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合集下载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姓名: 童唯年级: 2011级班级: 10班学号: 20110512106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年12 月21 日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

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1.引言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

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

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

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

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

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翻译概论第三组 严复信达雅

翻译概论第三组 严复信达雅

严复“信、达、雅”(古文翻译)
翻译工作有三个困难,信、达、雅。

想要做到信(忠实原文),已经是非常困难。

只考虑到信(忠实原文)而忽略了达(通顺),即使翻译了也好像没有翻译一样,所以“达”是应该推崇的。

……译文选取的都是原文中明智且深奥的思想,所以在遣词造句上,时常会有颠倒和增译的部分,也没有斤斤计较于字词和句子的顺序,然而译文意思是没有违背原文的。

……这在于译者把全部文章的精髓理解,在心中融通领悟。

那么下笔措辞,译文自然言意完备。

至于原文文辞和道理根源深奥,不易被一般读者理解,那么译者就应该在上下文中用引用和衬托的手法,来彰显它的本义。

所有这样经营规划,都是为了做到达(通顺),做到达(通顺)就是做到了信(忠实原文)。

《周易乾》写道:“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孔子说:“言辞表述明白畅达即可。

”又说:“说话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太远。

”这三个方面,是做文章应该遵守的正确原则,也是翻译工作的典范。

因此,在信(忠实原文)、达(通顺畅达)之外,还要做到雅(文字古雅)。

这不只是期望它们传播的远,实际上是精神微妙的言辞,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来表述,要做到“达”(通顺)就很容易,而用近代的通俗的白话文,要做到“达”就很难了。

严复“信达雅”之我见-中英双语作文

严复“信达雅”之我见-中英双语作文

在我国翻译界所有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当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清代严复的“信达稚”。

他所主张的“信”是要意义不背离原文,强调了忠实原文的重要性。

“达”是不拘泥于原文,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

这就是严复翻译标准的主要思想。

在严复的心目中,“信达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信”是核心,“达”和“雅”都是手段。

也就是说,严复趋于在神似和形似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形似,这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相背。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信达雅”在科技论文中的意义需要更进一步。

忠实于原文并非只指将原英语标题逐字翻译 ,而是忠实于文章的内容、意义、态度和思想等。

在保证翻译准确的基础上, 还必须译得通达、通顺, 让没有感到别别扭扭或晦涩难懂的情况。

更甚,要译得有文采, 使读者从译文中得到文字美和意境美的享受。

严复的“信达雅”并非是完美的,无懈可击的。

对此,我想从概念由来,标准内涵和读者群体三个方面来阐述。

“信达雅”说,是作为《天演论》的《译例言》提出的。

首先,严复似乎并无意将“信达雅”当作翻译(文学翻译或普通翻译)的标准。

只是,严复在谈论“信达雅”时,引经据典地把自己对翻译的思考说得比较系统、透彻而已。

然而,后人把严复的“信达雅”推崇为“翻译的标准”。

其次,严复提出“信”、“达”、“雅”三字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是后人略显生硬得强行给予其含义,并为此喋喋不休地辩论。

即使某一种解释博得了大部分人的欢心,那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含义。

最后,严复当时翻译的文章,很多需要再现政论文的书面书卷语的语体特征,针对的显然是有文化人,而并不适合普通老百姓,更不用说幼儿。

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为了扩大传播面,严复的主张似乎也无可厚非。

不可否认,严复的“信达雅”为中国的翻译事业曾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在近年来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

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守着祖先留下的一点遗产沾沾自喜。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浅谈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辩证关系方法论一、前言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此‘三字经’!”[1]二、严复与“信、达、雅”中国在19、20世纪之交酝酿着一场文化巨变,同时一个翻译运动也应运而生,严复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说法。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毋庸置疑,“信、达、雅”却有其独到之处,但“信、达、雅”作为一种翻译理论独步中国翻译界达100年之久却是在世界上绝无先例的。

[2]三、“信、达、雅”之解读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单是译文通顺,他还不满意,必须做到文字优美才罢手。

这儿说的优美,不但是字面上的美,而且要有声调之美。

这便是严复翻译理论的要点。

对“信达雅”内涵的阐释,各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在“雅”字上争论不休。

一种说法是:“‘信’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是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要求做到文雅、古雅。

”有学者提出,严复是刻意求雅,以彰显他高超的古文水平和文辞造诣。

然而,严复始终不承认他是单纯追求译文的“古雅”、“高雅”。

严复认为,西学是“学理邃积之书”,只有用司马迁、韩愈这样高水平的文辞才相称,所以“僕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

另一种说法是:严复是以“信”为中心,“达”服务于“信”,而‘雅’的提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打消了“信”和“达”。

陈之展在《近代翻译文学》一文中说:“严复译书好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自然是他的缺点。

不过他在当时要灌输一班老先生一点西洋东西,便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
叫他们看得起译本,因而看得起西学。

这也是他译书的一点苦心。

"
反观西方翻译学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他也曾依据《论翻译的原则》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这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概念虽然在“雅”上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同样在强调能够忠于原文并且用译后的语言通顺的表达出原作者的意图。

可见在翻译家的眼里,“信、达”是排在前位的。

“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政论文(《天演论》) 的追求。

在严复的心目中,“信达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 信”是核心“, 达”和“雅”都是手段。

“信”有两个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严复似乎更侧重于后者。

“达”是通过运用翻译技巧来表达原作的思想。

而“雅”,则是要再现政论文的书面书卷语的语体特征,但严复走得远了些。

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为了扩大传播面,严复的主张似乎也无可厚非。

注:
1 参照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2 参照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第13期 2000年11月
3 参照杨春花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下重释“信达雅”《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

4 参照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
5 参照百度百科严复生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