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严复的信达雅

•Thank you.
Yan Fu is the first on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who proposes clear translation criteria. In the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of Huxley’s work, he writes:
•“达雅”强调的是译文通畅具有美感。对“达”的 理解没有太多的问题,但对“雅”就很难达成共识 了,如何才能让译文具有美感?
• 一些翻译家干脆将“信达雅”解释为“忠实,通 顺”,将“雅”抛开了,这种认识实际上降低了三 字原则的高度。
•Examples:
•1.Sevev-up(七喜)的广告口号: • Fresh up with Seven-up. •译文:君饮七喜,提神醒脑。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 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 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 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 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Discussion
• ,
择“也 不对 了达可 达严 “”以 ,复 达起说 虽来 ”冲, 译说 。突在 犹,
时“ 不“ ,信 译顾 他” 也信 选与 ”矣
三、雅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雅”的含义多为“古雅”、“高雅” 之意,但严复所说的“雅”却有具体的所指,即“用汉 以前字法、句法”来翻译。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汉代 以前的字法和句法自然是古雅而晦涩的,这也是严 复的三字标准招致争议和指责最多的地方。
中外电影译名中的信达雅-精品文档

中外电影译名中的“信、达、雅”一、引言翻译中,“信、达、雅”三个字是其标准。
“信”说的是忠于原来的意思,“达”说的是准确,“雅”则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还讲求品位,也就是有了艺术性,上升到境界的高度。
电影片名的翻译水准也是在这三个字之间左右游走。
好的译名总能让人过目不忘,唤起观众强烈的观赏欲,因此好的译名直接影响电影票房收入。
那么什么是好的电影译名呢?作家董桥对于翻译有精彩的论述,他说:“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
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
坏的翻译,是同床异梦,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
”好的电影译名也应达到这样的境界。
二、外国电影的精彩译名像美国经典电影Waterloo Bridge ,直译为《滑铁卢桥》,乍一看,还以为是讲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故事,实际讲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1914 年一战期间,男女主人公青年军官罗伊与芭蕾舞演员玛拉在一次空袭警报中相遇于滑铁卢桥上,两人一见钟情,坠入情网,但可恶的战争使两人阴差阳错,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玛拉最后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之下,香消玉殒。
中文译名《魂断蓝桥》,既符合影片内容,又体现原文的悲剧色彩,是上乘之作。
此译名达到了“雅”的标准,“魂断”二字颇有文学意境,而且译者又变相借用了中国民间鹊桥相会的传说,使之易于被我国观众接受,使此片在我国长映不衰。
与其相似的另一部爱情片Madison County Bridge 也步其后尘,没有直译成《麦迪逊郡桥》,而根据影片内容与结局,取其译名《廊桥遗梦》,给人以无限的退想与想象。
片中那座留下男女主人公无限美好和惆怅回忆的桥作为电影名,远不如译名那样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一段如烟消散的往事。
此译名已达到了“雅”的标准,其意境深远徘徊。
再如美国电影A Walk in the Clouds 的译名《云中漫步》也堪称上乘之作。
原片名的字面意思是“在云中走”。
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弥漫着葡萄花香的葡萄园中相亲相爱的动人故事。
信达雅的概念

信达雅的概念信达雅,也称为“信道雅叙”或“雅信达意”,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概念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它指的是基于信用和诚信的互相沟通、交流和行为方式,是一种遵守社会准则、注重个人信誉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信达雅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信而后励,信而后改。
”他强调了信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一概念后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达雅强调信用的力量,鼓励人们保持诚信、守信,通过信用来促进社会协作和经济活动。
信达雅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人们应该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以此来树立良好的个人信誉和社会形象。
它强调了理性、稳健、公平和诚实的行为准则,具有指导人们正直、真诚与亲善相处的目的。
从经济角度看,信达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商业活动中,诚信和信用是保持经济交易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信托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交易效率。
一个社会中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可以产生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企业投资和创造创新。
因此,信达雅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信达雅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道德观念,也是一种社会规范。
社会的信用秩序是建立在广泛信用基础上的。
一个信用良好的社会,可以形成“资信美德”的氛围,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有序。
此外,信达雅还有利于建立社会秩序和法治精神,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增加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中,信达雅的意义更加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互联网时代,信用评价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使得信用和诚信成为线上线下交易的关键。
信用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信达雅的实现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利益冲突频发,诚信危机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法制的不完善和执法的不力,也容易导致诚信缺失和信用形象受损。
因此,积极引导和强化信达雅的传统,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对信用的认识和重视,都是现代社会促进信用建设的关键。
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

译: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 (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翻译下列句子5:
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译:姜氏有什么满足?
第五式: (1)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2)调整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的语序。
外连横而斗诸侯。
翻译下列句子6:
1.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典) 直:我活着应当掉脑袋,死后应当编草绳。 意: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2.秋毫不敢有所近。(比喻) 直: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
❖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留、删、换、 补、调、贯。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5分)
译文1(赵君实)和郡丞元宝藏交情很好,相互勾结,人前人后 称他为兄,从来没有受到他的指责操控。
译文2赵君实与郡丞交情深厚,赵君实所命令的,没有不 听他指挥的人。
译文3.(赵)和郡丞元宝藏有深交,大小官员,没有不听他 的。
第六式:
贯是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 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 “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 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 “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 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 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字字 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信达雅文言文翻译

岁序更迭,时维甲子。
余忝居斯土,得遇仁者,感其慧眼识珠,特此以信达雅之文言,抒怀述怀,以表敬意。
吾辈生于华夏,承继千年文化,文言为吾国古典之瑰宝,其韵律悠扬,意境深远。
信达雅者,信实、达意、典雅也。
余欲借此信,以达吾心之所向,以雅文言之妙,抒发心中之情。
昔者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信达雅三者,实为文言之灵魂。
信者,诚也。
言必信,行必果,乃君子之风。
达者,达意也。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故言必达意,方显文章之真谛。
雅者,典雅也。
文言之美,在于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使人读之,如饮甘露,如沐春风。
余尝游历四方,遍访名山大川,每至一地,必细细品味当地风土人情。
山川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民俗之异,使人留连忘返。
然余深知,山水之妙,在于其意;民俗之趣,在于其情。
是以余欲以文言之美,描绘山水之姿,叙述民俗之趣,使读者得窥我国之博大精深。
夫山水者,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瑰宝。
余尝游泰山,见其巍峨壮丽,如巨龙腾空;登华山,见其险峻奇绝,如苍鹰击空。
余欲以文言之美,描绘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领略自然之美。
民俗者,民之精神,国之灵魂。
余尝游江南水乡,见其烟雨蒙蒙,如诗如画;游西北高原,见其广袤无垠,如梦如幻。
余欲以文言之美,叙述江南水乡之柔情,西北高原之豪放,使读者感受到我国民俗之独特魅力。
信达雅三者,非一日之功。
余欲潜心研究,苦心孤诣,以期在文言文写作上有所建树。
然余深知,文言之美,非一人之力所能成就。
余愿与天下同仁,共同传承发扬我国古典文化,让文言之美,永驻人间。
时至今日,吾国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余等青年,肩负重任,当奋发向前。
余愿以文言之美,激励同仁,共筑中国梦,共创美好未来。
敬祈仁者笑纳,不吝赐教。
顺颂时祺。
晚生某顿首再拜。
文言文翻译之信达雅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 伯父湛谓家人曰:“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 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 采遒艳,纵横有才辩。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 舍人,并不就。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 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 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例】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 其才,以子妻之。——《旧唐书·李商隐传》
【译】王茂元镇守河阳,征召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 爱惜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补充】 视事:(官员)到任处理公务 视朝:(皇帝)上朝处理政务 下车:到任 乞骸骨:辞官告老还乡 名器/重器:国家栋梁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 “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 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 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 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 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 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 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 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辽东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 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 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 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 兵、马匹逃走死亡。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集聚, 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 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 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 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 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65466c1b7c1cfad6185fa799.png)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
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
“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
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
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
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
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
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
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
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雅”字要求。
“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
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
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
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
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
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统一。
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这是最简单的,却又常容易被人忽略的道理。
复在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根据自己大量的认真踏实、富于创新精神的翻译实践,在继承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翻译理论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活学活用外国的科学文明与进步的翻译理论,用“信达雅”三个汉字,简明扼要而又形象生动地总结、概括了“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过程与心理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翻译三标准或翻译三方法。
或者说,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概括了泰特勒提出翻译三原则,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文学化,具体化、实用化,中国化。
时至今日,中国人在讨论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特别是在评价翻译作品时,自觉或自发地使用严复的“信达雅”三字,而不是其他什么理论。
比如费孝通先生评价与称赞潘光旦先生译作,就专门提到严复的“信达雅”。
再如《翻译实用教程》的作者刘季康教授,虽然他在书里的理论部分介绍许老的翻译理论,用的篇幅大大超过介绍严复的翻译理论,但在书的主体部分(即翻译实践),他承认还是用的严复的“信达雅”,并且他表示跟我的有关看法一致。
总之,尽管近些年来,严复的“信达雅”理论被一些翻译家有意或无意的贬低、扭曲、排斥,这是不对的。
因此我十分赞同,并想再一次强调季羡林先生的真知灼见:“中国有世界上最古最长的翻译的历史,理论方面也有不少建树。
总之,“信、达、雅”在严复那里,不但是他所坚持的一种翻译原则,更是他在文化思想上的执著:既要引进西方学说又要把它与传统思想合流,或者说坚持从传统的思想方式和文章议论的套路的框架上来把握和提倡新思想,力求以先秦古文的句法、范式译述、阐发西学经典——他对“雅”的汲汲追求实际上要得不但是词藻文采的技巧,而是要从思想方式到表达规范都力图使西学与“中体”认同。
客观说,这对他所要传播的西学的扩大影响起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严复的译著是他的特定思想文化追求加上“信、达、雅”这个翻译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其翻译原则的成功实践。
而这一成功使严复那不忠实、不“信”的译著产生了极大的思想史
影响,但它们也成了翻译史上的绝唱。
它们与后来的翻译事业没有多少关系。
但是“信、达、雅”的要求则被抽象地作为理想翻译的标准而接受了下来——它表达着译述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准确、明白、具有文采。
无论如何,现在的翻译家们是不会把严译作为实践这个原则的典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