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的幽默艺术

合集下载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

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老舍的幽默风格与社 会讽刺

老舍的幽默风格与社 会讽刺

老舍的幽默风格与社会讽刺《老舍的幽默风格与社会讽刺》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老舍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讽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社会画卷。

老舍的幽默并非是简单的引人发笑,而是蕴含着深深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洞察。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那些令人捧腹的元素,然后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时的心理描写:“坐了好久,他心中腻烦了。

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

不,他不能服软。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

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许多: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的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这段描写通过对炎热天气的细致刻画,让人在感受到祥子的辛苦的同时,也不禁为老舍幽默而生动的笔触会心一笑。

这种幽默,既让读者更能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又缓解了作品中沉重的氛围。

他的幽默还常常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上。

在《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幽默与诙谐。

唐铁嘴的那句“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让人在啼笑皆非中,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荒诞和人们的麻木。

老舍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与悲哀,也让我们对那个黑暗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老舍的作品绝非仅仅是为了博人一笑。

在幽默的背后,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讽刺。

他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着社会的种种弊病,毫不留情地揭开那层虚伪的面纱。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梦想被社会的黑暗一点点吞噬,最终走向堕落。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风格:京味十足,幽默诙谐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富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还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元素,使得他的文字既接地气又充满魅力。

本文将从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生动形象以及个性化对话五个方面,详细剖析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地道京腔,展现老北京风情老舍的作品大多以北京为背景,他善于运用北京市民的俗白浅显话语,充分展现了老北京人的个性特征。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大量使用儿化词和北京方言,如“老梆子”(老家伙)、“嚼谷”(食物)等,这些词汇不仅让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这种地道的京腔京韵,使得老舍的作品在语言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京味文学的代表。

老舍的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方言使用,而是通过这些语言细节,传达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

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通过这些语言,老舍成功地将北京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市民的生活态度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研究北京文化的重要文本。

通俗明白:大白话讲述深刻道理老舍的通俗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更是为了让作品更贴近生活。

他通过这种语言风格,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深度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时,这种语言风格也使得老舍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不同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幽默诙谐:俏皮语言,深刻讽刺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里各色人物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他用俏皮的语言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时代的悲哀。

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味

091[摘 要] 幽默感是老舍小说的一个鲜明特色。

老舍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世界级的幽默大师,原因在于老舍的文学作品来源于日常生活,在引发读者笑的同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老舍的文学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学开辟了全新的写作话题和范围。

在他的小说中彰显了民俗民风,字字透出一股浓郁的“京味”;他的文学作品中讽刺运用得当,一句句诙谐话语背后,都体现着鲜明的幽默感特征,人们常形容“老舍最大的长处乃是善于捉到人类的幽默而老老实实写出来”。

主要分析老舍小说的“幽默味”,从老舍作品的幽默风格着手,深入研究了老舍小说中幽默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提炼和深化了老舍作品的幽默感特点,从而理解老舍作品幽默风格背后的深意。

[关 键 词] 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现实生活;讽刺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味王 茜老舍先生的文字极富诙谐感与幽默感,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取材,用朴素生动又活泼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

经他的手写的文字,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却又引人深思,使人印象深刻。

每个文学家都有着自身的语言风格特色,在老舍的文字中,尤为突出的是语言的幽默感。

幽默感在写作中并不少见,但是老舍小说的幽默感来源于他独特的描绘方式和鲜明的语言风格。

在老舍的小说中,他并不着重于描写上层社会和大人物,相反,在他的笔下多是对社会底层为了生存奔波,挣扎于生存线上的小人物的刻画。

他的文章更接近实际生活与市井生活,描绘的人物形象突出,个性特点突出,创作手法生动活泼却又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亲和力与幽默感。

这是因为老舍明白,在社会生活中,普通人是占大多数的,是社会的主导,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这些特点决定了老舍的小说受众广泛,很受读者欢迎。

一、老舍生平简介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1924年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书院当教师,同时开始进行文学写作。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是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刻画出众多的喜剧人物,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

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

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幽默的修辞手法
幽默形象仅赖于揭示事物内涵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老舍深谙个中奥妙,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艺术效果。

2.幽默的人物语言
老舍擅长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

3.幽默的情节结构
老舍幽默技巧不仅在语言表达,在情节结构方面也有所显现。

4.俗白浅易的口语
老舍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
外国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5.简洁准确的词语
老舍把简洁凝练作为其遣词艺术的追求目标:“写东西一定要求精练、含蓄。


6、浓郁的民族色彩
作为“语言大师”,老舍的小说幽默诙谐、“京味”十足、雅俗共赏。

恰似一坛老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

对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探讨,不仅使我们了解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索我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个性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

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

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表达人性矛盾为主题,其中的写字幽默小妙招更是令人称道。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并展开讨论。

首先,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之一是善于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

在他的作品中,夸张和讽刺被广泛运用,使得人物形象和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他的短篇小说《茶馆》中,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客人和茶馆老板,他以夸张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上各个阶层人士的荒谬和虚伪。

这种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忍不住发笑,同时也引起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其次,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之二是运用幽默的对话和对比。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幽默和讽刺。

他善于运用言语的巧妙组合,使得对话更加有趣和生动。

例如,在他的剧作《骆驼祥子》中,骆驼祥子和他的伙计贾阿四之间的对话就展现了幽默和悲剧的并存。

他们之间的对话不仅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处境,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反思。

再次,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之三是善于运用场景和插曲。

他经常通过生动的场景和插曲来营造幽默的氛围。

在他的短篇小说《二马》中,他以广告牌和两匹马的故事为线索,通过描绘出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让读者体验到无名小卒之间的小心机和无奈,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嘲笑和思考。

这种运用场景和插曲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还包括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

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增加作品的幽默感。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描写骆驼祥子的一次求职经历,展现了祥子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于工作的忠诚。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笑声。

总而言之,老舍的写字幽默小妙招多样而丰富,这种幽默是通过夸张和讽刺、对话和对比、场景和插曲、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等手法展现出来的。

这些小妙招使得老舍的作品独具一格,充满了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也可以体会到他对于人性矛盾的思考。

老舍散文的幽默

老舍散文的幽默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幽默感而闻名于世。

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幽默的元素,从庶民生活到社会现象,他都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娓娓道来。

本文将以老舍散文的幽默为主题,探讨他如何通过幽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首先,老舍散文的幽默来自他对庶民生活的深入观察。

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笑料,将琐碎的细节转化为幽默的元素。

比如在《茶馆》一文中,老舍以一个茶馆为背景,将不同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描绘得十分生动有趣。

茶馆里的人们幽默地谈论饭菜、天气、婚姻等琐事,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通过这种幽默的描写,老舍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庶民的生活状况。

其次,老舍散文的幽默也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和讽刺中。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讽刺,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四世同堂》一文中,老舍以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为切入点,揭示了封建道德观念对人们生活的束缚和限制。

老舍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读者产生对封建家庭制度的深思。

此外,老舍散文的幽默还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上。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在《骆驼烟波》一文中,老舍以一个骆驼车夫为主人公,通过描写他的种种经历和遭遇,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物的忍辱负重和坚强不屈。

虽然这个人物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挫折,但他依然保持着幽默的态度,通过自嘲和调侃来面对命运的安排。

最后,老舍散文的幽默还体现在他对语言的运用上。

他善于使用寓言和谐音等修辞手法,使散文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在《粪土家族》一文中,老舍通过对一个庄稼汉的口述详细描写,带入了一连串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并通过这些趣事来表达对封建迷信和落后观念的批判。

这种幽默的语言运用使散文更富有趣味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老舍散文的幽默主要体现在对庶民生活的观察、社会现象的讽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他通过幽默的手法,将平凡的生活转化为文学的艺术,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欢笑和思考。

作文《《老舍文集》读后感:老舍的幽默》

作文《《老舍文集》读后感:老舍的幽默》

《老舍文集》读后感:老舍的幽默篇一《老舍文集》读后感:老舍的幽默要说老舍的幽默啊,那真不是一般的“哈哈”能概括的。

他那幽默,就像北京胡同里那叫不上名字的小吃,看着不起眼,尝一口,嘿,滋味儿妙得很!我最近刚看完《老张的哲学》,里面老张那事儿妈劲儿,真是让我笑得停不下来。

就说那他家养的猫吧,那猫偷吃了鱼,老张发现了,没骂它,反而叹了口气说:“唉,这年头,猫也过得不轻松啊,想吃条鱼还得偷偷摸摸的。

” 这语气,这神态,我仿佛能看到老张摇头晃脑的样子,那无奈中带着点宠溺,简直绝了!这就像我前些天,我家的二哈,它趁我不注意,把我的新买的拖鞋给撕成碎片,我当时气得快炸了。

可是看着它那傻乎乎的,一脸无辜的样子,我最后也只能长叹一声,跟老张一样,无奈又带着点宠溺。

没办法,这谁让它长得这么可爱呢!篇二《老舍文集》读后感:老舍的幽默老舍的幽默,有时候还带着点自嘲。

他写的那些人物,活脱脱就是生活里的人,有缺点,有毛病,甚至还有点傻气,但就是让人讨厌不起来。

就好像《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他那么努力,那么想拥有自己的车,结果却一次次被命运捉弄。

读到这儿,我心里那个酸啊,但同时我又忍不住想笑,这祥子,也太倒霉了吧!这让我想到我上个月去相亲,那男的,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他自我介绍说他最大的爱好是集邮,然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他那些邮票的故事,什么珍藏版啦,限量版啦,听的我一脸懵逼。

最后他还邀我一起集邮,我心想,这爱好,怕是比祥子的命运还让人捉急吧!篇三《老舍文集》读后感:老舍的幽默老舍的幽默,不露痕迹,却能让你在不经意间笑出声来。

他用平实的语言,描写着平凡的生活,却能从中发现幽默的闪光点。

这种幽默,就像家里的老物件,看着不起眼,却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我记得我奶奶以前总爱在我耳边唠叨,说我乱花钱,说我啥都不懂。

刚开始我挺烦的,但现在想想,她那些唠叨,其实也是一种爱,一种关怀。

就像老舍笔下那些人物,他们的缺点和毛病,也是他们性格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可爱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舍的幽默艺术文学院04级吴琼20041106020040内容提要:作为小说家,从走上文坛之日起,老舍先生就以他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惊动了广大读者。

老舍最突出的特点,最重要的成就,也是别人难以企及之处,就是他的幽默艺术。

他的幽默是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也是个人艰难痛苦的生活经历决定的。

他的幽默最初是受到批评的,他的幽默是包着戏剧外衣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

关键词:老舍幽默的形成;关于幽默的批评;含泪的笑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大家,他笔下的祥子、老张等形象也是文学画廊上栩栩如生的形象。

他的创作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尤其是他的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他的一切因为幽默而获得蓬勃的生机。

他的思想启蒙的题旨、文化批判的视角、本色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是由他的幽默的心态与笔墨完成的。

幽默使他具有情趣和诗意,是他个人以愉悦和美感的思想艺术之源。

老舍的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表达方法历来是文学史上受争议的问题。

可无论如何,是他用含泪的笑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他用他的幽默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巨匠、语言大师。

一,可笑的时代产生了笑的哲人20世纪初,中国皇权崩塌,门户开放。

有为之士跑到西方去找真理求新生。

老舍也是鹧鸪去西方游学大军中的一员,是一位佼佼者。

老舍生在皇城根的陋巷之中,它的青少年时代是中国国势最弱的时代。

因长期闭关锁国,没有新鲜空气透进来,腐败愚昧遍及中国。

老舍本人先接受的自然是旧意识,当他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以后,回头看那旧意识自然处处可笑。

他决心以微笑向过去告别,他不像用火烧毁“家”的巴金、不像用匕首杀回马枪的鲁迅,他以哲人之笑笑可笑之事,笑可笑之人,促其改革、催其革新。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老舍为什么成了幽默作家——大半是因为它所处的时代使之然也。

可笑之时代,产生了笑的哲人老舍。

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清末民初,老张办的“京师德胜汛公私立官商小学堂”是模范学堂,办教育之楷模,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任管地方治安,可笑!拿妻子当礼物送与上司享用,作为晋级之梯,可笑!凡社会上的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倨傲不逊、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贬人扬己、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有这等可笑之事,有这等可笑之人,便有了老舍的幽默之笔。

事实上,老舍在任何作品中的幽默都不是夸大其词,也不是故意去逗人笑。

老舍是个严肃的作家,由于他的个人经历,他的眼睛很容易看出社会庸俗可笑的一面。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自幼生活贫穷,做事又很早,在写《老张的哲学》以前,已经工作过六年。

一些工作方面的不如意,耳闻目睹了许多的丑行与黑幕,这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与喜怒哀乐的沉浮中,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洞察人情事故的方方面面,即“看透”了一切。

这些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深深地影响了老舍的创作取向,使他一开始就倾心于幽默的选择。

“自幼贫穷”使他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世态的炎凉,当他从社会底层深处打量整个世界,更能看到其中的黑暗与不公。

老舍只是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矛盾与可笑。

幽默必须真实,反过来,真实却并不一定是幽默,老舍的幽默跟真实是孪生兄弟,是他本人的个性和那个时代共同孕育的孪生兄弟。

二,关于幽默的批评在灾难深重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老舍那“一半恨一半笑得去看世界”的人生态度,追求幽默的戏剧效果的艺术取向,都很难被日渐激进的文坛认可。

鲁迅就是以“‘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①为前提,对当时提倡幽默表示很深的怀疑。

茅盾、巴金等人也都提出了批评,说老舍的幽默隔膜了时代的主流,话语偏离了航线。

毋庸讳言,老舍的幽默笔墨有一段时期里,的确有过明显的缺陷。

老舍自己也说过:“我最初写小说,只是为写着玩。

”②这虽说是作家的自嘲,但过多地追求好玩可笑,的确使他“信口开河,抓住一点,死不放手,夸大了还要夸大,而且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笔下跳脱畅肆”艺术上不加节制,思想上缺少分寸,所取得的反而是“并不幽默,而是讨厌”③的效果。

其实,老舍的幽默受到批评的原因,从根本意义上说:一方面,除了《西游记》等个别作品穿插的一些幽默文字外,中国文学历来缺少幽默的传统。

外来的英国绅士式的幽默虽然在诙谐俏皮中有时也显露出尖刻的思想锋芒,但追求闲适、超然、“费厄泼赖”的取向又无法照搬过来,也难以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接受。

另一方面,幽默艺术如何为现代中国灾难深重、斗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服务,如何与严肃的文学题旨结合得好,更是决定它能否存在的首先需要解决的课题。

幽默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原因也许在此。

这也决定了献身幽默艺术的老舍,不可能一帆风顺,而需要为之付出艰巨的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杀熟的那些弊端并非老舍幽默的全部内容,更不是他的主体与精华之所在。

老舍的幽默,不仅仅是制造些笑料,更不仅仅是为了逗乐。

这些都不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要是方式和形式而不是精神与实质。

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幽默的心态应该是“一视同仁得好笑的心态”④。

他把幽默视为“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态度、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不管这样的诠释是否科学,能否普遍适用于古今中外的其他幽默作品,但毫无疑问是关于他自己的幽默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说明,揭示了他的幽默艺术的真谛所在。

三,含泪的笑老舍自己曾经说过:“您看我挺爱笑不是?因为我悲观”;“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的领悟是人生的矛盾。

”⑤在他看来,不只他个人如此,而是幽默与悲观之间普遍存在着内在联系。

他把幽默视为悲观的产物,是他的一种审美方式。

老舍作品中的悲观绝望的色彩最为浓厚,他的幽默始终抹不掉苦涩辛酸的味道,不管如何逗笑,实际却很沉重。

这是现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也是老舍个人艰辛痛苦的生活经历决定的,是他幽默的一个特色。

老舍痛感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以超然物外的旁观者的身份笑着加以表现。

既不对那些丑恶的现象过分严厉,也不对那些悲惨之事实过分悲痛。

他常常给那些悲剧性的内容涂上一层戏剧的油彩,令人忍俊不禁,然而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所以尽管作者笑着,也让读者笑着,可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很难笑出声来,笑到最后往往是流泪和沉思。

老舍在与日本友人的一次谈话中回顾自己说:“关于风格上,以前写的东西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它也是一种啼笑皆非的幽默,一种苦笑,不知是哭好哇,还是笑好。

”老舍的幽默大多是披着戏剧形式的悲剧,用笑裹着的苦果。

当他从自己独特的生活角度出发,用自己个性鲜明的审美观点观察,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形诸笔墨时,便将戏剧和悲剧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艺术成分巧妙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笑中含泪的幽默。

捧读老舍的作品,往往会在因趣而笑的同时,心底袭入一种深沉的苦痛,涌出热辣的泪珠。

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作者写到赵姑母和王德的母亲见面谈起儿女婚事有这么一段描述:“两位老妇人见了面,说的苦完了笑、笑完了哭,好不亲热……赵姐姐临走,王妹妹无以为赠,狠心的把预备孵鸡的大黄鸡卵送给赵姐姐十个。

赵姐姐谦谢不遑,从衣袋里掏出了三十二年的一个银指箍作为回敬。

这样难舍难分的洒泪分别。

”这段意味深长的幽默文字,写出了两位老妇人思想的陈旧和精神的蒙昧,作者寄托着深沉的同情,揭示了这两个被封建道德观念戕害而被扭曲了的变态灵魂的滑稽可笑。

老舍就是这样,借幽默笔法将生活的悲剧内容装进喜剧艺术的躯壳里,尽情挥洒,淋漓酣畅,使读者在笑中感受到酸苦。

他的幽默是一种俄国式的“含泪的笑”:有果戈理的锋芒,带着契诃夫的机智;虽不及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那样辛辣,却又融化了狄更斯的滑稽。

它通体的光泽还渗透着一种“斯文”、“雅谑”的“京味”,这是由悠久的历史与五千年文明所孕育出来的属于我们民族的幽默。

老舍是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的。

他“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一方面是对社会病态的无谓直视,另一方面却常把不可调和的矛盾纳入“善”与“恶”的抽象道德范畴;一方面是真实地揭示巨大的社会矛盾和旧制度的必然灭亡,表达了深切的改革热望。

另一方面又常常开出改良的药方,甚至畏惧暴力革命……这使人想起狄更斯的一段脍炙人口的话:“那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那是坏得不能再坏的时代;那是闪耀着智慧的岁月,那是充满着愚蠢的岁月;那是富于信仰的的时期,那是怀疑一切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长夜漫漫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日……”⑥是的,矛盾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笑的哲人老舍,是他用他特有的幽默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他用那“含泪的笑”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老舍的幽默会像他本人一样,成为现代文学史上难以磨灭的辉煌!注释:①《伪自由书·从讽刺到幽默》鲁迅②、③《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老舍④《谈幽默》1936年8月《宇宙风》第23期⑤王晓琴《笑:生命的交响》收入《老舍幽默小品精粹》作家出版社1992年9月⑥狄更斯《双城记》第一部第一章马小弥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参考文献:《老舍与狄更斯》南都学坛南阳1994年第2期《想得深说得俏》引自《老舍的艺术世界》孙钧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老张和他的子孙们》引自《老舍的艺术世界》孙钧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认识老舍》文学评论北京1996年第5期《老舍:在批评的航线上前进与沉没》齐鲁学刊(曲阜)1996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