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专题史 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儒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权制度开始形成
思想 西学东渐发展;批判传统文化
文化:“士”阶层活 跃,百家争鸣
中美建交 文化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外交:加独入立亚自太主经和合平组外织交、政加策入;世50贸、
7外0年交代:外不交平成等就条约体系;弱国外交
中中国国历历史史上上的的两两次次社社会会转转型型比较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结 秦统一,确立 果 中央集权体制
法治、中央集权、奖耕战
新文化运动把新文化的要点归结为两件 事:民主和科学。民主并不是指一种社会制 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科 学,并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思想方 法。……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 的思想改造,要求人们把封建主义世界观和 人生观改造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西方文化的传入
民主、科学、新道德、 新文学,五四后宣传马 克思主义
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传播
3、两次转型及思想变迁的主要差异
❖ 动因:内部发展所至/外部冲击与内部发展双重影响; ❖ 制度:封建→帝制/帝制→民治; ❖ 目的: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荡涤封建文化促进社会发
展; ❖ 思想内容:中国传统思想/近代西方民主思想; ❖ 外交:封闭/开放; ❖ 影响:影响面小/影响面大。
影响世界
二、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与思想变迁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处在中央集权制政府弱控制之下的乡村社会,突出的人际关系要素是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是由法家建立的儒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制时期形成明显的区别。
第三个时期是1840年至现在,这是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努力的过程还在继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口,即便是农民和农业也已经日益卷入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过程。
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与欧洲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区别,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是与资本力量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过程和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因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典型的欧洲经验基础上,把资本作为主导一切的积极因素来对待,把政治权力建设和技术革命成就都化约为资本主导的结果,没有这个共时性,马克思这样的叙述就不会产生。
2012时代特征整理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2024年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范文

《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篇一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一、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逐渐转向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及其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血缘制度的衰落在春秋战国之前,血缘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宗法制度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家族、宗族为单位,形成了严密的社会网络。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血缘关系逐渐受到挑战。
首先,随着铁器、牛耕等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人们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在此基础上,个体农民开始寻求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使得原本紧密的血缘关系逐渐松动。
其次,人口流动和战争的频繁发生也使得血缘关系变得复杂化。
战乱使许多宗族和家族成员分散,地域差异逐渐大于血缘关系,这也导致了宗法制度的逐渐瓦解。
三、地缘关系的兴起随着宗法制度的衰落,地缘关系逐渐兴起并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的郡县制度就是地缘关系的一种体现。
郡县制度的推行使得地域管理得以强化,地域成为行政和社会组织的核心单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了不同地区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和教育的普及也为地缘关系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对后世的影响从血缘到地缘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
这一变革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治上,地缘关系的兴起削弱了宗族和家族的权力地位,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此外,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行政管理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其次,经济上,地缘关系的强化推动了不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此外,土地制度的改革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
最后,文化上,地缘关系的兴起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

◆主题理解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
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的时代)•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
•过程及实现:战争、思想解放、制度创新等。
◆阶段特征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特征:社会经历大变革,属封建化转型。
政治:各诸侯国变法,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分封制走向集权制。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兴起,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为特点的个体经营,小农经济产生。
文化:由于阶级立场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出现“百家争鸣”民族: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属未能实现的近代化转型。
政治: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发展壮大,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文化:承古萌新。
“承古”: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明显具有反封建色彩的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2024年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范文

《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篇一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一、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逐渐转变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时期制度变革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分析血缘与地缘关系的转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血缘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国社会主要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
这一制度以家族为基本单位,通过世袭和继承的方式,将权力、财富和地位传递给后代。
在商周时期,血缘关系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族的力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权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血缘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
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
同时,铁器的使用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土地成为最重要的财富,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地缘制度的兴起与确立随着地缘关系的崛起,以地缘为基础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封建制度以土地为纽带,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封地,由封建主掌握封地内的政治、经济权力。
封建制度的兴起,标志着社会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向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的转变。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推动封建制度的建立。
这些变法包括实行土地分封、设立县制等措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
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地缘关系在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四、血缘与地缘的转变及其影响从血缘到地缘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制度变革。
这一变革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缘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其次,封建制度的兴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
此外,地缘关系的崛起还导致了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格局。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刘凯华;杨子贵
【期刊名称】《广东教育(高中版)》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史学的“致用”功能,是历年高考的一大特色。
而当下中国最大的现实是处在社会转型期。
因此,社会转型期无疑就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遗憾的是,高中历史教材并没有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
为此,笔者试图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一专题做一简要梳理,以备参考。
【考点链接】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刘凯华;杨子贵
【作者单位】兴宁市第一中学;兴宁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指南
2.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3.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历史上的几次重要转折
4.外国驻渝领事官员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是中国抗战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5.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复习:社会转型期

(1)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 变化。简单列举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的三种近代 企业。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 结构和思想界的变化,试述这些变化。(6分)
三种近代企业: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外国企业。 变化: 出现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 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 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 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 会转型方面的意义。(6分) 事件: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2分)
说明:
前者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 共和国;(2分) 后者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近代民主 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播。(2分)
(3)17、18世纪,中西都出现了启蒙思想,但其本质 和影响却大不相同。试说明这种不同。(8分)
不同: 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实质是对传统儒家思想 的批判继承,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变革; 西方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 运动,成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 武器,两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实施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2分) 评价: 相对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谐,实现了社会稳定;降低了 企业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对经济持续长远的发展 产生不良影响。(4分,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5)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 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 现。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一、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 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转型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 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五、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汁戈Ⅱ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
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14~16世纪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转型表现: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二、17~18世纪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但由于资本主义还处在手工工场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尚弱,还未能建立起完备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当时只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
2.经挤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3.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所倡导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原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5.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主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荷、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但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固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业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
3.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
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其特点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3.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4.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资本主义迎来了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5.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6.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教材虽没有说明,但应该知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7.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