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 主要概念

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 主要概念
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 主要概念

主要概念

P1稀缺性: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必须有各种物资资料和劳务的生产,而自然赋予人们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所拥有的总是无法满足我们所要的,即使是在资源相当丰富的时候,它们也绝不是无限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P1选择:稀缺性决定了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这些选择反映了人们面临的权衡问题,迫使人们进行取舍,作出选择,有效地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

P6实证分析:(经济分析的其中一种研究方法)只是解释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它只给出客观事实并加以解释,而不对经济现象作出价值评价或给出修正方法,其结论是可验证的。是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它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

P6规范分析:(经济分析的其中一种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作出评价。它不仅要解释经济是如何运作的,而且要找出修正方法。(往往涉及经济学家个人主观的价值标准和偏好,其结论是不能用事实来验证的)

P11商品: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属性。

P11使用价值:指物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存在于一切社会,其本身不反映任何社会关系。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种物品也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载者。

P12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P1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它决定了商品交换价值的大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只见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P1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

P15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能力和效率。它可以有两种表示方式:一是在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商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P16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只见的社会经济关系。一切商品的价值,最终都要通过货币来表现。

P16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充

当商品的媒介,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P21纸币: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作为货币符号,其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只能。纸币只是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P18价值尺度:(货币基本职能之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P19流通手段:(货币基本职能之一)这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P19储藏手段:(货币职能之一)货币推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这是货币执行的是储藏手段的职能。(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且只有足值的金属货币或是金、银条块才能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动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P19支付手段:(货币职能之一)在以延期付款的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一方面能缓解因缺乏资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使商品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债务链可导致商品生产和经营无法顺利进行)

P18价格:一切商品的价值,最终都要用货币来表现。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便称为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P22货币流通规律:(货币在市场频繁交换中不断地运动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P23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的数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引起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

P23通货紧缩:由于流通中纸币数量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导致单位纸币升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P26市场:市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如百货商店、集贸市场等。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寻求货源或买主,实现交换。就是商品生产者交换关系的总和。

P27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P29市场主体:指从事市场交换和为了进行交换和为了进行交换而进行生产的人和人的群体,即参与市场活动的企业、居民及其政府部门,其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企业和居民。

P30市场客体:指用于市场交换的物品和劳务。随着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大。

P30卖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高价格,商品的价格会高于其价值,而买方却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形成了通常说的卖方市场。

P30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降低价格处理其过剩存货,从而使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形成了买方市场。

P34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也称市场运行机制,是指市场各种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自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机制。

P30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既是商品生产的规律,也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P41需求与需求量:需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

需求量:假定其他因素都不变,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是在给定价格下消

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P42需求曲线:某一时期所有可能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P45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表明价格与供给量只见有

着同向关系。

P44供给量:是给定价格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生产和出售的产品数量。

P47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样的价格下,供给量与需求量一致时,或者说,对同一数量的

商品,买主和卖主出的价钱一致时,市场交易才达到均衡。

此时,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

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

P49供求法则:在自由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一般总会把价格推向均衡水平,在均衡价

格下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用经济模型来表示,决定均衡价

格的条件为:

D=f1(P)需求函数S=f2(P)供给函数D=S供求相等,即均衡价格决定公式

P51供求定理:第一,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第二,需求增加引起均衡数量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数量下降。

第三,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增加引起均衡数量上升,供给减少引起均衡数量下降。

P57需求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

反应程度。

P59需求收入弹性:是度量需求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的概念。

P60供给价格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P53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P54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P62总收益:也称总收入,指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是销售量与价格的

乘积。

P42需求定理(需求法则):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需

求量越小;反之,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P45供给定理(供给法则):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

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价格与供

给量是同方向变动的。

P43互补品:互补关系是指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两者是互

补品。如:汽车与汽油。

P43替代品:替代关系式指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满足同种欲望,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

的,是替代品。如:牛肉与羊肉。

P80工资:是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向市场提供劳动力要素所得到的收入,是使用劳动所

付的价格。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P84利润: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收入。利润是企业家才能这一要素提供服务的报酬。利润等

于总收入减去成本。

P83利息:指对借入资金所付的报酬。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作用:利息是对延期消费

的一种鼓励。

P84利息率:指对借入资金所付的价格,它等于利息与借入资金的比率,是由借贷资金市场

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P86地租: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报酬。它是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土地的需求取决于

边际收益产量。

P86洛伦茨曲线:是表示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图像。表示一个现实的经济社会里,占人口一

定百分比的人究竟得到了多少百分比的收入。

P87基尼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一种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警戒

线为0.4,若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

转移收入:不是作为生产要素提供的劳务的报酬的收入,从而也是不能计入国民收入

的收入,居民户所得到的政府的转移支付、退休金以及

私人赠予等,都属于转移收入。

P89消费结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组成关系及比例关系。消费结构分类:消费对象: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对社会服务的消费。

消费层次:生存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

消费方式: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

消费商品的内含价值:高档、中档、低档消费品的消费。

P89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作战

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

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

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消费所占的

比重就会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P90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额与总支出之比。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小,它所反映的收

入水平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水平就越高;反之,它所反映的收

入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水平就越低。

P92效用:从商品的消费中能得到的满足感就是通常所说的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

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一种

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因地、因时、因人而异。

P92总效用(TU total utility):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商品时所感觉到的满足感

的总和。

P92边际效用(MU marginal utility):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

如果用△TU表示总效用的增量,△Q表示商品的增量,那么MU=△TU/△Q。

P94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在一定收入和一定价格条件下,购买一定数量的某些物品或劳务所

获得的最大满足状态。这里的均衡是指实现效用最大化时既

不想在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

止状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

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

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

现象具有普遍性。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

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

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P68居民储蓄:居民获得收入后,除了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P80总收益(TR):是指厂商出售各种数量的产品所实现的货币收入,它等于单位产品价格

乘以其销售量。

P80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边际产

量的计算公式为MP=△P(总产量的增量)/△Q(生产要素

的增量)

P80劳动的边际产量:指劳动投入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化。

P80边际收益产量(MRP):指劳动投入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收益的变动量。

计算公式是MRP=△TR(总收益)/△L(劳动投入量)

P80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某一生产要素随着投

入量的增加,其边际生产力递减,也就是边际收益产量递减。P85机会成本:是与企业未将资源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最佳用途而放弃的机会相联系的成本。

P100企业:企业又称厂商,从最一般意义上讲,企业就是具有内部分工协作,实行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和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是产

品市场上的攻击者和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者,是重要的市

场主体和经济决策单位。

P101个人业主制企业:是由业主个人出资兴办和直接经营的企业,这种企业在法律上属于

自然人企业,规模较小。在美国它被称为独资企业,在我国

个体工商户和一些私营企业实际上就是个人业主制企业。

P102合伙制企业: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以合伙契约方式建立并经营的企业。

P104公司制企业:指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资本更大规模地集中,来解决生产规模

扩大的筹资问题、投资风险问题和经营者责任问题的一种新

的企业制度形式。

P104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股东以其出资

额为限对公司负责任的公司形式。

P104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是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公司全部

资本划为等额的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负有限责

任的公司形式。

P107公司治理结构: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

结构。在这种机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

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给公司董事会托管;

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

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

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

业。

P109短期:指某些生产要素的数量不能变动的时期。在短期,厂商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有

些是可以改变的,如劳动力、原材料等,而有些是不能改变

的,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在短期,只能改变可变生产要素

的数量来调节生产量。短期意味着生产者是在既定的生产规

模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在短期内厂商从事生产所发生的成本

称为短期成本。

P109长期:指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在长期,厂商可以自由地改变任何

生产要素的数量来调节生产。长期意味着生产者可以改变工

厂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从事生产所发生的成本称为长期

成本。

P85总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直接支付的款项;二是投入或者说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

P110总成本(TC):是生产某一特定数量产品所付出的成本总额。

P110平均成本(AC):是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它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的商。短期平均成

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之和。

平均成本的计算公式:AC(Q)=TC(Q)/Q

P111边际成本(MC):是增加或减少以单位产量所导致的总成本的变化。如果以△Q表示产

量的增量,以△TC表示总成本的增量,那么MC(Q)=△TC(Q)/

△Q.边际成本也是一条U形曲线。

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平均总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呈现U形的特征。它们表示:随着

产量的增加,平均变动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都是先

递减,各自达到本身的最低点后再递增。

P110固定成本(TC):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管理人员的薪金,

贷款利息。总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短期内,

无论产量如何变化,总是固定不变的。

P110变动成本(VC):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例如,生产产品所花费的原材料、劳动力

是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随产量的减少而减少的。总变动曲

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当产量为零时,

总变动成本也为零。

P109隐性成本:指厂商使用自己拥有的那部分资源时应该支付的成本,是厂商自己拥有的

生产要素的报酬。

P108显性成本:指厂商支付给外部资源所有者的成本,或者说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P112平均收益:指厂商平均出售每单位产品得到的收入,就是产品的价格。

AR=TR/Q=P TR=P*Q=AR*Q

P112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或减少以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变化。边际收益既可以为

正,也可以为负。

MR=△TR/△Q

P120规模经济:指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它是实现社会资源有效利用,

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P120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

收益增加。(如市场规模扩大、资源供给充足、运输方便等)

P120规模内部经济:指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平均成本的降低与

收益的增加。

P121规模不经济:指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提高。

P123等产量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

同组合的轨迹。

P124等成本线: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

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假定要素市场上既定的

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为w,既定的资本品的价格为r,厂商既

定的成本支出为C,则成本方程为:

C=wL+rK

由方程可得K=-w/r*L+C/r,据此式可得到等成本线。

P131市场体系:指由多种不同类型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或者说它是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类市场的综合。市场

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的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考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商品市场

P131消费品市场:指直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商品交易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

P131生产资料市场:是以生产资料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P132金融市场:指资金的融通,即资金的集聚与流动,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存

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行和回收,投资资金的筹集等与

货币流通有关的一切活动。是指货币资金融通关系和油价证

券买卖关系的总和。它可以实现社会闲散资金向生产经营性

资金的转化,提高资金和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P134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资源供求双方交换关系的总和。

P136信息市场:信息市场是专门进行信息交换的场所,是信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P130期货市场:是指在商品交易所内进行期货交易的市场。

P132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内的短期资金的交易市场。

P132资本市场:即长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的交易市场。

P133直接金融市场:是指资金需求者直接从资金供给者那里融通资金,一般以发行债券和

股票的方式进行。

P133间接金融市场:是通过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来融资的市场。

P138市场结构:一般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P138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只有竞争没有垄断的市场结构。

P139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基本不存在竞争因素的市场类型,即完全由一家企业控制的市

场,或者说卖方只有一家企业的市场结构。

P142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垄断和竞争之间,既包含竞争因素又包含垄断因

素的市场结构。

P143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只有为数不多的卖者的市场。这种市场上,少数几家厂商控制

了某个行业整个市场或绝大部分市场的供给。它是介于完全

垄断和垄断竞争会见的一种较为现实的市场结构。

P145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

的条件不能被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

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

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而导致的收

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P146外部性: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个人或企业,但其他个人或企业并没

有因此而支付成本或得到补偿的情形。

P147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

P157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一国(或地区)境内所生产的

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总和。

P158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意过居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

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支出法:把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境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购买者最终支出的总额进行统计,包括家庭消费、厂商投资、政府购买与国外部门净出口X-M。

GDP=C+I+G+(X-M)

收入法:厂商将通过出售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居民家庭手中。

生产法:从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总额。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P159总需求:指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和劳务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总

量。

P159总供给:指国民经济中厂商和居民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

量。

P160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

干预和调整,即使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力

求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P161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就业的反面就是失业,失业是指经济系统中

部分劳动力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主要包括摩擦性失业、结

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三种情况。

P162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一国的对外账户,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从外国收入的

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

系。收支相等称为国际收支平衡。

P162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调节,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产出水平

的政策措施。

P163自动稳定器:财政制度本身具有内在的自动调节功能。在经济出现波动时:“自动稳定

器”会发生变化,以减轻波动。自动稳定器主要包括税收的

自动变化、政府转移支付的自行变动、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P164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有意识地对该国的货币

供给量进行调节,并以此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水平。

P16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都会要求商业银行

吸收存款后留有一定比率的现金,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客

户提款要求。其持有现金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P164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就是再贴现率。

P165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金融市场)上向公众买进或卖出

以政府债券为主的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

总需求的一种做法。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庸俗政治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客观经济条件: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汇总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 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而不是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 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 阶段上的社会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 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它决定着 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规律: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 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活动,表现为各种经 济现象。各种经济现象有其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就叫做。它是在一 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表示 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商品与货币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 的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的时 候实现的。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 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具象劳动: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 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劳动的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 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简单说:具象劳动就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同某种特殊 使用联系的劳动。具象劳动创造商品的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 劳动的过程就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 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所以, 具象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条件下所必 须的,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抽象劳动(商品价值):是撇开具体形 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 体力的支出。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 会劳动所特有的。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未 来产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劳动产品不 用来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只表现为 具体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 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 品价值量的尺度。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 使用。 贮藏手段:货币推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 富被人们贮藏起来。 支付手段:以货币来偿还债款。 世界货币:货币越过一国的范围,在国 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流通量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 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 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 通速度。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指在市场流通 中收缩货币供应量或者减少纸币发行 量,使之少于市场上媒介商品流通所需 要的货币量,以减轻纸币贬值的程度或 使纸币升值,使得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下 降,从而提高货币购买力。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存在的必然趋 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商品价 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 来进行。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不变资产: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 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产: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产,这部分资产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 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 的比率。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 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 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的剩余 劳动。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暂时的。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概念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概念 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 通。 2.市场经济: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 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3.具体劳动: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5.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 利益进行的劳动。 6.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idea的使用价 值而进行的劳动 7.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 属性,不反应社会经济关系 8.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9.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个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 个别价值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1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 以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12.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3.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14.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职 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准备形式。 15.商业资本:是指独立从事商品流通获得,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它是从产业资 本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商业利润的准备形态。 16.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 和为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业的资本。 17.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商品 形式上的资本。 18.职能资本:是指能够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19.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德尔第三阶段上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是表现在 货币形式上的资本。 20.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 c+v表示。 2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2.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 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23.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统一与对立 2.交换价值: 3.货币的双重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在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②流通手段。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值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并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铸币长期流通发生磨损,其实际价值和它标明的价值相脱离,使得贵金属货币由价值符号来代表成为可能,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之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这就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这就是货币的贮藏于段职能。贮藏货币的职能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 ④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买卖中,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节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但也可能因债务偿还中断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般等价物使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表现在:一是作为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由-国转移到另一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来说必须是贵金属条块的形式,特殊情况下某个国家由于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其铸币或纸币可在一定时期在世界很大的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第二次世更大战后的美元 5.价值规律 两个原则:①价值决定原则:价值决定价格②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政治经济学概念解释 导论: 1、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客观性: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定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 ②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当某种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之相关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这里讲的经济条件是指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生产竞争规律等。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第一章: 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1)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2)占有,是一个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占有者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排他性。 (3)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4)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4、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第二章: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4、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第三章: 1、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价格: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第四章: 1、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3、利润率:利润额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又被称为资本利润率。 4、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 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 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 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 观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 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 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 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三、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四、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1)结算的方式: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A、含义P7: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C、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特点P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