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

译事三难:信、达、雅【重要L】“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则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见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译事:翻译工作。
信:准确。
指忠实于原文,不悖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通顺。
指文字通顺,意思表达得充分详尽,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精美。
指富于文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本句大意是: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
【转载拓展文章】在中国语境里,谈论翻译,几乎不可能绕过“信达雅”这三个字。
自严复在年《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之说以来,大多数翻译读者早就将“信达雅”这三个字奉为圭臬,将其看做理所应当的翻译原则或标准。
在签订翻译合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条款:“译著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心里一沉,准备签名的笔顿时重如千斤了。
的确,又有哪个译者,有胆量保证自己的译作完全“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呢?其实,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所说的“信达雅”,并非翻译的标准,而是要指明翻译的“难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严复明确了“信”和“达”的统一关系,它们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求信为译之本,同时必须考虑通达,若译文诘屈聱牙让读者完全看不懂,就“译犹不译”了。
根据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的理解,“信”“达”“雅”出自佛典的“信”“达”“严”(释为饰,即雅),三者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信达雅”之说的历史渊源学术内涵乃至与国外译论的相互参照阐发的可能性不乏热烈的讨论和争议。
学理上的推敲,并不总能够解决实践中的困境。
即便是天才的翻译家傅雷,也曾感慨“真要做到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论严复其“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严复及其“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翻译家,其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理论经过广大学者的层层解读和分析,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
但有的解读较为片面,甚至是对原观点的曲解和误读。
严复对“信、达、雅”的原始表达精明扼要,从其原始表达入手,我们可以摒弃学术界对“信、达、雅”片面的认识,对这一翻译理论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作为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严复不仅翻译了一大批重要的西方学术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对翻译工作有巨大启迪意义的翻译主张,其中尤以“信、达、雅”备受推崇,对翻译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严复的生平以及他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原始表达,以期对翻译实践能有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一、个人简介严复(1854-1921),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西学大师、翻译家、教育家、诗人。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建南台苍霞州。
7岁时,严复被父亲送到外地读书,两年后回故乡随其五叔祖严奎昌学习《大学》《中庸》之类的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后远赴英国留学,进入英国格林里治大学海军学院深造。
两年后回国,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让严复深受刺激,满怀爱国热情的他将眼光投向西方,开始了他翻译和介绍西方知识的重要工作。
历史上对严复也有很高的评价。
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
蔡元培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几道为第一。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四个字,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辗转于京、津、沪、皖等地,既执教讲学又专心著述,并首次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开创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纪元。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_信达雅_张珊

2012. 21 期 《新准
传媒与艺术
“ 信达雅 ”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
张 珊 四川成都 611844 ) ( 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摘 要】 文章简介了严复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 “信达雅 ” “信 ” , “达 ” 的提出, 论证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即 是翻译的本体论 是翻译 , “雅” 的方法论 是翻译的目的论 。作为翻译标准和翻译界的基本理论, 始终是翻译界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 严复 ; “信达雅” ; 翻译标准
“达” 畅。但严复的 并未包涵当原文不通顺流畅时该如何处理 。 但 一、 前言 “达” , “达” 我们认为, 即使把 理解为通顺易懂 作为一条原则也是可 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 众说纷 “信” “信达 行的, 并不与 相悖, 因为大多数值得翻译的作品都是通顺的, 纭, 始终存在着争议, 但总的来说, 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 。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 即使在文学作品中为刻画人物的需要而让人物说出不合文法的语 雅” 但凡是谈到翻译标 “信达雅” 句是也是如此, 读者应当能从上下文看懂并理解作者的用意 。 如果 准的理论, 始终没有脱离 的范围, 而且从总体上来说, 对严 “信达雅 ” 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不达, 也就是不信。严复的 三原则中, 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 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 “雅” 。“雅 ” 对 的解释过于简单和含糊 是 什 么? 严 复 只 说 是“尔 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 , , “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 ‘三字经’ !” 雅” 没有更多的解释。据说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追求译作语言 究影响巨大 总还会有人念此 “古雅” , “汉以前字法句法 ” , “用近世利俗 “信达雅” 的 甚至力求采用 而反对 二、 严复及 标准的提出 , “信达雅” , 字 文字” 使译文同时成为上等的文言文, 以登大雅之堂。 他认为为 谈到 不能不说说严复本人。 严复( 1854 - 1921 ) , “雅” , “失真” “信” 。可见, 几道, 名传初、 又陵, 后改名复, 福建侯官( 今福州) 人, 早期留学英 了不伤 宁可 即打消 他所追求的还不仅仅 。“甲午中日战争” “雅文雅译 ” , 国 是要求保持原文的本来面目而做到 而是把所谓文雅 后, 他开始试图通过翻译把当时先进的欧洲 、 “开民智 ” 、 “新民德 ” , 和优美作为一般的原则提出来的 。 这样如果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 “鼓民力 ” 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给中国, 以此 “雅 ” , 值不算高, 译者片面追求译文的 实际上就很难保证对原文的 启迪民众共赴救亡图存之大业, 成为我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 。他的翻译选题多半是那些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 、 忠实了。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 即他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 人” 经济和政 “求其尔雅 ” , 《天演论 》 、 《原 子阶层, 决定了他要 以迎合读者的口味。 王佐良先生 亚当 · 斯密的 治制度的社会科学著作, 如赫胥黎的 , “雅不是美化, 、 、 《法意 》 《群学肆言 》 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 不是把一篇原来不典雅的文 孟德斯鸠的 斯宾塞的 等。 严复是我国近 富》 章译得很典雅, 而是指一种努力, 要传达……原作者的心智特点, 原 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 是一位划时代的、 独具特 “中国西学第一人也” 。 ” , “信达雅 ” 作的精神光泽。 色的翻译家, 康有为称他为 综上所述 三者的关系是我中有你, 你中 1898 年是中国翻译史上值得特别纪念的一年 。 这一年, “信 ” 严复 有我, 既互为条件, 又各自独立的。正如许渊冲所说 是翻译的 《天演论》 《天演论 · 译例 , “达” , “雅” 翻译的 以单行本问世, 同时刊行的是他的 本体论 是翻译的方法论 是翻译的目的论。 。在 《天演论 · 译例言 》 言》 中, 他阐述了“信达雅 ” 的要旨。 他提 四、 结论 : “译事三难, , “信 出 信、 达、 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 严复译理方面的睿智和卓识, 见高于世, 杰然自立。 第一 ” 他 还 引 证 儒 家 经 典, 来 建 立 他 的 翻 译 学 说。 达雅” 不译也, 则达 尚 焉。 学说具有强固的奠基意义。 我国自有文字翻译的千余年里 “故信达而外, “因循本旨 ” ” 求其尔雅。 主要是佛经的翻译, 翻译大家辈出, 支谦倡言 在先, 道 自此, 一条不仅影响了二十年代的所有 “五失本三不易 ” , 安指出 鸠摩罗什有“嚼饭与人 ” 之喻, 玄奘恪守 翻译家, 而且也影响着后来的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思想开始确立, 被 “五不翻” “开而弗达 ” , 之诫, 不是 就是偏于译技, 到严复才第一次 视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 “ ” “ 。 ” 、 揭示 信达雅 他吸收了他之前的翻译各家, 特别是佛经译家翻 三 信达雅 及其内部关系 “信达雅 ” “译事的内在的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 严复在谈 时, 明显是对这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有明 译思考的积极成果, 根据 明 “信” ‘译事楷模 ’ ” , 确的认识。他将 列与三原则之首, 对其含义也有明确的说明 。 确而自觉的将它们作为 道出译事奥旨, 进于翻译之 “信” “取明深义 …… 而意义不背 “译学” 。第二 , “信达雅 ” 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所谓译文应 道, 开创近代意义上的 学说具有巨大的理 。在翻译之先, “将全文神理, 本文” 将译事经验上 译者须 融会于心, 则下笔抒词, 论价值。严复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独识与先觉, , “取足喻人, 升为理性认识, 在二十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中一直具有主流地位, 成 自善互备” 就是在他 不论谨合原文与否 ” 的名学浅说 , “信达雅 ” 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第三 学说具有某种真言性质。 中, 他也坚持承用原文义旨。 反过来说, 不合格的译文是译者对原 : “近人严复, “浅尝、 , ” 标信、 达、 雅三义, 可谓知言。 作 偏至, 辨之者少” 即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思想意义所致 。 梁启超称 郁达夫甚至说 “信 ” 由此可见, 严复是始终把忠实于原文的思想意义作为 的要义 “信、 达、 雅的三字, 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尽人皆知。 虽然“信 达 ? “西人文法与中国迥殊, 的。怎样才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呢 故不 雅” 翻译学说缺乏科学的精确性 、 深刻性和规范性, 但它切合实际, , 得不略为颠倒 ” 以传原文之神理, 如仿西文句法 ( 即保留原文形 反映了翻译的内在客观规律, 而且易于掌握, 因此具有相当的理论 , “则必不可通” , “信 ” 式) 为译 如原文通而译文不通, 则不信。 在 与 价值和生命力,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译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 “达” “信 ” 这一对矛盾中, 严复是把 即忠实与原作意义作为主要矛 不断丰富, 我国的翻译家必定会对严复的翻译说注入新的生机 。 盾, 作为前提, 而把“达 ” 作 为 次 要 矛 盾, 作 为 实 现“信 ” 的必要条 【参考文献】 ” “达” “达 ” , 件。 但严复其实对 的解释最详细。为 译者必须: 1 、 在下 [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笔抒词之前充分理解原文; 2 、 由于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 译者须在 2002. “前后引衬, 。 有评论 社, 译文中进行句法调整, 必要时还须 以显其意 ” [ 2] 黄忠廉. 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 中国翻译, 1998. “信” “达” 家认为 与 互相冲突, 他们指出, 如果原文不达而译文达, [ 3] 罗新璋, “信” “达” “达 ” —严复的翻译理论 序沈苏儒著论.“信、 达、 雅” 这算 吗? 这可能是对 的误解, 以为 即通顺、 流畅、 明 , “达 ” 1998. 白或易解, 其实严复说的很明确 是如何理解原文, 调整句法 研究. 中国翻译, [ 4] 王振平. 翻译标准和 “信达雅” . 外语教学, 2000. 一忠实表达原文意旨的方法, 而不是要求译文应无条件的通顺流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澜 。一 百 多 年 来 , 推 崇 、否 定 、怀 疑 、修 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
…… 严 译 的 书 最 好 懂 的 自 然 是
正、创 新 , 各 家 之 言 , 竞 相 评 判 , 有 力 地 马 祖 毅 的 解 释 是 “ 信 是 忠 实 , 达 是 通 《天 演 论》, 桐 城 气 十 足 , 连 字 的 平 仄 也
严 复 翻 译 理 论 从 产 生 之 日 起 , 就 气 、口 吻 、氛 围 等 。“ 信 、达 、雅 ”是 三 位
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 倍 受 世 人 关 注 , 很 多 人 对 其 作 过 注 解 , 一 体 结 构 , 分 成 不 同 的 层 次 , 形 成 一 个
“ 译 才 并 世 数 严 林 ”。“ 严 林 ”即 严 复 和 视 角 却 囿 于 翻 译 标 准 之 中 。 本 文 尝 试 动 态 平 衡 的 体 系 。 在“ 信 、达 、雅 ”三 者
“ 雅 ”在 当 今 已 作 了 新 诠 释 , 指 在 前 二 者的基础上, 力争语言优美, 使译文富 于文采, 吸引读者, 感染读者, 设法使 读者与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 更好地 体 现“ 达 ”的 效 果 。 它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很 重要,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中也很需要。 英美人在科普文章中也很重视比喻、 拟人等文学技巧和生动幽默语言的运 用 。翻 译 此 类 文 章 ,“ 雅 ”就 要 发 挥 作 用 了, 使深奥道理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 避免枯燥乏味。 “ 信 ”、“ 达 ”、“ 雅 ”三 位 一 体 , 具 有 多层次性, 形成一个体系。当然, 它是 一个动态平衡, 只是一个近似值。最基 本的要求是在不严重违背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照顾原语形 式, 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 字通句顺。 较高要求是语言表达形式能让译文读 者乐于接受, 原文主题精神能够得到
严复的翻译理论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
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2004:52-72)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复的翻译理论不仅反映在他为多种译作所写的“译例言”、“译凡例”或者“译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部分书信和有关翻译的几篇专文中。
除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刚刚提到的内容以外,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对可译性、翻译版权和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
《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姓名: 童唯
年级: 2011级
班级: 10班
学号: 20110512106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 年12 月21 日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
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
1.引言
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
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
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
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
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
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
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
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
“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
我觉得严复翻译作品最杰出的方面就是他翻译作品里面对语言的运用。
例如约翰密尔所著的《群己权界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Let us take care, it may be said, not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but governments and nations have made mistakes in other things, which are not denied to be fit subjects for the exercise of authority; they have laid on bad taxes, made unjust wars. Ought we therefore to lay on no taxes, and, under whatever provocation, make no wars?”严复在翻译时翻译为“夫人类之于言行也,使非甚不善之人,则当其出之,其心莫不求其无过。
乃容国家,
其行之而病者正多有也。
而人不以是,遂以彼为不足以行权,夫横征暴敛者有之矣。
黩武穷兵者有之矣,然岂以此,遂不可以赋民,亦岂以此,遂不可以征伐?”严复熟练地将密尔的这段话翻译为文言文,指出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政府和国家在其他事情上会犯错,他们会对老百姓征收赋税,进行不公平的战争,严复用“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八个字来形容国家的行为,用得恰到好处。
他表达出政府应当重视个人自由,重视每个人的尊严,要不然就会沦落到穷兵黩武的地步。
严复很了解密尔,所以对于密尔的思想,他也非常了解,热别是密尔对个人自由与尊严的重视程度。
他并没有违背这段话的意思,相反地,他翻译得非常准确,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成语来解释这句话,并没有歪曲这句话的意思,也没有随意增减或遗漏,很好地体现出了他翻译思想中的“信”。
2.2.严复翻译思想中的“达”
我觉得严复严格地遵从了“信”这条标准,那么他的“达”字标准做得怎样呢?“达”的意思其实就是不能局限于原文的形式,翻译的文章要非常容易理解。
严复认为,为了做到“达”的标准,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绝对不能死译和硬译,只要能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与宗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计较字数有多少等。
严复第一部翻译的作品《天演论》就做到了“达”。
因为当时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时期,国家正在危难关头。
受到这个刺激,严复决定开始翻译外来作品,其目的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思想引进中国,想要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思想非常适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现状,想要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意识的强烈愿望。
在语言风格的方面,我认为严复的《天演论》是一部倾向于中国化的文学著作。
他在语言和词汇的运用方面作了许多细致的工作。
他将原来书中某些中国人不熟悉的例子换成了中国的典故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
严复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残酷的现实,又以积极的态度提出了要保护中华民族的策略,同时,关注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普遍关注的种族存亡问题。
所以我认为《天演论》就很好地达了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旨。
所以“达”字标准,严复也做到了。
2.3.严复翻译思想中的“雅”
“信与达”,严复都做到了,那么“雅”字标准做得怎样呢?“雅”指的是选用的词语非常合适,注重文章语言文字的运用。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就运用了非常优美的文字,来解释原文的意思。
例如,他在翻译的一开始就写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历历如在几下。
”他采用的是意译而不是直译,我觉得意译这种方式非常生动形象,很古雅,特别是能很好地吸引当时的知识分子。
因为他所要呼吁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所以他采用了一种深受知识分子喜爱的语言,因而采用了意译的方式。
比如,约翰密尔的《群己权界论》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话这样写道:“ It is not by wearing down into uniformity all that is individual in themselves, but by cultivating it and call it forth, within the
limits imposed by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thers, that human beings become a noble and beautiful object of contemplation.”严复用意译的方式翻译为:“今夫人伦之所以贵,而于人心为美无度者,必非取其殊才异禀,使浑然无圭角,而同于人人也,因将扶植劳来,期其各自立而后已,若无损于他人应得之权利乎,虽纵之于至异无害也。
”他所要表明的是只要对他人应该得到的权利无害的话,个人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
蔡元培先生就说过:“严复翻译的文章,非常文雅,他所翻译的书籍在如今看起来或许比较旧,所以他的译笔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
”我个人觉得虽然用意译的方式来达到“雅”这个原则,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但是一般人却很难读懂。
我觉得以严复这样知识渊博的大家,如果用白话文来翻译那些西方的著作或者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用这种方法。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非常追求文章的古雅,这样不仅使翻译的文章的文字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文章的文学价值。
3.结语
总的来说,严复翻译思想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他不仅仅是在讨论翻译的理论,而且是在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来谈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我认为“信、达、雅”这三条标准是一个整体,不能将他们分割。
其中,严复认为“信”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字标准,才能去谈“达”字标准,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字标准。
所以这三条原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缺一不可。
“信、达、雅”三条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虽然这三条标准也引起了巨大的讨论,但是它们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皮后锋.《严复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0
[2] 叶凤美.《寻求福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7
[3]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4
[4]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