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诗人,马拉美

梦幻诗人,马拉美
梦幻诗人,马拉美

梦幻诗人,马拉美

篇一:马拉美述评

马拉美述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着巴黎,惊惶的人群熙熙攘攘、行色匆匆。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一个面色冷峻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听到隆隆的炮声,他旁若无人地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忘掉了周围发生的一切……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袖安德烈·布勒东,他读的是一本《马拉美诗集》。马拉美对布勒东来,是精神源泉。马拉美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是现代主义诗歌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对以后的许多现代艺术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法国著名作家瓦雷里这样评价他:"马拉美的生活,命运及其荣誉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最完美的、综合的精神史。在这里,他的文化生活的冲突在精神世界的观察者面前献出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插曲。"

斯特凡·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出生在法国一个官员的家庭,父亲是国家登记局的副局长。他的父亲办事干练,甚得局长的赏识,局长决定将自己的"千金"嫁给这位副手。这位局长也就是马拉美的外祖父。但不幸的是,在马拉美5岁那年,他的母亲突然去世。

不久,父亲再婚,马拉美和他的妹妹留在外祖母膝下抚养。马拉美虽出身于官员家庭,但由于是大革命以后新起的官员,既没有贵族的头衔,也没有雄厚的家产,社会地位并不高。马拉美初入的学校是一所高级贵族子弟学校,马拉美对纨绔之气十足的公子哥儿们大不以为然,有一次他竟然被一群人打得鼻青脸肿,外祖父和外祖母极为生气,决定让他转到另一所贵族子弟学校,并"任命"马拉美为"布朗维立叶伯爵",这样他至少可以不受贵族子弟们的歧视了。但当外祖父母用这个陌生的名字尊敬地称呼他时,他几乎呆住了,他认为这个名字对于他不是一种光荣,而是莫大的耻辱。此外,马拉美是在寄宿学校里,他不能再和妹妹玛丽亚常常在一起玩耍了,他常常在课余之后,用端秀的字体写信给妹妹,倾诉他那丰富灵魂中的清新的言语。但是这位体弱多病的妹妹13岁时便夭折了,这使马拉美极度悲伤。当他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竟相继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他每逢想到此总是怀着深深的悲哀:

一只管风琴在我窗下颓唐地奏着忧郁的曲子。它在长着白杨的大路上奏着,自从玛丽亚同大蜡烛一起最后一次在这里走过以后,即使在春天它们的叶子也使我感到忧郁。

马拉美在中学时代便表现了对文学的强烈热爱和天赋。有一次,他在一位朋友家里遇到了诗人贝朗瑞,他便暗暗下决

心将来做一位诗人。他喜欢读雨果的作品,喜欢一个人沉思默想,面对着眼前的春花秋月、蓝天白云和巴黎的的林荫道,他常常生出频频来潮的诗絮,他将这些思考的片断,写成小诗或诗歌,密密麻麻地记在小本子上。他总喜欢身边带一个皮面的笔记本。中学毕业前后,他竟写满了二百来个笔记本。他的外祖父母希望他将来能在登记局供职,继承父业,但马拉美则把摆脱这一"从襁褓中就被注定了的官僚生涯"看作是一种骄傲和自豪。可是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当一名编外职员,业余进行写作。他结识了一位诗人,名叫德·塞萨不禁为马拉美的诗感到惊讶,对他能写出如此优美如此富有才气的诗而赞赏不已。自此之后,两人交往愈加密切。

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高更为马拉美所作画像

当时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已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深深地吸引了马拉美。马拉美开始贪婪进行着广泛的阅读,进行着一个文学家必要的准备。1862年初,也就是在马拉美20岁那年,他的朋友德·萨塞发表了诗集《巴黎诗草》,马拉美写了一篇热情评论这部诗集的文章发表于《桑斯日报》。同年,他的诗也开始在杂志上发表。尤其是《打钟人》和《恶运》两首诗在当时著名诗人芒代斯主编的《艺术家》杂志上发表时,他的名字被和当时文坛的泰斗戈蒂耶和庞维勒等人并列。

马拉美的《恶运》一诗引起了朋友们的关注和赞赏,他那内心中所含的对命运的不公及挑战意味使青年诗人们受到了鼓舞:

像被人群惊扰的畜牧,

遥望穹天,蓬起闪光野性的长鬃,

在人世的大道上蹒跚而行。

一股黑风扯起他们当旗帜,

用生彻入肌髓的严寒将他们驱策于迢递关心,

将道道懑愤的辙迹留在他们心田。

怀着与大海邂逅的向往,

没有面色,没有拐杖,把尸托摒葬,

咬着酸涩的金色柠檬徜徉、彷徨。

大概诗人的追求多半如此,马拉美的那种精神追求和献身缪斯的理想,一般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上的。他的精神每日每时都在一种精神领域里翱翔。当他在外省小城狭陋的花园里漫步时,当他到教堂庄严的圣仪中去做祈祷时,当他在黄昏芳香的大街上徘徊时,他常常遇到一位年轻的少女。她"生着一头金发,带着眷恋的目光,一种令人心荡神驰的淳朴",他写到:"把我吸引到她身边的是一种眼神,一旦看到它,它便立刻透进了我的灵魂;她一旦把那眼神撤去,就会使我受到一种致命伤"。

马拉美的情书,是诗人倾诉真挚之爱的典范:

您能接受这份爱吗?

假如能在您烧掉这封信之前回答我那就不太美了:假如您能同意让我爱您,我将陶醉于喜悦之中;假如您拒绝我,我依然会为您、因您引起的痛苦而幸福……

何况,爱又是什么罪呢?是您,噢,妩媚的女郎,在您的眼睛里我提前放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吻,而正是这双眼睛明天将向我发出微笑,是不是?

他将用蓝铅笔画的小教堂的尖顶楼的速写画和这封信装到了信封里,寄给了他的天使,并写上自己的姓名和住址,于是开始了长期的等待。过了些日子,没有得到回音,他耐不住了,又写第二封信。

马拉美也正是在这个狂恋的时期写下了他最著名的情诗《显现》。他把自己崇拜的对象给神化了:

当你金发上闪耀灿烂的阳光

在傍晚的长街巧笑着盈盈出现,

我相信看到了戴着辉煌冠冕的仙人,

往昔,她走过我受宠的孩提时代的酣睡,

用她那半扰的双手,

撒下洁白如雪的芳星。

这位姑娘是德国人,叫玛丽亚。他们终于相识了,见面了,而且爱得很真诚。马拉美不太懂德语,只能结结巴巴地讲几

句日常用语,但这并没有使他泄气。这样一件桃色新闻在桑斯小城传开之后,立刻引起不少非议。他的几位要好的朋友均不太赞成他的这桩爱情,认为玛丽亚配不上马拉美,不论是出身教养还是社会地位,都与这位诗坛的千里驹不相称。但马拉美竭力说服朋友,并为了避开桑斯流言蜚语,同时也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1962年年终他毅然携玛丽亚远遁英国的伦敦。

他们来到伦敦,但一切和理想相去甚远。马拉美除了学习、创作,还要时时为生计奔忙;玛丽亚几乎一点也帮不上马拉美的忙。看马尼拉美天天劳碌,她既不忍心,也难以消受,同时还为了从马拉美的狂热中解脱出来,她决然含泪离开了英国。马拉美极度苦恼,他没想到生活对他竟如此的无情。马拉美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玛丽亚。他再次用婉转而哀乞的语言打动玛丽亚,并平生第一次撒谎夸大了他收入的数字,以使她确信来英国后生活应付裕如,绰绰有余。玛丽亚回到了马拉美的身边,并于1963年8月与他正式举行了婚礼。马拉美在伦敦教授法语学习英语,进行诗歌创作。他的著名的《窗子》是在巴黎写成的,他开始了对于一个纯诗境界的追求:

我愿再生,把美梦织成冠冕,带到未来的天堂,那里的"美"恕放着花朵!

当年年底马拉美携妻子回法国在外省中学教授英语。

马拉美在充满嘈杂之声的校园里无法进行纯静诗章的创作,因而,一俟放学他便匆匆赶回家,伏案开始他精神的冒险和遨游。

马拉美的诗写得极为用力,他的诗表现了优美的旋律,语言精致瑰丽,境界深邃,充满着难解的神秘。他的名诗《苍穹》写成后获得极大声誉。他的朋友加扎利将这首诗读给波德莱尔听,波德莱尔也为马拉美的诗才惊讶不已。据说当时巴黎贵妇的沙龙里,以及许多名门闺秀的坐席间,时时喜欢吟诵马拉美的诗篇。虽然这些诗还没有公开发表,但她们却喜欢相互传抄,做为礼物相互馈赠。马拉美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发展十分神速,他时时用想象的翅膀振翼凌空,突破原来的旧范畴,飞向一个崭新的领域。耗神遨游成了他的癖好,他每日伏案写作,直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不寐。但他每一次的完成,总感到失望,他感到自己产

下的婴儿不是其理想的宁馨儿,而是一个缺少神气的孱弱的孩子。他怀着辛酸的灰心,用顽皮的口吻将它赠给妻子。

我给你带来伊杜梅之夜的孩子!

暗淡的晨曦展开光秃、苍白、鲜血淋漓的翅翼,

穿过熏香和金色灯光炙烤的玻璃,

穿过忧郁凝冰的窗子,

哎!

扑向天使般的灯焰,

像棕榈叶!当晨曦把这珍品显示给梦想着一个含笑的冤家的父亲,

湛蓝枯涩的孤独颤栗了。

诗人的追求太深了,构成了与当时流行的巴那斯美学潮流的冲突,他付出的心血招来了诸多的误解和非难。

庞维勒对马拉美的悲惨命运十分关心,他希望他的才华能为更多的人理解。当时有一位诗人写了一个剧本上演很成功,庞维勒劝马拉美也写个稍稍通俗的剧本或许上演之后引起一定的效果。马拉美没能抵挡住这种诱惑,他写了,而且写得很认真,这便是《一个牧神的午后》。但他的这个剧本不能上演,也没能出版。可人们不曾料到,这个剧本的内容经过诗人精心加工之后,成为一篇世界性的名著,其梦幻的,优美的,舒卷自如的诗句如飘逸的乐曲的旋律惊人心魄,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因而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德彪西根据其意境创作了《牧神午后序曲》交响乐,成为巴黎乐坛的盛事。马拉美却感到这是对其诗的一种亵渎。因为照他看,他的诗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交响曲。

1867年马拉美开始构思一篇集小说、戏剧为一体的哲理散文诗《伊纪杜尔》,他想把一种抽象的观念作为其诗境舞台上的一个角色。

他把小本子写得密密麻麻,他常常陶醉于自己传神而富有

飞动诗思的神秘的句子之中。当他的朋友芒代斯、瑞蒂、维立叶、米斯特拉尔来到他寓所看望他时,他带着迫不及待的激情把自己这部杰作,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和声调朗诵给朋友们听。朋友们都感到其才力与功夫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

1871年,马拉美去外省辗转了漫长的岁月之后,终于返回巴黎。从1874年马拉美巴黎的罗马街定居下来之后,直到他去世,这里一直是他同朋友交往的中心。

当时,魏尔伦发表了诗歌评论著作《被诅咒的诗人》,第一次对马拉美专门进行了评介。他指出了马拉美虽常被某些人诅咒,但却是真正的诗人本色,他的形象在艺术家的眼里仿佛是一座真神。这部著作引起文坛巨大反响。次年,于斯曼发表著名小说《傲世者》,这部小说用了8页的篇幅对马拉美的诗歌进行了评价和赞美。它引用了马拉美《海洛狄亚德》和《一个牧神的午后》的诗歌段落。这部小说曾经在青年中风靡一时,因而马拉美声誉日隆。

马拉美在罗马街的沙龙日益增添着生机,当时一些有新的追求和创造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们越来越有兴致地参加马拉美的家庭聚会。马拉美每周定时接待来自各地的朋友们。来这里的朋友有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尤其是马奈与他交往甚密,他用铅笔画为马拉美《白色的睡莲》做插页,并为马拉美做了画像;音乐家德彪西,他沉思寡言,喜欢在一个不起眼

的角落边听边构思新的乐章;罗丹,天才的雕塑家,其创造美深受马拉美影响;国事家惠斯勒,他为马拉美做过速描画像,给他的作品画过插图,马拉美翻译了他的理论作品《十点钟》……此外还有一大批后来成为文坛巨子的诗人如克洛代尔、瓦雷里、普鲁斯特等,真可谓高朋满座。马拉美向朋友们诵读其新作或谈论其诗歌理论,并向同仁及弟子们讲述其精辟见解。马拉美著名的"罗马街星期二晚会"成为法国文坛富有传奇性的佳话,他被弟子们尊为文坛领袖,他们把他称之为"矗立于峰巅被祥云缭绕的摩西"。

马拉美沙龙里的这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们后来成为影响到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的各领风骚的文坛和艺术派别的领袖人物。瓦雷里和克洛代尔成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瓦吉里、纪德、王尔德等发展了马拉美的《海洛狄亚德》的主题和其对道家哲学所尊崇的美学倾向,分别写出了自恋主义和古老神话题材的作品,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蔚为大观的新的盛大气象。德彪西根据马拉美《一个牧神的午后》所写成的大型交响乐《牧神午后序曲》而一举成名。蜚声乐坛,从此成为印象派音乐(无标题音乐)的创始人和领袖。

马拉美晚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枫丹白露附近的瓦尔万别墅中度过的。他在那里创造出了最后一部体现他追求的长诗

《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

1898年马拉美的崇拜者写了一部反映法国文坛的小说《死者的太阳》,将马拉美及其女儿热纳维叶芙写成小说的主人公,并在该书的题词中选用了苏格兰一位历史学家的名言:一颗伟大而真挚的灵魂不知道他自己是什么样子;在世间万物中,最困难的就是他对自己的衡量。

不久,马拉美溘然长逝,他不能衡量自己伟大灵魂的批评家们世代测量着。马拉美在掉念诗人戈蒂叶的诗中留下了一句最能体现其精神的著名诗句:

不朽天才的光辉是没有阴影的。

篇二:以马拉美和叶芝为例谈谈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象征主义诗歌的“纯艺术”境界

——以马拉美和叶芝为例谈谈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象征主义诗歌是西方现代诗歌运动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是作为自然主义运动的对立面而兴起的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学运动。尽管老师上课时并没有用很大篇幅带领我们欣赏这种抛开了严格的格律学规则和千篇一律的诗歌意象的诗体,但它们既然是对20世纪西方诗歌以及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成果,我依然希望在课后花更多的精力了解和琢磨。象征主义的诗人代

表之一是我一直以来十分仰慕的诗人叶芝,因此,我想以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之一马拉美和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之一叶芝这两人的诗作为例,谈谈我对这种诗歌体裁的音乐美和情感美的感悟。

《牧神的午后》马拉美(节选)

哪有什么潺潺水声?唯有我的芦笛

把和弦洒向树丛;那仅有的风

迅疾地从双管芦笛往外吹送,

在它化作一场旱雨洒遍笛音之前,

沿着连皱纹也不动弹的地平线,

这股看得见的、人工的灵感之气,

这仅有的风,静静地重回天庭而去。

啊,西西里之岸,幽静的泽国,

被我的虚荣和骄阳之火争先掠夺,

你在盛开的火花下默认了,请你作证:

“正当我在此地割取空心的芦梗

“并用天才把它驯化,远方的青翠

‘闪耀着金碧光辉,把葡萄藤献给泉水,

“那儿波动着一片动物的白色,准备休息,

一听到芦笛诞生的前奏曲悠然响起,

惊飞了一群天鹅——不!是仙女们仓皇

逃奔

或潜入水中??

(飞白译)

认识这位诗人,可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早先是从听到德彪西由这首诗改编的乐曲而去探索他的。听着音乐默读此诗,更有一种恍如置身仙境、如梦似幻的感觉。乐曲本身就足以醉人:以独奏的长笛在柔和的低音区开始,速度平缓从容,旋律起伏不大,演示出牧神在林中醒来,慵懒地缱绻于刚刚逝去的梦境。而它铃声似的音调最后产生了一种眷恋、惆怅、思绪萦回的意境。整首乐曲柔和压抑的力度在后来被描述为一场“音乐的革命”。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无疑是一场完美的艺术盛宴:德彪西解释这个作品时说:“我不是用音乐来作为马拉美这首诗的姊妹篇,它可能只是这首诗的背景,为了把人们带到和诗相似的意境之中”。马拉美听到德彪西的这首音乐之后说:“德彪西的音乐,大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开创者之一的马拉美是一位善于精雕细刻的语言大师,也是法国最难理解的诗人之一。在他看来,“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就是这种神秘性的完美的应用,象征就是由这种神秘性构成的: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显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反之也是一样,先选定某一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猜测

探索,从而把某种心灵状态展示出来。”(摘自他的作品《关于文学的发展》)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才更接近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的本源:并不拘泥于固定格式,让感情可以在直白和隐匿晦涩间挥洒自如;并不刻意去表达具体的观点,也赋予了读者随意理解和想象的自由。正因如此,后来人们以“朦胧大师”来称呼他。《牧神的午后》一诗,便是他诗作的最典型代表:没有具体的情节和完整的形象,却带有复杂的联想和暗示意味,陶醉在超然于物外的感觉世界里。传统的诗歌表现形式被抛弃,代之以含蓄、微妙、带有不确定性的朦胧意象。因此,它毋庸置疑可被誉为“法语文学中无可争议的最精美的一首诗”(瓦雷里的评价)。

《当你老了》叶芝

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 当你老了,青丝成灰,昏倦欲睡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在炉旁打着盹儿,且取下这卷诗文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慢慢阅读,回想你昔日柔和的目光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追忆你眼睛的浓重的黑晕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有多少人爱你欢畅娇艳的时刻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有多少人真真假假爱你的美丽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但有个男人爱你圣洁的灵魂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爱你衰老着的脸上的悲戚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在灼亮的炉(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业网:梦幻诗人,马拉美)栅旁弯下身躯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微微伤感地喃喃诉怨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爱情怎会迅速溜到了山颠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在群星中隐藏起自己的脸

(吴迪译)

这首诗的女主角茅德·冈,是爱尔兰著名的女演员和争取民族自治运动的领导人。她是一个性情激昂的人物,而且长得风姿绰约,苗条迷人。1889年,叶芝在伦敦爱上了这位年轻貌美的爱尔兰女性,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可尽管叶芝对她一片痴情,她却一再拒绝他的爱情。叶芝遭受着没有回报的爱的痛苦,伤透了心,但这场苦恋却使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如《当你老了》便是涉及茅德·冈的爱情诗中较早的一篇。

全诗感情有张有弛,首尾呼应。而语言虽真实朴素,却蕴含着淋漓的感情——那是诗人一切关于她的希望和绝望。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但任何一首流传千古的爱情作品,必有其独特之处。也许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它跨越时空的假设和虚实相生的描写,令人仿佛置身于生命长河的两端,展望将来,回首往昔。现实中的爱情坎坷曲折,只有依靠想象才可以弥补这种缺憾,然而越是想象越脆弱得令人心碎。处在热恋中的人们,都希望时间永远凝固在爱人年华最盛的时刻,然而诗人却偏要穿越悠远的时空,遥想爱人年老迟暮、日落西山时的样子。与其说是诗人在通过想象向爱人表明自己矢志不渝、岁月可鉴的真心,不如说是他在心底里渴望着衰老,在爱人褪尽动人容颜之后,众多追随者都慢慢散去,只有他有资格凭借着与她灵魂深处的共鸣,陪伴她走完寂寞而安详的余生。

余光中先生说过,“格律要约束,诗人要反抗,两个相反的力量便形成了张力”。这首诗也许谈不上特别典型的音乐美,但音韵美是的的确确值得推敲的。在这首诗中,张力就主要体现在抑扬格变成扬扬格,比如在第二段第三行,诗人首先在/man loved/处使用了扬扬格,对“man”词的重读是别有用心的。“man”一词不仅在表面上是指与其他追求者相对比的诗人,更暗示了诗人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汉。因为在他的爱人茅德·冈的眼中,叶芝有些女子气,她倾心的是英武的战

士。在此行中,另一个扬扬格是/-grim soul/。由于对“-grim”的重

读,使得“pilgrim”一词获得了更丰富的涵义。在诗中,它原本修饰“soul”,可理解为爱人的心灵是圣洁无暇的,爱人从事的爱国事业是光辉伟大的。但是,对“pilgrim”一词后半部分“-grim”的重读,使得“-grim”又具有了意义。“-grim”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冷酷的、无情的”;二是指“坚强的、毫无畏惧的”。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心态:他赞赏茅德·冈坚定的革命立场的同时,是否也有那么一丝幽怨,抱怨她对自己那份爱情予以的无情而又冷酷的回应呢?

从对以上两首诗歌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美:正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之一魏尔伦在1874年出版的《诗艺》的开篇说出了纲领性的名言:“音乐为万物之首”,象征主义诗人坚持认为音乐与诗歌之间的理想的内在关联,注重对诗歌内在韵律的追求,注重以具有音乐性及声音意义的“语言象征”来表达作品的内容。而它们的情感美则更多体现在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意象,引起读者的联想,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虽然它们也像浪漫主义诗歌一样,关注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但不像浪漫主义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也不开门见山地直接点明主题,而是通过种种手法,如托物、虚实结合,含蓄委婉地娓娓道来。

而除了这两点之外,我又有了一点新的感悟——是关于波德莱尔的那句话:“纯艺术是什么?它就是创造出一种暗示的魔术。”象征主义崇拜神秘主义。也只有在现在这样宁静清冷的深秋午后,抛却俗世情感,让自己的灵魂抛开束缚享受一次艺术的涤荡,才能够走进一些象征主义诗人坚持认为的在我们可以感知的客观世界的深处,隐藏着的一个更为真实的神秘的“未知”世界。也许正是领悟和传达这一神秘的未知世界,被象征主义诗人视为自己的最高任务,也是我们能读懂他们的文学殿堂的神秘钥匙。

篇三:今日诗人为什么不容易出名

今日诗人为什么不容易出名

时下,在一些场合,常常听到有人慨叹:“过去,一首诗可以使一个诗人一举成名,名满天下;而如今,这样的情形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不会在现实中再发生了。”

是啊,我们不妨把目光暂且投向过去。古代的诗歌就不说了。从1919年郭沫若《女神》的诞生,到1989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的扑向死亡,整整70年的时光,从辉煌的诞生,到悲壮的衰落,崎岖的诗歌路径中难道隐含着一个宿命?前辈们仓促中命名的“新诗”(这一名称的无奈早已引起学界的注意),一路跌宕坎坷,一路慷慨放歌。几十年峥嵘岁月,产生了不少名篇佳作,涌现了许多诗人大家。关于一首诗与一个人,我们可以不费力地开列一份长长

的名单: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冰心的《繁星》,闻一多的《死水》,朱湘的《采莲曲》,卞之琳的《断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褓姆》,戴望舒的《雨巷》,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何其芳的《预言》,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穆旦的《赞美》,田间的《给战斗者》,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韩波砍柴》,阮章竞的《漳河水》,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贺敬之的《回延安》,胡昭的《军帽底下的眼睛》,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公刘的《西盟的早晨》,邵燕祥的《到远方去》,张永枚的《骑马挂枪走天下》,蔡其矫的《船家姑娘》,雁翼的《在云彩上面》,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杜运燮的《解冻》,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林希的《无名河》,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林子的《给他》,曾卓的《悬岩边的树》,牛汉的《汗血马》,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叶延滨的《干妈》,周涛的《神山》,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李小雨的《红纱巾》,于坚的《罗家生》,伊蕾的《独身女人的卧室》,海子的《麦地与诗人》,等等。

读者翻阅一下资料即可知道,以上只是一份非常简约的、

遗漏了很多名家名篇的名单。我开列以上这样一个名单,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罗列,而是意在说明,在新诗发展演进的近百年时间长河中,有过多少闪闪发光的珍珠,曾经给了我们多少前进的力量、激动的泪水和审美的愉悦!对此,我想我们不该也不会忘却的。

本文开头那句今非昔比的感慨,虽不免伤感与悲观,却也击中了当下的诗歌之痛。今日诗歌,无论诗人们怎样努力,也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即使一首诗手法高妙令人叹赏,也很难再产生超出诗歌圈或文学界之外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诗的作者和受众骤减,诗歌的传播范围变得狭窄,诗的写作和阅读越来越成为寂寞的少数人的行为。这种局面迄今未发生大的改变。

诗歌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过去人们常常从写作者——诗人身上寻找原因,似乎是诗人自己不争气,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的疏远和诗歌市场的萎缩。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诗人们对此也是难以接受的。我以为,导致诗歌退出中心、走向边缘,是一种强大的难以抗拒的社会力量。

具体说来,应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今日诗歌风光不再:

(一)诗歌是一种与农耕文明相联系的文学艺术形式,它的发展繁荣和一定的历史阶段联系在一起。诗人这一行当,与田园牧歌相联系,与山水边塞相适应,与徒步舟马相协调。

拉美地区简介

拉丁美洲基本概况 拉丁美洲的概念含义: ?全称:拉丁亚美利加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这一名词的由来:由“美洲”和“拉丁的”组成,而“美洲这一名词的提出又经历了三个阶段:1,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却以为到达亚洲的印度,将其称为”las Indias”;2,1501-1503年意大利航海家 Américo Vespucio奉葡萄牙国王之命曾航行至此并在叙述自己航海经历的信中写到:我们可以确切地称哥伦布发现的陆地为“新大陆”。”“新大陆” 的概念首次问世,哥伦布发现的新陆地不再被认为是亚洲,而是一块不同于其它大洲的新陆地。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美洲,但名称尚未确定;3,德国地理学家Martín Waldseemüller在地图上根据那位意大利航海家的名字将这块陆地命名为“America”(亚美利加),欧洲人普遍接受了这一概念,“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这一名词随流传于世。而“拉丁美洲”这一名词最早是在19世纪30年代时由法国人正式提出的。 ?“拉丁美洲”这一名词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60-70年代原英属的安的列斯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和圭亚那先后脱离英国独立,加勒比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关注,遂国际组织和机构更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以表明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别于拉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

◆国家: ?一共有33个国家: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格林纳达、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巴哈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还有仍处于美、英、法、荷统治下的十多个殖民地。 ◆国体: ?拉丁美洲地区现共有33个独立国家。这33个国家中,古巴是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余32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政体:总统制、议会制、混合制: ?18个西语国家中16个国家采用总统制,0个采用议会制,1个采用混合制(秘鲁),一个采用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制(古巴) ◆国家结构: ?拉美33个独立国家中,有29个国家采用单一制;其余4个国家即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和阿根廷采用了复合制中的联邦制。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小说) 拉丁美洲新小说 拉丁美洲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近四个世纪之久,十九世纪殖民地各国纷纷独立,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较其殖民祖国西班牙及北方的近邻美利坚有如天壤之别,遑论被视为边缘弱势的文化文学事业。虽同以西班牙语写作,而且自十九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印第安文学与黑人文学(奴隶文学)发展蓬勃,但是这个区域的文学创作受到国际的重视仅是近半世纪的事。在小说方面,最直接的肯定与刺激则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瓜地马拉的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1974)及1982年颁给哥伦比亚的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先前有1945年及1971年颁给智利诗人蜜丝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1957)及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之后1990年颁给墨西哥诗人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盱衡二十世纪的国际文坛,拉美文学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回顾本世纪拉美文学(小说)的发展至大放异采约莫可分为三个时段:1940年以前的传统小说,1940-1975的新小说(爆炸时期),1975年后(后爆炸时期)转型期。 1915-1929年间,虽然有零星的个人作品市场销售成功的例子(阿根廷小说家基拉德斯(Ricardo Güiraldes)的<<塞昆多?宋布拉先生>>(Don Segundo Sombra)及曾任委内瑞拉总统的小说家罗幕洛?加叶哥斯(Rómulo Gallegos)的<<芭芭拉夫人>>(Do?a Bárbara),大体而言,并没有太多杰出优秀的小说家。此时期文学创作一般称为『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 1. 1940年代:传统小说与新小说的分水岭 上述的『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便是传统小说(观察小说)的类型,基本特点是民俗采风,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写作风格。1926-1932年间传统小说渐趋式微,1929年罗幕洛?加叶哥斯的<<芭芭拉夫人>>(是波赫士的作品及马奎斯的<<百年孤寂>>销售盛况前最畅销的拉美小说)出版后,被视为传统小说(土地/乡土主题小说:远离城市在蛮荒之地创造文明)的结束,而此时阿根廷小说家马叶亚(Eduardo Mallea),阿尔特(Roberto Arlt)及瓜地马拉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等人创新风格小说崭露头角(1926年阿尔特的作品出版<<愤怒的玩偶>>(El jugueterabioso),1932年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阁下>>(El se?orpresidente)初稿完成,但一直至1946才出版)。 新小说掘起的成因: (1)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共和政权失败,1940年起大批知识份子流亡拉丁美洲(主要为墨西哥和阿根廷),对拉美文化带来新冲击。墨西哥和阿根廷南北两点也正是拉美文学中小说创作最鼎盛之地(人口众多及出版事业的发达亦是因素)。尔今这两国和欧洲的西班牙已成为西语出版连线的铁三角。 (2)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文化机构、出版社的成立,新杂志、书籍的出版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一代读者的阅读取向,有别於受欧、美文化薰陶的老一辈以阅读英语及其他欧语书籍的选择,以西班牙文撰写,关注本土切身的内在问题及美洲意识追寻的作品成为新的

区域地理拉丁美洲知识总结

世界区域地理——拉丁美洲(2课时) 主备人:审稿人:时间: 【本讲教育信息】 一.重点难点:1、拉丁美洲的组成和位置2、西高东低,交错分布的多种地形3、湿热的气候特点(难点)4、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二、知识结构: 二.内容讲解: (一)南美洲 1.自然特征: (1)熟悉地名:加勒比海、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火地岛 ①位置:约30°N——53°S;40°W——110°W ②范围:墨西哥以南 墨西哥 中美地峡 西印度群岛 南美洲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33个。 (2)地形:呈“K”字 ①北部:墨西哥高原 ②西部: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是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山间有盆地、高原,多火山、地震。 ③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铁矿)、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巴西高原与拉普拉塔平原交界处,多急流瀑布,如着名的伊瓜苏瀑布。巴西和巴拉圭在伊瓜苏瀑布以北合作建造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 (3)气候: ①特征:湿热为主。热带雨林(世界最大),热带草原(广大),干旱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较狭窄。 地形影响大: 热带平原地区湿热 高原地区温和 高山地区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 安第斯山南段西侧迎风坡多雨,东侧背风地区干燥少雨 ②类型: 东部——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巴西高原东南部、潘帕斯草原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高山气候 (5)河流: 亚马孙河(世界河流之王)、巴拉那河、马拉开波湖(石油产区)、巴拿马运河 ①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最窄处。航运价值:一是重要的国际航运水道(81.3米,可通航5万——10万吨级轮船),通航后,使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缩短了5000~10000多千米,具有便捷、省时、安全、经济的效益;二是美国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航道,依赖性最大;三是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的价值,巴拿马运河习惯又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②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洪水季节,有“河海”之称。流域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占世界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

奇幻诡异的拉美文学

美洲是被误解的大陆,哥伦布曾误认为它是印度,故而把生活在这块大陆上的居民称为印第安人。这种误解又变成了一种偏见:唯有信仰耶稣基督才有人类的光明。因此,在这块被征服的土地上矗立起神圣的教堂,十字架插遍了拉美各个角落。原大陆的土著人,在火与剑的胁迫下背起了沉重的十字架,凡与基督教义相悖的典籍、文献均被摧毁。然而,不可能千人一面,在征服者中有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教士和士兵,他们在印第安人的废墟上、在断垣残壁中发掘印第安人的文明,追寻人类进步的踪迹,被拉美人视为《圣经》的《波波尔·乌》终于重见天日,一些重要的典籍、文献得以保存,挽回了人类的遗憾。 拉美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宗主国西班牙,可以说早期的拉美文学是西班牙文学在拉美的翻版;拉美文学又是法国文学在拉美的延续,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便是在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下萌生的。然而,拉美现代主义(现代派)和魔幻现实主义摆脱了西、法文学的羁绊,走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使拉美文学成为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文学大军。 20世纪60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使拉美文学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新篇章,作家辈出,佳作迭现,形成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如果说拉美文学各种流派在各个不同时期还有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历时地留下了它们的印痕。但在“文学爆炸”,尤其是后“文学爆炸”时代,各种文学流派共时同存,呈现出文学多元化的趋向。 马尔克斯

“拉美文学爆炸”前夜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原因和不断变化拓展更新的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导致拉丁美洲社会的畸形发展,一方面各种传统形态和方法根深蒂固,长存不衰。与此同时,新思潮、新观念又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在不同文明的交叉路口的拉美大地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包容几乎所有的事物,作为反映现实存在的拉美小说在吸收各种营养之后开始慢慢崛起。 1940年代初,阿根廷作家阿道夫·比奥伊·卡萨雷斯面对拉美风俗主义小说的“不可逆转”以及欧美情节小说的“已然衰微”和心理小说的“悄然兴起”,创作了划时代的《莫雷尔的发明》(1940),该书虽然版后并未激起多少涟漪,但是获得拉美文学教父级人物博尔赫斯的欣赏,并为该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莫雷尔的发明》巧妙地融情节小说、心理小说、幻想小说和方兴未艾的科幻小说于一炉”。 1950年代前后,经过长期的酝酿,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墨西哥的作家胡安·鲁尔福在1955年发表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是当时的代表作。 作为拉美文学的重量级人物,博尔赫斯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作家们的作家”是人们对这位阿根廷作家的至高评价。他的作品强调形而上学,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其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最重要的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写真与魔幻统一等等,博尔赫斯为拉美文学的大跃进做好了思想铺垫.

做梦梦见马

做梦梦见马 导读:本文是关于做梦梦见马,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梦见马,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橙色,幸运数字是7,桃花位在正西方向,财位在正东方向,开运食物是葱。 【吉凶指数:84】 做梦梦见马: 1、已婚者梦见骑马飞,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很好,与妻子一起去旅行,途中的一切很平安无须担心。 2、梦见马说话,预示着你近期的运势很好,事业方面发展的很好,有机会将会发展到国外。 3、考生梦见喂马,预示着你近期的考试成绩不好,都是没有花时间认真复习,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4、职员梦见喂马,预示着你近期的财运运势很好,自己在工作方面的表现很好,得到上司的器重。 5、孕妇梦见很多马,预示你将会生个男孩,春夏两季有望生女。要谨防动胎气。 6、离异丧偶者梦见黄马,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不好,假如要外出旅行的话,建议还是取消行程。 7、孕妇梦见马奔跑,预示着你日后会喜得贵子,宝宝也会顺利的生产,母子会平安。

8、女人梦见马儿吃草,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不好,假如是要外出旅行的话,建议还是不要去不安全。 9、未婚男性梦见马儿吃草,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很好,与恋人的感情很不错,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10、单身贵族梦见马受伤,预示着你近期的爱情运势不好,没有遇到自己喜欢的对象,过段时间自己的姻缘将会来临。 11、梦见黄马,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很好,一次大型的社交活动中,有机会结交到很多的新朋友。 12、梦见很多马,说明你内心非常的渴望成功。你更愿意参加分工明确的工作,并希望能够担任比较重要的角色。 13、离异丧偶者梦见马拉车,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很好,很快将会外出旅游,旅游的路上一切平安顺利。 14、小偷梦见马拉车,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不好,通过不好的手段获取的利益,结果把自己送进监狱。 15、梦见马儿吃草,预示着近期你的运势很好,有家人给自己推荐赚钱的机会,记得一定要好好把握。 16、女人梦见女人骑马,则近期运程:运气不通,诸事不如意,避免与人发生纠纷,及家庭不和。 17、老人梦见马受伤,预示着你近期的运势很好,很快将会外出游玩,旅途中的一切非常的顺利不用担心。 18、鳏寡孤独者梦见喂马,预示着你近期的运势很好,很快将会出远门,途中没有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

区域地理之拉丁美洲地区练习题

区域地理之北美地区练习 未命名 一、选择题组 近年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五国经济发展迅速,被称为“金砖五国”。其中巴西是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读资料和下图后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巴西的人口和经济的说确的是() A. ①区域由于地形平坦,所以是巴西人口稠密区,经济也比较发达 B. 巴西的铁矿储量大,其钢铁、造船、汽车等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行列 C.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气候凉爽是全国人口最多重工业最发达的城市 D. 巴西有广阔的热带草原,绵羊特别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2.巴西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气候类型主要为() A. 寒带气候 B. 温带气候 C. 热带气候 D. 高原气候 下图所示M区域(阴影区),三十多年前曾经是一片荒原,在巴西政府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已变成可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世界新粮仓,有巴西“谷物带”之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M区域中部地带一般年降水最多的时间段是()

A. 1—2月 B. 4—5月 C. 6—7月 D. 8—9月 4.以下对M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不合理的是()A. 水热搭配较好,适于热带农作物生长 B. 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C. 河流较多,水系发达,灌溉水源充足 D. 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土壤肥力高 5.近年来,M区域的很多农田生产实施了作物种植与牧草畜牧(牛)交替进行,下列地区中农业主要生产类型与M区域相似的是 A. 美国大平原 B. 刚果盆地 C. 华北平原 D. 墨累达令盆地 读“甲、乙两个国家轮廓简图”,回答下面小题。 6.下列选项中属于两国共有的地理特征是( ) A. 首都的气候特征相同 B. 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C. 图示河流的汛期相同 D. 自然带都以热带雨林带为主 7.关于两国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交通便利 B. 气候适宜 C. 旅游资源丰富 D. 开发时间较长 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8.巴西北部人口很少,是因为() A. 海拔高,地形复杂 B. 气候温差大,潮湿闷热 C. 经济落后,资源贫乏 D. 分布热带雨林,开发晚 9.当前造成亚马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增长和贫困——根本原因 ②世界木材的需求量上升——根本原因 ③过度的迁移农业、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直接原因

拉美国家概况知识点

Panorama de América Latina I.Geografía(1) 1.美洲是由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érico Vespucio的名字命名的 2. 白人与黑人的后代是穆拉托人mulato,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是梅斯蔕索人mestizo,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是桑博人zambo 3. 墨西哥以梅斯蔕索人mestizo为主,阿根廷以白人blancos为主,秘鲁以印第安人indios为主 4.拉美人喜欢移民至:美国、西班牙 5.拉美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6.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Cordillera de los Andes 7.西半球最高的山峰是:阿空加瓜峰Aconcagua 8.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航湖泊是: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 9.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家 10.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是:阿塔卡玛沙漠Desierto de Atacama 11.世界第二长及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el río Amazonas 12.拉美第二长的河流是: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它是由巴拉那河Río parana 和乌拉圭河Río Uruguay汇合而成 13.美国和墨西哥的分界河流是:格兰德河Río Grande Geografía(2) 1.大西洋沿岸比太平洋沿岸更潮湿húmeda 2.美洲原产植物有:玉米el maíz,el tabaco,可可el cacao,花生el maní, 木薯la mandioca,土豆la patata,红薯la batata 3.美洲原产动物有:羊驼La llama,大羊驼la alpaca,小羊驼la vicu?a, 原驼el guanaco 4.智利以产铜cobre闻名,玻利维亚主要产锡esta?o 5.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是:委内瑞拉Venezuela 6.阿根廷的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墨西哥的首都是墨西哥城Ciudad de México,古巴的首都是哈瓦那La Habana 7.拉美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歧视排斥印第安人 II.Política 1. 贝隆主义的创始人是阿根廷前总统:贝隆Perón 2. 1961年4月,美国军队入侵古巴,史称:猪湾事件Invasión de Playa Girón 3. 古巴现任总统是:劳尔?卡斯特罗Raúl Castro 4. 上世纪70年代,智利前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试图在智利推行改革,但社会主义实践以失败告终 5. 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在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 6. 阿根廷现任总统是: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Cristina Kirchner

拉美、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地区

附件4: 拉美、非洲、中东、东欧和东南亚国家(地区)名单一、拉美市场 01 安提瓜和巴布达 03 阿鲁巴岛 05 巴巴多斯 07 玻利维亚 09 巴西 11 智利 13 多米尼克 15 古巴 17 多米尼加共和国 19 法属圭亚那 21 瓜德罗普 23 圭亚那 25 洪都拉斯 27 马提尼克 29 蒙特塞拉特 31 巴拿马 33 秘鲁 35 萨巴 37 圣马丁岛 39 萨尔瓦多 4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43 乌拉圭 45 英属维尔京群岛 47 拉美洲其他国家(地区)02 阿根廷 04 巴哈马 06 伯利兹 08 博内尔 10 开曼群岛 12 哥伦比亚 14 哥斯达黎加 16 库腊索岛 18 厄瓜多尔 20 格林纳达 22 危地马拉 24 海地 26 牙买加 28 墨西哥 30 尼加拉瓜 32 巴拉圭 34 波多黎各 36 圣卢西亚 38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40 苏里南 42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44 委内瑞拉 46 圣其茨--尼维斯 二、非洲市场

01 阿尔及利亚 03 贝宁 05 布隆迪 07 加那利群岛 09 中非共和国 11 乍得 13 刚果 15 埃及 17 埃塞俄比亚 19 冈比亚 21 几内亚 23 科特迪瓦 25 利比里亚 27 马达加斯加 29 马里 31 毛里求斯 33 莫桑比克 35 尼日尔 37 留尼汪 39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41 塞舌尔 43 索马里 45 西撒哈拉 47 坦桑尼亚 49 突尼斯 51 布基纳法索 53 赞比亚 55 莱索托02 安哥拉 04 博茨瓦那 06 喀麦隆 08 佛得角 10 塞卜泰(休达) 12 科摩罗 14 吉布提 16 赤道几内亚18 加蓬 20 加纳 22 几内亚(比绍) 24 肯尼亚 26 利比亚 28 马拉维 30 毛里塔尼亚32 摩洛哥 34 纳米比亚 36 尼日利亚 38 卢旺达 40 塞内加尔 42 塞拉利昂 44 南非 46 苏丹 48 多哥 50 乌干达 52 扎伊尔 54 津巴布韦 56 梅利利亚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拉丁美洲论文

10级工商管理专业闫霞010******* 神奇的拉丁美洲——拉丁美洲音乐说起拉丁美洲音乐,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们能很轻松地说出美国音乐的风格,欧洲音乐的简单知识,甚至是非洲音乐,我们也至少能脑中浮现黑人的爵士乐这么一个印象。但是说起拉丁美洲音乐,恐怕大多数人都要犹豫一下。 其实,拉美音乐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频繁的见到。你肯定听过usher的《yeah》,或者blue的《all rise》,又或者five的那首《we will rock you》。你一定记得起来这首音乐,那句we will~will rock you~~没错,这些都是融合了拉美音乐风格的普遍令人传唱的歌曲。 而不必说的是,你自然也知道伦巴、桑巴、恰恰、探戈……这些舞蹈音乐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而那些动感的舞蹈,也伴随着稍带野性的音乐,已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们知道,拉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无论是欧洲的白人音乐、非洲的黑人音乐还是美洲的印第安音乐,甚至是东方的亚洲音乐,都对拉丁音乐做出过不同的贡献。它们经过长期的沉淀,在以欧洲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动感的拉丁文化。 拉美音乐,听起来有一些野性,却也不像非洲音乐那样野性地纯粹,带着一点点的细腻,让你在适度的空间里,放逐你自己,却不至

于放纵。 大体上来说,拉丁美洲音乐来源于三种文化。 一.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主人,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拉丁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它与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富有独特的表情。这种特点尤其在当地的一些民歌中表现出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趣味。另外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 印第安人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处于孤立偏僻地区印第安人的音乐,如亚马逊热带丛林区的印第安人。由于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其音乐比较简单;又如厄瓜多尔希法罗人的音乐只采用了三个音。巴西卡马尤拉人的音乐也比较简单,但却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管乐器--由两根植物茎(一长1.6米、一长2.2米)捆绑在一起的乐器,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往往是在各种仪式、庆典上才表演。另一类是发展得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如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的安第斯高原音乐,它是印加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演奏的排箫、竖笛音乐很有特点,在表现高原印第安人的风情方面十分出色。庄严的太阳神颂歌,忧郁抒情的亚拉维情歌,欢快 活泼的瓦衣诺舞曲,都是他们的创造。美妙动人的民间花腔女高音唱法一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间音乐中的瑰宝。

[文学]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文学]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小说中关于吉普赛人来到马贡多以及乌苏拉发现与外界的通道,引来了第一批移民的情节,可以看作是那段史实的写照。

非洲和拉美地区的重点禁忌风俗

非洲国家和地区的重点禁忌风俗 撒哈拉以北地区的主要居民是阿拉伯白人,信奉伊斯兰教,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六个国家。撒哈拉以南地区主要是黑人居住,还有不少的欧洲殖民后裔,大都信奉原始宗教、伊斯兰教,原始的土著宗教文化保存比较完好。少数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 打招呼忌用左手;与非洲人握手不要有气无力,他们认为越用力越友好;非洲人自尊心很强,切勿随意乱拍落后脏乱的镜头;非洲人普遍忌讳照相,人、房屋、家畜一律不可随意拍摄。 埃及 伊斯兰教是国教。 1.进清真寺务必脱鞋,穿背心、短裤和短裙的人不能进寺。 2.星期五是伊斯兰教休息日,不要在这天安排公务;忌讳在斋月期间进行拜访。 3.送别人东西或接受别人礼物时千万不能用左手;忌讳左手取食。 4.招待埃及人不能用酒精饮料。 5.异性之间问候通常是握手,只有亲戚才可行贴面礼;男士不要主动与女士握手;异性之间不能相互拜访;禁止公开接吻。 6.握手时不要四人交叉握手呈十字;男士握手时必须从座位上站起来,女士可不必;使用手势语言时自己两手尽量不要碰在一起。 7.忌讳就座后足底朝外或朝向对方;讨厌打哈欠,忌讳当众吐唾沫。 8.在穆斯林家中忌向女主人问候或打听女主人情况;茶馆很多,但禁止女人入内;忌讳称赞女子苗条。 9.衣着保守,女子禁穿短、薄、透、露的服装,男子也不能穿背心和短裤,即使是婴儿也不能无掩无盖。 10.忌讳黑色和蓝色,也不喜欢紫色和黄色。 11.禁穿有星星图案的衣服,有星星图案的包装也不受欢迎;禁忌猪、狗、熊、猫图案。 12.忌食猪肉、狗肉、骡子肉,也不吃虾、蟹、龟、鳖等海味以及动物内脏(肝脏除外)和鳝鱼、甲鱼等,忌食动物内脏及血、自死之物。 13.正式用餐时忌讳交谈,喝汤或饮料时不能发出声响。 14.大都忌讳针,下午3-5点绝不买卖针。 15.避谈中东政治。 16.忌讳数字13。 南非 民族成分复杂,信奉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一些原始宗教,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礼仪不同。 1.忌讳13和星期五。 2.忌讳外人对自己的祖先言行失敬。 3.在南非,不能强调肤色不同,不能为白人评功摆好。 4.不能称黑色人种为AFRICAN(非洲人)。 5.不要为对方生了男孩而表示祝贺,不要表现出重男轻女。 6.不习惯吃生食,爱吃熟食。 7.去南非人家中做客,主人会拿出如宝茶,奉上刚挤的牛奶或羊奶,或自制啤酒,客人一定要多喝,最好一饮而尽。 8.忌讳妇女接近他们认为的神圣宝地,如火堆、牲口棚等。

《走科教兴国之路》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山东昌邑西永安初中 马玉梅)

《走科教兴国之路》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马玉梅 昌邑市都昌街道西永安初中

《走科教兴国之路》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初三级学生; 2、鲁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 3、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相关的新闻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我国科技教育现状,搜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政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其现状以及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 2、能力目标: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对党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成就,但同时也认识到我国科技和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让学生树立起忧患意识,爱国意识。 三、教材分析 《走科教兴国之路》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我国经济和科技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走科教兴国之路》打下铺垫,所以学好这目知识也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另根据本课内容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课前利用时间,在网上用百度搜索我国科技革命的相关视频,感受我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利用百度搜索到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理解新科技的重要性。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对各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观察对比法:通过对各种图表材料的归纳类比,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教学过程

拉美优秀作家作品一览

1.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年4月7日—1957年1月10日),智利诗人,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绝望》 她是拉美第一个得到诺奖的诗人,也是至今唯一的拉丁美洲诺贝尔文学奖女性得主。她自学成才,没上过大学。她的获奖作品是三首《死的十四行诗》。她的诗作并不多,一共只有四本诗集。《绝望》写于已和她分手的未婚夫自杀之后。这场经历使她如痴如狂达10年之久。据说未婚夫自杀时,口袋里还装着她写给他的明信片。之后她又出版了诗集《柔情》、《塔拉》和《葡萄压榨机》。 2.巴勃鲁﹒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慢歌》 不管你喜不喜欢聂鲁达,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诗人。他很多产,写了几十部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是他的成名作,里面描写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慢歌》是他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洋洋洒洒,从古印第安美洲写到自己写这部诗作的时候,甚至写了自己的遗嘱。他也有一些描写日常事物的诗作,如《元素的颂歌》,写得很精彩,如《钟表的颂歌》、《袜子的赞歌》等。在《慢歌》中,《马丘比丘之巅》和《让那伐木者醒来》是其中的上品。 3.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1914年3月31日—1998年4月19日),墨西哥诗人,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太阳石》 帕斯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在杂文、散文、文论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短诗写得很有哲理性,但他的代表作却是长诗《太阳石》。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源自古印第安的一块石历。在诗中,帕斯把神话传说、人类历史和本人经历融为一体。意识与潜意识在时间与空间中漫游,抒情、叙事和议论交叉在字里行间,颇耐人寻味。 4.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罗萨莱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 Rosales,1899年10月19日-1974年6月9日),危地马拉诗人,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总统先生》阿斯图里亚斯得诺奖的作品《总统先生》,在《总统先生》里,作者用漫画手法、荒诞夸张的语言,勾勒出独裁者的形象。同时在这部作品里也能看到善良的人们在苦难里的挣扎,也有人性善良的一面,各种经验都有。在书里会有一些比较夸张的,意料不到的比喻和文字游戏。整部作品

拉美民族

拉美民族 现代拉丁美洲的居民成分极其复杂,说其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的种族构成复杂,除了汇集了历史上早已形成的三大人种外,还有大量具有不同混血情况和混血程度的各种混血种人;二是居民的民族构成复杂,除了保留了原有的美洲土著民族和大量外来各族移民外,还有在拉美殖民地时期逐步形成的众多新兴民族。 种族和民族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虽然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但毕竟都包含了各自独特的含义。种族应属生物学的范畴,而民族则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人类进区分和识别。各个人群长期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为了适应当地的白然环境,逐步形成了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体质形态(肤色、体态、鼻型、唇型、脸型、毛发、齿状、血型等),现代人类学家根据这些生物学范畴的综合标识,把世界人口分为蒙古、欧罗巴、尼格罗—澳大利亚等三大人种,有时也把尼格罗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分开。这些不同种族的人相互通婚或同居后产生的后代即为混血人种。而民族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一般来说,只要具有上述形成民族的诸要素,不论组成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是否都属相同的种族,也不论他们原来是否都属同一个民族,都可能为了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这种重新组合产生的新民族我们称它为新兴民族。 拉丁美洲现代居民主要由新兴民族、印第安民族和外来移民三大部分组成。印第安人现约有600个部落,分布在美洲22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4000万,约占拉美总人口4.47亿(1990年)的12%,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秘鲁、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其中以墨西哥、秘鲁的印第安人最多,约占印第安人总数的一半。印第安人属蒙古人种的不同类型,具有黑头发、高颧骨、小眼睛、扁额头、中等短粗的身材等类似蒙古人种的人种特征。印第安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土著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印第安语有阿兹特克语、玛雅语、克丘亚语、瓜拉尼语等。超过百万人以上的印第安民族主要有克丘亚人(约1300多万),分布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国;艾马拉人(约170多万),分布在玻利维亚和秘鲁;阿兹特克人(约130多万),分布在墨西哥;基切人(约100万)主要分布在危地马拉。 抗美现代居民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外来移民,主要指从19世纪初独立战争爆发以后新近迁入拉美的移民,不包括已被融合在各个新兴民族中的各种移民。据估计,从1801年到1950年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200万,主要是德、意、西、葡、英、法等国的移民,迁入的国家主要是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智利等南美国家。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朝鲜人等被西方国家以契约劳工等形式拐骗到拉美。据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本世纪60年代末,在拉美的华侨已达16.5万,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巴拿马、古巴、秘鲁等国。日本入主要集中在巴西,印度人和印尼人主要集中在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摘要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影响巨大。在中外文学研究中,中、拉文学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梳理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并从作家主体、文学地域和时间跨度三个方面论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力。接着通过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求同研究,分析了莫言在创作实践中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与应用。最后试图探究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族文学的出路。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莫言

文献综述 在20世纪80年代声势浩大的“拿来”潮流中,中国文坛迎来了西方的各种思潮与文学流派,也迎来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它对中国当代文学(这里主要指中国新时期小说)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厘清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考察探究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转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中、拉文学关系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就中外文学关系中的影响研究而言,迄今为止,国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但大多局限于中国与欧美各国或亚洲一些国家间的文学影响关系的研究,而对于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学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间的影响、接受关系却很少涉及,关注不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魔幻现实主义风靡世界并一度走红于中国之后,也有中国学者对魔幻现实主义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陈光孚、陈众议、朱景冬,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李德恩,北京大学西语系的赵德明、段若川等,他们大多有外国文学的知识背景,而且都精通西班牙语,他们从事有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研究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这些学者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存在着一定的隔膜,最终他们无一例外地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上,避开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这一涉及中、拉文学关系的研究论题,如陈光孚的《“魔幻现实主义”评介》(《文艺研究》1980年第5期)、《魔幻现实主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陈众议的《南美的辉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等。 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者也偶有涉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这一论题。如吴家荣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李晓辉的《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汉文报)2000年第4期】,王凤仙的《<尘埃落定>与<百年孤独>之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等。这些文章或着眼于中国文学的某一样态如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进行比较,或探讨新时期小说中的非现实性描写所受的外来影响,包括西方荒诞派文学的影响、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等,基本是是一种求同式的比较。 曾丽君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探讨了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界说,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研究情况等,意在厘清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含义,明晰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渊源流变和创作佳绩,并多方面呈现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马玉梅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马玉梅 发表时间:2012-09-20T08:40:26.543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马玉梅[导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陕西延安市宝塔区第一中学马玉梅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新课标》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明确意识,抓住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准备要具有目标意识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可让学生先对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展开调查,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引入,抓住面积的不同表示形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出“勾股定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开教学。 二、新授知识要具有突破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教师的“教”、“引”、学生的“学”、“练”来达到目的。在新授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工夫,一般地,可以有: 1.基础性练习:新授前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有目的地为新授作铺垫的。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可先复习从不同的角度求面积,可先回顾“乘法公式”的探索过程,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针对性练习: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先可以进行直角三角形求边练习,然后在进行“旗杆折断”问题,“梯子下滑”问题练习,由浅如深,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通过学生画、剪、拼的形式探索“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计算机等操作来达到目的。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来叙述问题,证明过程中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理由,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同时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知识要具有强化意识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 例如在分式的运算中,可对分式的约分、通分等基础知识重点练;对确定最简公分母中的因式分解等关键步骤专项练;分式运算完整练,强化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 例如解分式方程时,可以通过寻找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3.一题多解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解。例如在学生利用“等腰梯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做辅助线,力求一题多解,拓宽思维,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在教学“四边形”时,除了利用“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四边形”的问题以外,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法,还可用方程、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等知识解决,从而把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要具有反馈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讲,或回授,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