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药方剂

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药方剂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下肢深静脉出现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
1.桃仁红花汤桃仁红花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
桃仁红花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肿胀、疼痛等。
2.三七决明汤三七决明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三七、决明子、蒲公英等。
三七决明汤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坏疽等。
3.当归四逆散当归四逆散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川红花、穿山甲、当归、赤芍等。
当归四逆散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肿胀、痛感等。
4.当归花蛇七汤当归花蛇七汤是一种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红花、蛇七、穿山甲等。
当归花蛇七汤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栓引起的症状,如疼痛、坏疽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方剂只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病情仍需要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使用中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应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和剂量。
此外,除了药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辅助治疗和预防:1.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防止血液在下肢积滞。
2.穿着适合的袜子或弹力绷带,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3.饮食上应注意控制盐的摄入,减少水肿的发生。
总之,中药方剂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及辅助治疗措施,全面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和症状。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深静脉血栓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深静脉血栓桂枝茯苓丸源出《金匮》,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各等分,白蜜和丸而成,为化瘀消癥,治妇人癥痼之方,临床可用于多种瘀血病症。
笔者用本方加味,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多例,疗效满意。
1.?验案举隅肖xx,男,70岁。
初诊日期:2014年10月 15日。
患者病左下肢肿胀疼痛1年余。
初但小腿肿胀,沉重疼痛;后渐上延,胫肿过膝。
站立或行走后加重,抬高患肢休息可缓解。
曾多次住院治疗,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周围型深静脉血栓形成。
予疏血通、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等活血抗凝效不显,病情有向上发展趋势。
诊见患肢肿胀发热,肤色暗红,青筋显露,浅静脉扩张。
测髌骨上15cm处周径,左43cm,右41cm;髌骨下10cm处周径,左40cm,右32cm。
腓肠肌压痛,霍曼氏征阳性。
舌紫黯,苔滑,脉涩。
西医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医诊断:脉痹、水肿。
辨证为血凝脉中,瘀水互结。
治以通调血脉,祛瘀行水。
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0g,茯苓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水蛭3g(为末冲兑),土鳖6g,炮山甲6g。
水煎,日一剂,分温再服。
嘱穿弹力袜,抬高患肢;注意保暖,避免下肢受寒。
二诊(11月5日):患肢肿胀渐消,大腿肿胀已不显。
测髌骨上15cm处两侧周径相差﹤1cm;髌骨下10cm处周径,左38cm,右32cm。
腓肠肌压痛消失,霍曼氏征阴性。
舌转淡红,苔白,脉弦。
病情好转,续进前方。
三诊(11月25日):患肢肿胀明显消退。
髌骨下10cm处左右周径相差4cm。
病既显效,效不更方,守方续服。
四诊(12月15日):患肢肿胀大消,两侧小腿周径相差2cm。
肤色皮温已正常,浅静脉不显扩张。
病欲向愈,予前方去炮甲,余药不减。
后一月复诊,患肢肿胀已不显,两侧小腿周径相差﹤1cm。
病情痊可,予前方炼蜜为丸善其后。
2.?临证体悟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常见周围血管病。
缘由静脉壁损伤,血液淤滞及高凝状态所致。
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0例

复正 常 , 进 步率 ≥7 0 % 。有 效 : 临床 症状 、 体 征减 轻 , 但 仍 遗 留部 分 症 状 、 体征 功 能 障 碍 , 进 步 率 ≥3 0 %。 无效 : 治疗 前后 临 床症 状 、 体 征无 变 化 或 加 重 , 进 步
率 < 3 0 %。
6 结 果
1 一 般资料
再依每型 病机 侧 重辨证 用 药。结果 : 临床 治愈 3 1例 , 显 效
1 5例 , 有效 1 3例 , 无 效 l例 , 有效率为 9 8 . 3 3 %。结论 : 中医 药辨证治疗下肢 深 静脉 血栓 形成 效果 理想 , 有 较 好 的 临 床
床疗效。方法 : 将 6 O例 下 肢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患 者 按 照 中 医
辨证分型分为脉 络 湿热 证、 脉 络湿瘀 证 、 脾 胃湿 阻证 3型,
产 术 的依赖 , 发 病 率 呈 上升 趋 势 。下肢 深 静 脉 血 栓 形 成并 发症 发病 率 较 高 , 甚 者 可并 发肺 栓 塞 危 及 患 者 生命 。2 0 1 1年 2月一2 0 l 3年 5月 , 笔 者 采用 中医 药 辨证 治疗 下肢 深部 静脉 血栓 形成 6 0例 , 总 结报 道 如下。
中 医研 究
2 0 1 4年 6月 第2 7卷 第 6期
T C M R e s . J u n e 2 0 1 4 V o 1 . 2 7 N o . 6
准字 H1 0 9 3 0 1 9 8 , 0 . 2 5 g / 片) , 0 . 2 5 g / 次, 3次/ d , 口 服; 同时 给予 颤止 方 , 药 物组 成 : 桃仁 9 g , 红花 9 g , 熟地 黄 2 5 g , 山茱 萸 1 2 g , 黄芪 3 0 g , 党参 1 5 g , 天麻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

【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案例追踪】【下肢深静脉血栓】贾某,女,44岁,个体老板。
初诊2009年2月12日。
【病史】:患者起初因外感发热而卧床休息治疗,三天后出现左下肢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肢体肿胀,至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过CT、彩色B超等检查,确诊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溶栓等治疗,二周后证情好转出院。
【治疗经过】:刻诊,左下肢肿胀,疼痛,夜间痛甚,行走不利,体倦乏力,纳谷正常,二便调。
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脉象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脉道不利。
治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
生黄芪40g,当归尾10g,川芎6g,赤芍6g,桃仁6g,红花6g,鸡血藤20g,牛膝10g,姜黄6g,地龙6g,元胡10g,水蛭3g,甘草3g。
7付,每日一付,水煎服。
一周后复诊,下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缓解,体力有所恢复,可以短距离行走。
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
半月后,独自来诊,下肢络有浮肿,疼痛已除,苔、脉如常。
原方加减继续服用。
二个月后回访,左侧下肢肿胀已除,无疼痛感觉,活动如常。
2010年4月14日,彩超示左下肢静脉瓣功能异常,未见血栓。
【评按】: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脉痹”范畴。
其病因主要为久卧伤气,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液外益,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
临床以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当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补气行血,当归尾、鸡血藤养血活血,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牛膝、地龙、水蛭活血通络,姜黄活血散寒通络,元胡活血通经止痛,甘草调和药性。
在治疗过程中,当防止发生血栓脱落而产生肺栓塞,故而在治疗时不可急于求成,宜图缓效,方中黄芪剂量不宜过大,同时也要严格控制活血药物的剂量,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漫漫消融。
防己黄芪汤、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味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举隅

2 治疗 方 法 中医治 以清热 解毒 , 活 血通络 , 补 气利 水为 法 , 方 以 防 己黄 芪
汤、 四妙 勇安 汤合 四妙丸 加味 , 具体 药物 如下 : 黄芪 4 0 g 、 防己 2 0 g 、 泽兰 3 0 g 、 槟榔 2 0 g 、 木瓜 3 0 g 、 茯苓 皮 3 0 g 、 苍术 1 0 g 、 紫苏 叶 2 0 g 、 紫苏 梗3 0 g 、 薏苡仁 4 5 g 、 黄柏 1 2 g 、 吴茱 萸 3 g 、 牛膝2 0 g 、 玉 米须 4 0 g 、 冬瓜 皮4 5 g 、 益 母草 3 0 g 、 丝瓜 络 3 o g 、 红花5 三棱 1 0 g 、 地龙 1 0 g 、 鬼 箭羽 2 0 g 、 车前子 1 0 g ( 包煎) 、 金银 花 2 0 g 、 玄参 1 0 g 、 当归 1 5 g 、 甘草6 g 。水 煎服 , 日1 剂, 分 早晚温 服 , 忌食 生冷辛辣 刺激之 品 。
内蒙古 赤 峰市松 山 中蒙 医院 ( 0 2 4 0 0 5 )
2 0 1 5年 6月 2 7日
股 静 脉管 径增 宽 , 内壁 增厚 2 . 0 c m, 欠光 滑 , 股静 脉 内 见 1 . 8 " 0 . 9 c - m 的不 规则强 回声 团 , 探头 加压 后见管 径不 消失 , C D F I : 未 见血流 信 号, 左 下肢 深静 脉血 栓形 成 。 中医诊 断 : 股 肿一毒 热 壅盛 , 气虚 血 瘀 。西 医诊 断 : 左 下肢 深静 脉 血栓 形 成 。入 院后 完 善相 关 检查 , 予 中药治疗 , 治法 : 清热解 毒 , 活血 通络 , 补气 利水 , 方 以防 己黄 芪 汤、 四妙 勇 安汤 合 四妙 丸加 味 , 同时灵 活 给 予静 点丹 红 、 疏血通, 口服 黄芪精 颗粒 、 血 塞通 片 。 患者 于 5 月2 0目能跛行 走路 , 6 月 7日水 肿消 失 , 酸 困感 明显 减轻 , 能 正 常行 走 , 6 月1 0日去 本市 中心 医 院 , 查 彩 超示 : 左 下 肢 深静 脉血 栓 , 部 分再 通 。为进 一步 彻底 消 除血栓 , 上 药继 续服 用 。 6 月1 6日我 院彩 超示 : 左 侧 大 隐静 脉 扩张 , 未见 左下 肢 深 静脉 血 栓 。再次 去本 市 中心 医院彩 超示 : 左 下肢 深静 脉未见 异 常 。继 续 巩 固治疗 4 天, 于2 0 1 4 年6 月2 0日出院 , 出 院后 1 个月 复查 , 患 者 情况 正 常 , 双 下 肢深 静 脉未 见异 常 , 2 0 1 4 年7 月2 0日本市 中心 医 院彩 超示 : 右 下肢静 脉 正常 , 左下 肢股 总 、 股浅 、 股深 、 胭静 脉显 示 清晰, 管 径对称 , 内为无 回声 , 探头 加压 后管 腔消 失 , C D F I : 血 流通 畅, 充盈 良好 , 呈 自发性 血流 , 挤 压小 腿及 V a l s a l v a 试验 , 上述静 脉 未见 反流 , 左下 肢深 静脉 血栓 消失 , 病获 痊愈 。 4 讨 论 《 内经》 云: ‘ 气 为 血之 帅 , 气行 则血 行 ’ 。患 者年 老体 弱 , 活动 极少, 久坐 不 动则 伤气 , 导致 气 血亏 虚 , 气 虚则 鼓 动无 力 , 无 以推 动血 液 运行 , 终致 气滞 血瘀 , 阻 塞脉 络 , 加之 自用偏 方 长期 熏 洗 , 使毒 邪 内侵 , 壅滞 脉络 , 出现 以上 ‘ 骰 肿” 诸 症 。故 本 症之 主要 病 机则 是 由气 虚血瘀 , 毒热壅 盛所致 。 防己 黄芪 汤 出 自《 金 匮要 略 》 , 功能 益气 祛 风 , 健 脾利 水 。股 肿病 在下 肢 , 归脾 所主 , 健脾 而 实 四肢 使气 血 疏畅 , 脾气 健运 则气 血畅行 。 四妙勇安 汤 出 自《 验方 新编》 , 具 有清热 解毒 , 活血散瘀 并 用之 功 , 使毒 解血 行 , 肿 消痒 止 , 同时 又配 以 四妙丸 , 出 自《 成 方便 读》 , 清 热利湿 , 更有 利于血 脉的通 畅 。 《 丹溪 心法》 四妙丸 主治湿热 下注 , 两足麻 痿肿痛 。方 中加用 牛膝引 药下行 , 直达病 所 。 《 本草 纲 目》 言: ‘ 牛 膝所 主之病 , 大抵得酒 能 补肝 肾 , 生用则 能去 恶 ’ 。此 方牛 膝使用 为生者 , 取其 去恶血 之功 。深静脉 血栓形 成 , 乃 恶血之 形成 。 同时 , 现代 医学研究 表 明 , 四妙勇 安汤 常用于 治疗热 毒型血 栓 闭塞 性 脉管 炎 , 或其 他 原 因引 起 的血 栓 栓塞 病 变 , 有一 定 的疗 效 。临床 观察表 明 , 3 方合用 有 明显的溶 栓作 用 , 气水 血 3 者 皆行 , 则通 利无 闭 , 且高效 而无 出 血之风 险 , 可 快速 的缓解患 者的 临床症 状, 缩 短 治疗 时间 , 改善 患者 生活 质量 , 预后 良好 。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孙会斌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今天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疼痛肿胀,有挤压痛,足背屈时疼痛加重,胫足踝水肿。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发热,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白,重侧紫绀,皮温增高。
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张充盈,皮肤增厚,小腿可出现色素沉着。
(3)个别病例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时,则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面色紫绀,血压下降,甚至厥脱。
(4)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外伤,产褥,盆腹腔手术,肿瘤或其他血管病史。
(5)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有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发布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证候诊断:1.急性期(1)湿热下注证: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肤色黯红而热,青筋怒张,按之凹陷。
伴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血瘀湿重证:患肢肿胀,活动后加重,痛有定处,皮色黯红,青筋怒张。
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2.慢性期(1)血瘀湿阻证:患肢肿胀,活动后加重,痛有定处,皮色黯红,青筋怒张。
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2)气虚湿阻证:下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减轻,皮色略暗,青筋迂曲;倦怠乏力。
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
中医中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中医中药治疗下肢静脉⾎栓有很多奇难的病症,我们时常⽌于书本的认识或见于别家的医案,若有幸能遇到并能治⽽有验,对于⾃⼰⽆疑是个提⾼,常常能举⼀反三。
翻阅2014年⾄2016年的病案记录,⼀个下肢深静脉⾎栓的病案跃然⽬前。
此案引起我的注意,原因只此⼀例,再⽆机会遇到第⼆个了。
今天写出以备忘。
久卧病榻致静脉⾎栓塞2014年⼊秋的⼀天下午4点多钟,进来⼀⼥⼆男三⼈,年长的男⼦40多岁,胳肢窝夹了两⽀拐杖。
男⼦坐下,费⼒地脱下宽⼤的军⽤裤⼦给我看他的病,待两条腿都露出来了,惊得我⽬瞪⼝呆。
他的左腿肿得快有右腿两个粗了。
他是车辆段的职⼯,⼀⽇下班骑车回家,被电动车撞了,当时不省⼈事,被送到铁路医院,⼏个⼩时后才完全清醒过来。
除了头破⾎流,脸上的擦伤外,断了三根肋⾻,腰椎压缩性⾻折,在铁路医院躺了将近3个⽉,外伤⾻折算是好了,但⼀站起来左腿就沉重胀痛,慢慢地还肿起来了。
经医⽣检查确定是卧床久了,缺乏运动,⾎液运⾏不通畅,静脉⾎栓塞。
继续住院,链激酶之类的溶栓药⽤了不少,⼜快2个⽉了,就是不见啥效。
引⼊《实⽤中医外科学》⽓虚、⾎瘀、⽔湿的概念临阵磨枪,看顾伯华《实⽤中医外科学》的有关论述,⽓虚、⾎瘀、⽔湿的概念跃然⼼中。
脉濡细为⽓虚、为湿,⾆黯为瘀,苔灰腻、腿⼀按⼀个窝是为⽔湿。
⾎栓要化,需以黄芪周流⼤⽓;病在下,需以川⽜膝引经,选薏苡仁、防⼰善⾛经脉者祛⽔,苍术燥湿,泽兰叶⽔⾎并治;因伤⽽起,桃仁、苏⽊、⼟鳖⾍是为要药,再加穿⼭甲善通经络者为使。
开处⽅:黄芪30克,川⽜膝15克,薏苡仁30克,防⼰12克,苍术10克,泽兰叶20克,桃仁10克,苏⽊10克,⼟鳖⾍10克,穿⼭甲6克。
试加⽔蛭10克以观效⼀周后,再看⾆之腻苔退去不少,腿虽然看不出啥变化,但病⼈肿胀的感觉已经轻松不少,药虽⼊扣,但⼒道还⼩。
思此病的症结是⾎栓,如何化掉是治愈的关键,可不可以再⽤更厉害的化瘀药呢?试加⽔蛭10克以观效,嘱⽤快⼑切细⼊煎。
医案分享:血栓性静脉炎

医案分享:血栓性静脉炎
医案分享:血栓性静脉炎--茵陈赤小豆汤
处方:茵陈、赤小豆、炒薏仁、泽泻、炒苍术、炒黄柏、苦参、防己、佩兰、木通、白蔻、生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临床效果:王某某,女,42岁,工人。
患者左腿肿胀,疼痛,发热,卧床不起已半月之久,经过治疗而未效。
左下肢自膝关节至足背,较健肢粗5.5cm,小腿肚紧韧,压痛明显,皮肤灼热,其色深红,沉重,纳呆食少,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脉象滑数,小便短赤。
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
治宜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佐以活血通络。
拟用“茵陈赤小豆汤”。
服药6剂发热顿减,小便增多,腿肿略减。
后又连进12剂,肿胀疼痛大减,饮食增进,舌苔悉退,但小腿肚仍紧韧发硬,压痛明显。
再以原方加牛膝,炒地龙,赤芍,忍冬藤,继服。
共治疗两个月余,症状消失,行动自如而痊愈。
按:“茵陈赤小豆汤”乃本人临床应用已30余年,经观察治疗血栓性经脉炎疗效颇著。
而对于凡是因湿邪(热)而形成的一切下肢疾患,均有较好效果,诸如深、浅静脉炎,淋巴管炎,小腿丹毒,下肢溃疡,湿疹,脚气等。
药方因人而异,用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莫中林
浙江嘉兴市海盐县横港卫生院浙江嘉兴 314000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中医辨证论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原因所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通过血液循环流回心脏的血量减少,血液呈高凝状态,淤积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
属于中医“股肿”范畴,笔者从医多年,参以古大家之论,举医案二则,与同道共享。
1 张某案
张某,男,24岁,2012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2周前因右下肢腘窝处疼痛,行走困难,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示:右下肢腘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予以抗凝溶栓治疗两周后,B超示同前,症状稍减轻,要求出院治疗,寻中医治疗。
刻证:下肢胀痛明显,难以行走,站立时胀痛明显,腘窝处稍肿,按压痛,下肢未见明显肿大,伴夜间口干,汗出,二便可,夜眠可,舌质暗苔薄而干,左右关脉弦数,证属气滞瘀阻,阴液耗伤。
治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佐以养阴。
处方:川楝子、生地各12g,地龙、水蛭各15g,柴胡、川芎、当归、枳壳、三棱、莪术、麦冬各9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后,二诊:自诉下肢已未胀痛,能行走,腘窝处已不肿大,口干稍好转,盗汗好转,但下腹有隐痛,大便稀,再以原方调治,以养阴为主,佐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处方:生地、麦冬各15g,地龙、水蛭各12g,川楝子、柴胡、川芎、当归、枳壳、三棱、莪术各9g,炙甘草6g。
5剂好,症状全消,下腹已无隐痛,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滑,右关脉缓,左关微弦。
继服5剂二诊处方,后复查B超示:右侧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形成。
按:《诸病源候论》曰:“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
”血之运行,听命于气,故曰:“气为血之帅”,因此,气分受伤,或气虚不畅,则血瘀形成。
又《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故而,股肿之病位在筋,其脏在肝,气滞则血瘀,血瘀于下肢之脉则股肿形成。
治疗以川楝子、地龙为君,走肝经而行气血,水蛭破血不伤气为臣,故而张锡纯赞此药:“存瘀血而不伤新血,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
柴胡升举阳气,助君药以行气血,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化痰軟坚,三棱破血,莪术破气,共助血瘀之散,生地清热凉血,麦冬养阴使行气活血而不伤阴,当归补血活血使瘀去而不伤血,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故而其效甚佳,然川楝子苦寒,有小毒,量大则伤脾,故而5剂后气行而血瘀化,略微伤脾伤阴,故下腹隐痛,而大便稀,2诊时减其量、减其毒,以上方剂药性较猛,故而不易久服。
2 许某案
许某,男,64岁,2013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下肢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抗凝溶栓治疗,后久服华法林抗凝,未见好转,遂寻中医治疗。
刻证:左下肢肿大明显,按之光亮,小腿内侧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皮色偏紫光亮,行走后略缓,但长时间有牵拉感,大便干结,常数日1次,舌紫暗苔黄黑,脉疾,证属邪热之毒瘀结,治拟清热解毒,泻下攻积,逐瘀通经。
处方:金银花、玄参、鸡血藤各30g,木瓜、当归、泽泻各20g,地龙、水蛭、生大黄各12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后,二诊:自诉肿大明显消退,行走无牵拉感,大便日1次,皮肤色素沉着稍淡,未明显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而干,脉数。
按原方7剂后,三诊:自诉明显好转,下肢未再有肿大及牵拉感,舌质暗红,苔白,脉数。
继服5剂后,复查B超未见血栓形成,遂停药。
按:唐容川《血证论》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邪热之毒日久,则血溢脉道,成离经之血,故而化瘀,故患者下肢皮肤色数沉着,此为脉道损伤离经止血也。
因而处方乃四妙勇安汤加减,用大量金银花泻火解毒,生大黄即能泻火解毒,又能泻下攻积,逐瘀通经,乃治病之魁宝之药,以釜底抽薪之法去其热毒,地龙、水蛭、鸡血藤、当归以活血化瘀,化瘀血而生新血,玄参、木瓜、泽泻清热利湿,并引离经之血回归脉道,使肿消血宁,甘草调和诸药,为釜底抽薪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