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面子理论及其缺陷

浅析面子理论及其缺陷作者:李文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面子作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的一面镜子,越来越引发语言学家的深入思考。
西方语言学家就在语言使用时的普遍现象提出了面子理论,但是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缺陷。
如何正确地借鉴面子理论对于词典编纂者更准确地把握释义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Brown& 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其概念及剖析内在含义,初步探讨了面子理论所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面子理论;缺陷;词典编纂[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11. 面子理论浅析牛津英语词典关于“face” 的释义有几十条之多。
“面子”这一概念并不仅限于语言学范畴——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在1978年提出的语言学礼貌中有详细阐明——关于“面子”的研究在文化和社会心理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课题。
事实上,“面子”这一概念并非由Brown & Levinson首先提出,早在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就根据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介绍到西方的面子观提出了“脸面工程”这一概念。
Goffman认为,面子就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采取言语行为而为自己获取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
他还提出,“脸面工程”是相互配合的,面子的维护和赋予取决于他人,要想不丢面子的最佳方案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社会语言学家瓦德赫(Ronald Wardhaugh)后来评价Goffman的观点:“交际中总要避免威胁他人的面子,但也总有人发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
”根据他的观点,谈话的过程总要考虑到角色的问题,即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角色,同时洞察他人所处的角色。
2. 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简介而将语言学礼貌真正引入持久的语言学学术讨论的是上面提到的两位英国人类学家——Brown & Levinson。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篇一: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点和美好寓意。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菜越来越受外国友人的亲睐。
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相关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导致中国菜名的英译错误。
同样的,英语广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
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包括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
关键词:中国菜名; 面子理论;礼貌原则AbstractChinese diet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is rich and profound,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foreign guests to get acquainted with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dish names on the menu have a good indication for people. It vividly express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and good moral. At the same time, as our country increasingly has interfaced wi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dish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foreigners.However, different Chinese food cooking ways, rich food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strong 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for translation. The applications of pragmatics 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he area of diet. Samely,advertisement is an cross-cultural activity ,so we should consider the pragmatics principle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agmatics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of theroies,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Keywords: Chinese dish names; Face theory;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in advertisement英语广告advertisement一词产生自拉丁语 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
“面子理论”下电影《隐藏人物》的性别语言差异

“面子理论”下电影《隐藏人物》的性别语言差异“面子理论”下电影《隐藏人物》的性别语言差异引言:电影《隐藏人物》是一部于2016年上映的电影,改编自Margot Lee Shetterly的非虚构图书《隐藏人物:黑人女拓荒者和NASA的故事》。
该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黑人女性在NASA工作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面子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电影中存在的性别语言差异现象。
一、“面子理论”概述:“面子理论”是由中国社会学家高华(Gao, 2006)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它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对自己形象和他人看法的追求及维护。
在语言交际中,面子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常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因此他们在使用语言时会受到面子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语言差异。
二、“面子理论”下的性别语言差异:1. 男性主导的话题选择和掌控在《隐藏人物》中,男性主导的话题选择和掌控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NASA的工作场景中,男性工程师们常常主导着会议的议题和讨论的方向。
女性角色虽然也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往往被忽视或被打断。
这体现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以及男性对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这种差异不仅是仅限于互动交流中,也反应在影片的剧情发展上。
2. 男性与女性的表达风格差异根据“面子理论”,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性往往更加倾向于使用直接、简练的表述方式,以显示他们的自信和权威。
而女性则倾向于使用更加间接、婉转的表达方式,更加注重他人的感受和保护自己的面子。
在《隐藏人物》中,女性角色在与男性角色的对话中,表达方式常常显得更加含蓄和委婉,以避免激起男性的不满或产生冲突。
3. 语言上的性别歧视尽管《隐藏人物》揭示了黑人女性在NASA工作中所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但电影中仍存在着一定的语言歧视。
男性角色常常使用一些贬低女性的词汇或语言,如对女性的外貌进行评价和嘲讽。
这种使用语言进行歧视的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它们通过暗示、委婉和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女性的自尊心和身份认同。
浅析中西方道歉策略的选择差异

浅析中西方道歉策略的选择差异作者:张怡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6期[摘要]在我们日常人际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道歉这样的言语行为。
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背景对其也必然会有各自的理解、观念以及表达策略,文化之间的差异直接影响道歉策略的选择。
本文从三个角度来浅析中外道歉策略选择的差异,旨在知己知彼,更好地促进中西方交往。
[关键词]道歉策略文化观念差异[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79-01一、道歉策略的研究现状道歉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成败。
因此,道歉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
目前,普遍认可的道歉理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
即面子是人们在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追求,在公众面前,渴望自己的形象提升,有面子,而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为了维护面子的行为。
道歉、赞赏、夸奖、祝贺、安慰等都是礼貌的一种表现,换而言之,就是道歉是一种维护面子的行为,而中西方的道歉差异就在于中国的道歉既要维护自身的面子,更要维护对方的面子,西方国家的道歉更倾向于维护自己的面子。
另一个是Olshtain和Cohen的道歉策略理论。
即将日常生活中的道歉方式大致分为五种:第一,直接道歉,这是中西方在道歉中使用最广泛的道歉策略,具有代表性的道歉,中外在直接道歉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比如:“对不起”“I am sorry”。
第二,负责任的道歉,即在道歉的时候表明自己的过错和责任并且承担,这种道歉通常中国人使用较多,而外国使用较少,比如:“都是我的错,害你又白跑一趟了。
”第三种,解释型道歉,即通过一定的原因解释事件的发生,比如:“路上车太堵了,所以我才迟到了。
”第四种,补偿性的道歉,既然事件已经发生,冒犯到别人,那么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承诺给予一定的补偿,以此来表达道歉的诚意,比如:“不好意思迟到了,这顿我请。
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研究

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交际作为国际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维护国际间的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成为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面子协商理论,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有效沟通的重要理论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矛盾纠纷的方法。
本文旨在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协商理论以及其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深入探索跨文化交际中面子协商理论的有效运用。
首先,本文将介绍面子协商理论,并从它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面子协商理论,也即是“礼尚往来”理论,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为了维护彼此的“面子”,而采取的一种强调礼貌和尊重他人的协商模式。
从影响因素方面看,面子协商理论主要受到社会文化、个人价值观价值取向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本文将对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特征及有效运用进行探讨。
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于:其一,追求“双赢”,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面子协商理论追求的是双赢,即两方可以通过和谐沟通协商,实现彼此都有收获的局面;其二,强调协调,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子协商理论强调协调合作,在双方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协商解决问题。
经过分析,面子协商理论作为一种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矛盾纠纷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双方通过沟通交流来实现目标,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此外,面子协商理论还可以帮助双方以更有效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从而达到真正的共赢。
然而,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例如,面子协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方间的真实交流,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另外,当双方间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时,面子协商理论也可能出现无法和解的现象。
最后,本文将对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重点讨论,强调其实践价值,以促进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相处融洽。
在实践中,首先,双方需要实践面子协商理论,加强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其次,双方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对方;最后,要努力发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模式,使双方更好地实现“双赢”的局面。
从《喜福会》看中西面子观

国内外很 少有从 东西方 面 子差异 的 角度来 探讨 《 喜 福 会》 , 因此本文 将分析《 喜福会》 中体现的 中西 方面 子观 。
1 东西 方 面 子 观
中国的面子观 , 首 先由我 国的女人 类学 家胡 先晋 提 出,
她认 为中国的面子 包括 “ 脸” 和“ 面子” 两 个概 念… 。“ 脸”
而母亲琳达则认为女儿的棋艺可以让自己有面子因此在薇弗莱下棋的时候她便在旁边指手划脚而且在获奖后她带着薇弗莱到处炫耀这严重侵犯了女儿的自由伤害了她的负面面子所以薇弗莱为了自己的负面面子而放弃了下象棋
2 0 1 3年第 3期
No . 3. 201 3
阜 阳师 范学 院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安梅 的时候 , 舅妈 、 舅舅 和姥姥都 说 , 她会毁 了安梅 的一生 ,
涉及 到道 德层 面 , 既是 社会对 个人 的道德 约束 , 也是 个人 内 化 的道 德 自我约束力。 因此一个 人违背 了社 会道德 就会受
到社会 的孤立 和惩 罚 而“ 丢脸 ” 。而 “ 面子” 则 代 表一 种声 誉, 涉及能力层面 , 是个 人通过努力达到一定 的境界 , 获得成
《 喜福会》 是美籍华 裔女作 家谭 恩 美 的成 名作 , 于1 9 8 9
年发表 , 1 9 9 4年被改编成 电影 , 后 又被 翻译成 2 0多 种语言 , 广为流传 , 获得 了文 学评 论界 的好 评 。在 过 去的 二 十多 年 里, 国内外关 于《 喜福会 》 的评论 和研 究成 果 很多 。国外 的 研究主要 集中 于对 种族 、 性别、 阶级 、 民族 主 义等 方 面的 阐
释, 而 国 内的 研 究 则集 中 于 文化 冲 突 和 身 份 认 同等 问题 。但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作者:张硕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30期【摘要】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
《喜福会》是一部表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
剧中的4位母亲是典型的中国人,而她们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女儿却有着典型的美国人思维方式。
本文以《喜福会》片段来分析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面子具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特征及其原因。
【关键词】面子;中美;差异【作者简介】张硕(199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由于社会文化及历史差异,中国人更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于集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时,应牺牲个人的利益。
而美国人把个人主义看作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代表开拓性、创造性以及不肯屈服的精神。
由此中美对“面子”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以《喜福会》为例分析了中美“面子观”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分析了其成因。
二、理论基础1.面子理论。
1955年高夫曼 (Goffman)提出了“面子”(facework)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定义为一个人在某具体场合中按照社会赞许的属性创造的自我形象。
1978年,布朗和莱文森进一步提出“面子保全论”。
而中国人看来,面子与礼貌是紧密相连的,反映了儒家思想,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强调个人需求不超过社会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要求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
当团体,国家和个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在不侵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引导个人自觉地服从集体,必要时做出自我牺牲以保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利益要高于集体利益。
个人主义还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广泛强调自我支配的思想观念也诱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角度对中美在“面子”上的差异分析中国人的“面子观”具有集体主义性质,美国人的“面子观”具有个人主义性质。
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研究

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方之间的沟通方式,由于国家、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跨文化沟通要求双方有效地运用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来建立共同的语言和智力框架,从而实现沟通目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面子,如果双方不加以注意,这种面子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面子协商理论的研究,对于跨文化间的有效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子协商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萨克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面子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概念,影响着个体之间的沟通行为,他认为“面子”是源于每个文化中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个人关系,这种个人关系是基于社会环境中彼此的依赖、尊重和信任。
与此同时,当两个不同文化的人相遇时,由于面子的不同,他们之间的沟通会受到影响。
因此,当双方进行沟通时,都要注意关注彼此的面子,以避免沟通不流畅。
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语言,行为和价值观。
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必须使用最适合他们彼此文化背景的语言,以使沟通行为更流畅,从而减少沟通过程中的差异和冲突。
其次,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不同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因此,双方在沟通中要以彼此行为作为基础,以便更好地尊重彼此的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
最后,双方要注意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否则可能会产生沟通冲突。
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决定于双方是否能够有效地遵循面子协商理论,也就是关注彼此的文化、语言、行为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行为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建立起当前沟通的共识,才能实现沟通的目标。
此外,在跨文化沟通中,双方应以包容性为前提,尊重正当文化利益,避免丑化他人文化,以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面子协商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只有通过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行为和价值观,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智力框架,使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因此,以上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今后跨文化交际、文化沟通和文化融合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实现跨文化间更加和谐、有序和顺畅的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面子理论的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语言学家帮助成功完成交际起到了重要贡献。
其中面子理论帮助会话含意学说解答言语交际中的一些语用语言与社会语用问题,是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理论。
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跟侧重点。
本文主要探讨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应用。
关键词:面子理论中西文化跨文化交流
莱可夫、布朗与列文森、利奇等人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礼貌原则,面子,威胁面子的话语等进行讨论,从而丰富了会话含意理论,推动着语用学的发展。
而在处理礼貌问题方面布朗与列文森提出的“面子理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面子理论简介
布朗和莱文森在高夫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力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
(桂诗春,2004,46)他们于1978年推出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经过修订以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包括
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
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
正面面子是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如果这些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指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甘于。
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者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的负面面子的行为,这也称为“负面礼貌”。
维护听话人正面面子的行为就是向对方表示双方的一致性,强调双方的共同性,这也称为“正面礼貌”(goody,1978; yule, 1996)b&l的面子理论的中心原则是,某些语言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威胁面子的,因此需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人们在实施这些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要采取一些礼貌策略以减少对面子的威胁。
(brown,1987,24)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礼貌策略包括:a、直接性策略:即说话人不采用补救措施、赤裸裸地公开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b、正面礼貌策略;c、负面礼貌策略;d、间接性策略;e、放弃实施威胁面子的行为(何自然,2006,120)采取这五种不同的礼貌策略能使双方保全面子。
二、中西文化面子观比较
(1)中西面子观的相同之处
礼貌问题是在不同的国家都起到一种规范性的作用,对人们成功交际都起着巨大的帮助,然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跟文化背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面子观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
我们知道
所谓的给面子就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大家都喜欢听好话,而不希望听到关于自己负面的东西。
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和莱文森讲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
其中积极面子即希望受到恭维和赞扬。
中国人讲究一个字“和”,所以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都希望被人欣赏和赞同。
就这点而言,中西方都有着的一致性。
但是,中西文化的面子差异是大家关注的比较多的地方。
(2)中西面子观的不同之处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几千年的内外交往中,形成了系统的礼文化。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言行交往的道德规范,主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还把“礼”视为社会成员的交往规范,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对礼仪的论述更是更高一筹:“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刘凤玲,2003,87)西方人更注重负面面子的维护问题,这与他们强调个人自由的西方文化中心有关,他们关注的是个人自由是否被侵犯,所以在布朗与莱文森在用面子理论分析会话现象过程中,更看重的是负面面子问题。
而中国文化对人们被接纳和被欣赏这样的正面面子更加敏感,它也构成了我们中国人面子要求的中心内容。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集体观念,这是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截然不同的概念。
我们重视个体能否被集体接纳,与集体和谐相处,所以我们如果在集体或社会中不被欢迎和重视,也就失去了立身的基础。
所以正面面子对我们文化而言是最重要的。
对于汉文化的礼貌特点,顾曰国(1992)曾总结
了五条礼貌准则,如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与德、言、行准则。
(桂诗春,2004,53)中国人特别强调的内容是尊敬对方、体谅对方、和在交往中要做到热情待人。
中西面子理论差异还有着具体不同的行为表现,下面就列举3个方面的不同表现。
首先,是中西方称谓上的不同。
我们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跟了解都能发现,除了是在特别正式的场合或者是特别有必要的时候西方人才会以职衔或者是用姓来称呼对方以外,一般英语国家的人们更喜欢对方直呼其名。
笔者自身就有着现成的例子,本人担任了2010年的欧洽会商务谈判翻译,负责的是一个法国生物工程类的公司ceo。
对方对头衔只字不提,而是很和蔼的说叫我 rauol。
如果不是提前对该公司做了相关调查和查询资料的准备,或许我根本不知道站在眼前的这位就是ceo。
而在中国的很多场合,我们都可以听到张总、陈总之类的称呼,或许这跟我们国家比较讲究等级制度跟社会地位有关。
而在家里,我们会恭敬的称呼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
在国外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当我们听到一个美国小男孩亲切的称呼自己的爷爷paul的时候,我们或许不大理解,但是根据西方文化,称呼对方的名字,这是非常亲切的,是很礼貌的行为,这样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加促进交际的成功率。
而如果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生的话,会被视为一种没有教养不恭敬的行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接受的。
其次,谦虚礼貌用语表达上的差异。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或者
一个英美文化的爱好者而言,这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比如,在一个晚会上,一位美国人会说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一般美国人的回答大部分都是“thank you!”,承认对方的审美标准,表达直接的感激之情,以避免伤及对方面子。
而用在中国女性身上,得到的回答就是“no, no”当然这样的答复小则引起对方的诧异,大则会使对方感到不快,因为他会觉得对方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
中国人认为贬己尊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行为了,中国人听到了恭维表演的话总会自贬一番,认为这样子才是对对方的礼貌,不损伤对方的面子。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对待隐私问题的差异。
西方人很看重个人的自主独立,希望独立享受自己的自由空间,不受他人打扰,所以他们是非常看重隐私问题的。
当然中国人也有自己的隐私,但是这个范围明显就小多了。
我们中国人一般遵循的原则就是近亲原则,也就是俗称的“套近乎”。
喜欢讲述自己的私事,同样也喜欢询问他人的私事,一表示对他人的关心。
我们平常打招呼,经常说的就是“去哪儿呢?”“吃饭了没?”或者这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非常反感的,因为他们会觉得你在打探他们的隐私。
所以中国人之间可以问年龄、婚姻状态、某物的价值等问题,但是这些在西方文化里面都是不可接受的,这是是十分私人的问题。
他们觉得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威胁了他们的消极面子。
面子理论看似是语用学里面非常小的一个点,但是它却渗透在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西方由于文化和传统的不同,对面子理论的理解跟应用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为了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注意中西不同的面子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在交谈的时候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从而尽量消除交流中的差异跟门槛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