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知识重点

经济学知识重点
经济学知识重点

经济学概论考试重点

△1.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相互竞争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一门科学。

√2.经济学的这个定义包含了两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稀缺资源”和“资源配置”。√3.自由取用物品:是指不需要支付代价即可取得的物品。

经济物品:是指需要支付代价才能取得的物品。

√4.资源配置研究解决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谁做决策。

√6.实证经济学与规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8.需求量是指在某体特定时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某种给定的价格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9.影响需求与需求量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

√10.需求函数:降价使需求量增加,涨价使需求量减少,因此需求量D可以看成是价格p的单调减少函数,称为需求函数,记作:D=f(p)。D=f(a,b,c,d……n)。△11.需求定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对该产品或独舞的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也就是说,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

☆12.供给与供给量:供给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某种给定的价格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供给。

☆13.影响供给与供给量的因素:商品的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即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14.需求曲线: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偏好及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情况下,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

√15.供给曲线:指个别厂商在一定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两个条件:一是厂商愿意出售;二是厂商有商品出售,二者缺一不可。

△16.市场均很与均衡价格:均衡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它是指某无题同时受到相反方向两个相等外力的作用,处于一种相对精致的状态。

市场均衡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的市场状态。

均衡价格由市场上对而又变动着的供求关系决定,在市场机制对供求进行自发调节的过程中形成。

√17.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图1图2

(1)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2)需求增加引起均衡产量增加,需求减产引起均衡产量减少。

(3)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图一)

(1)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2)供给增加引起均衡产量的增加,供给减少引起均衡产量的减少。

(3)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图二)△18.需求的价格弹性含义:是指在其他条件(消费偏好、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等)不变时,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为了方便比较,取绝对值)。√19.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

(1)需求富有弹性。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大于1的情况,即|Ed|>1,被称之为需求富有弹性,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2)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的情况,即|Ed|<1,被称之为需求缺乏弹性,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3)需求单位弹性。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等于1的情况,即|Ed|=1,被称之为需求单位弹性,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相等。

(4)需求完全无弹性。需求弹性系数等于零的情况,即Ed=0,被称之为需求完全无弹性,它表示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5)需求有完全弹性。需求弹性系数趋于无穷大的情况,即Ed→∞,被称之为需求有完全弹性,它表示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或需求量的变动是任意的。

在现实中,常见的是需求富有弹性和需求缺乏弹性。

√20.供给弹性的种类:e s>1表示供给富于弹性;e s<1表示供给缺乏弹性;e s=1表示供给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e s=∞表示供给完全弹性;e s=0表示供给完全无弹性。

现实经济生活中,供给单一弹性、供给完全无弹性和供给完全富于弹性比较少见,大多数商品的供给不是富于弹性就是缺乏弹性。

△21.效用: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22.基数效用:是指能够以数字(如1,2,3,…)为计量单位来衡量消费者满足的程度。√23.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消费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的总合。(用TU或U来表示)

√24.边际效用:在一个连续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从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中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25.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一个连续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消费“某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该法则也称谓“戈森第一法则”。

△26.消费者均衡: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消费者购得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所能获得的总效用最大的状态。

☆27.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消费者的收入既定;物品的价格既定。

公式:MUx/Px=MUy/Py=λ(货币的边际效用)

△28.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了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制度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29.边际替代率:为了维持同等程度的满足,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必将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30.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斜率为负一边际替代率为负;(2)凸向原点一边际替代率递减少;(3)互不相交

△31.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是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所对应的点的轨迹。

△32.收入效应:是指假定不考虑忧郁X商品价格的变化而使消费者改变对产品的消费方向(例如改为Y商品),而仅仅考虑忧郁X商品价格变化而使得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所引起的X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33.替代效应:即使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使得消费者在比较中调整原先的商品消费组合。

√34.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35.生产时期:一种是生产上的长期,一种是生产上的短期。

√35.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在一定生产时期和生产规模,凡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要素,就成为可变投入。在短期无法进行数量调整、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要素,称为固定投入。

√36.总产量(TP)是指短期在某特定生产规模下,的某种生产要素(如L)所生产产品的全部数量。TPL=f(L)

√37.平均产量(AP)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如L)的产量,即总产量与要素投入量之比。APL=TP/L

√38.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如L)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MPL=ΔTP/ΔL或MPL=dTP/dL

△39.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某一商品生产过程中,连续增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每增加一个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40.对39理解要点:(1)生产技术水平既定不变(2)只要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其

他投入要素均固定不变(3)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必须超过一定点。

√41.长期生产理论:在长期,产出变化与两种投入要素(即K和L)变化之间的关系。

即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理论──长期生产理论。

√42.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是指同一等产量曲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要素的不同组合,给生产者带来的产量是相同的。边际技术递减规律是指在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且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为了维持相等的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一种要素L的投入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K的投入数量,称为要素L对要素K的边际替代率。

√43.等产量曲线的特征:(1)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为负)(2)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3)过某一点只能有一条等产量曲线通过。

√44.会计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

机会成本:把这种资源投入某一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45.正常利润:让一个企业(企业家)留在原有产业(企业)继续经营下去,而使它(他)至少获取的最低收入(一般利润)。

△46.经济利润: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按机会成本计算的生产成本(显成本加隐成本)的余额。经济例如是超过正常利润的差额,所以又称超额利润。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隐成本(正常利润)

☆47.短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函数:

√48.短期成本的种类:(1)固定成本;(2)可变成本;(3)短期总成本;(4)短期平均成本;(5)短期边际成本(详见书P110)

√49.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分为:(1)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3)垄断竞争市场;(4)寡头垄断市场

△50.竞争因素:(1)厂商的数量;(2)各厂商提供的产品的差异程度;(3)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51.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条件:(1)厂商数量很多,而且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2)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3)市场的信息完全畅通;(4)厂商进出行业很容易。☆52.MR=MC=P (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

√53.长期均衡条件:MR=LMC=LAC=AR=P

△54.垄断市场的基本条件:(1)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2)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3)其他任何一家厂商进入这个市场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55.形成完全垄断的原因:(1)某个厂商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2)自然垄断(3)某个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供给;(4)政府特许。√56.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条件:(1)厂商数目比较多,彼此存在激烈的竞争;(2)

买卖双方可以自由的进入或退出市场;(3)存在产品差异。

△57.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1)厂商极少;(2)相互依存(3)决策后果的不可预见性;(4)产品同质或异质;(5)进出不易。

√58.生产供给的有限性:由于资源既定,生产要素供给主体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进行分配获取最大效用。要素市场利润最大化原则:VMPL=MP1*P—PL

√59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由工资决定的,工资水平的差异取决于工种、劳动质量、个人天赋以及非竞争性行业的封闭性。

△60.租金:把供给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61利率的决定因素:(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2)资金的供求状况(3)物价变动的幅度;(4)国际经济的环境;(5)政策性因素

√62.洛仑兹曲线: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同一个国家的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洛仑兹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63.外部性是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详见书P166)

√64.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不能保证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能使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

△65.解决外部性的对策:(1)企业合并;(2)明确产权;(3)税收和补贴;(4)公共管制;

(5)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66.私人物品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为社会公众所需要,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67.非排他性是指男衣排除或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如灯塔)

√68.自然垄断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收费的道路,收费的有线电视等)。

共有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公共过道,不收费的公路和桥梁等)。

√69.解决公共物品问题(搭便车)的对策:大家出来(缴纳税费),政府提供。

√70.逆向选择:忧郁交易双方信息部队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7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新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按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总合。

公式:Q1·P1+Q2·P2+……+Qn·Pn = 国民生产总值。

△72.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个国家一年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公式:NNP=GNF—折旧

△73.国民收入(NI):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但不包括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公式:NI=NNP—企业间接税—转移支付+津贴=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

△74.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年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公式:PI=NI—转移支付+转移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一年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消费

△75.国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GDP很GNP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公式:GNP=GDP+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服务的收入—外国在本国的资本和收入

√76.GDP的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部门法)

支出法: C(居民消费支出)、I(私人国投资指出)、

G(政府购买)、 (X—M)(净出口)

GDP=C+I+G+(X—M)

收入法: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

生产法:(详见书P183或者笔记)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77.部门经济循环: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三部门经济循环──政府介入的部门

I+G=S+T I(投资) G(政府支出)S(储存) T(税收)

四部门经济循环──开放经济

I+G+X=S+T+M I(投资)G(政府支出)S(储存)T(税收)(X)出口(M)进口

√78.消费函数: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水平。

C=fY C(消费) Y(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APC):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或减少的数量。

△79.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随着收入的增加,其消费的绝对量虽然一直在增加,但增加的随度会越来越慢,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会逐渐减少。

√80.平均储蓄倾向(APS):指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APS=S/Y S(储蓄)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

√81.乘数原理:K=ΔY/ΔAD K(乘数)△Y(国民收入增量)△AD(总需求增量)√82.劳动力人口:泛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劳动适龄人口

非劳动力人口:泛指非就业人员,但不包括失业人员。

√83.充分就业:一般情况下,事业可以分为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周期性失业和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引起的自然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84就业的类型:(1)周期性失业;(2)自然失业(摩擦性、结构性、技术性、季节

性、等待性、古典);(3)隐蔽性失业

△85.奥肯定律:失业率每增加1%,GDP降低2.5%;失业率降低1%,GDP增加2.5% △86.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所有产品和服务的加权平均数)。△87.通货膨胀衡量:计算期物价指数=计算期价格水品/基期价格水品*100

√88.通货膨胀的分类:(1)温和的通货膨胀;(2)加速的通货膨胀;(3)超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89.通货膨胀的原因:(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3)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4)结构性通货膨胀。

△90.通货膨胀的影响:(1)收入分配效应;(2)财产分配效应;(3)资源配置效应;

(4)产出和就业效应

☆91.通货膨胀的治理:(1)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2)收入政策;(3)稳定货币供应量;(4)人力投资政策;

√92.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93.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

(1)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3)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4)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94.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经济增长(首要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95.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收入、指数化、人力、经济增长)、国际经济政策。

√96.财政收支体制:财政支出(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税收;公债制度。√97.财政政策的容:(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税收的、政府转移支付、农业补贴的自动稳定器功能);(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功能财政与公债。

△98存款货币创造机制:(1)原始存款的多少(直接影响);(2)贷款的规模以及贷款后转化为活期存款的状况(直接影响);(3)法定准备金率的高低(主要因素)。△99.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业务;(2)改变法定准备金率;(3)调整贴现率。

△10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点:(1)调节领域的侧重点不同;(2)调节机制的弹性不同;(3)产生效应的时滞长度不同;(4)调节的领域不同。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微观经济学重点(分类各种知识)

微观经济学重点……极度重要啊!!!(分类各种知识) 1)需求曲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 2)无差异曲线: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在无差异曲线图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 3)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这最后一个商品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这最后一个商品,此大于的部分,消费者没有付钱。 5)收入弹性: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0——1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的是低档商品。 6)交叉弹性:是指此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对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小于0的是互补商品,大于0的是替代商品,等于0的是不相关商品。 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8)扩展路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联结起来,就形成生产扩展路线。它表明生产规模扩大、产出最优的轨迹。 9)贡献利润: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变动成本的部分。即商品的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 10)一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每个单位的商品销售的增加,逐个降低商品的价格;即对所出售的每个单位的商品都收取尽可能高的价格,这种每个单位的商品都不同的价格又称为完全差别价格。 11)二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对每一个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而不是对同一顾客的不同边际效用制定不同的价格。 12)三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制定不同的价格,以获得利润极大化。 13)自然垄断:是一种合理的垄断,它说明整个市场需求只要有一个企业就能得到满足,而不需要两个或更多企业参与生产。尽管这种参与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成本上肯定不经济。14)市场经济:是指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15)引致投资:是指政府通过优惠利率、优惠税率和特殊价格管理等措施,引导非政府机构按照政府的意愿进行投资。 16)直接调控:是指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用行政办法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政府期望的目标。 17)间接调控:是指以价格调节为主,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他们的经济行为的反应,逐渐传导至政府期望的经济目标上。 18)短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短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19)长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长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20)乘数原理:指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化,带动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倍数变化。21)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反作作用于投资,使投资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或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 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教育学知识点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综合复习第一章 第一章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1、古代教育是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2、简述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3、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14、现代教育是适应大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教育,分为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两个阶段。现代学校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完善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国家建立公有制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与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终身教育是由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掌心化社会中的终身教育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5、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入仓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④教育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增长率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化。 16、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1.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2.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3.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17、简述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技术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技术经济活动的四大要素:活动主体、活动目标、实施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后果。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经济效果原理、预见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全局性原理、适用性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系统分析、穷举方案、评价方案、决策。 第二章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一节现金流量及分类 1.现金流量及定义 定义:特定经济系统在某一时点发生了使用权或所有权专一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量。 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投资利润 ②率通货膨胀率 ③风险因素 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意义: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在不同时间点上对投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和获得的收益,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为了获得经济效果的正确评价,就必须把不同时间点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上的资金,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比较。 2.现金流量图:大小、方向、时点。 3.影响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投资、筹资、经营。

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就是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所构成的资金运动。 现金流量=(年销售收入—销售成本)X(1—税率)+年折旧费 利息: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放弃使用资金所获得的补偿)。 利率:在一个计息周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 单利:仅以本金计算利息,所支付的利息与占用资金的时间、本金、利率成正比。 复利: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 第三节资金的时间价值 1.定义:利率大于0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本质: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再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此说的乘积 第四节等值 资金等值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等值是以特定的利率为前提②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 资金等值与资金数量、资金发生时间、利率三个因素所有关。 第三章经济评价方法 第二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需求(Demand)是指市场主体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的对应关系。三个要素:①购买欲望;②支付能力; ③对应关系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 需求规律:在影响商品需求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依存关系,这就是需求规律。 影响供给的因素: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商品自身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均衡价格:指能够使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的价格。 均衡价格的变动:供求规律: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敏感度。需求量的价格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其价格变化率的比值。它是指价格变动1%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弧弹性是指需求曲线上某两点之间的价格弹性,即需求曲线上一段弧线的价格弹性。如果价格和需求量的相对变化非常微小,需求弹性就是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称为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分类:完全无弹性:需求量不随价格的变化。Ed=0 完全有弹性:价格极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极大的变动。Ed=∞ 单位弹性:需求量与价格同比例变动。Ed=1 缺乏弹性: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小于1) Ed<1 富有弹性: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1) Ed>1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 (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程度。一般必需品的弹性小,而奢侈品的弹性大 (2)商品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比重小的需求弹性小,比重大的需求弹性大 (3)替代品数量和可替代程度。可替代程度高的弹性大,可替代程度低的弹性小 (4)商品用途的多少。用途多的弹性大,用途少的弹性小 (5)消费者调节需求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弹性越大,时间越短弹性越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