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合集下载

最新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最新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分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另一种连续分布 的物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1
12.0 概述
表 12.0.1 分散系统按分散相粒子大小分类
系统 真溶液 胶体系统 粗分散系统
分散相粒子 直径 d
实例
各种分子、原子、离子溶液
d < 1 nm 如乙醇水溶液、NaCl 水溶液、
(1)分散法 用机械、化学等方法使固体的粒子变小。
(2)凝聚法 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粒。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1
溶胶的制备--研磨法
1.研磨法 用机械粉碎的方法将固体磨细。 这种方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物质,对于柔
韧性的物质必须先硬化后再粉碎。例如,将废 轮胎粉碎,先用液氮处理,硬化后再研磨。
胶体系统中的分散相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多种物质, 可以是由许多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粒子,也可以是一个大分子。
胶体系统通常还可分为三类:
1)溶胶 — 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的相界面,很高的 界面能,因此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2)高分子溶液— 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没有相界面,为均相 热力学稳定系统;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1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12.0 概述 12.1 溶胶的制备 12.2 溶胶的光学性质 12.3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2.4 溶胶的电学性质 12.5 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1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12.6 乳状液 12.7 泡沫 12.8 悬浮液 12.9 气溶胶 12.10 高分子化合物的渗透压和粘度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6L r
(2)
11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多相分散系统中的粒子,因受重力作用而 下沉的过程,称为沉降。
沉降与扩散为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沉降 扩散 分散相
真溶液 粗分散系统 胶体系统
平衡
均相 沉于底部 形成浓梯度
12
贝林(Perrin)导出沉降平衡时粒子浓度随高度的分布:
lnc2 c1
M RT g1o(h2h1)
不稳定
乳状液、悬浮液、泡沫 如牛奶、豆浆、泥浆等
高度分散的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是胶体系统的主要特点
5
分散介质 气 液

表 12. 0. 2 分散 系 统 按 聚 集 状态 分 类
分散相 液 固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名称
实例
气溶胶
云、雾、喷雾 烟、粉尘
泡沫 乳状液 溶胶或悬浮液
肥皂泡沫 牛奶、含水原油 金溶胶、油墨、泥 浆
7
2. Rayleigh 公式
对于非导电的、球形粒子的、稀溶胶系统: 单位体积溶胶的散射强度:
I= 9 22V 4l22 C n n 22 2 n n 0 20 2 21co 2sI0
I :散射光强 ; V :一个粒子的体积; n : 分散相的折射率; :散射角;
I0 : 入射光强; C :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
= oe-r
式中 的倒数 -1 具有双电层厚度的意义 公式的几点假设:
1) 质点表面可看作无限大的平面; 2) 表面电荷分布均匀; 3) 溶剂的介电常数到处相同。
古依-查普曼模型的缺点: 1) 没有给出电位的具体位置及意义 2) 没有考虑胶粒表面上的固定吸附层
17
3)斯特恩(Stern)双电层模型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粘度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和粘度
2 Π 1 / B RT (1 / M A2 B A3 B )
式中常数A2, A3, …称为维里系数. 若浓度很小, 上式可简化为
2019/2/3 3
Π 1 / B RT / M B B
在恒温下, 若以1 /B对B作图, 应得一直线, 可由该直线的斜 率及截距计算高分子化合物的摩尔质量M和第二维里系数A2. 渗透压法测定高分子摩尔质量的范围是10~103kgmol-1, 摩尔质量太小时, 容易通过半透膜, 制膜有困难; 太大时渗透压 很低, 测量误差大. 上式只适用于不能电离的高分子化合物. 对于蛋白质水溶 液, 只有在等电点时才能适用, 对于可电离的高分子化合物, 上 式求出的摩尔质量往往偏低, 这主要是电解质电离的影响. 唐 南(Donnan)提出的离子隔膜平衡理论, 令人满意地解释了许多 这类实验的情况.
2019/2/3 4
2. 唐南平衡
以 Na+z Pz-代表蛋白质, 其电离反应可以表示为
z z Na P z Na P z
用半透膜将纯水与蛋白质水溶液隔开, 仅Pz-不能通过半透膜. 这时的渗透平衡实质上是隔膜两侧离子的平衡, 即唐南平衡. 对应的渗透压力可表示为
Π2 ( z 1)cRT
3. 高分子溶液的粘度
y
当液体流动时, 液 体内部的分子会产生 摩擦力, 阻碍液体的相 对流动. 以层流为例:
混合流. 列流. 层流.
y • 流体在管道中呈层流流动时 流速的径向分布
x
可把液体分成许多层, 吸附在管壁上的一层液体是不动的, 而 管中心的流速为最大, 这种流型称为牛顿型. 设相邻两平行流 层面积为A, 层间距为dx, 流速差为d, 则两层间的流速梯度 d /dx, 即为切变速率. 在稳态流动时, 推动液体流动的外力F, 在数值上应等于液体流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即 d F A 2019/2/3 7 dx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胶体化学考研辅导答案1、胶体的基本特征为(多相性)、(高分散性)、(热力学不稳定性)2、对胶体分散体系,分散相的颗粒大小范围一般为(B)由于各教材不太一样,参考考研学校指定的教材A. 10-7~10-5mB. 10-9~10-7mC. 10-3~10-5mD. 10-1~10-9m3、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相同点是(C)A、热力学稳定体系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C、动力学稳定体系D、动力学不稳定体系4、(B)描述最能说明胶体体系A、不均匀体系B、超微多相体系C、纳米体系D、能产生光反射的体系5、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是由于分散相粒子对光产生散射作用。

对6、当入射光波长(大于)胶体粒子线度时,则可出现Dyndall效应7、Dyndall现象是胶体粒子对光产生(散射)引起的,入射光波长越短,则此现象越(强);这是因为短波长的光容易发生(散射);信号灯常用红灯,因为红色光的波长(长),不容易(散射),容易(透射),使人们容易看到信号8、丁达尔效应最强的是(D)A、纯净空气B、蔗糖溶液C、大分子溶液D、金溶胶9、有关溶胶粒子的Brown运动,(B)说法不正确A、其与介质粘度和温度有关B、溶胶体系中只有Brown运动,无分子热运动C、与分子热运动的本质相同D、将导致涨落现象的发生10、当溶胶达到沉降平衡时,体系浓度保持均匀且不随时间改变。

错11、对于电动电势的描述,(B)不正确A 表示胶粒溶剂化层界面到均匀液相内的电势B其绝对值总是大于热力学电势C其值易随外加电解质而变化D当双电层被压缩到与溶剂化层叠合时,其以零为极限E电动电势一般不等于扩散电势12、对Stern双电层模型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Aφ0的数值主要取决于溶液中与固体呈平衡的离子浓度Bξ电势随溶剂化层中离子的浓度而改变,少量外加电解质对其数值会有显著的影响,可以使其降低,甚至反号C少量外加电解质对φ0并不产生显著影响D利用双电层和ξ电势的概念,可以说明电动现象13、电泳和电渗的主要区别(电泳是固动液不动,电渗是液动固不动)14、电泳是(胶粒)的定向移动,在一定温度下,电泳速率取决于(电势梯度的大小、粒子带电的多少、粒子体积的大小)15、 U 型管有AgCl 的多孔塞,两侧通直流电,分散介质为NaCl, 则液体向_负极移动;分散介质为AgNO3, 则液体向_正_极移动16、胶体系统的电泳现象表明( B )A. 分散介质不带电B. 胶体粒子带有大量的电荷C. 胶团带电D. 胶体粒子处于等电状态17、凡溶胶达到了等电状态,说明胶粒(D )A 带电,不易聚沉B 不带电,很容易聚沉C 不带电,不容易聚沉D 带电,容易聚沉18、一定的高聚物加入溶胶中可使溶胶聚沉,其聚沉作用主要是(搭桥效应)(脱水效应)(电中和效应)19、在三个烧瓶中分别盛0.02L 的Fe(OH)3溶胶,分别加入NaCl 、Na 2SO 4和Na 3PO 4溶液使其聚沉,至少需加入电解质的数量为1mol/L 的NaCl0.021L 、0.005mol/L 的Na 2SO 4 0.125L 、0.0033mol/L 的Na 3PO 40.0074L ,(1)计算各电解质的聚沉值和聚沉能力(2)判断胶粒带什么电荷解:(1)聚沉值和聚沉能力分别为NaCl:L mol /512.0021.002.0021.01=+⨯ 1/0.512=1.953L/mol Na2SO4:L mol /1031.4125.002.0125.0005.03-⨯=+⨯ 1/(4.31×10-3)=232L/molNa 3PO 4: L mol /1091.80074.002.00074.00033.04-⨯=+⨯ 1/(8.91×10-4)=1122L/mol (2)根据聚沉值和聚沉能力的大小,可以判断胶粒带负电20:将10cm3,0.03mol•dm -3的KCl 溶液和80 cm3,0.007mol•dm -3的AgNO3溶液混合以制造溶胶。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详解演示文稿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详解演示文稿
作用力情况分为两方面:① 重力的沉降作用;② 浓差导致的扩散作用。
粒子小,扩散作用为主;粒子大,沉降作 用为主;粒子大小相当,重力作用与扩散作用相
近,构成沉降平衡。
第二十四页,共85页。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微小粒子在重力场中的沉降平衡,
ln
C2 C1
Mg RT
1
0
h2
h1
大气分子的浓度随距地面高度而变化,
这是反离子受到的相反的两种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是质点表面的静电吸引,一方面是离子热
运动。两种作用平衡的结果,令反离子越靠近固体 表面浓度越高,随距离增加浓度下降,形成一个反 离子的扩散层。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3)斯特恩模型:该模型认为离子有一定大小, 而且离子与质点表面除了静电作用外,还有范德华 引力。因此,在靠近表面1~2个分子厚的区域内,反 离子受到强烈地吸引,会牢固地结合在表面,形成 一个紧密的吸附层,称为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层; 其余反离子扩散地分布在溶液中,构成双电层的扩 散部分。
2. 瑞利公式
(1) 只有溶胶有明显的丁铎尔效应;
(2) 蓝、紫光散射最强,红光散射最弱;
(3)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折射率相差越大,乳光效 应越强;
(4) 乳光强度又称为浊度。
第十八页,共85页。
3. 超显微镜
超显微镜在黑暗的视野下,从垂直于入射光的 方向上观察,可以在整个黑暗的背景内看到一个个闪 闪发光、不断移动的光点,恰似黑夜观天可见满天星 斗闪烁。
固、液两相在离子吸附、解离、静电引力等作 用下,而带有电荷,从而形成双电层。
(1) 亥姆霍茨模型:固液两相界面层整齐地排 列着正负离子,正负电荷的分布如同平板电容器, 在平板内电势直线下降,两层间距离很小,与离子 半径相当。

【物理化学D】第12章 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D】第12章 胶体化学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 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 子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3)热力学不稳定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 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 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2021/1/27 Wednesday
2021/1/27 Wednesday
概论
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所 构成的系统;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2021/1/27 Wednesday
分 散 系 统
2021/1/27 Wednesday
粗分散系统 ( d > 103 nm) 胶体系统(1 nm < d < 103 nm)
真溶液(d < 1nm) (氢原子半径 0.05 nm)
胶 体 系 统
2021/1/27 Wednesday
(1)溶胶: 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 介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 是热力学稳定系统。(亲液溶胶)
微观:上限为原子、分子,而下限则是一个无 下限的时空。
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之间,还有一个介观世界, 胶体化学中所涉及的超细微粒,其大小、尺寸在 1nm~1000nm之间,基本上归属于介观领域。
2021/1/27 Wednesday
(2)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1.液溶胶 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


原子 剂均能透过半透膜。
混合气体等
溶胶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胶体化学课件演示文稿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胶体化学课件演示文稿
固溶胶
实例
云,雾,喷雾 烟,粉尘
肥皂泡沫 牛奶,含水原油 金溶胶,油墨,泥浆
泡沫塑料 珍珠,蛋白石 有色玻璃,某些合金
7
§12-1 溶胶的制备
分散法 粗分散系统 大变小
胶体系统
聚集法 小变大
d >1000nm
1 < d <1000nm
分子分散系统
d < 1nm
1.分散法:
(1)胶体磨 (2)气流粉碎机(又称喷射磨) (3)电弧法—用于制备贵金属的水溶胶
2. 凝结法
(1)物理凝聚法
①蒸气凝聚法 ②过饱和法
将蒸气状态的物质或溶解状态的物质凝聚为胶体状态
蒸 气 凝 聚 法
1—被抽空容器 2、4—盛有溶剂的和
需要分散的物质容器
3—盛溶胶是容器 5—液态空气冷凝器



10
(2)化学凝聚法
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控制析晶过程得 到溶胶的方法
Fe (OH)3溶胶:
3
胶体化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多相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所构 成的系统 分 散 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4
根据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
真溶液 d < 1nm 胶体分散系统 1 < d <1000nm
溶胶 高分子溶液 缔合胶体
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胶体粒子
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扩 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成胶 体
金溶胶,氢氧化铁 溶胶

分 散 系
高分子溶液
1 < d <1000nm
高(大)分 子

物理化学 第12章 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  第12章 胶体化学

思考题:1.为什么加入与胶体粒子电荷异号离子能引起聚沉呢?2.在进行重量分析实验时,为了尽可能使沉淀完全,通常加入大量电解质,或将溶胶适当加热,为什么?试从胶体分散体系观点解释。

3.胶粒吸附稳定离子时有何规律?4.影响胶粒电泳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电泳现象说明什么问题?5.什么是ζ-电势?如何确定ζ-电势的正、负号?选择题:1.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相同点是(C)A.热力学稳定体系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C. 动力学稳定体系D. 动力学不稳定体系2.稀的砷酸溶液中通入H2S制备As2S3溶胶,H2S适当过量,则胶团结构为(B)A.[(As2S3)m·nH+,(n-x)HS—]x+·xHS—B.[(As2S3)m·nHS—,(n-x)H+]x-·xH+C. [(As2S3)m·nH+,(n-x)HS—]x-·xHS—D. [(As2S3)m·nHS—,(n-x)H+]x+·xHS-3.下列诸性质中,哪一个属于亲液溶胶(A)A.溶胶与凝胶作用可逆B.需要第三种物质作稳定剂C. 对电解质十分敏感D. 丁达尔效应很强4.关于ζ-电势,描述错误的是(C)A.是指胶粒的相对运动边界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B.其值随外加电解质而变化C. 其值一般高于热力学电势D. 有可能因外加电解质而改变符号5.有两种利用光学性质测定溶胶浓度的仪器:比色计和比浊计,它们分别观察胶体溶液的(B)A.透射光、折射光B.透射光、散射光C. 透射光、反射光D. 折射光、散射光6.大分子溶液分散质的粒子尺寸为(C)A.> 1μm B.< 1 nm C. 1 nm ~ 1μm D. > 1 mm7.下列分散系统中,丁达尔效应最强的是(D)A.空气B.蔗糖水溶液 C. 大分子溶液 D.硅胶溶胶8.向碘化银正溶胶中滴加过量的KI溶液,生成的新溶胶在外加直流电场中的移动方向为(A)A.向正极移动B.向负极移动 C. 不移动 D.无法确定9.用0.08mol·L-1的KI和0.1mol·L-1的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制成水溶胶,电解质CaCl2、Na2SO4、MgSO4对它的聚沉能力顺序为(C)A.Na2SO4 > CaCl2 > MgSO4B.MgSO4 > Na2SO4 > CaCl2C. Na2SO4 > MgSO4 > CaCl2D. CaCl2 > Na2SO4 > MgSO410.下面属于水包油型乳状液(O/W型)基本性质之一的是BA.易于分散在油中B.导电性强C. 导电性弱D. 乳化剂的特点是亲油性强11.将两滴K4[Fe(CN)6]水溶液滴入过量的CuCl2水溶液中形成亚铁氰化铜正溶胶,下列四种电解质聚沉值最大的是(A )A. KBrB.K2SO4C. K4[Fe(CN)6]D. NaCl12.在相同的温度及浓度下,同一高分子化合物在良性溶剂中与在不良性溶剂中其散射强度是 ( )A. 在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大于在不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B. 在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小于在不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C. 在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等于在不良性溶剂中的散射强度D. 无法确定13. 下列属于溶胶光学性质的是( B )A .唐南平衡 B. 丁达尔效应C .电泳 D. 沉降平衡14. 在等电点上,两性电解质(如蛋白质、血浆等)和溶胶在电场中(C )A .向正极移动 B. 向负极移动C .不移动 D.无法确定15. 胶体系统产生丁达尔现象的实质是胶体粒子对光的 ( C )A .反射 B. 透射 C .散射 D. 衍射16. 若分散相固体微小粒子表面吸附负离子,则该胶体粒子的ζ-电势( B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D. 等于外加电势差17. 对于以AgNO 3为稳定剂的AgCl 水溶胶胶团结构,被称为胶体粒子的是( D )A .m AgCl ][ B. -+--⋅x m Ag x n nNO AgCl })(]{[3C .-+-+⋅-⋅33})(]{[xNO NO x n nAg AgCl x m D. +-+-⋅x m NO x n nAg AgCl })(]{[318. 一定量以KI 为稳定剂的AgI 溶胶,分别加入浓度c 相同的下列电解质溶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聚沉值最小的是 ( A )A .La(NO 3)3 B. NaNO 3 C .KNO 3 D.Mg(NO 3)219. 作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大的一端亲水,小的一端亲油,则此乳化剂有利于形成( )型乳状液A .O/W B. O/W C .O/W 和O/W D. 不确定20. 使用明矾KAl(SO 4)2·12H 2O 来净水,主要是利用( A )A. 胶体的特性吸附B.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C. 溶胶之间的相互作用D. 高分子的絮凝作用判断题1. ζ-电势在数值上一定小于热力学电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贾晓辉
1.下列性质中既不属于溶胶动力学性质又不属于电动现象的是
A.电导
B.电泳
C. Brown运动
D. 沉降平衡
2.在Tyndall效应中,关于散射光强度的描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随入射光波长的增大而增大
B 随入射光波长的减小而增大
C 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D 随粒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3.对As2S3水溶胶,当以H2S为稳定剂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A. KCl B. NaCl C. CaCl2 D. AlCl3
4.用等体积的0.05mol·m-3AgNO3溶液和0.1mol·dm-3
KI溶液混合制备的AgI 溶胶,在电泳仪中胶粒向
A.正极移动
B.负极移动
C.不移动
D.不能确定
5.对一胶粒带正电的溶胶,使用下列电解质聚沉时,聚沉值最小的是
A. KCl
B. KNO3
C. K2C2O4
D. K3[Fe(CN)6]
6.电动电势ζ是指
A. 固体表面与滑移面的电势差
B. 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的电势差
C. 滑移面与溶液本体的电势差
D. 紧密层与扩散层分界处与溶液本体的电势差
7.外加电解质可以使溶胶聚沉,直接原因是
A. 降低了胶粒表面的热力学电势0
B. 降低了胶粒的电动电势ζ
C. 同时降低了0和ζ
D. 降低了|0 |和|ζ|的差值
蒋军辉
胶体化学
一.填空题
1.溶胶系统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是; ;。

2.在超显微镜下看到的光点是 ,比实际胶体的体积大数倍之多,能真正观测胶体颗粒的大小与形状的是_。

3.溶胶的动力性质包括。

4.用和反应制备溶胶当过量时胶团结构式
为。

当过量时,胶团结构式为,在电泳实验中该溶胶的颗粒向移动。

5.关于胶体稳定性的D LVO理论认为,胶团之间的吸引力势能产生于;而排斥力势能产生于。

6.当用等体积的溶液制备Ag Br溶胶,其胶体结构为,请标出胶核,胶粒,胶团,上述溶胶在
中,聚沉值最大的是。

7.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介质中的移动称为。

8.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表现为 ,电学性质表现为。

9在胶体的制备中常常需要渗析等方法进行净化,其目的主要是。

10.高分子化合物可作为溶胶的聚沉剂。

其产生聚沉的三种效应分别
为引起憎液溶胶的最主要因素是。

二.选择题
1.下列亲液溶胶与憎液溶胶具有的共同特性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相粒子半径为:
B.在介质中扩散慢
C. 不透过半透膜
D. 具有很大相界面
2.丁达尔现象是光照射到溶胶粒子上发生的()现象。

A.反射
B.折射
C. 散射
D. 透射
3.某溶胶在重力场中沉降达平衡时,应有()
A.各不同高度处的浓度相等
B.各不同高度处粒子大小相等
C. 沉降速率与扩散速率相等
D. 不同大小粒子的沉降速度相等
4.某带负电的溶胶中加入下列电解质,其中聚沉值最大的是();聚沉能力最强的是()
A. B. C. D.
5.下列哪一种不属于电动现象?
A.电泳
B.电渗
C. 电导
D. 流动电势
6.在电泳实验中,观察到胶粒向阳极移动,表明()
A.胶粒带正电荷
B.胶团的扩散层带负电荷
C. 胶体的扩散层带正电荷
D. 电位向对于溶液本体为正值。

7.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A.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稳定的系统
B.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的系统
C. 热力学上稳定和动力学上不稳定的系统
D. 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的系统
8.大分子溶液与憎液溶胶的主要性质上区别在于后者()
A.有渗透压
B.扩散慢
C. 有电泳现象
D. 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系统
9.关于胶体稳定性的D LVO理论,有一些基本论述下列各说法中,哪点与该理论不符?
A.胶体间的排斥作用是其互相接近时因双电层重叠而产生的电排斥力
B.胶体间的吸引作用本质上是范德华作用,即是三种偶极子的长程相互作用。

C.胶体的稳定性取决于胶粒间吸引力与排斥力的相对大小
D.加入电解质,可以使胶粒的排斥作用增大
10.,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电泳现象的是()
A. B.
C. D.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胶体系统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
2.胶体具有聚结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布朗运动?为什么粗分散系统和真溶液观察不到布朗运动?
4.在两个充满0.001m o l.L-1KC l溶液的容器之间是一个Ag Cl多孔塞,多孔塞两边接以直流电,试问溶液将向溶液何方移动。

当以0.1m o l.L-1 KC l来代替0.001m o l.L-1 KC l 时,加以相同的电压,液体的流动是加快还时减慢,如果以Ag N O3代替KC l,结果又将如何。

5.胶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丁达而效应的实质及生产条件各是什么?
7.简述扩散双电层理论的要点,并区分何为热力学电势?何为斯特恩(S t e r n)电势?何为ζ电势?
8.胶体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结合憎液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稳定的主要原因,解释何为聚沉作用?何为盐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