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老子,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中包括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他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平衡。
首先,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小国”的。
这里的“小国”并不是指国家的面积或人口,而是指一个相对简单和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
在小国寡民中,人们的需求相对较少,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自然和谐。
这样的社会可以避免过度的竞争和争斗,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其次,老子强调了“寡民”的重要性。
在小国寡民中,人口相对较少,这使得社会资源更加充裕,并且人们更容易建立起紧密的关系网络。
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足够的资源和关注,不会被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所淹没和忽视。
这样的社会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能够更好地保障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
最后,老子的理想社会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平衡。
他认为,人们应当追求自由,并摆脱束缚和压力,而不是被外界规则所约束。
在小国寡民中,由于社会关系简单且人口较少,人们的自由度更高,更能够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实现社会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总的来说,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小国寡民、自由平衡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能够享受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公平分配,个体的自由和平衡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秩序和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这样的社会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总结: 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念是他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这一理念强调了小规模、资源充裕和个体自由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构建一个相对简单和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保障每个人的资源享有和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和谐,社会能够实现整体的平衡和稳定。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又称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于《道德经》一书中,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道家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并不是贬低的词语,而是一个政治理想。
老子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少、国土狭小,而且政府管理得当,就可以达到“小国寡民”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展开论述,解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首先,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可以带来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中,人数稀少,资源有限,人们之间的争斗和竞争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则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竞争激烈,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
而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更加和睦、友好。
这种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有利于实现政治的简化与理性的管理。
在大国多民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建立庞大的行政组织来管理人民和国家事务。
而在小国寡民中,由于人口较少,政府管理的工作相对简单。
这样一来,政府可以更加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重要问题,更加高效地进行决策和执行。
同时,小国寡民的社会也更容易实现自组织和自治,民众可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表达意见与利益诉求。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小国寡民”思想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小国寡民的环境下,个人更加容易受到关注和重视,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相比之下,大国多民中,个人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埋没,缺乏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而在小国寡民中,个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老子对“小国寡民”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在现实社会中,人口众多、国土广阔的大国要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并不容易。
同时,小国寡民中也很难避免一些问题,如资源匮乏、发展受限等。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摘要:一、老子的理想社会概述1.小国寡民的理念2.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追求二、老子的理想社会特点1.社会制度与道德观念的结合2.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3.人们的精神富足与生活简朴三、老子理想社会的实现途径1.道家思想的传播与普及2.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倡导简朴生活,减少物质欲望四、老子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2.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3.简化生活,减轻心灵负担正文: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这个社会整体有逻辑,结合了自然的法则,追求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然与人文环境和谐的环境中,精神富足,生活简朴。
老子的理想社会特点在于社会制度与道德观念的结合,强调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老子提倡人们过上简朴的生活,减少物质欲望,从而减轻心灵负担。
这样的社会制度,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在实现老子理想社会的道路上,首先需要传播和普及道家思想,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这种思想。
其次,政府需要以德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人们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生活环境。
最后,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倡导简朴生活,减少物质欲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
老子理想社会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现代社会需要重视生态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其次,个人需要注重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简化生活,减轻心灵负担,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总之,老子的理想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蓝图。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社会学院08历史刘雅婧0803401028 内容摘要:我们通常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小国寡民”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但是当今的学术界正在重新的评价与定位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子其人,确定老子生活的时代,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去,分析其合理性。
若用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合理性。
提到小国寡民,很多人会很快的联想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而这并不是古希腊人的独创,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曾明确提出过“小国寡民”的思想。
对“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历代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述。
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老子“小国寡民”思想,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老子何其人也?一、老子其人老子堪称先秦诸子中身世最不明确的一个思想家了。
下面我们就通过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对老子的身世做一个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于老子身世做了这样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1在这里,司马迁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因此他就把他知道的三个老子都下了出来。
对于一个司马迁都搞不清楚的先秦人物,我们又将如何来确定他的身份。
笔者认为,首先,通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周太史儋不是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通过张松辉先生的研究,在韩愈之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的,就连韩愈在《原道》之中所提出的质疑也更多的是处于一时的激愤,而不是冷静思考之后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简析作者:窦思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这一观念不仅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更是深深植根于老子“自然无为”的道论。
“小国寡民”的思想中,不乏对社会文明的描绘,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还是政治上,都彰显了老子对一个应然的“内自足外无所慕”的社会的深深思考。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作者简介:窦思铭,女,1987年3月3日生,籍贯:河北衡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春秋时期,礼废乐崩,社会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动荡,“礼乐不兴”导致“民无所措手足”,面对这一局面,出身史官的老子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构建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念。
一、小国寡民的理论基础“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本体,它是无物之物,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物的共相;它是无相之相,就是因为它是一切相的共相,老子认为,道是一个绝对体,它无声无形,先于天地而存在。
“自然”是道的一个根本特征,天下万物之本性,莫非自然。
老子的自然是指不加丝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这是道的最根本特性。
因此,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乎其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不必以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作为万事万物的规律要效法自然,故而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
与自然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
无为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如果说“自然”是万事万物本身的特征,那么“无为”则具有主体性的含义,“无为”针对的是有主體性的人,人对于物要无为。
这里的“人为”指的是不必要的作为,即是强作妄为,“无为”与此相反,指的是掌握规律并因循规律,这是“无为”的本来意思。
在自然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是“无为而治”,而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坐而待治,而是按照自然之道,贯彻无私的原则,“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亦即要无私无执,顺应事物之规律。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还有就是老子设想的“共存”的和谐的区域关系。邻国相望,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的冲突,没有战争,没有争夺,这是何等的理想状态。这正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足者福”以及第四十六章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 下,结合自己的理 两千字

谈老子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 整体有逻辑的说一下,结合自己的理两千字老子,即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著有《道德经》等重要著作。
他思考了人类社会的本源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
他的理念强调了个体的自由、自然和和谐的境界,主张依靠道德和内在力量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老子的理想社会可以概括为“小国寡民”。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小而有序的社会,以小团体和小政府为核心,寡民指的是相对较少的人口。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追求的是自然的豁达和宁静,使人们能够从繁忙和混乱的现实中解脱出来。
老子的理想社会首先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从容。
他主张在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中,政府应当尽量减少干涉和管制,以实现人们的自由发展。
他认为政府的干预过多只会限制人们的自由,而较少的人口有利于减少政府的控制,使社会更具自由度。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可以摆脱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其次,老子的理想社会强调了自然和谐。
他认为人类社会应当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运行,而不是人为地去干预和改变。
他形象地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之而不争”,即任由自然发展而不做过多干预。
他主张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并追求自然界中的平衡与平和。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摒弃过于张扬和追求物质的欲望,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此外,老子的理想社会倡导了道德的建设。
他认为道德的力量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道德教化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规则和规范,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不为的方式来引导人们,使社会自发地达到和谐与秩序。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应该以目的论和关心他人为基础,遵守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助。
这个理想社会的核心是让个人能够以自由而从容的方式生活,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尽管这个理想对于现实社会来说或许有一定的难以实现性,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求平和、自由和内省的目标,并对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个体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
2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小国寡民思想内涵: (2)(一)背景:广土众民,诸侯争霸 (3)(二)新解“小国寡民” (3)(三)小国寡民下的社会效应 (4)二、“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内容 (5)(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5)(二)小国寡民,君主有为 (6)(三)小国寡民,德治天下 (7)三、小国寡民作为治国思想的历史验证 (10)(一)以柔克刚,无为而治 (10)(二)克勤克俭,德治天下 (10)(三)加强皇权,励精图治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3)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摘要: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历来备受争议,本文将“小国寡民”思想放置到整个老子思想体系中来浅析它作为“道法自然”的具体实践的治国之道。
通过剖析“小国寡民”思想的内涵,从“无为而治”、“君主有为”、“德治天下”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小国寡民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的可行之处。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治国方略;至德之世According to the XiaoGuoGuaMin Lao tze thoughtAbstract:The small size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aozi as a core, and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this will be the small size and the people," Lao Tzu thought put in to the light to analyze it as a "natural" law, the practice of good govern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small size of the people," thinking, meaning "from nothing as a rule, the "monarch" and "world" by virtue of 3 detailed argumentation isolated citizens of a small State as a viable means of social management.Keywords: Lao zi; Small country with few people; governing strategy;to Germany in the world前言“小国寡民”见于《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治之至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社会学院08历史刘雅婧0803401028 内容摘要:我们通常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小国寡民”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但是当今的学术界正在重新的评价与定位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子其人,确定老子生活的时代,将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去,分析其合理性。
若用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合理性。
提到小国寡民,很多人会很快的联想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而这并不是古希腊人的独创,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曾明确提出过“小国寡民”的思想。
对“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历代学者都有着不同的阐述。
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老子“小国寡民”思想,首先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老子何其人也?一、老子其人老子堪称先秦诸子中身世最不明确的一个思想家了。
下面我们就通过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对老子的身世做一个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于老子身世做了这样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1在这里,司马迁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老子才是真正的老子,因此他就把他知道的三个老子都下了出来。
对于一个司马迁都搞不清楚的先秦人物,我们又将如何来确定他的身份。
笔者认为,首先,通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周太史儋不是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通过张松辉先生的研究,在韩愈之前是没有人提出过质疑的,就连韩愈在《原道》之中所提出的质疑也更多的是处于一时的激愤,而不是冷静思考之后的结果。
2并且在1973年出土的《文子》残简中有着“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
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
”3”因此我们说“孔子问道于老子”这样一个事件是可信的。
那么在孔子死后百余年才出生的自然不可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老子。
其次,老莱子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老子呢?我们也有证据证明老子和老莱子其事实上是两个人。
首先,在《庄子》中,有关老子的记载有20条,都呼为老聃或老子,另有一条关于老莱子的事,说明在庄子那里,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人。
其次,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与周则老子;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4因此我们可以说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个不同的人。
从而,我们得出结论,我们这里讨论的老子,就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的,李耳。
二、老子的生活的时代前文中,我们确定了老子其人,便也相应的确定了老子生活的时代。
老子是春秋中期的人。
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呢?春秋时期原来的井田制几乎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经济基础的改变促进了上层建筑的变化。
在政治上,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诸侯国不再听周天子的号令,争霸战争十分激烈。
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对当时的社会做了这样的描述:“天下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5在《道德经》七十五章又再次写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6由此可见当时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水深火热,困苦不堪。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小国寡民”的主张。
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的“小国寡民”在《道德经》第八十章明确的提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的“小国没有多少人,即使有武器却不用,使得人民重视生命而避免流动。
虽有船车,没有地方乘用它;虽有兵甲,没有地方陈列他们;使得人民重新又回到结绳记事的年代。
满意他们的饮食,喜爱他们的服装,高兴他们的风俗,安于他们的居处。
邻国相互眺望,鸡犬的叫声彼此都听见,人民活到老死都没有相互往来过。
”8对于老子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我们的先辈们很多人对此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3种。
其一为持基本否定态度。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范文澜,白寿彝等先生。
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道:“道家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奴隶社会向原始社会的逆转。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9他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界定为洪荒未来的原始社会,从而对此持基本否定态度。
其二为持半肯定半否定的态度。
这种观点则以任继愈先生为代表。
他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说“老子提出的解决反感错了,却不能说老子对不合理现象的攻击也错了。
”10这也就是说老子批判现实社会是对的,但是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确实错误的。
其三为虚化小国寡民思想的实质内容。
冯友兰先生提出“《老子》第八十章所说的并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11这便将老子的小国寡民实质虚化了,而仅仅将其看作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但是却都未能看到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真正闪光点。
对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笔者认为应该持基本肯定态度。
因为老子的“小国寡民”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误解的原始社会,而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的初期阶段,没有车船,兵甲,文字等东西,后来人们发明了这些东西,但是在使用了一个阶段后,又发现这些东西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于是又自觉的将他们放置在一边不再使用。
这之后,人们回归了那种最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这才是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
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人们自觉的自然回归,是一个更高的文明形态。
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一下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四、“小国寡民”的合理性笔者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重构。
首先,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结构。
我们上文说道《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对当时的社会情景做了一个描述。
我们在来看第八十章的内容,可以发现老子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正是针对“天下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种现象提出的解决措施。
笔者认为虽然老子的思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却给当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一种精神的希望。
让他们可以期待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其次,在《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中描绘了“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的现象。
在“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笔者认为老子提出使民重死的目的在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一般说来一个人越不怕死,在战争年代他就越勇敢,也就越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而当每一个都看重生死的时候,人心求稳,当对和平稳定的年代也就将到来。
再次,老子的“小国寡民”中的人们都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的,这样的人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幸福感是很高的。
而幸福感很高的人一定不会想着征战等暴力的事情,如果真的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就不再存在,人民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
因此我们说老子重构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最后,笔者认为即使是争议最大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我们看到的是诸侯国之间连绵不断的争霸战争,如果真的能做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就可以壁面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就可以避免冲突了。
而且笔者认为老子并没有要求人与人之间都不要往来,而是指的是村与村之间的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是国家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因此笔者认为这之中是有其合理性的。
五、结语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而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小国寡民”思想虽然存在着细节上的缺陷,但却对当时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我们不论在道德上,还是在价值判断上,都理应对“小国寡民”思想做出一个基本肯定的评价。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shibu/24shi/shiji/sj_063.htm。
2、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版。
5、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6、强昱:《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7、黄丽沙:《剖析西方与东方的乌托邦主义之源——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老子的“小国寡民”》,《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shibu/24shi/shiji/sj_063.htm。
2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46页。
3《文子》卷一《道原》,《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49页。
4《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第1735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9页。
5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33页。
6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70页。
7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80页。
8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81页。
9《中国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77页。
10《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0页,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77页。
11《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册,第60页。
转引自: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