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知识题

(安全生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知识题
(安全生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知识题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知识100题

一、相关术语

1、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企业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2、风险:

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3、危险源辨识:

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4、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5、风险预控: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的过程。

6、危险源监测:

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

7、风险预警:

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8、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9、管理对象:

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10、管理标准:

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

11、管理措施:

是指达到管理标准具体方法、手段。

12、PDCA管理模式:

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一种闭环的管理。

二、本质安全风险管理

13、传统的安全管理的特点:

是具有强制性、被动性、事后性经验性;

14、现代的安全管理:

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全面、系统、超前和过程控制。

15、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

是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生产事故发生。

16、危险源根据其属性可分为哪两类,区别是什么:

(1)本质型危险源:

是由生产条件自身特点决定的,存在于机器设备、设施、自然地质条件、工作场所等中的固有的危险因素。本质型危险源其危险本质是无法改变的,对其控制更多的依赖于技术、工艺水平。

(2)非本质型危险源:

凡不是本质型危险源的不安全因素都是非本质型危险源。非本质型危险源大多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对其控制需要依靠有效的管理,并且可以避免。

17、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涉及所有的系统,包括生产系统、非生产系统,及所有工作任务、生产工艺、紧急与意外情况。18、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事故发生机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条例;相关的技术标准、企业内部信息。

19、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目的:

在企业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员配备条件、机器装备条件、自然地质条件等,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问卷调查法、标准对照法以及工作任务分析等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地辨识存在于煤矿上的危险源以及其起因和后果。

危险源辨识是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到危险源才能确定管理对象,进而建立本质安全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政策和程序。

20、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方法:

填表的方法、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举报的方法、其他信息采集方法

21、危险源动态信息传递方式:

实时传递、定期(定时)传递

22、风险按照大小和来源分为:

(1)按风险的大小可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2)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来自人员的风险;来自机(物)的风险;来自环境的风险;来自管理的风险。

23、风险的特征

(1)不确定性。(2)客观性。(3)可测性。(4)损害性。(5)潜在性。

24、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

(1)全方位管理。(2)全过程管理。(3)螺旋上升管理。(4)以预控为核心。(5)双保险、闭环式管理。

25、风险预控的方法:

风险预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以归纳为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两种方法。

(1)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可靠性能高的技术装备等技术手段是控制本质型危险源的最重要的方法,

(2)管理措施和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是控制本质型危险源、

消除非本质型危险源的重要前提。

27、人员方面危险源包括:

来自人员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4)决策失误; 5)身体状况不佳(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6)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

28、机械方面危险源包括:

机械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等;2)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选型不符合实际需求;3)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安装不符合规定或实际要求;4)机器、设备、装置维护(修)不到位;5)机器、设备、装置、工具安全标识不齐全或不规范;6)机器、设备空间不满足作业条件。

29、环境方面危险源包括:

环境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矿区及其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域的威胁;2)煤层岩层构造威胁;3)地热威胁;4)煤尘爆炸威胁;5)煤层自燃威胁;6)瓦斯突出威胁;7)其他自然地质威胁。8)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9)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10)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11)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巷道质量不合格;12)工作面布置、规格尺寸不合理;13)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14)路面质量不合格; 15)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16)道路标示不齐全、不明确;17)警示标杆和导牌不齐全,放置位置不合理。

30、管理方面危险源包括:

管理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组织结构不合理;2)组织机构不完备,机构职责不明晰;3) 本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4) 本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5) 文件、各类记录、操作规程不齐全,管理混乱; 6) 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不符合规定,贯彻不到位; 7) 安全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 8) 岗位设置不齐全、不合理; 9) 岗位职责不明确; 10)岗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11) 职工安全教育、岗位培训不到位; 12) 没有有效的本质安全文化;

31、预警等级设置和预警信号选择:

根据风险等级的划分及实际需要,可将风险预警等级设置为6级,见表。

32、实施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实施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领导重视。实施风险管理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各项计划和工作任务才能得到落实。

(2)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企业组织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风险管理得以贯彻落实,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3)责任明确。实施风险管理,需要把风险管理的方针、程序和标准措施的制定、执行、执行效果评估、修订等工作、责任明确到部门和个人,使从领导到基层操作人员,都能了解并负起工作中的责任。

33、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区别:

危险源辨识不同于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排查的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而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辨识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预先控制。

34、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经验分析法,直接经验分析法就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工艺技术标准等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作出定性的描述。

目前实践中常用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分析法;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等。

(2)系统安全分析法,是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等方法。在实践中比较常用主要是:安全检查表方法和事故树方法。

35、危险源的辨识须从几方面考虑:

危险源辨识过程需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36、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确定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其次要估计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

37、什么情况下,应及时进行危险源增减、辨识、评估:

1)生产组织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2)公司方针发生变化;3)公司活动发生变化;4)管理审批、内外审核的要求发生变化;5)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6)发生事故、事件或不符合整改要求;7)研究、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8)作业环境发生变化;9)每年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评估,总结上年度危险源管理的经验,制定下年度危险源管理的措施;10)其他。

38、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目的和内容:

通过让员工自己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提炼管理对象,并编写相应的针对管理对象的控制和消除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明白每一项任务应该如何做,以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进而控制和消除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包括规范人员作业行为的人员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保障机器设备完好及正常运转的机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保障环境处于安全状态的环境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以及保障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完备性的管理制度方面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39、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原则: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生命力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第二是贯彻执行的力度。自下而上的方式保证了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群众基础,便于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贯彻落实,自上而下的方式保证了制定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的安全规程。因此,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应遵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要全面覆盖煤矿的所有管理对象。具体地,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个管理对象,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保障其处于安全状态”;二是指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通过管理措施的落实能够达到管理标准的要求”。

3)可操作性原则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只有具有了可操作性才能起到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因此制定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要做到明确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员,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不仅应规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应当做什么,还应规定应当如何做,以使相关当事人正确做出行为,并能够对于自己行为的后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期。

4)适用性原则

我国各地企业地质条件、人员条件、装备条件差异都非常大,因此安全隐患的差异也非常大,因此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制定适应本企业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5)动态性原则

随着作业的不断推进,社会条件、工作人员条件、机器装备状况等都会发生变化,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应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条件。

6)全过程性原则

全过程性原则是指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应贯穿煤炭生产组织的全过程,从企业设计、建设、生产(生产计划、生产准备、实施生产、生产接替、生产总结和分析)直到停产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

40、管理标准应做到:

“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

41、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

“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

42、相应的监督保障体系和预警系统应保障:

“每一项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如果责任人失职,能够及时发现、制止,并有反馈信息”。

三、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43、不安全行为控制应该坚持什么指导思想:

(1)源头设计思想:从设计源头上充分考虑行为安全问题,尽量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或者将不安全行为对生产系统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2)系统管理思想:行为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大多数基层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与系统中其他因素有着重要关系。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及其控制与管理措施,做到纵到头、横到边、全方位、。

(3)多维行为控制思想:人的行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多维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力争实现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全面控制。

(4)责权利对等思想:责权利是影响行为的最基本元素,通过实现责权利对等,确保人的行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44、管理者至少应该从几个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

(1)安全管理职责认知培训;

(2)各种险源预知能力培训;

(3)工作方法及技能培训;

(4)紧急状态处理知识和能力培训。

45、员工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知识与技能缺陷;

(2)思想和情绪因素。

(3)利益与管理原因。

(4)生产环境影响。

46、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基本控制措施:

(1)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2)强化安全管理

(3)科学地选用人员,做到人机最佳匹配

(4)改善作业环境

(5)做好思想和情绪调解工作

47、有痕不安全行为的特点:

人员发生不安全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会留下一定的行为痕迹。

48、无痕不安全行为的特点:

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而不会留下可追溯的痕迹。

49、有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员工在做出不安全行为之前,已经过学习培训,掌握了解规程措施条款,熟悉岗位操作标准,明知道怎样做才符合规定,但由于自身对不安全行为的价值认识上存有差距,在侥幸、麻痹等错误心理驱动下而做出的行为选择,属明知故犯行为。

50、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

是指员工在做出不安全行为之前,对规程措施、岗位标准不知情或知之甚少,对自己的行为过错没有意识到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对错,自身安全辨识能力不足,大脑没有认识到行为的不安全性所致,有的事后可察觉到,有的一直没察觉。

51、各级管理者的监督检查是控制员工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监督检查制度时管理者至少应该对以下内容做出明确规定:

(1)监督检查的执行者;

(2)监督检查方式方法;

(3)监督检查时间和空间要求;

(4)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方法;

(5)监督检查效果的评价和改进等。

52、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主要有哪五大类:

人员准入管理措施、安全教育与培训措施、激励与沟通措施、群体行为影响措施、组织行为影响措施。

53、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程序与措施重点包括哪些环节:

1)做好人员的准入、培训与行为矫正工作;

2)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自检互检工作;

3)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工作

4)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观察与预警工作

5)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识别与研究工作

6)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责任追究工作

7)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考评和奖惩工作

8)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记录和文件管理工作

9)做好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审查和改进工作

10)做好重要岗位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和管理工作

四、组织保障管理:

54、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企业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也应形成闭环式管理,主要包括:

(1)工作程序闭环。

(2)目标责任闭环。

(3)质量管理闭环。

(4)隐患治理闭环。

(5)“三违”人员帮教闭环。

(6)安全事故管理闭环。

55、工作程序闭环:

以时间周期为单位,以天、周、月、季、年为过程,形成全年的安全管理工作闭环系统。即:会议组织——贯彻执行——现场监督——补充完善——会议反馈。

56、目标责任闭环:

以现阶段目标为近期目标,逐步实现安全目标的闭环管理。即:目标激励—目标分解——考核反馈——落实责任——兑现奖惩。

57、质量管理闭环:

从工程的设计施工,到质量验收实行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即:工程设计——规程编制——组织施工落实——安全监督与考核——工程质量验收。

58、“三违”人员帮教闭环:

从“三违”人员的发生、帮教、接受教训到重新上岗形成严格的闭环系统。即:安全培训——安全座谈——跟踪回访。

59、隐患治理闭环管理内容:

从隐患排查治理到隐患消除形成的治理闭环系统。即:隐患排查——分类整理——落实整改——复查验收——信息反馈。

60、安全事故管理闭环内容:

针对事故的整个循环程序,组成由始而终的闭环系统。即:事故汇报——事故分析——事故处理——事故通报——事故防范。

61、建立和完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目的:

为提高员工安全生产、安全操作的积极性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意识,激励员工自动自发地去履行岗位职责。

62、惩罚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及时矫正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和确保组织安全有效的运行,科学合理地运用惩罚机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及时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适度原则。

(4)沟通原则。

(5)一致性原则。

63、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检查与改进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1)日常检查;

(2)内部审核;

(3)管理评审;

64、日常检查应遵循如下原则:

(1)检查人员熟悉其检查内容,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2)覆盖生产全过程

(3)应有具体详细的日常检查制度

(4)检查结果应与部门、个人的薪酬挂钩

65、内部评审的目的:

为了证实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实施是否有效,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66、管理评审形成《管理评审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

1)评审的目的、依据、内容和范围

2)参加评审的人员及评审日期

3)管理评审的结论

4)评审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要求

5)需要持续改进的主要方面及改进措施

五、煤矿本质安全文化

67、创建安全文化的意义:

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时刻警醒和引导职工搞好安全生产。会对职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

68、什么是企业本质安全文化:

企业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69、建设企业本质安全文化要实现哪三个目标:

(1)通过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形成一个“我想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良好氛围和“不能违章、不敢违章、不想违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2)通过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企业安全管理的体系及保障体系,建成具有煤矿特色的安全意识形态,使煤矿全员树立遵章守纪的法制安全和意识,从而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素质,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70、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模式包含哪四个方面:

企业安全生产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方面。

71、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建设流程是闭环的五个阶段,包括:

研究树立、培育强化、分析评价、确立巩固、跟踪反馈五个阶段。

72、为了顺利保证本质安全文化的实施工作进行,需要建立哪几个制度:

(1)本质安全文化发展规划制度

(2)本质安全文化考评制度

(3)本质安全文化宣讲推广制度(日常文化宣讲推广制度、员工培训文化灌输制度、日常文化管理制度) 73、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保障包含哪几方面内容:

(1)制度保障

(2)组织保障

(3)人员保障

(4)经费保障

74、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建设的目的:

是使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以及整个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匹配,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

六、本质安全管理评价

75、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评价作用:

是为了检验体系在煤矿的实际运行情况,找出体系在一阶段运行中存在问题,并为下一周期体系运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76、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评价内容包括:

(1) 评价风险预控管理是否到位。

(2) 评价本质安全管理中组织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3) 评价本质安全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是否准确到位。

(4) 评价本质安全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是否管理到位。

(5) 评价本质安全管理辅助环节是否跟上达到本质安全要求等。

77、本质安全管理评价程序一般包括:

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划分评价单元;现场安全调查;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编制安全评价报告等。

78、

79、《集团公司本质安全型煤矿达标考核办法》中对未达到本质安全型煤矿执行什么制度:

罚款20万元,并给予挂黄牌警告。

80、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点:

(1)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透明化。

(2)实现对发生警情的危险源进行及时处理,提高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安全生产。

(3)改变传统安全管理采用手工评分汇总,效率低下,而且随意性大的缺点。

(4)使员工更加明晰与自己工作相关的危险源及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七、本安体系建立及体系文件知识

81、管理手册主要内容及功能:

1)确定了本质安全管理的方针、目标

2)明确了矿内各单位/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3)对常用术语进行了阐释

4)描述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涉及的过程及其各个小组的管理要求,展示了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是矿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适合矿井高、

中层管理人员使用。

5)明确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框架。

(1) 总要求

(2) 风险管理

(3)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4) 管理保障

(5) 管理评价

(6) 管理信息系统

82、程序文件主要内容及功能:

1)、程序文件共分为五大部分(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包含49个管理程序。

2)、《程序文件》以PDCA的方法和思路建立了各项管理程序,符合实际运作的要求,规定了相应过程控制的目的、适用范围、职责、控制内容、方法和步骤,保证了各个过程功能的实现。

3)、程序文件对主要作业活动进行程序化管理,以达到风险预控的目的。

4、程序文件适合各级相关单位(部门)、岗位和人员对各项事务的管理和

运行控制。

83、考核评分标准功能

1)、依照考核评分标准能够对煤矿本质安全建设情况作出定性、定量的评

价,确定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等级,查找煤矿本质安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

题和差距。

2)、考核评分标准是检验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效果、判断煤矿是否达到

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总要求的综合性评价标准

84、风险管理手册主要内容及功能:

1)、风险管理手册主要包含风险概述、工作任务风险管理、煤矿系统评估、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估、危险源监测、预警、控制、升降级管

2)、风险管理主要运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和事故机理分析法对危险源进行辨识

,确定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和

控制,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

3)、风险管理手册为制定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进行危险源监测预警

和风险预控管理提供了依据。适用于煤矿高、中级管理人员对风险预控的系统

管理,以及所有员工对本岗位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消除或控制。

85、风险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主要内容及功能:

1)、《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包括10个单位/部门共280个管理对象的风

险管理标准和措施。

2)、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管理对象

,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人、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

3)、风险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企业规章制

度,结合煤矿生产实际,针对管理对象制定的。

4)、通过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贯彻与实施,可以实现对人、机、环、管危

险源的风险预控。

86、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主要内容及功能:

1)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对生产作业中员工可能出现的主要不安全行为进行辨识,将辨识

出的不安全行为按照行为痕迹、频次、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划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根据其发生原因及分类的不同制定对应的控制措施、管理制度。

第二部分:各岗位员工的安全作业行为规范。

2)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主要是针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管理的实施指

南,为加强现场作业人员管理、规范作业人员行为提供依据。

87、管理制度汇编主要内容及功能:

1)管理制度汇编共包括有关安全管理的34个制度,具体为:煤矿企业必须建立的管理制度、人员方面的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管理制度及辅助管理制度。

2)《制度汇编》用以规范矿井的安全管理,是矿井安全管理合法有序地运作

及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也是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适用于矿井的各级管理人员及广大员工使用。

88、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主要内容及功能:

《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手册》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

四方面明确了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结构、建设目标、内容与任务及组织

实施,明确了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和实施的内容、流程、方法,是矿井构建本质

安全文化的指导性文件。

89、本质安全基本原理内容包括:

本质安全强调从根源上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消除或减少。概括起来,本质安全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面四个:

(1) 最小化原理

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越少,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小;危险物质的数量越少,发生事故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就越小。在无法彻底消除系统中的危险物质时,应尽可能减小危险物质的数量。这样即使发生事故,其影响程度也会相对减小。

(2) 替代原理

在系统中使用相对更安全的物质替代危险的物质。例如在井下可以用不可燃物质替代可燃性物质、用不使用危险材料的工艺替代使用危险材料的工艺。

(3) 稀释原理

必须使用含危险性事物时,采用危险、有害物的最小危害形态或造成最小危险的环境、工艺等条件。强调作业环境的安全特性。

(4) 简化原理

保证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制度等保持最简洁、科学、合理。简化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运行所包括的部件、要素较少,结构简单、明确,运行效率高,可以减少失误。

90、本安体系的实施流程

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设计,PDCA循环强调持续改进。PDCA的含义为:计划、实施、检查、改进。

91、本质安全管理特点

(1)全员性。人人有责任搞好本质安全质量管理,人人都必须提供安全信息。(2)动态性。本质安全管理必须昼夜不断线,并进行动态适时地管理。

(3)整体性。本质安全管理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各系统、各环节、各部门、各层次、每项工程、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是全员、全部门、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过程。

(4)闭合性。本质安全管理通过各种信息载体,收集、筛选、整理、分类、整改、反馈各种安全信息,针对事故链,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无漏洞、无死角的闭环管理。

(5)超前性。及时收集筛选不安全信息,对发现和分析可能发生事故和隐患部位,进行超前预测预报,

做到防患于未然。

(6)可控性。强调本质安全不是绝对安全,是控制住已知规律的事故,是消除人因事故,预防可以管理的事故,是使事故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本质安全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

92、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组成:

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由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目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监督保障体系、信息系统、监管(评审、评价)等要素构成。

93、人员的本质安全要求:

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杜绝人为失误,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

94、持续改进:

为改进本质安全管理总体绩效,根据本质安全管理方针,组织强化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

95、设备的本质安全要求:

一方面是对机器设备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高;另一方面是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转不存在安全隐患,达到本质安全管理标准。

96、机器的可靠性:

是指机器在规定的时间内及规定的条件下运行,保持其功能品质的可能性,其高低取决于设计、制造及维护的质量。提高机器的可靠性可以提高机器的安全可靠度。

97、机器的安全特性:

是指机器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引发事故的特性。

98、安全防护系统:

是指当人员出现某些行为失误时,不会受到机器的伤害的设施。

99、安全保护系统:

是指机器具有主动保护系统安全的性能,一旦人员出现操作失误或设备失控,机器具有纠错,安全释放失控能量,切断能源等自动保护功能。

100、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即生产场所应确保职工的作业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作业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