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病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2例MR影像表现–影像PPT

【少见病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2例MR影像表现

–影像PPT

先从2个病例入手,一起来学习这个病变吧~

【病史1】

患者近10天出现视力障碍,频繁抽搐。

【图像1】

【病史2】

男性,28岁,头痛不适3天余。【图像2】

【影像学表现】

胼胝体压部孤立性、边界清楚病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 稍高信号、FLAIR 成像和DWI 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此种异常影像学变化常于数日或数月后恢复正常。

目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已被临床所接受并采用,可以清晰完整的显示白质纤维束,显示纤维束的迂曲、受压、变形、中断等。Osuka 等对患者行DTI检查,发现无论是在病程的早期或晚期,胼胝体压部纤维束的走行均未见明显异常,因此能够为病变的可逆性提供较直观的影像支持。

【鉴别诊断】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上需要与发生于胼胝体压部的其他病变相鉴别。

1.胼胝体梗死患者年龄一般偏大,常见胼胝体压部单侧,容易累及体部,病变边缘模糊,并伴随有其他部位的梗死。

2.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可见脑实质内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可同时累及基底节、丘脑及胼胝体,增强扫描有强化。

3.脱髓鞘病变多累及胼胝体体部及膝部,急性期可有局部膨胀性占位表现,增强扫描有强化,慢性期胼胝体多萎缩变薄,可有局灶性坏死灶。

4.肿瘤性病变多有明显占位效应,可伴梗阻性脑积水,与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鉴别不难。

5.胼胝体离断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胼胝体前部较大病灶患者;压部位于胼胝体后部,因此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无胼胝体离断综合征之临床表现。

【讨论】

1、概念

胼胝体压部病变为抗癫药物毒性引发的可逆性脱髓鞘改变。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以MRI呈现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异常信号为特点;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与体征,若非严重疾病所致,一般预后良好,究其原因,主要与抗癫药物骤然停药有关,其次分别为感染、高原性脑水肿、代谢紊乱等。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胼胝体压部自限性细胞毒性水肿改变,在1 个月内胼胝体压部病灶常可完全消失。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如发热、癫痫发作、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嗜睡、昏迷、头痛等。

2、病因

( 1) 癫痫:癫痫发作后、抗癫痫药物过量、抗癫痫药突然停药;

( 2) 感染:脑炎、沙门氏菌、疟疾、轮状病毒;

( 3) 脱髓鞘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 4) 代谢障碍:低血糖、高血钠/低血钠、肾衰竭;

( 5) 血管因素:脑血管病、心脏骤停后、高血压脑病、先兆子痫、后头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伴有先兆的偏头痛;

( 6) 其他:营养不良-维生素B12缺乏、药物毒性-环孢霉素、氟尿嘧啶、甲硝哒唑、高原脑水肿、外伤所致轴索损伤。

3、发病机制

机体出现低钠血症、低血糖时,胼胝体压部细胞周围的晶体渗透压降低,自由水进入细胞增多,最终导致细胞毒性水肿。

为什么主要累及胼胝体压部白质?

因为胼胝体是脑内最大联合纤维,向两侧放射到半卵圆中心,其纤维排列紧密且走行一致,与周围组织相比,胼胝体压部的髓鞘水含量较多,但其调节水电解质失衡的自身保护机制可能不足,因此可能更容易发生细胞毒性水肿。

【小结】

当某些患者有发热、疫苗接种、感染、癫痫发作、接受抗癫痫药物或突然停用抗癫痫药治疗、接受四环素或氟尿嘧啶治疗、营养不良、慢性酒精消耗病史合并有不明原因的视幻觉、错觉、定向功能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共济失调步态、急性尿潴留时,胼胝体压部出现异常信号;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致病机制可能主要为低钠血症、低血糖、精氨酸血管加压素功能紊乱、感染或药物毒性等导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细胞毒性水肿。窗体顶端

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边缘叶脑炎、AR脑炎、皮质脑炎、小脑脑干脑炎等疾病分类、影像学特征和疾病要点

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边缘叶脑炎、AR脑炎、皮质脑炎、小脑脑干脑炎等疾病分类、影像 学特征和疾病要点 自身免疫性脑炎及分类 概念回顾 自身免疫性脑炎是由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发性炎性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病理改变以灰质和神经元受累为主,也可累及白质和血管。 脑炎分为感染性和分感染性,感染性脑炎就是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如COVID-19感染导致脑炎。非感染性脑炎,如免疫介导性的,妊娠引起的和药物引起的。而免疫介导这组疾病就以自身免疫性脑炎多见,重要特点为:①非感染性;②经过临床治疗后大多数可以缓解。 AE分类:按抗原部位分类,按离子通道分类,按解剖部位来分类。 ①重点关注抗细胞表面抗原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其中的抗NMDAR脑炎是最常见但又最不典型的,它的临床表现各异,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包括肢体无力、记忆下降、精神异常等,同样也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症状。特别是当病人早期以反应迟钝、活动缓慢到急诊室就诊时,需要特别警惕,容易漏诊和误诊。 ②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和抗AMPAR抗体相关脑炎较易识别,这四种脑炎的病变部位主要累及边缘系统,以精神、行为、记忆下降为突出表现,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抗NMDAR脑炎同样也可以累及边缘系统,从而出现相关症状。

③自身免疫性脑炎还包括抗GAD65抗体相关脑炎,抗细胞内抗原抗体介导的以副肿瘤综合征为代表的疾病。 自边缘叶脑炎影像学特征概念回顾 边缘系统是包含海绵体及杏仁体在内,负责多种功能如情绪、嗅觉、行为及长期记忆的大脑结构。 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 为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边缘叶脑炎,主要表现为海马和/或杏仁核肿胀、信号增高。发病初期,MRI可表现为正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颞叶内侧高信号,长期随访发现41%-95%的患者发展为海马萎缩。 图1 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影像学表现 ①为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的脑炎,主要是以边缘系统损害为主,影像学上大多数以颞叶对称性损害,亦可为非对称性。 ②特殊类型为非边缘系统损害,同样有自身典型的表现,面-壁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等,容易被误诊为癫痫发作或锥体外系疾病。 ③可早期以侵犯皮层为主,如果早期影像学上表现为DWI序列出现弥漫的皮层损害(图2),在皮层出现断袖样或断带样的高信号影

【少见病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2例MR影像表现–影像PPT

【少见病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2例MR影像表现 –影像PPT 先从2个病例入手,一起来学习这个病变吧~ 【病史1】 患者近10天出现视力障碍,频繁抽搐。 【图像1】

【病史2】 男性,28岁,头痛不适3天余。【图像2】

【影像学表现】 胼胝体压部孤立性、边界清楚病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 稍高信号、FLAIR 成像和DWI 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此种异常影像学变化常于数日或数月后恢复正常。 目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已被临床所接受并采用,可以清晰完整的显示白质纤维束,显示纤维束的迂曲、受压、变形、中断等。Osuka 等对患者行DTI检查,发现无论是在病程的早期或晚期,胼胝体压部纤维束的走行均未见明显异常,因此能够为病变的可逆性提供较直观的影像支持。 【鉴别诊断】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上需要与发生于胼胝体压部的其他病变相鉴别。

1.胼胝体梗死患者年龄一般偏大,常见胼胝体压部单侧,容易累及体部,病变边缘模糊,并伴随有其他部位的梗死。 2.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可见脑实质内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可同时累及基底节、丘脑及胼胝体,增强扫描有强化。 3.脱髓鞘病变多累及胼胝体体部及膝部,急性期可有局部膨胀性占位表现,增强扫描有强化,慢性期胼胝体多萎缩变薄,可有局灶性坏死灶。 4.肿瘤性病变多有明显占位效应,可伴梗阻性脑积水,与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鉴别不难。 5.胼胝体离断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胼胝体前部较大病灶患者;压部位于胼胝体后部,因此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无胼胝体离断综合征之临床表现。 【讨论】 1、概念 胼胝体压部病变为抗癫药物毒性引发的可逆性脱髓鞘改变。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以MRI呈现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异常信号为特点;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与体征,若非严重疾病所致,一般预后良好,究其原因,主要与抗癫药物骤然停药有关,其次分别为感染、高原性脑水肿、代谢紊乱等。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胼胝体压部自限性细胞毒性水肿改变,在1 个月内胼胝体压部病灶常可完全消失。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如发热、癫痫发作、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嗜睡、昏迷、头痛等。 2、病因 ( 1) 癫痫:癫痫发作后、抗癫痫药物过量、抗癫痫药突然停药; ( 2) 感染:脑炎、沙门氏菌、疟疾、轮状病毒; ( 3) 脱髓鞘播散性脑脊髓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 4) 代谢障碍:低血糖、高血钠/低血钠、肾衰竭; ( 5) 血管因素:脑血管病、心脏骤停后、高血压脑病、先兆子痫、后头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伴有先兆的偏头痛;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影像学表现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影像学表现 摘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ORES患者的临床和MR资料。结果:头颅MR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皮质区对称性病变,常累及皮层,颞叶、 额叶、小脑、基底节区等也可同时受累。本组病例结果病变均累及双侧枕、顶叶,9例同时累及额叶,1例累及小脑半球,1例累及胼胝体压部,MR呈稍长、等T1 长T2,T2 FLAIR序列呈高信号,8例做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经治疗后10例复查大部分病灶吸收好转。结论:MRI是PRES的最佳检查及随访手段,MR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正确诊断。 关键词:脑;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摄影术;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影像线表现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reversiblencephalopathysyndrome,PRES),也称 可复性后循环脑病,是一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意识障碍、视觉改变、 癫痫等,影像学表现为大脑半球可逆性血管源性水肿,经对症治疗后可完全恢复,目前逐渐 被更多医师所认识。笔者收集本院收治的15例PRES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女10例,男5例,高血压病7例,肾病综合征4人,SLE1人,子痫2例,尿毒症肾移 植术后1例,年龄13~74岁,平均32岁。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呕吐或抽搐,甚至昏迷。血压140~180 mmHg/90~120 mmHg不等。肾功不全者伴蛋白尿5例,住院天 数为10~15d。 1.2 检查方法 15例行MRI检查,8例复查。使用CE 1.5T Signa HDx Twinspeed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行颅脑横断面,部分行矢状位,头线圈,SE 序列,T1WI(TR2064 TE14 ms),T2WI (TR4200ms,TE112ms),T2 FLAIR(TR8500ms,TE160ms),矩阵256×256,层厚6mm。 2.结果 2.1 MRI表现 15例均行T1WI、T2WI、FLAIR、8例行DWI检查,显示病变主要以顶枕叶白质为主,累 及皮层区,两侧大致对称性分布,15例均发生在两侧枕顶叶,合并累及额叶9例,合并累及 小脑半球1例,累及胼胝体压部1例。D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ADC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2.2治疗及预后 所有病例均经解痉、降颅压、控制血压和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好转出院。10例复查 MRI显示病变大部分消失。 3.讨论 3.1 PRES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Hinchey等于1996年首先提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概念[1]。其常见病因有高血压脑病、子痫或先兆子痫、肾脏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等,另外较少见的病因为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通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本组病因是高血压脑病、肾病 综合征和子痫,肾移植服用免疫抑制剂后,共同特点是发病前均有血压突然升高。对于PRES 的发病机理,多数研究者认可高灌注学说,(1)脑的高灌注学说:由于患者的血压急剧升高,大脑处于高血流灌注状态,体循环血压急剧升高超过了大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的极限, 导致区域性血管扩张、血脑屏障破坏,造成局灶性液体、大分子及血细胞外渗,引起毛细血 管渗漏综合征,产生血管源性水肿[2];(2)血管痉挛学说:子痫患者的脑血管自我调节机 制过高反应亦可导致可逆性的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损伤,与正常血液循环中升压物质的敏 感性增高、前列腺素等舒血管物质的减少以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后者可以引起显著的 血管痉挛,从而导致器官灌注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血管源性水肿[4]。脑后部白质为该病 最易受累的部位,多数学者认为该部位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后循环系统供血,交感神经相对 缺乏,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差,故较易引起血管源性水肿[5]。同时由于脑白质组织结构较灰 质疏松,且顶枕部白质内毛细血管丰富,因此水肿主要出现在皮质下白质内[5-6]。当病情加

Neurology病例:甲氨蝶呤白质脑病表现类似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Neurology病例:甲氨蝶呤白质脑病表现类似于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 一名患有白血病的14岁男孩报告左脸和手部麻木无力20分钟。他在1个月前接受了鞘内注射甲氨蝶呤。检查显示左侧共济失调,在几分钟内消退。 在症状出现后90分钟进行的脑MRI(图)显示在胼胝体的压部和右额叶白质的限制扩散。磁共振血管造影和灌注成像结果正常。 图:脑MRI 大脑的MRI显示在右侧半卵圆中心和胼胝体压部的扩散受限区域(箭头)。在低钠血症,脑炎或长期癫痫发作后可观察到类似的变化。ADC =表观扩散系数; DWI =扩散加权成像。 鞘内或静脉化疗药物后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即迟发性可逆性甲氨蝶呤白质脑病。它可能代表了对白质的代谢损害。限制性扩散通常在1-4周内消退。

2011年,Garcia-Monco等人将存在胼胝体压部短暂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命名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RESLES被定义为可逆的胼胝体压部病变,有时也累及脑室周围白质,皮层下白质和基底神经节。RESLES病例中儿童较多,成人少见,且主要发生在日本等亚洲国家,本质是可逆的细胞毒性水肿,致病原因不一。 RESLES诊断主要取决于头部MRI的演变。急性期病变通常为椭圆形,边界清晰,无明显的水肿和占位效应。在MRI上,T1WI病变为均匀低信号,T2WI和FLAIR上为高信号,DWI高信号并在ADC示弥散受限,增强MRI通常没有增强效应,高度提示细胞毒性水肿,典型表现为胼胝体压部脱髓鞘改变,随访MRI示发病后一般在1个月内(平均16.5天)病变完全消失或病变大小和信号强度明显减少。 图1:头部MRI示胼胝体压部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 高信号,ADC低信号 图2 :20日后复查头部MRI示胼胝体压部未见异常信号

胼胝体病变临床与影像分析

胼胝体病变临床与影像分析 胼胝体是连接大脑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对于协调两个半球的功 能至关重要。而胼胝体病变则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胼胝体发生异常 变化或损伤的情况。本文将从临床与影像两个方面进行胼胝体病变的 分析。 一、胼胝体病变的临床表现 胼胝体病变可以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与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有关。常见的症状包括: 1. 运动功能障碍:胼胝体损伤会影响大脑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导 致运动调节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运动协调障 碍等症状。 2. 感觉功能异常:胼胝体病变引起的感觉异常表现多种多样,可能 出现触觉、温度、疼痛等感觉的异常感知。 3. 语言障碍:部分胼胝体病变患者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包括理解障碍、表达障碍等情况。 4. 压力反应变化:胼胝体在情绪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损伤可 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患者可能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的症状。 二、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影像学是诊断胼胝体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 脑CT和脑MRI。

1. 脑CT:CT扫描可以快速获得头部横断面的图像,对于急诊情况 和大量出血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胼胝体病变的CT表现主要包括 胼胝体扩大或缩小、出血、占位性病变等。 2. 脑MRI:MRI对于显示胼胝体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具有更高的分辨率。通过脑MRI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如肿瘤、卒中、先天发育异常等。常见的MRI表现包括胼胝体异常信号、胼胝体萎缩等。 三、常见的胼胝体病变类型 胼胝体病变具有多样性,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临床特点,可归纳为以 下几种常见类型: 1. 先天性胼胝体发育异常:包括胼胝体发育不全、胼胝体纤维异常 增生等。这些异常可通过影像学来确定,并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2. 胼胝体肿瘤:可能是髓母细胞瘤、畸胎瘤、胶质瘤等。胼胝体肿 瘤可通过MRI来确定病变范围和浸润情况,并进行外科手术或放疗治疗。 3. 胼胝体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颅脑外伤等情况。CT扫 描可显示胼胝体内出血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4. 胼胝体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逐渐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MRI可显示胼胝体异常信号和萎缩,有助于鉴别诊断。 四、胼胝体病变的治疗与预后

胼胝体和癫痫

胼胝体和癫痫 【摘要】 目的:胼胝体是最大的前脑联合部位,本文系统回顾了胼胝体在癫痫发病中的重要性、胼胝体在癫痫波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手术破坏胼胝体纤维(胼胝体切开术)来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 方法:个人经验和大量的文献回顾。 结果:据报道在胼胝体完全或部分发育不全患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伴有癫痫发作,然而发育不全并不代表会发生癫痫;皮质发育不良也有一定的影响。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发现胼胝体的显微结构的异常,这种微观结构的异常造成了白质传导障碍,并认为与认知障碍有关。在非癫痫的良性或短暂的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也发现了胼胝体的显微结构的变化。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和严重的跌倒发作的癫痫患者,胼胝体切开术可能对于癫痫发作次数的减少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术后的脑电图显示出单一的癫痫病灶的患者高达50%,胼胝体的全部切开可能更加有效。 结论:胼胝体是大脑白质的一部分,但胼胝体的异常并不是癫痫发作的起始病灶,现代成像技术可以发现癫痫病人大脑其它部位的病变。胼胝体是癫痫波传播和泛化的主要通道,因此胼胝体切开术可以用于治疗跌倒发作。 1.介绍 胼胝体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前脑接合处,胼胝体大约有1亿9000万轴突越过中线。虽然结构的变化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但是胼胝体最终的形成是在青春期20周以后发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间的因素在大脑半球间的转移调控着生理功能。生理功能包括双边动作、双边感觉和视觉信息的整合、语言和习惯、情绪、行为、认知、记忆、复杂的整合功能。由于获得性疾病的急性弥漫性和多灶性的胼胝体的改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的缺失,然而慢性的孤立的胼胝体的异常并没有表现出重要的典型的神经症状。我们可以发现癫痫患者的异常的胼胝体影像学表现。本文综述了癫痫疾病中胼胝体的意义,胼胝体在癫痫波扩散中的角色,以及手术破坏胼胝体纤维(胼胝体切除术)在耐药性癫痫病人中的运用。 2.结构异常

内囊、胼胝体、基底神经节等病变病损症状、影像学定位诊断和引发疾病

内囊、胼胝体、基底神经节等病变病损症状、影像学定位诊断和引发疾病 内囊病变症状及定位诊断 内囊是大脑半球上行与下行纤维密集处,下行纤维主要为皮质脊髓束与皮质脑干束,其上行纤维主要为丘脑皮质束及视、听放射。内囊在定位诊断上非常重要,原因是此处区域狭窄,上行及下行纤维聚集紧凑,发病率高,最多见的是脑血管疾病。 1. 内囊病变的症状。内囊病变时最主要症状有三组,即偏瘫、偏盲及偏身感觉障碍,临床上称为“三偏综合征”。 偏瘫:在病变的对侧出现同侧均等性中枢性偏瘫,即病灶对侧的面、舌瘫及上下肢瘫痪在同一侧,并且上肢与下肢的瘫痪呈均等性,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阳性。 偏身感觉障碍:即病灶对侧半身,包括头、面部的深浅感觉均发生障碍。 偏盲:于病灶对侧视野出现同向性偏盲。 2. 内囊病变的定位。内囊是一极重要的解剖结构,它聚集大量的神经传导束纤维在此经过,丘脑与尾状核位于内侧,豆状核位于外侧。如在纹状体的正中部将内囊做一水平切面,可见内囊呈曲尺形,其尖端向内侧,位于尾状核与丘脑之间,称为内囊膝部。内囊膝之前部弯向前外,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称为内囊前肢(额部)。内囊膝之后部弯向后外,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称为内囊后肢(枕部)。 内囊不同部位的损害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病因为豆纹动脉破裂所致的内囊型脑出血、大脑中动脉系统起始部脑梗死及大脑半球深部的占位性病变等。

内囊前肢病变:内囊前肢包含有上行的丘脑额叶纤维、丘脑纹状体纤维;下降的额桥纤维、额叶丘脑纤维、纹状体丘脑纤维。当一侧内囊前肢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为双侧病变可出现情绪障碍、不自主哭笑。 内囊膝部病变:内囊膝部为皮质脑干束通过,此部病变时,可出现病灶对侧面神经及舌下神经中枢性瘫痪,其他脑神经的运动神经不受损害。双侧内囊膝部病变出现脑神经的运动神经双侧性瘫痪及假性延髓(球)麻痹,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咽反射存在,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口轮匝肌反射及掌心下颌反射阳性等。 内囊后肢病变:内囊后肢从前向后可以区分为豆丘部、豆状核后部和豆状核下部三个部分。豆丘部包含有混在其中的皮质延髓束,以及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后放射;豆状核后部位于内囊后肢的中间部分,丘脑外侧面之上,豆状核之后,内含丘脑后放射;豆状核下部位于豆状核后端的腹侧,主要包含有听放射,视放射及颞枕桥束。内囊后肢的前部病变时出现病生对侧的上下肢偏瘫,如病变侵及后肢的后部则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性偏盲。 胼胝体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 1.精神障碍。胼胝体损害的主要症状为精神障碍。患者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精神活动迟钝,自主活动减少,人格改变及精神病样表现等。 2. 失用症。胼胝体的前1/3病变引起失用症,主要为左手失用。失用症为左侧半球(右利手者为优势半球)顶下小叶缘上回病损所致。由于左侧缘上回发出连合纤维经胼胝体到达并支配右侧半球的缘上回,所以左侧缘上回皮质或皮质下的病变司起两侧肢体的失用症。病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理生理学、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脑电图、治疗措施及要点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理生理学、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脑电图、治疗措施及要点 流行病学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可出现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其特征是脑影像学检查异常。就放射学诊断的本质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并不是孤立于临床实体或诊断的独立诊断,它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最常见于高血压性脑病的病例报道。 肾衰竭患者和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患者尤其易感。代谢失衡或液体超负荷的情况可能通过血压的不稳定和升高导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病理生理学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主要有两种学说:1)突发高血压导致自身调节失败,继而出现血管扩张和水肿;2)血管收缩导致缺血,最终水肿。 1、自动调节失败 正常情况下,脑自动调节使血压在一定的范围内以维持恒定的脑循环。严重高血压的情况下,自身调节失败,小动脉扩张,导致液体外渗,毛细血管损伤,高灌注,最终导致血管源性水肿。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典型影像学病变所见的水扩散增加支持该理论。动物模型、临床病例的数据对此也支持。 2、血管收缩 在子痫前期中,内皮激活和损伤,内皮的弥漫性激活导致全身血管收缩。环孢素对血管内皮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影响血脑屏障,促使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一种强效的血管收缩剂。

值血压仅轻度升高的患者或血压正常的患者也发生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增加对高血压不是诱因的可能性。 在绝大多数发展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中,无论全身过程如何,其基础生物学都是相似的——内皮功能障碍伴全身血管收缩、低灌注。持续低灌注通过血管通透性影响因子上调的复杂机制导致血管源性水肿。 影像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脑部CT 或MRI 显示脑白质的局灶性水肿,尤其是顶枕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并不完全是一种后部现象,其它区域包括额叶、颞枕交界区、小脑等也可受累。累及脑干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少见。 枕叶,旁正中区和距状裂区不被累及,有助于与双侧大脑后动脉梗死相鉴别。病变通常为双侧,相当对称,多累及白质,但也有不典型的单侧病变、出血或灰质受累的病例,较罕见。 MRI 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影像依据,FLAIR 成像的病灶最明显,特别是在因CT 分辨率低可能漏诊更细微的病变的情况下。 弥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弥散系数图像有助于区分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与缺血性梗死相关的细胞毒性水肿(DWI 亮,ADC暗)血管源性水肿。 脑白质T2 高信号病变必需进行鉴别诊断。然而,除传统可逆性血管源性水肿外,也有一些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相关不可逆性缺血灶的报道。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包括:精神错乱、头痛、视力丧失、偏盲、皮质盲等视力异常、癫痫发作。

胼胝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诊断

胼胝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诊断 胼胝体在颅内作为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主要神经纤维,具有众多重要的功能,各种原因导致的胼胝体部位损伤可能是颅脑创伤或脑血管疾病导致患者长时间昏迷、致残、致死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故认识胼胝体损伤有重要临床意义。但胼胝体损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需要现代神经影像技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以达到早期确诊并判断损伤严重程度。近年来随着胼胝体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加,对胼胝体损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得更多的患者可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 1胼胝体的解剖特点及功能 胼胝体是由两侧大脑半球纵裂间横向联系的白质纤维组成的纤维板块,位于大脑半球深部,其本身没有明确的解剖学分界,但根据其与皮层的联系,将其分为胼胝体嘴、膝部、体部及压部。胼胝体膝部连接两侧额叶前部,体部连接两侧额叶后部和顶叶,压部连接两侧颞叶和枕叶。胼胝体的血供主要源自3个系统: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其前4/5由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供血,后1/5由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动脉供血。因此大脑前动脉是胼胝体最主要的供血动脉。 胼胝体是大脑半球内最大的连合纤维,与大脑各脑叶、透明

膈、穹窿之间都有广泛纤维联系。在人类,两侧大脑皮层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胼胝体的功能与执行两侧大脑半球的协调活动有关,两侧半球之间的连合纤维对完成双侧的运动、一般感觉和视觉的协调功能有重要作用,胼胝体通过在两侧大脑半球间交换信息从而在大脑半球功能的偏侧化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胼胝体与下丘脑及穹隆部相连,在神经内分泌功能调节中也起一定作用。 2胼胝体损伤常见原因及临床表现 胼胝体常见的损伤因素包括:脑血管疾病、颅脑创伤、感染、代谢性疾病以及医源性损伤等,但临床常见的主要为出血性及缺血性损伤。按病程发展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损伤,按恢复程度可分为不可逆性损伤及可逆性损伤,其临床表现多样,但不同的损伤机制可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损伤严重者可出现长时间昏迷,损伤轻者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出现相对应的临床表现。胼胝体膝部与额叶相连,故膝部损伤可出现 精神症状,表现为忧郁、嗜睡,或烦躁不安,多语等。体部与两侧的各脑叶均有纤维联系,体部损伤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身失用,且病灶越靠近膝部症状越明显。胼胝体体部损伤还可表现为失语与面肌麻痹、表情淡漠。压部与枕叶相接,紧邻中脑上丘,可能与视觉传导有关,故压部损伤病人可有视觉障碍,以同向偏盲多见,此处病变有时也会出现瞳孔异常,应与脑疝相区别。压部损伤还可出现双下肢功能障碍、失语、失读等症状。若胼胝体广泛性损伤则症状较多,缺乏定位体征,可有不同程度的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MRI表现特点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MRI表现特点 王红霞; 冯贵堂; 孟楠; 韩东明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18(016)002 【总页数】4页(P136-139) 【关键词】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作者】王红霞; 冯贵堂; 孟楠; 韩东明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核磁共振科河南新乡 4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R742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种以发作性头痛、抽搐、意识性障碍及视觉障碍为常见临床症状,以双侧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异常信号为主的临床影像综合征,现随着医疗及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种病症逐渐被更多医生所认识。此文将本院13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其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5年4月到2016年12月PRES患者13例,其中女 10例,男3例,年龄在5~64岁,平均年龄23.3岁。患者病因:子痫或先兆子 痫5例,原发性高血压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急性肾炎综合征2例,过敏

性紫癜1例,重症肝炎并凝血因子缺乏1例。发病时有11例患者出现头痛,7例患者出现呕吐、四肢抽搐及意识障碍,2例患者出现视物模糊。患者收缩压为125~200mmHg,舒张压约为80~180mmHg,平均血压在163/113mmHg。患者均行MRI平扫,4例患者同时行MRV扫描,3例患者行MR增强扫描,8例患者经临床相关治疗后复查MRI平扫。 1.2 MRI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GE3.0T超导MRI扫描仪,使用头部8通道头 颈联合线圈,扫描序列:自旋回波T1WI:TR 450ms,TE 14ms,矩阵 256mm×256mm,T2WI:TR 4800ms,TE 102ms,矩阵256mm×256mm,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TR 8600ms、TE 102ms,NEX 1,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TR 1000ms、TE 80ms,NEX1,矩阵128×128。增强扫描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0.1mmol/kg体质量, 常规行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 T1WI(TR 540ms、TE 10ms),层厚5~6mm,层距1mm,矩阵224~ 256×256~288,FOV 240mm×240mm。MRV采用2D TOF扫描,TR 20ms、TE 5 ms,NEX 1,FOV 240mm×240mm。 1.3 图像分析经我院影像科2位有经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对病变的位置、 信号强度、大小、数目进行分析,对有异议征象经过讨论达成一致见解。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分布特点13例患者中病变位于顶、枕叶有11例(84.61%,图1-5、图9-11、图13-15),额叶8例(61.5%,图8),颞叶4例(30.77%),小脑半球3 例(23.07%,图6),基底节区2例(15.38%,图1-5),胼胝体1例(7.69%,图7),丘脑1例(7.69%)。本组患者中,位于顶枕叶的病变有10例大致呈对称分布,位 于额叶的病变5例呈近似对称分布,位于颞叶的病变有3例呈对称分布,位于基 底节区的病变均呈对称分布,余累及其他部位均位于单侧。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胼胝体是连接大脑的两个半球的重要神经纤维束,其病变可引 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是诊断胼胝体病变的重要工具,在 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将详细介绍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技术和方法,并对相关的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表现进行细化阐述。 1. 胼胝体的解剖学结构 介绍胼胝体的解剖结构、功能及其重要性,包括前部、中部和 后部等具体分部。 2. 胼胝体病变的分类 详细介绍胼胝体疾病的分类方法,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变, 以及按解剖结构分为前部、中部和后部病变等。 3. 影像学诊断技术 3.1 磁共振成像(MRI) 介绍MRI对胼胝体病变的诊断意义、常用的MRI序列及其特点,如T1WI、T2WI、DWI、及脑三维重构等技术。详细解释不同胼胝体 病变在MRI上的表现特点。 3.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讨论CT在胼胝体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包括CT值的测量、平扫和增强扫描等技术。 3.3 其他影像学技术 介绍其他影像学技术在胼胝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如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脑电图(EEG)等。 4. 胼胝体病变的鉴别诊断 针对不同类型的胼胝体病变,鉴别诊断的要点,并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影像学特征和相关临床资料进行鉴别。 5. 附录 在附录部分提供相关附件,如典型病例的影像学图片、诊断报告等。这些附件可以给读者提供更直观的理解和参考。 注释: 1.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大脑的中央神经纤维束,负责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 2. 影像学(Radiology):运用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3.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获得人体组织细微结构和功能信息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的影像与临床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的影像与临床 摘要] 目的探讨MRI表现、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对可逆性胼胝体 压部综合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18例确诊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的患者,并对其MRI表现、PCT和CRP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所 有患者的MR表现均是在胼胝体压部中心出现卵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在DWI上呈现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及MRA均未发现异常,一段时间后复查病灶 消失。②年龄大、脑电图异常、肝肾功能受损程度重的患者预后情况稍差。③9组病毒感染组与7组其它类型感染组PCT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差异 (P=0.001<0.05),表明PCT能快速有效的鉴别患者病因是否为病毒感染。④以PCT>0.5ug/L诊断其他类型感染的敏感性为85.7% ,以PCT<0.5ug/L诊断病毒感 染的特异性亦为85.7%;CRP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结论 DWI特异性表现,PCT及CRP测定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的诊断、病因分型及治疗用药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依据, PCT诊断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非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和病毒 感染的特异性要优于CRP,避免了临床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另外动态监测PCT水 平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PCT水平较高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患者预后相对 略差。 [关键词]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弥散加权成像;PCT;CRP 可逆性 胼胝体压部综合征,简称RESLES(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该概念 第一次被大家认识源于Garcia-Monco[1],他于2011年提出此概念并制定了初步 的诊断标准。过去认为较为少见的一种病例,近几年的临床发病率不断攀升,逐 步引起了各科医师的关注。 RESLE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可能与髓鞘内或间隙水肿有关[2-4];另外该病的病因复杂多变,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目前已有报道的最多见的是各种类型感染,抗癫痫药用量不当,电解质紊乱,血糖异常,维 生素C缺乏,贫血,高原性脑水肿等等[5]。如此多的病因临床表现却极为相似,给 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了较大的困扰。本文回顾性分析18例RESLES患者的影像及 实验室数据分析,探讨相关数据对该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指导价值。 1. 材料 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规培医院)确诊为RESLE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arcia-Monco[1]标准筛选出18例患者。 其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5.39±3.15岁。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 于入院2天内行1.5T Philips 头颅MR检查,成像序列包含轴位T1WI(GR, TR=137ms,TE=2ms)、T2WI(SE,TR=1788 ms,TE=110 ms)、DWI(SE,TR=2351 ms ,TE=98 ms,b值为0 s/mm²及1000 s/mm²),部分患者加扫FLAIR和增强。血 清CRP测定采用NRM411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血清PCT测定采用AU5800 全自 动生化分析仪 1.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比较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方 差分析法,以P<0.05表示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影像、临床数据及 预后分析 18例RESLES患者中,8例病毒感染,1例病毒感染合并Vc缺乏,7例 其他类型感染(包含脓毒血症、结核等),1例血糖异常, 1例癫痫药物应用不当。所有患者的MR表现均是在胼胝体压部中心出现卵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在DWI上呈现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及MRA均未发现异常,经过不同天数 治疗后病灶消失。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发现年龄越大,脑电图出现异常的棘慢波患 者的预后情况较其他组相比稍差;几乎所有的患者在发病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肝 功能和肾功能受损的情况。其相关临床数据及典型影像表现如下。病毒感染组 与其它类型感染组CRP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差异(P=0.116>0.05); 病毒感染组与其它类型感染组PCT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差异

胼胝体病变影像学表现

胼胝体病变影像学表现 【正文】 一、胼胝体病变概述 胼胝体是连接大脑两侧半球的主要纤维束,主要负责两侧半球间的信息传输与协调。胼胝体病变是指胼胝体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可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二、胼胝体病变的分类 根据胼胝体病变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胼胝体病变两大类。其中,先天性胼胝体病变包括胼胝体发育异常、胼胝体发育不全等;后天性胼胝体病变则包括胼胝体出血、胼胝体肿瘤等。 三、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1.胼胝体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先天性胼胝体发育异常可分为完全性发育异常和部分发育异常。完全性发育异常中最常见的是胼胝体发育停滞,影像学表现为整个或部分胼胝体缺如或呈线状纤维束,胼胝体旁脑室扩张。部分发育异常则表现为胼胝体部分发育或发育异常,影像学表现为胼胝体的厚度和宽度减小,形态呈不规则。

2.胼胝体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胼胝体出血可由外伤、血管畸形等引起。影像学上可见 胼胝体内高信号区,呈新月形或点状分布,伴有周围局灶性脑水肿。MRI短T1和长T2信号有助于与其他病灶鉴别。 3.胼胝体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的胼胝体肿瘤包括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胼胝体畸 胎瘤等。影像学上可见胼胝体区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密度或信 号呈均匀或不均匀增高。还可根据病灶的形态、边缘、强化程度等 特征进一步鉴别。 4.胼胝体脱髓鞘的影像学表现 胼胝体脱髓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免疫性疾 病等。影像学上可见胼胝体区低密度区或低信号区,常伴有局灶性 脑水肿,根据临床病史及其他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四、附件 1、附件1、胼胝体病变影像学示例图片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胼胝体:俗称“小脑桥”,是连接大脑两侧半球的纤维束。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黄正旺;王文新;钱向东;常莎;郑晓昀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MRI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为今后该病的及早诊治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笔者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所在医院确诊为RESLES的儿童患者,回顾分析患儿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总结RESLES诊断中MRI特点.结果本组10例患儿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呕吐、抽搐、嗜睡;病原学检查发现2例患儿为HRV,2例患儿为MP,1例患儿为INFA;脑脊液均无异常状况;电解质检查发现4例患儿为低钠;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各导弥漫性波及枕区背景波偏慢;住院时间为(5.6±1.2)d;预后评估均为良好.首次MRI病灶部位主要为胼胝体压部,1例患儿伴有半卵圆中心受伤;DWI提示弥散受限,呈高信号,T1WI主要呈稍低信号,1例无明显异常;T2WI主要为稍高信号,1例为高信号;1例为MERSⅡ型,其余均为Ⅰ型.治疗后复查均提示病灶部位异常信号消失.结论 RESLE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检查具有一定特征,能用于评估疗效和预后.【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6(027)020 【总页数】4页(P3767-3770) 【关键词】MRI;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综合征;儿童患者;脑电图 【作者】黄正旺;王文新;钱向东;常莎;郑晓昀 【作者单位】广东同江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300;广东同江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300;广东同江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300;广东同江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300;广东同江医院放射科,广东佛山528300

神经系统医学影像病例讨论

【一、病史临床】患者男,17岁;反复癫痫发作,伴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 【二、影像图片】 T2WI T2WI 矢状T1WI 【三、问题】 1.所示图像中哪一个脑内结构缺失或明显发育不良 A、扣带回 B、松果体 C、胼胝体 D、乳头体 E、视交叉 正确答案:C 2.下列那种影像表现不正确 A、三脑室位置 上移 B、双侧脑室扩 大 C、双侧脑室间 距缩小

D、双侧脑室枕 角扩大 正确答案:C (应为间距增宽) 【四、影像表现】 横断面及矢状面见胼胝体体积明显缩小,胼胝体体部及压部未见显示,三脑室位置上移,双侧侧脑室后角及下角明显扩大分离,扣带回发育尚可。 【五、诊断】 胼胝体发育不全 【六、鉴别诊断】 1.缺血缺氧性脑病所致胼胝体变薄 2.前脑无裂畸形 【七、讨论】 胼胝体发育不全是一种脑内先天发育畸形,常并发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如chiari畸形,Dandy -walker畸形,灰质异位等,临床可有智力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等表现,也可无任何症状。通常胼胝体从前向后形成(膝部-体部-压部),因此多见体部和压部缺失,单独的膝部不发育罕见。 影像诊断要点:两侧侧脑室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形成典型的“蝙蝠翼状”侧脑室外形。第三脑室扩大上移,插入双侧侧脑室体部之间,双侧脑室间距扩大。MRI矢状面可清晰显示胼胝体部分或全部缺如。 【一、病史临床】患者女,42岁;进行头痛1年,双下腱反射活跃,双巴氏征阳性。 【二、影像图片】

T2WI T1WI +C 【三、问题】 1、所示图中有那种影像表现: A、脊髓空洞 B、小脑扁桃体下疝 C、颈髓膨大 D、脊髓内占位 E、四脑室变长下移 正确答案:B E 2、根据以上图片诊断应考虑: A、Chiari Ⅰ畸形 B、Sturge-weber 综合征 C、Dandy-walker 综合征 D、Chiari Ⅱ畸形 正确答案:D 3、True OR Fals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