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导向装置从理论、材料到临床

合集下载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发展现状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发展现状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技术发展现状胡北泉【摘要】血管内治疗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但其应用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尤其是其再次出血、复发和再通问题.本文就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技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等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微创医学》【年(卷),期】2014(009)003【总页数】4页(P331-334)【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电解脱弹簧圈;球囊;支架【作者】胡北泉【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南宁市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指动脉瘤瘤颈直径大于4 mm或动脉瘤瘤颈:瘤体>1 ∶2 的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死亡率、致残率高,所以治疗方法要求较高。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方式。

自从1990年3月Guglielmi发明电解脱弹簧圈(GDC)并使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以来,介入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栓塞材料也明显改进,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可以降低早期再出血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已成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其有效性也已得到公认[1~3]。

现就常用栓塞技术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1 三维弹簧圈栓塞技术1982年2月Guglielmi在世界性脑血管外科会议上公布了三维电解脱弹簧圈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三维电解脱弹簧圈作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第一枚”填塞弹簧圈很重要[4]。

操作要点是:患者在全身麻醉或者神经镇痛麻醉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经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置入6F动脉导管鞘,把导引导管输送平第2颈椎水平,然后把微导管头端缓慢送至动脉瘤腔内1/3~1/2处,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的三维网篮型弹簧圈,使弹簧圈沿动脉瘤壁盘旋缠绕成网篮状后解脱,逐步送入二维或三维弹簧圈直至致密填塞动脉瘤腔。

三维电解脱弹簧圈具有二级螺旋结构,当作为第一个栓入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时,能很好地紧贴动脉瘤瘤壁并盘旋,生成稳定的网篮状结构,故减少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的机会,提高致密填塞率以及减少动脉瘤复发等问题。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通讯作者:陈宝祥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

然而,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术后出血、血栓形成和脑梗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为了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应运而生。

本文将综述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术后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器械。

它采用高密度网状支架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并形成完整的血管内腔覆盖层,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腔,从而促进动脉瘤的闭塞和愈合。

相比传统的金属支架,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血栓形成风险[1]。

一、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机制复杂,与手术创伤、血管壁损伤和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关。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

其网状结构可以有效地覆盖动脉瘤颈部,并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腔,从而减少术后出血的可能性[2]。

血栓形成是另一个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手术创伤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都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网状结构能够促进血流的顺畅,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3]。

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瘤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脑血管阻塞或栓子脱落,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改善术后血流动力学,减少脑梗死的风险。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张丽;陈圣攀【期刊名称】《上海护理》【年(卷),期】2016(016)002【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支架;护理【作者】张丽;陈圣攀【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之一。

SAH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高达60%[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当前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手术、载瘤动脉闭塞术等。

血流动力学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和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2],所以动脉瘤的最终治疗目标是重建血管壁和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低网孔率和高金属覆盖率的密网支架,具有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学效应,可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内血流淤滞和血栓形成,亦可促进支架内的内皮细胞和新生内膜组织增生,进而依靠瘤颈的内膜化起到修复载瘤动脉的作用[3]。

在此基础上,动脉瘤内的血栓最终被逐渐吸收,动脉瘤得到治愈。

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使动脉瘤的治疗模式由瘤体栓塞转为为载瘤血管的重建。

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针对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被经外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例,男1例,女7例,年龄38~68岁。

8例患者均为巨大动脉瘤,动脉瘤直径均>2.5 cm。

其中,4例患者为颈内动脉海绵窦区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1例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左侧后交通段动脉瘤,1例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

8例患者临床症状:头痛5例,其中伴视力模糊2例;头晕1例;复视或视力下降2例。

血流导向装置的机制、特性和常见产品

血流导向装置的机制、特性和常见产品

血流导向装置的机制、特性和常见产品2023-04-1003:44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弹簧圈栓塞一直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标准方式。

全新的、具有高金属覆盖率和低孔隙率的血流导向装置为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提供了另一种独特方式。

血流导向装置发展血流导向是一个独特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来源于多个卢页内支架植入后动脉瘤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经验。

犬类动脉瘤模型介入治疗的初步经验发现具有大量密网孔的金属支架植入后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动脉瘤腔内血液滞留,瘤囊更易闭塞。

接下来的10-15年,主要得益于材料科学的重大进步,神经介入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展,密网支架能够不受限于曲折的载痛动脉在迂曲的可视踪微导管中自如通过,10年后,Wakh1。

等基于广泛的前期临床研究发明了〃血流导向装置"。

一些制造商也对生产临床可用的血流导向装置开始感兴趣,这促进了第一个商业化的血流导向装置PED问世。

从2007年开始,关于PED 的临床试验大量开展。

皿≡πm≡mι≡测i血流导向的概念和效应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知晓,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正不断提升着我们的认知,尤其关于血流导向装置诱导动脉瘤闭塞的机制方面。

与传统的血管内治疗不同,FD会降低动脉瘤腔内血流量,使得血流变缓直至瘤腔内完全血栓机化。

此外,FD装置高金属覆盖率的网格状结构也促进了支架内皮化和血管内皮重构。

"高金属覆盖率"和〃低孔隙率”是常用于描述FD特征的术语,其含义基本可以互换。

PED的金属覆盖率约为40%,网眼直径约为0.02~0.05mm,明显小于普通颅内支架的网眼尺寸。

但在评价支架血流导向能力时,网孔密度常比单一的金属覆盖率指标更为重要。

与弹簧圈栓塞不同,血流导向装置可重塑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状态,但并不能真正在即刻闭塞动脉瘤腔,因此也常用弹簧圈栓塞辅助FD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FD本质上属于支架,如跨越血管分支开口释放,可能影响分支血管血流。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曹向宇;王君;杜志华;刘新峰;梁永平;苏慧【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endovascular therapy has become the ma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The 70-year develop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ndovascular therapy mainly includes 3 stages:firstly,the electric coagulation induced thromb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the period of 1940-1960;secondly,balloon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1970-1990;thirdly,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the present.In recent years,the widespread use of flow diverter devices and 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or have opened up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业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70余年,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1940-1960年的电凝致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时期;第2阶段,1970-1990年的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第3阶段,1990年至今的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和动脉瘤腔内血流阻断装置的广泛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17)011【总页数】4页(P781-784)【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球囊和椭圆囊;支架;医学史;综述【作者】曹向宇;王君;杜志华;刘新峰;梁永平;苏慧【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最为危重的脑血管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指南指出,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死率为8%~60%[1]。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应用1. 引言1.1 概述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s)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治疗器械,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一种高危险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或经导管介入治疗存在较高的风险和复发率。

血流导向装置通过改变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促进内膜的再生,最终达到阻塞血管内瘤体的目的。

本文将就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原理、临床应用情况、疗效评估以及安全性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出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探讨未来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畸形,常见于脑动脉环的分支处。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可能引起脑出血,造成严重的后果。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些动脉瘤的形态和位置比较复杂,手术切除的风险较大。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方面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评估血流导向装置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包括瘤体缩小程度、症状缓解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比较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优劣势,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术中的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总结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其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 正文2.1 血流导向装置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先进技术。

它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通过导管将装置植入病变动脉血管内,破坏血液流动,从而阻断瘤体内的血流,达到治疗的效果。

血流导向装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瘤的再出血和破裂,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死亡风险。

血流导向装置的设计精巧,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詹也男;骆芳兰【摘要】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6月我院神经外科应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体会,术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做好术前相关准备;术后:应用专科评估表格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肌力等,做好穿刺部位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期随访.结果本组患者共6个动脉瘤,置入8枚PED,均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颅内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经过治疗与护理,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科学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对Pipeline栓塞装置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成功及减少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护士进修杂志》【年(卷),期】2018(033)024【总页数】4页(P2267-2270)【关键词】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栓塞装置;颅内动脉瘤;神经外科护理【作者】詹也男;骆芳兰【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广东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广东广州5102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颅内动脉瘤发病率位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1],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SAH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高达50%,治疗后的致残率接近60%[1]。

近20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其中,针对复杂颅内动脉瘤、宽颈、梭形、血泡样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 devices,FDD)已成为颅内巨大型或宽颈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2]。

Pipeline栓塞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是近年出现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型血流导向装置,其通过提高支架的金属覆盖率,使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达到重建载瘤动脉的目的,最终治愈颅内动脉瘤[3]。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护理体会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护理体会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44期V ol.4, No.44, 201936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护理体会周红娜(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18年4月~2018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一病区收入的2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并进行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 26例患者共植入27枚血流导向装置,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其中一例患者术后一天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经检查证实支架内血栓形成,经责任护士早发现后报告医生,积极治疗后效果可,其余25名患者术后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结论 血流重建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方法,全程的心理支持,术前避免一切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发生,术中及术后严格的病情观察及规律抗凝药物应用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血流导向装置;颅内复杂动脉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44.36.01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接近60%。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有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弹簧圈栓塞术,但对于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如巨大型宽径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微小动脉瘤等,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血流重建装置适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具有顺应性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特点。

血流导向装置技术是最新的颅内专用密网支架,(如Tubridge支架,Pipeline支架是一种搞编织,低孔率的血流导向装置,通过血流方向的改变促进动脉瘤内血流瘀滞和血栓形成,促进支架内新生内膜组织增生,依靠瘤颈的内膜话起到修复载瘤动脉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