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草药中提取天然色素

合集下载

第五章 天然食用色素生产工艺 2011.10.10

第五章 天然食用色素生产工艺 2011.10.10

• 2、黄酮类

Flavonoids
(1) 呈浅黄色主要有黄酮、黄酮醇、黄烷酮、查耳酮及 衍生物。 (2)黄酮羟基呈酸性。黄酮可与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 遇三氯化铁可呈兰、紫、蓝黑、棕色。 • 在碱性条件下,黄酮易开环生成查尔酮型结构呈黄色(橙 、棕),在酸性条件下,又恢复闭环结构,颜色消失,如: 马铃薯,小麦面粉、稻米、芦笋、荸荠等在碱性下烹煮变 黄。 • (3)类黄酮色素在空气中久置,易氧化生成褐色沉淀。
二、常见天然色素结构及性质
• 能使人的视觉产生各种色感的物质,称为色素。 • 人肉眼观察到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吸收了可见光区 (400-800nm)的某些波长的光后,透过光所呈现 出的颜色。即人们看到的颜色是被吸收光的互补 色。
不同波长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 • • • 透过光(互补色) 波长(nm) 相应的颜色 400 紫 黄绿 425 蓝青 黄 450 青 橙黄 490 青绿 红 510 绿 紫 530 黄绿 紫 550 黄 蓝青 590 橙黄 青 640 红 青绿 730 紫 绿
沙棘黄: 沙棘黄色素主要成分是类胡萝卜素, 主要存在于
沙棘果皮中。 栀子黄色素: 是从黄栀子中提取出来的, 是国际国内都允 许使用的天然色素。 多穗柯色素: 是用多穗柯树叶提取而制得的一种黄棕色酚
类色素。
3.食用天然绿色素
根据资源情况和色素的特性, 在我国食用 天然绿色素是以由蚕砂(蚕粪) 中提取的叶绿 素铜钠盐为主, 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粉末状或 绿色的膏状。
力,扩大其使用范围及提高其使用价值,以减少其包装、
运输和保存中的困难,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
三、天然食用色素分类
• 1、来源 • 动物色素(血红素、虾、蟹皮类、胡萝卜素) • 植物色素(绿、红、紫) • 微生物(红曲素) • 2、化学结构 • 卟啉类衍生物(叶绿素、血红素) • 异戊二烯类衍生物(类胡萝卜素) • 多酚类衍生物(花青素、儿茶素) • 酮类衍生物(姜黄、红曲) • 醌类衍生物(虫胶、胭脂虫红) • 3、溶解性 • 脂溶性色素 水溶性色素

植物中色素的提取

植物中色素的提取

植物中色素的提取摘要:脂溶性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叶黄素与胡萝卜素,三者常共存。

此外尚有藏红花素、辣椒红素等。

除叶绿素外,多为四萜衍生物。

这类色素不溶于水。

难溶于甲醇,易溶于高浓度乙醇、乙醚、氯仿、苯等有机溶剂。

胡萝卜素在乙醇中也不溶。

叶绿素等在制备中草药制剂或提取其他有效成分时常需作为杂质去除,以使药物纯化,中草药(特别是叶类、全草类)的乙醇提取液中含有多量叶绿素、可在浓缩液中加水使之沉出,也可通过氧化铝、碳酸钙等吸附剂而除去。

叶绿素本身有抑菌作用,可制备成消炎的药物。

水溶性色素主要为花色甙类,又称花青素,普遍存在于花中。

溶于水及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遇醋酸铅试剂会沉淀,并能被活性炭吸附,其颜色随pH的不同而会改变。

花色甙在制备中草药制剂或提取有效成分时,常作为杂质去除。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移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一、引言绿色植物是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及矿物质来为自己制造食物,整个过程名为“光合作用”,而所需的阳光则被叶子内的绿色元素吸收,这一种绿色的有机化合物就是叶绿素。

叶绿素是植物体内的一组密切相关的绿色色素,它的功能是吸收太阳的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

叶绿素共有a、b、c和d4种。

凡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植物均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存在于高等植物、绿藻和眼虫藻中。

(1)叶绿素a 有四个甲基与卟吩核连接(R=—CH3)。

蜡状蓝黑色微小晶体。

熔点117~120℃。

溶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和苯。

不溶于石油醚。

乙醇溶液是蓝绿色,并有深红色荧光。

(2)叶绿素b 有三个甲基和一个醛基与卟吩核连接(R=—CHO)。

蜡状蓝黑色微小晶体。

熔点120~130℃。

溶于乙醇和乙醚,难溶于石油醚。

乙醚溶液有亮绿色。

其他有机溶剂的溶液通常是绿色至黄绿色,并有红色荧光。

紫背天葵红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

紫背天葵红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研究
T e d f r n o iin ft e it rcin i ds u s d. h i e e tc ndt s o h ne a to s ic s e o
Ke o d Bg n m rt ua ;nt a r i et oi e m Ab mn ( S ;v il se— yw rs eo i f bii l ai sp a rl e pg n ;Bv e Sr lu u d m n u i B A) ib p c , 提高机 体免 疫力 和抗 病 可
毒 能力 , 具有抵抗 衰 老的作 用… 。 并
容, 已经成 为引人 注 目的课题 , 但迄 今对 中草药 有效
成 分与 白蛋 白结合 的性 质还 很少报 道 。本 文 以牛血
研 究 中药有 效成 分 与蛋 白质 的作 用 , 仅 能 为 不 确定 中草药有 效成 分 及 作 用 强度 提供 一 定信 息 , 而 且 对 阐明小 分子化 合 物与蛋 白质 的结合 规律 和 机理
中药是 通过 多成 分 、 途 径 、 多 多层 次 、 多靶 点 在 人 体 内发挥 整合作 用 , 究 中药 有 效 成 分 整体 与 蛋 白质 研
1 实 验 部 分
1 1 试剂 与仪器 .
紫背 天 葵 : 庆 鼎 湖 山 产 品 ; 血 清 白 蛋 白 肇 牛
收 稿 1期 : 0 —0 —2 3 2 5 5 6 0 基 金 项 目 : 庆 学 院 校 级 青 年 项 目资 助 课 题 (36 肇 00 )
to c p rsoy
秋 海 棠 科 ( eoi ee 植 物 紫 背 天 葵 ( eo i Bgna a) c Bg n a
的 相互作 用具 有一定 的现实 意义 。 血 清 白蛋 白是 一 种 重要 的运 输 蛋 白 , 具 有 维 它

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

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

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摘要:现在是讲究环保的时代,和谐社会,合成染料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无知污染环境,而且合成染料的原料石油也日渐减少,所以合成染料不符合现在的需求了。

天然染料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关键词:合成天然发展一染料的历史染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采用天然物质作染料。

古人从植物动物矿物中提取出染料来进行布料的印染和作画。

但是因为天然染料的来源少而且技术有限,所以天然染料的色彩单一,应用也不广泛,价格昂贵,只能是贵族们使用。

公元前3000年中国已有染织物的技术。

约公元前25世纪印度用茜草和蓝草染色。

与此同时,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掌握媒染技术,用植物染料染成黄、红、绿等色。

在远古时期,就有价值昂贵的著名泰尔紫,可能由克里特人首先制出,后来腓尼基人掌握了其制作技术,从海螺中提取的泰尔紫,牢度较好。

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中国曾利用多种矿物和植物,染出黄、红、蓝、绿、紫、黑色。

黄色使用石黄、荩草、地黄、黄栌;红色使用赭石、朱砂、茜草;蓝色使用石青、靛草;绿色作用空青、荩草;紫色使用紫草;黑色使用皂斗等。

1972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西汉纺织品,色彩仍很清晰,利用近代分析技术,确证朱红色为硫化汞,银灰色为硫化铅,粉白色为绢云母,蓝色为靛蓝。

由此可见当时的染料应用技术水平(见彩图唐代用多种彩色颜料绘制的墓室壁画、西汉印花敷彩纱(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533~544年,中国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卷五中,详细记载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提炼方法如“□红花法”、“造靛法”等,所制成的染料可较长期使用。

中国染料和染成的织物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欧洲。

自炼焦工业发展后,从副产品煤焦油中分离出苯、萘、蒽等芳烃化合物,为合成染料提供了原料,染料生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1856年,英国化学家帕金(W.H.Perkin,1838-1907)在制取奎宁的试验中意外地发现一种紫色染料——苯胺紫。

1857年苯胺紫投入生产,这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中草药以植物药为主,⽽植物都是由复杂的化学成分所组成。

其中主要有纤维素、叶绿素、单糖、低聚糖和淀粉、蛋⽩质和酶、油脂和蜡、树脂、树胶、鞣质及⽆机盐等。

其中,许多物质对植物机体⽣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称为⼀次代谢产物。

⼀般认为它们在药⽤上是⽆效成分或杂质。

⽽另外⼀些化学成分如:⽣物碱、黄酮、蒽醌、⾹⾖素、⽊脂素、有机酸、氨基酸、萜类、苷类等对维持植物⽣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称为⼆次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虽含量很少,多则百之⼏,少则百万分之⼏,甚⾄更少。

但它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理活性,其中有些已应⽤于临床,我们称之为有效成分。

当然有效成分与⽆效成分的划分是相对的,如天花粉的引产有效成分是蛋⽩质,⾹茹中的多糖对实验动物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

在进⾏中草药成分提取前,应注意对所⽤材料的原植物品种的鉴定并留样备查。

同时要系统查阅⽂献,以充分了解,利⽤前⼈的经验。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般有下⾯两种情况:第⼀、从植物中提取已知的有效成分或已知的化学结构类型者。

如从⽢草中提取⽢草酸、⿇黄中提取⿇黄素;三棵针中提取黄连素等(提取有效成分)。

或从植物中提取某类成分如总⽣物碱、总酸性成分。

如从银杏叶中提取总黄酮;从⼤黄中提取总蒽醌(提取有效部位)。

⼯作程序⽐较简单。

⼀般先查阅有关资料,特别是⼯业⽣产的⽅法,搜集⽐较该种或该类成分的各种提取⽅法,再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选⽤。

(注意先重复该⽅法,得到产品后,再结合⽣产实际,不断改进⼯艺,达到⼤⽣产要求)。

第⼆、从中草药中寻找未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时,情况⽐较复杂。

只能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在临床或药理试验配合下,经不同溶剂提取,以确定有效部位。

然后再逐步划分,追踪有效成分最集中的部位,最后分得有效成分。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对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通常是利⽤适当的溶剂或适当的⽅法将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从植物中抽提出来。

中药渣资源综合再利用研究进展

中药渣资源综合再利用研究进展

中药渣资源综合再利用研究进展摘要: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之产生的中药渣废弃物也日益增加,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药渣具有很多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其利用方式主要有:提取其他有效成分,用于育苗及栽培基质,禽畜饲料生产,培养食用菌,发酵制取生物油、乙醇及沼气,处理废水,用于造纸产业;提取天然色素及作为药渣塑料原料等.关键词:中药渣;再利用;途径随着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草药和中成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药渣废弃量日渐增加。

据统计,我国仅植物类药渣年排放量就高达65万多吨。

中药渣一般含水量较高且含有一定营养成分,极易腐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早期中药渣处理的形式主要包括填埋、焚烧、固定区域堆放等,不仅耗去大量的资金,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研究开发能将中药渣生态化利用,为制药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对环境不造成危害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目前医药、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将中药渣综合利用的最新进展概述如下。

1中药渣的来源及化学成分中药渣来源于中成药原料药生产、中药饮片的加工与炮制,以及含中药成分的轻化工产品的生产等,其中以中成药生产带来的药渣量最大,约占药渣总量的70%。

中药主要由植物、动物和部分矿物类药材组成,其中植物类药材占87%以上。

1.1多糖类研究了五味子醇提残渣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发现水提法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4,温度100℃,时间6h,提取2次,此条件下五味子多糖的得率为11.52%,粗多糖样品中多糖含量为44.46%。

注射环磷酰胺(CTX)造成小鼠免疫功能低下模型,观察五味子粗多糖对小鼠腹腔吞噬功能、血清溶血素水平的作用。

结果发现五味子醇提残渣中粗多糖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

从提取总皂苷后的三七药渣中提取、分离与纯化得到三七中另一有效成分———三七多糖,含量达50%。

报道提取甘草酸后的甘草渣中含甘草多糖7.89%。

1.2苯丙素类五味子冲剂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的中药制剂。

(整理)天然产物作业

(整理)天然产物作业

黄酮类化合物1.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 )A .多数查耳酮显橙红色B .多数黄酮苷显橙红-紫红色C .多数二氢黄酮显橙红-紫红色D .多数异黄酮不显红色 2.下列化合物具旋光的是( ).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醇 D .查耳酮3.用聚酰胺层析分离下列黄酮苷元,以醇-水混合溶剂洗脱,最先洗脱下来的是( )A .二氢黄酮B .黄酮醇C .异黄酮D .查耳酮 4.水溶性最大的黄酮苷元是:( )A .黄酮B .花色素C .黄酮醇D .二氢黄酮 5.用于鉴别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试剂是( )A .ZrOCl 2B .NaBH 4C .HCl-Mg 粉D .SrCl 2 6.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A. 黄酮类B. 异黄酮类C. 查耳酮类D. 二氢黄酮类7.黄酮类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黄酮。

A .3-OH B .5-OH C .6-OH D .7-OH8.在聚酰胺色谱上对黄酮类化合物洗脱能力最弱的溶剂是( ) A .95%乙醇 B .丙酮 C .水D .甲酰胺9.在5%NaHCO 3水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化合物为( ) A .3, 5, 7-三OH 黄酮B .2'-OH 茶耳酮C .3, 6,-二羟基花色素D .7, 4'-二羟基黄酮 10.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发生最强吸附作用时,应在( )中. A.95%乙醇 B.15% 乙醇 C.水 D、酸水 E.甲酰胺11.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MeOH 中加入NaOMe 诊断试剂峰带I向红移动40~60nm ,强度不变或增强说明( )。

A.无4-OH B.有3-OH C.有4-OH , 无 3-OH D.有4-OH 和3-OH 12.聚酰胺色谱的原理是( )。

A.分配 B.氢键缔合 C.分子筛 D.离子交换 13.一般说来,不适宜用氧化铝为吸附剂进行分离的化合物是( ) A.生物碱 B.碱性氨基酸 C.黄酮类 D.挥发油14.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液中加入诊断试剂醋酸钠/ 硼酸,是为了判断黄酮结构中是否具OOOHCH 3HO H 3COH有( )结构A.3-OH ,4C=O B.5-OH ,4C=O C.7-OH D.邻二OH15.在黄酮的甲醇液中,加入诊断试剂醋酸钠后Ⅱ带红移5~20nm ,说明具有( )结构A.4’-OH B.7-OH 5-OH 3-OH 16.能使二氢黄酮还原成红色的试剂是( )A.三氯化铝 B. 二氯氧锆 C.氢氧化钠 D.四氢硼钠17.OHOHOHOHOOglc 按结构应属于( )A.异黄酮 B.二氢黄酮 C.查耳酮 D.花色素类 18.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A. 异黄酮类B. 黄酮醇类C.查耳酮类D.二氢黄酮醇类19.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A .黄酮醇类B .异黄酮类C .查耳酮类D .二氢黄酮醇类19.样品的四氢硼钠反应生成紫~紫红色,说明含有( )A .二氢黄酮类B .异黄酮类C .黄酮D .黄酮醇20.黄酮类化合物加2%二氯氧化锆甲醇液显黄色,再加入枸橼酸后黄色显著消退,该黄酮类化合物是( )A .3,5-二羟基黄酮B .5-羟基黄酮醇C .3-羟基黄酮D .5-羟基黄酮21.OOCOOHOOOHHO不具有的反应是( )A .Gibb’s 反应B .AlCl 3 反应C .盐酸-镁粉反应D .异羟肟酸铁反应 22.黄酮苷元糖苷化后,苷元的苷化位移规律是( )A .α-C 向低场位移B .α-C 向高场位移 C .邻位碳向高场位移D .对位碳向高场位移 23.何种样品的醇溶液+NaBH 4+浓HCl 生成紫~紫红色A .二氢黄酮类B .异黄酮类C .黄酮D .黄酮醇 24.黄酮的C 7-OH 与糖成苷后,将发生( ) OOOHHOGlcOOHHOOOHOHOOA .C-8向高场位移B .C-7向高场位移C .C-10向高场位移D .C-6向高场位移25.黄酮类的紫外吸收光谱中,加入诊断试剂NaOAc (未熔融)后,带Ⅱ红移10nm ,说明该化合物存在 ( )基团。

哪些中草药可以用来染发

哪些中草药可以用来染发

哪些中草药可以用来染发人类利用天然植物进行染发已有数千年历史。

古代埃及人、罗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很早就用过植物(汁)色素染发。

尤其在中医药专著中,记载有大量的具有染发功效的中草药。

研究表明,许多植物类中药(或成分)确有“乌发”功效,尽管目前其成效并不太理想,但仍普遍受到重视。

原因是中草药毒性低,使用安全,其发展前景令人看好。

据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以下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成分)具有染发功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1.风仙花又名指甲花,其主要成分是2-羟基-1,4-萘醌,另含有一种靛蓝的成分,合起来可产生黑色染料。

是目前国外用得最多的染发原料之一。

2.苏木内含苏木红或苏木素,在金属离子参与下,可用作氧化型染发剂,颜色随金属离子不同可呈棕、黄、黑、红多种,不刺激头皮,着色牢。

3.升麻从北升麻中得到的异阿魏酸,加入护发素中,能促进毛发髓质和皮质中的黑色素颗粒的生成。

4.茜草主要含茜草素、茜草色素等,以茜草素含量最高。

茜草素可直接作发用染料(赤褐色),也可用作无刺激性的氧化发用染料助剂,使色泽柔和、持久。

5.何首乌内含蒽醌类化合物属于一种有机染料,有较好的着色功效。

6.五味子含挥发油、黏液质、有机酸等成分。

对毛发根部细胞有活化作用,使白发变黑。

7.旱莲草(旱墨莲)全草含挥发油、鞣质、皂苷、烟碱、维生素A样物质及怀德内酯成分,有黑发作用。

8.姜黄从姜黄中提取的姜黄素,在碱性条件时染色为鲜红色,酸性时为黄色,生成铁盐时为褐色。

可作黄色染发。

9.槟榔子从槟榔种子中提取的槟榔色素,在铁盐的作用下为黑色、蓝黑色或红黑色,可用于乌发。

10.栀子含一种叫京尼平的成分,在弱酸性介质中水解为伊蚁二醛,自然聚合为蓝色物质,在氨基酸或蛋白质存在的条件下聚合为黑色物质。

11.番红花含番红花苷,染色为鲜红色,可染发用。

12.老鹳草含一种“槟精”成分,在铁盐作用下,可染成黑褐色。

纯品不溶于水,溶于碱液。

13.石榴皮(根)它内含鞣酸,与某些金属、生物碱结合后能增强着色功能,可在毛发表面形成一层被膜,对毛发起保护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又红
从中草药中提取天然色素
一.问题的提出
当你吃五颜六色的食品时,你注意到或关心过这些食品的颜色是从哪里来的?你是不是很担心食品中色素是否有毒?原来食品颜色可以分成自然色彩和人工着色,苹果红、橘子黄、大米白、菠菜绿都是这些植物自然的颜色,我们不必担心它们有毒。

但是一些饮料、加工食品等需要加入食品着色剂,用以改善食品的色泽,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适用对象
本活动适合12-18岁青少年
三.活动目的
希望青少年通过从中草药或天然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了解食用色素知识,研究天然色素。

四.活动准备
1.样品:从中药房购买5~10种不同的中草药各1克。

例如:栀子、黄柏、鸡血藤、紫草、茜草、大青叶、玫瑰花苞、姜黄、桑葚、鸡冠花、草红花、木槿花、金银花、荆芥、紫苏等,可以在活动前将它们分别浸泡在酒精里。

收集橘子皮、西红柿汁、西瓜汁等,
2.用具:烧杯、试管、试管夹、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量筒等
3.药品:药用酒精、酸、碱
4.信息:查阅关于食用色素的相关知识,了解人工色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查人们对食品天然色素知识掌握的程度。

四.活动内容
1.取少量紫草样品于两只小烧杯(各约0、1克)中,分别加入10毫升蒸馏水和10毫升药用酒精(最好在活动前将它浸泡在酒精里)。

2.将装有紫草水浸液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促进其中色素的溶解。

3.除去紫草渣,将液体分成两份于三只试管中,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酸液,一只试管中加入碱液,一只试管作对照。

将实验结果记录。

4.取紫草的酒精浸液于三只试管中,同上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5.选取多种实验样品同紫草一样的操作,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五.思考与讨论
1.植物色素在酸和碱里有什么不同?
2.我们是否可以多利用天然色素?
3.生活中食品颜色好看就一定可以食用吗?调查、分析自己经常食用的所有食品中是否加有色素,它们占自己平时食品的比例。

七.背景资料:
1.紫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根粗壮,外表暗紫色,断面紫红色,根含紫色结晶物质乙酰紫草素,可作紫色染料,春秋战国时,人们紫草来染衣服。

茜草(又叫血茜草、血见愁)是一种多年生蔓草,可以做红色染料。

一般100千克茜草根中可提炼1~2千克茜素。

巴西木克含红色素、地衣含紫色素、黄檀木含黄色素、热带含羞草和金合欢树含棕色素、鞣科植物薯莨含深赭色素。

2.天然食用色素是来自天然物,且大多是可以食用,利用一定的加工方法获得的有机着色剂。

但是它们的色素含量和稳定性一般不如人工合成的色素。

不过人们对其安全感比合成色素高,尤其是来自水果、蔬菜的食品的天然色素。

近年来发展很快,各国许可食用的品种和用量均在不断增加。

例如有甜菜红、辣椒红、红曲米、葡萄皮红、橡子壳棕、黑加仑红、焦糖、菊花黄浸膏、玉米黄、姜黄素、藻蓝、茶绿色素、植物炭黑。

3.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有日落黄、苋菜红、亮蓝、二氧化钛、赤藓红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