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清代档案的保存现状
《文书与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电子教案 第七章 档案保管与保护

档案库房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4℃至20℃之间
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是:50%至65%之间
温度高于25℃、湿度大于70%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三、档案的修复、去污与复制
1.档案的修复:
(1)档案字迹和纸张的加固。
(2)纸质档案的修裱。
2.档案的去污:
(1)机械去污法。
(2)溶剂去污法。
第七章档案保管与保护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
第二节档案保护
课时安排
2
教学
目标
1.了解档案损坏的基本原因
2.熟悉档案保护和修复的基本技术
教学重点
档案损坏的内因和外因
教学难点
档案保护技术
授课类型
理论讲授为辅,实验、练习为主
教学方式
示教、指导、案例、项目为主
教学资源
多媒体、实物为主
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档案损坏的原因
4.管理全宗卷。(1)全宗卷的内容;(2)全宗卷的性质和特点;(3)全宗卷的作用;(4)全宗卷的管理。
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学校档案室进行现场参观,参观过程中对照有关实物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档案设施设备、档案装具及包装材料、档案实体建立感性认知。
课内练习
习题册
课后作业
学校拟将本班教室改造成为标准的档案库房,请学生提出改造方案和设备购置清单。
4.档案包装材料。(1)卷皮;(2)卷(件)盒;(3)包装纸。
二、档案库房管理规定
1.人员出入库管理。
2.档案出入库管理。
3.用电安全及防火制度。
4.安全检查制度。
三、档案实体管理
1.档案装具的摆放和编号
2.档案排列及存放方法
3.存放位置索引和档案代理卡的编制。(1)档案存放位置索引;(2)档案代理卡。
清史档案调研报告

清史档案调研报告清史档案是中国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收集整理了清朝时期的各种史料和档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清史档案,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去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清史档案馆,这是清史档案的收藏和保管机构。
在馆内,我亲眼目睹了清史档案的丰富内容和庞大体量。
馆内保管着大量的清朝时期官方文件、书信、奏折等各种档案,这些档案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可以为研究清朝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提供极为珍贵的史料。
其次,我进行了对清史档案的研究,了解了其价值和特点。
清史档案具有许多特点,如海量数据、大量珍贵文献、丰富多样的资料类型等。
这些特点使得清史档案成为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同时,清史档案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能够为研究历史、探索历史规律提供重要参考。
在我调研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清史档案,比如乾隆皇帝的诗稿、雍正皇帝的行程记录等,这些都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宝贵资料。
最后,我对清史档案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清史档案的利用率并不高。
许多研究人员对清史档案了解不够,对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其被较少利用。
此外,由于清史档案的保管和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一些档案并没有得到及时归档和整理,给研究人员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清史档案的宣传推广和管理整理工作的建议,以提高清史档案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清史档案是中国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通过我对清史档案的调研,我对其内容、特点和利用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通过进一步加强清史档案的推广和管理整理工作,一定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优质的史料资源。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

散失境外清代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李宏为一、国外清代档案文献概况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文献数量相当可观,这部分档案离境大致有以下4种原因:1、战争掠夺。
中国近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自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大批珍贵清代档案文献屡遭劫难,流落异国他乡。
如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焚烧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该园文源阁所藏典籍自此悉失;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宫廷所藏珍贵典籍和档案资料也遭洗劫。
外国列强的战争掠夺,是清代档案文献散失国外的主要原因。
2、外国在华机构离境时带走。
有清一代,外国设立了许多常设或非常设驻华机构。
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对外打开,外国使领馆、银行公司、口岸通商办事处等机构纷纷设立。
这些机构在日常工作运转中,特别是与清廷各级政府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档案资料,其中大部分被这些机构离境时带回国内。
3、外国在华人员搜集。
这主要发生在民国初年,部分传教士、学堂讲师等充当了这个角色。
4、外国机构或文化商人在华购买。
民国初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这是清代档案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失控散落民间。
后来虽大部分收回,但流失民间的清宫档案数量也相当可观,约有3万斤。
外国驻华机构和文化商人乘机购买,也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
以上散失在国外的清代档案资料,除一部分自然损毁或保存在个人手中外,其余主要收藏于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档案馆、图书馆或博物馆中(见附录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过去20余年的对外交往中,通过有关渠道,从英国和美国,将部分清代档案缩微复制件收回国内。
二、台湾现存清代档案概况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时,将原保存在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和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明清档案(大部分为清代档案),拣选304箱共计71余万件,运往台湾。
其中204箱共计40余万件现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00箱约31万件存放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明清史研究与明清档案

明清史研究与明清档案一、为什么要认真研究明清史明清两代,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按照一般说法,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曾经出现过四个最为繁荣强大的朝代,即所谓汉、唐、明、清四朝。
明、清两代都是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历时五百多年。
在此期间,史事的发展变化很大,真可谓头绪多端,情节纷繁。
如何整理,怎样评价,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们必须郑重审慎,要作具体分析。
切不可认为,既然明清两代已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就按此推论,得出一切都必然是在走下坡路,一概都是反动腐朽而毫无值得肯定之处的结论。
必须把这两个朝代合起来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社会发展阶段来考察,因为这段历史,上承两千多年封建制的发展,下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端。
两个朝代都有一段往上发展的比较繁荣和稳定的时期。
清初曾有过所谓“康乾盛世”,明初也有过所谓的“洪宣盛世”。
明代的“盛世”虽然没有清代那样持久和全面发展,但许多适应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制度、国家典章、统治政策大体上是在明初打下基础的,清朝是在明朝体制的基础上结合满族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治国的,即所谓“清沿明制”。
还必须注意到,清朝有一个重大特点是,由一个在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的上层;对全国进行了长达267年的统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和在许多方面,确实干得有声有色,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文治武功均不逊于其他朝代。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中,都曾涌现出许多卓越的人物,积极活动在这五百多年的历史舞台上,谱写过威武雄壮的篇章。
历史有情,我们将永远不会遗忘他们。
一定要严格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准则来正确评价这些人物的功过和得失,绝不能再肆意褒贬和“因风改史”了。
前人对明清史的研究,为我们打下了基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成果,但也难免留下一些谬误。
如何以事实为根据,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乃是摆在我国史学工作者和历史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责无旁贷的庄严任务。
档案管理现状及其改进方案

档案管理现状及其改进方案档案是一种有着重要价值的记录性文件,其中包括了个人、组织或公司的历史记录、财务账目、员工档案等等。
档案管理是一种通过系统的、有组织的方式管理档案的过程。
档案管理的目标是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本文将讨论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方案。
当前的档案管理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但是,目前的档案管理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阻碍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1. 档案的分类不规范:档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运作的,但是当前的档案管理中,档案分类混乱,很多档案相互交错,导致档案查找和管理效率较低。
2. 档案存储不安全:由于档案存储地点分散、管理混乱,一些档案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档案被破坏、盗窃或丢失,导致了档案的缺失或泄密。
3. 档案数字化管理不完善:数字化档案管理是后现代的档案管理方式,它可以加强档案的保护和管理效率,然而当前数字化档案管理还未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改进方案针对当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可靠性。
下面列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方案:1. 规范档案分类:将档案进行规范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系统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提高档案存储的安全性:保障档案存储地点的安全性,仅授权人员可以进入档案室,同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例如安装安保设施、使用防盗锁等。
3. 推广数字化档案管理:通过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方式,使得档案管理更为方便和高效。
使用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检索档案,节省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降低档案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比较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档案管理规范、档案保护技术、档案数字化技术等。
总结档案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工作,需要建立规范的档案存储和管理体系。
当前的档案管理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通过规范档案分类、提高档案存储安全性、推广数字化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等措施,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可靠性。
四川档案馆所藏清朝档案已可供利用

四川档案馆所藏清朝档案已可供利用
徐绍光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1()2
【摘要】四川省档案馆所藏清朝档案,由于在十年动乱中工作长期停顿及保管条件欠佳,曾经发生虫蛀、霉烂现象。
为了抢救这批珍贵的历史文件,适应学术研究的需要,我馆从1979年6月开始进行整理,经整理就绪,已可开放利用。
我馆保存的清朝档案,数量较大,内容丰富。
早自康熙九年(1670年),晚至清朝末年。
计有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四川筹饷报销总局、办理四川机器总局、四川清理财政局、办理四川全省矿务总局、四川分巡川东兵备道、重庆府、巴县、川滇边务大臣。
【总页数】1页(P137-137)
【关键词】四川省档案馆;清朝末年;川滇;矿务;重庆;筹饷;总局;内容丰富;整理;学术研究
【作者】徐绍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以人为本做好利用工作--对档案馆"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利用工作"由热变冷的思考 [J], 沙晓红
2.庚帖、喜课与民间婚姻——四川省档案馆所藏巴县婚姻纠纷档案释读 [J], 陈翔
3.倾情服务民生维护藏区稳定——马尔康县档案馆档案利用实例 [J], 鲁彦
4.在档案中寻找亲人的照片——四川省档案馆档案利用实例 [J],
5.以人为本做好利用工作——对档案馆“已公开现行文件服务利用工作”由热变冷的思考 [J], 沙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大内档案的流散及其整理

明清大内档案的流散及其整理作者:李国亮来源:《办公室业务》2011年第11期明清“大内档案”是明清两朝政务活动的原始记载,内容丰富,是明清史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其出卖,制造了“八千麻袋事件”,其后,明清“大内档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辗转流散。
一、明清“大内档案”由来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两个强大的王朝,两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文书和档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均设置专门文书档案机构。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明令天下诸司设置架阁库,用以庋藏案牍。
在中央,明朝又先后建立多个皇家档案库和全国性档案库。
明中期以后,吏治败坏,档案管理制度日益松弛,大量档案因管理不善损毁严重,特别是明末战争使明朝积存二百年的档案毁于一旦。
以致清顺治、康熙年间修撰明史时,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明朝档案史料。
顺治、康熙两朝共征得明代档案 20000多件,明史修成后,这些档案移交清内阁大库保存。
清朝档案工作较明朝有所发展。
有清一代,历朝统治者均重祖宗成法。
中央各机关文书档案分工精细,设有清档房和汉档房,地方各级衙门亦设档房。
在中央,清沿用明代皇史宬作为皇家档案库。
康熙二十一年(1682)设方略馆,后成为军机处档案保管处所。
民国初年,军机处方略馆所存档案,由北洋政府接管,移存中南海集灵囿,1926年归入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内阁是清代重要的中枢机关,在军机处设置前,内阁综理全国政务。
雍正之后,内阁权力逐渐被军机处取代,演变为办理例行政务、颁发文告的机关。
内阁事务繁杂,档案数量庞大,种类颇多,全部保存于内阁大库中。
内阁大库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紧邻内阁大堂,由东西两座库房构成,西库贮藏红本,称红本库,东库藏实录、表章等物,称实录库。
自清入关后二百年里,大库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至道光朝始对大库进行修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库坍塌,筹措维修之际,八国联军入寇北京,修葺工程因此作罢。
宣统年(1909年)内阁大库一角坍塌,清廷再次决定整修内阁大库,将库存实录、圣训移存至内银库,年代较近的重要档案迁至内阁大库对面的文华殿两庑,其它来不及迁移的暂时仍集中存放于大库内。
历史档案纸质藏品的保护

历史档案记录了人类文明活动的发展历程,属于 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 史,遗留下来的历史档案数量不菲,其中以明清历史 档案与民国历史档案居多。从目前的情况看,历史档 案纸质藏品的损害程度较为严重,包括纸张老化、字 迹模糊等。加强历史档案纸质藏品的保护,有利于我 国历史记录的长久保存,促进历史档案管理水平的提 高。
70 山西档案
查结果,该馆保存的民国档案损毁情况非常严重,有 80%出现了中度及以上的老化现象[3]。
(二)明清历史档案纸质藏品的保护情况 明清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遗留下来 的宫廷档案和民间档案数量众多。我国的明清档案除 了少数用上好宣纸制作的重要档案,如诰命档案、圣 旨档案、祭典档案、黄册档案、官员册档案等,纸张 的保存质量较好,绝大部分的普通档案都有较为严重 的损毁问题,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片渣状[4]。我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前后开展了四次明清档案分布情况调查, 发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明清档案纸质藏品保护情况 不容乐观,而东部沿海地区的明清档案纸质藏品保护 较好,这主要跟投入的人力资源和经费成本有关。明 清档案的抢救工作迫在眉睫,但距离全部修复尚有待 时日。普通的明清档案保护得不到重视,部分纸质藏 品已处于濒危的境地,除了纸张老化以外,还存在残 缺、虫蛀、腐蚀、撕裂等现象。有些地方档案馆的普 通明清档案还装在麻袋中没有整理,时间一久变成了 “档案砖”,增加了档案抢救的难度。 (三)民国历史档案纸质藏品的保护情况 我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当前最大的民国历史档案 保存基地,馆藏资源超过了220万卷(件),且保护 程度较好。但许多地方的民国历史档案纸质藏品保护 情况不容乐观。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留下了数 量不菲的二战档案文献,至今在重庆档案馆中依然保 存着大量的二战文献,但有部分档案损毁情况较为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清代档案的保存现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成立: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下设古物馆、图书馆和总务处等机构。
图书馆下分设图书、文献二部;文献部负责明清档案和历史物品的管理,这就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最早组织。
1927年6月,文献部改称掌故部。
1928年10月,故宫博物院机构调整,改设秘书、总务二处和古物、图书、文献三馆。
掌故部从图书馆分立出来,成为文献馆。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文管会接收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仍旧。
1951年5月,文献馆改称档案馆。
设馆长一人,副馆长一人。
1955年12月,故宫档案馆移交国家档案局领导,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
1958年,第一历史档案馆改名为明清档案馆,后来因成立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馆并入,改为明清档案部,到1969年,明清档案部从中央档案馆分出,交故宫博物院领导,仍称明清档案部,1980年,明清档案部又由国家档案局接收,改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设馆长一人,主持全馆工作,副馆长二人,下设四部二室。
二、馆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明清两朝中央机关和少数地方机关的档案,共74个全宗,1000余万件。
这此馆藏档案中,明朝档案很少,只有三千多件。
主要是天启、崇祯时期的兵部档案,也有少数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时期的档案。
清档:清朝档案占馆藏档案的绝大多数。
从时间上看,包括入关前天命前九年(1607)至宣统三年(1911),以及溥仪退位后于1912至1940年形成的档案。
从所属全宗年,有中央国家机关的档安要,有管理皇族和宫廷事务机关的档案,有军事机构的档安要,有地方机关的档案,也有个人全宗的档案。
各全宗档案数量的多寡极为悬殊,50万件以上的全宗四个,其档案数量占全部馆藏档案的72.44%。
10万至50万件的全宗七个,其档案数量占馆藏总数的20.86%.1万至10万件的全宗十二个,其档案占全部档案的3.66%;万件以下的全宗51个,其档案占馆藏档案的0.92%。
从档案咱类和名称来看,上行文书、下行文书、平行文书、特定用途的文书均有:制、诏、诰、敕、题、奏、表、笺、咨、移、札、片、禀、呈、照、单、函、电、图、册等不下百种之多。
从文字上看,绝大部分是汉文档案,一小部分是满文或满汉合壁档案,也有少量的外文档案和少数民族文字的档案。
明朝档案,并不是清政府从明朝的档案库中接收来的,而是清初为修《明史》搜集来的。
顺治五年(1684年)九月颁布上谕,命内三院征集明朝档案,谕称:“今纂修明史,缺天启四、七年实录及崇祯无年以后事迹,著在内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在外督、抚、镇、按及都、布、按三司等衙门,将所缺年份内一应上下文移有关政事者,作速开送礼部,汇送内院,以备纂修。
”(顺治实录卷四十,15-16页)这道谕旨没起多大作用,所以到康熙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又谕礼部:“前于顺治五年九月内,有旨纂修明史,因缺少天启甲子、丁卯两年实录及戊辰年以后事迹,令内外衙门速查开送,至今未行查送。
尔部即再行内外各衙门,将彼时所行事迹及奏疏、谕旨、旧案俱著查送。
在内部院,委满汉官员详查,在外委该地方能干官员详查。
如委之书吏下役,仍前因循了事,不行详查,被旁人出首,定行治罪。
其官民之家,如有开载明季时事之书,亦著送来,虽有忌讳之语,亦不治罪。
尔部即作速传谕行”(康熙实录卷十六,11-12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藏明朝档案,基本就是根据这些谕旨征集起来而保存在清内阁大库中的。
因此,明朝档案也与内阁大库档案一样遭受过严重损失。
根据《东华录》、《清代文字狱档》等资料记载,明朝档案,由于明朝灭亡时焚烧宫殿衙署,使大量档案化为灰烬;以后清政府有意销毁明朝档案,各地架阁库和南明档案都为之毁灭;清代历次大兴文字狱,也销毁了大量的书籍、档案。
现在一史馆藏情况,共分十三部分:一、明代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档案:包括内阁档案、军机处档案、宫中各处档案、责任内阁档案、弼德院档案、资政院档案、会议政务处档案、宪政编查馆档案二、清代掌管文官任免的吏部档案三、清代掌管财政金融的机构档案,包括户部一度支部档案、会考府档案、清理财政处档案、税务处档案、督办盐政处档案、大清银行档案四、清代掌管礼仪祭祀的机构档案,包括礼部档案、陵寝礼部档案、乐部档案、太常寺档案、光禄寺档案、鸿胪寺档案五、清代掌管军事的机构档案,包括兵部一陆军部档案、太仆寺档案、八旗都统衙门档案、步军统领衙门档案、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档案、健锐营档案、火器营档案、总理练兵处档案、京城巡务处档案、京防营务处档案、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档案、禁卫军训练处档案、军谘府档案。
七、清代掌管工交农商的机构档案,包括工部档案、农工商部档案、邮传部档案八、清代掌管民政警务的机构档案,包括京城善后协巡总局档案、巡警部档案、民政部档案、禁烟总局档案九、清代掌管文教卫生的机构档案,包括国子监档案、学部档案、钦天监档案、翰林院档案、国史馆档案、方略馆档案十、清代掌管民族、外交的机构档案,包括理藩部档案、外务部档案。
十一、清代掌管皇族、宫廷事务的机构档案,包括宗人府档案、内务府档案、銮仪卫档案、侍卫处档案、尚虞备用处档案十二、清代地方机关档案,包括山东巡抚衙门档案、黑龙江将宫衙门档案、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档案、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长芦盐运使司档案、顺天府档案、京师高等审判厅、检察厅档案、北洋督练处档案十三、清代个人及王府档案,包括清废帝溥仪档案、端方档案、赵尔巽档案、醇亲王府档案。
各省市地方档案馆目前,存世的清代档案约计两千万件,除了一千余万件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档案集中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外,其余部分,尤其是清代地方衙门及民间档案则分藏于国内外数百个档案馆及相关图书馆、博物馆、研究部门的资料室和个人手中,其中国内各级地方档案馆是这些档案的保藏大户。
一.全国各地方档案馆清代档案保存及分布情况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902个,其中县级以上综合性档案馆3100个。
据初步统计,全国有200多个档案馆(不包括各类专业档案馆,另外还有些档案馆数字没有报上来)收藏有数量不等的清代档案。
另据2000年国家档案局全国重点档案调查统计,全国地方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含少量清以前的档案)中省(区、市)级档案馆所保存数量为1949632卷又199424件;地(市、州、盟)级档案馆保存数量为77854卷又9217件,县(区、旗、市)级档案馆保存数量为184649卷又8155件,各级专业档案馆保存数量为1149卷,各级部门档案馆保存数量为11925卷又539件,各级企业档案馆保存数量为105卷又2件,各级文化事业档案馆保存数量为946卷又5 件,科技事业档案馆保存数量为119卷。
总计为2214349卷又229265件。
(一)大量清代档案主要集中保存于省市级大型档案馆从2000年全国重点档案调查显示的数字来看,清代档案50%以上保存在各省市级大型档案馆中。
如从分布上来看,重点集中在几个地区,如辽宁省档案馆29个全宗,约107428卷;吉林省档案馆72个全宗,126147卷;黑龙江省档案馆31个全宗,62733卷;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16个全宗,52843卷;天津市档案馆28个全宗,5416卷;四川省档案馆9个全宗,114679卷;西藏档案馆23个全宗:527356卷(件)。
此外,上海、广东、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都集中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清代档案。
1.行政管理:1)清入关前档案:这部分档案主要保存于东北三省各级档案馆。
2)有关清代中央、皇室的档案:虽然各地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以反映地方政务为主,但一些地方档案馆也保存有一些重要的反映清朝中央国家机关及皇室生活的档案。
这些档案的来源一部分是档案馆原藏,也有些是后来从民间征集的。
3)清代地方各级行区划分、衙门设置、政务管理方面的档案:(1)清代各级地方行政衙署的设置,官员任免、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档案:(2)清朝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档案:(3)清代中央派设地方的专门管理机构档案:如北京市档案馆的“永定河道”、“长芦盐运使司”等全宗档案涉及到了清朝相关经济管理机构。
天津档案馆保存的“河北邮政管理局”档案则反映了清末政府对邮政的管理。
(4)清代地方基层行政管理组织档案:各地方档案馆现存大量清代档案中,许多反映了清代民间基层行政管理制度━━乡镇保甲制度,如保结、保甲牌、户口册等。
2.经济方面:1)反映清朝皇室经济的档案,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2)反映清代地方财政、土地债务的档案,如吉林省档案馆“户司”等全宗档案3)清代关税档案:海关档案在各地方档案馆馆藏中都被单独列一全宗,数量与内容十分可观。
著名者如“天津海关”档案,上海的“江海关档案”,广东省的“粤海关”、“九龙关”等全宗档案,山东省的“胶海关”档案,湖北省的“江汉关税务司”等。
4)清朝路矿实业档案:清代盐铁专买,到清末西方列强纷纷在华开矿办厂,清政府也开始试行官商合办。
云南省档案馆清代档案中有关开采各种矿产的奏折批复,矿务章程和矿务纠纷等文件,还有有关滇越铁路事宜的档案。
吉林省档案馆的“吉林垦矿总局”、“吉林矿政调查总局”、“吉林矿务公司”等全宗档案,湖北省档案馆的“汉冶萍煤铁厂股份有限公司”档案记录了汉冶萍商办调查史料。
河北省档案馆的“长芦盐运使司”档案(1777-1911)147卷,记录了盐商报运地点和数量的文件,各县销盐引数目月报表,各处盐店收售鱼盐及收支清册,缉私清册和缉私营经费报表等。
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盐捐总局”等相关全宗则保存了清末开办官运盐务等方面的档案。
1)商会、行会档案:比较著名者如北京市档案馆的“北平市商号全宗汇集”,天津市档案馆的“天津商会”档案,上海市档案馆的各种同业公会档案,江苏省苏州市档案馆的“苏州总商会”档案等。
此外,各地方档案馆还收藏有数量巨大、内容形式庞杂的清代民间钱庄、当铺等方面的档案。
2)民间契约、谱牒档案:各色各样的清代契约文书,几乎成了地方各级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中共有的品种。
这些契约包括田地、房产、山场出租买卖的各种红白契,又包括各种乡规、里约、字条、甘结、字照、字据、执照、收照、修寺合同、纳税契尾等。
另外,许多地方档案馆保存了大量清代家族谱牒。
3.军事方面:除了大部分散落在各全宗档案中,此外另有专门全宗,如吉林省档案馆“兵司”档案共2354卷。
记载了从乾隆十九年(1754)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吉林地方八旗官兵训练、装备等方面的历史状况。
全国各地方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中涉及清朝地方军事方面主要还有防军、练军、军事学堂、各处、局等官员的任免、启用关防,武职官员承袭、休致、考核、引见、呈报履历、请假、记过、免职、斥革、稽核、阵亡、抚恤等情况;军事活动方面有各军演练、出征、会哨、剿捕、驻防巡查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