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PPT

合集下载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
《陶渊明〈形影神〉的生存论意蕴》,《九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ppt课件
2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ppt课件
4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ppt课件
8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ppt课件
9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优秀课件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优秀课件

十 五 章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4
二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六 章
是以圣人终日行,
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10
六 谷神不死, 章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11
七 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12
七 章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
13

章 上善若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十 二
则盈,蔽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
39
二 十 二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章 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
归之。
40
希言自然。
二 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三 章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17?
十 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叁 文段赏析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注释】
• 宠辱:荣宠和侮辱 • 宗:祖宗,祖先 • 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
肆 作品鉴赏
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 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 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 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 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壹 感悟
要按照大道的方式去创造去做事,在坚持道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断积累。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光这些还不够,还要学会顺势而为,了解形势,这样才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贰 启示
为人父母,不要觉得是自己养育了他,就凭借这点去压制孩子 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想着控制他。有些事情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相信他们自己解决问 题。孩子虽然是父母生育的,但是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有了具体的形状。周围的环 境使万物得以生长。道受尊崇,德被珍贵,不妄加干涉而是 万物顺应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是万物生长 作育,是万物成长成熟,是万物得到养护保护。生成万物而 不占有,化作万物而不把这当做是凭借倚仗,长养万物而不 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道德经导读 ppt课件

道德经导读 ppt课件
道德经导读
道德经中的经典语录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3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42】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60】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导读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 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 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 国的信任和依赖;
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 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 从大国。 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道德经导读
5201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 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现代《道 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 5162字。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 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 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 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 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导读
解读心得: 1.天地万物皆有所属,天地万物都是一种客
观存在。万物不因天地之仁而生,百姓也不因 圣人之仁而生。他们共生的原因,是一种客观 上的互相需要,相辅相成。这就告诉我们要保 持一种客观的态度看事物、看问题。

道德经PPT教学讲义

道德经PPT教学讲义
, 身 生且 而 。久 身者 先, ,以 外其
7 章
8
夫正與居處水上
唯善善善眾善善
不治仁地人利若
爭,,,之萬水
故事言心所物。
無善善善惡而
尤能信淵,不
。,。。故爭

幾,






8 章
9
功富金揣持 遂貴玉而而
9 章
身而滿棁盈
退驕堂之之
,自莫不不
天遺之可如
之其能長其
道咎守保已
。。。。。
: :-
下上 篇篇
老 子
38 1

81 37 德
章章 經
1
玄 玄此 故 有 無 名 道 之 。兩 常 常 名 名 可 可 又 者有無,,名道 玄 同欲欲萬天,, , 出,,物地非非 眾 而以以之之常常 妙 異觀觀母始名道 之 名其奇。。。。 門 ,徼妙 。 同。。
謂 之
1 章
2
道公 凶 常 復復 篤
,, 。 曰 命歸 ,
道公 明 。其 萬
乃乃 。 根 物
久王
,並
,,
歸作

16 章
19
]
:[
百 功 悠 信 其下 太
姓 成 兮 不 次知 上
皆 事 其 足 畏有 ,
謂 遂 貴 焉 之之
我 自 然

言 ,
, 有 不 信
,, 其其 次次 侮,

焉 之親
。 。而



17 章
20
11
故 之鑿 用埏 之三 無 有 用戶 。埴 用十 之 之 。牖 以 。輻 以以 以 為 共 為為 為 器 一 用利 室 , 轂 。。 , 當 ,

道德经全文ppt-含部分难点注释

道德经全文ppt-含部分难点注释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shè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之胜 刚,弱之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 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 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 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犹兮其贵言哉。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诎,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解读道德经》课件

《解读道德经》课件
《解读道德经》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道德经》简介 •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 《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 《道德经》的实践与应用 • 《道德经》的争议与批判
01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的作者与历史背景
作者
老子,又称李耳,是中国古代哲 学家,生活在春秋时期。
历史背景
《道德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 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1 2 3
坚定自己的信仰
对于《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应坚定自己的信 仰,不被外界的争议和批判所动摇。
深入思考与实践
《道德经》的学习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入思考,更 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体验,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和领悟。
不断学习与反思
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应不断学习、反思 、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和立场。
反者道之动的智慧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道的运动规律。
反者道之动的意义
反者道之动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它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而把握机会和应 对挑战。在人类社会中,反者道之动可以消除消极和过度的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中可以借鉴《道德经》 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员 工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减少过 度干预和强制性管理,激发员工
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重视内在品质
企业可以通过培养员工的内在品 质,如诚信、勤奋、创新等,来 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和谐共生
企业应遵循《道德经》中的“道 法自然”思想,注重与内外部环 境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道德经全文PPT课件

道德经全文PPT课件

57页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61页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12页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页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页
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6页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28页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1页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
a
1
《道德经》演讲大纲
一、前言:《道德经》介绍 二、作者介绍 三、创作背景
a

2
《道德经》概述
基本介绍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 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 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 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 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a
16
前言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 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 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所谓“道”,是 指“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 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而“德”则是“道”的展开,是 “道”在人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a
12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 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
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 的一系列主张
a
13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 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 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 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 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 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 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 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 《道德经》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 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 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 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a
7
作者介绍: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 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 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a
8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 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 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 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学术研究(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 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 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 “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 “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 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 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a
14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 《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 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 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 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 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 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4] 。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 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 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a 誉为万经之王。 15
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 真实(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 于化境。
a
17
前言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 中,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 手合作,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 化的一大特色。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 情怀,道家呢?是出世、超世,还是 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
a
3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 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
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 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a
4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 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 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 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 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 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 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 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a
5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 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
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 都通向了“道”
a
6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 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 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 “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a
18
前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一书 的作者即如司马迁所说,是“周守藏室 之史”,他的生平与《老子》一书的内 容也不妨分开讨论。今人所读《老子》, 多以王弼注本为主,再参酌帛书本、竹 简本,稍加损益。
a
19
前言
老子看待天下大乱,把焦点置于“人的认知 能力”上,若是认知偏差,则欲望随之错乱, 所以他但愿百姓“无知无欲”。老子其实另有 所指,希望认知可以由“区分”提升到“避 难”,再提升到“启明”,亦即以道观物,化 解贵贱,抵达一往平等的境界。由此显示老子 为何强调“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若是回溯根源,仍须说明何谓“道”,以及人 生修行之法:虚与静。
a
11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 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 《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 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 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 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 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 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a
9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 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a
10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 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 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 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 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 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 周都深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