时, 明显是对这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有明 译思考的积极成果, 根据 明 “信” ‘译事楷模 ’ ” , 确的认识。他将 列与三原则之首, 对其含义也有明确的说明 。 确而自觉的将它们作为 道出译事奥旨, 进于翻译之 “信” “取明深义 …… 而意义不背 “译学” 。第二 , “信达雅 ” 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所谓译文应 道, 开创近代意义上的 学说具有巨大的理 。在翻译之先, “将全文神理, 本文” 将译事经验上 译者须 融会于心, 则下笔抒词, 论价值。严复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独识与先觉, , “取足喻人, 升为理性认识, 在二十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中一直具有主流地位, 成 自善互备” 就是在他 不论谨合原文与否 ” 的名学浅说 , “信达雅 ” 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第三 学说具有某种真言性质。 中, 他也坚持承用原文义旨。 反过来说, 不合格的译文是译者对原 : “近人严复, “浅尝、 , ” 标信、 达、 雅三义, 可谓知言。 作 偏至, 辨之者少” 即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思想意义所致 。 梁启超称 郁达夫甚至说 “信 ” 由此可见, 严复是始终把忠实于原文的思想意义作为 的要义 “信、 达、 雅的三字, 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尽人皆知。 虽然“信 达 ? “西人文法与中国迥殊, 的。怎样才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呢 故不 雅” 翻译学说缺乏科学的精确性 、 深刻性和规范性, 但它切合实际, , 得不略为颠倒 ” 以传原文之神理, 如仿西文句法 ( 即保留原文形 反映了翻译的内在客观规律, 而且易于掌握, 因此具有相当的理论 , “则必不可通” , “信 ” 式) 为译 如原文通而译文不通, 则不信。 在 与 价值和生命力,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译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 “达” “信 ” 这一对矛盾中, 严复是把 即忠实与原作意义作为主要矛 不断丰富, 我国的翻译家必定会对严复的翻译说注入新的生机 。 盾, 作为前提, 而把“达 ” 作 为 次 要 矛 盾, 作 为 实 现“信 ” 的必要条 【参考文献】 ” “达” “达 ” , 件。 但严复其实对 的解释最详细。为 译者必须: 1 、 在下 [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笔抒词之前充分理解原文; 2 、 由于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 译者须在 2002. “前后引衬, 。 有评论 社, 译文中进行句法调整, 必要时还须 以显其意 ” [ 2] 黄忠廉. 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 中国翻译, 1998. “信” “达” 家认为 与 互相冲突, 他们指出, 如果原文不达而译文达, [ 3] 罗新璋, “信” “达” “达 ” —严复的翻译理论 序沈苏儒著论.“信、 达、 雅” 这算 吗? 这可能是对 的误解, 以为 即通顺、 流畅、 明 , “达 ” 1998. 白或易解, 其实严复说的很明确 是如何理解原文, 调整句法 研究. 中国翻译, [ 4] 王振平. 翻译标准和 “信达雅” . 外语教学, 2000. 一忠实表达原文意旨的方法, 而不是要求译文应无条件的通顺流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作者:李梦君来源:《商》2013年第14期摘要:在我国翻译界,影响最大的翻译标准当属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信”即译文忠实原文意思,“达”指译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意思通顺明白,“雅”指译文要选词得体,追求原文意境,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文章旨在简述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和西方翻译界,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林林总总,其中,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翻译标准不仅为无数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翻译界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的提出中国古代翻译事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翻译题材少,即当时的翻译体裁大都是佛经翻译,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翻译理论空缺,而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出现的严复、林纾等一批翻译家,为翻译理论空缺这一尴尬境地带来了光明,严复、林纾等人不仅翻译的数目繁多,而且题材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文艺等各方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发展。

1898 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译例言》出版发行,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我们自此可以看出,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主要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准确表达原文意思,追求原文意境。

通过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严复总结出的这一翻译原则在当时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也仍为广大翻译实践工作者所肯定,“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深远意义。

二、“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内涵分析严复在阐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时,首先将“信”放在三原则之首,指出“信”即译文要忠实原文的意思,不删减,不歪曲,不随意添加,正所谓译文要“取明深义……而意义不背本文”,严复始终把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作为“信”的第一要义。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严复提出的三个标准

严复提出的三个标准

严复提出的三个标准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提出了翻译的三个标准:信、达、雅。

“信”指的是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就是译文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思。

“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让读者能够理解。

“雅”指的是译文要有文采,语言优美,能够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严复认为,翻译应该在“信”的基础上,做到“达”和“雅”,这样才能使译文既准确又流畅,既易懂又具有艺术性。

这三个标准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成为了翻译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先生于1 8 9 8年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这个翻译标准对我国几代的广大翻译工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翻译标准无懈可击,其中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肯定其合理成分,否定其不合理成分并加以改进,使得这一标准更加完善,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标签:信;达;雅;批判继承一、“信、达、雅”标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李培恩认为“信、达、雅”三个标准如果去掉其一,则去“雅”,去“雅”虽文不美尚不为害,如再去其一,则去“达”,去“达”文虽不通,其于原文尚无妨害。

李培恩割裂了“信、达、雅”三个标准的统一完整性。

关于“信、达、雅”三者的关系,严复认为翻译应求其“信”,但如果不“达”,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达”,“雅”是指“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因此翻译要兼顾“信、达、雅”三个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篇文章或作品都是思想、语言和风格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原作中就包含三个要素:思想、语言和风格。

翻译的对象是原作,那么在翻译时就应该针对这三个要素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

严复先生吸收了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在自己丰富翻译实践基础之上,针对原作的思想、语言和风格提出了高度概括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该标准成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

郁达夫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郁达夫2009:464);周作人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的不刊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转引自陈福康2000:111);沈苏儒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信、达、雅理论80年代以来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许多学者先后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标准),但看来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取代它”(转引自贺爱军2015:1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 3月
西 部皮 革
文 化 与 探 索 浅 谈 复 的 翻 译 标 准 信 达 雅
郭 艳 华
(辽 宁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10136)
摘 要 :在 我 国翻译界 ,有许 多翻译 家和翻译理论 家,进行过大量 的翻译 实践 ,提 出过 众 多的翻 译标 准,对 于我 国的翻译事 业发展 进 步产生 了重要影 响。如鲁迅提 出的 “直译、硬译 ”的观点 ;傅 雷提倡的 “神似论 ”;钱钟 书提 出的 “化境说 ” 等等观点 ,为今 天翻 译发 展提供 了理论依据 。但追根溯源 ,不得不提到另一位 重要 的翻译 大家,严 复先生。他 不仅进行 了大量的翻译 实践 ,同时提 出了 “信 、达 、 雅 ”的翻译标准 ,在翻译历史长河中,熠熠 生辉 。本文就该翻译标准的提 出和 内涵进行分析 ,从 而对翻 译研 究有进一 步的认识 。
的思维 习惯 、符 合汉语 的表达 习惯 。译 文 要具 有 可 读性 ,不 能 是 估 屈 聱牙 的汉 语 。而达是 要在 信 的基 础上 进 行 讨论 ,同时 ,达 与 信 又 具 有辩 证统 一 的关 系 。如前 所述 ,信 要求 忠实 原 文 ,但 不 是 死 译 和 硬译 ,而是灵 活 的翻译 。所 以在具 体 的 翻译 实 践 中 ,首 先 要 综 合 理 解 分析原 作 ,掌握 原作 的思 想 内容 ,然后 将原 文 的句 子结 构 做 必要 的理 顺 和调整 ,最 后用地 道 ,符合 习惯 的汉 语 表 达 出来 。此 外 ,翻 译实 践 中 ,译 者会接 触 到不 同类型 的文本 ,如 果 想要 做 到 译 文通 顺 易懂 ,符 合汉 语表 达习惯 ,译 者就 需 要 对 两种 文 化 ,包 括政 治 ,经 济 ,人 文 ,风俗 ,法 律和 历史 等方 面有 一 定 的 了解 。作 为 一个 合 格 的译 者 ,不一定 精通 各 国的法 律 ,但 对 于 西方 的 罗 马法 和 大 陆法 要 有所 了解 ;不 一定是 政治 学家 ,但 对 于美 国的 三权 分 立 的政 体 、英 国 的君 主 立宪 制政体 应该 掌握 ;不 一定 是 科学 家 ,但 对 于 世界 科 学 领 域 内新 近的 动态 和事件 要熟 悉 。
关 键词 :翻 译标 准 ;信 达雅
中图分类 号 :H059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671—1602 (2017)06—0205—01
1 严 复及 “信 、达 、雅 ”标 准的 提 出 严复 ,原 名 宗 光 ,字 又 陵 ,后 改 名 为 复 ,字 几 道 。福 建 福 州 人 ,晚晴 时期伟 大 的启蒙 思想 家 ,教 育 家 和 翻译 家 。他 年轻 时 曾留 学 英 国 ,留学期 间 ,对英 国社会 政治 产 生 了浓 厚 的 兴趣 ,对 于 英 国 资 产 阶级政 治 、经济 、文化 有 了深入 的 了解 。而在 19世 纪末 ,以英 国为代 表 的西方 国家 已经进 行 了工业 革 命 。先进 的工 业文 明冲 击着 古 老 的东 方文 明,西方 列强 更是 用武 力 打开 了中 国 的大 门 。在 这样 的历史 背景 下 ,一批 有识 之 士 主 张 “开 眼看 世 界 ”,而严 复 ,作 为 新一 代 的青年 ,怀 着 救 国 救 民 的情 怀 ,把 西 方 优 秀 的 作 品 译 人 中 国 ,如赫 胥黎 所著 的 《天 演论 》,该 作 品 全 面 阐述 了达 尔 文 “进 化 论 ” 的观 点 ;西 方著 名 经济 学 家 亚 当斯 密 所著 的 《原 富 》,即现 在 大家 熟悉 的 《国富 论 》。严 复译 这 样 的作 品 ,意 在介 绍 、传 播 西 方 先进 的思 想和 理论 ,启发 民智 ,引 导 国人 向西方 学 习 。这 些译 作 在 当时社 会 条件 下 ,发 挥 了深刻 的作 用 。严复 真 正 做到 将 自己打 的爱 国情 怀付 诸实 际 ,通 过 翻译得 以 实 现 。在 《天 演论 》 的 《译 例 言 》 中 ,严 复 明确提 出 了 “信 、达 、雅” 翻译 的标准 。他 指 出 “译 事 三 难 ,信 、达 、雅 。求其 信 ,已大 难矣 !顾 信 矣 ,不 达 ,虽 译 ,犹 不 译 也 ,则达 尚焉 ”、“信达 而外 ,求其 尔雅 ”。严 复 提 出的 翻译 标 准 , 对 于 翻译实 践 ,翻译 评价 以及我 国翻译 事业 的发 展 ,都产 生 了广 泛 深 刻 的影 响 。 2 浅谈 信达雅 信 ,在 “信 达雅 ” 翻译 标 准 中 ,严复 先生将 “信 ” 的标 准 放 在 首位 ,而 信 的 翻 译 标 准 也 是 我 们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遵 循 的首 要 原 则 。 “信 ” 的含义 为 ,译文 要 忠 实 于原 文 ,以原 文 为 依 托 ,体 现 翻译 的 科学 性和 准确 性 。 “信 ” 的翻译 标 准要 求 译 者在 翻译 时 ,不 能借 题 发挥 ,加 入过 多 的个 人 主观 色彩 ,更 不 能 出现错 译 、漏 译 和 过度 翻 译 的错误 。如果 译 文 不 能达 到 “信 ” 的 翻译 原 则 ,那 么 “达 、雅 ” 的翻译 标 准 也 就 失 去 了 讨 论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 我 们 这 里 所 分 析 的 “信” 的翻译 标准 ,有别 于鲁迅先 生所说 的 “硬译 ”、“死译 ” 的原则 , 而是灵 活的翻译 。具体说来 ,“信” 的含义包括忠实于原文 的思想 内容 , 也要 忠实于原文 的风 格和特点 。忠实于原文 的内容 ,是 翻译 任何类型 的 文本 都必须遵循 的原 则 ,尤其是在 翻译科技类和商务类 的文本时 ,更 应 该 严格准守 。这一点要求译者把原作所表达的思想 内容 ,完整 、准确 的 传递给 目的语读者 ,从而使 目的语读者可 以通过译文正确理解 原作所表 达的 内容 。而忠实于原作的风格和特点 ,是指译 者在掌握文 章 内容 、准 确把握文章风格后 ,译文也能达到或接 近原 作 的风 格 ,让 译文 在 不 同 文化 目的语 读者 中 ,达 到预 期 的效果 和共 鸣 。 达 ,严 复先生 提 出 的 “达 ” 的 翻 译 标 准 ,可 以 理 解 为 通 顺 易 懂 ,重在 达 意 ,符 合语 言 的思维 和表 达 习惯 。以英 译汉 的 翻译 过 程 为例 ,在 “达 ” 的翻译 标 准下 ,汉语 译 文要 通顺 易 懂 ,符合 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