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评价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包容性增长"理念下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包容性增长"理念下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速扩 张后在 面对 新 出现 的发展 瓶颈 和挑 战时为 实现
可持续 发展 而必 须 重 点 予 以解 决 的金融 资 源 配 置 , 其本质 是各 有关 投 资主体 为 了进行环 境保 护投 资或 其 他环 境保 护活 动 而筹 集 资 金 的 行 为 , 环境 保 护 融
资方式 包 括 公 共 、 人 环 境 支 出 的融 资 手 段 。 “ 私 环
环境 保 护投 资是 指投 资 主体从社 会 的各 种积 累 资金 及补 偿 资金 中 , 出一 定 的数 量 用 于 防 治 环境 拿 污染 、 护生 态平 衡 及 与其 相 关 活动 的各 种 经 济行 维
为, 致力于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投
瓶颈和挑 战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必须重点予以解
况。该 文通过分析 中国农村环境现存 的问题及其投 融资基本 现状 , 中国农村环境 保护投 融资法律保 障机制存在 对 的主要问题进行 了梳理 , 提出保 护 中国农村环境必须构建一套完 整的农村 环境 保护投融资的法律保障机制。 关键词 : 包容性增 长 ; 农村环境保护 ; 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 ; 法律保障机制
中图 分 类 号 :8 0 5 F 3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4 4 2 1 )8— 0 1 0 17 —20 (0 2 4 0 1 — 6
“ 包容 性 增 长 ” 念 包 含 于 “ 理 十二 五 ” 划 许 多 规
资 。环境 保护 投资 是表 征一 个 国家环境 保护力 度 的
第1 2卷
21 02年
第 1 期
2月
中 国


Vo . 2 No 1 11 . F b. e 2 2 01 1 1

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聂波1,聂娟2(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广东广州510013;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10)[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有目标导向,具备可行性、层次性,能够动态适应乡村振兴策略和环境变化。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农村经济;金融服务[中图分类号]F832.3;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4-0125-03[作者简介]聂波(1979—),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农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聂娟(1978—),女,安徽淮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第2024年第4期(总第572期)商业经济No.4,2024Total No.572一、文献综述普惠金融的出现,是对传统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的一种回应。

杜晓山[1]认为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与门槛,以实现对贫困和偏远地区人群的金融需求。

随着普惠金融拓展到多个领域,有学者逐渐将普惠金融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进行研究,沈俊杰[2]分析了绿色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但时间跨度较短。

一部分学者从实证方面进行分析:吕振江[3]运用熵权法测算了我国各省份的乡村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葛和平[4]用空间计量方法并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呈现“U ”型关系;齐思斯[5]探讨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间不长,目前国内对于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未形成共识。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一)推动农业现代化普惠金融对农业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服务的普及和深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包容性更强的金融发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使所有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普及金融服务的任务尤为紧迫。

本文旨在从普惠金融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推进中国农村金融的普惠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普惠金融和中国农村金融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重点。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了当前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服务覆盖面窄、金融产品单金融服务质量不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政策环境、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具体而言,包括优化政策环境、推动金融机构下沉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金融风险防控等。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农村金融的普惠化进程,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中国农村金融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二、普惠金融理论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普惠金融,亦被称为“包容性金融”,其核心在于确保金融服务的普遍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满足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理论

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理论

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分析王启利(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具体建议。

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使得国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加,所以要使中国金融发展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从而使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必须: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门槛;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大力发展微型金融机构;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以增加收入者的人力资本。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差距、包容性增长、小额信贷一、引言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近年的文献中得到了大量讨论。

但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及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文献涉及,尤其是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它的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

关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Greenwood 和Jovanovic(1990)在一个动态模型中曾进行过讨论,并认为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时,金融发展将会扩大收入差距,但随着经济增长而带动的收入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金融市场(由于进入成本是固定的),金融发展将逐渐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轨迹。

Galor 和Zeira (1993)、Banerjee和Newman (1993)构造的理论模型则表明,在金融市场初始状态,即不完善的情况下,初始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缩小。

反之,信贷市场的发展会降低收入差距。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影响收入分配机制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控制其他因素(例如农村改革的进展、对外开放程度等)后,金融发展显著拉大了收入差距。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途径与评估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途径与评估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途径与评估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途径,并分析其评估方法。

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农村信用体系是保障农村金融安全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有利于提高农民融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加强农民信用意识,以及建立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三、加强农村信用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农村信用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农民对信用体系的认知水平和信用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信用知识讲座、发布农村信用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广大农民普及信用知识。

四、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评价农民的信用记录和信用行为,给予奖励和惩罚,以此激励农民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

五、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可以加强与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农民信用评估和贷款服务。

六、加强农村信用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记录进行有效管理。

可以通过建立农村信用档案、加强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等手段,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七、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服务加强农村信用担保服务,有助于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提高农村金融包容性。

可以通过设立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基金等方式,提供对农民的信用担保支持。

八、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投入为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其的投入。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

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评估方法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通过调研问卷、访谈、数据统计等方式,综合评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完成度和效果。

十、总结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分析公茂刚张梅娇摘要:基于渗透性、产品接触性和使用效用性三个基本维度构建农村金融包容测度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05-2018年农村金融包容指数,对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及区域差异进行综合探析。

结果表明:三大维度对整体包容性均有重要解释作用,渗透性是基础,产品接触性是关键,使用效用性是核心;观测区间内,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四大区域农村金融包容性呈明显分化格局,东部最高,东北地区略高于中、西部但均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总体地区差异存在缩小趋势,但可能出现“中部塌陷”问题。

因此,有效发挥金融服务需求、供给和监管三方协同作用,对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变异系数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农村金融包容指数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20)06-0018-09一、引言及文献回顾金融包容性发展旨在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有效、全方位地为包括边缘化人群在内的社会所有阶层提供合适、安全、负担得起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消除金融排斥,提高金融普惠性。

农村由于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农户资信水平低,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发放信用贷款,即使发放贷款也需要非常严苛的条件,致使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

自2005年引入普惠金融概念以来,提高金融包容性、消除金融排斥、促进金融发展一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提出立足机会平等与可持续性原则,为金融服务需求者提供可负担得起的有效金融服务。

2017年7月,党中央特别强调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三农”金融服务。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加快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发展,值得关注、研究。

包容性增长与农村微型金融体系的构建:一个战略框架

包容性增长与农村微型金融体系的构建:一个战略框架
煎 蔓
: !
Z HOU XUE N KA
■ 经济学
包容性增长与农村微型金融体 系的构建 : 个 战略 框 架

李 萍 于显吉 ,
(. 1 中国人 民大学 财政 金融 学 院 , 北京 107 2 中 国农 业发 展银 行 , 082;. 北京 104 ) 00 5
[ 关键词 ] 包容性 增长; 微型金融体 系; 战略框 架
[ 中图分类号 ]30 F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5— 42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01 - 6 [ 10 39 (01 1 — 06 0 收稿 日期] 2 1 — 7 2 01 0 — 0
[ 作者简介 ] 李萍 , , 女 内蒙古人 , 中国人 民大学财政金 融学院博 士生 , 现供 职 于 中国农 业发展银 行 , 主要 研 究方向 为农村 金融 : 于显吉, 江西人 , 男, 江西财经大 学硕士 , 现供职 于中国农 业发展银行 , 主要 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
“ 绝对收入贫 困” 目标。2 的 0世纪 8 0年代 以前 , 大
多数发 展 中 国家都 将 G P作 为 经济 增 长 的衡 量 指 D
标, 把增长 简单 地 理解 为 纯粹 的“ 济指 标 的增 经
长” 。然而 实践证 明 , 这 一理 念 的指 导下 , 在 发展 中
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现实状况 , 尤其是基 于中国加
出的, 其提 出 的背景 就 是 发 展 中 国家 单 纯 追求 经济 指 标增 长而 忽视 经济 增长 的和谐 度 问题 。这一 理念
1 6
开发银行正式把支持包容性增长 、 环境 的可持续增 长和区域一体化作为其长期战略框架的三大支柱之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普惠金融是指为普通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它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一些信用状况较差的人群,普惠金融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解决他们的信用难题,帮助他们融入金融体系,提高他们的金融包容性和金融获得感。

我国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问题分析(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和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并不广,许多农民还不能便利地享受到金融服务。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网点和服务站点相对较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广。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异化在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异化,大多数金融产品和服务都是面向城市人群设计的,对农民的需求并不能够满足。

农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他们更加需要一些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主要对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农业贷款、农业保险等。

(三)农民金融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有限,这就导致了农民在金融领域的获得感较低,一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能够为他们所接受和运用。

二、对策研究(一)加大金融服务的普及力度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可以加大金融服务的普及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更多的网点和服务站点,以提高农民对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可以采用科技手段,比如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三)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工作针对农民金融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问题,可以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工作。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加强对农民的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金融包容性和金融获得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评价体系研究-金融银行论文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评价体系研究何海鹰,赵俐佳(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重庆401147)摘要:本文以国内外金融包容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发展的新趋势,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包容评价指标,运用金融包容指数法构建农村金融包容性综合评价体系,并用空间差异法展开实证分析,并对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包容;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3-0076-03 DOI:10.3969/一、金融包容性的定义金融包容性的最初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指各国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向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居民和社会低收入者提供较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世界银行指出金融包容性是指个人和企业使用金融服务的比例。

国际金融联盟指出金融包容可使被排斥人群获得主流金融服务、对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及社会凝聚力的提高均有益处。

发展包容性金融,要求金融机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账户、支付、信贷产品等基础金融服务。

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手段推广现代金融服务,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

二、文献综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包容联盟以金融的可获得性(即金融供给)和使用率(即金融需求)为主要维度划分金融包容性,土耳其、印度及墨西哥均以该理念并结合各国实际设计金融包容指标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每千平方公里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每十万成年人拥有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数、每千平方公里的ATM数和每百万成年人拥有的ATM数来衡量金融的可获得性,以每千名成年人在商业银行贷款的人数、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GDP之比、每千名成年人在商业银行存款的人数、商业银行存款余额与GDP之比来衡量金融的使用情况。

世界银行以个人、企业及金融机构三大维度为基础,细化各维度的理念设计金融包容指标体系。

个人方面,采用的指标为:银行账户使用情况(在正规机构拥有账户的成年人比例、ATM机、分支机构等服务获取途径)、储蓄(最近12个月内在正规金融机构存款、内在非正规存款组织或家庭之外的和其他方式存款的成年人比例)、借款(最近12个月内从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存款组织借款的成年人比例)、支付(最近12个月内使用正规账户接收工资或政府付款、使用手机支付或者收款、使用正规账户给异地汇款或者接收汇款的成年人比例)和保险(个人购买健康保险、从事农、林、渔业,为庄稼、牲畜购买保险的成年人比例);企业方面,指标为拥有支票或储蓄账户的调查企业、在银行拥有贷款或信用额度的调查企业、利用银行贷款来开展投资项目的调查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开展经营生产的调查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比重。

金融机构方面,指标为以每10万人所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

Beck(2007)最早提出的测度普惠性金融指标分为三大维度:地理渗透性、使用效率性、产品接触性,具体指标包括每万人金融机构网点数、每百万平方公里金融网点数、每万人ATM数、每百万平方公里ATM数、人均储蓄/人均GDP、人均贷款/人均GDP、每千人账户数、每千人贷款账户数等八个指标[1]。

2014年以来,随着移动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构建金融包容指标体系应逐渐将新型金融服务指标体系纳入。

粟勤(2014)将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纳入金融包容性中,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和金融包容性,并与主流金融进行对比[2]。

三、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一)指标选取及权重的确定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包容联盟及土耳其、印度及墨西哥的指标构建理念,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及数据的可得性、全面性、相关性为原则,以金融的供给和需求为基础维度,从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细化形成金融包容性指标体系[3]。

此外,本文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互联网和移动金融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因为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数量相对较少,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可以极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目前该数据没有权威统计,本文采用调查法获得该项数据。

选择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维度的权重(见表1)。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描述性分析2013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1.49个,而平均每万县域人口只拥有1.23个金融网点;全国平均每千平方公里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21.43个,而县域地区平均每千平方公里只拥有12.31个银行业金融网点;全国每万人拥有的ATM机数量为3.77,而县域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ATM 机数量为1.98;全国每万人拥有的POS机数量为77.17,而县域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ATM机数量为38.16;调查显示,全国每万人网上银行数量为3560个,而县域地区每万人口网上银行数量为1752个,全国每万人手机银行数量为1783个,而县域地区每万人口手机银行数量为752个。

上述各指标反映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ATM和POS机等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末,全国各项贷款余额/GDP为1.35,而县域地区各项贷款余额/GDP为0.54;全国各项存款余额/GDP为1.88,而县域地区各项存款余额/GDP为0.89;全国保费收入/GDP为0.03,而县域地区保费收入/GDP为0.02。

从金融需求来看,县域地区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

(三)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综合评价指数本文采用Sarma(2010)提出多维度的普惠性金融指数(IFI)来测度金融包容性[5]。

首先计算每个维度的金融包容性,维度di计算公式为:其中,Ai表示i维度的实际值,mi表示i维度的最小值,Mi表示i维度的最大值。

计算各维度指数后,Sarma给出了1是获取金融维度指数的权重,0.5是金融服务指数的权重。

IFI指数计算为:其中,ai表示i地区金融供给程度;μi表示i地区金融需求程度。

0.5IFI≤1,表示高的金融包容性;0.3≤IFI0.5,中等程度的金融包容性;0≤IFI0.3,低的金融包容性。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2011—2013年,全国县域地区IFI指数分布为0.382、0.387和0.388,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

根据Sarma(2010)对IFI指数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省县域地区的IFI指数大于0.5,表示具有高水平的金融包容度,江苏省高达0.86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5倍。

甘肃、青海、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六省的IFI指数连续3年低于0.3,呈现较低的金融包容度。

(四)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评价指数的空间差异及收敛分析本文采用σ收敛法分析空间差异。

σ收敛的原理即检验研究对象的差异是否随时间变小。

由于标准差无法反映各区域之间的真实离散度的,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来判断农村金融包容的收敛性,如果CVt+1<CVt,说明我国农村金融排除存在σ收敛。

2013年,东部地区IFI指数为0.524,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0.193和0.203,较2012年高0.02;变异系数为0.353,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0.253和0.176,较2012年同期下降0.6。

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包容性较高,差异大,且以较快速度缩小。

中部地区IFI指数为0.331,较2012年下降0.004,且变异系数不变,说明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包容度略有下降,且区域差异无较大变化。

西部地区IFI指数为0.321,较2012年提高0.01,变异系数呈下降态势,区域差异有缩小趋势。

四、政策建议(一)创新代理银行业务模式,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能力由于地理因素限制,我国部分县域地区地广人稀,成为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所面临的较大阻碍,建立银行网点成本远远高于代理银行或支付终端成本。

发展以邮政、超市、便利店等为代理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着力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二)加大农村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农村地区金融吸附能力建议给在县域地区设立企业等给予财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支付与结算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增强服务动力。

(三)拓宽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设施根据农村地区实际和潜在需求着力布设ATM等自助设备,做到金融服务能够覆盖需要的人群,将POS机安装在乡村的特约商店,开通银行卡的跨行交易功能,加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的推广,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开发符合农村地区需求的手机银行产品和网上银行产品,大力推广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

(四)加大农村金融普及教育力度,增强农村地区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建议人民银行牵头成立推进农村金融知识和教育水平的项目,投放专项资金,实施金融教育和金融扫盲计划,提高我国农村公民的金融素质,加强金融服务消费者的保护意识。

(责任编辑:张恩娟)参考文献:[1]Beck T,Augusto de la T.The Basic Analytics of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J].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2007(16):79-117.[2]粟勤.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功能与金融包容性探讨[J].海南金融,2014(9):13-15.[3]田霖.我国金融排除空间差异的影响要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7(4):107-119.[4]田杰.我国农村金融排除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5]Sarma M,Pais J.Financial inclus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0(3):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