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合集下载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作者:袁青来源:《中州学刊》2014年第04期摘要:《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4-0124-05“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摘要: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概述二、老子反对大政府主义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四、小国寡民的实现途径五、小国寡民社会的现代启示正文: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概述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即“小国寡民”。

这一概念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自给自足的社会,国家小,百姓少,人们安于现状,生活简朴。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重视生命,敬畏自然,与邻国和平共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二、老子反对大政府主义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提出小国寡民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反对大政府主义。

在当时,各国争霸,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老子认为,这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和操控,导致社会失去了自然运行的规律。

因此,他提倡小国寡民,希望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让社会回归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特征在小国寡民的社会中,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人民安于现状,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2.政府职能有限,不过度干预民生,尊重自然规律。

3.邻国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共存状态。

4.人们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四、小国寡民的实现途径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和社会自行调节,恢复自然的运行规律。

2.提高人民素质,培养具有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公民。

3.倡导简朴生活,让人们不过分追求物质,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

4.促进邻国间的友好交往,和平共处,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五、小国寡民社会的现代启示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实现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但其理念仍具有深刻的现代启示:1.政府应适度放权,让市场和社会自我调节,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

2.倡导简朴生活,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关注内心的精神世界。

3.强调邻里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交往,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标签: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作者:赖怡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9期摘要:“小国寡民”并非像人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是反社会发展、消极落后的表现,而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

在老子的治国思想中,看似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

我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来透视其内涵,而应进行系统辩证的分析。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小国寡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人口控制、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

关键词:“小国寡民”;自然;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54-02“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对于这一章,人们大都认为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认为“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1]。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再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远非“消极落后”所能概括,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异化的超前思索,是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真实内涵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历史的倒退,消极的回归。

这样的社会是否真是反动落后的? 抑或是怎样的社会? 我们需要作一番仔细的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老子》一书充满智慧的辩证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

在老子那里,有无、生死、刚柔、善恶、美丑、祸福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概念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因此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不能准确把握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所谓“正言若反”(78 章)。

《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单从文字表述上看,的确有一定的片面性。

如果真的是弃绝先进文明,放弃先进的工具而不用,反对人类进步,无疑于开历史的倒车,将为文明所唾弃。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一书中,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贬低的词语,而是一个政治理想。

老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少、国土狭小,而且政府管理得当,就可以达到“小国寡民”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展开论述,解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首先,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数稀少,资源有限,人们之间的争斗和竞争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则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竞争激烈,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

而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更加和睦、友好。

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有利于实现政治的简化与理性的管理。

在大国多民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建立庞大的行政组织来管理人民和国家事务。

而在小国寡民中,由于人口较少,政府管理的工作相对简单。

这样一来,政府可以更加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重要问题,更加高效地进行决策和执行。

同时,小国寡民的社会也更容易实现自组织和自治,民众可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表达意见与利益诉求。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小国寡民”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个人更加容易受到关注和重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中,个人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缺乏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而在小国寡民中,个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老子对“小国寡民”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口众多、国土广阔的大国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并不容易。

同时,小国寡民中也很难避免一些问题,如资源匮乏、发展受限等。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原创版】目录1.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2.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3.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道德观念4.老子的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5.结合老子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正文1.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详细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

2.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他主张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大国家往往意味着权力的集中,这会导致人民的自由受到限制,社会的和谐受到破坏。

而“寡民”则意味着人民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的决策中,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

3.老子的理想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道德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关注个人的利益。

这种道德观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的和谐。

4.老子的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虽然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但是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追求社会的和谐,尊重个人的自由,关注人民的福祉。

同时,我们也应该秉持高尚的道德观念,为社会做出贡献。

5.结合老子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在了解了老子的理想社会后,我们可以尝试结合他的理念进行创作实践。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描绘出一个人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社会,以此来传播老子的思想,启示人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总的来说,老子的理想社会虽然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思想

“小国寡民”的道德理想国[摘要]本文从老子的“道”出发,根据“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辩证思想,揭示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单纯地归复于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是再始更新地发展到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阶段。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乌托邦“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一、“小国寡民”思想的基本诠释《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历来是学界注释者、评论者们的争论之地。

以任继愈和范文澜为代表的消极派认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落后的、反动的、复古的、愚昧的、消极的思想。

前者曾在《老子新译》中提出,“‘小国寡民’体现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

”[2]后者在《中国通史》中表明:“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

”[3]二者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看法并非是主观臆测,主要因《道德经》中有“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一些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否是历史的倒退抑或是逃避各种现实斗争的消极避世主义?是空想之中的“乌托邦”还是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持肯定态度的积极派中,以陈鼓应、童书业、冯友兰为代表。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明确的提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的“小国没有多少人,即使有武器却不用,使得人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

虽有船车,没有地方乘用它;虽有兵甲,没有地方陈列他们;使得人民重新又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

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高兴他们的风俗,安于他们的居处。

邻国相互眺望,鸡犬的叫声彼此都听见,人民活到老死都没有相互往来过。


然而对于老子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我们的先辈们很多人对此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3种。

其一为持基本否定态度。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白寿彝等先生。

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道:“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他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界定为洪荒未来的原始社会,从而对此持基本否定态度。

其二为持半肯定半否定的态度。

这种观点则以任继愈先生为代表。

他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说“老子提出的解决反感错了,却不能说老子对不合理现象的攻击也错了。

”这也就是说老子批判现实社会是对的,但是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确实错误的。

其三为虚化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质内容。

冯友兰先生提出“《老子》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而我认为“小国,寡民。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十分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老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理念。

理解的关键是把握好“小”和“寡”这两个字。

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把这两个字用作使动词,也就是使……变小,把……看得很少的意思。

就是把大国家当作小国家一样来进行治理,把较多民众当作较少民众一样来进行管理。

而在古代,大国与小国的区别,主要是指土地疆域的大小,一寸土地可以认为是小国,一尺土地可以认为是大国。

但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同样地对待。

不能因为国家大了,就把它人为地分成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政策。

如果将大国分而治之,厚此薄彼的话,就会出现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不平衡,从而产生各种矛盾与纷争,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所以,无论你拥有多大的国家,你都应该把它当作小国家一样,采取相同的政策来进行治理,这样才能现实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就是老子“小国”的理念。

同样道理,既然所有人都是大王的臣民,那作为大王来说,十个民众与一百个民众也是一样的,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关爱和保护,从而减少民众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使民众能够
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这就是老子“寡民”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