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片剂的制备

实验十  片剂的制备
实验十  片剂的制备

实验十片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半浸膏片剂的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片剂常规质量检查方法。

2.正确选用片剂的赋形剂

3.了解压片机的基本构造、使用方法及保养。

二、实验指导

1.片剂系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赋形剂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供内服和外用。片剂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片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和直接压片法。

2.中药原料应根据药物所含有效成分的性质进行浸提、分离、精制处理,挥发性或遇热易分解的药物活性成分,在药料处理过程中应避免高温。用量极少的贵重药、毒性药,某些含有少量芳香挥发性成分药材宜粉碎成细粉,过五至六号筛。化学药品原辅料在混合前一般要先经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主药为难溶性药物时,必须有足够的细度以保证混合均匀及溶出度符合要求。若药物量少,与辅料量相差悬殊时,可用等量递增法混合。

3.制颗粒是制片的重要步骤。首先必须根据主药的性质选好润湿剂或粘合剂。制软材时要控制润湿剂或粘合剂的用量,使软材达到“握之成团、轻压即散”。制粒时,筛网根据片重大小进行选择,通常0.5g以上的片剂选用12~16目筛,0.4g以下的片剂选用14~20目筛制粒。

4.已制好的湿颗粒应根据主药和辅料的性质于适宜温度(60℃~80℃)干燥。对遇湿及热稳定的药物,干燥温度可适当提

高。干燥时应注意颗粒不要铺得太厚,且干燥过程中要经常翻动。干燥后的颗粒须再进行过筛整粒,整粒时筛网孔径应与制粒用筛网孔径相同或略小。整粒后加入润滑剂、崩解剂等辅料,混匀,压片。

三、实验设备器皿、药品与材料

设备器皿:单冲压片机或旋转式压片机、片剂四用仪,分析天平,普通天平,烘箱,电炉,药筛(80目、120目),尼龙筛(14目、16目),搪瓷盘,瓷盆、乳钵等。

药品与材料:淀粉、硬脂酸镁、淀粉、板蓝根、野菊花、土牛膝、贯众、氯苯那敏、滑石粉、蒸馏水等。

四、实验内容

(一)感冒片

【处方】板蓝根250g(粉料30g,膏料220g)野菊花125g (粉料50g,膏料75g)土牛膝125g(膏料125g)贯众125g (膏料125g)氯苯那敏125mg(粉料125mg)滑石粉适量【制法】 1.制粉料取板蓝根40g、野菊花70g研粉,过六号筛,分别称取板蓝根粉30g,野菊花粉50g,另放备用。

2.制膏料取膏料药物(粉料剩余部分可加人),置煎煮锅内,加6倍量水煮沸30min,用六号筛滤过,药渣再加4倍量水煮沸30min,同法滤过,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约200ml。

3.醇处理根据浓缩液的体积,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0%,冷藏静置24h以上。

4.浓缩收膏虹吸上清液,下层液抽滤,合并,药液减压回收乙醇至小体积,移至蒸发皿中,于水浴上继续浓缩至约70g。5.混合粉料将氯苯那敏研细过六号筛,与板蓝根、野菊花粉混

合均匀。

6.制颗粒将粉料置搪瓷盘内,加入热浸膏迅速拌匀,制成软材,于一号筛(14目)上挤出制粒,颗粒摊于搪瓷盘内,置烘箱中60℃~70℃烘干。

7.颗粒含水量测定生产上多使用红外线水分快速测定仪,使用方法:先以10g砝码调整天平使指针为“零”点,取下砝码,将5g或10g样品放在试料托盘内(若样品少于10g时必须加砝码使试料盘内总重为10g,投影屏上显示值为零),摊匀,然后开启天平和红外线灯,对样品进行加热干燥15~30min,俟干燥至投影屏上读数稳定,即可记下百分含水量。干颗粒水分一般控制在5%左右。

8.压片按干颗粒重量加入3%的滑石粉,混匀,用一号筛(14目)整粒,压片,片重0.35~0.4.0g,即得。

9.质量检查片重差异、崩解时限、硬度检查。

10.包装。质量检查合格后即可包装。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咽喉肿痛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二)穿心莲片

【处方】穿心莲饮片40.0g,穿心莲粉16.0g,滑石粉适量。

【制法】取穿心莲饮片40g,加水煎煮两次,每次30min,用纱布加六号筛滤过,滤液浓缩至稠膏状(约得膏15g),、稍冷加入穿心莲粉(过六号筛)16g,拌匀,制成软材,用—号筛(14目)挤出制粒,湿颗粒摊于盘内,60℃~70℃烘干,加3%滑石粉,

混匀,用一号筛(14目)整粒,压片,每片相当于原药材1g。

作片重差异、崩解时限、硬度检查,符合规定后,包装。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2次。

(三)安胃片

【处方】延胡索(醋制)63g 白矾(煅)250g 海螵蛸(去壳)187g

【制法】将延胡索、白矾、海螵蛸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蜂蜜125g及适量温开水制成颗粒。干燥,加适量润滑剂压制成1000片,即得。

【功能与主治】制酸,止痛。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7片,一日3~4次。

片剂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应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贮运过程中发生碎片。

.外观检查

[检查法]

取样品100片,平铺于白底板上,置于75w光源下60cm处,距离片剂30cm,以肉眼观察30秒钟。

检查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完整光洁,色泽一致;80-120目色点应<5%,麻面<5%,中药粉末片除个别外应<10%,并不得有严重花班及特殊异物;包衣中的畸形片不得超过0.3%.

2.片重差异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Ⅰ D片

剂项下规定:抽取药片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

再分别精密称定各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凡有

标示片重的片剂,每片重量应与标示片重相比较),超出重量差异

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的—倍。

除薄膜衣片按上述检查法检查外,糖衣片与肠溶衣片应在包

衣前检查片心的重量差异,符合表10-1规定后方可包衣。包衣后

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表10-1 片剂重量差异限度

平均重量重量差异限度

0.3g以下±7.5%

0.3g或0.3g以上±5% 3.崩解时限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ⅫA法检查。

取药片6片,分别置崩解仪的吊篮玻璃管中,每管各加1片,加

挡板,浸入1000ml烧杯中,烧杯内盛有温度为37±1℃的水,调

节水位高度使吊篮下降时筛网距烧杯底部25mm,吊篮上升时筛网

在水面下25mm处,支架移动的距离为55±2mm,往复频率为每分

钟30~32次。应在表10-2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崩解通过筛网,如

有1片不能完全崩解,应另取6片复试,均应在表10-2规定的时

间内全部崩解通过筛网。

表10-2 片剂崩解时限

片剂类型崩解时限(min)全粉末片 30

浸膏片、半浸膏片、糖衣片 60

薄膜衣片(在盐酸溶液9→1000中进行检查) 60 肠溶衣片(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进行检查,2h

无变化,再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检查) 60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或释放度,以及供咀嚼、含化的片剂,可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4.硬度试验

(1)经验法:取药片1片,置中指和食指间,以拇指加压。如果轻轻一压药片即分成两半,则为硬度不足。

(2)硬度计法:将药片侧立于硬度计的固定底板和加压的活动弹簧柱头之间,借螺旋的作用加压于片剂,至片剂碎裂时弹簧上所表示的压力即为片剂的硬度。

(3)片剂四用测定仪法:将药片纵向夹于在片剂四用仪上测硬度的卡钳中,轻轻旋转微调头夹住药片,将倒顺开关拨向顺位,电机带动螺杆压缩弹簧,使顶头对药片加压。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药片破碎,此时微动开关被触动,使电机停转,这时指针的位置即为药片破碎所需的重量(kg)。一般中药压制片的硬度为2~3kg,化学药物压制片为2~3kg,大片为3~l0kg。

三氧化硫氧化性

6化学反应 SO3是硫酸(H2SO4)的酸酐。因此,可以发生以下反应: 和水化合成硫酸:SO3(l) + H2O(l) = H2SO4(aq) (△=-88 kJ/mol) 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迅速,而且是放热反应。在大约340 °C以上时,硫酸、三氧化硫和水才可以在平衡浓度下共存。 三氧化硫也与二氯化硫发生反应来生产很有用的试剂——亚硫酰氯: SO3 + SCl2→SOCl2 + SO2 三氧化硫还可以与碱类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及其它物质,如: SO3+2NaOH=Na2SO4+H2O 三氧化硫不可用浓硫酸干燥,因为SO3和浓硫酸会生成焦硫酸: H2SO4+SO3=H2S2O7 二氧化硫可转为三氧化硫: 7固态结构 天然的SO3固体有一种令人惊讶的、因痕量水导致结构改变的复杂结构。由于气体的液化,极纯的SO3冷凝形成一种通常称作γ-SO3的三聚体。这种分子形式是一种熔点在16.8 °C的无色固体。它形成的环状结构被称为[S(=O)2(μ-O)]3。 γ-SO3分子的结构模型

如果SO3在27 °C以上冷凝,可形成熔点为16.83°C的"α-SO3" . α-SO3外观为类似石棉的纤维状(虽然两者相差甚远)。在结构上来说,它是形如[S(=O)2(μ-O)]n的聚合物。聚合物分子的每个末端都以-OH结束。β-SO3是与α构型相类似、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纤维状聚合物,其分子末端亦皆为羟基,熔点为62.4 °C。γ构型和β构型都是介稳的,在长时间放置后最终会转化为稳定的α构型。这种转化是由痕量水导致的。 在同一温度下固体SO3的相对蒸气压大小为α<β<γ,亦指明它们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液态三氧化硫的蒸气压说明它是γ构型。因此加热α-SO3的晶体至其熔点时会导致蒸气压的突然升高,巨大的压力甚至可以冲破加热它的玻璃管。这个结果被称为"α爆炸"。SO3极易水解。事实上,该水化热足以使混合了SO3的木头或者棉花点燃。在这种情况下,SO3使那些碳水化合物脱水。 SO3中氧硫键的键长并不相同,固态SO3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三聚体的环状形式,另外一种是石棉链状的纤维结构两种结构中,共享的S—O键长和非共享的S—O键长是不同的。 8制备 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与五氧化二磷共热制取三氧化硫,其中会产生磷酸。在反应中生成的三氧化硫需要用冰水混合物冷却,尾气用浓硫酸(85%)吸收。 SO3+NO=SO2+NO2 SO3+2KI=K2SO3+I2

片剂的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药剂学实验指导老师:__韩旻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实验名称:片剂的制备实验类型:____时间: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片剂的不同制备工艺(湿法制粒压片法) 2.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测方法 3.熟悉片剂的处方,工艺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对片剂质量的影响 4.熟悉单冲压片机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片剂试纸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片状制剂。他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片剂的制备方法主要由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和直接压片法。 制备片剂用的主药及辅料一般要经粉碎,过筛,混合操作。当主药为难容性药物时,必须有足够的细度以保证混合均匀及溶出度符合要求。若药物量少,与辅料量相差悬殊时,可用等体积递增配研发混合,一般可混合均匀,若其含量波动仍然较大,可采溶剂分散法,即将量小的药物先溶于适宜的溶剂中再与其他成分混合,通常可以混合均匀。 湿颗粒的制造是制片的关键。首先必须根据主要的性质选好湿润剂或粘合剂。制软材时要控制好湿润剂或粘合剂的用量,使软材达到“握之成团,触之即散”。颗粒大小一般根据片剂大小由筛网孔径来控制,一般大片选用14-16,小片18-20目筛制粒。治好的湿颗粒应根据主要和辅料的性质于适宜的温度(50-60)尽快通风干燥。干燥完毕整粒。整粒后加入润滑剂,崩解剂等辅料,混匀,计算片重后即可压片。该实验计算出的片重为。 三、实验步骤 1.实验材料与设备 材料:对乙酰氨基酚,淀粉,微晶纤维素,淀粉浆糊(8%),硬脂酸镁 器材:普通天平,分析天平,量筒,研钵,药筛,鼓风干燥箱,硬度计,单冲压片机,脆碎度检测仪,崩解检测仪。 2.【处方】 对乙酰氨基酚 淀粉 微晶纤维素 淀粉浆糊(8%)适量 硬脂酸镁 【操作】取对乙酰氨基酚过80目筛,淀粉过120目筛,按处方量称取后,家微晶纤维素混匀,混合物过80目筛。滴加适量的8%淀粉浆糊与药物混合制成软材,过16目筛制粒,55℃干燥。干颗粒加硬脂酸镁混匀过16目筛。用单冲压片机压片,每篇,测硬度。 3.质量检测 片中差异:取20片精密称总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隔片的重量,每片的重量与平均重量相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一片超出限度一倍。 脆碎度:片重小于650

三氧化硫实验室制备教案资料

三氧化硫的制备和性质 三氧化硫的制取与保存五氧化二磷具有比浓硫酸更强的脱水能力,它可以跟浓硫酸作用,生成三氧化硫和磷酸。本实验即利用这一性质制取三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 P2O5+3H2SO4=3SO3+2H3PO4 大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玻璃管、试管、铝箔、五氧化二磷(粉末状)、氧化镁、浓硫酸、硼酸、氢氧化钠、氯化钡溶液。 如图所示,在一支干燥的大试管1中加入2~3g 干燥的五氧化二磷粉末,然后加入浓硫酸,将五氧化二磷浸没,用玻璃棒搅匀,此时混合物的温度升高,用手能感觉到试管底部变热。用带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把试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导气管应选用直径尽可能大些的玻璃管,它的另一端插入被冷水冷却的试管2中。 将试管1加热至混合物沸腾。在全部反应时间内令其始终保持平稳的沸腾状态。放出的三氧化硫经导管而凝集在试管2内。当在试管底部收集到0.5mL液体时,把导气管取出来,并迅速用事前已准备好的双层铝箔包裹着的橡皮塞或软木塞把试管盖严。在此情况下,三氧化硫能长时间地保存在试管内。导气管则应及时通入第二支试管里,继续收集三氧化硫。每个试管里收集0.5mL三氧化硫即可,量不要太多,以便安全地进行下边的实验。 三氧化硫不能以液体状态长期保存。因为在空气中存在的微量水蒸汽的作用下,三氧化硫会转化为美丽的纤维状晶体。为了使三氧化硫能以液体状态保存,必须把导气管、试管等仪器事先经过干燥处理(用烘干箱或灯焰)。在收集三氧化硫的试管里要放入几粒(为小米粒大小)硼酸晶体。它是三氧化硫的液态稳定剂。 制备三氧化硫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个实验里要选用较粗的导气管,目的是为了防止三氧化硫在管内形成晶体,堵塞管路,即使采用粗的导气管,也要注意观察导气管中的情况,倘若生成少量晶体,这尚无多大妨碍,但如果生成的晶体较多,则应及时用灯焰加热导管。

实验八片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实验八片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片剂制备,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过程。 2.掌握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及片剂质量的检查方法。 3.考察压片力及崩解剂等对片剂的硬度及崩解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片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片剂的制备方法有制颗粒压片(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粉末直接压片和结晶直接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现将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过程介绍如下: 和过筛等处理,方可投料生产。为了保证药物和辅料的混合均匀性以及适宜的溶出速度,药物的结晶须粉碎成细粉,一般要求粉末细度在100目以上。向已混匀的粉料中加入适量的粘合剂或润湿剂、崩解剂,用手工或混合机混合均匀制软材,软材的干湿程度应适宜,除用微机自动控制外,也可凭经验掌握,即以“握之成团,轻压即散”为度。软材可通过适宜的筛网制成均匀的颗粒。过筛制得的颗粒一般要求较完整,如果颗粒中含细粉过多,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多。这两种情况制成的颗粒烘干后,往往出现太松或太硬的现象,都不符合压片对颗粒的要求。制好的湿颗粒应尽快干燥,干燥的温度由物料的性质而定,一般为50~60℃,对湿热稳定者,干燥温度可适当提高。湿颗粒干燥后,需过筛整粒以便将粘结成块的颗粒散开,同时加入润滑剂和需外加法加入的崩解剂并与颗粒混匀。整粒用筛的孔径与制粒时所用筛孔相同或略小。压片前必须对干颗粒及粉末的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然后根据颗粒所含主药的量计算片重。 根据片重选择筛目与冲膜直径,其之间的常用关系可参考下表。根据药物密度不同,可进行适当调整。 表1 片重、筛目与冲模直径 筛号(目) 片重冲模直径 (mg)湿粒干粒(mm) 50 18 16-20 5-5.5 100 16 14-20 6-6.5 150 16 14-20 7-8 200 14 12-16 8-8.5 300 12 10-16 9-10.5

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片剂溶出度实验报告数据 篇一: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转篮法 1.仪器装置 中国药典收录的转篮法装置如图10—11所示。 (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篮体A由不锈钢丝网(丝径为0.254mm,孔径0.425mm)焊接而成,呈圆柱形,内径为20.2±0.1mm,上下两端都有金属边缘。篮轴b的直径为9.4~10.1mm,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通气孔(孔径 2.omm);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o。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omm。 (2)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内径为98~106mm,高160~175mm,烧杯上有一有机玻璃盖,盖上有2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另一孔供取样或测温度用。为使操作容器

保持恒温,应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5℃。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2mm。 (3)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运动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得晃动或振动。 (4)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6份供试品。取样点位置应在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lomm处。 (5)转篮防腐涂料不得在测定用溶剂中溶蚀。 2.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人每 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o.5℃,调整转 速使其稳定。取供试品6片(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 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 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取续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个)的溶出量。 第三节溶出度测定法-page2 3.结果判断 6片(个)中每片(个)的溶出量,按标示含量计算,均应 不低于规定限度(Q)。如6片(个)中仅有1~2片(个)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百分数均依标示量为基数),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时,仍可判为符合规定。如6片

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 物品简介 三氧化硫是一种硫的氧化物,分子式为SO3,是非极性分子。它的气体形式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 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或固体(取决于具体晶型),标况为固体,具有强刺激性臭味。相对密度1.97(20℃)。熔点16.83℃(289.8K)。沸点44.8℃(101.3kPa、317.8K)。强氧化剂,能被硫、磷、碳还原。较硫酸、发烟硫酸的脱水作用更强。对金属的腐蚀性比硫酸、发烟硫酸弱。 化学反应 SO3是硫酸(H2SO4)的酸酐。因此,可以发生以下反应: 和水化合成硫酸:SO3(l) + H2O(l) = H2SO4(aq) (△=-88 kJ/mol) 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迅速,而且是放热反应。在大约340 °C以上时,硫酸、三氧化硫和水才可以在平衡浓度下共存。 三氧化硫也与二氯化硫发生反应来生产很有用的试剂——亚硫酰氯: SO3 + SCl2 →SOCl2 + SO2 三氧化硫还可以与碱类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及其它物质,如:SO3+2NaOH=Na2SO4+H2O 三氧化硫不可用浓硫酸干燥,因为SO3和浓硫酸会生成焦硫酸: H2SO4+SO3=H2S2O7 二氧化硫可转为三氧化硫: 制备 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与五氧化二磷共热制取三氧化硫,其中会产生磷酸。在反应中生成的三氧化硫需要用冰水混合物冷却,尾气用浓硫酸(85%)吸收。 工业制法 SO3的工业制法是接触法。二氧化硫通常通过硫的燃烧或黄铁矿矿石(一种含硫铁矿石,主要成分二硫化亚铁FeS2)的煅烧得到的,先通过静电沉淀进行提纯。提纯后的SO2在400至600°C的温度下,用负载在硅藻土上的含氧化钾或硫酸钾(助催化剂)的五氧化二钒作为催化剂,将二氧化硫用氧气氧化为三氧化硫。铂同样可以充当这个反应的催化剂但是价格昂贵,比混合物更容易发生催化剂中毒(导致失效)。以这种方式制得的三氧化硫大部分都被转化为了硫酸,但不能用水进行吸收,否则将形成大量酸雾,但如果采用98.3%硫酸作吸收剂,因其液面上水、三氧化硫和硫酸的总蒸气压最低,故吸收效率最高。

复方碳酸氢钠片剂的制备

复方碳酸氢钠片剂的制备 [适用对象] 药物制剂专业 [实验学时] 10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过程和技术。 2、初步学会单冲压片机的调试,能正确使用单冲压片机。 3、会分析片剂处方的组成和各种辅料在压片过程中的作用。 4、熟悉片剂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硬度和脆碎度的检查方法。 二、实验原理 依据湿法制粒压片工艺要求,其制备过程为: 处方拟定----物料准备与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制湿颗粒----干燥---整粒----压片前处理----压片---质检---包装 三、仪器设备 单冲压片机、烘箱、搪瓷盘、不锈钢筛网(40目,80目)、尼龙筛网(16目,18目,20目)、冲头、乳钵。 四、相关知识点 压片过程的三大要素是流动性、压缩成型性和润滑性。片剂的制备工艺分为制粒压片工艺与直接压片工艺。制粒的目的主要是改善物料的流动性和压缩成型性,湿法制粒压片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运用挤出湿法制粒技术,将药物制成颗粒干燥后压片。 五、实验步骤 原辅料处理 取碳酸氢钠置乳钵中研磨,过80目筛备用。 制湿粒 1、10%淀粉浆制备 称取淀粉5克,加入纯化水45克,水浴加热搅拌至糊化,冷却,备用。 2、软材制备 分次加入淀粉浆适量至碳酸氢钠乳钵中研匀使成软材。 湿颗粒制备 将软材于16~18目筛上,用手掌轻压过筛使成湿颗粒。 干燥 将湿颗粒置烘箱中,60℃以下烘干,控制含水量。 整粒 干燥后颗粒称重,经18~20目过筛整粒,用适量细粒与薄荷油拌和均匀、吸收,再与全量颗粒拌匀,加入4%干淀粉和0.5%硬脂酸镁,密置容器中放置后待压片。 压片 1、颗粒含量的测定。 2、片重计算。 3、压片机调试。 4、压片。 质量检查 1、外观。 2、含量测定。

片剂制备实验报告doc

片剂制备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报告2:片剂的制备及质量考察 药剂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二片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湿法制粒压片法与干法制粒压片法的制备工艺 2. 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测方法(硬度、崩解时限、脆碎度、片重差异等) 3. 熟悉单冲压片机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 实验内容 (1)单冲压片机的使用 实验1:单冲压片机的安装与拆卸 了解单冲压片机的原理,结构,装、卸方法及使用中注意事项。(2)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片剂 实验2:维生素C片剂的制备 以维生素C、淀粉、糊精、柠檬酸、硬脂酸镁等为原料,通过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维生素C片剂。(3)片剂的质量检查 实验3:检查自制维生素C片剂质量 使用硬度计、脆碎度测定仪、崩解时限测定仪等对自制维生素的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片重差异等进行检查。 2. 实验原理 (请根据实验教材自己补充,包括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工

艺流程,常用辅料及其特性,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药典规定的片剂的质量检查项目等。)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实验材料:维生素C、淀粉、糊精、柠檬酸、乙醇、硬脂酸镁等。 2. 设备与仪器:单冲压片机、硬度计、脆碎度测定仪、崩解时限测定仪、天平、尼龙筛(20目、100目),吹风机、搪瓷托盘、烘箱等。 四、实验步骤、操作过程 (根据实验过程填写,必须列出处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简述维生素C片剂制备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说明解决方法。 2.将所制维生素C片剂的质量考察结果填写于以下表格中,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对所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说明解决方法。 表1 外观、硬度、抗张强度 表2 崩解时间 崩解时间 (min) 表3 片重差异 表4 片剂脆碎度的测定结果试验前重量(g) 试验后重

片剂制备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片剂 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使用中药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治病良药。但是,中药片剂在生产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对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作一综述。 1 生产工艺 糖衣片的常规打光方法是在闷锅结束后,打蜡粉加入片子中(每万片用量3~5g),开动糖衣锅打光,一般需15min完成。但生产时,常因一些因素掌握不好而导致打光困难,甚至被迫停止。报道可改用“布袋-糖衣锅”法打光,该法只需5~10min,且应用广泛。生产复方冬凌草含片,老工艺是将冬凌草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到稠膏状后,直接与其他浸膏混合置烘箱中高温烘干,新工艺将提取液经减压浓缩至稠膏状后,溶解在乙醇中,制粒前喷入干粉中,制粒后在鼓风机中低温烘干。通过对比发现,采用新工艺制得的含片中冬凌草甲素含量比老工艺制得者高,临床疗效更显著。 2 崩解 片剂崩解迟缓是影响片剂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报道片剂崩解迟缓主要是受主药!赋形剂和生产过程的影响[3]"最佳解决办法是:加入崩解作用较强的崩解剂,如2%~5%羟甲基淀粉钠;在保证片剂成品质量的前提下,可按一定比例与崩解良好的颗粒混合均匀压片;先加入一定量的崩解剂,然后再与崩解良好的颗粒混合"另外,改进制粒方法也可改善片剂的崩解性能,如紫花杜鹃片(浸膏在颗粒中占80%)分别用混合机与喷雾制粒,两种片剂的崩解时限分别为60,20~30min;感冒清片(浸膏在颗粒中占40%)用上述两方法制粒,两种片剂的崩解时限分别为55,23min。结果表明,改用喷雾制粒压片,崩解时限明显缩短,产品质量提高。 3 包衣 在气温较高的条件下,片芯易失水,且由于受热膨胀,导致片子的爆裂。一般认为,糖衣片所发生的龟裂砚象主要是包衣层中搪层和有色搪层水份挥发引起的,然面过份干燥还会析出糖的结晶,而形成龟裂,所以当羞片水份在30%-50%时,包衣温度在50℃以下干操,不会导致片芯的膨胀,低温放置也不会龟裂。 由于包衣时衣层的厚度、颜色不均匀等原因造成片面花斑、片面高低不平、光亮度差异等外观质量问题也很常见。处理方法是将返工片去蜡后包上一层薄粉层,然后上糖层、色层,再打光(此法对片重为0.25g以下的合适);或者将要处理的药片置包衣锅内吹热使之升温,然后用加热的无色浆液滚动摩擦数分钟后,吹热风进行干燥,如此4~6次即可将蜡遮盖,使颜色变浅,片面更平,再上若干遍色浆,即可打光。包糖衣时素片要压得好,且压好的素片也不能直接包糖衣,一定要全部放入石灰缸(或干燥器)中吸潮,24h后再行包衣。中药片剂在包糖衣过程中经常出现烂片现象。解决的办法是用倍量浓度的明胶包隔离层,待片子表面均匀润湿后,立即加足量滑石粉,使片子表面完全覆盖并吸收多余水分,然后重复1次,在低温下(75℃左右)将片子烘干,这样制得的素片在包衣时不会出现烂片。一些富含油性及纤维性较强的全粉末或半粉末中药片剂,常因硬度不够在包糖衣过程中,特别是在包第一层时碎裂。解决的办法:用小型糖衣锅包,并且用50%~55%的糖浆包第一层粉层,当第一层粉层包好后,后面的操作就不会发生碎裂。 4 辅料 有的片剂中含生药较多,用提取浸膏与15%的淀粉浆制粒、压片,但片剂硬度不够,包衣过程中常出现掉硅、裂片、脱帽等现象。实验表明,用3%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乙醇溶液代替15%的淀粉浆,制粒、压片,使素片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新型药用辅料粉末状纤维素同目前常用的玉米淀粉及微晶纤维素等相比,具有性能优良,性质稳定,应用广泛,使用安全等特点,尤其对于不同类型中药片剂均有较好的改善崩解及溶出作用。实验表明,葛根浸膏片随着羟甲基淀粉钠用量的增加,崩解时间缩短,葛根素的溶出加快,药物吸收好,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对甲壳素在中药片剂中的崩解性能考察表明,以甲壳素为崩解剂制备肝炎宁和穿心莲浸膏片,并与以淀粉!CMC-Na、L-HPC及微晶纤维素为崩解剂的片剂进行比较,甲壳素的崩解性能最好。聚羧乙烯具有良好的可压性和粘合性,可解决某些中药片剂的松片!裂片等问题,如在丹参浸膏粉中添加聚羧乙烯制片,片剂硬度随

酊剂及糖浆剂的制备 实验报告

浸出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浸出制剂的原理和制法 2、掌握溶解法制备酊剂的方法 掌握糖浆剂的制备方法,熟悉含糖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浸出剂 (1)定义:指用适宜的溶剂和方法浸提饮片中有效成分,直接或再经一定的制备工艺过程而获得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2)浸出制剂的分类: a、水浸出制剂:汤剂、合剂、口服液等 b、含糖浸出制剂:糖浆剂、煎膏剂等 c、含醇浸出制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等 d、无菌浸出制剂:中药注射剂等 e、其它浸出制剂:颗粒剂、片剂、浓缩丸剂、栓剂、软膏剂、气雾剂等 (3)常用浸出方法: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法、渗漉法、水蒸气蒸馏法等 2、酊剂 (1)定义:指饮片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 附:a、酊剂多供内服,少数外用

b、酊剂不加糖或蜂蜜矫味和着色 c、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的10g;其它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因片的20g (2)制备方法: a、浸渍法:选用适宜浓度的乙醇用浸渍法提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制备成酊剂 b、渗漉法:将药材用乙醇渗漉出有效成分后制备成酊剂 c、溶解法:用于化学药物的配置 d、稀释法:以浓酊剂、浓浸膏为原料,用适宜乙醇稀释至规定浓度,静置12小时以上,过滤即得 3、糖浆剂 (1)定义:含有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附:a、糖浆剂含着糖量应不低于45% b、糖浆剂中的糖主要用于矫味 (2)分类 a、单糖浆: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其浓度为85%(g/ml)或64.72%(g/g)。 附:1)可供配制含药糖浆、矫味、作不溶性成分的助悬剂和片、丸剂的粘合剂 2)作矫味时,一般用20%,小儿用药为20~40% b、药用糖浆:是含药或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具有相应的治疗作用。

(完整版)3.1硫酸工业制备

第一节接触法制硫酸 ●教学目标 1.了解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原理、原料、生产流程和典型设备。 2.通过二氧化硫接触氧化条件的讨论,复习巩固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反应原理 1.S+O2===SO2 3.SO3+H2O===H2SO4 现阶段我国硫酸的生产原料以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主,部分工厂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烟气、矿产硫黄或从石油、天然气脱硫获得硫黄作原料。 4FeS2+11O2 高温 =====2Fe2O3+8SO2 如以石膏为原料的第一步反应就是:2CaSO4+C ? ====2CaO+2SO2↑+CO2 二、工业制硫酸的生产流程。 工业上制硫酸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 1、以黄铁矿为原料制取SO2的设备叫沸腾炉。 沸腾炉示意图 矿石粉碎成细小的矿粒,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通入强大的空气流为使矿粒燃烧得更充分,从而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设问]黄铁矿经过充分燃烧,以燃烧炉里出来的气体叫做“炉气”。但这种炉气往往不能直接用于制取SO3,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炉气中常含有很多杂质,如N2,水蒸气,还有砷、硒的化合物及矿尘等。这些杂质有些是对生产不利的,如砷硒的化合物、矿尘能够使下一步氧化时的催化剂中毒,水蒸气对设备也有不良影响,因此炉气必须经过净化、干燥处理。

问题:1.N2对硫酸生产没有用处,为什么不除去? 2.工业生产上为什么要控制条件使SO2、O2处于上述比例呢? [答案]1.N2对硫酸的生产没有用处,但也没有不利之处,若要除去,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从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没有除去的必要。 2.这样的比例是增大反应物中廉价的氧气的浓度,而提高另一种反应物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从而有利于SO2的进一步氧化。 三、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 2.接触室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二氧化硫的氧化是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进行的,目前工业生产上采用的是钒催化剂。二氧化硫同氧气在钒催化剂表面上与其接触时发生反应,所以,工业上将这种生产硫酸的方法叫做接触法制硫酸。 二氧化硫发生催化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提问]SO2的接触氧化在什么条件下反应可提高SO2的转化率? SO2的氧化为一可逆反应。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加压、降温有利于SO2转化率的提高。 实际生产中反应条件:常压下400℃~500℃。为什么?? 二氧化硫在接触室里是如何氧化成三氧化硫的呢? 经过净化、干燥的炉气,通过接触室中部的热交换器被预热到400℃~500℃,通过上层催化剂被第一次氧化,因为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环境的温度会不断升高,这不利于三氧化硫的生成。接触室中部安装的热交换器正是把反应生成的热传递给接触室里需要预热的炉气,同时降低反应后生成气体的温度,使之通过下层催化剂被第二次氧化。这是提高可逆反应转化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3.吸收塔 二氧化硫在接触室里经过催化氧化后得到的气体含三氧化硫一般不超过10%,其余为N2、O2及少量二氧化硫气体。这时进入硫酸生产的第三阶段,即成酸阶段。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SO3(g)+H2O(l)===H2SO4(l);ΔH=-130.3 kJ/mol 从反应原理上看,硫酸是由三氧化硫跟水化合制得的。事实上,工业上却是用98.3%的浓H2SO4来吸收SO3的,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呢?

实验七 阿司匹林片的制备

试验七片剂 第一部分片剂制备与部分质量检查 一实验目的 1.通过阿司匹林片剂制备,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过程. 2.了解单冲与11 冲压片机的基本构造,使用和保养. 3.考察压片力及崩解剂等对片剂的硬度或崩解的影响. 4.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片剂系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片状制剂.片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片剂的制备方法有制颗粒压片(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粉末直接压片和结晶直接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除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之外, 多数药物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其制备要点如下: (1)原料药与辅料应混合均匀.含量小或含有毒剧药物的片剂, 可根据药物的性质用适宜的方法使药物分散均匀. (2)凡具有挥发性或遇热分解的药物, 在制片过程中应避免受热损失. (3)凡具有不适的臭和味,刺激性,易潮解或遇光易变质的药物, 制成片剂后, 糖衣或薄膜衣.对一些遇胃液易破坏或需要在肠内释放的药物, 制成片剂后应包肠溶衣.为减少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或为延缓某些药物的作用, 或使某些药物定位释放, 可通过适宜的制剂技术制成控制药物溶出速率的片剂. 1.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流程: 图7-1 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流程 2.制备要点 (1)原料粉碎混合整个流程中各工序都直接影响片剂的质量.制备片剂的药物和辅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干燥,粉碎和过筛等处理,方可投料生产.为了保证药物和辅料的混合均匀性以及适宜的溶出速度,药物的结晶须粉碎成细粉,一般要求粉末细度在100目以上. (2)制软材向已混匀的粉料中加入适量的粘合剂或润湿剂,用手工或混合机混合均匀制软材,软材的干湿程度应适宜,除用微机自动控制外,也可凭经验掌握,即以"握之成团,轻压即散"为度. (3)制颗粒软材可通过适宜的筛网制成均匀的颗粒.过筛制得的颗粒一般要求较完整,如果颗粒中含细粉过多,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太多.这两种情况制成的颗粒烘干后,往往出现太松或太硬的现象,都不符合压片对颗粒的要求. (4)烘干制好的湿颗粒应尽快干燥,干燥的温度由物料的性质而定,一般为50~60℃,对湿热稳定者,干燥温度可适当提高. (5)整粒湿颗粒干燥后,需过筛整粒以便将粘结成块的颗粒散开,同时加入润滑剂和需外加法加入的崩解剂并与颗粒混匀.整粒用筛的孔径与制粒时所用筛孔相同或略大. (6)颗粒质量检查颗粒质量检查包括颗粒含水量检查与颗粒中主药含量测定两部分. (7)计算片重片重计算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a压片前必须对干颗粒及粉末的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然后根据颗粒所含主药的量计算片重. b按颗粒重量计算片重, 照此公式计算片重,投料时应计入原料的损耗.

实验7 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学生用)

实验七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基本工艺。 2. 了解普通片剂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 了解单冲压片机的基本构造、使用方法。 二、实验指导 片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通过制剂技术压制而成片状的固体制剂。片剂由药物和辅料二部分组成。辅料是指片剂中除主药外一切物质的总称,亦称赋形剂,为非治疗性物质。加入辅料的目的是使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有一定的黏结性;遇体液能迅速崩解、溶解、吸收而产生疗效。辅料应为“惰性物质”,性质稳定,不与主药发生反应,无生理活性,不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对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无不良影响。但是,实际上完全惰性的辅料很少,辅料对片剂的性质甚至药效有时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辅料的选择。片剂中常用的辅料包括填充剂、润湿剂、黏合剂、崩解剂及润滑剂等。 通常片剂的制备包括制粒压片法和直接压片法二种,前者根据制颗粒方法不同,又可分为湿法制粒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较为常用。湿法制粒压片适用于对湿热稳定的药物。其一般工艺流程如下: 三、实验内容及操作 1. 处方(100片量,0.3g~0.45g/片) 2. 操作 1 将乙酰水杨酸和淀粉过80目筛; 2 10%淀粉浆的制备:将0.3g枸橼酸溶解于到20ml蒸馏水中,再加入2g淀粉 分散均匀,加热至约80°C使糊化,冷却至温浆后使用。 3 称取30g乙酰水杨酸的细粉于乳钵中,等量分次加入2g淀粉进行研磨,混合 均匀,加入适量淀粉浆制软材(少量多次加入);

注意:切忌将20ml淀粉浆一次全部加入。 4 过20目尼龙筛制湿颗粒;(用手将软材握成团状,用手掌压过筛网即得) 5 将湿颗粒于50~60°C烘箱干燥30min,用20目筛进行整粒; 6 整粒后颗粒与1.5g滑石粉和1g淀粉混合均匀,以φ8mm冲模进行冲模压 片。 操作注意: 1 淀粉浆的制备:若用直火时,需不停搅拌,防止焦化而使压片时产生黑点。 浆的糊化程度以呈透明浆状为宜,制粒干燥后,颗粒不易松散。加浆的温度,以温浆为宜,加浆温度过高不利于药物的稳定,并使崩解剂淀粉糊化而降低崩解作用,温度太低不易分散均匀。 2 制软材时要控制淀粉浆的用量,软材的干湿程度应适宜,以“握之成团,轻 压即散”,并握后掌上不沾粉为度。即,用手紧握能成团而不粘手,用手指轻压能裂开为度。 3 过筛制得的湿颗粒,一般要求较完整,可有一部份小颗粒。如过筛后,颗粒 中细粉过多,说明软材过干,粘合剂用量太少;若成条状,则说明软材过湿,粘合剂用量太多。 四、质量检查与评定 (1)外观:应片形一致,表面完整光洁,边缘整齐,色泽均匀。 (2)片重差异:取20片精密称定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再称定各片的重量,按下式计算片重差异: 片重差异=(单片重-平均片重)/平均片重×100%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记录片剂的外观、重量差异等各项具体检测结果并进行结果讨论。 六、思考题 1.片剂为何是最为常用的剂型? 2.片剂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3. 湿法制粒压片要注意哪些问题? 4. 片剂要符合哪些质量要求,常规的质量检查项目有哪些?

实验1 片剂与包衣片的制备实验说明

片剂与包衣片的制备 【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一般工艺。 2. 掌握片剂质量的检查方法。 3. 通过薄膜包衣片的制备,熟悉薄膜包衣的工艺和肠溶薄膜衣的质量要求。【实验原理】 片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它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片剂制备的方法有制颗粒压片、结晶直接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等。制颗粒的方法又分为干法和湿法。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整个流程中各工序都直接影响片剂的质量。制备片剂的药物和辅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干燥、粉碎和过筛等处理;难溶性药物,必须足够的细;主药与辅料应充分混合均匀,若药物用量小,与辅料量相差悬殊时,一般采用递加稀释法(配研法)混合,或用溶剂分散法,即将量小的药物先溶于适宜的溶剂中,再与其它成分混合。 颗粒的制造是制片的关键。根据主药的性质选好黏合剂或润湿剂,控制黏合剂或润湿剂的用量,采用微机自动控制、或凭经验掌握控制软材的质量,过筛后颗粒应完整(如果颗粒中含细粉过多,说明黏合剂用量过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黏合剂用量过多,都不能符合压片的颗粒要求)。 颗粒大小根据片剂大小由筛网孔径来控制,一般大片(0.3~0.5g)选用14~16目,小片(0.3g以下)选用18~20目筛制粒。颗粒一般细而圆整。

制备好的湿粒应尽快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40~60℃。注意颗粒不要铺得太厚,以免干燥时间过长,药物易被破坏。干燥后的颗粒常粘连结块,需再进行过筛整粒。整粒筛目孔径与制粒时相同或略小。整粒后加入润湿剂混合均匀,计算片质量后压片。 片质量的计算,主要以测定颗粒的药物含量计算片质量。 根据片质量选择筛目与冲模直径,其之间的常用关系可参考下表。根据药物密度不同,可进行适当调整。 根据片质量可选的筛目和冲模的尺寸 制成的片剂按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检查的项目,除片剂外观应完整光洁、色泽均匀,且有适当的硬度外,必须检查质量差异和崩解时限。有的片剂药典还规定检查溶出度和含量均匀度,凡检查溶出度的片剂,不再检查崩解时限;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为了掩盖不良气味、使片剂中药物稳定、定位释放、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和改善外观等原因,在片剂表面包上适当材料的衣层,即为包衣片。片剂包衣的种类有糖衣、薄膜衣、压制包衣等。糖衣片现已逐步被薄膜衣取代。肠溶衣可视作特殊用途的薄膜衣。用于包衣的片剂称素片。素片应硬度大且崩解度要好。包衣的方法通常有:滚转包衣法、流化床包衣法、埋管滚转包衣法及压制包衣法等。滚转法包薄膜衣时,将药片置于转动的包衣锅内,喷入包衣材料溶液,使均匀地分散到各个片剂的表面上,然后干燥。再反复包若干层,直到符合规定要求。 薄膜衣成膜材料一般为高分子材料,但必须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抗拉强度,在某特定的介质和pH中有足够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不受温度、湿度、光线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还应无生理毒性。根据薄膜包衣材料在肠胃液中的溶解度可分

实验八 片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实验八 片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片剂制备,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过程。 2.掌握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及片剂质量的检查方法。 3.考察压片力及崩解剂等对片剂的硬度及崩解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片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片剂的制备方法有制颗粒压片(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粉末直接压片和结晶直接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现将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过程介绍如下: 整个流程中各工序都直接影响片剂的质量。制备片剂的药物和辅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干燥,粉碎和过筛等处理,方可投料生产。为了保证药物和辅料的混合均匀性以及适宜的溶出速度,药物的结晶须粉碎成细粉,一般要求粉末细度在100目以上。向已混匀的粉料中加入适量的粘合剂或润湿剂、崩解剂,用手工或混合机混合均匀制软材,软材的干湿程度应适宜,除用微机自动控制外,也可凭经验掌握,即以“握之成团,轻压即散”为度。软材可通过适宜的筛网制成均匀的颗粒。过筛制得的颗粒一般要求较完整,如果颗粒中含细粉过多,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少,若呈线条状,则说明粘合剂用量过多。这两种情况制成的颗粒烘干后,往往出现太松或太硬的现象,都不符合压片对颗粒的要求。制好的湿颗粒应尽快干燥,干燥的温度由物料的性质而定,一般为50~60℃,对湿热稳定者,干燥温度可适当提高。湿颗粒干燥后,需过筛整粒以便将粘结成块的颗粒散开,同时加入润滑剂和需外加法加入的崩解剂并与颗粒混匀。整粒用筛的孔径与制粒时所用筛孔相同或略小。压片前必须对干颗粒及粉末的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然后根据颗粒所含主药的量计算片重。 () 测得值干颗粒中主药百分含量 标示量每片应含主药量片重= 根据片重选择筛目与冲膜直径,其之间的常用关系可参考下表。根据药物密度不同,可进行适当调整。

水泥厂化验室三氧化硫的测定树脂交换法

水泥厂化验室三氧化硫的测定(树脂交换法) 1、方法提要: 试样中的 Ca-SO4 与阳离子交换树脂在溶液中进行离子交 换,树脂中的H+被交换出来进入溶液中,用氢氧化钠标准溶 液滴定即可得出试样中三氧化硫的含量。 2、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试样 0.5g (精确至 0.0003g ),置于 150ml 烧杯中(预先放入 5g 阳离子交换树脂和一根电磁搅拌棒),然后加 40ml 沸水,立即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 5 分钟,取下以快速定量滤纸过滤,用沸水洗涤树脂及残渣2—3 次(溶 液总体积在 70ml 左右),保存滤纸上的树脂以备再生。 滤液收集于 200ml 烧杯中(预先放入 2g 阳离子交换树脂和一根电磁搅拌棒),将烧杯再置于电磁搅拌器上搅拌 2 分钟,用滤布再次过滤,并洗涤 3~4 次,将滤液收集于 300ml 烧杯中,保存树脂以备再生。 向收集滤液的烧杯中加入 5—6 滴酚酞指示剂( 10g/l ),

以0.05mol/l的NaOH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现微红色 (30秒不消失)。 3、结果表示: 三氧化硫的百分含量按下式计算: T so/ V SO= x 100 m 式中:T soe------每毫升NaOH标准溶液相当于三氧化硫的克数 ( g/ml ) V——滴定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毫升数(ml) m 试样质量(g)

f-CaO 的测定 方法A:甘油酒精法: 1、方法提要 熟料与甘油混合后,熟料中的游离钙与甘油化合(MgO

不与甘油发生反应),生成弱酸性的甘油酸钙,并溶于溶液中,酚酞指示剂使溶液呈红色,用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滴定生成的甘油酸钙至溶液退色,由苯甲酸消耗量可求出游离钙的含量。 2、分析步骤 准确称取熟料试样0.5g,置于150ml洁净干燥锥形瓶中,加15ml无水甘油无水乙醇溶液,摇动使试样分散均匀,装上循环冷凝器,放在有石棉网的低温电炉上加热到微沸,并保持30分钟,加热完毕,关上电炉。取下锥形瓶立即用 0.10mol/l的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滴定至红色消失。 3、结果表示 f-CaO的百分含量按下式计算: T cao XV f-CaO = x 100% m 式中:T cao-----每毫升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相当于f-CaO的 克数(g/ml ) V ---- 滴定时消耗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的总毫升数 ml)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实验室制备工艺探究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实验室制备工艺探究 目录 1 引言 (2) 2实验部分 (3) 2.1 实验试剂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3) 2.2实验装置 (3) 2.3 实验方法 (3) 3 结果与讨论 (5)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目前几种十二烷苯磺酸钠(SDBS)的制备方法文献,比较了四种磺化剂,发现其中的氨基磺酸磺化SDBS的方法更适用于在实验室制备,该方法具有反应温和安全,小剂量制备简单快速的优点。将各种方法综合对比后,探明了各自的利弊和应用范围。 关键词:十二烷苯磺酸钠、实验室制备工艺、磺化剂

1 引言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是一类应用最广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粉状或片状固体。难挥发,易溶于水,溶于水而成半透明溶液。具有去污2、润湿3、发泡4、乳化5、分散6、凝聚、脱脂脱墨等性能,可直接用于配置民用及工业用洗涤用品,已成为合成洗涤剂活性物的主要品种7。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制备实验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实验,目前有很多合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烷基化剂和苯生成烷基苯,再经磺化、中和后制成。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合成方法的不同点主要是其磺化剂的不同。通过探究对比分别以三氧化硫8、浓硫酸9、氯磺酸10和氨基磺酸11为磺化剂合成SDBS 的四种方法,找到了以氨基磺酸为磺化剂,在烷基苯上引入磺基后,再用NaOH将磺基水解的最佳SDBS实验室制备工艺,并对改工艺进行了重复试验,得到了良好结果。

2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实验试剂和产物分子量性状d420 n D20 m.p/℃ b.p/℃溶解性 十二烷基苯246.43 无色透明液 体 0.8851g/c m3 1.4824 3℃ 290~410 ℃ 不溶于 水,易 溶于有 2.2实验装置 搅拌器、温度计、四口烧瓶、滴液漏斗、回流冷凝器、分液漏斗、布氏漏斗、抽滤瓶、真空泵 2.3 实验方法 2.3.1方法一 室温空气经压缩、干燥、转子流量计计量后, 通入三氧化硫发生器,发烟硫酸经计量后滴入三氧化硫发生器, 控制发生器的温度为180士5℃, 三氧化硫和空气充分混合后, 经缓冲瓶通入磺化反应器中.反应器中预先加入规定量十二烷基苯, 在搅拌下连续通入三氧化硫, 控制磺化温度为50~52℃, 达到规定的分析指标后停止反应磺化过程中排出的尾气, 用的氢氧化钠水

实验三 片剂的制备

实验三 片剂的制备(Ⅱ)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高速搅拌制粒压片的一般工艺; 2. 进一步巩固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 3. 学会片剂质量的检查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片剂的单元操作及单冲压片机的使用方法: 主药,辅料 → 粉碎 → 筛分 → 混合 → 制粒 → 压片 → 片剂 三. 实验药品及仪器 实验药品:维生素C ,50%乙醇 , 酒石酸 ,糊精 ,淀粉 ,硬脂酸镁 实验仪器:粉碎机,智能溶出度仪,多功能红外水分测定仪,精密电子天平,微粒分析仪, 片剂四用测定仪,高速搅拌制粒机。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维生素C 片的制备 (1)处方(100片) 维生素C 5.0g 50%乙醇 适量 酒石酸 0.1g 糊精 3.0g 淀粉 2.0g 硬脂酸镁 0.1g (2)操作 称取维生素C 粉或极细结晶、淀粉、糊精,置于高速搅拌制粒机,混合 15~30min ,另将酒石酸溶于50%乙醇中,分次加入到混合粉末中,加入时分散面要大。制成湿粒,60C 以下干燥,近干时可升至70C 以下,加速干燥,干粒水分控制在1.5%以下。过14目筛整粒,筛出干粒中细粉,与过筛的硬脂酸镁混匀,然后再与干颗粒混匀,然后再与干颗粒混匀,测定含量后,计算片重,以直径为5.5mm 小冲模压片。 (3)质量检查与评定 a 、片重检查:参见实验原理及指导,本片剂按限度≤±7.5%评定。 试验时间 实验地点 实验人 2011年11月01日 化工与制药实验室 唐鹰

b 、崩解时限:参见实验原理及指导。 c 、硬度:参见实验原理及指导。 d 、含量测定: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C0.2g ), 置100mL 量瓶中,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 与稀醋酸100mL 的混合液适量,振摇使维生素C 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经干燥滤纸迅速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0mL ,用碘滴定液(0.1mol/L )滴定,至蓝色并持续30秒钟不褪。每1mL 碘液相当于8.806mg 的686C C H 。 五.注意事项 1. 维生素C 在润湿状况较易分解变色,尤其与金属(如铜、铁)接触时,更易于变色。因此,为避免在润湿状况下分解变色,应尽量缩短制粒时间,并宜60C 以下干燥。 2. 处方中酒石酸用以防止维生素C 遇金属离子变色,因它对金属离子有络合作用。也可改用2%枸橼酸,用同样效果。由于酒石酸的量小,为混合均匀,宜先溶入适量润湿剂50%乙醇中。 六.实验结果及讨论 填写下列实验数据。 1.外观 由于压片机没有调试好,压的片剂外观较粗糙,有裂片、破片、松片的现象, 不同时压出的片剂厚度太薄或太厚。 2.片重差异 同一次压出的片剂差异不大,不同时压出的片剂差异较大。 3.崩解时限 崩解时限一般在10~12分钟之间,崩解彻底。 4.硬度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硬度不一,有的硬度大,有的小,很容易捏碎。 5.含量 由于仪器装配还不齐全,没有进行测定。 结论 第一次进行制片剂,由于实验室仪器安装不全,条件缺乏,所以实验不太成功,但总体上我们还是了解了制片剂的整个过程以及仪器的基本操作,和仪器出现故障时的原因,对于以后的实习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