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道德经ppt精品课件

老子其人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 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 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 汉族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 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 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 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 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 1.熟读并背诵课文。 • 2.课外阅读《道德经》的其他章节, 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 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 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 汉族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 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 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 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 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 1.熟读并背诵课文。 • 2.课外阅读《道德经》的其他章节, 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老子》(《道德经》)简介课件

评价
•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 • 德.法.英.美.日等国家今天都兴起了”老子 热” • 德国大小商店都有《老子》的翻译本。 •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用”治大 国若烹小鲜”来阐述政策。 • 尼采说:《老子》一书,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 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许多诺贝尔获奖者把发明发现归公于老子。
《老子》(《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
• 《老子》的撰成年代推测: • 1、老子自著,成熟于《论语》之前。 • 2、《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在《论语》 《孟 子》、《庄子》之后。 • 3、《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 • 学界观点: 先秦典籍中,有多数从不同的角度描 述了老子学说,内容大抵相同,与《老子》一书的 内容基本相符。而且《老子》较之《论语》,其思 想体系更加成熟,而且文体与《孙子兵法》有相似 之处,因此,认为其成熟年代应该晚于《论语》, 与《孙子兵法》基本同时(战国初期)。
•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在《中 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哲 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 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 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 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 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 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 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 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 到启发。”
老子帛书乙本
5.《老子》的世界传播及评价
• 《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 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 经.《道德经》一书在汉代以前称为《老子》, 西汉时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作《老子章句》, 所以才有了《道德经》的名字。 • 在中国众多古典名著中, 《道德经》一书对世 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 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有”万能智慧之书”之称。
《道德经》讲座 ppt课件

《陶渊明〈形影神〉的生存论意蕴》,《九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ppt课件
2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ppt课件
4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ppt课件
8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ppt课件
9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ppt课件
2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ppt课件
4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庄子》的《逍遥游》与《齐物论》
大小之辨与物性平等
《列子》的《力命篇》与《杨朱篇》
万物自化与自私的合理性
与其高调“无私奉献”,不如在合理范围内 满足各自的“私”。成就众“私”,才能满足一 己之“私”。从“大公无私”到“大私即公”。 真正的“公”不过是协调、控制各自的“私”, 让“众私”皆有所就,各得其所,各安其居,各 乐其业。
ppt课件
8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ppt课件
9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优秀课件

十 五 章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4
二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十
六 章
是以圣人终日行,
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10
六 谷神不死, 章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11
七 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12
七 章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
13
八
章 上善若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十 二
则盈,蔽则新,少则得,
章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
39
二 十 二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章 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
归之。
40
希言自然。
二 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三 章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章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17?
十 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节选ppt课件

无为而治
在教育中,教师不应过度追求成绩和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 主权和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05
老子思想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01 02
无为而治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加干预。在企业管理中,这 可以表现为给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和创造性空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 创新精神。
守柔处下
老子认为守柔处下是最高明的策略。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保持 谦逊和低调,避免过度扩张和冒险,保持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环境保护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治理
老子的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治理 中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自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个人修养
老子的思想提倡“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启示我 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注重个人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的核心内容。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
老子的思想对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到了韩国、 日本、印度等国家,成为了东方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哲学
宗教信仰
老子的思想对一些宗教信仰也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例如,道教就以老子的 思想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体系 。
老子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也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很多西方哲学家都曾经研究 过老子的思想,并从中汲取灵感。
无为而成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追求反而能得到更多。在生活中, 这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不过度强求,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和美好。
在教育中,教师不应过度追求成绩和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 主权和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05
老子思想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01 02
无为而治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即让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加干预。在企业管理中,这 可以表现为给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和创造性空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 创新精神。
守柔处下
老子认为守柔处下是最高明的策略。在企业管理中,这可以理解为保持 谦逊和低调,避免过度扩张和冒险,保持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环境保护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治理
老子的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治理 中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自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个人修养
老子的思想提倡“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启示我 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注重个人修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的核心内容。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
老子的思想对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到了韩国、 日本、印度等国家,成为了东方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哲学
宗教信仰
老子的思想对一些宗教信仰也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例如,道教就以老子的 思想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体系 。
老子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也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很多西方哲学家都曾经研究 过老子的思想,并从中汲取灵感。
无为而成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刻意追求反而能得到更多。在生活中, 这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不过度强求,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和美好。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青年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馆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天下。
担任馆长时期,孔子多次来请教关于“礼”的问题。(龙)
老年时,老子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感到无奈,辞官西行。
yĬn
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请,
写下《道德经》后,出关销声匿迹。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与庄子合称“老庄”。
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鲁迅文章———斗争精神
本质、根本性的原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真正不朽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代词,指各类事物。 持:持守,把握,保持。
兆:动词,显露出征兆。 泮:同“判”,分离。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
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
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自我吹嘘者没有做出实际的功劳,
自恃骄傲者不能被别人认同。
zhuì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表示假设,如果。
处:做。
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脚。 想要比别人高,看得更远。 站不稳,容易跌倒。
。“ 死而后已 ,
不亦远乎 ”
三纲
八目
四心
四端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
知人论世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大概比孔子大20岁。姓李名耳,字聃(dān)
担任馆长时期,孔子多次来请教关于“礼”的问题。(龙)
老年时,老子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感到无奈,辞官西行。
yĬn
骑青牛西行至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请,
写下《道德经》后,出关销声匿迹。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与庄子合称“老庄”。
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鲁迅文章———斗争精神
本质、根本性的原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真正不朽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代词,指各类事物。 持:持守,把握,保持。
兆:动词,显露出征兆。 泮:同“判”,分离。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
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
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自我吹嘘者没有做出实际的功劳,
自恃骄傲者不能被别人认同。
zhuì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其:表示假设,如果。
处:做。
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踮起脚。 想要比别人高,看得更远。 站不稳,容易跌倒。
。“ 死而后已 ,
不亦远乎 ”
三纲
八目
四心
四端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
知人论世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大概比孔子大20岁。姓李名耳,字聃(dān)
《解读道德经》课件

《解读道德经》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道德经》简介 •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 《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 《道德经》的实践与应用 • 《道德经》的争议与批判
01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的作者与历史背景
作者
老子,又称李耳,是中国古代哲 学家,生活在春秋时期。
历史背景
《道德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 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1 2 3
坚定自己的信仰
对于《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应坚定自己的信 仰,不被外界的争议和批判所动摇。
深入思考与实践
《道德经》的学习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入思考,更 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体验,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和领悟。
不断学习与反思
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应不断学习、反思 、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和立场。
反者道之动的智慧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道的运动规律。
反者道之动的意义
反者道之动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它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而把握机会和应 对挑战。在人类社会中,反者道之动可以消除消极和过度的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中可以借鉴《道德经》 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员 工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减少过 度干预和强制性管理,激发员工
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重视内在品质
企业可以通过培养员工的内在品 质,如诚信、勤奋、创新等,来 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和谐共生
企业应遵循《道德经》中的“道 法自然”思想,注重与内外部环 境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contents
目录
• 《道德经》简介 •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 《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 《道德经》的实践与应用 • 《道德经》的争议与批判
01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的作者与历史背景
作者
老子,又称李耳,是中国古代哲 学家,生活在春秋时期。
历史背景
《道德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 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1 2 3
坚定自己的信仰
对于《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应坚定自己的信 仰,不被外界的争议和批判所动摇。
深入思考与实践
《道德经》的学习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入思考,更 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体验,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和领悟。
不断学习与反思
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应不断学习、反思 、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解和立场。
反者道之动的智慧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道的运动规律。
反者道之动的意义
反者道之动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它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而把握机会和应 对挑战。在人类社会中,反者道之动可以消除消极和过度的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道德经》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无为而治
企业管理中可以借鉴《道德经》 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员 工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减少过 度干预和强制性管理,激发员工
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重视内在品质
企业可以通过培养员工的内在品 质,如诚信、勤奋、创新等,来 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和谐共生
企业应遵循《道德经》中的“道 法自然”思想,注重与内外部环 境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中班会 国学经典导读 《道德经》 课件 (25张PPT)

• 老子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 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 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 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 •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肆 作品鉴赏
01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 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02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 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03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 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
壹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 思想 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之后为 《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 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肆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 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 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 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 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 •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肆 作品鉴赏
01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 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02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 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03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 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
壹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 思想 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之后为 《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 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肆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 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 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 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 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分说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那么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们都喜欢想高处走,待在高处。但那个 位置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待在那 里的。这句话跟一句俗语很接近:忍一时, 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道德经》分说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个人的理解是,居住在善地,肚 量大一点,与他人相处要仁慈,言语上要 有诚信,善于治理政事,做事要有能力, 行动的时候呢那善于抓住时机。对一个人 来说,不与人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虑。
道的定义
《道德经》里面有段话,指出了道的定义。 这段话,在我看的这个版本里面的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跟万物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怎么来的
德是什么
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 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 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
《道德经》分说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可道”的,但不是“常道”; “名”是“可名”的,但不是“常名”。
《道德经》的注释
《老子》不仅版本众多,注释者更是历代 不断。我们现代人读它总觉得有障碍,这 种障碍首先是思想上的。解决这样的障碍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看前人跟他人的注释。 另一方面大概可以说是文字那个方面的障 碍。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 对古人那个时 期的事情知道的并不多。我们根本不知道, 过去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多少东 西是他人添加进去的。
《道德经》分说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 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里面提出了民争、民盗、民乱的原因分 别是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放在今 天这个社会,该怎样去理解呢?或者说, 民争、民盗、民乱的原因是什么?
《道德经》分说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 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对这一章,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道是相互 矛盾的。用的时候呢,总感觉有哪些地方 是存在缺陷的。渊兮,好像是万物之宗; 湛兮,好像是存在的。后面的那一句,就 有点迷茫了。老子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家 的孩子吗?这样解释的话,怎么也讲不通。 不是吗?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
“有”跟“无”存在怎样的关系
文中的第一章有这么一段话: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什么是“无为”
文中有两句跟“无为”有关的话。分别是: “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之治,虚 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道德经》分说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描述的是圣人处事的准则是:无 为。行使的教人方法是:不言。前面解释 过了无为是有为。那么不言呢?是不说还 是说? 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 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几句话需 要认真的揣摩,才能将其转换成自己的东 西。
《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道德经》,按现代人的说法,共分为两 个部分,分别是:《道经》与《德经》。 《道经》描述了修道的方法,指明了道的 含义,“有”“无”两者间的关系等。 《德经》,总的来说,讲的是个人的行为 准则,包含了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处 (用)人之道,处(做)事之道,以及做 人之道。
《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道德经》分说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 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 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的作者
据说,《道德经》,或者说《老子》,由 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老子的本名是什么, 什么时期的人,他的形象、经历又是什么? 历史上存在的争议太多。我不是学历史的, 对这些话题,不作过多的描述。
《道德经》的版本
自成书以来,老子的版本众多(版本,在汉语中 大概可以指印刷术发明以来印制书籍的版次。所 以,木板印刷、活字印刷的书籍都有版本。不过, 帛书、简书或者其他形式的书籍是否也有版本问 题呢?由于简帛书籍一般为手写,是否可以称为 版本,我无法肯定请大家指出。或许学界也将简 帛等形式的老子也称为版本,但是我们现在不会 将手稿称为书籍。)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通行 本指王弼本、傅奕本。
道德经
杂谈《道德经》
《道德经》的起源 《道德经》的作者 《道德经》的版本 《道德经》的注释 《道德经》里面的内容
《道德经》的起源
《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德经》 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 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 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 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把里面的所有内容, 从第一章讲到最后一章。不是我不想说, 而是我想让你们自己找答案。我先把里面 的内容给大致的串一下,给你们提供一个 思路。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关键在于你自 己。
《道德经》总论
道的定义 道跟万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万物是怎么来的 “有”跟“无”存在怎样的关系 什么是“无为” “德”是什么
《道德经》分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对应了哲学里面,或者说以前的政 治课里面的一个观点:透过事物现象看本 质。
《道德经》分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一句话,对应了哲学里面,或者说政治 课里面的另外一个观点:对立统一或者说 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