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的一个误区
浅谈青少年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396浅谈青少年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温 宇 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摘要:青少年阅读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名族的兴衰成亡。
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审视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令人担忧。
为此,必须引起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关注,形成共识,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一批新人。
关键词:青少年;阅读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396-02一、青少年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说自有文字开始,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经验,而且也是为了塑造人格,净化精神,提升气质,使人高尚。
在世界读书日的呼吁和感召下,我国全民阅读的风气正在逐步盛行,青少年阅读也同样呈现良好的态势。
但我们也还清醒地认识到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阅读量还不够理想青少年阅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不容乐观,远远低于韩国的11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年均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
造成青少年阅读量不足的主要因素是对阅读目的认知与践行不能完全一致。
《上海市2013年青少年阅读状况分析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青少年在阅读认知方面,尤其是对于阅读的地位及功能得到高度认可,对于阅读对于学习、生活的意义,绝大多数人态度是积极、正确的,选择“非常重要”的占55.62%,选择“比较重要”的占31.23%,充分反应了青少年对阅读重要性的高度认可。
但同时调查也显示,在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喜爱程度方面,表示“喜欢”的约占30%,表示“一般”的约占45%,而大约23%的中学生却表示“不喜欢”。
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中学生对阅读喜爱的程度不高,知与行未能统一。
究其原因,与应试教育造成的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有关。
2.阅读存在盲从性和功利性在阅读选择上,很多的青少年常常随波逐流,阅读内容良莠不分,普遍不愿意读原著,读名著,而往往热衷于流行的网络文学、言情小说,甚至色情暴力等作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析【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在书本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要比缺乏书本环境长大的孩子多出三年的教育。
”这是2012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出现的一条宣传语。
的确,阅读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创新,优化阅读教学方法,确保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略谈几点浅见。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1.教学上的误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阅读课上的讲解仍是围绕怎样应考,把自己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强加给学生,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通常被教师的分析搞得七零八落,剩下的只是对字、词、句、章的机械分解。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不注意学生自身对课文的感悟,以致课文分析与讲解过于繁琐,学生赏析、感悟的内容较少,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下降,也使阅读教学失去了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净化学生心灵、实现德育功能方面应有的作用。
2.操作上的误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直没有多大的创新,显得过于机械、僵化,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都是他人现成的结论,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对于文本中一些重要问题的重点答案,教师还是沿用老办法,让学生背诵记忆。
教学依然局限在课后习题和分析理解方面,强调考点知识练习,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被削弱了。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在自读中摸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文,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互助等学习方法,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阅读起来难度不大,笔者让学生按照课前拟定的导学案自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小组合作探讨解决,从了解背景知识到查阅文中的生字词,再到熟悉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都由学生在自读中摸索,从而初步理解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并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情节,对课文进行分段,并简要概括出段落大意,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打下基础。
怎样处理好现代文的学习与考试的关系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命运的分水岭——高考在他们的心 目中就显得非常
考试指导
S
从教 十几年来 , 纵观语文教学 , 我个人认 为在语 文 教学 方 面 很 多 人 进 入 了 一 个 误 区 , 为 教 材 上 的 因 很多内容在考试 中很少 直接涉及 , 以很 多人就 认 所 为既然考试不考 , 还不及直接进 行专题训 练来 的实 惠 , 以在 具 体 的 语 文 教 学 中 删 去 了 很 多 内 容 。 特 所 别 是 对 待现 代 文 的 学 习 , 果 课 程很 紧 , 往 只是 把 如 往 里 面 的 一些 字 词 找 出来 , 文 内容 很 少 涉 及 。老 师 课 尚且 如此 , 也就 难 怪 学 生 在 语 文 的 学 习 中有 些 “ 这 急 功近利” 。 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很 清楚 , 教材 里的每一 篇 文章基本上都有它不 同寻常 的地 方 , 以作为教 师 所 我们有责任引导学 生喜欢上课 本 , 习好课 本。那 学 么 怎样 才 能 做 到 既 能深 入 地 学 好 教 材 , 能 从 中 提 又 升学生的素质 , 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 从而在语文 考试中取得满意 的成绩呢? 让 学 生 读 懂 考试 大 纲 。 到 有 的放 矢 。 做 高 中 生寒 窗 苦 读 数 载 , 很 大 程 度 上 决 定 他 们 在
重 要 。那 么高 考 大 纲 就 像 一 条 无 形 的 指 挥 棒 , 引 指 着教育的方 向。所 以最 好在学生 入学时 , 就给他 们 解读考试大纲 , 让他们知道考试考什么 , 考点和教材 有什么关 系。这样一开始就让 他们 明白要从教材里 汲取知识 。高考与我们 日常 的学 习密切 相关 , 括 概 起来就是高考考 的是与课本相关 的知识 , 与课 本学 习的能力要求相应 的有关能力。 二 、 现 代 文 学 习 与做 题 技 巧 密 切 结 合起 来 。 把 通过 十几年教学实 践 , 我详 细地 分析 了学 生历 次考试各题 的得分情 况 , 发现现代文 阅读分 析题 我 几乎成了决定语文 成绩 的瓶 颈, 以毫 不夸 张地说 可 现代文阅读题是每一个同学的薄弱环节 。那么作为 教师我们是“ 在眼里 , 在心 里”究竟 该怎 么办? 看 急 , 很 多 教 师 , 多学 生 , 括 学 生 家 长 在 内 , 不 约 而 很 包 都 同地 把 眼 光 聚焦 到 题 海 战 术 上 。这 样 的做 法 且 不 说 时问 不 允 许 , 即使 有 时 间 效 果 也 不 见 得 有 多 好 。其 实我个人认 为前 面的做法有 点“ 舍本逐 末” , 了 我们 何不放眼于课 内, 从教材所 选的现代文 中去提 高这 方面的能力呢?课本中现代文的学 习除 了让学生受 到 人 类几 千年 来 的 文 学 熏 陶 外 , 应 让 他 们 更 直 接 还 地从 中受益 , 在考试 中能取得佳绩 。这 样既学 习了
2020年新高考(山东、北京、天津、海南等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20年新高考(山东、北京、天津、海南等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材料二: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析

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探析摘要: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使阅读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呢?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开设阅读指导课,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二是指导选择课外读物。
对于学生而言,好读书只是开始,读好书更至关重要,“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三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方法。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学生自主的阅读不但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而且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
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
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困扰中学生阅读的诸多误区,具体有以下几种:1.阅读目的的盲目性、阅读层次的浅显性和阅读内容的隐患性。
阅读应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健全心灵和人格,为其发展目的,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限制,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选择的能力,使部分粗糙、低劣甚至淫秽的文学作品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高雅严肃的作品被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有相当部分学生十分钟情于言情、武打、漫画,“口袋书”成为流行,把它们当作一种消遣。
2.阅读书目的片面性。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存在功利色彩,误认为阅读会影响功课成绩,只重视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否则拒之门外,故而对文学名著很少问津,甚至连书名都未听过。
3.阅读时间不足。
据调查,有35%左右的学生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寒暑假读完一部完整的大部头文学作品的不足25%。
现行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及分析

现行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误区及分析【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然而在惊喜、赞叹之余,我们也发现各种问题充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甚至于在某些方面不知不觉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践进入了误区。
笔者根据多次听课的情况及课改体会,从四个方面就现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剖析,并提出改进办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误区对策【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125-03一语文课轻“语”,甚至不姓“语”1.知识型目标和技能训练型目标的弱化甚至缺失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许多老师把更多的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环节,拔高了教学要求,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重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
一位老师讲《六国论》时,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教师就开始提问:从六国的破灭,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提出问题后,学生十分活跃。
单从学生的情绪来评价,这节课已成功,但实际上却存在问题,就文本而言,这是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课文的朗读背诵,重点词语的掌握、一词多义、动词的使动用法,而这位老师却是避“实”就“虚”,对于工具知识已经完全遗忘,在关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同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摒弃。
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绝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越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
这是偏重于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的表现。
语文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这也是一种极端。
语文要工具和人文并重,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高中现代文阅读】《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阅读答案(2021高考语文江西卷)

【高中现代文阅读】《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阅读答案(2021高考语文江西卷)(江西卷)五、(21分)写作下面的文字,顺利完成16-19题。
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使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躁。
温暖晴和的晚秋似的在故意嘲笑他,取笑他,憎恶他……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
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
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
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
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
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鹏他的身体了。
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
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一哥生育了一哥女儿。
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瓦萨卡的心底一阵恐惧。
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打听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关键!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
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又就是一阵淡淡的凉意的微风吹起了过来,一种像是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晃动着小小的脑袋。
这片盛开黄色的小花、利沙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使瓦萨卡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他们东郊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毁了,他们只获得了一点点太少得心疼的补偿金。
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只身,最后才在周边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在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
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
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一个穿著蓝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到了一下瓦萨卡,两端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CT200H的两辆汽车间穿着了过去,着急着过马路。
【聚焦考点】2020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备考绝学之二十二 把握段落大意及分析段落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现代文备考绝学之二十二:把握段落大意及分析段落作用考点阐释把握段落大意及分析段落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比较细小的考点,但也是一个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所以不容忽视。
把握段落大意就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某一段落的主要意思,如某段的主要故事情节,某段的主要说明方法,某段的主要观点等,它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分值一般是2分。
而分析段落的作用就是让考生把握某一段落在行文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作用,它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评价的能力,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就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这个知识点的命题形式基本上都是主观题,分值2~4分不等,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应对策略应对这一考点,同学们首先要研读近几年的中考真题,了解其命题形式、考查方向以及分值等基本情况,然后再根据对真题的研读,归纳一些合理实用的做题方法。
如此一来,同学们做这类阅读题时,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呢?1.抓“段眼”。
所谓“段眼”就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或能涵盖本段大意的一句话。
该段中其他句子的表达都围绕此句展开,因此找准中心句有助于概括段落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2.抓住占据中心位置的人、事、物、情、理。
有的段落并没有中心句,但往往有占据中心地位的人、事、物、情、理,整个段落都是围绕这些内容来写,抓住了这一中心,概括段意就会水到渠成。
3.抓上下文联系。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是密切相关的。
有些段落是对下文的领起,有些段落是对上文的总结。
同学们处理好上下段落之间的密切关系后,再进行段落大意的概括,就会得心应手。
4.归纳。
有些段落运用列举的方法,把一些有某一共同特点的人或事物写在一段内,概括这一类段落的段意就可以运用归纳法。
另外,概括段落大意时,同学们还应该注意学习根据文体特点概括的方法。
记叙文侧重于考查概括段落的故事情节,说明文侧重于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或说明的顺序,而议论文则侧重于考查作者的观点以及论据的运用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的一个误区一份高考试卷,往往是六七道大题,现代文学作品(近些年一般都是散文)阅读题是除了作文题以外分值最大的题,一般都在20分左右。
因此,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应试性训练,是每届的高三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的。
怎样进行高效率的文学作品阅读应试训练,师生们各有高招;但往往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即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训练材料。
这是因为,高考试题都是命题专家们的千锤百炼之作,质量很高;而且高考试题代表着近年高考命题的方向。
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效果的确较好。
但是,万事万物总是以其复杂的状态存在于世的,高考试题也不例外。
由于近几年国家考试中心命题权力下放,很多省市开始了自主命题,高考,全国就有17套语文试题;而参加命题的专家,就不一定都是长期研究高考命题的专门人员了。
这样一来,一份高考试卷,“白玉微瑕”的问题就比以前更加突出。
而文学作品阅读题是公认的最难命制的试题,因此它也就成了“微瑕”的“重灾区”。
这一问题的出现,不能归咎于某一种做法,更不能归咎于某一个或几个人;任何人参与其事,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笔者是很体谅这种情况,并且是持宽容态度的。
如何应对这种状况,高考阅卷组的专家们自有办法。
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当高三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们拿出往年的高考试题作为训练材料时,应该怎样去做。
据笔者所知,一般的情况是:归依较多,甄别不够;有些教学参考书籍对高考试题的解析也是如此。
这样就陷入了一个误区:高考试题的命题都是没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准确无误的:学生的答案有出入(超出评分细则),就一定是学生的问题。
教师评讲试卷,即使无中生有地牵强、“山回路转”地盘绕,也要归依到高考答案上面去,可怜的同学们,大多只能是“一头雾水”了。
为了具体说明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研究一些试题和答案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
(笔者在一个60人的高三班级作过检测,下面的学生答案和有些试题的难度统计均来自于这个班级)下面是206年高考全国卷(I)文学作品阅读的两道试题和答案(限于篇幅,请另参见原文)。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案】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
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学生甲:声音本是听的,但“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听不到的,只是一种感觉,只能在心灵去感觉,因此作者要用“想着”。
学生乙:这种声音很细微,是不可能听到的,只能够想象。
这样写把读者引入想象中,使读者犹如真的看到植物突破土地的样子,听到它成长的声音,富有感染力。
学生丙:因为“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并不能真正被人听到,是作者的想象,因而用“想着”。
这道题题干表述不是很严密。
文章为什么要用“想着”?就是因为“想着”比“听着”好。
按照常规,既然是“声音”,当然是“听到”;但“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则是一般“听”不到的,故而甩“想着”更准确,也更有意味。
前面的向题已经覆盖了后面问题的内容,第二问就没有必要再问了。
以上三个学生的答案,说明他们都解读出了“想着”的好处。
但从答案结构看,甲、丙两项答案第二问都没有作答,说明学生不知第二问如何回答;只有乙答案是分为两层回答的,但他也没有答到“品味”上面去(答出这个词是非常困难的)本题难度为0.60,难度并不低,问题在于没有区分度,第一问一般都可以做出,第二问一般都没有做出。
这道题可以保留第一问,去掉第二问。
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作:第一,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第二,用“想着”有想象、品味的意味,更有表现力。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答案】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放,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学生甲:夜来香和昙花都开在夜里,开在黑暗中,而黑暗中隐藏了很多世俗的喧嚣和争斗,因此只是阴香,没有壮怀的,农夫之所以选择务农,便是都市让人们远离了阳光,变得世俗和功利。
(有些牵强。
)学生乙:夜来香和昙花生长在室内,没有接受阳光充分的照射,不可能有阳光的味道,缺少一份自然的感觉,就如同生活在城市里,缺少与大自然全身心的接触,生活也就缺少了一份自然与恬适。
(联系农夫务农内容不紧。
)学生丙:夜来香和昙花在夜间开放,没有经过阳光的曝晒,农夫认为缺乏阳刚之美。
(联系农夫务农内容不紧。
)这道题的命制没有问题,但答案有点毛病。
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
结合文意来看,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就是说长时间不接近阳光,不享受阳光下的生活,人就不会有阳刚之美。
如果结合年轻农夫在家乡务农的选择来谈,那就要涉及到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即他欣赏和追求的是阳光下的生活和阳刚之美,而对夜来香、昙花的“阴香”和“没有壮怀”以及类似这样的生活是否定的。
原答案①③两点是紧扣这一中心内容作答的,而答案②所谓“拟人的说法”,以及与什么“形成对比”等措辞,很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
三个学生的答案,虽然都有“联系农夫在家乡务农”不紧的问题,但他们都没有涉及“拟人”和“对比,这也说明题干不能给考生提供回答运用什么写法的信息。
本题难度为0.42,主要问题是没有答出“拟人”和“对比”(答案②基本没人得分),部分学生“联系农夫在家乡务农的选择”不紧。
这道题的答案如果这样拟。
可能更切合考生的答题实际:夜来香、昙花夜间开放,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说是阴香,没有阳刚之气。
农夫欣赏和追求的是阳光下的生活和阳刚之美,所以对夜来香、昙花的“阴香”和“没有壮怀”以及类似这样的生活是持否定态度的。
我们再来看200 6年高考湖北卷文学作品(《从阿尔卑斯山归来》)阅读试题第16题。
(限于篇幅,请另参见原文)16.在羊群归的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 【答案】 (1)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的感受。
(2)生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
学生甲:文章主要传达了归来的羊群的感动、喜悦以及农庄在羊群归后活跃、欢腾的气氛。
学生乙:视觉与听觉方面的感受。
学生丙:羊群归前,人们对它们归来的热烈期盼;羊群归来后,人们激动、愉快、兴奋的心情。
这道题的主要问题是表述太空泛,不能引导考生进入命题者预设的思维轨道,因而也无法做出正确的答案。
首先,“羊群归的描写”不明了,可以补上“归途中和归家后”。
第二,“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既不明了,又不具体。
“感受”是指人接触外界事物受到的影响,获得的体会。
文章传达出的“感受”应该是指作者的“感受”,即作者观察(当然可以包括想象)羊群归情景之后产生并且通过文章描写所表达出来的感想和体会。
试题要求考生再去感受作者的“感受”,而原文没有任何与“感受”相近的词语,也没有任何直接和间接表明作者“感受”的语句,考生难以把握这种“感受”是从哪个角度提出来的,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思考,也就不知如何作答了。
上面三个学生的答案分别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也说明了这一点。
今年湖北省高考阅卷组提供的数据表明,这个题的难度是0.35。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个0.3 5不是说有3 5%的优秀考生答出了这道题;而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说到了“盼望归家”、“归家的感动”、“归家的喜悦、快乐”之类的话,都多少得了一点分。
因此,这道题是没有什么区分度的。
原题可以改为:在羊群归(归途中和归家后)的描写中,文章表现了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怎样的关系?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可以是:亲密友好,和谐相处的关系。
人们对羊群归的期盼,火鸡、竹鸡等对羊群归来的欢迎,狗对主人家园的守护和狗相互间的交流等等,都可以看出这种关系。
下面是高考全国卷(Ⅱ)文学作品(《绵绵土》)阅读试题第16题。
(限于篇幅,请另参见原文)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
(5分)[答案] 母体——绵绵土一一故乡。
学生甲:梦——现实——梦学生乙:向往——寻找——重逢学生丙:向往沙漠一一踏上沙漠一一膜拜沙漠这道题命得很有新意,但难度太大。
一是“隐喻性的表达结构”在现行中学教材中并不多见,在一般学生的阅读视野中也较少出现,多数学生并不熟悉这一概念。
二是这种表达结构在本文中并不是很容易看出来。
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只有“望题兴叹”的份了。
上面三个学生的答案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检测情况看,难度为0.2 1,部分学生写出了“故乡”,极少数学生写到了“母体”。
综上所:述,高考现代文学怍品阅读个别试题的白玉微瑕现象:庄往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试题表述不严密,影响考生思维,例如200 6年全国卷(1)14题;二是试题表述太空泛,考生难以具体把握,例如湖北卷16题;三是试题难度太大,考生能力不及,例如200 6年全国卷(Ⅱ)l6题;四是答案有失斟酌,考生难以答准答全,例如全国卷(1)16题。
如果我们在利用高考试题进行应试性训练时不注意甄别,一味盲从,就会陷入误区,带来不良后果。
首先是对学生解答试题能力的评估失准。
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水平不高也好,试题和答案本身有缺憾也好,统统都记在学生的“账”上,结果是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缺乏真实了解。
其次是造成师生心理上的不自信。
花了很多时间,作了很多训练,效果总是不理想,会导致信心丧失。
第三,迷失复习方向。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有些老师和学生不知道文学作品阅读应试训练究竟该如何进行,怎样才能取得成效,陷人了迷茫。
因此,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同学们,要注意避开误区,跳出误区,在思想上形成意识,在行动上注意分析甄别,切实从实际出发,这样做对高考复习是会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