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合集下载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自古以来,各个时期的人们都流传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并想象着理想社会,古人有着大同社会,而现在又有着共产主义社会。

虽然说法名称不一,但是基本的内容是类似的,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就是这类理想社会的代表,然而老子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类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什么是“小国寡民”,老子是这样说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

但是为什么强调小国寡民?常言道:“树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儿。

”对于国家也是如此,治理国家不仅仅是让国家富强繁荣,更要让这个国家的民众都得到教化,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理想社会,然而治理一个大国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无法管理到的地方,因此只有小国寡民才有可能真正的是每个人都得到圣人教化。

比如说一个班级如果有一百人,那么老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都十分了解,但如果只有三十人,那么就很容易深入了解每个学生,这就是小国寡民的优势。

但是这个理想社会不仅仅小国寡民就能实现,那怎么才能实现,王弼是这样说的:“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

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无所欲求。

”他认为要想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就是说使“什佰之器”没有可以用的地方,国家平安繁荣,没有战争,谁会收藏使用“什佰之器”,故不患不足。

同样的只有自身富裕,才不会想着行不法之事,才会使民“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

无所欲求。

”如此就会可能出现理想社会的繁荣景象。

道德经80章感悟心得

道德经80章感悟心得

道德经80章感悟心得《道德经》第80章主要讨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

在这一章中,老子描绘了一个人民生活简单、国家规模小巧的社会,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和谐共处的生活。

感悟心得:返璞归真:老子在《道德经》第80章中提出的“小国寡民”理念,让我想到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状态,那时人们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追求物质利益导致人们逐渐失去了内心的纯真和善良。

学习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回归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物质的追求,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

和谐共处: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老子强调“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表达了一种和谐共处的理念。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以友善的态度与他人相处,避免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不过度追求未来的利益,而是享受与家人、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

知足常乐:老子在《道德经》第80章中提到“使民重死而远徙”,这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在如今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学习“小国寡民”的思想,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知足常乐。

与其追求名利和物质上的满足,不如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回归自然: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老子在第80章中描述了人们顺应自然的例子,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这些描述让我认识到人类应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

重视内在精神:在第80章中,老子强调了内在精神的重要性。

他提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意味着人们应该满足于自己的食物、衣服、住所和风俗习惯。

这些外在的事物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美和品德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作者:袁青来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04期摘要:《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4-0124-05“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摘要:小国寡民的思想尽管一直都备受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其正面的价值,发掘到其现代意义。

隐含在小国寡民观里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表达了时代的主题,对简单生活的憧憬则给现代复杂的社会敲起了警钟,给我们的心灵一个警示,而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则给中国提供治国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现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判,被斥为落后、反动、复古、愚昧等等。

任继愈认为,小国寡民思想“集中表达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

1”范文澜指出:“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批次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

”2一言概之,小国寡民的思想长期被认为是逃避现实、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和充满反动、落后的意味。

不过,在新的世纪里,小国寡民思想的正面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白奚、李若辉、李凤鸣、白春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重新评价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在两千多年后,历经了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社会制度更改和社会变化发展之后,小国寡民思想仍然具有现代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小国寡民思想的现代意义展开论述。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把小国寡民的章节完整征引于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3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构织的理想国。

而具有现代意义的不是理想国的图景,而是这个理想国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内涵和指导意义。

1任继愈:《老子新译》,第2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46,247页,人民出版社,19783陆元炽:《老子浅释》,第149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一、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诸侯割据,周王朝已名存实亡。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无疑是封建时代每个有志士子所追求的目标。

老子作为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有名的大家巨匠,同样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了他所向往的那个理想国度。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几个方面对老子描绘的“乌托邦”进行阐述。

标签:老子道祭祀《老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老子的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的始祖宗师,《老子》一书历来都被视为道教经典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玄”之一,在汉朝和魏晋时期作为道家的思想占据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同《论语》《孟子》等书一样,《老子》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孔子维护周礼,主张恢复克己复礼、亲民爱人的社会;孟子宣扬仁义,渴望建立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的王朝;韩非子讲求法治,主张构建法术结合、以法治国的天下……而老子呢?提起老子的政治理想,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个“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景象。

“小邦,寡民。

使什佰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轻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为我们描绘的显然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图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互不往来,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其他的章节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描述,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几个方面对老子描绘的乌托邦进行阐述。

一、政治方面(一)至高无上的法则:道关于道的产生,老子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最先提出了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

这“四大”和“四法”共同构建了一个认识宇宙万物的思维框架。

这一观点还在其后的四十二章也有印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强调了道作为万物之根的功用。

此外,老子还叙述了道的去其他功用,指出道是君主们必须遵守的法则。

从“小国寡民”章看老子的社会理想

从“小国寡民”章看老子的社会理想

从“小国寡民”章看老子的社会理想作者:左胜辉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老子》“小国寡民”章是老子对其社会理想的集中阐述,是其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最终目标。

对于这一章的内容,许多学者认为这是老子思想中消极的方面,甚至认为其是希望回归到原始社会中去,反对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实,老子在本章中所表现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实际上是老子所描绘的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众多村落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的反映。

诚然,就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来说,老子的这一社会理想很难得到实现,但其思想中的闪光之处对后世特别是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社会理想“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老子》“小国寡民”章释义从“小国寡民”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在老子构建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民生活淳朴自然,没有过多的欲望,生产力水平能满足生活所需就好,用不着十倍甚至百倍提升生产力的机械工具。

人民真诚的珍惜生命,不会因为种种原因远离家乡,向远方迁徙,所以即便有舟车等便利的交通工具,却没有乘坐的必要。

因为没有用强力维持秩序的需要和对外的战争,所以即使有兵甲武器,却没有陈列出来的必要。

人民生活简单淳朴,不需要过于高深的知识,只需运用古人结绳记事的方法就能满足所需了。

人们安于俭朴的生活,不为饮食、衣着、居所等浮华所迷惑。

即使邻国之间相隔很近,但是因为生活恬淡自适,能够自给自足,故而没有相互交往的必要,可以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理解本章的内容,不能绕开首句“小国寡民”的定义。

陈鼓应先生认为是指“国土狭小,人民稀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是“古代农村社会生活理想化的描绘”。

白奚从该章多次使用的使……”、“使民……”的句式认为:“‘小’‘寡’应视为动词,‘小国寡民’乃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小其国,寡其民’。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新论作者:朱琳陈耿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近年来,《老子》思想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

“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思想中很具有代表性一面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引用诸多不同版本的《老子》中对“小国寡民”一章的原文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前人的注释与今人的理解进行文本上的疏通与文意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对前人“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一个总结与分析。

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老子描述的“小国寡民”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合理展望,“小国寡民”重点强调了人的重要,因为这样一个社会中,因为生产力的发达,在一块地域内只要人口的存在满足一定的数量,就可以达到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同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简洁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小国寡民;老子;社会状态一、“小国寡民”文本在版本上的差异《老子》一书世传版本极多,通行本中影响比较大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以及河上公版《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近年来又出土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北大汉简版《老子》,同时比较重要的还有汉代严遵的《老子指归》。

笔者就这几个版本中关于“小国寡民”这一章的原文内容进行比较以及进行文意的疏通。

而郭店竹简《老子》并无这一章存世,也不再加以讨论。

就原文内容看,各版本其实差别并不多。

帛书甲本做“小邦寡民”,其它各本包括帛书乙本做“小国寡民”。

就此学术界公认的看法是,帛书甲本应当成书于秦汉之间,刘邦称帝之前,因此不避刘邦的讳。

而乙本成书于西汉初期,刘邦称帝之后,为避讳而改“邦”为“国”。

“邦”“国”在字义上其实并无差别,在后文中因行文需要概以“小国寡民”统称之。

王弼本与严遵本做“什伯之器”,帛书甲乙本与北大简本分别做“十百人之器”与“什佰人之气(器)”,河上公本作“什伯人之器”。

俞樾先生曾认为河上公本“人”字衍文,“什伯之器”乃兵器也。

但帛书甲、乙本均作“十百人之器”,北大简本作“什佰人之气(器)”,可证“人”字非衍文,俞说有误。

老子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小国寡民

老子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小国寡民

魏•王弼有老子注,《四庫全書簡明 目錄》(清· 永瑢等著)稱: “詞義簡遠, 妙得微契,《老子》注本,此為最古。”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頁565)
實際上在王弼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見存於三 之前有很多人 十年代世界書局編印的《諸子集成》 注過《老子》, 只是沒有足本 (今上海書店出版社於1986年重印本, 流傳下來 共八冊)第三冊。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為什麼“鄰國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 能做到“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王注云:“無所欲求。”
往來是刀來劍往,怨怨相報。
老子的清心寡欲、小國寡民 的政治理想其實包涵有民主的進 步的思想。
甘,
象口中含有一顆糖之 形,味美之義。
美,羊大為美,最初是指羊大 而肥美。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高亨認為‚是以‛乃後人所加,以下文字是錯簡,因 為前面所講的是老子之相對論,後面所講是老子之政 治論,文意截然不相聯。 • 處事,等於說‚行事‛。處無為之事,就是順其自然, 無為而治的意思。施行不用言詞說教(指政教號令) 的教化。 • ‚無為‛者,非謂無所作為也。倘人皆無所作為,則 人事皆息,而文明亦於是乎止。老氏之所謂‚無為‛, 茲出其三語曰:弗治,任人民自然而治;弗恃,即無 所負,無所賴;弗居,於事不居其功。由是則弗去, 即不違,亦不離也。 • ‚不言之教‛,此日常所見者也。揚眉瞬目,舉手投 足,皆可示意,不待語言。為教,則非言教而為身教。 此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五 十 一 頁
凡二 為 睹 在 以 周 五篇 關 周 殿 其 柱 老 千篤 令 之 柱 所 下 子 餘尚 尹 衰 之 掌 史 生 言虛 喜 乃 下 及 ( 而 無說西而侍即皓 無道出得立禦首 為德關名常史為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 (2)(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 (3)(二)新解“小国寡民” (3)(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 (4)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 (5)(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5)(二)小国寡民,君主有为 (6)(三)小国寡民,德治天下 (7)三、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历史验证 (10)(一)以柔克刚,无为而治 (10)(二)克勤克俭,德治天下 (10)(三)加强皇权,励精图治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摘要: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历来备受争议,本文将“小国寡民”思想放置到整个老子思想体系中来浅析它作为“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的治国之道。

通过剖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从“无为而治”、“君主有为”、“德治天下”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小国寡民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的可行之处。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治国方略;至德之世According to the XiaoGuoGuaMin Lao tze thoughtAbstract:The small size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aozi as a core, and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this will be the small size and the people," Lao Tzu thought put in to the light to analyze it as a "natural" law, the practice of good govern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mall size of the people," thinking, meaning "from nothing as a rule, the "monarch" and "world" by virtue of 3 detailed argumentation isolated citizens of a small State as a viable means of social management.Keywords: Lao zi; Small country with few people; governing strategy;to Germany in the world前言“小国寡民”见于《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治之至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目前主要研究观点有:就社会状态方面,陈鼓应在《老子注释及评价》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社会场景,是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胡寄窗认为小国寡民思想与当时要求建立统一的地主政权的历史任务是背道而驰的,不可能解决历史所提出的问题,反对科学技术,否定文化知识的反动作用,还被认为是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之前的消极入世的心态,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是依据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即回到早已崩溃的氏族公社时期的小农生活。

”[2]就社会管理方面,武汉大学赵玉玲的“重析小国寡民思想”一文认为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变化的超前思索,是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小国寡民指行政区域应有一定范围的控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要过多,以保证人均资源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从而达到“百谷王”的目的。

四川师范大学李凤鸣“小国寡民新释”认为它是“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是和谐、朴素、安定、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一种静中有动的田园诗,并非指形式上的大小,数量上的多少,治国徐辩证施治。

但我想说的是老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不可能简单的提出这么浅薄的空想社会的设想,我们看待小国寡民更应该回归到《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去,放置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考虑,而不是简单地站在现代或者仅仅从八十章这一段话中去分析。

下面我就自己已知的社会条件去简单阐述下我对小国寡民思想的主观臆断,并无无视和鄙薄其他解释之意,纯属班门弄斧,还望能抛砖引玉。

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其实老子所谓的治国之道就是老子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生活经验的投影,许多学者对他生存的年代颇有争议,自郭店楚简出土后,经考古家推定,入葬年代约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在公元前三百年上下,当时礼崩乐坏,社会混乱,诸侯争霸,民生凋敝,“公聚朽蠡,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左传》),而“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奴隶主“蓄聚集实,如饿豺狼”,“民之羸弱,日益甚矣,四境盈垒,道馑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国语.楚语》)[4]。

当时就是这样一个君主鱼肉百姓,以百姓为刍狗的时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除了上层统治者和下层人民的矛盾外,还有诸如“陈氏代齐,季氏专鲁”的新兴地主和奴隶主在奴隶制瓦解,宗法制分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斗争,其实最主要的矛盾便是各国执政者彼此忙于奔利,而使国家政治陷入瘫痪的状态,从而又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

正如冯友兰所说的“老子亲见那种时势,又受到了那些思潮的的影响,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完全是那时代的反动”。

【4】面对诸侯相伐,宗室相戮,老子力图挽救逝去的辉煌,渴求一个“圣君”的出现,实行无为而治。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就是“道”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演绎,是一种对淳朴无求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向往,而不是要回到婴儿时代的荒唐论调。

而在其思想中也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病态:“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呼吁有道者“有余以奉天下”,修天下之德,普天下之众。

其实社会秩序维护者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统治者只有在他执行了它的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4]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说执政者的社会职能就是要有能力有效地平衡维护各方的关系,使社会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

而“小国寡民”下有序的社会状态正是这种社会职能发挥到极致的状态,执政者的社会职能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政府同人民群众相容而产生的某种特殊职能”。

它的双面性职能就要求执行者要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胜任力,否则当其特殊职能过度压制了积极性这一方面,社会必不能长治久安,因为“暴力永远掌握在占社会多数的劳动人民手中”。

所以这种职能发挥的有效程度就依靠君主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基础和后盾便是其修养,即怎样以德取人民,以情取人民。

(二)新释“小国寡民”《老子》第八十章中一些容易让人起疑和误解的句子无外乎这几句:“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在帛书甲本作“小邦寡民”,后为避汉高祖刘邦名讳改为“小国寡民”,《周礼.天官.大宰》曰“大曰邦,小曰国”;《尚书.尧典》有云:“百姓昭明,协和万邦”,[5]由此可见“国”应为周天子统一下的诸侯国,而不是像秦汉以后的一个至大的大一统状态,也不是象《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的主权国家。

因为“国”上还有“天下”,而‘天下”的领导者为“天子”,“圣人”并非“国王”,例“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在江海”(二十二章),可得知“天下”也不是一个实际性质的地理范围,而是承载“道”的场所。

在百家争鸣,诸邦林立时期,各种名士纷纷外出游说,并不会因为自己出生在某个诸侯国而心存“爱国主义”,可见“天下”才是其心中真正的归宿,故小国寡民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国小,使民少,而且《老子》认为万物都是可相互转化的,大也可小,小亦可大,没有永恒的大,亦没有永恒的小。

河上公对此注释最有代表性,“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

民虽众,犹若寡小,不敢劳之”。

老子和统治者都不至于愚蠢到自解其国,自遗其民,所以这是老子的平天下之策:即在即将出现的封建关系下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的诸侯国,延续到现在的大政府下的小自治社会管理状态,这也是现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的趋势。

(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有什伯之器……治之至极”,则是指君主应该怎么做,即治国之道,“什伯之器”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古代行伍编制以十人为“什”,百人为“伯”。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君主治国之后出现的效应。

“结绳而用之”是一种比喻,因为它是一种最真实可靠的信息传播方式,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来沟通,而不是现实社会的尔虞我诈,故弄玄虚;更大方面也就是说国家在君主的治理下出现的一种百姓安居乐业,自然纯真的社会场景,而不是杜绝科学技术,回归原始社会。

“不相往来”并不是国与国不交往的一种“世外桃源”,见于“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可见并不是绝交,因此我认为综合老子整体思想应该理解为两层意思,即老百姓不因生活贫困而东迁西徙,不因国家你侵我掠而背井离乡,国家间应谦逊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应互相需要,互相合作,但又互不干涉,即“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不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1]并不是一种愚民政策。

而其中的“不乘舟舆,不陈甲兵”反而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倘若抑制百姓的思想,何来和谐之美,岂不是专制统治与《老子》的至德之世相矛盾?而治之至极的社会我认为是老子在阐述其治国之道即君主之道,“道大,天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思想中是有大一统思想的,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并且强调国君在社会地位中的不可动摇性,“立天子,置三公”,有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明确了社会成员的尽责任行义务之道。

[5]在这个社会中,主导者为君主,他既要为人民营造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又要“无为而治”,因此君主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老子》八十章应如此翻译:古之圣人治天下,分设众多小的诸侯国,使之拥有的人口也不多,致使其行伍的武器装备都无可用之处,使民众安土重迁,珍视生命,拥有的战车战船,坚甲利兵,都没有地方可以施展。

这样人们就可以摆脱战乱,真诚相待,安居乐业,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不以厮杀往来。

因此我认为小国寡民是一种治国思想,而这种治国思想便是君主“无为而无不为”的“有为”而治的民本思想。

所谓“民本”,“民者,万世之本”,即人民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在老子看来最高境界便是“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者,其高明之处就在于要为下属创造一个可以尽情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不是事必躬亲,善于用人,方可事半功倍!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谈到治国思想,就要从老子整体思想来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便是“无为而治”,那么“无为而治”中的“为”到底该作何解释?“取天下常以无事”中的“事”该作何解释?“为”,先秦中常用的一种用法为“求取,谋求”,如《左传》文公十三年“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庄子.养生主》中“指穷与为薪者,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而俞樾《诸子评议.庄子》中说:“《广雅.释诂》:取,为也,然则为亦犹取也”,[4]那么老子“无为”应如此理解君主不应该为了谋取私利而执政,也不因执政而去谋取私利,而现今人们常理解为“作为,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