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学习目标定位] 1.熟悉金属的存在形态、物理共性,能从金属的原子结构分析金属具有还原性。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认识钠、铝分别与氧气的反应,能正确描述反应现象,会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金属的通性

1.金属的物理通性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

(2)金属活泼性的强弱取决于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与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个数无关。

1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都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密度

B.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C.金属单质都可以和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

D.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1个电子,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所以铝比钠活泼

答案 B

解析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的固体,硬度和密度较大,但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汞为液体,

钠等金属的硬度和密度较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的金属(如铜、银等)不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金属钠比铝易失去电子,钠比铝活泼。

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1)钠是一种硬度小,熔点低的银白色金属,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实验室保存钠时应与空气隔绝,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2)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加热或点燃时生成过氧化钠,由此可知,钠与氧气反应,反应条件不同,其产物不同。

2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氧气中(常温下)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

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

C.第二块钠的生成物质量最大

D.两块钠的生成物质量一样大

答案 B

解析

钠与氧气反应,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条件下生成过氧化钠,生成物与氧气的用量无关。2.铝与氧气的反应

3下列关于金属铝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在空气中不易被腐蚀

B.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C.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但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D.用砂纸打磨的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答案 D

解析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稳定的致密氧化膜,而不易被腐蚀;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但形成的氧化膜使得铝与氧气不再反应,而使铝不能燃烧。

特别提示

(1)常温下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阻止氧气等与铝进一步反应,因此铝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

(2)空气中久置的铝箔和用砂纸打磨的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箔都不能燃烧,都熔化后而不滴落。

三、金属与氯气、硫的反应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钠在氯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与硫蒸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在氯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铁与硫蒸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铜在氯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铜与硫蒸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Na +Cl 2=====点燃

2NaCl (2)2Al +3S=====△

Al 2S 3 (3)2Fe +3Cl 2=====点燃2FeCl 3 (4)Fe +S=====△

FeS (5)Cu +Cl 2=====点燃CuCl 2 (6)2Cu +S=====△Cu 2S

(1)变价金属与氯气反应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2)变价金属与硫反应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

4类比法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但类比是相对的,不能违背客观事实。下列有关类比推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Fe与S能直接化合生成FeS,推测Cu和S可直接化合生成CuS

B.已知Cu与Cl2能直接化合生成CuCl2,推测Fe与Cl2可直接化合生成FeCl2

C.已知Fe与CuSO4溶液反应,推测Fe与AgNO3溶液也能反应

D.已知Al能与O2生成致密氧化膜保护金属,推测Fe也与O2生成氧化膜保护金属

答案 C

解析Cu与S反应生成Cu2S;Fe与Cl2化合生成FeCl3;Fe在潮湿空气中生成Fe2O3,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部金属。

金属具有还原性,能与非金属(氧气、氯气、硫等)反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常温下,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易导电传热()

(2)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3)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作还原剂()

(4)金属元素只有正化合价,没有负化合价()

(5)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固体()

(6)钠与氧气反应时,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

(7)在空气中,铝、镁表面都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具有抗腐蚀性()

(8)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9)1 mol 钠无论生成氧化钠、过氧化钠还是它们的混合物,都转移N A个电子()

(10)物质的量相同的铁粉分别与过量的氯气和硫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答案(1)×(2)√(3)√(4)√(5)×(6)√(7)√(8)×(9)√(10)×

2.用流程图示的方法可以清楚反映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Na→乙→NaOH→NaCl,则在常温下,上述转化关系内的物质乙是()

A.Na2O2B.Na2O

C.NaCl D.Na2CO3

答案 B

解析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3.下列金属在常温下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能保护内层金属的是()

A.铜B.铝C.铁D.钠

答案 B

解析铝在空气中易形成一层稳定的致密氧化膜,可保护内层金属不再被空气氧化。

4.关于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熔点很高B.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C.银白色金属,硬度大D.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

答案 D

解析钠极易熔化,熔点很低;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可以用小刀切割金属钠,说明其硬度小。

5.下列关于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钠与氧气反应时,产物是由氧气的用量决定的

B.打磨的铝箔加热至熔化时,铝会滴落

C.点燃镁条之前,应先用砂纸打磨

D.铁在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硫化铁

答案 C

解析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其产物不同,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铝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熔点较高的氧化铝,包裹在铝的表面,而使铝不会滴落;铁在硫蒸气中燃烧生成硫化亚铁。

6.镁、铝、铁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为广泛的用途。

(1)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来制造镁闪光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市场上出售的补血麦片中常含有微量颗粒细小的还原性铁粉,铁粉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转化成氯化亚铁,起到补血作用,写出这个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3)铝箔餐盒及铝箔托盘适用于航空食品包装、咖啡屋、蛋糕房等行业。铝箔耐腐蚀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答案 (1)2Mg +O 2=====点燃

2MgO (2)Fe +2HCl===FeCl 2+H 2↑ (3)4Al +3O 2===2Al 2O 3

解析 (1)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 +O 2=====点燃

2MgO 。(2)铁粉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2HCl===FeCl 2+H 2↑。(3)铝箔耐腐蚀的原因为4Al +3O 2===2Al 2O 3。

[对点训练]

题组一 金属的通性

1.下列关于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态 B .金属具有导电、导热和延展性 C .金属都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密度 D .金属都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答案 B

解析 常温下,金属单质并不都是固体(金属汞为液体);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金属的硬度和密度差别较大,有的金属硬度和密度较大(如铁、铅等),有的金属硬度和密度较小(如钠、钾等);金属的熔点和沸点差别较大,有的金属熔点较高(如金属钨等),有的金属熔点较低(如金属汞等)。

2.下列关于金属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反应中只能失去电子 B .金属元素的阳离子只具有氧化性

C .同一金属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可能相同

D.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可比较金属的活泼性

答案 B

解析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反应中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有些金属元素的阳离子如Fe2+,既可失去电子生成Fe3+而具有还原性,也可得到电子生成铁而具有氧化性;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以有相同的化合价,如氯化铁和硫酸铁。

3.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时代,金属的冶炼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下图表示三种金属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大致年代,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

A.金属的导电性强弱

B.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多少

C.金属的化合价高低

D.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答案 D

解析由图可知,活泼性越弱的金属越早被人类开发利用,因此金属开发利用的大致年代与其活动性有关。

4.常言“真金不怕火炼”从化学的角度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金的熔点很高,难于熔化

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变质

C.金越进行冶炼,其纯度越高

D.金的硬度大,高温下难于变形

答案 B

解析 金的熔点并不很高,硬度也不很大,易加工成各种形状的装饰品,“真金不怕火炼”是指其化学性质稳定,高温熔化再冷却后仍然是金,B 正确。 题组二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5.(2017·广州高一测试)取一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金属先熔化 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黄色火花 ③燃烧后得白色固体 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 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④⑤ 答案 D

解析 钠的熔点只有97.8 ℃,加热立即熔化。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加热时与氧气化合生成过氧化钠,呈淡黄色。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为黄色。

6.2.3 g 纯净的金属钠在干燥的空气中被氧化后得到3.5 g 固体,由此判断其产物是( ) A .只有氧化钠 B .只有过氧化钠 C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D .无法确定

答案 C

解析 若2.3 g 钠全部生成氧化钠,质量为3.1 g ;若2.3 g 钠全部生成过氧化钠,质量为3.9 g ,因为3.1 g<3.5 g<3.9 g ,故氧化产物应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 7.一小块金属钠长时间置于空气中,可能有下列现象:

①变成白色粉末;②变暗;③变成白色固体;④变成液体。这些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 B

解析 Na 在空气中放置的变化过程为Na ――→O 2

Na 2O(变暗)――→H 2O

NaOH(白色固体)――→H 2O

潮解表面形成溶液――→CO 2

Na 2CO 3·10H 2O(白色固体)――→风化Na 2CO 3(白色粉末)。

8.用一张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紧紧包裹在试管外壁(如图所示),将试管浸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取出,然后置于空气中,不久铝箔表面生出“白毛”,红墨水柱右端上升,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铝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

C.铝与氧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

D.铝片上生成的白毛是氧化铝和氧化汞的混合物

答案 D

解析铝是一种活泼金属,当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被破坏后,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从而使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红墨水柱右端上升;铝浸入硝酸汞溶液中,发生反应2Al+3Hg2+===2Al3++3Hg,生成的汞覆盖在表面,汞不活泼,很难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

9.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B.铝不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D.铝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小

答案 C

解析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

题组三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综合

10.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

B.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

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答案 B

解析钠是一种硬度小、熔点低的银白色金属,块状钠燃烧时会熔化成闪亮的小球,燃烧火焰为黄色,生成物是过氧化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则生成氧化钠。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保存在煤油里的原因之一是它极易与氧气反应

B.镁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

C.铜丝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可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D.铝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答案 B

解析镁是一种活泼的金属,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使内层金属镁不再与氧气反应。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金属钠置于空气中加热产生白色的氧化钠

B.铝箔不易被点燃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不反应

C.铁在空气中点燃剧烈反应,火星四射

D.钠与氧气反应,本身作还原剂

答案 D

解析钠在加热时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铝箔不易点燃是因为氧化铝的熔点高;铁在氧气中点燃剧烈反应,火星四射。

[综合强化]

13.(2017·青岛二中高一检测)有A、B、C、D四种常见的金属单质,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B为红色固体,锈蚀时变为绿色;C在空气中加热熔化但不滴落;D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对应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在室温下与氧气反应时生成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D在空气中锈蚀生成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A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 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 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 Cu Al Fe (2)Na 2O Fe 2O 3

(3)①2Na +O 2=====点燃

Na 2O 2 ②2Cu +O 2=====△2CuO ③4Al +3O 2=====点燃2Al 2O 3

解析 根据已知信息,可推断出A 为钠,B 为铜,C 为铝,D 为铁。 14.在实验室里为了研究钠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1)取用浸没在煤油中的金属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在平底烧瓶的底部有一块钠,平底烧瓶内是干燥的空气。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班同学用如图2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点燃钠,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钠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

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

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

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钠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钠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钠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答案 (1)用镊子取出钠块,用滤纸吸干钠块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小刀切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切下一小粒备用,剩余的金属钠包括碎屑都必须放入原试剂瓶中 (2)钠表面变暗,气球膨胀 4Na +O 2===2Na 2O (3)2Na +O 2=====点燃

Na 2O 2 ①②③④

解析 (2)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使钠表面变暗,同时烧瓶内压强降低,气球会膨胀。(3)若钠的量不足,则氧气消耗不完,造成进水量少于容器内空气体积的1

5,结果偏

低;若瓶塞未塞紧,钠熄灭冷却,瓶内气体收缩,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使气体得到补充,造成结果偏低;若弹簧夹未夹紧,钠燃烧时,瓶内气体膨胀,使部分气体从导管口逸出,造成结果偏高;若插入燃烧匙太慢,钠燃烧时,瓶内气体膨胀,在塞紧瓶塞前,瓶内部分气体从瓶口逸出,造成结果偏高。

15.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要在铝箔上系上一根火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集气瓶底部铺上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正确方法引燃铝箔,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后,未观察到铝箔剧烈燃烧的现象,可

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l +3O 2=====点燃

2Al 2O 3 (2)点燃火柴从而引燃铝箔 (3)防止高温产物炸裂集气瓶 (4)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5)铝箔表面有一层氧化膜未除去,氧气不纯等 解析 (1)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2)铝箔上系上一根火柴,作用是点燃火柴从而引燃铝箔。(3)集气瓶底部铺上一层细沙,作用是防止高温产物炸裂集气瓶。(4)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白色固体。(5)铝箔未剧烈燃烧,可能原因是铝箔表面氧化膜未除去或氧气不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