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合集下载

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现状、成效及趋势

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现状、成效及趋势

2022年2月中国林业经济March 2022第2期(总第173期)CHINAFORESTRYECONOMICSNo 2(Total173)•生态建设•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现状㊁成效及趋势李思瑶ꎬ张㊀创ꎬ张馨以ꎬ王馨悦ꎬ朱震锋(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ꎬ哈尔滨150040)收稿日期:2022 ̄01 ̄03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 黑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策略研究 (21239)ꎻ东北林业大学创新训练项目 生态公益性林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调查研究 (202210225027)ꎮ第一作者简介:李思瑶(1997-)ꎬ女ꎬ黑龙江哈尔滨人ꎬ硕士研究生ꎮ通讯作者:朱震锋(1987-)ꎬ男ꎬ河南荥阳人ꎬ博士ꎬ讲师ꎬ硕士生导师ꎮ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ꎮ责任编辑:郑德胜摘㊀要:森林城市是21世纪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㊁提升城镇化质量及城市内涵的重要实践创新ꎬ可以有效促使城市化地区经济㊁生态及社会系统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ꎮ基于文献资料分析和数据整理ꎬ系统介绍2004年以来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基本进展和实践成效ꎬ并从建设目标㊁发展布局㊁建设内容㊁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未来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趋势ꎮ关键词:森林城市ꎻ城镇化ꎻ城市内涵ꎻ城市转型ꎻ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S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5919(2022)02 ̄0136 ̄05DOI:10 13691/j cnki cn23-1539/f 2022 02 027CurrentSituationꎬEffectivenessandTrendofForestCityConstructioninChinaLISi-yaoꎬZHANGChuangꎬZHANGXin-yiꎬWANGXin-yueꎬZHUZhen-feng(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ꎬ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ꎬHarbin150040ꎬChina)Abstract:Forestcityisanimportantpracticalinnovationformycountrytocontinuetopromote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improvethequalityandconnotationofurbanizationsincethe21stcenturyꎬanditcouldeffectivelypromotethecoordin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icꎬecologicalandsocialsystemsinurbanizedareas.Basedontheanalysisofliteratureanddataꎬitsystematicallyintroducedthebasicprogressandpracticalresultsofmycountry sforestcityconstructionsince2004ꎬandsystematicallyexplainedtheoveralltrendofmycountry sforestcityconstructioninthefuturefromvariousaspectssuchasconstructiongoalsꎬdevelopmentlayoutꎬconstructioncontentꎬanddevelopmentdirection.Keywords:ForestcitiesꎻUrbanizationꎻUrbanconnotationꎻUrbantransformationꎻEcologicalcivilization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㊁山水林田湖草相融共生的生态系统ꎬ且各项指标达到标准要求的城市[1]ꎮ自2004年我国启动 国家森林城市 建设以来ꎬ国家林草部门及各级相关部门深刻围绕 让森林走进城市ꎬ让城市拥抱森林 的思想理念和发展方向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深入推广和大范围组织实践森林城市建设ꎮ2016年1月26日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ꎬ要着力开展对森林城市的建设ꎬ搞好城市内㊁城市周边以及城市群绿化ꎬ将城市与城市间的生态空间扩大ꎮ这进一步将森林城市与我国城市群及城市一体化建设发展深度融合ꎬ为不断提升森林城市生态涵养㊁拓展森林城市生态效应溢出ꎬ进而扩大城市森林支撑下的生态空间辐射奠定基础ꎮ2019年ꎬ森林城市建设更是被首次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ꎬ为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是增加城市绿色GDP的有效途径ꎬ是贯彻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2]ꎬ是统631㊀㊀2022年第2期李思瑶ꎬ等: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现状㊁成效及趋势生态建设筹城乡发展㊁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方式[3]ꎬ是改善人居环境㊁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ꎮ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实践17年来ꎬ森林城市建设从数量到质量都取得的显著成效ꎬ为我国从城镇化到城市化转型升级以及丰富城市发展内涵等方面注入活力ꎮ此外ꎬ也通过多年实践ꎬ逐渐探索出让城市刷新生态颜值ꎬ提高生态经济产出的多元化绿色新道路ꎮ不过ꎬ森林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将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社会系统进行有效融合ꎬ实现深度协同发展的复杂工程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ꎬ并且森林城市建设也是一个持续推进㊁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ꎬ现阶段我国的建设实践距离建成广覆盖㊁高质量的森林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ꎮ在我国系统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同时ꎬ学界也围绕森林城市从多个角度立体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ꎬ既是对具体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ꎬ又对持续展开的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指导ꎮ叶智等(2017)建议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动森林城市供需错位ꎬ立足智慧城市战略思维有效提升森林城市水平ꎻ吴厚建等(2017)对多年来森林城市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ꎬ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4]ꎻ刘宏明(2018)对森林城市创建前㊁中㊁后三个重要阶段的具体实践工作和任务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ꎬ有效识别森林城市建设的核心工作与创新环节[5]ꎻ周岩(2020)则从空间尺度㊁生态系统和建设模式等方面总体归纳了我国森林城市群建设的基本现状和特征ꎬ并结合国际经验对森林城市群建设提出启发建议[6]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ꎬ本文结合 十四五 时期国家关于城市一体化及都市圈等发展问题研究热点ꎬ对森林城市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和呈现的新特征㊁取得的新成效㊁未来发展新趋势等展开深入分析ꎬ为新时期国家森林城市实践创新提供启发和参考ꎮ1㊀中国森林城市建设基本现状1 1㊀森林城市建设进展中国森林城市建设自2004年以来持续推进ꎬ截至2019年底ꎬ全国经获批准国家森林城市194个ꎬ除了上海㊁海南㊁西藏㊁甘肃等4个省(市㊁区)外ꎬ在广泛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㊁区)ꎮ其中ꎬ超过20个省(市㊁区)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活动ꎬ11个省(市㊁区)积极开展森林城市群建设ꎬ形成多覆盖㊁跨区域的建设体系ꎮ据«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ꎬ2020年全国已有441个城市组织实施了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行动ꎬ共涉及27个省(市㊁区)ꎮ我国预计将建成包含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㊁长株潭㊁中原㊁关中 天水等在内的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ꎬ其中ꎬ我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已于2021年4月13日正式通过验收ꎮ1 2㊀森林城市分布特征基于对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区森林城市建设情况的整理和汇总ꎬ表1系统展示了森林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ꎮ具体而言ꎬ首先ꎬ从省(市㊁区)域层面的分布情况来看ꎬ我国的国家森林城市主要分布在浙江㊁山东㊁河南㊁江西㊁广东㊁安徽㊁湖北㊁四川㊁福建㊁广西等10个省(区)ꎮ上述10个省(区)的国家森林城市数量之和为128个ꎬ占总数的65 98%ꎮ其次ꎬ从分布地区的行政级别上来看ꎬ我国的国家森林城市所分布地区涉及计划单列城市㊁省会城市㊁地级市(自治州)㊁县级市和县(区)五个级别ꎮ其中ꎬ地级市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最多ꎬ共有143个ꎬ占森林城市总数的73 71%ꎻ省会城市21个ꎬ占森林城市总数的10 82%ꎻ县级市15个ꎬ占森林城市总数的7 73%ꎻ县(区)10个ꎬ占森林城市总数的5 15%ꎻ计划单列市层面已建成森林城市数量最少ꎬ仅有5个ꎬ占森林城市总数的2 58%ꎮ总体来看ꎬ地级市建设森林城市是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ꎮ再次ꎬ从地理分区上看ꎬ我国已建成的国家森林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ꎬ这里共分布着76个国家森林城市ꎬ而西北地区分布最少ꎬ仅为11个ꎮ最后ꎬ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地理空间梯度来看ꎬ我国的国家森林城市由于受气候变化㊁经济发展水平㊁城镇化程度等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ꎬ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ꎬ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ꎬ尤其是在生态脆弱㊁经济欠发达的西部㊁北部地区表现明显ꎬ限于土地沙漠化和退化严重㊁气候条件不佳等对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较大ꎬ对城市森林建设形成严峻挑战ꎮ2㊀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成效基于表1中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在空间分布及建设规模等方面的积极表现ꎬ总体上为我国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助推城市内涵式发展与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ꎮ结合我国城市发展与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进展与特征ꎬ从三个方面归纳了近年来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取得的总体成效ꎬ731㊀㊀生态建设中㊀国㊀林㊀业㊀经㊀济2022年第2期分别是:其一ꎬ改善城市生态涵养与环境承载ꎻ其二ꎬ为城市化地区践行 双碳 目标做出贡献ꎻ其三ꎬ提高城市生态福祉溢出ꎮ2 1㊀改善城市生态涵养与环境承载表1 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情况汇总表省(市㊁区)地级市(自治州)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县级市县(区)合计浙江省8115318山东省1011416河南省15116江西省101213广东省101112安徽省10111湖北省91111四川省91111福建省81110广西省9110湖南省819江苏省718河北省617辽宁省5117陕西省617内蒙古自治区415云南省3115吉林省2114北京市22山西省22重庆市22贵州省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2天津市11黑龙江省11青海省11宁夏回族自治区11合计1435211510194注:表中数据不包含港澳台地区ꎬ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ꎮ森林城市建设的首要工作是持续推进城市化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ꎬ主要涉及营林和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等内容ꎮ鉴于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地区长期的资源过度开采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ꎬ尤其是城市化地区的工业化建设ꎬ使得当地的生态涵养能力及环境承载能力受到较大影响ꎬ部分地区甚至临近或超过生态阈值ꎮ城市化地区人口持续流入㊁工业生产集中㊁经济要素聚集ꎬ城市中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ꎮ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涵养水源[7]㊁防风固沙[8]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9]㊁提高城市及地区对不同气候的适应能力[10]ꎬ对城市化地区改善生态涵养能力和缓解城市扩张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ꎮ我国近年来的森林城市建设通过稳步增加森林资源面积ꎬ改善地区森林质量ꎬ有效提升了城市化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ꎬ为城市经济社会活动提供重要承载ꎮ具体而言ꎬ第一ꎬ各地的森林城市以森林增长为核心的生态工程地实施以及拆迁还绿㊁留白增绿㊁见缝插绿等措施的执行ꎬ使得我国森林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从2004年的155 20万hm2提升到2019年的365 87万hm2ꎬ尤其是2015年以来ꎬ我国森林城市的年均新增造林面积达到1 333万hm2左右ꎻ第二ꎬ各地区森林城市创建实践持续扩大湖泊㊁湿地等绿色空间比重ꎬ恢复了优质水文和土壤条件ꎬ提高了空气质量㊁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ꎬ保障了健康可持续的农林业生产ꎬ为城市居民提供稳定㊁安全㊁健康的食物及水源ꎬ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ꎻ第三ꎬ各地区森林城市建设使得绿色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㊁促进了城市环境下的温室气体自然吸收ꎬ并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ꎬ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ꎬ以森林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有效缓解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发展对自然资源环境形成的压力ꎮ2 2㊀为城市化地区践行 双碳 目标做出贡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ꎬ城市加速扩张以及各类经济社会要素不断集聚ꎬ工业 三废 ㊁汽车尾气等带来的二氧化碳㊁氮氧化物排放使得城市化地区在践行国家 双碳 目标上承受较大压力ꎮ而森林作为 天然的空气过滤器 ꎬ在城市固碳减排㊁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1]ꎮ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ꎬ2004年我国的森林蓄积为124 56亿m3ꎬ经过十多年的林业建设ꎬ截至2019年我国森林蓄积提升至175 60亿m3ꎬ尽管增加的51 04亿m3森林不完全来自于森林城市建设项目ꎬ但是各地区的森林城市在森林覆盖等方面的积极表现也充分肯定了森林城市建设通过森林增加实现固碳释氧的重要价值ꎮ例如ꎬ森林城市广州市的森林碳储量约为城市年均能源碳排放的22 51%ꎬ其通过碳固定年均能够抵消年均碳排放的2 27%[12]ꎻ长沙市作为我国第三个荣获 国家森林城市 称号的城831㊀㊀2022年第2期李思瑶ꎬ等: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现状㊁成效及趋势生态建设市ꎬ森林对城市固碳释氧方面的经济价值经测算达到约37 73亿元[13]ꎮ2 3㊀提高城市生态福祉溢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具有可持续性㊁最普惠㊁最公平的民生福祉[14]ꎮ森林依托其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ꎬ同样能够为城市地区提供丰富的生态福祉ꎬ从这个角度来看ꎬ森林城市也是切实为居民谋利益㊁提升城市化地区居民生态福祉的一项民生工程ꎮ森林城市建设除了能够改善城市生态涵养与环境承载ꎬ以及为城市化地区践行 双碳 目标做出贡献之外ꎬ还能够借助森林生态效应积极为城市发展和进步提供社会保障功能ꎬ即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下的生态福祉供给ꎮ具体包括: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㊁良好的自然环境㊁丰富的生态体验活动与自然教育模式㊁健康疗养与休憩环境等各类有形㊁无形的生态产品ꎮ结合具体案例来看ꎬ北京市作为国际型大都市ꎬ亟需用生态手段解决 大城市病 问题ꎬ通过森林城市建设加速实现生态蓝图ꎬ改善城市居住舒适度ꎻ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深圳全市有绿公园已达1000处以上ꎬ实现 推窗见绿ꎬ出门见园 ꎻ广州市通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㊁绿色生态水网㊁智慧绿化㊁森林生态文化等重点建设工程ꎬ让市民充分享受城在林中的幸福感ꎻ福建省作为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ꎬ通过 百园千道 工程ꎬ改造森林公园ꎬ建设森林步道ꎻ通过 百区千带 工程ꎬ保护珍贵树种ꎬ保护生物多样性ꎬ上述一系列森林建设使得其省会福州市的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显著优于其他森林城市ꎮ此外ꎬ我国一些传统的资源型城市以及老工业城市ꎬ例如山东枣庄㊁辽宁本溪㊁广西柳州㊁江西新余等通过森林城市建设ꎬ提升城市绿色基调ꎬ发展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ꎬ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ꎮ综合来看ꎬ森林城市建设背景下ꎬ清新的空气㊁干净的水源等保障了居民身体健康ꎻ健康的食物㊁宜居的环境等改善了居民心理状态ꎬ增强了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感㊁获得感及幸福感ꎬ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城市自身的竞争力ꎮ3 中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3 1㊀森林城市建设范围持续拓展2004年以来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发展迅速ꎬ且取得了积极成效ꎬ森林城市建设质量不断提升ꎮ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趋势ꎬ以经济带㊁城市群㊁都市圈等为特征的更大范围的区域型经济体在规划设计中ꎬ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及未来的耦合协同发展思路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ꎬ而如何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等融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ꎬ建立多系统之间协调发展路径ꎬ这是未来森林城市进一步拓展建设范围及提升建设内涵㊁助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ꎮ另外ꎬ在此背景下ꎬ一方面森林城市建设主体也将从以林业部门为主转变为林草部门和水利㊁交通㊁城建等多个部门以及城市居民集中力量共同建设ꎻ另一方面ꎬ国家级的森林城市群建设也会广泛深入推进ꎬ适应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要ꎬ并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生态面貌㊁提升居民生态福祉ꎮ3 2㊀森林城市建设内容持续深化随着森林城市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显著ꎬ森林城市建设内容未来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森林资源经营保护等重点领域ꎬ而会持续在生态㊁经济㊁社会等多个系统层面展开建设布局和实践ꎮ第一ꎬ在生态建设层面ꎮ森林城市建设将更加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ꎬ生态资产价值更显著提升ꎬ森林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ꎮ生态保护㊁生态建设㊁生态治理三个方面齐头并进ꎬ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ꎬ实现生态服务提供的均等化ꎬ全民共享森立城市建设带来的各项生态福利ꎮ第二ꎬ在经济发展层面ꎮ森林城市建设将持续拓展城区生态游憩空间ꎬ构建区域互联互通的休闲绿道网络ꎬ有效缩短居民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ꎮ同时ꎬ森林采摘园㊁森林康养㊁森林风情小镇等惠民生态产业的广泛开展ꎬ也将促进城市的生态业态产业发展ꎬ以此增加城市经济效益产出ꎬ丰富城市经济产业结构ꎮ第三ꎬ在文化建设层面ꎮ森林城市建设将更加关注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ꎮ森林城市将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新方式积极开展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工作ꎬ同时也为森林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ꎮ具体地ꎬ线下对森林公园㊁湿地公园等自然游憩地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ꎬ让居民更好的了解自然㊁走进自然㊁感受自然ꎬ增强环保意识ꎻ线上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生态知识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ꎮ931㊀㊀生态建设中㊀国㊀林㊀业㊀经㊀济2022年第2期3 3㊀森林城市建设方向更加具体2013年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后ꎬ我国森林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ꎬ但实际建设中还在规划建设㊁建设结构理ꎬ监督体系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足和问题[15]ꎮ未来森林城市建设要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细化内容[16]ꎮ具体而言ꎬ首先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ꎬ重点着眼于居民的生活需求ꎬ立足当下城市绿化建设既有基础ꎬ逐渐形成森林资源及森林生态系统更科学㊁更合理㊁更贴切地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体系ꎮ其次ꎬ积极完善森林城市建设的配套监管机制ꎮ加强森林城市后续规划㊁建设㊁管理等工作内容ꎬ在建设森林城市过程中不断寻找自身短板和不足ꎬ精准提高森林城市发展质量ꎮ再次ꎬ用科技提升生态品质ꎮ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发展ꎬ并逐渐成熟并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ꎮ有效推进传感技术等对城市森林覆盖率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数据的实时监测ꎻ依托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为森林城市资源数据动态监测分析及城市森林信息化管理等支持ꎮ最后ꎬ重视文化宣传ꎮ建设体验式生态宣传基地ꎬ开展科普教育活动ꎬ加强舆论引导ꎬ加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ꎮ4 研究结论与展望4 1㊀研究结论通过对我国2004年以来森林城市建设的进展㊁现状㊁成效及趋势等进行系统整理和描绘分析ꎬ总体上认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在数量㊁质量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ꎬ并且在改善城市生态涵养与环境承载㊁为城市化地区践行 双碳 目标以及提高城市生态福祉溢出等方面成效日益显著ꎮ未来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及城市一体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ꎬ森林城市以及森林城市群建设将会进一步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必要内容ꎬ以此支撑城市化地区可持续发展ꎮ4 2㊀展望城市森林已成为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㊁保障居民健康的重要源泉和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ꎮ在建设森林城市的过程中ꎬ要多开展生态宣传教育ꎬ提高公众绿色生活的意识ꎬ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ꎬ让种绿㊁护绿㊁爱绿成为习惯ꎬ同时要因地制宜的建设森林城市ꎬ多途径㊁多方式创造广覆盖㊁高标准㊁有特色的森林城市ꎬ打造城市绿色名片ꎮ未来ꎬ林城相融㊁蓝绿交织的画面将更广泛的出现ꎬ让城市真正融入大自然ꎬ让百姓望得见山水㊁记得住乡愁ꎻ未来ꎬ要继续加快城乡绿化步伐ꎬ绿化为民㊁绿化惠民提高人民的幸福感㊁获得感㊁责任感ꎮ相信未来ꎬ推窗见绿ꎬ出门建林的便利生活会成为我们繁忙生活的放松和缓冲ꎮ参考文献:[1]GB/T37342-2019ꎬ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S] 北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ꎬ2019.[2]刘宏明.试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特点与重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17(2):32-37. [3]但新球ꎬ程红ꎬ但维宇ꎬ等.中国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历程[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ꎬ2017ꎬ36(1):65-70. [4]吴后建ꎬ但新球ꎬ程红ꎬ等.中国国家森林城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ꎬ2017(5):14-19. [5]刘宏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重点工作研究[J].林业经济ꎬ2018ꎬ40(3):77-79ꎬ98.[6]周岩.新时代我国森林城市群建设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ꎬ2020ꎬ33(4):82-87.[7]王晓学ꎬ沈会涛ꎬ李叙勇ꎬ等.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尺度内涵㊁过程及计量方法[J].生态学报ꎬ2013ꎬ33(4):1019-1030.[8]姜东涛.森林生态效益估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ꎬ2000(4):14-19.[9]刘海轩ꎬ许丽娟ꎬ吴鞠ꎬ等.城市森林降温效应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ꎬ2019ꎬ55(4):144-151.[10]妥玉萍.城市森林文化建设的生态价值研究[J].吉林农业ꎬ2019(23):104.[11]于畅ꎬ徐畅ꎬ熊立春ꎬ等.森林城市建设对大气质量的影响[J].林业经济ꎬ2019ꎬ41(3):72-78.[12]周健ꎬ肖荣波ꎬ庄长伟ꎬ等.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抵消能源碳排放效果:以广州为例[J].生态学报ꎬ2013ꎬ33(18):5865-5873.[13]肖建武ꎬ康文星ꎬ尹少华ꎬ等.城市森林固碳释氧功能及经济价值评估:以第三个 国家森林城市 长沙市为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ꎬ2009ꎬ29(2):129-132.[14]陈珊ꎬ万金红.我国森林城市现状㊁问题及对策[J].温带林业研究ꎬ2021ꎬ4(1):1-7.[15]张英杰ꎬ李心斐ꎬ程宝栋.国内森林城市研究进展评述[J].林业经济ꎬ2018ꎬ40(9):92-96.[16]程红.试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5ꎬ14(2):17-20.041。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13年调整)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13年调整)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13年调整)文本图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年9月目录调整说明 (1)第一章总则 (3)第一节发展基础 (3)第二节战略意义 (4)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5)第四节规划范围和期限 (6)第五节规划强制性内容 (7)第二章城市群发展战略目标 (8)第一节战略定位 (8)第二节战略重点 (8)第三节发展目标 (9)第三章城市群核心区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 (12)第一节核心区空间发展战略 (12)第二节核心区发展规模 (13)第三节核心区空间功能分区 (13)第四节核心区生态系统 (15)第五节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 (16)第六节核心区城市职能结构 (17)第七节核心区创新发展区域 (19)第八节湘江整治与提升转型 (20)第九节核心区城乡功能布局 (22)第十节乡村地区发展 (23)第四章城市群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25)第一节总体发展思路 (25)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26)第三节重点城镇发展定位 (28)第四节产业分工与布局 (32)第五节交通建设 (32)第六节生态保护建设 (33)第七节长株潭三市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33)第八节功能拓展区分区发展指引 (35)第九节外围协作区战略节点发展指引 (36)第五章城市群发展支撑体系 (38)第一节产业发展 (38)第二节交通规划 (40)第三节基础设施 (45)第四节公共服务 (48)第五节资源利用 (50)第六节环境保护 (52)第六章规划的环境影响与评价 (56)第一节资源环境促进与约束因素分析 (56)第二节规划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56)第三节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57)第四节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措施 (58)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60)第一节近期行动 (60)第二节法制保障 (62)第三节组织保障 (63)第四节政策机制保障 (64)第五节示范区优化发展保障 (67)调整说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08版区域规划),对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导言:南京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分析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华东地区其他城市的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南通市等地。

这个城市群总人口约为5000万,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还包含了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城市竞争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关注南京市本身的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也将致力于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

有些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生活设施,而一些次要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短板。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次要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推动城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碑店四时田园康养小镇概念规划全

高碑店四时田园康养小镇概念规划全

河北高碑店四时田园•康养小镇概念规划1.0 基本现状1.1 规划范围1.2 区位分析1.3 上位分析1.4 周边环境分析1.5 基地现状1.6 综合评价2.0 总体定位2.1 市场定位2.2 总体定位2.3 功能定位2.4 产业定位2.5 发展目标3.0 规划布局3.1 规划结构3.2 总体平面3.3 用地规划3.4 道路交通规划3.5 绿地景观规划3.6 设施配套规划4.0 分区与重点项目4.1 项目布局与列表4.2 分区项目5.0 投资分析5.1 分期开发时序5.2 投资估算5.3 效益分析01基本情况02 总体定位03 概念规划04 分区与重点项目05 投资分析1.1 规划范围1.2 区位分析1.3 上位分析1.4 周边环境分析1.5 基地现状1.6 综合评价1.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项目位于河北高碑店市方官镇,距高碑店市区约15公里。

•规划区东至县道涿白路,西至京广高铁线,南接方官镇,北到三里铺村。

涉及大道王庄村、三里铺村、河西庄村、方官村4个村,规划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约3435亩)。

☐规划期限•近期规划期限为4年,即2017-2020年。

京津都市圈的圈环地带,处于北京1小时交通圈内。

•高碑店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是京南保北重要的工业城市。

•项目地北距北京82公里,东距天津134公里,南距保定68公里,距雄安新区50公里。

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雄安新区项目地京石高铁与北京第二机场建设,使高碑店全面纳入大北京通勤圈,加速资源配置与区域分工,诱发现代服务业在高碑店的集聚。

•京石高铁贯通,纳入大北京通勤圈,基地距离高铁站仅10公里。

•京港澳高速,有高碑店(距基地10公里)、高碑店北(安泰路建成后,距基地仅3公里)两个出入口。

•目前形成了以京港澳高速、G112国道、G107国道;京石高铁、京广铁路等为主的交通体系,连接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等主要城市。

城市开发空间分析《高碑店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修编》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城市定位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微中心和首都卫星城,发展重点转向东部新城,打造东部新城是高碑店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方向项目地•项目地属于城市发展轴的辐射地带、东部新城以东。

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作者:肖德于凡来源:《宏观质量研究》2021年第03期摘要:城市群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中坚群体,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测度逻辑分析,构建了包含“效率、民生、协调、绿色、开放”五个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0—2017年我国八个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测算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

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特征来看,中国八个城市群2010—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升;从群际层面看,中国八个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间非均衡、阶梯状分布特征;从城际层面看,八个城市群基本上均形成了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核心—边缘”空间格局。

第二,从总体差异来看,我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未能表现出严格的递减趋势,总体协同性较弱;从群内差异看,各个城市群的群内差异处于不同水平,并呈差异化的演变趋势;从群间差异看,第一、二梯队城市群与第三梯队城市群之间差异较大;从差异来源分析,我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来自于城市群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熵权TOPSIS;Dagum基尼系数一、引言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质量优先的新时代。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主题。

十九届四中全会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强调:“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十四五”规划中再次强调,“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城市群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突出。

相比于城市地区,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形势更加复杂和特殊,亟需构建一套衡量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标准,并测度分析我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和区域差异,为我国各城市群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新思路。

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浙江水利

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浙江水利

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技术大纲(试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二〇一二年四月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1)(二)规划思路与技术路线 (3)(三)基本规定 (4)二、现状水供求状况分析 (6)(一)基本要求 (6)(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6)(三)现状供水能力分析 (7)(四)现状水供求状况分析 (8)三、未来水供求态势分析 (9)(一)基本要求 (9)(二)未来水供求总体态势 (9)(三)重点区域水供求态势 (10)四、水供求调配方案与规划布局 (12)(一)基本要求 (12)(二)用水总量控制与节约用水方案 (12)(三)退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方案 (13)(四)供水水源调配方案 (13)(五)特殊情况下水供求对策措施 (14)(六)规划总体布局 (16)五、重点区域供水保障 (18)(一)基本要求 (18)(二)城乡饮水安全保障 (18)(三)城市供水保障 (19)(四)城市群供水保障 (20)(五)能源基地供水保障 (21)(六)粮食主产区供水保障 (22)六、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用水保障 (24)(一)基本要求 (24)(二)退还挤占河湖生态环境用水的水源置换方案 (24)(三)地下水超采压减水源置换方案 (25)(四)重点河湖湿地生态环境补水方案 (26)七、重点供水保障工程 (27)(一)基本要求 (27)(二)节水与灌区工程 (27)(三)供水工程 (28)(四)水生态环境修复水源置换工程 (29)八、重点制度建设 (30)(一)基本要求 (30)(二)主要内容 (30)九、环境影响评价 (32)(一)基本要求 (32)(二)主要内容 (32)十、规划实施方案与实施效果分析 (33)(一)基本要求 (33)(二)投资需求 (33)(三)近期工程实施安排 (33)(四)实施效果分析 (34)十一、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6)(一)组织保障 (36)(二)资金保障 (36)(三)协调机制 (36)(四)监督考核 (36)(五)社会参与 (36)附表 (37)附表2-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调查统计 (37)附表2-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0年供用水量调查统计 (37)附表2-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现状供水能力成果表 (38)附表4-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节水量及用水效率指标 (38)附表4-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配置成果 (39)附表4-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多年平均供水量增减平衡分析 (40)附表5-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需水量预测 (40)附表5-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供水保障方案 (41)附表5-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群需水量预测 (42)附表5-4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群供水保障方案 (43)附表5-5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基地需水量预测 (44)附表5-6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基地供水保障方案 (45)附表5-7___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需水量预测 (46)附表5-8___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供水保障方案 (47)附表6-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 (48)附表6-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表水退减水源调配方案 (48)附表6-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压采水源调配方案 (49)附表6-4___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河湖生态补水保障措施 (49)附表7-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50)附表7-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50)附表7-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新建大中型灌区基本情况 (51)附表7-4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重点蓄水工程 (51)附表7-5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重点引提水工程 (52)附表7-6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调水工程 (52)附表7-7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水源工程 (53)附表7-8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生态修复水源置换工程 (53)附录 (54)附录1全国656个建制城市名录 (54)附录2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及21个城市群情况 (56)附录3全国“五片一带”能源基地划分 (56)附录4全国“七区二十三带”农业主产区划分 (57)附录5全国800个粮食增产县名录 (57)一、总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了贯彻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综合规划》),建立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利部组织开展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工作。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中国城市群集聚、扩散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张可心摘要:在梳理国内外集聚与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心集聚、临近集聚、中心-外围扩散、临近扩散、中心集聚-扩散弹性、临近集聚-扩散弹性6个指标,对我国14个城市群2000-2013年的集聚、扩散及互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结果显示:(1)中心集聚方面高中低集聚占比基本持平,多数城市群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2)临近集聚方面多数城市群位居中等水平,珠三角和天山北坡城市群集聚度较高;中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临近集聚多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城市群的临近集聚度则呈下降趋势;(3)哈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扩散作用较强,京津冀和海峡西岸城市群最弱,城市群核心城市扩散作用的波动变化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呈减弱趋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呈增强趋势;(4)珠三角城市群的临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群基本呈现波动增强或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5)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临近扩散与集聚效应总体不同步,中心外围的相对集聚占主体,且年际波动性较大。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扩散,集聚—扩散弹性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实践背景在中国城市群被认为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其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

从“十一五”规划起,我国各类规划就把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

在全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双重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重点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3]。

城市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平台,用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乃至整体的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LOGIC OF SPATIAL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W STATE SPACE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ZHANG Xianchun; TANG Chenghui; X U Shuncai; YUE Wenze【摘要】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

研究表明: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及其扮演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转型折射出国家空间选择性由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变;其次,在社会转型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区域崛起的制度回应,通过多样化策略的分层叠加,塑造 了动态与嵌套的国家空间形式;最后,作为柔性的尺度重组策略,城市群空间规划以灵活与低成本的方式引导资本在特定城市群地区实现了再领域化和权力尺度重组,提高了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实现了治理模式转型。

然而,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主要依赖高尺度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实 施效果不一致等现实矛盾,亟待强化国家空间策略的内部整合与国家空间项目的衔接。

【关键词】新国家空间;城市群;空间规划;尺度重组;中国ABSTRACT: In the restructuring o f state space, sp a tia l p la n n in g o f urban a g g lo m e r a tio n s has functioned as an important m eans to alleviate the fierce intercity com petition and enhance regional co m p etitiv en ess. B ased on the new state space theory, this paper exam ines the developm ent proces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 f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ns in C hina, and explores its spatial logic in com bination w ith the conceptual fram ework o f state spatial selectiv ity, includ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effects. This paper unfolds that firstly,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contents and the role o f spatial planning vary that state spatial selectivity has changed from thesca le o f city to that o f region. S eco n d ly, underthe m acro background o f social transform ation,the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 n s inChina is deem ed as a strategical deploym ent o f thestate in response to the rise o f city-reg io n s, andthrough layered superposition o f diverse strategies,a dynam ic and em bedded form o f state space isshaped. In the end, as a flexible rescaling strategy,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 gglom eration s bringsabout capital re-regionalization and power rescalingin sp ecific regions in a flexible and low-cost way,w h ich im proves the national spatial govern ancecapacity and realizes the transform ation o f localgovernance m ode. H ow ever, the spatial planningo f urban a g g lo m er a tio n s in C h in a has h e a v ilyrelied upon top-dow n prom otion from upper-levelgovernm ents, and there are structural tensions in its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th e internal in teg ra tio n in the im p lem en ta tio no f d ifferen t n a tion al sp atial str a teg ie s and theconnection o f national projects.KEYWORDS: n e w s t a t e s p a c e;u r b a nagglom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rescaling; China1970年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国家间竞争转向核心城市及其所属城市群间的综合角逐m.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角色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国家管制权力向城市群等区域尺度下放.重建新的国家竞争力1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 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
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
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
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
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
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
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
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
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
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
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
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
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
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
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
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
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
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
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
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 、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
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
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
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
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
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
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
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
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
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
甘肃城市群: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
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定西
市等城市。
呼包鄂城市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核心区,包括包头市、
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
乌昌石城市群:由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这3个城市组成。
黔中城市群:以贵阳为中心,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为支撑
的黔中城市群加快形成。
银川沿黄河城市群:包括宁夏吴忠、中卫、银川、石嘴山...内蒙
乌海、临河(巴彦淖尔)。
拉萨城市群:拉萨,羊八井。
太原城市群: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
轴线,以 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开
发格局。
石家庄城市群:以石家庄为中心,包括保定(和北京圈共有)、
沧州、衡水、邢台、山西省阳泉市(和太原圈共有)等城市。
滇中城市群: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行政辖区范围。
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
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
南宁城市群: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百
色七市。
7
潜在城市群,包括豫皖城市群、冀鲁豫城市群、鄂豫城市群、徐
州城市群、浙东城市群、汕头城市群、琼海城市群。
豫皖城市群:包含阜阳、亳州、商丘、周口。
冀鲁豫城市群:包含安阳、鹤壁、濮阳、聊城、菏泽、邯郸。
鄂豫城市群:包含信阳、南阳、襄樊、随州、驻马店。
徐州城市群:是以徐州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鲁豫皖四省,
包括江苏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以及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城
市。
浙东城市群:浙东地区以宁波、台州、绍兴、舟山为中心,在周
边形成了慈溪、余姚、诸暨、上虞、温岭、临海等大小十几个卫星城
市。
汕头城市群:汕头、潮州、揭阳。
琼海城市群:以湛江、海口为中心,包括茂名、阳江、三亚五个
城市。
(内容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