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肌肉生理

8第八章 肌肉生理
8第八章 肌肉生理

第八章肌肉生理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8.001]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肾上腺素AB去甲肾上腺素.

C. γ-氨基丁酸D乙酰胆碱.

. 5-羟色胺E

[8.002] )。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 Na 通道关闭2+B. Ca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KCD通道开放. Cl-

word

编辑版.

2+通道开放. MgE[8.003] 运动神经兴奋时,哪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

2+. Ca A

2+. MgB

+C. Na+. KD

-. ClE

[8.004] 兴奋经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通透性增加,A. 对Na发生超极化、K++Na对、K发生去极化通透性增加,B.

+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2+Ca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仅对D.

. 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E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8.005]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A. 磷酸二酯酶word

编辑版.

B. 腺苷酸环化酶

C. 胆碱酯酶

D. ATP酶

E. 以上都不是

[8.006]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 阿托品

B. 胆碱酯酶

C. 美洲箭毒

D. 六烃季胺

E. 四乙基胺

[8.007]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是由于()。

A. 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2+的通透性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 B2+进入接头前膜. C抑制Ca

D. 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word

编辑版.

E. 抑制终板膜的离子通道开放

[8.008]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肌原纤维

B. 肌小节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细肌丝

[8.009]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8.010] 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质指的是()。A. 肌凝蛋白

word

编辑版.

B. 原肌凝蛋白

C. 肌钙蛋白

D. 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

E. 原肌凝蛋白和肌凝蛋白

[8.011] 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

A. 肌凝蛋白

B. 原肌凝蛋白

C. 肌纤维

D. 肌钙蛋白和肌纤蛋白

E. 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

[8.012] 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2+的储存库A.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aB

C. 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 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word

编辑版.

2+和肌钙蛋白结合. 使CaE

[8.013] 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A. 肌小节长度缩短

B. 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

C. 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

D. 相邻的Z线互相接近

E. 明带和暗带的长度均缩短

[8.014]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必要步骤是()。A. 电兴奋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 纵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2+的通透性升高Ca纵管终末池对C.

2+逆浓度差进入肌浆终末池中的D. Ca

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E. Ca

[8.015]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 NaA

word

编辑版.

-. ClB

2+. CaC

+. KD

2+. MgE

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8.016]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A. 横管B. 肌膜

. 线粒体膜C. 肌质网膜D粗面内质网膜E.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8.017] )。+. K内流A-. Cl B内流+. NaC内流

+D外流. K word

编辑版.

2+内流E. Ca [8.018]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

+内流A. K

-内流B. Cl

+内流. NaC

+外流. KD2+内流. CaE[8.019] 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K内流

-. Cl内流B+内流C. Na+D. K外流2+. Ca内流E)。动作电位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引起([8.020]

+A内流. K word

编辑版.

-内流B. Cl+内流C. Na

+外流D. K

2+内流. CaE[8.021] 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

A. 肌凝蛋白

C. 肌钙蛋白

D. 肌红蛋白

E. 原肌凝蛋白

[8.022] 细肌丝中聚合成双股螺旋主干的是()。

. 肌凝蛋白A肌纤蛋白B.

C. 肌钙蛋白

D. 肌红蛋白word

编辑版.

E. 原肌凝蛋白

[8.023] 横桥的成分是()。

A. 肌凝蛋白

B. 肌纤蛋白

C. 肌钙蛋白

D. 肌红蛋白

E. 原肌凝蛋白

[8.024] 肌丝滑行时,横桥必须与之结合的蛋白是()。. 肌凝蛋白A肌纤蛋白B.

C. 肌钙蛋白D. 肌红蛋白

. 原肌凝蛋白E2+)。Ca [8.025] 骨骼肌细胞中作为受体的是(A. 肌

凝蛋白word

编辑版.

B. 肌纤蛋白

C. 肌钙蛋白

E. 原肌凝蛋白

[8.026] 当连续刺激的时距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A. 一次单收缩

B. 一连串单收缩

C. 不完全强直收缩

D. 完全强直收缩

E. 无收缩反应

[8.027] 当连续刺激的时距大于单收缩时程时,肌肉出现()。A. 一次单收缩

B. 一连串单收缩

C. 不完全强直收缩

D. 完全强直收缩

word

编辑版.

E. 无收缩反应

[8.028] 肌肉受到一次阈下刺激时,肌肉出现()。

A. 一次单收缩

B. 一连串单收缩

C. 不完全强直收缩

D. 完全强直收缩

E. 无收缩反应

[8.029] 当连续刺激的时距大于收缩期而小于单收缩时程时,肌肉出现

()。A. 一次单收缩B. 一连串单收缩. C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D.

E. 无收缩反应)。在较大后负荷时,肌肉的收缩是([8.030]

A等张收缩.

word

编辑版.

B. 等长收缩

C.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

D. 单收缩

E. 以上都不是

[8.031] 在中等程度后负荷时,肌肉开始缩短后即表现为()。A. 等张收缩

. 等长收缩B

.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C单收缩D.

. E以上都不是[8.032] 在完整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一般属于()。. 等张收缩A等长收缩B.

C.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

D. 单收缩word

编辑版.

E. 以上都不是

[8.033] 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中,下列哪项因素不影响轴突末梢囊泡的释放()。

A. 接头后膜的电位变化

2+Mg细胞外液中的B.

C. 轴突末梢动作电位

2+Ca. 细胞外液中的D

E. 以上都不是

[8.034] 下述哪项不是终板电位的特点()。

A. 不是“全或无”的

B. 无不应期

C. 成电紧张性扩布

D. 可以总和

E. 能形成反极化

[8.035] 下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 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word

编辑版.

B. 时间延搁

C. 化学传递

D. 单向传递

E.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8.036] 在运动终板处()。

A. 产生终板电位即是肌膜的动作电位

B. 终板膜不产生动作电位

C. 终板电位与局部电位无共同之处

D. 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不是化学依从性通道

E. 以上都不正确

[8.037] 下述哪项不是细胞间直接电传递的特点()。. 双向传递A使机能上相似的细胞进行同步活动B.

C. 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快

D. 不受细胞理化因素改变的影响word

编辑版.

E. 以上都不是

[8.038] 下列哪种物质具有和肌凝蛋白结合位点()。

A. 肌凝蛋白

B. 肌钙蛋白

C. 肌纤蛋白

D. 钙调蛋白

E. 以上都不是

[8.039] 单个骨骼肌细胞()。

A. 正常时可接受一个以上运动神经元支配

B. 具有膜内负于膜外的静息电位

C. 电兴奋可通过纵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2+Ca细胞内不储存D.

E. 以上都正确

[8.040] 神经冲动由神经向骨骼肌传递时发生()。A. 神经末梢不发生去极化word

编辑版.

B. 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C. 递质与接头后膜受体结合

D. 产生可传播的终板电位

E. 以上都不正确

[8.041] 在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处()。

A. 神经末梢不含线粒体

2+可降低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强度CaB. 缺C. 含有丰富的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D. 可产生动作电位

E. 以上都不正确

[8.042] 属于骨骼肌生理特性的是()。A. 展长性

B. 弹性

C. 粘滞性

D. 传导性

word

编辑版.

E. 以上都不是

[8.043]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不包括()。A. 展长性

B. 弹性

C. 粘滞性

D. 传导性

E. 以上都不是

[8.044] 躯体运动的类型包括()。

A. 站立,就地运动和地面运动

B. 就地运动和地面运动

C. 快步、跑步和跳跃

D. 卧倒和蹴踢

E. 以上都是

[8.045] 正常情况下,完整机体最易发生疲劳的部位是()。A. 感受器word

编辑版.

B. 传入神经

C. 神经中枢

D. 传出神经

E. 效应器

[8.046] 下列关于防止与延缓疲劳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适宜的负重

B. 适当的运动速度

C. 调教和训练

D. 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E. 以上都是

[8.047]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叫做一个()。. 肌小节A明带B.

C. 暗带

D. 运动单位word

编辑版.

E. 三联管结构

[8.048]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包括()。

2+进入神经膜内. CaAB. Ach的释放

C. R-Ach的形成

D. 产生终板电位

E. 以上都是

[8.049] 能与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受体的是()。

A. 依色林

B. 新斯的明

C. 箭毒

D. 有机磷农药

E. 以上都不是

二、判断正误题

word

编辑版.

[8.001] 骨骼肌和心肌一样,只要有一根肌纤维发生兴奋,整个肌肉也就会产生兴奋。

[8.002] 一根神经纤维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叫运动单位。

[8.003] 骨骼肌的兴奋性高于平滑肌而低于心肌。

[8.004] 终板电位和动作电位一样,既可去极化,又可反极化。

[8.005] 箭毒之所以能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主要是由于它抑制了胆碱脂酶的活性。

[8.006] 敌敌畏能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它与受体结合时,接头传递受到阻滞。

[8.007] 骨骼肌收缩时,明带拉长、暗带缩短、H带不变。

[8.008] 骨骼肌收缩耦联过程中的耦联因子钙离子来自于细胞外,而心肌细胞则来自于肌质网。

[8.009]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而耦联因子则为钙离子。

[8.010] 躯体运动的类型有三种:即步行、跑步、跳跃。

[8.011] 肌肉的收缩与兴奋是两个不同的、且先后发生的生理过程。

2+++,尤其是氯离子通透性增KCa [8.012] 终板电位是由于终板膜同时对、Na、加而产生的。

word

编辑版.

[8.013] 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都是耗能过程。

[8.014] 骨骼肌强直收缩时,伴随每次刺激出现的肌肉动作电位亦会发生融合或总合。

[8.015] 相继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叫完全强直收缩。

[8.016] 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内部肌浆网上的离子泵是钙泵。

[8.017] 肌肉收缩滑行现象的直接证明是: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

[8.018]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胆碱脂酶活性降低。

[8.019] 如果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被牵张,则暗带长度增加。

[8.020] 触发骨骼肌细胞收缩的离子是钠离子。

[8.021] 在正常动物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属于等张和等长收缩的不同程度的复合收缩。

[8.022] 在骨骼肌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钙离子转运均需细胞膜本身耗能。

[8.023] 钙离子缺乏时,神经兴奋所引起的终板电位下降。

[8.024] 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平滑肌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相同。

[8.025] 横桥可与肌浆中钙离子作可逆性结合。

[8.026] 横桥具有ATP酶活性。

word

编辑版.

[8.027] 信息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是单向传递,且有时间延搁。

[8.028] 骨骼肌在显微镜下可呈现横纹,而心肌则没有。

[8.029] 在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中和终板膜上均有高浓度的分解乙酰胆碱的胆碱酯酶。

2+2+Ca,其激活依赖于钙泵是一种蛋白酶,可分解ATP ,主动转运Ca [8.030]

2+。Mg和

三、填空题

[8.001] 骨骼肌细胞进行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

[8.002] 单收缩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8.003] 神经冲动所以能引起肌肉收缩,其功能的联系是通过______完成的。

[8.004]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四个主要环节是:钙离子______,______,

______和产生______。

[8.005] 有机体,维持姿势的肌肉收缩近乎______,进行无外加负荷的肢体运动的肌肉收缩近乎______。

word

编辑版.

[8.006] 正常体内骨骼肌收缩绝大多数属于______,这是由于运动神经传出的神经冲动通常是______。

[8.007] 正常体内骨骼肌能持久而协调的收缩,是由于各个运动单位______强直收缩和不同运动单位的动作电位______发放而引起的。

[8.008] 躯体运动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和______。

[8.009] 在测量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中,动作电位的幅值开始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______,这与“全或无”定律______矛盾。

[8.010]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征有:传递物是______,兴奋传递是______,存在时间延搁。

[8.011] 肌肉疲劳会严重地______等张收缩的持续时间,这是由于此时______主动转移受到影响所致。

[8.012] 单个运动神经元冲动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以______ 的方式可将兴奋传递到______肌纤维。

[8.013] 当动作电位传播到神经-肌肉接头后,引起______从______释放。[8.014] 终板电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不是______,可表现总和,其电位只是______,不会______。

[8.015] 终板电位是Ach作用于接头后膜,使后膜对离子特别是______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______。

word

编辑版.

[8.016] 在正常情况下,完整机体所发生的疲劳,不发生在感受器或______,也不在______或______,而在______部位。

[8.017] ______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作用机制与乙酰胆碱相似。

[8.018] 在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______是耦联结构基础,______是耦联的因子。

[8.019] 防止与延缓疲劳的措施有:适宜的负重和______,______,______大脑皮质的兴奋性等。

[8.020]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8.021]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叫做一个______。[8.022] 整体内的肌肉收缩是______和______的不同程度的复合。

[8.023] 肌肉的动作电位是肌肉的标志,肌肉的动作电位总是出现在______中。

[8.024] 就地运动是指家畜就地的卧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爬跨等运动而言的。

[8.025] 地面运动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8.026] 敌百虫、依色林等能抑制的作用或活性,从而导致兴奋传递阻碍。

四、名词解释

word

编辑版.

[8.001] 等张收缩

[8.002] 等长收缩

[8.003] 强直收缩

[8.004] 完全强直收缩

[8.005] 肌电图

[8.006] 运动终板

[8.007] 兴奋-收缩耦联

[8.008] 疲劳

五、简答题

[8.001] 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8.002] 应如何防止与延缓使役家畜疲劳?

[8.003] 何谓终板电位?有何特点?

word

编辑版.

[8.004] 简述肌肉收缩的临界融合频率。

[8.005] 简述兴奋是怎样从运动神经传到肌肉的?

[8.006]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有何特点?

六、论述题

[8.001] 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肌肉接头处传播的区别。[8.002] 试用滑行学说解释肌肉收缩的机制。

[8.003] 试述运动时机体的主要生理变化。

第八章肌肉生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8.001] D [8.002] B [8.003] A

word

编辑版.

[8.004] B [8.005] C [8.006] C

[8.007] A [8.008] B [8.009] B

[8.010] D [8.011] E [8.012] D

[8.013] B [8.014] C C[8.015]

D [8.017] C D[8.018] [8.016]

[8.019] E [8.020] [8.021] AD

[8.023] A [8.024] B[8.022] B

D [8.026] C [8.025] [8.027] B C B[8.028]

E [8.030] [8.029]

A [8.031] [8.032] A[8.033] C

[8.034] BA [8.035] E [8.036]

[8.039] D [8.037] BB [8.038]

C [8.041] DC [8.040] [8.042]

[8.044] D [8.043] [8.045] A C[8.047] EE [8.046] D [8.048]

word

编辑版.

[8.049] C

二、判断正误题

[8.001] 错心肌由于各个细胞间有闰盘连接,闰盘的电阻较低,所以兴奋可

通过它由一个心肌细胞很快传播到另一个心肌细胞。而骨骼肌缺乏类似结构,因此一个细胞(肌纤维)产生的兴奋不能传播到整个肌肉。

[8.002] 错骨骼肌只接受躯体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当支配它的每个运动神经

元走向肌肉的途中,神经末梢逐渐分出数条小枝,每小枝支配一条骨骼肌纤维,因此就有数条纤维共同接受一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把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其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叫做一个运动单位。

[8.003] 错骨骼肌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比平滑肌和心肌短,而且恢复也快,所以骨骼肌的兴奋性高于心肌和平滑肌。

[8.004] 错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它不能传播,只有去极化而无反极化。动作电位则可以传播,既有去极化又有反极化。

[8.005] 错因为箭毒具有与乙酰胆碱类似的结构而竞争受体,当箭毒与受体结合时,乙酰胆碱就不能再与受体结合,接头传递就受阻滞。

word

编辑版.

[8.006] 错敌敌畏不能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也就不能与受体结合,敌敌畏

能拮抗胆碱酯酶的作用,从而防止乙酰胆碱水解,使之堆积,出现终板膜持久电变化,导致兴奋传递阻滞,引起种种症状。

[8.007] 错不论肌肉收缩与否,暗带的长度基本保持不变。而明带和H带可因肌肉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当骨骼肌收缩时,明带缩短、暗带不变、H带

缩短。

[8.008] 错因骨骼肌细胞与心肌细胞的显著差别在于:骨骼肌细胞含有较丰

富的肌质网,肌质网里含有大量的钙离子,而心肌细胞肌质网不发达,钙离子含量少,所以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因子钙离子来自肌质网,而心肌细胞对细胞外钙离子有一定的依赖性。

[8.009] 对

[8.010] 错躯体运动的主要类型有站立、就地运动、地面运动。而步行是地

面运动的主要形式,快步是步行的变型,跳跃是地面运动的较复杂的方式,而跑步是步行和跳跃之间的中间型。

[8.011] 对

[8.012] 错因为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它只有去极化,而无反极化。主要是由于终板膜同时对钠离子、氯离子,尤其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所致。

[8.013] 对

word

编辑版.

[8.014] 错因为肌肉的动作电位只持续1~2ms,当刺激频率加速到下一次刺

激落于前一次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内时,肌肉正好处于兴奋的绝对不应期,这时新的刺激将不能引发新的动作电位。所以动作电位不会发生融合。

[8.015] 错应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8.016] 对

[8.017] 错肌肉收缩时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细肌丝和粗肌丝发生了更大程度的重叠,从而使肌小节变短。所以其直接证明是:暗带长度不变,而明带和H带缩短。

[8.018] 对

[8.019] 错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被牵张,则使细肌丝从粗肌丝之间相应地拉出,所以出现明带和H带的长度增加。

[8.020] 错触发骨骼肌细胞收缩的离子是钙离子。

[8.021] 对

8第八章 肌肉生理

第八章肌肉生理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8.001]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γ-氨基丁酸 D. 乙酰胆碱 E. 5-羟色胺 [8.002] 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 A. Na+通道关闭 B. Ca2+通道开放 C. K+通道开放 D. Cl- 通道开放 E. Mg2+通道开放 [8.003] 运动神经兴奋时,哪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

A. Ca2+ B. Mg2+ C. Na+ D. K+ E. Cl- [8.004] 兴奋经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 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 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8.005]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 磷酸二酯酶 B. 腺苷酸环化酶 C. 胆碱酯酶 D. ATP酶 E. 以上都不是 [8.006]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 阿托品 B. 胆碱酯酶 C. 美洲箭毒 D. 六烃季胺 E. 四乙基胺 [8.007]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是由于()。A. 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 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 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 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E. 抑制终板膜的离子通道开放 [8.008]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A. 肌原纤维 B. 肌小节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细肌丝 [8.009]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

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

第四章肌肉关节解剖生理学

第四章肌肉關節解剖生理學 綱要 ?基礎肌肉關節生理學 –肌肉關節系統 –骨骼肌構造及骨骼肌肌纖維的生化分類 –肌肉增長的基本原理 –身體主要肌群 基礎肌肉關節生理學 肌肉系統 ?人體約有600條肌肉,約佔人體體重50%,而其中骨骼肌佔人體體重之40%,而肌肉因其功能不同在尺寸、型態及肌纖維走向也有很大差異。 ?肌纖維的特徵:具延展性、彈性、可興奮性、可收縮性,綜合以上特徵可負責提供人體所需之關節活動。 –彈性的起源: ?並聯彈性組織(Parallel elastic component): 被動彈性,由肌膜而來 (epimysium, perimysium, endomysium, sarcolemma) 。 ?串聯彈性組織(Series elastic component): 被動彈性,由肌腱而來。 ?收縮組織(Contractile component): 由肌肉收縮而來(actin and myosin) 。 肌肉的分類 ?隨意肌(Voluntary muscle):隨意肌是受運動神經支配來產生肌肉收縮,是可隨著人體的自由意識來操控而稱為隨意肌。隨意肌兩端肌肉末點附著在骨骼上,又稱為骨骼肌,在顯微鏡下看到的隨意肌是呈現橫紋走向,所以也稱為橫紋肌。例外的是,心肌(cardiac muscle)雖屬於橫紋肌,但由心肌所構成的心臟,因為主管心臟跳動,它是接受自主神經的操控,無法透過意識來支配,因而屬於不隨意肌。 ?不隨意肌(Unvoluntary muscle):不隨意肌是接受自主神經的操控,無法透過我們的意識來支配,因而稱為不隨意肌。例如腸、胃、血管等。不隨意肌在顯微

运动生理学 第十一章 肌肉力量 —

第十一章肌肉力量 1.试列举阐述肌肉力量的分类极其特点。 根据肌肉的收缩类型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指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肌肉长度不变能维持身体姿 势或固定某环节于一定的位置,但不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动力性力量:指肌肉进行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使身体或运动 环节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根据物理学上的力(F)等于质量(m)乘以加速度(a)公式,即F=ma,动力性力量又可分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 重力性力量的大小主要由肌肉工作时所推动的器械的重量来衡量,而动作的速 度则变化较小。 速度性力量的大小主要由器械运动的加速度来评定。 在人体测量领域还常把肌肉力量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绝对力量:指机体客服和对抗阻力时实际测量到的最大肌肉力量。 相对力量:是用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表示的最大肌 肉力量。 肌肉力量按照其表现形式的特点还可分为最大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 2.简述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指垂直于肌纤维纵轴横切一块肌肉所获得的全部肌纤维的横断面面积。 肌纤维类型:根据收缩的速度,骨骼肌可分为快肌和慢肌纤维两大类。 肌肉初长度:肌肉收缩前的得出长度越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肌肉长度缩短的程度越大,发挥的力量也越大。 中枢神经的调节能力 激素作用 训练作用:目前认为,力量训练主要是通过肌肉肥大、改善肌肉神经控制和增强肌肉代谢能力等多种机制来提高肌肉力量的。 3.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负荷因素有哪几种? “PIRTS” 最大负荷百分比(percent) 组间练习间隔(interval) 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repetition) 重复练习的时间(time) 组数(set) 训练频率(frequency)

1神经及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 A 磷脂酰肌醇 B 磷脂酰胆碱 C 磷脂酰乙醇胺 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 2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 A 膜蛋白的多少 B 膜蛋白的种类 C 膜上的水通道 D脂质分子层E糖类 3 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 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 4 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B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运输 E 继发性主动运输 5细胞膜内外保持N/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X的通透性较大B膜在兴奋时对Na f的通透性较大 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 D K +易化扩散的结果 E膜上Na+-K+泵的作用 6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E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7 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 A 载体蛋白 B 通道蛋白 C 泵蛋白 D 酶蛋白 E 受体蛋白 8 Ca2+>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D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E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9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 A 原发性主动运输 B 继发性主动运输 C 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 D 受体介导式入胞 E 液相入胞 10 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 A 化学性突触 B 紧密连接 C 缝隙连接 D 桥粒 E 曲张体 11 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 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D桥粒E相嵌连接 12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 13 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 A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 D 继发性主动运输 E Na+--Ca2+ 交换 14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 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 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E有饱和性 15 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 糖类 B 脂类 C 蛋白质 D 胺类 E 核糖核酸 16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 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 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 D M型Ach受体 E G-蛋白偶联受体 17 终板膜上Ach 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 A两个a亚单位上B两个3亚单位上C 一个a亚单位和一个3亚单位上 D一个a亚单位和一个丫亚单位上E 一个丫亚单位和一个S亚单位上 18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a -螺旋的膜蛋白是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节主要内容: 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发展的早期,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已占成人脑重的75%,六岁时儿童的脑重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 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其中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简称神经元),其余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元由胚胎的神经管发育而成,在妊娠中期3个月即大脑发育加速期开始之前,个体所具有的绝大多数神经细胞(1000亿左右)就已经形成了。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分化。如一个神经元迁移到了视觉区(枕叶),那么这个神经细胞将分化成一个视觉细胞。因此,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的部位(功能区)决定了它的结构和功能。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息就是通过突触的化学性传递实现的,突触联结的建立为大脑发育和脑功能开发提供了充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婴儿的大脑生成了大量额外的神经元和突触联系,来接受人类从出生开始将经历的各种刺激,而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该过程被称为“突触修剪”),以备将来弥补大脑损伤和支持大脑发展新的技能。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将有40℅的突触联结被删减。所以,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 大脑各部位的发展顺序是不同的。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部位是控制婴儿挥动手臂、踢腿等动作的初级运动中枢和控制婴儿视觉(皮层枕叶)、听觉(皮层颞叶)、本体感觉

第八章 消化生理

第八章消化系统 一、填空题 1、消化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2、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是蠕动。小肠平滑肌特有的运动形式是分节运动_。 3、不同性质的食物胃排空的速度是糖大于蛋白质大于脂肪。 4、排便反射基本中枢在脊髓腰骶段。 5、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内因子、粘液。 6、胰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 、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胃肠激素主要有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生长抑素等。 、交感神经系统对胃肠的作用是抑制。 11、胃的运动形式有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二、选择题(在下述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正确或最佳答案并把其序号填在括号中) 1、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C) 、胃液 B、胆汁 C、胰液 D、小肠液 2、能激活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D) 、Cl- B、K+ C、Na+ D、HCl 3、下列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B) 、唾液 B、胆汁 C、胃液 D、胰液 4、下列无直接消化作用的酶是:(D) 、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脂肪酶 D、肠激酶 5、关于促胃液素作用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 、促进胃液分泌 B、促进胰岛素释放

、促进胆囊收缩 D、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 6、小肠特有的运动方式是:(C) 、紧张性收缩 B、蠕动 C、分节运动 D、集团运动 7、以毛细淋巴管为主要吸收途径的物质是:(C) 、单糖 B、氨基酸 C、脂肪微粒 D、无机盐 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胃液中缺乏(D) 、盐酸有关 B、胃蛋白酶有关 C、粘液有关 D、内因子有关 9、关于胃蛋白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由壁细胞以酶原的形式分泌 B、由HCl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 、必须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 D、能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 10、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能够使:(C) 、唾液分泌增多 B、胃液分泌增多 C、胃肠蠕动减弱 D、吞咽困难 11、不属于胃防御功能的是:(C) 、HCl的杀菌作用 B、胃粘膜屏障作用 C、胃排空作用 D、胃粘液屏障作用 1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呕吐会失酸 B、患肝炎时脂肪消化吸收不良 C、腹泻会失碱 D、大肠内的细菌能制造维生素D 13、营养物质被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C) 、十二指肠、胃、小肠、盲肠、大肠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 TP。 ADP+CP——磷酸激酶A 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 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减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4第四章 肌肉系统

第四章肌肉系统 【时间安排】 1学时(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鱼类肌肉系统的组成。 2、掌握鱼类头部肌肉。 【重点与难点】 1、鱼类头部肌肉的组成。 2、鱼类躯干部和尾部的组成。 【教学内容】 鱼类的游泳、摄食、生殖活动,都要运动,运动必须依靠肌肉,由肌细胞的收缩才能完成运动。 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肉细胞,又叫肌纤维。肌肉运动的基本单位是肌节。 第一节肌肉类别 第二节肌肉的结构(简略仅说明位置和作用) 一、体节肌 (一)中轴肌 1、躯部肌肉--从头后直至尾柄末端的大侧肌(按节排列呈锯齿状,肌节间有肌隔)体侧中央有结缔组织的水平隔膜,背部的叫轴上肌,腹部的叫轴下肌。各肌节呈圆锥状。 硬骨鱼的轴上肌与轴下肌间有呈条形暗红色的肌肉,称红肌,富含血管和脂肪。凡运动缓慢的种类红肌不发达,而活泼游泳、特别是大洋洄游的鱼类红肌十分发达。如鲣、鲔、灰鲭鲨等。大侧肌的大部分为淡白色,即白肌。白肌能行乏氧代谢,它是产生短促而急速运动的基础,但不能持久,如捕捉食物、逃避敌害时。红肌则行需氧代谢,运动能持久。 棱肌--硬骨鱼的背中央和腹中央,左右的大侧肌之间,有纵行细长的棱肌,背部的为上棱肌,腹侧的为下棱肌。软骨鱼没有棱肌。 上棱肌由背鳍引肌、背鳍间引肌、背鳍缩肌组成。 下棱肌由腹鳍引肌、腹鳍缩肌、臀鳍缩肌组成。 2、头部肌肉--头上的肌节一般趋于退化,前部三个小肌节变为眼肌。 眼肌共有6条。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斜肌、外直肌。 舌下肌肉。如胸舌骨肌。 (二)附肢肌肉 1、奇鳍肌肉-- 2、偶鳍肌肉-- 二、鳃节肌 第三节肌肉的变异--发电器官 第四节鱼类的运动方式 三种运动方式 躯干部和尾部肌肉的交替收缩使身体左右扭动前进 利用鳍的摆动 利用鳃孔向后喷水使身前进。 三种运动方式是联合使用的。 【教学方法】 分别以图说明三种肌肉组织的特点,仅作简单介绍,本内容在组织学中有详细讲述。

第八章 消化系统生理

第八章 消化系统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吸收的概念和消化的方式 1.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是消化从外界摄取的食物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供 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并将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 经肛门送出体外。 2. 消 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称为消化。 3. 消化的方式 a.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将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 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b. 化学消化:消化液中各种酶,能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 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 4. 吸 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 程叫吸收。 5. 消化器官的其他功能 除了消化和吸收之外,消化器官还有重要 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的时间都比骨骼肌长得多,而且变异很大,全部收缩过程约为20秒或更 长。 2.自动节律性收缩:收缩节律不如心肌那样规则而且收缩缓慢。 3.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消化管肌肉的各种收缩都是在紧张性的基础上发生的。 4. 富有伸展性:在外力作用下,消化管平滑肌可伸展原长度的2- 3倍,胃可以容纳好几倍于自己原来体积的食物。 5.对一些理化刺激较敏感: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但它对一些生物组织产物的刺激特别敏感,例如:微量的乙酰胆碱可使它 收缩,而肾上腺素则使它舒张,此外对酸、碱等化学物质的刺激也有反 应。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和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一样,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外较膜内为正,静息电位主要由K+的外流形成。Na+和Ca2+对平滑肌的静息电位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静息电位的值 为-60∽-50mV。 2.基本电节律(或慢波电位) 消化管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产生节律性去极化,由于这种周期性波动的发生频率较慢称为慢波电位。它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膜生物电钠泵活动的周期有关。 在安静状态下 其波幅变动:5-15mV,持续时间:1-4s 频率随组织不同而同:胃3次/分;12指肠:11-12次/分;回肠:8-9次/分 3.动作电位:当慢波电位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就可触发一个或多个动作电位,并跟着出现肌肉收缩。动作电位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就越大。 4.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发生之后而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基本电节律)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 5.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与哺乳动物神经纤维和骨骼肌不同,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发生与Na+无关,目前认为,在刺激作用下,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突然增加,Ca2+大量内流是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关于动作电位的触发肌肉收缩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钙调素作为平滑肌收缩系统中的Ca2+受体,可因动作电位引起胞浆内Ca2+浓度↑,进而起到激活肌丝滑行之作用。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消化液组成: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6-8L,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 2.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①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以便于吸收。 ②改变消化腔内的pH,使之适应于酶分解作用的需要。 ③水解复杂的食物成份,使之便于吸收。 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 3.消化液分泌过程:分泌过程是腺细胞主动活动的过程,它包括三个主要步骤(能量主要来自腺细胞的ATP): ①腺细胞从其周围的血液内摄取原料。

运动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章肌肉活动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9、要使ST优先发生适应性变化,训练时强度要小,时间要短。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适合于长跑运动。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K+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12、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13、运动电位又称Na+平衡电位,它是不能传播的。 ()1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肌节缩短。 ()15、等动收缩时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都能产生最有效的收缩,这是因为负荷能随关节运动的进程而减少。 ()16、骨骼肌的张力-速度曲线表明,肌肉作等张收缩时,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初速度之间呈正变关系。 ()17、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速度的变化,都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18、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粗肌丝和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迭状态,因而能取得最好的收缩效果。 ()19、肌肉收缩的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20、在不同强度运动中肌纤维募集程序的差异,主要由两类肌纤维兴奋阈

人解剖1-4章

绪论 研究对象:健康成年人 研究内容: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 生理学研究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常用术语: 标准解剖学姿势:人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目平视 方位术语:前后内外浅深 轴与面: 面 冠状面:与左右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矢状面:与前后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水平面:横切直立人体与低平面平行的切面 轴 冠状轴:呈左右方向平行于地面,与矢状面相互垂直的轴 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平行于地面,与冠状面相互垂直的轴 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的轴 4)胸腹标志线: 胸: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胸骨旁线、后正中线、肩胛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 腹:上平面:两侧肋弓最低点(第10肋最低点)的肋下平面。 下平面:经两侧髂结节的结节间平面。

分上、中、下腹部。 经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两个矢状面。分左、右季肋区,左、右外侧区,左、右髂区,腹上、中、下区 第一章

人体基础结构与功能 细胞连接: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基本组织: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神经元分类:多极、双极、假单极 神经胶质细胞:星形,少突,小胶质,室管膜,神经膜卫星 第二章外皮系统 皮肤结构:表皮(基底,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真皮(乳头层,网织层) 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外泌汗腺+顶泌汗腺)、指(趾)甲 、调节体温、免疫、再生 功能:防御、吸收、合成V D 第三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骨连接构成 骨的结构----既轻便又牢固 PS:一块骨是一个器官 组成:骨膜,骨质,骨髓 原因:骨髓腔,骨松质的存在 关节的结构――既牢固又灵活 原因:1)关节的基本结构:A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 每一关节至少两个 关节面,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B关节囊,外层(纤维膜)-致密、牢固,内层(滑膜)-滑液、润滑;C关节腔负压、有滑液 2)关节的辅助结构A韧带-增加稳固性,限制关节运动;B关节盘、关节半月板-关节面接触更适配,缓解外力冲击,单关节变复关节,增强稳固性和灵活性;C关节唇-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 骨骼肌的结构(右图)与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 粗肌丝:肌球蛋白(肌凝蛋白)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收缩蛋白: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调节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肌节=1/2I+A+1/2I 肌管系统:是指围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状微管结构,由结构和功能上都独立的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 横管(T管)是肌细胞膜在Z线水平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经过分支在肌原纤维之间形成环行管,与肌原纤维长轴垂直。是细胞间隙在细胞内的延伸 纵管系统:是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肌质网),与肌原纤维平行排列,近横管处膨大成终池 肌肉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时肌原纤维缩短并不是肌丝本身的卷曲和缩短,而是通过粗细肌丝在肌小节内互相滑行的结果。即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央移动,肌节变短(暗带长度始终保持不变)。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兴奋传递特征 1)结构: A接头前膜(突触前膜,终板前膜) B接头间隙(突触间隙) C接头后膜(突触后膜,终板膜):皱褶,乙酰胆碱受体酰胆碱酯酶(AChE) 2)传递特征A单向传递:与接头结构有关B突触延搁:与传递过程的复杂变化有关受环境变化影响:高敏感性,易疲劳 3)过程:冲动→突触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激活钙依赖蛋白激酶→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囊泡内Ach释放入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通透性改变,Na+内流,产生终板电位EPP→达到肌的阈电位→动作电位(在AChE作用下,ACh 水解失活,保证传递准确性) 6。主要骨的名称及特点,主要关节的结构(与第九题同)

8第八章肌肉生理

第八章肌肉生理 试题部分 、单项选择题 [8.001]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丫-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E . 5-羟色胺 [8.002] 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 A. Na +通道关闭 B . Ca 2+通道开放 C . K +通道开放 D. Cl- 通道开放 E . Mg 2+通道开放 [8.003] 运动神经兴奋时,哪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

A. Ca 2+ B . Mg 2+ C.Na D.K + E . Cl [8.004] 兴奋经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 A.对Ns f、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B .对Ns f、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 .仅对Cf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 . 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8.005] 神经- 肌肉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 . 磷酸二酯酶 B . 腺苷酸环化酶 C . 胆碱酯酶 D. ATP 酶 E . 以上都不是 [8.006] 神经- 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 .胆碱酯酶 C .美洲箭毒 D.六烃季胺 E .四乙基胺 [8.007]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是由于()。 A . 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 .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的通透性 C .抑制Cf进入接头前膜 D . 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E .抑制终板膜的离子通道开放 [8.008]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 肌原纤维 B . 肌小节 C . 肌纤维 D . 粗肌丝 E .细肌丝 [8.009]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 .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第二章 细胞膜的功能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 1. 肌肉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注:选项中Ca2+=Ca2+)()× A 横桥运动 B ATP酶活性 C 动作电位 D 胞浆内Ca2+浓度升高 【正确答案】 D 2. 骨骼肌收缩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 肌纤维 B 肌原纤维 C 肌丝 D 肌小节 【正确答案】 D 3. 组织兴奋性降低时,组织的()× A 阈值减小 B 时值减小 C 基强度减小 D 强度时间曲线向右上方移位 【正确答案】 D 4. 骨骼肌发生收缩时,下列哪一项的长度不变()× A 明带 B 暗带 C H带 D Z线间距 【正确答案】 B 5. 能激活蛋白激酶C的细胞内第二信使是(注:选项中Ca2=Ca2+)() × A cAMP B IP3 C DG D Ca2+ 【正确答案】 A 6. 当前负荷不变而增大后负荷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肌张力增大 B 肌肉缩短出现晚 C 肌肉缩短的初速度小 D 肌肉缩短程度增大 【正确答案】 D 7. 能不断回收肌浆中Ca2+的钙泵主要分布在()× A 肌膜 B 肌细胞核膜 C 横管膜 D 终池膜 【正确答案】 D

8.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是()× A 动作电位 B 局部电位 C 收缩 D 分泌 【正确答案】 A 9. 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注:选项中Na+、K+、Ca2+、Cl-=Na+、K+、Ca2+、Cl-)()× A Na+ B K+ C Ca2+ D Cl- 【正确答案】 B 10.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幅度相当于(注:选项中Na+、K+=Na+、K+)()× A K+平衡电位 B Na+平衡电位 C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超射值之和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超射值之差 【正确答案】 C 11.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 钠离子平衡电位 B 钾离子平衡电位 C 锋电位 D 钠平衡电位和钾平衡电位之和 【正确答案】 B 12. 动作电位峰值接近于______离子的平衡电位(注:选项中Na+、K+、Ca2+、Cl-=Na+、K+、Ca2+、Cl-)。()× A Ca2+ B K+ C Na+ D Cl- 【正确答案】 C 13. 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正确答案】 B 14. 减少神经细胞外液中Na+浓度,动作电位幅度将()× A 减小 B 增大 C 不变 D 先减小后增大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 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速度素质: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兴奋性:机体活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结。 单收缩: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动节律性。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称为心泵功能储备,简称心力储备。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和CO2的交换。 疲劳: 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地回撤,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04 第四章 肌 肉

第四章肌肉 一、单项选择题(A题型) [01](2-04-01-01)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B )。 A.肌原纤维 B.肌小节 C.肌纤维 D.粗肌丝 E.细肌丝 [02](2-04-01-01)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B )。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03](2-04-01-01)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质指的是(D)。 A.肌凝蛋白 B.原肌凝蛋白 C.肌钙蛋白 D.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 E.原肌凝蛋白和肌凝蛋白 [04](2-04-01-01)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A )。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D.肌钙蛋白 E.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 [05](2-04-01-01)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D)。 A. Ca2+的储存库 B.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 [06](2-04-01-01)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A)。 A.肌凝蛋白

D.肌红蛋白 E.原肌凝蛋白 [07](2-04-01-01)细肌丝中聚合成双股螺旋主干的是(B )。 A.肌凝蛋白 B.肌纤蛋白(肌动蛋白) C.肌钙蛋白 D.肌红蛋白 E.原肌凝蛋白 [08](2-04-01-01)横桥的成分是(A)。 A.肌凝蛋白 B.肌纤蛋白 C.肌钙蛋白 D.肌红蛋白 E.原肌凝蛋白 [09](2-04-01-01)肌丝滑行时,横桥必须与之结合的蛋白是(B)。 A.肌凝蛋白B B肌纤蛋白 C.肌钙蛋白 D.肌红蛋白 E.原肌凝蛋白 [10](2-04-01-01)骨骼肌细胞中作为Ca2+受体的是(C )。 A.肌凝蛋白 B.肌纤蛋白 C.肌钙蛋白 D.肌红蛋白 E.原肌凝蛋白 [11](2-04--01-01)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中,下列哪项因素不影响轴突末梢囊泡的释放(B )。 A.接头后膜的电位变化 B.细胞外液中的Mg2+ C.轴突末梢动作电位 D.细胞外液中的Ca2+ E.以上都不是 [12](2-04-01-01)下列哪种物质具有和肌凝蛋白结合位点(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