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犹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研究性学习——纳粹排犹及奥斯维辛集中营_结题报告(结题论文)[1]

研究性学习——纳粹排犹及奥斯维辛集中营_结题报告(结题论文)[1]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纳粹排犹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一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及发展过程1939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后,奥斯维辛便属于纳粹德国的势力范围,从此"Oswiecim”一词被纳粹改成了"Auschwitz"。

在1939年底,当地的纳粹头目和警察头目便打算在这里修建一座集中营。

很快,一些训练有素的德国纳粹开始着手选址修建集中营,终于在奥斯维辛找到了一块他们认为十分理想的地方。

集中营选择在奥斯维辛城边的开阔地带,选择在此建营的主要原因::这里是一个很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便于运输“犯人”。

主营是整个奥斯维辛地区集中营的管理部门所在地。

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党卫军首领希姆莱正式批准修建奥斯维辛集中营,集中营的长官为臭名昭著的鲁道夫·胡斯。

最初的奥斯维辛一号占地不足6公顷。

1940年6月14日,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和德国政治犯。

奥斯维辛一号通常关押着1.3万至1.6万人,1942年最多时达2万人。

1941年3月1日,希姆莱视察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命令鲁道夫·胡斯将其扩建为一个同时具有关押、劳役和灭绝三种功能的超级集中营。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大批苏联战俘被陆续收入集中营。

1941年9月3日,奥斯维辛集中营第一次使用毒气“齐克隆B”试验杀人,试验地点是青壮年营二号房舍的地下室,试验对象为600名男性苏联战俘和250名从集中营医院筛选出来的男性犯人。

1941年10月,纳粹驱使奥斯维辛一号的囚徒建造了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

扩建后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总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一条专用铁路从南边大门一直通到集中营的北端。

营内设有大规模杀人的四个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同时操作一次可屠杀12,000人,配备的焚尸炉每天可焚烧8,000具尸体。

到1942年时,纳粹又在奥斯维辛边的莫诺维茨修建了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在此后的1942—1944年间先后又在当地的冶炼厂,矿山和工厂区修建了39所集中营,以便使纳粹德国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免费的劳动力。

马克思主义者的犹太观-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者的犹太观-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者的犹太观犹太民族是世界上现存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耶稣诞生前的公元前13世纪。

这个曾经的游牧民族在历经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强大帝国的数次入侵、征服与奴役后,离散于欧亚大陆各方。

在囊括整个中世纪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犹太民族并非以国家形态而存在,而是通过固守民族传统与保持犹太人身份认同的方式顽强地寄居在各国当中。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犹太人问题一直是西方世界的焦点问题之一,二战中的惨痛经历更是将犹太民族推向了世界的中心。

当今的西方世界对于犹太人问题依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因这一问题引发的冲突仍时有暴发。

诞生于西方、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没有回避犹太人问题,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学派的理论家在各个时期对这一问题的观点进行简要梳理与评述。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犹太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就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但他却于1843年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对犹太人展开了批判。

在文中他批判了犹太民族“唯利是图”的本性。

马克思指出,犹太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

犹太的世俗偶像是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金钱……在他们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而且他们确认,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邻居富有而外,没有别的使命[1]。

也正因此,《论犹太人问题》一文长久以来被西方社会中的部分人群看作是反犹主义的檄文,马克思本人也因此被自己族群当中的部分人所诟病。

然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仅仅在于批判犹太民族性中的贪婪因素,写作本文的前提是因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早先发表了两部作品《犹太人问题》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在这两本书中鲍威尔一如青年黑格尔派的一贯主张,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纯粹的精神领域问题,认为一切人,包括犹太人只需通过放弃宗教信仰的方式即可获得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全面批判,在文中他首先区分了犹太问题在欧美各国的不同发展状况,他指出,在德国,犹太问题是神学问题;在立宪的法国,犹太问题是个宪政问题,是个政治解放不彻底的问题;只有在北美合众国,犹太问题才失去了神学的意义,成了真正的世俗问题。

犹太人

犹太人

杨俊峰114040035 11历史A班二战中犹太人的“诺亚方舟”——上海。

但凡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这样一个情况:二战中,纳粹分子疯狂地屠杀犹太人,使得他们逃亡世界各地,但当时全世界只有上海对犹太难民敞开大门,这是何故?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上海为什么对犹太人伸出橄榄枝?一、宽松的入境环境从1937年8月日寇侵入上海到1939年8月限制犹太人进入上海,这段时间里来上海的犹太难民最为集中,大约为2.1万到2.2万人。

特别是在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后,纳粹掀起反犹狂潮,犹太人被迫大批外逃。

此时世界各国纷纷限制犹太难民入境,而当时的上海却显得很特殊,原因是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法、美等国在上海相继设立了租借。

尽管在名义上中国对上海拥有主权,实际上租界当局并不受上海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管辖,仿佛一个“国中之国”,这给犹太难民进入上海提供了一个栖居的环境。

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自1937年“8-13”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及其周围地带,使得中国政府无法行使职权,因此上海才在1937年秋到1939年秋的近两年时间里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工作证明等即可进入的大城市。

二、中国反犹主义没能盛行反犹主义源于基督教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宗教偏见,这点在欧洲基督教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

而中国就整体而言基本上是属于受儒家文化和佛教、道教文化影响的地区,因而在中国没有反犹主义的宗教根源,不存在欧洲那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反犹偏见。

①中国历代王朝都在异族人不干预中国内部政治的前提下倡导“中外一体”,实行“取异教异族之长”,即对异教异族之长处采取兼融并蓄的政策。

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乏民族纷争和冲突,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一直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犹太人自进入中国后一直表现出杰出的经商本领和文化才能,且善于与各级官员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成为历代统治者眼中的“模范臣民”。

因而在中国从没出现欧洲那种由统治者发动的自上而下的反犹主义运动。

犹太主义是什么意思

犹太主义是什么意思

犹太主义是什么意思
没有犹太主义。

有锡安主义,就是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希伯来语ת:ו/Tsiyonut,阿拉伯语:/al-Sahy ūnī,英语:Zionism),也称锡安主义、犹太圣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是中国大陆官方习惯(择其用意)的译法,是一种犹太民族主义思潮,号召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复兴犹太民族。

还有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

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族,但通常反闪族主义指的是反犹太主义。

剥削阶级仇视排斥和迫害犹太人的种族主义思想和政策。

表现为反动统治阶级对犹太人的歧视、限制和隔离,乃至排斥、驱逐和灭绝。

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

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

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作者:黄艳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摘要: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雾独孤儿》一书中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时并未完全客观的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受欧洲基督教民族对犹太民族的传统歧视影响,从种族歧视出发,对犹太人进行不公正的描绘。

关键词:《雾都孤儿》狄更斯反犹主义作者简介:黄艳丽,女,1981—,贵州省毕节,工作单位:贵州省毕节学院外语系,职称:助教,现就读于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27-02“反犹主义”(anti-Semitism)一词是由一位名叫威廉·马尔的德国学者于1879年率先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它的基本定义为:一切厌恶、憎恨、仇视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

就时间而言,“反犹主义”约起始于公元前6世纪,即从犹太人开始散居以来就有了“反犹主义”的存在。

它的起因主要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犹太人,团结紧密、笃信自己的宗教,固守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在《圣经·旧约》里以选民自居而在《圣经·新约》里则被描绘为基督的背叛者的犹太人,随着外界对其仇视程度的加强而更加笃信、固守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因而招致更大的怀疑和妒恨。

如公元前4世纪以降的“希腊化”时期,犹太人采取一系列措施,拒绝接受希腊文化。

当时的统治者异常恼怒并下决心采取措施-同化“犹太人”。

公元前168年,安条克四世下令,宣布犹太教为非法宗教,并以死刑相威胁等就是其中一例。

[1]无论是在基督教国家,还是在穆斯林社会,那些固守自己宗教和文化的犹太人都被视为“另类”,即便是那些已皈依了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犹太人也同样得不到信任,甚至也遭到如同其他犹太人所遭受到的同样迫害。

犹太人的国家被消灭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剥夺了,其他“体面的”行业也被禁止参与,犹太人只好从事一些禁止基督教徒被禁止参加的“低下的”行业,例如“放贷”等。

德国人为什么恨犹太人

德国人为什么恨犹太人

德国人为什么恨犹太人说起伦敦犹太人博物馆,能够感受到伦敦犹太人和美国犹太人的不同,第一批犹太人移民伦敦最早的一年是在1608年,跟莎士比亚一个时期,因为每个国家纪念犹太人大屠杀日期不一样,有的是二战时期希特勒消灭犹太人的日期有的是早期犹太人打仗而消灭他们自己的日子。

按理说犹太人应该恨德国人,可是为什么犹太人不恨德国人?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为什么犹太人不恨德国人,一起来看看吧!德国人为什么恨犹太人1、历史的惯性作用。

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抵制和反抗。

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

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

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

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来就成为一些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

由于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和异教徒,所以他们的就业和经营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

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敛起大量财富,但这又会成为当地人妒嫉和仇视的对象。

基督教禁止__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实际上“这是一个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后则是基督教欧洲对犹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种族歧视。

”1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为什么犹太人不恨德国人犹太博物馆还保存了犹太大屠杀留下的物品(1933-1945),保存了犯人穿的囚服和鞋子和那时候犹太人的生活用品。

犹太大屠杀在欧洲杀了接近600万名犹太人,希特勒在德国建了一个犹太大屠杀的监狱,让所有的犹太人都要拿出自己的重要物品包括首饰、手表、腰带、鞋子和身上的衣服全部脱下来并且没收。

加拿大法裔现代民族主义话语与反犹主义

加拿大法裔现代民族主义话语与反犹主义

自从 1 8 世纪 6 0年代 法 国在七 年 战争 中败于 英 国并 被迫 割让 北美 殖 民地 以来 , 加拿 大法 裔 民族 主 义意 识形 态一 直 主宰 着 加 拿 大 的法 裔 社 会 , 直 到 今 天 的魁北 克省 。但 是 加 拿 大 特 别 是 魁 北 克 的 犹 太 人, 却 因此 遭 受颇 为 严 重 的 反犹 主义 之 苦 。 国 内学
为 法裔 民族 主义者 开始 将下 加拿 大视 为他们 这个 独 特 共 同体 的“ 祖 国” ( h o me l a n d ) 和 他 们 民族 权 利 的 庇 护地 。1 8 4 1年英 国政府 将 上 、 下加 拿 大并 为 加 拿 大省 , 1 8 6 7年加 拿 大省与 另两 个 英属 殖 民地 新 不 伦 瑞克、 新 斯科 舍合 并建 成加 拿大联 邦 , 但 加拿 大省 本 身 又分 成今 天 的安 大 略 和魁 北 克 两 个 省 。到 2 O世 纪 6 O年代 , 伴 随着 魁北 克 现 代 化 改革 浪 潮 , 法裔 民 族 主义 者摒 弃 了法 语 加 拿 大人 ( F r e n c h C a n a d i a n s ) 这 个 身份 , 将 外 省被 英 语 文化 同化 的 法裔 加 拿 大 人 排 除在 外 , 宣称 自己是 “ 魁北克人” ( t h e Qu e b e o i s ) , 即居住 在魁 北 克 、 仍讲 法 语 的法 国 移 民 的后 裔 。魁 北 克人 身份 被魁 北 克分 离 主义 政 治 运动 领 袖 、 魁 北 克人 党 的创 始 人 瑞 内 ・莱 维 斯 克 ( Re n e L e v e s q u e ) 从 历 史记忆 、 文 化特性 、 族裔 特 征和地 域范 围等方 面
第 2 9卷 第 1 期

纳粹党

纳粹党

盖世太保

盖世太保即德国党卫军秘密警察,它原是戈 林1933 年4 月26 日为普鲁士邦设立的,以代 替普鲁士邦原来的政治警察。他起初打算只把 它称为秘密警察处,后来一个不出名的邮局职 员奉命为这个新机构设计一种免费递送的邮票 图样,他提议把它叫做“秘密国家警察。1934 年4月,希姆莱任普鲁士警察总监和盖世太保首 脑。1936年6月,希姆莱任德国警察总监、盖世 太保首脑和党卫队帝国长官,具体组织实施法 西斯恐怖统治 1939年,秘密警察局转隶德国中 央保安局。秘密警察共有3万余名成员,渗透并 控制着德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德占区,拥有大 量监狱和集中营,利用发布监护拘留令和押送 集中营的特权,大肆迫害和残杀犹太人、共产 党人、民主人士和无辜居民。参与制造1938年 的“布洛姆贝格事件”和“弗里奇事件”,导 致德国国防部长布洛姆贝格和陆军总司令弗里 奇的去职;参与吞并奥地利和侵占捷克斯洛伐 克;参与制造所谓波军士兵袭击德国格莱维茨 广播电台、造成波兰进攻德国的假象的事件; 组织实施对犹太人的所谓“最后解决”,在欧 洲范围内制造全面恐怖。纳粹德国战败后被取 缔。1946年,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

纳粹党
德国法西斯政党。前身为1919年 1月 5日由A.德莱克斯勒和C.哈勒 建立的德国工人党。1920年9月30 日,该党用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 工人联盟的名义在慕尼黑登记。 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 希特勒任 党的元首。1946年9月30日被纽伦 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犯罪组织。 • 希特勒当权后,宣扬泛日耳曼主 义,打击和取缔其他政党,确立 法西斯一党专政。 在国内取消民 主自由,煽起排犹运动,实行法 西斯恐怖统治。对外撕毁《凡尔 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组织 轴心国集团,实行侵略扩张政策, 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和 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 第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总第11期

42 论反犹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

唐立新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深圳 518060)

摘 要:反犹主义是西方历史上一种特殊现象,它肇端于宗教信仰的差异,后来掺入了经济,文化等因素,经千年传承,演化成为一种野蛮宰制。近现代以来,反犹主义跟种族主义嫁接,最终酿下大屠杀的悲剧。 关键词:反犹主义 神学冲突 种族主义 大屠杀

犹太人似乎从民族生成的初期起就注定遭受迫害和苦难。根据《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埃及的法老曾计划一举消灭犹太人,但未得逞;又据《圣经》中的《以斯帖书》,波斯的哈曼也曾有类似的阴谋。虽然这些记载缺乏历史的佐证,但仍可以作为反犹主义最早的记录。此后,众所周知,犹太人遭受了数千年的反犹主义的迫害,那么反犹主义是怎样形成的呢?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 一、文化定势与反犹主义 古代犹太人生活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被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失去自己的祖国,便向世界各地流散。在流散的过程当中,犹太人深受客地民族的歧视,诽谤,排挤,驱逐,迫害和杀戮;或在整体上作为一个族群备受文化,宗教和种族意义上的仇恨和攻击。反犹主义是犹太人历史上一种恒定的生存压力,也是西方历史上一种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犹太人由于自身独特的区别性特征,其民族性在非犹太民族心目中很大程度上已经固化。犹太人在巨大的历史惯性的冲击下,陷入到一个观念性的悲剧之中:犹太人被认为从本质上,历史上,种族上,自然属性上就是一个能力低下,邪恶,不应与之交往,理应受到谴责或一系列迫害的劣等民族。①“对于活着的人,犹太人是死去的人;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异己和流浪者;对于有资产者,他们是乞丐;对于穷人,他们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于爱国者,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对于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他们是令人憎恶的竞争对手。”②犹太人遭受的这种观念性的悲剧并没有因为西方历史上曾经出现开明时代而减弱或消歇。事实上,反犹主义最初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犹主义逐渐积淀为一种普遍性的定势的文化思维,仿佛是反犹分子身上与生俱来就有的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即犹太人就是坏的,邪恶的,理应铲除的。甚至,在没有犹太人的地方,或是在犹太人比例极小的地方,反犹主义也同样存在。正如萨特认为,反犹主义的核心并非产生于与犹太人有关的历史,而是来源于那种认为历史的力量为了自身而创造犹太人的观念。他强调,导致一个人憎恨犹太人的原因并不在于哪个反犹人士与犹太人之间的个人接触,而是在于他用自己头脑中那种抽象的犹太人的观念来分析自身失败原因的倾向。 事实上,历史上的反犹主义一开始就是一种因信仰差异而形成的单向的敌视和仇恨,本来可以通过谅解和宽容来消除的。但是,由于历史上初民时代的蒙昧和偏执,反犹主义在狭隘的教义冲突中逐步演化成为一种千年传承的野蛮宰制。从一开始,犹太人便作为一个族群遭受野蛮的驱逐。一方面,在十字军的屠刀下,犹太人遭到“异教徒”的无情杀戮;另一方面,由于教义上的歧异,犹太人被基督教徒妖魔化。从宿主亵渎罪到血祭诽谤,犹太人成了迫害基督徒,谋害耶酥的罪魁祸首。又从黑死病的引起者到敲骨吸髓的高利贷放债者,犹太人被无情地扭曲为反社会,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 第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总第11期

43 人类且惟利是图的另类。从生存空间上封堵犹太人,各种歧视性的标志使犹太人陷落为 “隔都”中的“困兽”。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主义的阳光并没有洒落在犹太人身上,相反却强化了新教和犹太教的对立,而启蒙理性却催生了新的反犹主义的上升。虽然,在此期间,也不乏有人呼吁解放犹太人,但这种声音在如磐的黑夜中是如此孱弱,反犹主义还是大行其道,直至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的发生。③19世纪以来反犹主义发生了现代转型。最终,反犹主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恶性膨胀,造成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血淋淋的“最终解决方案”的历史性悲剧。 反犹主义,一言以蔽之,是一种肇端于宗教观念差异,随后被一系列经济,文化,社会因素触发的“原型”的偏见性仇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非正常的集体“潜意识”,其持续长度和发生烈度是一般的历史理论无法说明的,因此极具神秘和诡异,甚至不可理喻。 二、反犹主义的历史根源 在很大程度上,犹太人信仰的犹太教本身就是构成反犹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历史上,犹太教和基督教发生了必然的难以调和的神学冲突。犹太教在解构了多神崇拜和自然神崇拜之后,与基督教的敌对性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众所周知,犹太教孕育了基督教,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基督教从在宗教典籍及一神教学说等方面继承了犹太教。但是,基督教扬弃了犹太教的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逐步演化成为一种普世的宗教。基督教认为上帝与犹太教徒所定之约已经失效,上帝另立“新约”以及基督耶酥作为救世主的学说,完全是一种对犹太教教义的颠覆和背叛。况且,基督耶稣作为上帝之子为基督徒受难的故事,直接导致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埋下了基督徒仇视犹太人的祸根。从此,犹太人在基督教世界中被定格为迫害和谋杀基督耶稣的凶手形象。这在《马太复音》中有生动的描述:犹太人力图怂恿罗马巡抚杀害基督耶稣,而残暴的罗马巡抚则被弱化为一个优柔寡断,受犹太人所左右的形象。 在基督教的文化世界中,犹太人和犹太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们的所指是“邪恶的异教徒”。这种文化所指在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基督教越是变得流行,作为敌对的“犹太人”和“犹太教”便越是被视为“恶”的化身和“恶”的代名词。两种宗教原本相生相形,却无从相互宽容。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轼母情结”是一个注定要发生的悲剧性情结。 悠悠千年的流散,其实就是犹太人客居他乡的时代。犹太人的“客民”身份,是造成反犹主义愈演愈烈的另一个因素。客民地位的无根性,决定了犹太人在政治权利上的真空状态。犹太人在理财方面的天才的彰显,既是环境所迫,也是其民族性优点的集中体现。这其实已经隐藏了莫大的祸害。“剥削和压迫都不是他们引起怨恨的主要原因; 而没有可见的政治作用却拥有财富才是最不可容忍的,因为谁也不理解无功为何受禄。当犹太人同样丧失了他们在公共事物中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财富之外一无所有时,反犹主义就达到了顶峰。”④正是由于政治权力的缺失,反犹主义似乎更加顺理成章。“迫害无权的或失权的群体也许是一幅令人不快的景象,但是这不仅仅产生于人类的卑劣行为。认识到权力应有的作用和广泛用途的理性本能,一方面使人服从和容忍真正的权力,另一方面使人仇视那些无权却有钱的人。即使剥削和压迫都仍能使社会运转,并能建立某种秩序,惟有那种无权但是有钱,和高高在上而提不出政策的人,才使人感到是寄生的,无用的,反叛的,因为上述情形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联系。”⑤ 反犹主义的内在发生机制并非一成不变。必然性之中蕴涵着偶然性,偶然性往往充当了历史的助推器。 “现代心理学家则把反犹主义解释为一种由于紧张或心理不健全而产生的厌恶感,是一种现代民众不安感的投射现象,是那种把自身的不安归结到自身之外某一物体上心理上的必然结果。犹太人作为随时随地都可以归罪的替罪羊能够满足这一偏执狂的基本需要。”⑥更为可悲的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犹太人对于指控和迫害只是忍让和默认,很少做出剧烈的反应或者反抗;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迫害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 三、反犹主义与种族主义 20世纪早期,犹太人度过了一个“安全黄金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 第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 总第11期

44 期”。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的德国纳粹势力的成长,反犹主义又一次掀起了高潮。这时,古老的“种族主义”的论调又沉滓泛起,并且具备了新的形式。“所谓种族主义,是一种认为人们在遗传上的体质特征同个性,智力,文化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从而认为一些种族天生就比其它种族优越的理论,这种理论在社会上的表现形式有种族偏见,种族隔离和种族灭绝等。”⑦德国是一个种族主义渊源久远的民族,“日耳曼”民族的“高贵血统”—“蓝血”贵族血统在德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一些种族主义论者认为“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而德国人又是世界上所有雅利安人中最优秀的人种。这些论调在亲德的政治学家张伯伦的著作《19世纪的基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张伯伦)大肆宣扬,正是由于西方的雅利安民族,才有欧洲的伟大,犹太人的原罪在于古代开始犹太民族就是一个企图污染雅利安人纯洁血液的混合人种的反动观点,从而把矛头集中,直接指向犹太人。”⑧在纳粹头子希特勒的深层意识中,犹太人不具备任何建设性的文化力量,纵然犹太人在经商和理财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犹太人的智力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犹太人的最终目的是与其它民族通婚,降低其它民族的人种水平,而本身实现非民族化。通过消灭其它民族的知识分子并代之以犹太知识分子,从而达到统治这种人种混杂体。⑨所以,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种族迫害就是要从整个社会和国家中剔除犹太人的有害毒素,维护德国人种的纯洁,弘扬日耳曼民族的世界影响。对犹太人进行种族迫害远甚于宗教迫害,种族迫害对犹太人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因为人种无法更改,人种迫害不象宗教迫害,宗教迫害可以通过改宗来获得赦免。种族主义可以说把反犹主义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难发现,希特勒的反犹的种族主义是和泛日耳曼主义纠结在一起的。泛日耳曼主义主张日耳曼民族的统一,即把讲德语的中欧,东欧和低地国家的德语民族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泛日耳曼的大德意志民族。泛日耳曼的大德意志民族纯正而团结,是典型的雅利安人的民族。希特勒有着十分强烈的泛德意志的理想,他本人对德国十分的忠诚和崇拜,虽然他出生在奥地利。建立纯正的泛德意志民族,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上来讲,都必须铲除犹太人的影响。犹太人被认为是污染和毒害了德意志民族,所以,在希特勒和其它纳粹分子的眼里,犹太人是必须铲除的异类。在这一点上,种族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不谋而合,增强了反犹主义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希特勒的政治实践之中,他带着极强的理想色彩和疯狂的个人意志。他试图改造德国,改造欧洲,改造整个世界。他将自己的个人野心临驾于整个民族之上。他要求按照自然人种秩序和领袖原则来构建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现代极权体制。这种体制灌注了极端的现代性野蛮因子。“极权主义竭力排除异质性因素,因此也需要一批贱民阶层来负载极权社会中异质性,供极权主义者打击,以保持主流社会的同一性。”⑩希特勒看中了犹太人作为贱民阶层是顺理成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