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菩萨兵_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菩萨兵_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菩萨兵_苏教版

第七课菩萨兵

教案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

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1.知识与技能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学会认读4个生字,能够书写10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难点】

体会藏胞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你知道“菩萨”是怎样的吗?你知道哪些菩萨的名称?

师:菩萨,顾念天下苍生黎民,想救世人于苦难。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菩萨有关。

2. 板书课题《菩萨兵》。

师:什么是“菩萨兵”?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月——胞、胡——湖、余——涂、番——播、井——耕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段”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注意右边最后一笔是“提”。

“藏”上下结构。上小下大,下半部分笔画要紧凑。

“区”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两笔。

“译”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注意右边的笔画。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

自己的家园。

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yì bō yuàn hú tu zāo tà bāo gēng zàng qū ráo 翻译播种怨不得糊涂糟蹋同胞春耕藏民地区富饶

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多音字认读

āi 紧挨

ái 挨打

词语理解:

糊涂:形容人脑子不灵活,犯傻,分辨不了是非。

尽心尽力:费尽心力。

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朝天燃烧一样。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藏胞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朱德急坏了。

第二部分(第2-5段):写朱德让翻译动员藏胞回来。藏胞不会来。朱德急坏了。

第三部分(第6-7段):朱德动员并带领红军帮藏胞春耕。

第四部分(第8-9段):写藏民们非常感动。

2.第一部分

(1)品读第1自然段,你了解红军吗?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

略转移。在这一年多的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翻山越岭,1936年6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2)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做什么?

准备休整一段时间。

(3)红军来了,藏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

(4)你能说一说,你在电视上看到的反动军队是怎样的?(图片展示)

反动军队一进入村庄就大肆掠夺,滥杀无辜,到处一片血腥。

(5)朱德总司令急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朱总司令急坏了?

急坏

朱德总司令担心藏民在深山受苦。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2-5自然段,找出朱德总司令的两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

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朱总司令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2)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朱德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已经节气不饶人赶紧抢

师: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3)“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红军不了解,以为所有的军队都是一样的,对红军有误解、偏见。

(3)当翻译回来报告说,藏胞一见红军就跑,埋怨他们糊涂时,朱德总司令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

朱德总司令善解人意。

师:朱总司令一心替藏胞着想,有着菩萨心肠。朱总司令又为藏胞做了什么呢?

4.第三部分

(1)品读第6-7自然段,朱总司令在春耕动员会上的发言是什么呢?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

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2)你是怎样理解“像种自己的地一样”?

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

(3)“尽心尽力”文中指做那件事情?你能说一说你尽心尽力做过的事情吗?

“尽心尽力”把藏胞的地种好。

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助同学。

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做好值日工作。

(4)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

的?

红军播下的种子仅仅是庄稼的种子,还是友谊的种子、信任的种子。

红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5)这段话中省略号有什么意义?

这是我们红军的优良传统,要发扬光大并永远流传下去,不会消失。

(6)你觉得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司令呢?

这真是菩萨一样的司令哪。

师: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5.第四部分

(1)品读第8-9自然段,想一想当时的劳动场面是怎样的呢?

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红军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就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

(2)当藏胞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看到的是什么?

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

(3)口语训练: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

藏胞会说:“你们真是我们藏胞的亲人,把我们的是当成自己的事,而且不那我们一针一线,处处替藏胞着想。以前,是我们误解你们了,你们和以前的军队不一样。我们藏胞欢迎你们。”

师: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汇成了哪句话?

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4)你是怎样理解这话的?

“几时见过”指什么时候见过,从未见过。

“菩萨一样的司令”指朱德总司令。

“菩萨一样的兵”指红军。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藏民们把红军比作

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师:红军播下的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遮在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所驱散了。这真是-出示对联(齐读)

军情民情鱼水情深军心民心心心相印藏汉一家亲

6.课外拓展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菩萨兵》一样反映军民情的感人故事。(图片展示)

九八年我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是无数的解放军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朽的长城。

“5.12”汶川地震,救灾现场有无数的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又是一群群菩萨兵,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挽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课堂总结

师:你能说一说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吗?

教师总结:无论什么时候,军人永远都是我们最可爱、可敬的人。

五、课堂练习

1.我会仿写词语。

平平展展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平平安安。

2.我会组词。

胞(同胞)译(翻译)涂(糊涂)

泡(泡菜)择(选择)途(长途)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泪

(军民鱼水情深)

【教学反思】

《菩萨兵》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课文语言朴实,却

字字包含真情,是训练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

首先,注重背景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对“红军”的形象有个大致的把握,也为学生理

解红军与藏民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这种“鱼水情”做下铺垫。

以朱总司令的三段话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朱总司令和红军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重视拓展延伸。本环节我设计了新时期的人民军队三个内容。通过本环节的训练使人民

军队从学生心目中的“菩萨兵”转变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苏教版初一数学教案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 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 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 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 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 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为你打开一扇门》2课时《繁星》1课时《冰心诗三首》1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1课时《古代寓言二则》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 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 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 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阐述文学 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的模糊认识清晰化, 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 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 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苏教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 1.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 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 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b.“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可举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来启发学生理解。) c.“有人说,……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智商”,查词典理解“野蛮”的词义后,再结合本段中的第6、7、8、9句来理解课文中“野蛮人”的含义。) ③作者在这一节中告诉我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找出语句,并联系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实际谈谈认识。) 4.精读6—11节,品读语句,理解含义。 ①“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类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可引导学生回忆小学课文来理解。) ②“有时候,你展现漫长的历史,有时候,你只是描绘一个难忘的瞬间。”(教者简介:“展现漫长的历史”的,如《三国演义》等长篇小说;“描绘一个难忘的瞬间”的,如《静夜思》等唐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读6—11节,读后说一说你对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兴趣? 5.指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优美的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试作背诵。 6.课后练习:就某一文学作品对你的影响写一则日记,然后和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B】

第17课《夏》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

第17 课《夏》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一上)2doc 初 中 语文 、教学目的要求: 1.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白得文章的思路。 3.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刻: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许多吟咏四季的古诗。古诗配美景,真美!演示多媒体画面〔春、秋、冬〕。在每一幅画面后,让学生背属于那个季节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觉,少了哪个季节。生:没有夏季。 师:专门好。让我们先背诵一下有关夏的诗吧!〔生齐背〕。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山西霍县人。要紧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 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要紧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扫清字词障碍。对不识、不明白的字词句,自由发咨询。 2.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板书:景美人勤} 颂扬紧张烈火急促} 颂扬 〔五〕精读课文: 1.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 ②它起什么作用? 2.指名一生读第二段。学生概括段意。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3.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①找出采纳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 4.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①农民的辛勤表达在哪里? ②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 5.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纳对比手法的句子。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 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 1.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 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 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苏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第19课三峡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十九三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3.体会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学习重难点】 1.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重点) 2.体会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抢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江是?(学生答:长江。)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三峡。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三峡。(播放三峡风光视频)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其中一位就是老师特意为大家请来的导游,他就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现在,我们就跟着郦道元老先生开始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地理学家、散文家。任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所撰《水经注》40卷,是对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做的注释。 2.了解出处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原是魏晋时人所著的一部地理书,郦道元嫌其过于简略,他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郦道元参考了许多古代的史地著述,同时利用他做冀州、鲁阳、颍州、荆州等地方官之便,对中原水利系统曾做过大量勘察。他对于我国中部地区130多条河以及1200多条水道,都有调查研究。这部书兼有科学、文学两重性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它是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的一部重要文献,它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至于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飞漱其间(shù) 绝·多生怪柏(yǎn) 属引凄异(zhǔ) 哀转久绝(zhuǎn) 虽乘奔御风(yù) 林寒涧肃(jiàn) 常有高猿(yuán)长啸(xiào) 4.解释重点词语。 (1)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2)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4)不见曦月: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5)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6)绝·多生怪柏:山峰。 (7)飞漱其间: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 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 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 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 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xx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

江苏初中语文教案

江苏初中语文教案 【篇一: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三峡》教案苏教版】 《第15课三峡》 1 2 【篇二:江苏省泰兴市西城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我的老师》教案 (新版)苏教版】 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 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 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 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 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 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 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 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 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 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 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 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 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 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 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 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 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 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 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年月日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 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

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 2.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妙处,体会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 2.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会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散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zhǒng yǜn niàng hè bóo yùn cáng sūo zhuǎn sàn 水涨酝酿应和薄烟黄晕捉迷藏蓑衣宛转散在草丛里 二、导入新课 1.一提到春,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从黄鹂、白鹭的角度来描绘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细致入微地从动物和植物的角度刻画了早春的特点;“春风又绿江 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春》教案语文版

第1课《春》

2.诱思导学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语气.语 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出示字词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读课 文:弄清字、 词。 2.学生自读把握 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 文,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认真听 读的习惯,使不 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积极主动地获 取知识。 3.合作探究教师出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第一部分的哪些词表现了春天来临 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 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二自然段与下面五个段落的是什 么关系?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春草图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草的特 点?这段除了些草,还写了人在草地 上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的活 动? 4.春花图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可爱的花 儿的? 5.作者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调动了 哪些感官来写? 6.春雨图中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 点进行描写的? 7.作者在这幅画面中主要围绕一个 “多”字来描绘人们“迎春”的图景 的,试问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 “多”? 8.在最后一部分,作者把自己对春天 的感觉融合到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句 中,朗读并揣摩,说说它们分别体现 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的 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与教师的点拨和 学生的学习合。 成绩不错的学生 更注和积累,成 绩略差的同学的 理解并及时消化 畏难心理 让学生自主思 考,深入理解写 景散文描写景物 时应抓住景物特 点、多角度、有 顺序描写,并深 入理解文章内 涵。 4.朗读背诵指导1.朗诵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 音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感情的处理。 2.背诵要按文章结构顺序 学生朗读并背诵 培养学生快速高 效背诵文章的能 力。 5.拓展延伸这篇散文运用了精妙的词语和丰富的 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请找出此类句子,品味赏析。 学生有难度,教 师加以点拨 培养学生语言欣 赏能力,以读促 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_0405文档

2020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_0405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_0405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现代诗三首(苏教版七下) 教学目标. 1.独立解决字词。 2.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3.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2.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小黑板或。设计思路

学习现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品位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所以本课主要通过朗读、品位、感受和体会诗歌来完成。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学生谈谈 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理解,教师根据情况及时鼓励。然后引入到 本课的学习中去。(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罗洛,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 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党组书记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等。 刘湛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主要作品有 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 要求:了解作者。二、自主学习 师:诗歌的学习要注意多读,体会诗中蕴含的形象。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诗人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