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想象奇特,充满童真童趣,主要写了“我”因为不想吃饭便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来被妈妈用各种食物巧妙唤醒了食欲,从而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这一单元的导语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编者将联想策略应用到了这个学段,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还应该学会构建自己的想象世界。变形是想象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此类课文。所以在教学此篇课文时,词语教学不做重点,而将立足单元整体,提炼策略,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美好愿望出发,展开大胆而富有变化的想象,从而拥有一段奇妙的变身之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认识“希、痒”等8个生字,会写“继续、秘密”等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提取情节信息,感受作者大胆而神奇的想象。

3.学会并运用“连续性想象”,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Ppt、板贴

教学过程:

一、复现“发散性想象”策略,导入课题。

(课前板书课题。)

1.我们刚学过小真的长头发,你瞧,她用发散性的想象把长头,拿来做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板书想象)

2.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位小姑娘,她叫英英,她有一个奇妙的想法,她想变成——(出示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旧知导新课,激起学文兴趣,强化想象概念。

二、初读感知,教授概括方法。

1.英英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

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用上文中的话说一说。

2.字词反馈,相机正音。

小老师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

3.回顾问题:“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旧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请生读,给予评价,读出渴望。指导全班朗读。

4.师生问答,教授“直圈”概括法。

英英心里这么渴望着,这么想着,就觉得——

【生:身上痒痒的。】(关注痒痒的轻声)低头一看,呀,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生:我变成了一棵树】(板书画一半树干)

瞧,我用笔在文中直接圈出了概括神奇事件的内容,这种概括的方法,叫做直圈法。

5.这棵树有什么特别的呢?

简单的说就是树上长满各种鸟窝。(板贴:长满各种鸟窝),当词语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跳着圈一圈,这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我们叫做跳圈法。

【设计理念: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难以简练概括出故事情节,老师教授并示范从原文提取信息,会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课文以及提取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三、概括故事情节,提炼“连续性想象”策略。

1.英英因为不想吃饭,所以变成了一棵长满了各种鸟窝,她的神奇变身之旅就这

样开始了,(板书树干内:神奇的变身之旅)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件呢?

2.请生交流,老师帮助概括,打乱顺序随机板贴。

3.谁来帮老师摆一摆?(请生上台摆放)

4.为什么这么摆放?(预设:故事情节有一定顺序)

5.肯定学生答案,并为事件加上箭头。

6.我想请一排的同学简单说说这个有趣的故事。(小组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复述。)

【设计理念:请生上台排序以及请一小组同学复述故事,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故事情节的推动性、事件发生的连续性。同时以讲故事形式复述课文不仅是课文语言的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思、记能力训练的过程。】

7.总结:你们看,想象可真有意思,不仅可以像小真一样发散思维,还可以像英英这样由一件事情,想到另一件事情,再引出新的事情,这样一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进行连续性的想象把她的神奇变身之旅写的生动又有趣。(板书:连续性)

8.在这么多有意思的事件里,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哪一部分?

9.(关注嘴巴流出水珠片段,出示课堂作业本。)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觉得嘴巴里流出水珠很有意思,我们看看小动物们是怎么想的吧。请四个同学分别读读小动物的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10.小动物们的讨论可真有意思,如果你也在场,你觉得水珠还可能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到作业本上,完成后请生答。

11.你们的想象让这个故事变得更有趣了。

【设计理念:此处问题设置,既解决了课后题又完成了课堂作业本,使作业本不再独立于课堂之外。】

12.再来看,(指板书)在英英的这段变身之旅中,变成了一棵树是故事的开始,中间是故事的经过,最后妈妈发现了秘密是故事的结尾,英英就这样用了连续性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说完整了。

四、实践“连续性想象”策略,展开神奇变身之旅。

1.老师有个大胆的想法,我也想变成一棵树(板书绘画另一半树干),可是我不想长鸟窝,我想长满各种水果(板贴:长满水果)。你觉得可能有哪些水果呢?(板贴各种水果图片)

2.我这棵长满了各种水果的树,又可能引来谁,又会有什么神奇事件发生呢?

3.学习活动二:小组续编。

注意分工一定要明确,第一个人先想一个事件,第二个人顺着他的事件,继续往下想,就这样连续地想象,讨论完了,再按顺序写在各自的纸条上。一个奇妙事件一颗星,两个奇妙事件两颗星,以此类推。

4.小组集体上台展示,其余学生评价。

老师给予肯定性评价:瞧,他们小组,用了连续性地想象把故事编的这么有趣。

5.老师想把魔力传给你们,如果你们也能变,你想变成什么?请生答。

6.如果变成你们所说的,又会有什么神奇事件发生呢?在你们手中都有一张学习单,赶快用上连续性的想象展开一段奇妙变身之旅吧。写出一个奇妙事件一颗星,接着写出第二个奇妙事件两颗星,看谁能拿到最多的星星。

7.请生上台展示。相机评价。

【设计理念:两次学习活动都是对“连续性想象”策略的实践运用,跳脱于文本之外,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指导书写,小结课堂。”

1.同学们的分享有意思极了,连续性的想象是帮助我们写好故事的小秘密。

2.指导书写“秘密”二字。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预设:都有“必”)有什么想提醒大家?

师总结:秘密两兄弟,必须要牢记,老一的在禾旁,老二的在山上。

3.学生练写。

4.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连续性的想象把故事情节说完整了,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英英是怎样把故事讲的丰满又充满魔力的。

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神奇。

2、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3、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明白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事,体会想象的神奇。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唤起经验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出示问题,引导学生选择作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探究发现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部分(5—11自然段),思考:“我”变成一棵树

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长鸟窝、请动物居住、让妈妈住进来)

2、师:“我”变成一棵树后,身上居然发生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你觉得哪件事情最令你感兴趣的,就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划出你觉得有意思的词句,并写下感受。

3、学生自由交流。

4、预设(出示句子):

(1)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

师点拨: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特点:自问自答

(2)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A、师: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形状的鸟窝呀?小姑娘英英变成了树后,她的鸟窝是怎么形状的?你还会想到哪些形状的鸟窝呢?

B、师点拨:省略号(本文表示列举的省略)的作用。

C、仿写句子。(如:秋天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都上市了,有淡黄色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紫莹莹的葡萄……)

(3)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师:英英多么能想象呀,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窝空着多可惜呀,于是她邀请了这么多的动物居住,可见她是一个( )的孩子。

(4)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师:瞧,谁来了?(妈妈)她来这里干嘛?(她也要住进树上三角形的窝里。)“我”看到妈妈来了,心情怎样?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此时的心情?(补充:拟

声词)

(5)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一些树枝轻轻地垂下,妈妈顺着这些树枝爬了上来,坐在那个三角形的鸟窝里。

师: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的内容

1、师:默读课文第三部分(12-23自然段),说一说:妈妈住进来后,做了什么事情?

出示: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乌窝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1)师:妈妈的哪个举动,你印象最深刻?(她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你觉得妈妈是一个()的人。(朗读指导)

(2)师:妈妈和动物们在一起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聊天呢。他们会在树上说些啥呀?

2、(1)师:“我”看着这些美食,闻到这些诱人的香味,听着妈妈和动物们啧吧啧吧的声音,“我”的肚子不禁也跟着——请同学们从文中1

3、14两个自然段中找答案吧。

出示:“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也只是奇怪地互相望了一眼,又继续吃起来。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这时候,我开始想念家里那些香喷喷的饭菜,好像还看见爸爸正在大口大口地啃着一块糖醋排骨。

师点拨:内容相似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称为“前后照应”。(男女生朗读)

(2)师:此时“我”的心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

开始现在

妈妈喊我吃饭,我却想玩后悔变成了树而吃不到饭

3、师:此时“我”的肚子“咕噜噜”地叫,“我”的口水也流了下来,但他们都不知道。小动物们把“我”的口水当成了什么?(分角色朗读)

出示:

“咦,下雨了。”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

“可能是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

师:瞧,简单的口水居然被当成了雨、牛奶、尿、眼泪,多么有意思的想法,让人佩服不已。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4、师:英英这么饿,妈妈知道吗?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小馋猫,肚子饿了,对吧?英英!”妈妈说话了,还对我眨了一下眼睛。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

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三、拓展延伸,放飞想象

师:同学们,假如你会变,你最想变成什么?你的想象里都有谁?会发生哪些神奇的事情呢?

四、小结

师:同学们,此时的你们最爱天马行空的想象了,你们拥有这一种厉害的本能,老师可羡慕你们了。希望你们多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更多精彩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

1、把今天的课文读给家人们听,一起分享这个有趣的故事。

2、仿照课文内容,完成一篇小练笔《假如我变成了______》。

3、课外推荐《爱丽丝漫游仙境》、《窗边的小豆豆》、《洋葱头历险记》等。

板书设计:

我想变成一棵树

英英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2.《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3.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2.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

语。

2.通过朗读,了解“我”变成大树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可有过奇思妙想,希望自己变成别的什么?文中的小朋友,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这样,玩的时候就没人打扰了。他真的变成树后,发生了许多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出示:树插图),请学生们想象,说说这些鸟窝里会住着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课件,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我变成了一棵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标出自然段。

2.(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

形状狐狸丁零巧克力香肠

继续秘密痒痒鳄鱼抬头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纠正读音:读准平舌音“醋”,翘舌音“状、肠”,后鼻音“丁、零、痒”。

3.理解词语:

(1)对于像“丁零”可以让学生发生类似的声音理解。

(2)对于“痒痒、抬头”可以让学生做动作演示一下。

(3)对于“巧克力、香肠”可以出示图片,或者学生自己介绍的方式理解。

(4)还有些词语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查字典来理解。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4.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进行习惯性评价。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有困难的生字,给学生自由识字的空间。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学生质疑。

3.(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1)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2)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①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②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奇形怪状的。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板书:变成一棵树,长满鸟窝、住满朋友、妈妈)

四、指导识字、写字。

(课件出示)示范田字格中的生字。

状狐狸丁零巧克肠继续秘密抬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记准读音。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形声字结构特点:狸零肠秘密抬

形近字比较:状——壮呱——狐断——继

组词扩展:丁冬丁零巧手巧合攻克续写

4.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的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独体字结构。

(3)教师重点指导“狐?零”的写法。

“狐”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个“瓜”,不是“爪”。

“零”注意:上面是“”,不是“雨”。下面的是个“令”,不是“今”。(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巩固检查。

(设计意图:书写的指导,细致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习惯。)板书设计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变成一棵树长满鸟窝住满亲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形状狐狸丁零巧克力香肠

继续抬头秘密痒痒鳄鱼

2.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板书:我变成了一棵树)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出示字词,朗读课文,引入课题,温故知新。)

二、边读边想象,重点感悟

过渡: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个想象多么有趣,接下来还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用笔在文中画出来,再来和大家交流。

1.(课件出示)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这是介绍“我”变成树的过程,你认为那些词句有趣?

预设: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预设:“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板书:变成树:痒痒的冒出来)

(2)从身上长出枝头的“我”和大家一样的感到好玩,感到惊奇,请读出这种感情。

学生读,评价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件,理解课文,并通过朗读,

读出作者想象的丰富,读出味道。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阅读教学。)

2.(课件出示)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板书:长满鸟窝:各种形状)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3.(课件出示)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

(板书:住满亲朋:小兔子、小松鼠、妈妈……)

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居然爬到树上居住,而不是一些鸟儿。)

更为神奇的还不是这个,最神奇的是,妈妈居然也来到了树上,还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妈妈到来,还带来了好吃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我”——这棵大树,又是有何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朗读体会“我”想象力的丰富,体会到想象的魅力,热爱想象。)

(课件出示)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很饿了。)

但是没有人理会“我”,没人会想到变成大树的我,还要和他们一样吃东西,以至于——

(我的口水流下来了),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出示)

“唉,变成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三、拓展想象,说话训练。

1.本文想象大胆,语言生动、有趣,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2.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想一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并写下来。

(设计意图:拓展运用,学以致用,仿照课文,大胆想象,有效训练学生想象,提高想象力、发散思维的能力。)

板书设计

3.《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之一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

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

4.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之二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

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抓住题目理解课文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