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之应力、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仍与变形后的纵向弧线垂直
2、提出假设 ( Assumptions)
(a)平面假设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 后仍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 (b) 单向受力假设 纵向纤维不相互挤压, 只受单向拉压 推论:必有一层变形前后长度不变的纤维 ——中性层( Neutral surface)
中性轴
中性轴 ⊥横截面对称轴
d

y
dx
z
y
y
CL8TU3-2
三、物理关系(Physical relationship)
(a)
取分离体如图(d):


x
´
´
´
(b)
( c)
(d)
(d)
n

Fra Baidu bibliotek
x
´ t
转角规定:
轴正向转至截面外法线 由平衡方程:
逆时针:为“+” 顺时针:为“–”
Fn 0 ; dA (dAcos)sin ( dAsin)cos 0 dAsin)sin 0 Ft 0 ; dA (dAcos)cos (
③ 尽管由实心圆截面杆推出,但同样适用于空心圆截面杆,
只是Ip值不同。
对于实心圆截面:
I p A dA
2
d
2 2 d
D 2 0

O
D
D4 0.1D 4
32
对于空心圆截面:
d
I p A dA
2

d O D
2 2 d
y
o’
z b’ y
o’
x b’
bb dx oo o' o' d b' b' y d ( y )d d y d
应变分布规律
直梁纯弯曲时纵向纤维的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
图(b)
图(c)
y ( y)d d d
{
基本变形
组合变形
分析内力 研究方法: 基本变形
用截面法求内力
绘内力图:轴力、 扭矩、剪力、弯矩 应力公式推导(一般为超静定)
1、理论分析 (基本理论)
变形计算 组合变形的应力计算 压杆临界应力计算 能量法 动载问题:通过动荷系数转化为静荷问题 交变应力
测定材料力学性能、观察试件受力直至 破坏时的各种现象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平面假设 横截面上只有垂直 于半径的切应力, 没有正应力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变形的分布规律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二、变形几何关系( Deformation geometric relation ) 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切应变随点的位置的变化规律
d A G dA dx d G A 2 dA dx
2
O

I p A dA
2
d T GI p dx
d T dx GI p
d 得: 代入物理关系式 G dx
T Ip
T Ip
—横截面上距圆心为处任一点剪应力计算公式。
3). 纵向线变形后仍为平行。
相邻圆周线绕杆的轴线相对 转动,但圆周的大小、形状、 间距都未变; 纵向线倾斜了同一个角度γ , 表面上所有矩形均变成平行四边形。
提出假设 ( Assumptions)
平面假设
等直圆杆受扭转时其横截面如同刚性平面一样绕杆 的轴线转动。 杆的横截面上只有垂直于半径的切应力,没有正应 力产生。
2 M 2 Mn
M M M
2 2 y
2 Z
1 r4 M 2 0.75M n2 Wz
细长杆: 欧拉公式 压杆临界 应力计算 稳定安全 系数 中粗杆:经验公式
cr
2E 2
p
cr a b
s p
短粗杆: 压缩强度
cr s (或 b )
为构件
提供手段
安全可靠 要求 节省材料
两者对立统一,促进力学发展 结构力学——主要研究杆系 弹性力学——研究杆、板、壳 块等弹性体
断裂力学——研究裂纹体 塑性力学——塑性范围的应力 和变形 复合材料力学——研究各向异 性体
其相关与后续课程
固体力学研究之三大基本原理(Newton体系)
1 外力作用下,物体(变形体)内部 产生内力;所有的力必须满足力的 平衡关系 2 物体变形应满足几何关系:无空 隙无重叠。物体的变形必须满足 变形协调关系
等直圆杆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计算公式
max
T O
max

d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平面假设 横截面上只有垂直 于半径的切应力, 没有正应力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变形的分布规律
d dx
d G dx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d T dx GI p
中性层
横截面对称轴
纵向对称面 中性层
横向线(a b、c d)变
中性轴 形后仍为直线,但有转动;
纵向线变为曲线,且上缩 下伸;横向线与纵向线变
a b
c d M
形后仍正交。 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 长也不缩短,因而纤维不受拉
M
a c d
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 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 线。
Me Me
a
b T d dx
T
E A O1

D D' dx
G G'
O2 d b A
E
O1

G
D

a

d
O2
D'
G'
( d / 2) d dx
GG d tan dx EG
a T E A O1
b
T

D
G D'
G'

a
d b
d
O2
E A
O1
s
nst
Pcr Pmax
[nst ]


l
i
p
a b
s
2E p
s
原理:功能原理、虚为移原理 能量法 方法:单位荷载法(含莫尔定理)、 卡氏第一、第二定理 应用:求变形;解静不定(力法、位移法) 计算压杆临界载荷等
适当选择 安全系数
强度条件——保证强度足够 建立 稳定条件——压杆不失稳 刚度条件——保证变形不逾限 设计截面尺寸 计算承载能力 强度、刚度、稳定性校核
基本变形 -------应力公式推导、强度计算
材料力学系统小结
• 材料力学——研究对象——变形固体——外力{动、静
载荷}作用下——发生
{
弹性变形(卸载后变形消失) ——材力研究范围 塑性变形(卸载后有残余变形)

——宏观基本假设
{
连续性 均匀性 各向同性
}
——应用于工程——
{
机械零件 结构构件
}
——主要为弹性杆——分类
d 4 4 (D d ) ( D )
D 2 d 2
32
D 4 4 4 (1 ) 0.1D (1 )
4
32
④ 应力分布
(实心截面)
(空心截面)
工程上采用空心截面构件:提高强度,节约材料,重量轻, 结构轻便,应用广泛。
⑤ 确定最大剪应力: 由
T Ip
偏心拉(压)
N M max A Wz
N Pe A Wz
组合变形 杆应力计算
弹性小变形 由叠加原理
max
斜弯曲——两平面弯曲的组合
max
cos sin M max Z1, 2 y1, 2 I Iz y
圆杆弯扭组合
r3
1 Wz
90 0 , 90 max
由此可见:圆轴扭转时,在横截
面和纵截面上的剪应力为最大值;在 45° 方向角 = 45的斜截面上作用有最 大压应力和最大拉应力。根据这一结
´
论,就可解释前述的破坏现象。
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
一、实验( Experiment)
1、变形现象(Deformation phenomenon ) 纵向线 各纵向线段弯成弧线, 且靠近顶端的纵向线缩短, 靠近底端的纵向线段伸长 横向线 各横向线仍保持为直线, 相对转过了一个角度,
2、材力实验
实测应力、应变和变形 验证理论
实验观察——建立平面假设——几何方程 应力公式 推导
线弹性范围——运用虎克定律——物理方程
截面法——由静力平衡——力学方程 梁的弯曲剪应力
* QS z bI z
拉(压)应力 综合导出 圆轴扭转应力 弯曲正应力

M n Ip

My Iz

dx
G

D
D'
d
O2
G'
dx

d dx

d dx
变形几何关系
相对扭转角沿杆长的变化率,对于给 定的横截面为常量
d dx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平面假设 横截面上只有垂直 于半径的切应力, 没有正应力
知:当
d R , max 2
d T 2 max Ip
T Ip
T d (令 W I p ) 2 d Wt 2
max
T Wt
Wt — 抗扭截面系数(抗扭截面模量), 几何量,单位:mm3或m3。
对于实心圆截面:
Wt I p R D3 16 0.2D3
N A
拉压(杆)
长度改变
NL EA
变形计算
轴扭转
扭转角 截面转角 挠度 v
MnL GI p
梁的弯曲
M ( x) dx C EI Z
M ( x) dxdx Cx D EI z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EI z v M ( x) )
拉(压)弯组合 max
b
中性轴 中性层
中性层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平面假设 单向受力假设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中性层、中性轴
变形的分布规律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二、变形几何关系( Deformation geometric relation )
dx
d
dx o
o
x o y
b
z b 图(a)
对于空心圆截面:Wt I p R D3(1 4) 16 0.2D3(1- 4)
等直圆杆扭转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低碳钢试件: 沿横截面断开。
铸铁试件: 沿与轴线约成45的 螺旋线断开。 因此还需要研究斜截面上的应力。
M
1. 点M的应力单元体如图(b): 2. 斜截面上的应力;
3
力与变形的关系;物理关系,由材料力学性能决定。
①变形几何方面
横截面应力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②物理关系方面
③静力学方面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变形的分布规律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等直圆杆扭转时 横截面上切应力
一、实验观察:
1). 横截面变形后
仍为平面;
2). 轴向无伸缩;

解得:
sin 2 ; cos2
sin 2 ; cos2
分析: 当 = 0°时,
0 0 , 0 max
45 min , 45 0
当 = 45°时,
当 = – 45°时, 45 max , 45 0 当 = 90°时,
T Ip
—横截面上距圆心为处任一点剪应力计算公式。
4. 公式讨论: ① 仅适用于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在小变形时的等圆截面
直杆。
② 式中:T—横截面上的扭矩,由截面法通过外力偶矩求得。
—该点到圆心的距离。
Ip—极惯性矩,纯几何量,无物理意义。
I p A dA
2
单位:mm4,m4。
T Ip
圆轴扭转数学提法: 已知:圆截面等直杆横截面上的扭矩T 定 杆横截面的面直径d、剪切弹模G 解 问 题 求:横截面上任一点的切应力 和剪应变
d dx
基 本 方 程
求解 基
G
本 解
T Ip
T A dA
T GI p d T dx GI p
平面假设 横截面上只有垂直 于半径的切应力, 没有正应力
观察变形 提出假设
变形的分布规律
d dx
d G dx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四、静力关系 (Static relationship) dA d dA G dx T A dA
变形的分布规律
d dx
应力的分布规律
建立公式
三、物理关系(Physical relationship) 剪切胡克定律
G d dx
d G dx

d G dx
实验 变 形 几 何 关 系 物 理 关 系 静 力 关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