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课件
《环境管理学》-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根据形成条件分
耗竭性资源 : 不可更新资源 矿产资源…
非竭性资源: 可更新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 恒定资源 太阳能、潮沙能…
中国资源情况一览表
资源种类
数量
陆地
居世界第三位
水
居世界第一位
太阳能
居世界第二位
煤炭居世界ຫໍສະໝຸດ 三位矿产目前,世界上可被人类利用的150多种矿产中, 我国已初步探明的就有137种。其中,铜、铝、 镍、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锌、钨、锡、稀土以及黄铁矿、重晶石等非金属 矿藏储量,比世界上其它各国的总和还要多得多。 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
(狭义)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 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
自然环境是指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影响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
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可利用的角度定义的,是指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开发利用产 生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Sa line Water
La te ral intrus ion of sa line w ater
Infiltration of pe stic ides and fertilizers from
farmlands
Brine le aka ge from ruptured w ell c asing
(二)——土地沙化
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已 有31.1×104 km2的土地成为沙 漠化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3.9%。土地沙化后的生产力迅 速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三)——土地盐渍化
盐渍化指土地中易溶盐分 含量增高,作物不能生长,土 地丧失了生产力的现象。我国 盐渍化土地有1亿 hm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ppt

二、环境的范围与分类
根据组成环境的物质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不 同,分为天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根据组成环境的物质要素的不同,分为大 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
根据组成环境的范围不同,分为区域环境、 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宇宙环境等。
按照环境功能不同,分为生态环境与生活 环境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不同于环境社会关系。(意志性的社会 关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结果而 不是对象。)
2、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事实(行为和事件)
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 概念:参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享 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工业革命时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主要 表现为工业三废污染。
三、环境问题的新发展
1、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 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
2、水污染 3、土地、森林遭受严重破坏。 4、物种灭绝。 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四、人类环境观
人类环境观的概念:又称人类环境价值观, 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观点、观念的总 和,是人类的环境社会意识。
种因素的总体。它是一个相对概念。 2、生态学上的定义:环境是围绕整个生物界并构
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 它是生物的生存环境。 3、在环境学上的定义:环境是围绕人群的空间, 及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 自然因素的总称。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环境。
环境学上的“环境”的特点:
环境立法技术
法律的内部结构:
1、法律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后果
2、法律规范的分类:命令、禁止、授权和任 意性规范。
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在人与环境构成的大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 用,它是自然环境系统运行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社 会系统运行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 最剧烈的地方,也是作用最强烈的地方。自然资源不但有地域 性,而且有强烈的国家属性。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可以按二种方法分类: 1.按照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以及与地 理环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等特性, 通常把自然资源分为6大类: (1)矿产资源(岩石圈); (2)土地资源(土圈); (3)水利资源 (水圈); (4)生物资源(生物圈); (5)气候资源(大气圈); (6)海洋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三)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
3.水资源 我国陆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万亿米3,形成水资源总 量约2.8万亿米3,其中河川径流量2.7万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约 为0.87万亿米3,两者相互转化重复估算部分约0.77万亿米3,人 均水资源量约2400米3,只有世界人均的1/4。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和径流量年内、 年际变化幅度很大,降低了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而且容易造 成旱涝灾害。在地区分布上,水资源分布与降水分布基本一致, 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2.按照自然资源的特点分类 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及可利用特点,分为如下二方面: (1)无限资源:又称非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是随着地球形 成及其运动而存在,基本上是持续稳定产生的。 (2)有限资源:又称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 程中的特定条件、特定阶段中形 成的,其品质与数量是有限的, 空间分布也不均匀。此类资源又分为: ①可再生资源:又称可更新资源。 ②不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更新资源。
07环境经济学第七章物质平衡理论课件

现实经济中,生产和消费过程都存在积累, 即K>0时,E* = E^+K
• 物质污染物不一定必然排入环境,如果循环利用,污染物就 有可能返回生产过程,成为原材料的一部分,再次被利用。 在这一条件下,图7-1可以变为图7-2。
图7-2 考虑循环利用后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关系
生态足迹:综合计量人类的环境影响
脚踏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的生态足迹比较
假定住在离工作5公里处的地方
脚踏车的生态足迹为:0.0122公顷/人 公共汽车的生态足迹为:0.03公顷/人 小汽车的生态足迹为:0.14公顷/人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企业内部的循环: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 企业之间的循环:组织生态工业链,把不同的经济
资源环境消耗的指标类型
综合性的生态足迹指标:人均生态足迹 资源消耗性的指标:人均水耗、人均能耗、人均 物耗、人均地耗 污染排放性的指标:人均垃圾产出、人均废水排 放、人均废气排放 生态保护性的指标:人均绿地、人均水面积、人 均林地等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 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 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 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 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环境管理框:
获得来自生产框和消费框的废弃物EP 和EH,获得 来自生产框的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IP和来自消费框 的劳动力LH。
治理后的废弃物ZE排入环境。
环境框:
环境框向生产框提供原材料M。
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它对消费框产生一个服务流 Y。一般来说,这种服务流量将随污染物排放量的 增加而减少,随环境的改善而增加。
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包括土地、水域、空气、矿产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因此,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管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自然资源的管理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也要保护环境。
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将导致资源的枯竭,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崩溃。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导致了水源的枯竭和气候的变化,过度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等。
因此,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限制过度利用,保护自然环境的稳定。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诸多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水资源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精确测量和管理。
同时,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推动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幅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生态环境保护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护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标。
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注重局部的生态系统保护,也要关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人类应当尽量保留和恢复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环境,减少破坏性开发与污染行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
实现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
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加强监管。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
企业应当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个人应当增强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
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我们需要摒弃短视的行为,转变发展观念。
只有通过合理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生态系统的作用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
生态保护技术
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
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福祉。
生态系统保护的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生态保护技术的实践
退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水域生态保护、城市绿化工程等。
生态恢复技术
生态恢复的意义
交通尾气治理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加强交通管理,减少尾气 排放。
扬尘控制
加强建筑施工、道路运输 等扬尘源的管理,采取洒 水、覆盖等措施。
水污染防治技术
污水处理技术
雨水收集与利用
采用活性污泥法、A2O工艺、MBR膜 过滤等技术,对污水进行高效处理。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 、冲厕等用途。
饮用水处理
意义
环境规划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 手段,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重要途径,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要保障。
环境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原则
科学性、前瞻性、综合性、可操 作性、公平性等。
目标
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环境规划 开始起步,主要关注点是 污染控制和治理。
农村环境规划案例分析
背景
该农村位于浙江省的山区,近 年来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问题。
实施措施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 场、建设生态保护区等。
案例一
浙江省某农村环境规划
规划目标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恢复生态 平衡。
效果评估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农村的环 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态 平衡得到了恢复。
通识核心课自然资源管理.正式版PPT文档

合理的资源
指通是过国配家干置预效把资源退化和社环境会污利染减益少集到可以接受贸的水易平政上。策,
或地区可以 持续、稳定、
预把资源退化 和环境污染减
国排务污率院 权其:。它实有行资关总源部量门控按制照,国允务许团院排规污之定权间的转职让公责。平分工,协同实国务现院国水行内政经主管部门,负及责有时关、水资足源量管理工作。 少到可以接受
源有效配
境安全的实
置(区域
也就是资源 产业布局,
指自然资源
现必须通过合
配置和时
收益的合理
创造就业机
对经济发展
理地利用资源
间配置)
分配与资源
会,促进区
和人民生活
与优化资源利
保护成本的
域经济可持
的保障程度
用结果来完成。
合理分摊
续发展。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一切管理都是对人而言的, 或者说是通过各种组织机构,以法律和法规为准则 对人类行为的制约。资源管理者,特别是高层次资 源管理机构的直接管理对象是各层次的资源管理机 构,通过对这些管理机构的管理实现各级管理机构 的功能,保证自然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管理内容
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
管理事项(如):土地审批、土地用项等
要属实现公自然共资(源可共持续同利用)、财经济产和社,会国协调家发展,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
所 中是(华自人 然联民资共源邦和的)国使野用、生者动开省物发保利(护用州法自然、资源区必)须支市付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
关系密切
国 自县务然院资等水 源行 管各政 理级主 的管 主政部 要门 法府负律责 制所全 度有国水权资源体统系一管;理工作。
《自然资源与环境》PPT课件

3、积极治理土地,使废弃土地重新使用 在保护土地资源同时,积极治理和恢复已受破坏的土地.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如以色列、 沙特、埃及等国,在沙化、土壤盐碱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 定的成功经验,沙特:1965~1985年,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0万 hm2增加到117.5万hm2,增长了2.35倍.我##用的造林固沙 经验为世界瞩目,"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593.3万hm2造林 任务已超额完成,全国10%的严重沙化土地已得到初步控 制.
第八章 自然资源与环境
§8-1 人类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 1、概念
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 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自然环境中, 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能 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满足人类当前和将来 需要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一部分,即自然界 中人类可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8-1 人类与自然资源
2、功能 <1>对气象的影响
全世界森林吸收CO2所放出的O2超过世界人口呼吸 所需氧气的10倍.平均每公顷森林每天吸收1吨CO2,因 此,森林大面积消长,足以影响大气的成分与结构,对大气 循环有重要作用,蒸腾<热带雨林每亩约蒸腾500吨水/年, 进入大气形成降雨>,有1/4~1/3降水来自蒸腾.
地区性森林大面积消长对该地区的气候影响很大. 例如,西双版纳,1949年森林复盖率69.4%,1980年减 30%以下,减少1136万亩,毁林37.9万亩/a,1974~1980年 毁林133.3万亩/a,##地区气候发生变化<除气象变化因 素外>,年均气温上升0.1℃,相对湿度下降1~2%;降水 量减少19.1~459mm;雾日减少13.9~16.3天/a,多雾是 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50年代一年中雾日达166.3天, 占全年的45.6%;70年代减少到120.4天,占全年33%, 表明向##地区那样的干热气候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