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浅析《小妇人》汉译本中翻译的信达雅

浅析《小妇人》汉译本中翻译的信达雅
谓之
, 。 , 。 。 , 。
翻 译作 品
内容 忠 实原 文




翻 译就 不 要用 古 语 一切都 要 符 合原 文 自己 的 因 为 刘 春 英 陈 玉 立 两位 面 向的 是成年 读 者
, ,
在 遣 词造 句 之 中就 更 注 重与原 文 保持一 致 : 的 体 现 比 如下 面这 段 翻译
, , ,



了符 合中 文的语 法 和 表达 习 惯所作 出 的一些必 要 修 改 和 调整 原 文 和 译文 的 每一 个 单 词 和 词 组 都 可 以 说 是 一一对应 并且
信 翻译 不 能 胡 编 乱 造 不 能 随意 增 添 自己 想要 增 添的 内容 译员 可 以 不 认 同 原作 者 的思 路 和 观点 但 一定 要 如实 翻译 出 他 的 内容 和 思想 《 小妇人 》 的汉 译本就精 准 地 体 现 了 这一观 点 通过下 面 的 具体 翻译实例 可 以 得到 体会 和 理 解
d J
,
l
ghi g

n
诽 谤 吧 别 再说 肥 胖 了 仿 佛 爸爸是 一根 大柱 子 似 的 ! 乔一边 纠 正一边 笑 着 说 b ’e l 肥 胖 其 实并 不 是 l a 的标 准翻 译 但 是 译 者为 ’ 和 la 了 达到原 文 中 l i b e l b ’e l 的 音韵 特 意翻成 了 肥胖 同时 后 面 的 大柱 子 还 是 和 原 文 中 的 泡菜 坛 子 有着 某 种外 在 特 征 的 联 系 这 不 能 不 说 是 一种 绝 妙 的 创 新 和 对 翻 译 之达 的 表 现

更 加关 注
w
e r e a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想必文献翻译工作者都知道“信、达、雅”这条经典的翻译标准吧,那么这三个字都代表着什么呢?
这三字标准可以说是最被我国翻译界认可(相比于其他的理论)的理论了,它是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其著作《天演论》中所提出来的,原文是“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字。

这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他反对虚伪、娇柔造作的美,与这种“伪美”相对的就是“信”。

还有,在我国古代翻译佛经、近代学者进行文献翻译时,各派大家都主张保持原文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也是“信”的体现。

“达”字,这代表的是对原文的诚信。

孔子有言:“辞,达而已矣”,后来的各辈文人和学者也非常注重“词要达意”。

“达”是文艺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字作为三字标准的第二点也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基础。

“雅”字,指的是文采,它是通往“达”的途径。

在文献翻译中,表现出原文的文采是保证译文上下文联系自然、顺畅的基本前提。

同时,“雅”也是向当时中国的译者、学者介绍先进的西方翻译思想。

“信、达、雅”这三个字虽然短,但是它把翻译的标准交代的非常清楚,各位译者在文献翻译开始之前,不妨细细品味,一定会带来新的收获。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和“传神达意”这两个词语在文学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它们都是用来描述一种翻译的高水准,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信达雅”和“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最早是出现在古代文学传统中,它指的是翻译某一篇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必须要忠实地传达原稿的意思,并且要让翻译后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优雅、高雅。

这个传统观念在现代翻译理论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它是现代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

“传神达意”可以理解为要让读者在阅读翻译的作品时,能够完全理解原著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在文学翻译中,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不仅仅传达原著的字面含义,还要能够传达作者的意图、情感和思想。

二、“信达雅”和“传神达意”的适用范围
“传神达意”在不同种类的文学翻译中,重要程度不同。

在翻译小说和散文时,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翻译诗歌时,它的重要程度会更高一些,因为诗歌往往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侧重点不同
“信达雅”侧重于用文雅、高雅的语言表达原稿的含义。

而“传神达意”则侧重于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图等内容。

2、理念不同
“信达雅”的理念源于古代文学传统,重视文学的美感和艺术性。

而“传神达意”更注重传达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3、范围不同
四、结语。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第一,信达。

信达是指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内涵。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义,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刻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并用目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第二,雅。

雅是指翻译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学品味和修养。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翻译结果在语言上优雅、流畅,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文化隐喻和修辞手法,以增强翻译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第一,语言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特点进行转换。

例如,英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紧密相连,而汉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有较大的间隔。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要求。

第二,文化适应。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背景进行文化适应。

例如,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翻译成“蛋未孵化,不可小算”;“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翻译成“捷足先登”。

这些翻译都是根据中文的文化背景进行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寓意。

第三,情感表达。

英语和汉语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情感色彩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thank you”可以翻译成“谢谢”或“多谢”,具体选择取决于具体语境和场合。

第四,修辞技巧。

翻译中的修辞技巧是提高翻译品质和水平的关键。

翻译者可以使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使翻译结果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

例如,英语中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可以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这样更具形象感。

总之,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翻译更具准确性、自然度和艺术性。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I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信所谓信”就是■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 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 二字不可少。

论“雅”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

论“雅”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

有 些反对 “ 雅 ” 作 为 翻 译 标 准 的 人 说 , 原 文 不 雅 , 译
文 也只能不雅 ,如果雅 了,就违背 了信 。这种说法难 免有
片 面 化 和 望 文 生 义 之 嫌 。 这 里 的 雅 并 不 是 把 不 典 雅 的 原 作 译 的 典 雅 了 , 不 是 单 就 译 文 谈 译 文 , 而 是 要 传 达 原 作 的 精
1 9 8 9 年 ,严 复在 《 天演论 ・ 译 例 言 》 中提 出 “ 译 事 三 难 : 信 、达 、 雅 ” 。从 “ 五 四 ”运 动 提 倡 白话 文 之 后 ,它 就 开 始 遭 到 无 数 人 的批 判 与 质 疑 ,其 中 首 先 遭 到 非 议 的 就 是 “ 雅 ”。很多学者认 为 “ 雅 ”在 翻 译 中 没 有 作 为 翻 译 标 准 的 必 要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也 是 如 此 。 本 文 从 两 个 方 面 提 出
的效 果 的 , 因此 , “ 雅 ”这 一 环 节 也 是 ul e, t o S t u dy di Si ncl i n ed;
Hi S act S OUtl andi S h and hi S F l at ure
文学翻译活动 中是很有必要 的,不应该去掉 ,并对 此观 点进行 了解析。本文分 别从 “ 信” “ 达” “ 雅”三者之间
关 系与文学翻译 的特点这两个角度分析 “ 雅”作为翻译标 准的可行 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雅 文学翻译 必要性


引言
( 1 )无故寻愁 觅恨 ,有 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 得好皮 囊,腹 内原 来草 莽 。潦倒 不通世 务,愚顽 怕读 丈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 2)富贵 不知 乐业 , 贫穷难耐 凄 凉。 可怜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朱竞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

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

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

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

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

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

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

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摘要:“信、达、雅”这三个翻译原则是当年严复提出来的三个基本翻译原则。

但随着翻译的发展,这种以语义学为基础的翻译指导原则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作为交流工具的翻译工作达到目的。

本文将借助一些翻译实例来比较“信、达、雅”翻译原则与关联原则,从而起到说明关联原则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关联原则动态翻译一、现今两种流行翻译方法的概述当今翻译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规范为衡量尺度,以信达雅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另一种是文化研究方法,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描写为己任,以宽容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后者是关心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相比之于传统的翻译学,他们忽略了作者本来要传达的意义,他们从本质上跨出了翻译的界线。

前者是紧扣文本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就是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的立足点不同,那么提出的原则也大不相同。

二、以语义学为基础的“信、达、雅”原则的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义学方法的翻译原则占了很长的主导时间。

从这个角度,我国的近代的严复很早就提出了他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

换言之,亦即准确、畅达、传神之意。

无独有偶,在半个世纪以后的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与严复有相似性。

他指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大标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二是易于理解;三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1] 这三条理论与严复的翻译理论是惊人的相似。

这三个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一种指导原则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但是在现代时代快速的发展,翻译不只是对一些文字的翻译,对许多层不出穷的新文字的翻译也应该适应的,然而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三个原则来做为翻译的原则。

例如:This section will discuss how to mount or unmount a file system. 有种翻译为:这一部分将讨论如何“增加或减少”一个文件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朱竞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
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
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

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

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

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

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

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

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

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

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这个版本细节的处理较另两个版本有更多的变通,但这些变通并没有妨碍到译文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反而使译文更顺畅,更加自然,更有“中国味儿”,读来也更为亲切,更符合“达”的要求;而且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在风格上最接近原文,传递出原文意境的美感,“雅”的体现有目共睹。

可以说,初读一遍,三篇译文或许难分伯仲,而细细品之,则觉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如原文一般,好似陈年佳酿,令人不禁反复回味,不忍忘却。

严复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翻译的“信达雅”标准,窃以为,“信”和“达”是“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忠于原文的“信”,则无所谓译文通顺自然之“达”,更无需谈及译文既与原文神似又有语言品味之“雅”。

此处选取的三篇译文,在“信”和“达”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可以说不仅忠实于原文,也翻译得浅白流畅,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之所以能技压群芳,还是因为在“雅”方面,即表达的艺术性和美感方面,略胜一筹。

二、从细节处理的角度比较译文
相对于后文将会谈到的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更多地是为译文的“达”,即令译文更自然晓畅而没有“翻译腔”,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达”的基础上,也帮助译文更接近“雅”的境界。

细节处的把握,很能体现出译者斟酌语言的用心。

例如原文中:“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译文一选择了直译:“青春,是生命伸出的一泓清泉。

”译文二也做了类似的处理:“青春是生命中甘鲜的清泉。

”而王佐良先生却适当添加了三个字:“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增加的三个字让译文的句子更加完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为译文增加了活力,一时静态的表达变成了动态的画面,让译文更好地体现原文内在充满热情的特点。

三、从句子优化的角度比较译文
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决定了表达的重点更容易出现在句首或句子的前半部分。

而汉语则反之,把重点放在了句末。

在翻译时,通过语序的调整来使句子得到优化是关键。

例如原文中:“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王佐良先生合理地调整了语序:“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译文二也做了类似的调整:“比起20岁的人,这种优势更经常地深植于一个60岁人的心中。

”只是译文二不如王佐良的译文简洁。

而译文一却未对语序作调整:“一位60岁的老人身上常常散发出青春着这种气息,而在一个20岁的小伙子身上倒未必可寻。

”可见王佐良先生的处理更为成功。

四、从修辞艺术的角度比较译文
相对于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更多地是为译文的“雅”,即令译文在“达”的基础上,意境、气韵、口吻、风格等较为抽象的元素更接近原文的基调和境界,同时也使译文作为一种使用目标语的再创造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例如原文中,“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作者的原文前后两句句式相同,内容相互对照,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对等,但基本结构一致,句子长度也接近。

在三个译文版本中,不同译者在对此句处
理上,各不相同。

王佐良先生在译文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称而工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通过对译文的再创造,体现出了原文的特点和中文的美感;译文一远不如王的译文生那样整齐:“没有人会仅仅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得衰老,我们是由于丧失理想才变得衰老”,显得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语序;译文二与译文二相似:“没有人仅仅因历经岁月而衰老,我们衰老是因为我们抛弃了我们的追求。

”译文一与译文二都不具备王佐良先生译文的优点。

五、从措辞艺术的角度比较译文
读过《青春》原文的人应该能够感受到,作者作为一名诗人,他的文字在这篇散文中同样表现出了近似于诗歌作品的凝练,而非一般散文的铺陈,絮絮而谈。

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颇具古风,有几分骈体文的风采,文言味十足,却又非八股式古文,晦涩难懂,而是言简意赅,容易读懂。

王先生在译文中频繁使用四字格,而且对于四字格的使用炉火纯青。

而另两位译者的文字风格偏向于更为通俗的白话。

例如原文中:“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王佐良先生译为:“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译文精炼,优雅,和谐,更像是一位儒雅而不失青春热情的长者在谆谆叮嘱。

译文一译为:“年岁或许在皮肤上生出皱纹,而热情不再则会使心灵起皱。

”译文二译为“岁月也许会使我们的皮肤摺皱,但是放弃热情会使我们的灵魂衰老布满皱纹。

”皆无法表现出原文内在的气势美感。

六、总结
曾有人评价说,译者翻译作品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我们在翻译散文时,受制于原文给出的信息,既要使译文内容忠实于原文,又不能因为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死译、硬译,还要让译文的神采气质与原文高度一致,才能在目标语言中成功复现出原文的精气神。

从某种程度上说,
译者既是一个精通源语言的高明的鉴赏者,也是一个忠实于原文、熟练驾驭目标语言来再现原文之美的创作者;并且翻译散文的译者,本身也深谙散文这种文体之精妙,才能将这些美的要诀,融于翻译的细微之处。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无疑是我们翻译散文过程中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冯庆华《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