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

合集下载

读《老子》心得体会

读《老子》心得体会

读《老子》心得体会读《老子》心得体会「篇一」“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

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的意味。

我特别欣赏老子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过他。

我在想,非要争什么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获得大家的认可,你就不算不与人争,你也照样是出类拔萃的。

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对生活,对人与对事的一种豁达的态度。

你不争了,倒是胜者,如果争了,有时反而会是两败俱伤。

人人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针锋相对的后果,往往便是鱼死网破。

“不争”不是没有能力争,而是气定神闲,豁达处事的不想争。

同样的,“宠辱无惊”也给了我类似的启发。

在《汉语词典》收录的“宠辱无惊”的解释就是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这不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宠”指“受宠”,“辱”指“受辱”,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宠辱无惊。

比如,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你的能力很强,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

这个时候算是得“宠”了吧。

通常,在这个时候,心里难免会滋生出一些“骄”气,甚至还会表现在行动上,读后感《老子十八讲读后感》。

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你不该更不能对别人颐指气使。

老子说观后感

老子说观后感

观老子道德经有感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争斗气氛的调节剂。

与当时教育观念相反的是,老子提出:人要柔弱,愚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这一系列主张都蕴含着顺随自然的态度,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统一。

观看老子道德经的视频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提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智力集中到一点,而在其他方面做一个愚者才行。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一种浮躁心理,认为事情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出的,不能沉下心思做学问,有考试也经常想要蒙混过关,而不是真正攻克难题,这就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同时做事情不能专心,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很难持久,耐心的缺乏使我们很难有大的成就。

并且很多人还想象着做一个全才的人,他们崇拜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却很难沉下心仔细了解一项事物,每每只能做到泛泛而谈却不知其深意,每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却都不精通,这不是社会需要也不是他人崇拜的学者。

更令我深思的是,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当我们面对真正的大家的时候,关注的往往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报道出的也会有其不擅长的一面,比如自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而不是持有一种崇敬或者佩服的态度去欣赏名家。

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于真心沉下做学术的人,首先应该得到的便是大家的尊重而非满足某些人猎奇心理的诋毁。

做一个专心的人,更要做一个耐心的人,享受成功来临之前的努力,才会更珍惜成功后的喜悦;怀一颗诚挚的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懂得欣赏,才能感受阳光,清净,自然,顺应本心。

篇二:老子读后感《老子》读后感《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人大附中于树泉编者按是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还是把课本当作世界?日前,“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在人大附中举行。

本文是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在会议上的发言,它让人们重新思考: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应该说,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各种教学改革繁管急弦,紧锣密鼓。

但是,我们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问题多多。

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

譬如一棵树,如果缺失了水分营养,枝叶就会枯蔫萎黄;一个人,如果身染重病,就会面黄肌瘦。

这时,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为枝叶上喷洒营养液,往脸上涂抹胭脂。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著名学者、书香校园的首倡者朱永新先生则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和温儒敏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钱理群)。

“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温如敏)。

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有句古语,叫“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

树根萎缩则枝叶枯黄,源泉枯竭则河流干涸,基础不牢则大厦倾危,血脉不足则躯体羸弱,灵魂缺位则生命失色——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

读老子的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

读老子的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

读老子的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林语堂曾说: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读老子的著作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读老子的著作读后感【篇1】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

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

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

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

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

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

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

蔡志忠印象

蔡志忠印象

综合报道/主笔 高彤蔡志忠印象“我生于台湾,死在杭州,葬在少林寺”,2016年,在鲁豫有约《蔡志忠的自由世界》中,68岁的漫画家蔡志忠这样规划着自己的人生。

2020年,72岁的他如愿在少林寺剃度,皈依佛门。

从此,世间少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漫画家,多了一个有趣的和尚。

People 名人坊Innovation World Weekly| 10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People 名人坊蔡志忠,20世纪最知名的华人漫画家,没有之一。

他把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思想名著如《菜根谭》《论语》《道德经》等均绘成了漫画,内容深入浅出,下笔妙趣横生。

目前,他的漫画作品在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共售出5000多万本。

他拿过金马奖最佳动画奖,入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除了钟情于漫画,蔡志忠还是难得的“科学怪才”。

他闭关10年研究物理、数学,探寻时间的运作方程式,自创了天才自学成才法。

“他不是地球人,他来自外星”,蔡澜曾这样评价他。

“厉害”的漫画人生对于自己的“厉害”,蔡志忠有一个“谦虚”的说法:“我比看上去要厉害10倍。

”而如果不谦虚呢?蔡志忠答道:“其实,是100倍。

”其实,那些看得见的厉害,蔡志忠已经让人不可思议了。

3岁半时,他就开始思考长大后要做什么,4岁半就知道自己要拿画笔为生,9岁就确立了自己将以漫画为“专业”,15岁辍学去当漫画家。

初二时,蔡志忠把自己的漫画作品寄给台北的一家出版社。

看了他的作品后,出版社决定邀请他去工作。

没有任何犹豫,蔡志忠休学北上。

彼时的台北,漫画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一个职业漫画家每个月必须画够456张、也就是3本书,才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每天画超过15张漫画的蔡志忠,到20岁时,已经出版了百本武侠漫画。

此后的50多年,他一直笔耕不辍。

在自己创作的100部以上的作品中,他用简洁生动的线条,行云流水般的画笔,融合对诸子百家、古典名著、唐诗宋词、佛经禅语的独到见解,将经典书籍白话化与漫画化,画出了《庄子说》《老子说》等一系列传播传统文化的畅销漫画,开启了中国古典经典漫画的先河,风靡世界。

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

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

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第一篇: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人生的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于西周末年诞生于粗过苦县厉乡曲仁里。

周朝曾召唤他做守藏室的史官。

在这里,他更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体认。

就这样,老子的智慧一日一日增长着。

曾经孔子来拜访老子,老子对门生说先把路打扫干净,他自己去迎接孔子。

于是老子便骑着牛去郊外迎接。

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送给老子。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并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事。

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这样赞美老子:‘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他会走;但是龙,它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老子看到周市逐渐削弱,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

遇到守门将领,希望老子为他写些东西,好指导自己有所依循出事。

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共有五千多字。

老子写好以后,就出关走了,从此就没有人指导他的下落。

”这是《老子说》第一章的内容。

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变化。

慢慢地我们的世界观也在随之变化,渐渐越来越科学,但是先辈的智慧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我们去学习认知。

或者有人认为这些没有必要,我们的哲学已经进步了,老旧的已经不能起什么作用。

是如果我们不去了解那些根源,就没有办法认识到哲学发展的过程。

有句话说:我们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先贤的智慧,才能真正地正确地了解哲学,了解世界。

从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里,我看到了许多他对人生的想,也慢慢明白了许多。

老子说,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这与自古的教诲不同。

芦苇柔韧,强风来时能弯腰,大树刚强,暴风来时只能折腰。

人也是一样,如果太过逞强,结果可能会与预想中大有出入。

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为吴王当车夫,最后才保存实力,得以复国;韩信年少受辱,从人胯下爬过而没有出手伤人性命,如果他不弄忍受,出刀杀人,那么刘邦就不会得到一员大将。

老子读后感3篇

老子读后感3篇

老子读后感3篇从低位上涨到高位,就是从无到有,而达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调整到起始,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这是规律常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环往复就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没有信号而操作,擅用心智,就会产生祸害。

了解了这个规律,做事就坦然,就会顺应规律而平静。

符合规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够不失败,永远免于危险,即亏损。

你不能有善恶,即有想法,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放松心灵,一切顺应自然生长。

遵循常道,你就永远游刃有余,顺应常道而归于平静,不受制于市场的涨跌变化,不为物所用,却能与涨跌同在。

老庄讲究无为而治,我也就是倾听而已、说道说道而已,尽信其意。

但今天我忽然真的,在股市中什么就是无为,怎样达至不治而治,自然顺通。

所谓无为,就是按照信号继续执行操作方式,之后产生的结果,不须要你再回去想要了,再回去研究了,再回去分析判断了,它自然可以说你我会怎样了,那么你也就无须做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闲了、随心所欲了,顺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达到目标了,而达至这些目标并不是你搞什么了,而是你仅仅按照信号继续执行了,哪里除了什么紧绷、忙,哪里除了用什么方法填补之前的错误,你什么都不必搞,就可以获得必然的结果,你在股市中也就无为而治了。

而你多用心智,反而可以增添灾祸,构成亏损和套牢。

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深感异常激动和淡然。

执行信号,就是顺应天性,与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会有灾祸,就无所不通,没有灾祸也就坦然了,无牵挂、无忧思,对后面的操作能够游刃有余,这样符合规律、礼仪,符合天道,所以永远没有危险,而能够平静的操作每一笔。

执行信号,就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不被套牢损失,执行信号就不会受伤,躲开了灾祸,也就坦然平静了。

信号就是神圣的,必须对信号充满著敬畏之心,它就是一切行动的惟一标准。

《老子》凡五千余言。

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

遂拖至今年始读。

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蔡志忠漫画特征解析

蔡志忠漫画特征解析
达 几 千 万 册 。 蔡 志 忠 的 漫 画 为 什 么 会 有 这 么 大 的 影 响 力? 在 西 方文 化 盛 行 、 中 国漫 画 消 沉 的 时期 , 他 为 什 么 会 获 得 这 么 大 的 成 功 呢 ? 我 们 通 过 解 析 蔡 志 忠 漫 画 的 内容 和 造型 语 言 特 征 来 分 析原 因 。

来的, 西方传 统油 画风景 在 印象派 以后 , 绘 画 风 格 有
很 大变化 , 笔 触开 始受 到很 大重视 和发展 , 不 在 严 谨 在 形 体 塑 造 内 。 这 样 画 家 在 创 作 时 就 不 受 一 些 程 式 束
缚 而 更 加 自由 , 这 就 是 直 接 画 法 。 写 意 风 景 油 画 中 常
[ 关键 词 ] 蔡 志忠 漫 画 造 型语 言 角 色造 型 意境
著 名漫 画 家 蔡 志 忠 先生 用 简 洁 、 生动、 优 美 的线 条 描绘 了 大量 的颇 具 影 响 的漫 画 作 品。他 的漫 画作 品深
受 各个 年龄 层 次 的 人 喜 爱 , 不 仅 在 中国极 为畅 销 , 甚 至 在欧美 、 日韩 、 东 南 亚 等 地 都 广 受欢 迎 , 漫 画 集 销 售 量
水 画的线形 、 笔 、 墨 等 形 式 语 言 中 吸 取 了很 多 的养 分 。

以 中 国 传 统 经 典 文 化 内 容 为 载 体
蔡 志忠 先 生 用 自 己的语 言 对 中 国传 统 经 典 文 化 进
行 了 的 一 种 独 特 阐 释 。 从 他 的 国 学 漫 画 系 列 书 籍 可 以
贤 的大 智 大 慧 , 轻 松 徜 徉 在 经 典 文 化 的海 洋 中。
我 们 看 蔡 志 忠 的漫 画 《 禅 说 》, 让 我 们 领 略 到 了 智 慧 与艺 术 , 教 导我 们 坦 然 和 真心 地 面 对生 活 , 放 下 自 己 的 世 俗 的 偏 执 。 特 别 是 生 活 在 忙 碌 与 紧 张 的 现 代 社 会 ,我 们 确 实 需 要 这 种 智 慧 在 我 们 的 心 灵 世 界 洒 下 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于西周末年诞生于粗过苦县厉乡曲仁里。

周朝曾召唤他做守藏室的史官。

在这里,他更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体认。

就这样,老子的智慧一日一日增长着。

曾经孔子来拜访老子,老子对门生说先把路打扫干净,他自己去迎接孔子。

于是老子便骑着牛去郊外迎接。

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送给老子。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并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事。

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这样赞美老子:‘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他会走;但是龙,它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看到周市逐渐削弱,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

遇到守门将领,希望老子为他写些东西,好指导自己有所依循出事。

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共有五千多字。

老子写好以后,就出关走了,从此就没有人指导他的下落。


这是《老子说》第一章的内容。

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变化。

慢慢地我们的世界观也在随之变化,渐渐越来越科学,但是先辈的智慧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我们去学习认知。

或者有人认为这些没有必要,我们的哲学已经进步了,老旧的已经不能起什么作用。

是如果我们不去了解那些根源,就没有办法认识到哲学发展的过程。

有句话说:我们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先贤的智慧,才能真正地正确地了解哲学,了解世界。

从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里,我看到了许多他对人生的想,也慢慢明白了许多。

老子说,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这与自古的教诲不同。

芦苇柔韧,强风来时能弯腰,大树刚强,暴风来时只能折腰。

人也是一样,如果太过逞强,结果可能会与预想中大有出入。

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为吴王当车夫,最后才保存实力,得以复国;韩信年少受辱,从人胯下爬过而没有出手伤人性命,如果他不弄忍受,出刀杀人,那么刘邦就不会得到一员大将。

就像水虽柔弱却能环绕群山,风虽柔弱却能掀翻房屋,刚强未必是真正的强,柔弱才是真正的强。

因为变现出柔弱并不是真正的软弱,表现出愚鲁并不是真正的愚鲁,而是一种谦让,自己有这种能力才能谦让。

圣人处处谨谦,退让,反而能够得到爱戴,是一样的道理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能滋养万物,正如人施德而不求回报。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吧,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助人的同时自己的心也会感受到温暖,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礼物了。

水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能方能圆,却处于底下的位子。

这和生长的谷子不是一样么?结满穗子的谷子总是低头的,而空谷子竟是向着天空自鸣得意的,有分量的人和事总是谦逊不争,而没有实力夸夸其谈的人才需要用语言来填充自己的空虚感。

所以做人应如水,不失本性,谦下不争,或许这样才能真正的利人利己。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承载任何容器中的水,太多了会溢出,刀剑锋芒太露,就会容易折断,一个人的金银太多,最后总不能守住。

老子提倡功成身退,在得到自己需要的以后就不要贪心想得到更多,不然适得其反。

这让我想起曹操身边的一个人,他很聪明,曹操说什么他都能理解并猜到主子的用意,曹操也常常夸赞他的才华,可是有一天,他却被曹操杀死,他或者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子为何会突然翻脸。

其实理由很简单,曹操疑心重,要面子,他出谜题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你却事事都猜到了,这让主子的面子往哪搁?这就是锋芒太露而被折断的例子。

现代社会很复杂,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极为重要。


于人下,就要看人家脸色办事,锋芒该露,但不能太过抢眼,抢了上司的风头就有些麻烦了。

人也不能太贪心,因为东西一旦多了,就很可能不懂珍惜,到最后全部是去了才觉得痛心疾首。

就像对待至亲之人一样,平时应该多去探望他们,不然等到生命已去,才发现自己有很多话、有很多事没有告诉他,后悔也没有用了。

当然,贪心是人欲望的支配,但我们应该控制欲望而不是叫欲望控制了你。

回想建国初期的两大贪污犯,他们可都是建国的功臣,可是在得到权力后被金钱所诱惑,从他们贪念蠢蠢欲动那是开始,留在史书上的将不是他们为建国付出的努力,而是建国第一个特大贪污案件的主犯。

欲望是无限的,这是人的缺点。

每个人都会有,如果我们不去克服它,那么魔鬼就会找上门来。

谦下不争,千百年前的老子已经道出了这样的道理,可是中华堂堂几千年历史中,真正领悟的人又有多少呢?
老子说,名利心重,宠辱皆惊,人应无私忘我,才能宠辱偕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太看重名利,所有的一切都是压力,如果至名利于身外事,那么就不会活的如此心惊胆战。

至名利与身外很难,我们熟知的陶渊明是一个,隐居山林,与世无争。

或者这是出世的想法,但我觉得应该是像老子一样,处于世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自己的方式存在尘世,用自己的想法思考人生。

老子说,静下心来感受世界,静下心来思考人生。

人生的想,与世界,与自然,与自己的最深邃的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