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选必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

新教材选必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

好消息!为满足新高二地理老师的进度需求,选择性必修一课件开始更新了,课件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地理素养,地理视窗发布的课件,是用于自己的地理课堂教学,分课时制作,思考与练习过程穿插,注重实用性,不是专职的商业制作,收取适当的费用是为了保护原创。课件设计一如既往地注重解读地理原理,充分利用视频、动图来化解自然地理的教学难点和重点;突出趣味性,又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设计中给足学生学习的素材支架,水到渠成的得出地理原理规律;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整合教材资源,适当拓展应用思路,注重地理思维、学科素养的提升,尽量满足文科学生地理高考的需求。老师们可以多方比较,细细品来

获取课件方式

双成新学案高中地理2.2(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分布规律及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①_____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②____________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③_______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④__________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⑤________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⑥____________。如冬季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亚欧大陆上的亚洲高压。 3.东亚位于⑦____________东部,东临⑧____________,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⑨_________之间、⑩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________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________________、 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热带雨林气候是在?______________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________带有很大的关系;在?__________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2题。 1.该气压分布状况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图中G2气压中心是( ) A.夏威夷高压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3~4题。 3.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 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 4.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第一篇: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课例文本要点: 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本节的内容是为了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本节授课过程中: 一、通过不断的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二、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借助PPT、数字星球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图绘制和填图练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三圈环流最主要的成因,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还要求学生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

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抽象的空间图形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三〉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0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体态演示法读图法,引导法,共同探究法,绘图法,讨论法 << span=“">五>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六〉教具数字星球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顾:热力环流(教学意图:回顾重点知识,为下面的学习铺垫)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单圈环流 教学意图: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 实际操作模拟: 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思考:A.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 B.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多?什么地方受热少? C.北半球大气将怎样运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解边画图演示】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

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2.2气压带风带第二课时导学案

高一地理班级姓名组别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理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自主学习】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由于,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于海洋。因此,冬季大陆形成压,海洋形成压;夏季大陆形成压,海洋形成压。 夏季,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气压名称)最突出;冬季,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气压名称)最强烈。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保持着带状分布的特征,原因是。 2.亚洲季风环流——海陆分布对风带的影响 ⑴季风的概念: ⑵在下图中注出亚欧大陆的气压名称,并说出东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⑶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合作探究】:先讨论自学中不会的问题,后重点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思考并完成课本36页、38页活动题。(写到课本上) 2.南亚冬、夏季风的盛行风向以及成因。 【我的疑惑】

【随堂练习】 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2.有关大气活动中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海陆热力差异是其形成的根源 B.是指冬夏季节在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C.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 D.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3.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⑴该图表示的月份是(1、7)月。图中A处是 (高、低)气压,名称是。 ⑵图中B处盛行季风,C处盛行季风。 ⑶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形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⑷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跟踪练习】 1.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此时,最可能是(1、7)月份。 ⑵填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 ,B 。 ⑶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被切断的气压是。 ⑷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风,D点盛行风,我国的天气 以为主要特征。 ⑸D地7月盛行风,其形成原因是 。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 【我的收获】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b.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说教法 1、地图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引导启发教学法: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利用多媒体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说学法

高中地理 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第三单元 第二节 课时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课时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

(1)赤道低气压带:图中数字①代表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结果在近地面形成A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气压。 (2)极地高气压带:⑧是极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G极地高气压带。 (3)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30°纬度附近高空的大气辐合下沉,在近地面形成C副热带高气压带。 (4)副极地低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吹来的⑨极地东风,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来的⑥中纬西风相遇,在60°纬度附近形成锋面——极锋,此处大气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E副极地低气压带。 2.风带 (1)信风带:位于低纬地区,在南北半球分别形成东南信风带和B东北信风带。 (2)盛行西风带:位于中纬地区,北半球为D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3)极地东风带:位于高纬地区,北半球为F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连线

将气压带或风带与其特点相连线。答案

探究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古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称为“马纬度”。 1.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 答案南北纬5°之间海区。 2.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画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答案如下图: 3.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会形成三圈环流。试把下图补充完整,并完成问题。

同步导学案系列丛书.地理必修一导学案(人教版)(上集):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含答案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并了解其分布规律。 2。运用图示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 【重点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 1.大气环流 (1)概念:①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②________状态。 (2)成因:③_____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④________,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1)三圈环流 成因:高低纬度间的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组成:a⑦________、b⑧________、c⑨________。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A⑩____________、B⑪________________、 C⑫________________、D⑬____________。 风带错误!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⑳____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偏南。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探究材料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课题: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时间: 学科授课班级执教教师授课 时间 年月日 课题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计划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路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学习者分析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逻辑性较强,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是淡定哥补充。 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 2.理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和影响。 3.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一月份和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借助于世界气候分布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某些气候类型形成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分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探索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科,从而改变对地理学科的错误认识,改变学习地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 点及解 决措施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其次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学目标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争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麦哲伦带着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四周海疆时,安静无风,酷热少雨。离开该海疆后,沿途始终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慢慢减弱,进入赤道四周海疆时,风平浪静。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 30° S四周海疆时非常困难? [新课教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时学过的热力环流,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现在我们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太阳直射赤道,那么赤道受热会发生什么?〔请跟热力环流联系一下〕 生:赤道受热,导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而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带。

师: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说一下此时极地的状况? 生:极地由于接收不到太阳辐射气温降低,气压上升,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带。 师:此时在没有任何因素的干扰之下,气流的运动是怎样的?〔赤道与极点之间〕生:在近地面,气流由极点流向赤道,在高空那么相反。 师:由此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是这是在我们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的状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状况目前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再说在地球自转的状况下,会有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①低纬环流: 赤道四周,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缘由〕,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到了北纬30度四周由南风偏转为西南风,导致气流不能连续向南流淌,在此处气流积累,导致空气密度增加,气压上升,在高空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缘由〕。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渐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3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含答案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理实践力) 2.结合资料,理解掌握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综合思维) 1.什么是大气环流?其意义是什么?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产生何种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均匀的地球表面(假设), 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a.低纬度环流圈 b.中纬度环流圈 c.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①气压带(北半球) 气压带 分布 形成 A 赤道低压带 南北纬5°之间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C 副热带高压带30°附近高空空气堆积下沉 E 副极地低压带60°附近近地面气流上升 G 极地高压带极地地区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 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1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 ②风带(北半球) 风带分布风向 B 东北信风带赤道~30°之间东北风 D 盛行西风带30°~60°之间西南风 F 极地东风带60°~90°之间东北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形成6个风带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将风带与其风向连线。 [特别提醒]大气环流特点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规律性、长期性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也是判断某一大气运动形式是不是大气环流的依据,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但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不是大气环流,因为它们的空间分布范围有限,运动变化周期短。 [轻巧记忆]巧判气压带性质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案)

(2)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气流下沉运动 【教师讲授】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力 3. 三圈环流 【思考】画出南半球的环流图。 【教师总结】 1 .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为: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球自 转; 2 .全球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教师讲解】 七个气压带: 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随堂训 练】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甲乙在近地面, 丙丁在高空,箭头②④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和上升运动,箭 头①③{弋表空气的水平运动。请在图上

适当位置,标注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④中纬环流(Z> 国谑仔“

A.海陆热力差异 B.气流堆积下沉 C气流受热上升 D.气流受冷下沉 2.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地球上共有4个低压带,3个高压带 B.高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压带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 【思考】在三圈环流基础上,如果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又会发生什么变½?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 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C)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第1题,甲地在低压中心控制下,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即可判断出该地吹东南风。第2题,由图可知,M地位于低压中心,以上升气流为主,同纬度海洋处在高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此时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3~5题。

3.1月,图中A地盛行(D) 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D.西北季风 4.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5.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D) A.A地高温多雨B.B地寒冷干燥 C.C地形成高压中心D.正值1月份左右 [解析]第3题,图中A、B、C三个季风区分别位于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三地的季风成因和性质不同。东亚1月吹西北风。第4题,南亚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性质湿热,其强弱进退影响降水的多少;南亚冬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性质温和干燥;夏季风强于冬季风。第5题,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吹西北风;7月份受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吹东南风。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指数值中的每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读图完成6~7题。 6.1960—1970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A) A.华北地区寒潮多发 B.东北地区河流春汛提前 C.天山雪线偏高

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2课时)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

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说教法 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四、说学法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2019高一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及解析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2课时 季风环流与气候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季风环流与气候每课一练(人 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读“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2.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第29届奥林匹克盛会在北京开幕。2004年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气候类型图中,可分别代表雅典和北京两地气温、降水状况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5.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6~8题。 6.上述“某月”是() A.1月B.4月 C.7月D.10月 7.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8.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 读“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 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 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 10.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关于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B.④吹向⑤ C.⑤吹向④D.④吹向② 11.下列气候类型中,终年只受一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的是()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2课时)示范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2.运用示意图等手段,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塔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马赛马拉)位置和干湿季景观及迁徙”图及材料,思考: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每年东非高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都会组成一支壮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间来回迁徙。 【讲授新课】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回顾】“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原因及规律。 生: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大陆西岸除温带海洋性气候还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 师: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些地区在一年中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如地中海气候。 【案例】“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 【多媒体展示】“某地中海气候分布区”图文材料,思考:分析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形成与特征,并归纳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题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021辽宁省实验中学月考)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有( ) 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

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主要盛行西北风 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D.北京炎热多雨 (2022天津三中期中)下图为北半球1月气压中心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4.关于阿留申低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形成的 B.该低压和亚洲低压的成因相同 C.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被迫抬升形成 D.在此系统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5.M、N处同属世界典型季风区,二者相比( ) A.形成原因相同,风向不同 B.形成原因不同,风向相同 C.N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D.M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2022广东清远期中)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高压中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

6.图示季节( ) A.夏威夷高压势力最强盛 B.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C.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 D.副热带高压带南移 7.此时我国东部盛行( ) A.干冷的偏北风 B.干冷的偏南风 C.暖湿的偏北风 D.暖湿的偏南风 能力提升练 题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022山东德州期中)南亚高压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对流层上层存在的季节性庞大暖高压系统,它虽然生成于副热带,但与一般的副热带高压的动力性质和生成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据研究,南亚高压的进退活动与中国东部地区的旱涝关系十分密切,其位置偏北时,我国东部上空存在一个异常反气旋,其中心自上而下向南倾斜,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气流辐散,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下图示意正常年份南亚高压范围。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原因:海陆的热力差异。 (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影响 (1)北半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②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判断 1.1月份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 ) 2.气压带的纬向分布北半球较南半球明显。( × ) 二、季风环流 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分布及成因 (1)东亚季风区⎩⎪⎨ ⎪ ⎧⎭ ⎪⎬⎪⎫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 季风区⎩ ⎪⎨⎪⎧ 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探究点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3.北半球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特别是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巧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口诀法:“陆高切低,陆低切高”。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只保

新教材2022版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提升训练-第三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含解析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季节移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 (2021河北遵化高二期中)下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圈侧视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a b c d B.b d c a C.a c b d D.d c b a 4.b与d之间是( ) A.副热带高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干冷的气流 D.西风带 (2021山东滨州五校高二期中联考)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A.海陆热力差异 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 D.空气受冷下沉 6.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压带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7.图中表示副热带高压带的是 (深度解析) A.① B.③ C.⑤ D.⑥ 8.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深度解析)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9.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题组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021北京石景山高二月考)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0.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