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80章 小国寡民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解析第八十、八十一章

《道德经》解析第八十、八十一章第八十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①,以其无以易之也②。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④ ,是谓为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⑤。
[注释]①先:胜过。
②易:代替,改变,取代。
③受邦之訽:受:承担;邦:国家。
之:代词,代表此,这些等,如为之感动。
訽(gou):通“垢”,即耻辱。
④不详:此指祸害,祸殃。
⑤正言若反:即如果将此话反过来说。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水的柔弱。
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没有谁能照此实行。
所以圣人这样说:“能承担起国家免遭耻辱的责任,才配称国家的君主;能承担起国家避免发生灾祸的责任,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如果将此正话反说,便是:使国家免遭耻辱、避免发生灾祸,是君主或君王的责任。
【解析】第八十章大道若水水若道:“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水的柔弱。
”——“柔弱”、“攻坚克强”,明指水之特性,亦暗喻“道”之特性(无形、无声、无迹)。
故,水至柔,亦至道,水若道。
道若水:“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没有谁能照此实行。
”——“柔能胜刚,弱能胜强”,水与道皆有此特性,然此指道而非水,如“天下没有不知道的,没有谁能照此实行”,显然意指道。
故,道若水,水亦道。
圣人若水循道:“所以圣人这样说:‘能承担起国家免遭耻辱的责任,才配称国家的君主;能承担起国家避免发生灾祸的责任,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如果将此正话反说,便是:身为君主或君王,就要使国家免遭耻辱、避免发生灾祸。
”——“免遭耻辱”、“避免发生灾祸”,不就是追求平衡和谐吗?追求平衡和谐,不就是按“自然规律”办事吗?然而按“自然规律”办事之最佳办法或手段,不就是要效法水吗?全篇以水论道,以水喻道,最终圣人则以若水循道作结(暗含)首尾贯通。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

老子“小国寡民”新论《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
“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
《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标签:老子;小国寡民;统治术;庄子;政治观念“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此概念,学界一般以为当理解为国小民少,是《老子》所设定的理想社会。
通观《老子》全文,笔者以为“小国寡民”当如河上公注所理解的“小其国而寡其民”,即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实是一种统治术,因为其后有三个可以视为统治术的“使”字。
只是后来《庄子》等书去掉了“使”字,从而消解了其统治术之义,使得“小国寡民”成为一种理想社会。
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思想的具体论述见下。
今本(王弼本)《老子》八十章作:“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甲本《老子》作:“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帛书乙本《老子》作:“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第80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80章感悟分享
摘要:
一、道德经第80 章的概述
二、感悟分享的主要内容
1.使国家变小,人民稀少
2.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感悟分享的启示
正文:
道德经第80 章的感悟分享主要探讨了如何使人们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阐述一些观点,教导我们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作者提到要使国家变小,人民稀少。
这意味着政府要减小管辖范围,减少对民众的控制,让民众有更多的自由。
这样才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加自在、快乐。
其次,作者强调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
这意味着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轻易冒险,远离家乡去寻求未知的生活。
人们应该知足常乐,安于现状,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接着,作者提到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这是告诉我们要享受现有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而应该追求心灵的满足。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最后,作者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强调人们应该保持和谐,不要互相干扰,尊重他人的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安心生活,享受平静的人生。
通过道德经第80 章的感悟分享,我们可以认识到,要想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就需要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知足常乐,追求心灵的满足。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国寡民”?

老子为什么提倡“小国寡民”?《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长期的大一统环境之下,我们中国人一向都有比较强烈的大国情怀,排名世界第一的人口和世界第四的国土面积,也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和骄傲。
但老子为什么推崇的却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群体环境呢?原因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里怎样定义“大国”和“小国”,第六十一章:“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处下,则能取小国,小国处下,则能取于大国。
“取”是兼并的意思,把小国纳入大国之内。
不论是历史上的“招安”也好,投奔也好,对于这些主动“入事”的小型集团,基本上会给予比较宽厚的政策。
建制得以保留,甚至能得到自由度比较高的“自治”。
所以这样而成的大国,事实上是自治型小国的联合体,类似于当时的分封制,但又不等同于分封制,因为小国是有自己愿景的。
老子比较认可“自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自化即自治,人民自然会知道如何实现自我管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居住饮食,甚至语言文化都有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自上而下去管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自下而上的制定治理方针,这也是“以百姓心为心”的道理。
以前,姜子牙和周公旦分别分封为齐国和鲁国。
姜太公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理”,保留原来的风俗,简化一应礼仪。
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费了很大的力气举国推行周文化。
这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就使得齐国越来越强,最早称霸;而鲁国越来越弱,最终覆灭。
老子并不是不能治大国,而是指出,要像“烹小鲜”一样的治大国。
大国就像一盘大菜一样,由许许多多的“小鲜”而组成。
道德经学用者感悟:读老子第八十章新悟

道德经学用者感悟:读老子第八十章新悟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历代许多文人学者对老子的第八十章很多都带着批判的观点。
有说春秋战国的老子,因为看到诸侯列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危害,而抒发出的一种美好而不现实的愿望;近代有的学者,干脆认为这是虚幻的乌托邦主义;还有一些人认为老子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不好解说的等等。
那么这些说法对不对呢?“道可道非常道”,每一位学者站在自己所在的角度来看老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然会有各式各样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道德经》第八十章的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直以来,这八十七个文字,都被看成是老子的一种社会理想,或者只是为弱小国家提供的一个自处方案。
但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道德经》5年之后,从第八十章的文字中,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个情景:老子完全是在透过了历史的风尘,在说未来的世界-------那是一个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到的一个世界大同的社会;那是一个经过了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最后修之于天下而消除了私欲和战争,最终进入到一个“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的真正的和谐社会。
何以为证?第一、从被后世称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中,其所描述总结的宇宙自然真相和揭示世界万物生命规律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老子所站的高度,绝对不是普通的人能够想象的。
他放在最后80章才说的这个景象,应该是老子在“致虚极守静笃”中,看到的人类社会发展最终返璞归真的、与自然圆融一体的必然结果。
所以这篇章描绘的,应该是未来世界的景象——这是一个全人类高度互助共荣的社会形态,也是我们今天称谓的“地球村”。
第二、我们要特别注意“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句话,“使”在这里是“让”或“令”的意思。
《道德经》小国寡民:保持淳朴,人生自得其乐

《道德经》小国寡民:保持淳朴,人生自得其乐
《道德经》小国寡民:保持淳朴,人生自得其乐。
在《道德经》之前的篇章之中,老子就说过“绝圣弃智”的道理。
很多人这个时候特别诧异,认为智慧不是好的事物吗,为什么要抛弃呢?
其实老子的意思并非是完全的抛开智慧,而是去除自己内心的伪诈心思,因为智慧本来是一个好的事情,但是很多人拥有智慧之后,却没有形成好的影响,而是用智慧来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用智慧衍生出狡诈的手段,满足自己无休的贪欲。
最后引发的是祸端,也是民不聊生的状态,甚至往大了说,就是一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老子强调“绝圣弃智",让内心保持淳朴。
在《道德经》的”小国寡民“之中,老子就讲述了返璞归真,保持淳朴的一个道理。
《道德经》’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建立的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功效十倍百倍于人的各种器具,也不使用。
使人们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必要去乘坐,有甲兵却没必要去布阵交锋。
使人们恢复到使用结绳记事的远古自然状态之中去。
让人们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静的住所,和乐的风俗。
邻国之间能够互相看得见鸡犬之声,能够互相听得到,人们直到死都没有交往过。
老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晚期,当时战乱,贫穷,饥饿,贪婪,这一些糟糕的状态都充斥着整个时代,当时的人们生活民不聊生,百姓哀声遍野,所以老子就对于这一现象说出了自己的愿景。
道德经80章原文

道德经80章原文
道德经的第 80 章原文如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扌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段原文描述了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其中,“善行无辙迹”指的是善于行动的人不会留下痕迹,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影响。
“善言无瑕谪”指的是善于言语的人不会有任何瑕疵或缺陷,即他们的话语流畅、准确、有力。
“善数不用筹策”指的是善于计数的人不需要使用筹码或其他工具,即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计算出结果。
“善闭无关扌而不可开”指的是善于关闭门户的人不需要使用锁或扌,即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关闭门户,而且无法被打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指的是善于打结的人不需要使用绳子或其他束缚物,即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打结出难解的结。
这章原文还提到了“袭明”,指的是袭明之人,即那些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人。
这些人能够成为他人的老师,也能够从任何事物中获取启示和灵感。
同时,原文也强调了重视师道和师徒传承的重要性,以及珍惜资源、不浪费的美德。
道德经的第 80 章原文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包括行动与言语的适度、计数与门锁的精妙、学习与传承的重要性、珍惜资源不浪费等。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0章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①。
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
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
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
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
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导读】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
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读】
老子在本章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一个小国寡民的乌托邦。
这里国家不大,人民稀少,生活资料充足却不奢侈,百姓安逸却不沉湎于享乐,国与国之间相邻,却没有争端。
在这里百姓饮食甘甜,服装美好,居所安适,可以说是乐生安死,无忧无虑。
然而,也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倒退,认为这是消极的复古,甚至认为老子希望人们“老死不相往来”是一种反社会的思想。
这其实都是断章取义,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
老子之所以构建出这样一个乌托邦,是因为看到了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现实。
他一方面将现实和理想对比,通过理想中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黑暗和邪恶——这一切都是因为统治者不知道爱惜百姓、肆意妄为造成的。
从而告诫统治者应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不可任意干扰残害百姓。
另一方面,他通过“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希望能转变统治者争强争霸、武力扩张的错误观念。
希望他们不要贪多求大,而是将教化百姓、爱惜百姓放在首位。
同样“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语境中并不是要人们断绝和其他人的关系,而是大家都安居乐业,过着衣食充足的生活,没必要互相往来、互相打扰。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理想既不反动,也不落后,而是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对现代的社会建设、城市规范、资源分配都极具参考意义。
【哲理引申】
老子塑造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里“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数千年来不知引起了多少文人的幻想,从《列子》中描述的华胥氏之国,到《聊斋志异》中刻画的神仙居所,人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社会。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少年之时即抱有“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愿望,可惜当时政治混乱,礼乐崩乱,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完全无法实现。
开始,他做过州县里的小官,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对污浊员m的官场氛围十分厌恶,不愿意屈膝权贵,因此仕途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理想还没完全破灭,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年)最后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
此时,他已过了“不惑之年”。
但倔强的性格和正直的为人让他当官后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同僚们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在归乡之时,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显示了自己宁愿贫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由于农田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他的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向世俗低头,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拒绝了。
陶渊明并非悲观厌世,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构建着自己的理想社会,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受到老子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几乎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然而,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
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的感悟,正是他心中的悲哀。
桃源这样的理想所在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欲望肆虐、贪虐横行的当时,根本无法实现。
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然而,他笔下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源,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处灵魂的寄托。
李白《古风》诗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杜甫《北征》诗说:“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明代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
”桃花源便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有恬静、安宁的生活,也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中的理想者在此休憩心灵,在此获得慰藉。
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但老子所提到的美好品质——不争守下、戒骄戒躁、寡言厚德等,都是人们可以亲身践行的。
只要努力做到如此,何处又不是桃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