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老子思想

合集下载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

总结老子和孔子思想的感悟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两位巨擘,他们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虽然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对人类的处世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

通过研究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我深深感悟到了两位大师的智慧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首先,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强调“道”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道”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是自然的规律和规范。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随顺自然,遵循道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和人为操作。

老子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将自己与万物分离开来,也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名利。

相比之下,孔子对“道”的理解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规范。

他主张“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人应该遵循“仁”的道德准则,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他还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从个人、家庭、国家,一直延伸到整个社会,实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注重了对待权力的态度和方法。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保持谦虚和低调的姿态,不要过度扩张自己的权力,而是要以柔克刚,保持温和和平的治理方式。

他认为“上善若水”,水柔软而又坚韧,可以滋润万物而不争斗,是一种无私无欲的境界。

相比之下,孔子则注重君王的道德修养和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去统治百姓。

他强调权力应该是对人民负责任的,而不是滥用的。

他主张君主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体察民情,做到容纳不同意见,使得国家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

最后,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处世哲学都有很大的启示。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摆脱对外界名利的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解放。

他主张放下欲望,追求自我实现和尽自然之道。

他的思想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私利的境界,强调个人的自我解放和心灵的自由。

孔子则更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为人之道。

老子的读后感

老子的读后感

老子的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老子》,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老子》一书,以其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给人以启迪。

在书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他强调“道”无形无象,无名无物,却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本。

这种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宇宙、生命、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老子》中,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地运行,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涉,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明白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让我学会了放下执念,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此外,《老子》中还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老子认为,柔弱的力量是最大的力量,因为柔弱能够适应万物,能够包容一切,能够长久存在。

而刚强的力量则容易折损,容易破碎。

这种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柔韧,要学会包容,要学会忍让。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力量和支持。

通过阅读《老子》,我深刻地领悟到了老子的思想,也受益匪浅。

老子的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给我带来了对生命、宇宙的新认识,也让我学会了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学会了柔韧、包容。

这些思想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

愿我们能够在学习《老子》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让《老子》的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

《老子》读后感(推荐5篇)《老子》读后感(一)是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悠悠地述说着亘古的智慧?是谁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是谁只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是他,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

他就如一颗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发出神圣的光芒,透过数千年的时光,照耀在宇宙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总与‘道’息息相关。

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

在我看来,道的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

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

《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

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

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

“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篇一: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道是道理,德是品德。

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

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

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

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

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

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

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

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

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

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

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

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理念是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表达了有与无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摒弃绝对化的思维,以包容、辩证的态度去理解世界。

一方面,从个人层面而言,有无相生可以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

当我们看待自己时,不能只看到成功和优点,而忽视失败和缺点。

同样,我们也要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不要过于绝对化。

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而言,有无相生思想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有、有为、有功,而忽略了无、无为、无功。

然而,在老子看来,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以包容、和谐、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既有“有”的追求,也有“无”的境界,这样才能实现平衡、和谐的发展。

在工作生活中,有无相生思想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张弛有度,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例如,工作中,我们既要追求业绩和成果,也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生活中,我们既要追求事业和家庭的成功,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心灵平静。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工作生活,实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我们要以包
容、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世界,既要追求有、有为、有功,也要注重无、无为、无功,实现平衡、和谐的发展。

道德经心得感悟简短(优秀10篇)

道德经心得感悟简短(优秀10篇)

道德经心得感悟简短(优秀10篇)道德经心得感悟简短篇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

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

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

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

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道德经心得感悟简短篇2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感悟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被认为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其核心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被称为“顺势而为”。

老子认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也不要过度追求功利,而是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

他认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以“无心”的态度去做事,顺从事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干预。

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抱着一种放松、闲适的心态,不要过于紧张,不要过于执着,不要强求结果,而是顺着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做事,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老子的美学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是无为思想的体现,他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的、无心的状态,也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状态。

他认为美不是人为地追求,而是自在地存在,不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在的存在。

在老子看来,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其美的存在和表现,我们只需要做到顺应其本来面貌,就能够感知到其中的美。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都是从它而来的,万物都有其本来的面貌,我们只需要抱着一种超然的、无心的态度去看待,就能够领略其中的美。

老子更加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自发自然的存在,而非由人类主宰。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子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一种自然、无心的状态,这就是真正的美。

我的感悟在我看来,老子的无为概念和美学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快节奏、高压力、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比比皆是,让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

而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则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种种困难时的一种指导思想。

以无为的心态去做事,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还可以让我们更加聆听自然的声音,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而且,它还对我们的精神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平静、宁静和自由。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无为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全部,有时候我们需要付出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创造新的美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老子思想》
大学之前,我还全面接触老子的《道德经》,只是偶尔有学过或者听到诸如“小国寡民”
“治大国如烹海鲜”这些经典语句,但对其中的意思也只是半知半解。很庆幸这个学期选修
了《中国哲学与智慧》,让我有了兴趣想去全面通读一下《道德经》这本古往至今都备受推
崇的书籍。
初读这本书,如果没有相关的注释,我是肯定不能很好的理解,于是在注释的帮助下,
加之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本书的确是本好书!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成大,聚少成多。所以“积累”很重要。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
不懈,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
智大才疏往往是阻碍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人们看到的只是成功人士功成名就时的辉煌,却往
往忽略了他们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坚苦卓绝的努力,任何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
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老子告诫我们,成功需要积累。这永远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成
功智慧。

《道德经》中有许多东西我都需要认认真真学习的地方,其中也不乏我觉得在当今社会
是很难做到的行为。我觉得“不居功,功自言”这句话很适合现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圣
人听任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先为其创造,辅助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所施而不自恃
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居有功。正是由于圣人不居功骄傲,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一
个人有个功绩越是不自居有功,越能使人牢记在心,一个人越是以功绩自居,越容易遭到他
人的攻击,从而失掉应有的功绩。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子是在教诲人们做人不能太张扬,只
有做人低调一点,才不会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 功劳被别人传播出来是金子,被自己卖弄
出来就成了黄土。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老子这一智慧——有了功劳要善于隐藏,不张扬不卖弄。
唯有不居功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才更能突出自己的功劳、受到重用;相反,如
果稍有功劳就自吹自擂,一方面显得自己素质低下,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成为
公众眼中的“烦人”
还有“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这句,现在我们总会经历一些事情, 或是获得尊宠或是
遭到凌辱,但我们似乎都像遇到了令人惊恐的事一样,原因就在于太看重自身了。 很多人
在得宠后多只感到很光荣,很少会注意到受宠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容易因外界因素
的干扰而患得患失、猜忌心变重,好胜心变强等等。而且与不被宠爱、没有获得表扬和奖励
的时候相比,得宠后人们内心往往不能像过去那样平静,做起事情来也似乎不再那么从容。
其实,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老子所说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即过分地将荣辱
得失放在心头,太过于看重自己。 只有当一个人不为名利所左右时,恩宠和名誉才不会使
你为之动容,卑微和屈辱才不会是你沮丧,你的心将永远是坦然的,你的行为也将永远是正
直的。 观世间万事,既得之,则安之;既失之,亦安之。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这
是一种自然、旷达、超然的人生智慧。
然而对于“祸兮福之所倚”,我想我们都是从小都有听过类似的话语了。灾祸伴随着幸
福,幸福埋伏着灾祸。在安全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危难,所有幸福的背后都潜藏着灾祸;然而
灾祸并不会永久存在,其后面便跟随着幸福。因此,我们应以平和之心面对灾祸与幸福,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方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是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世上到底
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要是真的能做到的,想必也是世外之人了吧?
我最喜欢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二恶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滋润养育万物,而与世无争。居身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
要像水那样渊深沉静;待人,要像水那样真诚友爱;说话,要像水那样诚实可靠;为政,要
像水那样长于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正是由于它
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怨恨。老子将水当作做最高尚的人格写照,并告诫人们,书画做事要
如流水一般善于引导别人、潇洒脱俗、悠然自得。水有灵性,知道应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绝对不会和人争斗,如此一来,不仅成全了他人,而且也保护了自己,所以就不会引起他人
的不满、嫉妒及仇恨。一个人若能具备如水一般的品格,就能和大道保持一致,就能帮助他
人且自得其乐,生活得自由闲适,而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或纷争,不会患得患失、痛苦烦忧。
可惜现在自己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只能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该如何做人处事,以
致慢慢的心领神会。
还有一句我想也应该是我必须从心底学会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其大概意思是拿
着盈满的杯子,不如放下。当一个人拥有的东西无法再多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停止去索取。假
如仍然不满足,放任自己的欲望,不停地追求功名利禄,那么他终会遭到欲望的侵害。我们
每个人都有欲望,然而欲望太多,人生就会变得疲惫不堪。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轻载,因为生
命之舟符合太重的话,就会搁浅、就会沉默。
当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点疑惑。既然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那么人也
应当是由“道”中诞生的,自然就应当符合“道”的规律,那为何又会有人“得道”有人“失
道”呢?或者说,既然天地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为什么会有人偏偏例外呢?这是其
一,其二是老子主张“无为”,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但这是否也就表明了老子对世间一切
事物的一种消极态度?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奋斗,
那何谈“为”?这两点便是我初读《道德经》的不理解之处了,我想也许还是要世间的推移
加更深层次的研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