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合集下载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引言概述:《熊春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熊春锦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介绍《熊春锦道德经》的原版全文及译文,并从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道德经的起源与背景1.1 道德经的作者熊春锦1.2 道德经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1.3 道德经与其他古代哲学著作的关系2.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2.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2.2 第二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3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2.4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2.5 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3. 《熊春锦道德经》的主要思想3.1 道的概念与含义3.2 道德经对人性的看法3.3 道德经对社会治理的思考3.4 道德经对个人修养的指导3.5 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思考4. 《熊春锦道德经》的译文及解读4.1 《熊春锦道德经》的翻译历史与版本4.2 译文的准确性与流传影响4.3 《熊春锦道德经》的解读与争议4.4 译者对《熊春锦道德经》的理解与诠释4.5 《熊春锦道德经》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5. 《熊春锦道德经》的影响与价值5.1 《熊春锦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2 《熊春锦道德经》对世界哲学的影响5.3 《熊春锦道德经》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总结:综上所述,《熊春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原版全文及译文向我们展示了熊春锦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对《熊春锦道德经》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其起源与背景、主要思想以及译文及解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熊春锦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哲学的影响,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究《熊春锦道德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食粮-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食粮-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食粮--熊春锦道德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欧洲中华康复养生学院熊春锦《道德经》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东方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中华道德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深植于华夏子孙的灵魂之中,我们的祖先对宇宙真理的认识要比现代人深刻得多,他们纵观阴阳,玄览隐显,跨越太极弦线的障碍,认识自然,掌握自然,顺应自然,是生命的真正主人。

老子的《道德经》瑰集了远古祖先们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并且亲身实践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性命圆成,回归自然。

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所撰写的《道德经》也就自然地成为人类道德论的鼻祖,老子的思想和精神,引领着我们复兴道德,回归德道。

道德,既是精神性的也同样是物质性的,这种物质特性,由于它超越人类的物理认识论的观念,暂时还不能被智观所认识和掌握,只有在慧观中才能产生真知。

这种玄观的物质特性,不因我们智识的否认而消失,始终与人类形影不离,滋养着万物众生。

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曾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这段话所揭示的就是人类生命的真谛,道光德能就是生命的源动力,德性物质在体内的流动,才使生命体中的性体系统具有活力。

“天德养神,地谷养形”。

更进一步深刻地阐发了这一生命原理。

这也就是说道的德能,以炁的物质方式,营养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系统,也就是灵魂系统。

而地上的五谷,所滋养的是我们的形体,也就是肉身。

老子曾经深刻地指出地,对于一般人、普通人而言:“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

这也就是说天上的五种德性的不可见不可观的气,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这五种道的德性能量,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支撑着体内众生(灵魂系统)的工作。

我们体内的众生,就是依赖于这五种德性的能量,才能正常地在体内担负起生命活力的各项工作。

离开这些五德能量的“炁”的滋养,我们性命两大系统中的性体系统,也就无法正常地在体内工作,生命的健康和旺盛的活力也就难以维持。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熊春锦勘校《德道经》开卷歌我爱德道能,打开头顶门,灌入身体内,滋养精和神。

我爱德道能,敞开劳宫门,吸收光和气,养心又养神。

我爱德道能,打开心胸门,增强智和慧,一生都聪明。

我爱德道能,敞开涌泉门,浊气都排尽,健康无疾病。

我爱德道能,五色五德明,绿红黄白黑,五脏各分明。

德光养心身,全身透体明,营养性和命,永做道德人。

(附加大学)《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德篇第d ì一y ī章zh ān ɡ论l ùn 德d é(38)上sh àn ɡ德d é不b ù德d é,是sh ì以y ǐ有y ǒu 德d é;下xi à德d é不b ù失sh ī德d é,是sh ì以y ǐ无w ú德d é。

上sh àn ɡ德d é无w ú为w éi 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仁r én 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也y ě;上sh àn ɡ义y ì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有y ǒu 以y ǐ为w éi 也y ě。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目录1宇宙与人体共振之窍2天地灵阳之炁是人之根3先天自然之心主宰4元神元精是人体内的真夫妻5对生命初始的亲近6虚灵本来面目在动静之间7无位真人才是人的真身8出生之前悬于天地的我9元神自然知道火候10明白了是人在光中11一灵觉照才是万年不坏之身12元神无存生机遂绝13重视先天之身方能无患14道的纲领就是真一之炁15真阳生起浑身酥软如绵16人的根在天上17性能量的神圣功能18慈悲心是开启自身宝库的钥匙19元精的感觉像性感电流20元神是身体的帝王21若能恍惚真阳必生22每个细胞都像个小元气泡泡23真阴真阳合一才能结丹24不归清洁灵物不起25人都是道德的儿女26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27神恋气而凝命依性而住28神火全凭神息29身体就是天道30身体从浊躯变为金躯31得一理忘一理32太上法门是坐直升飞机33战胜人心见天心34每个细胞都是德这种精微物质支撑的35体内真阴真阳交媾36盗取天地的大元气37元神就是人体的天38无心于物叫上德39一慎独就可以了得40返回到如如不动的本心41静中生动任其自然42静是生机的根源43万两黄金换不得一丝真气44元精就是寿命45活脱脱的一个清爽的真灵46有道指一炁混然47沉浸在虚无大窍里 1 1/58页48取天下就是修身入道49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50元精是人体的德一能量51本来属性是道生德养52大元气是不生不灭的53瑜伽动作是人与天沟通的天语54真阳在头顶拥抱阴精55元精不再无知地流失56内外交感互动57用意用情气绝早亡58真气是天地父母无私给予的59空空洞洞的大光明窍60一块乾健之精61下流比喻神光下照丹田62肉身不过是元神的傀儡63进入宇宙真实的能量空间64人心退藏天心照耀65灵台宝镜常放光明66心死道存心默道守67慈虽敦厚内有勇存68先天的善性能量充足69元神带来宇宙真一之炁70道是人所不学而知的天良71每个人的元神就是真知不知72元神通宇宙万事万物73天地坏而真灵不崩74元神自动取它的粮食元精75后天意识心是人身的第一大鬼76修道就是修柔修弱77天道就是中和之道78千心千意性能治之79修道就是洗心向内80真一之炁无心自动81越是为了别人自己越有后记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政协提案序言:1;一、缘起6岁听老爷讲庄子《逍遥游》~我就很向往道的宏大境界。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dìyīzhānɡ lùndé第一章论德 (38)shànɡdébùdéshìyǐyǒudéxiàdébùshīdéshìyǐwúd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shànɡdéwúwéiér wúyǐwéiyěshànɡrénwéizhīér wúyǐwéiyěshànɡyìwéizhīér yǒuyǐwéiyěshànɡlǐwéizhīér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mòzhīyìngyězérǎnɡbìér nǎizhī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ɡùshīdàoér hòudéshīdéér hòurén shīrénér hòuyìshīyìér hòulǐfúlǐzhězhōnɡxìnzhībóyěér luànzhīshǒu信之泊也,而乱之首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yěqiánshízhědàozhīhuáyěér yúzhīshǒuyě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shìyǐdàzhànɡfūjūqíhòuér bùjūqíbójūqíshíér bùjūqíhuáɡùqùpíqǔcǐ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帛书《德道经》全文

帛书《德道经》全文

帛书《德道经》全文说起老子五千言,大家都知道是《道德经》,这样叫了两千多年了。

其实在秦汉以前老子五千言的篇章次序,并不是现在《道德经》这样,道篇在前,德篇在后,次序正好是相反的,这个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所以,老子五千言叫《德道经》更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呢?先从1973年的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说起。

40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

帛书《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

汉文帝叫刘恒,治国采取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休养生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朝盛世。

帛书《老子》道篇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现在通行本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

古代著书行文要避皇帝的讳,皇帝的名字常人不能用,所以到了文帝刘恒这儿,“非恒道”就变成“非常道”了。

这也说明,帛书《老子》成书至少是在汉文帝之前。

另为佐证的是,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次序不同。

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经》上,《道经》下。

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

目光穿越历史向上追溯,汉武帝继位的第八年,即公元前134年,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和独尊儒术的需要,开始大量改写古代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德篇与道篇的次序也颠倒了,导致后人只知《道德经》而不识《德道经》。

老子留世五千言,被后世尊为万经之王。

它饱含着无比宏大的宇宙真理,涉及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广大领域。

而阅读原汗原味的《德道经》,会让你感觉到古圣先贤超越时空的大智慧。

(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查证原貌,澄清流弊,恢复了《老子》“德经”为上“道经”为下的原旨,指明“以德进道”为研修老子的必经阶梯。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完结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完结

熊春锦先⽣讲解《道德经》完结⽆为⽽应不执为我们要注意“上德”的⼀个特点:德和道之间,⼀个是体,⼀个是⽤;⼀个隐,⼀个显;要掌握好这个辨证关系。

德是道的显化,她的产⽣以及传输,在上德状态下是⽆为境,是⼀种⾃然的透发过程。

但是由于她最接近于后天,其特点基本上就是⼋个字。

到了上德状态,就应当是“⽆为⽽应,为⽽不执”。

怎么理解在平常⽣活中的“⽆为⽽应、为⽽不执”?实际上在我们⾝边处处都有道,当每天早起睁开眼的时候,在⽣活的周围,处处都可以⽆为⽽应。

我们应当“不因善⼩⽽不为”,⼀切都很⾃然地去做,⾏这个“善”,⾏这个“德”,那就是“⽆为⽽应”。

⼼⾥不要想“我这是在修德啊,我这是在做好事,期望别⼈回报我,社会应该给我⼀点奖励呀!……”没有这样的理念和意识,⽽是保持⼀种⾮常⾃然的⼼境、举⽌和⾏为,这才能称之为“⽆为⽽应”。

“为⽽不执”,是说就是做了,也不挂在⼼头,再也不去想。

有这样⼀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和尚,在过河的时候,遇到⼀个带有⼀点残疾的⼥性,当师⽗的不避男⼥之嫌,将这位⼥性背起来淌⽔过河。

过了河以后就放下了,告别了这位妇⼥就⾛了。

回到⼭上庙中以后,弟⼦就问师⽗说:“男⼥授受不亲,做师⽗的怎么能够背⼥⼈呢?”师⽗说:“我过了河在河边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没放下呢?”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较深刻的。

如果你执于礼法,这个德⾏也就丢失了;如果总在礼德和总德之间权衡利弊,反过来思过去的想啊,想破脑袋也难以处理好。

因为五⾏是相互制约的,有相克,有相冲,有反侮,若是落于后天去⾏德的话,常常是⾏不通的。

还不如把握住这⼋个字――“⽆为⽽应,为⽽不执”。

那位⽼和尚的⾏为就是上德,因为他没有执着于这种德性。

希望⼤家通过这个故事,加深对“上德⽆为⽽⽆以为”的理解。

因为圆满的德性处于⼀种与⾃然合道的状态,没有后天意识的参与,没有任何后天主观意识的思维和表现,也沒有进⾏德性培补的想法。

“下德”,是由于德性的⽋缺与不周,所以很容易使⼈陷⼊有为的后天思维中,进⾏思虑和表现;⽽“有以为”就是要在后天有为状态中进⾏德性的作为、修养和培补。

(23)熊春锦先生讲道经第二章观徼(一)

(23)熊春锦先生讲道经第二章观徼(一)

(23)熊春锦先生讲道经第二章观徼(一)第二章观徼讲解一——根据熊春锦先生03年11月13日讲座录音整理编輯古校本: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圣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通行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释字:皆:《說文》皆,表示統括的詞。

另有:都,全;遍,普遍;同“偕”,一同一起等義。

美:味道甜美。

“美”字與“善”字構形同意。

與醜相對。

斯:《說文》斯,劈開。

《詩·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另有,離開。

《易·旅·初六爻辭》:“斯其所。

”盡;此;這;乃等義。

此句中為“乃”義。

惡:《說文》惡,罪過。

《段注》:“人有過曰惡(音è)有過而人憎之則曰惡(音wù)。

善:《說文》善,吉也。

與“美”同意。

另有好,好好的,好的行為,認為好;友好親善等。

相:《說文》相,察看。

另有:相互。

《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狀玻?相貌;看相等。

生:《說文》生,長進。

象草木從土上生出。

生,出也。

’生與出同義,故皆訓為進。

形:《說文》形,象形也。

指畫成物體的形象。

另有:形體;形勢;形成;表現;對比,對照等義。

盈:《說文》貯滿器皿。

另表示圓滿,溢出,增長,盛,旺盛之義等。

意:《說文》意,意向。

心之音为意,即阳我心“思识”产生的音,传递于阴我心“意识”执行即为意。

和:《說文》和,(音hè)相應和。

另有和諧,一致。

溫和等。

攙和。

隨:《說文》隨從。

有跟隨,追隨,沿著,順著,聽任等義。

聖:《說文》通:耳順之謂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简介:熊春錦先生,字厚金,是近代著名國學学者。

熊先生1948年出生於湖北省一個道學家,自幼隨師学习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道、释、儒三道之学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修習道家內功、武術及相关法技,达到上乘妙境。

1964年熊先生考入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在武漢市礄口醫院協和分院從事外科和中醫診療工作,任中醫主任醫師和外科副主任醫師,並任副院長、院長多年。

其醫德醫技聞名遐邇,有口皆碑。

古人雲: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熊先生看到当今世界精神文明严重滑坡,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现实,忧心如焚。

他勇担历史责任,一边悬壶救苦,一边普传道德,救民济世。

1989年,熊先生开始傳播道家哲學思想及道德文化,並傳授修德证道之理法学,學子遍及海內外。

2001年8月,熊先生應德國中醫中藥協會的邀請,去柏林進行學術訪問。

9月,在柏林亞太文化周期間,應邀在德國洪堡大學附屬醫院和柏林市政府辦公廳舉辦了兩場學術報告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與會者的一致好評,TVB電視臺記者對熊先生進行了採訪,並在新聞節目中作了專題報道。

之后熊先生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传播中华道德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

熊先生现任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欧洲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欧洲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南洋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

2003年10月以来,熊先生在网络聊天室中讲解道德文化的宝典《道德经》,深入浅出,融道德理论和实践方法与一炉,治病治心、医人医国皆是灵丹妙药。

听者深受教益,普遍反映明白了宇宙真理,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现将熊先生讲解《道德经》的部分资料予以发布,愿读者从中明悟道德,并为弘扬道德、造福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能如此,则不负先生之辛劳也。

第一章观妙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打开门窗迎光明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道德经》?社会的文明必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才是理想的社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是伦理道德日益滑坡,我们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日益恶劣。

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加强道德文明的建设。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结束时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着说明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中华民族有道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个传统的集中体现。

中华古老的“道德文化”是一个巨系统,这个巨系统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模式,真实不虚地接受、学习和了解,并且掌握它。

所以,首先得将我们的身和心调整到符合道与德要求的状态之中。

在这种状态之中,再来学习和实践“道德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将它的深刻的内涵解析出来,并且加以吸收和转换。

学习《道德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把道德落实在一言一行之中,就是要知行和一。

请大家注意调节身与心。

这种调适调节,也是在实践《道德经》第一章里这样一句话:“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个徼落实到我们身体上,也就是这些穴窍门窗,这些经络。

通过这些可感、可知和不太容易捉摸的穴位、经络和气,体悟一下这个徼在我们身上的微妙。

要学会这种体悟和感悟,否则就没有办法达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状态。

不保持这种状态,要想研究《道德经》,学习《道德经》,实践《道德经》,那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对形的调适,首先重在对体表的穴位、经络,进行整体的开放性的调适。

再深化下去,对身体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甚至全身所有的液体,都要把它们调到松、静、自然的状态。

因为“有水必有气”,所以对体内液体的调适非常重要。

光有形还不行。

也就是说把握住了穴位和经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还要把握住其中的液体。

有形的水是血,是神经液、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淋巴液,全身所有的水分,称之为“体液”。

人为什么会有气?可以说与全身的这些水有密切的关系,水的流动速度决定了气的旺、盛、衰、弱。

体内的液体流速过快,使气不可留,不可存,容易丢失;体液的交换流动过于缓慢,会使气滞存、气塞、气闭,不利于健康。

“有水必有气”,我们的身体跟自然环境的道理是一样的。

大道一理,观之于外而知内,观之于物而知身,道理是一样的。

在水流、河流弯弯曲曲似有情的环境里,依山傍水,山明水秀那种生气盎然的环境里,我们会感到非常愉悦快乐,心情舒畅。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是因为弯曲之水前有生气。

这种气滋养了山水、青草、树木,从而使它们得了旺盛的生气,才会使我们感知到了这个气的存在,所以产生了愉悦的感觉现象。

我们的体内如果调节得好,不过份紧张,也不是过度松弛,处在一种中和的状态,那么体内的气也就处在一种生旺、长养的状态。

对调形要紧密地结合道德的原理来进行,紧扣着这个总的原则,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结合,那样我们的形身也就容易调了,容易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与场性外环境相交流,相沟通。

这是对形体的松、静、自然的要求,应当掌握好,才有利于研究和实践《道德经》。

调整心身归道一第二个调,要调整心与神,调心调神。

心,就是我们的思维。

心为神宅,脑为神府。

怎样调心神呢?心在大家的观念之中首先想到的是意识,先要把自己的意识调适到一种中和状态,做到心不外想。

通过调心来管好眼、耳、鼻、舌、身,都归到“一”上面来,这样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调神。

这种调同样是个松、静、自然的过程,离不开这四个字。

将心和神在它的宿舍和办公室里都调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让我们内在的场与宇宙的大场、天心、地心连接起来。

我们人的身体是整个自然的缩影,在与外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才能感知自然,体悟大道;才能体悟到什么是德,如何增添我们体内所需要的德,弥补不足,由下德进入上德。

如果不以众生为师,不以自然万物为师,不去跟它们联系的话,仅凭我们的后天意识是很难感觉到自己不足的。

如果不把自己放下放开,就很难与天地之间的万物交流沟通,难以弥补我们心的不足、身的不足,无法实现我们经常所说的“以万物万事为师”。

如果把自己裹得紧紧的,也就失去了以万事万物为师的这一面镜子,也就难以照见自己,难以获得自补的方法。

经常关注一下这个状态,再来研究《道德经》,相信许多不解之迷,难解之迷,难解之情,通过保持这种状态,而能进入一种真实不虚的心感体悟。

这样常常能够解析真意、本意,同时也能促进我们体内三元系统的变化。

无论你是强身健体、治病疗疾、还是窥探人生或整个宇宙奥秘,相信在这一状态之下,就比较容易获得一种系统性的开发和应用。

为了更利于大家共同去探讨《道德经》,请大家坚持这种状态,保持住这一状态,然后再来学习探讨《道德经》。

由于“道经”的第一章和“德经”的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纲领,百读不厌,百看不烦,反而越读越有滋味,越读心胸越开阔,越读对整个自然的感知,对道德的理解更为深邃。

所以对这两章我们要将全身心融汇在其中,真实不虚地去心感体悟,心领神悟。

这两大组织系统和物质系统,有为系统和无为系统,都要同步地、深刻地去了解它和掌握它。

由于很多人对文言文的理解、解读能力比较差,再加上前人在解读《道德经》的时候,也有很多错误之处,所以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为了避免大家受误导的影响而走入歧途,我在这里再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稍微展开一下。

也可能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

自古解经人多许观妙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断句。

首先谈《道德经》的断句。

文言文以及经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靠人的灵感思维去断句,去标识。

拿来现在出版的《道德经》和其他的经典都可以看出,这种标点各有其说,其实反映的是每个人对经文、对文言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不同的作者用他的主观意识所作出的判定,所加上的标点也就各不相同。

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不要受印刷品文章当中标点符号的制约,要能够跳出来,逐步去学会不用标点符号,而用自己的潜意识,凭自己的灵感思悟进行断句。

当然,在早期还是可以依靠这些标点作个拐棍,依着前人的经验,借鉴他们在解读中朴实性的经验。

像“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有的在“道”字后面打个逗号,有的在“非”字后面打个逗号。

不同的断句出来的意思的深和浅、广和窄,是有很大的差异性。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要真正读懂,还有赖于我们深层思维的解读。

其他语句也都是一样,都要自已去品悟体会。

我在这里也不划条条,不划框框,建议大家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去读读,也许感觉就自然的不同,那种灵悟的开发也就会出现不同。

开篇第一句就点出了道,我觉得这个“道”字后面是应该点一个逗号。

因为要突出重点,开篇就是要突出这个“道”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再来阐述它,表述它。

“可道”两个字呢?也就是对“道”的一种说明,是说道可以表述,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非常道”,“非”字后面打一个标点,后面是“常道”;这和“非”字后面不用逗号的读法意思是有差异的。

这个“非常道”就总体而言,它阐述的意思是说这个“道”,不是一般平常道理对“道”的表述。

先在字面上把持起来。

有的人在“非常”后面打一个标点,在后面立起一个“道”。

这些都可以去感悟一下,体会一下。

当你一旦感悟到和扑捉到妙徼以后,那种全身性的意念融汇在宏观宇宙之中的感觉,那一生都没有体悟过的一种不可名状的现象,就容易比较真实地出现在我们内环境当中。

解读这一句的时候,要掌握一些诀窍和方法,这会有利于我们加深或者逐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自然地解悟、顿悟开来。

把这些方法结合到自己平时诵经和学习过程当中,对研究《道德经》这一“万经之王”,寻根问祖,是有帮助的。

虽然“道”可以用某些方式表达,但是可惜我们是在低维空间,对于多维空间的事物、现象、物质的表述,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也同样有这种深切的感受,所以也就用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么六个字,来表述道的根本特点。

不要用我们这个三维空间的意识去曲解“道”的根本内涵。

因为“道”确实是太博大、太深邃、太广泛、太细致了,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方法能够将它完整地描述出来。

虽然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运用三维空间的思维和语言来形容它,作意识上的形容。

但是一定要明白,我们所研究实践的和得到的成就,其实是非常小,只是世俗间的一般认识。

也就是说,不是我们三维空间、低维空间世界里所完全能够拥有的。

三维空间所拥有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仅是局部性的,不是道的全貌。

要想知道“道”的全貌,必须要通过解放我们的心和身,溶合到自然大环境当中去变化,才能逐步地体悟转换,重新再造,完成补充我们内部的德;通过这个德完善,再达到道境。

这个“道”并不是一种常道。

“常道”是太极顺旋转的演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象,四象生五行,这样演变下去而展开来的,这是常道演化的一般规律,越演化就越复杂,越变化就越多越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