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

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本文来自: 师范生() 详细出处参考:/lunwen/xzglbylw/xzgl/2010/1027/61336.html摘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体制外的因素介入行政运作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讨,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权利互相制约是保证国家政治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加强监察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防止私权公权化的重要手段;机构设置应适应于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参谋职权的界定应明确规范。
关键词:中央权力机构;辅政制;皇权;相权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着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 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1 ] (P16) “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2 ] (P16) ,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皇帝处于这一系统的顶端,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3 ] (P16) 且这些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高考历史秦汉至唐宋政 治制度演变分析

高考历史秦汉至唐宋政治制度演变分析在高考历史中,秦汉至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的确立,使得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九卿则负责具体的政务。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发展。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诸侯势力的膨胀,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设立中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呈现出一定的混乱和变化。
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但逐渐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崛起,政治权力被少数家族垄断。
隋朝建立后,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为科举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唐朝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具体分管各项政务。
这种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皇权。
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初期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但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解除了将领的兵权,并实行更戍法,将兵分离。
在行政上,增设官职,分化事权,削弱了官员的权力。
在财政上,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
宋朝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从秦汉至唐宋,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削弱诸侯势力、设立中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等,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皇权也日益巩固。
中国古代史制度

1.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与相权,专制主义)➢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两汉: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朝:决策权;外朝:执行权,转移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政事堂一体化趋势,决策程序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加强君权:财政权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辽朝: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票拟权秘书内侍咨询机构➢清朝:军机处(雍正)+奏折制度演进趋势:皇权不断增强,相权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商朝:内外服制度(松散的联盟)➢西周:分封制(天下共主,血缘关系,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垂直管理,官员中央选拔,官僚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分权)+刺史(监察)➢唐朝:节度使(军权)藩镇割据➢宋朝:收精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削实权(文官知州+通判监察)、制钱谷(转运使)➢元明清:行省制度(特点:犬牙交错,适度的军政大权集中,派出机构到常设机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演进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减弱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秦朝:军功爵(军功)➢西汉:察举制(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才能→家世)➢隋朝以后:科举制(才能)➢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以明经、进士为主,重视科举,扩大规模➢武则天:武举、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演进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④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⑤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到融合——隋朝:儒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复兴儒学。
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从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

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从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江苏吴才兴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是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
新课标教材是按专题模式叙述的,人教版新教材按课标的要求,将相关内容放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中讲述。
但是在学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时候,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
在中国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提到“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于是就会产生疑问:三省六部制是怎么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对此讲述较少,在学习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过程会感到迷茫。
那么,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中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从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呢?公元前221年, 秦朝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 第一次走向统一, 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也随之在全国范围里得以确立和推行。
它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在皇帝统辖下实行中央、地方两级制。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地方实行郡县制。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日理万机;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九卿位于三公之下分掌具体事务, 他们是奉常, 掌握宗庙礼义;郎中令, 掌宫庭掖门户;卫尉, 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 掌刑辟;典客, 掌民族事务;宗正, 掌宗族、宗室的名籍;治粟内史, 掌钱谷;少府, 掌山海地泽之税, 以给供养。
三公和九卿等都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维系国家的运转。
他们均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这套官僚组织对统治阶级上层是分其职掌, 使各守其责, 互相牵制,它确实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权力相继采取措施之一, 即建立“中朝” , 削弱丞相权力。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封建天下官制
帝国中央官制演变
1.秦:三公九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宋:二府三司制 4.元:一省制 5.明:废丞相、设内阁 6.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 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全国 军队
太尉:在秦汉时代为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全国的军务 西汉太尉官属极少,至东汉时机构大增,设长史一 人,千石,署诸曹事务。其所属诸曹的设置,与相 府大致相同。
九卿名称的变易及职掌
名称
秦
汉
奉常
太常
郎中令
光禄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卫尉
卫尉
太仆
太仆
廷尉
大理
典客
大鸿胪
宗正
宗正
治粟内史
大司农
少府
少府
职掌
宗府礼仪 宫殿警卫 宫门屯卫 御用车马 刑法典客 外交和民族事务 皇族、宗室谱系、名籍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三公的具体职能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汉代丞相之下有 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
御史大夫:是国家最高的监察长官,又是副丞相。其 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秦章, 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 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宗正:主管皇族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 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置。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业仓廪,另有“大内”一官 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 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
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是如何演变的
※※※※※※※※※※※※※。
※※※※※※※※※※※※※※※
马永波
在讲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卿组织一起形成双轨行政管理时,不少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由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体制。
到东汉时期,尚书台正式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何关系产生疑问,很多朝代中经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其行政管理体制变成“众务悉归尚常既提到“三公”又提到“三省”,中内朝职官中最重要的是尚书。
书,三公但受成而已”的关系。
一些历史现象感到无法解释,甚尚书即为原先九卿中少府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至对各朝代的中央体制到底是名小宫,掌管图书、秘籍和掌奏。
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什么感到茫然。
课本中对此讲述但到汉代,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较少,而这一变化却直接体现着国家事务的权力,便成为直接隶形成。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强化,理清这一过程对学属皇帝的宫廷政治机关,并设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生加强理解将大有裨益,现将这分职,建立了尚书台。
尚书台以的威胁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一过程整理如下。
尚书令为主官,以下有尚书仆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射、尚书丞、尚书郎及令史等官丞相的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职。
由此可见,内朝的核心是尚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书台,尽管内朝实权大于外朝,制。
了重大变化。
汉武帝时期,由于但在形式上他们并没有隶属关(一)尚书省
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系,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
尊口渖9跗哆诤哆担盟尊9蹿9增9螬9埘9蝉9‰S9P馥9蹿g埘9坩i蹬啦诤9埘g旦淖啦诤呈9姥哆博鲫诤垡蜡迎‰掣8裔m字旦里
其原始而简朴的特色。
题记由禽兽名称而来的较多,这可能是从禽兽的动作中得到的启示。
第三类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它是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如“引颓”、“引聋”、“引项”、“引炅(热)中”、“引瘅痛”、“引温病”、“引膝痛”等,“引”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
题“引膝痛”图,画着一个男子,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作屈膝状。
可见《导引图》强调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医疗,并且着意于运动。
从帛画《导引图》所记各种疾病和运动姿态的名称以及动作形象,可知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而且也是很好的保健体操运动。
从医疗意义来说,它不是靠药物、手术或针灸等外界因素,而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的意义上来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
《导引图》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在秦汉时期有关导引疗法的一段重要空白,为研究我国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湖南省博物馆)
独立出来,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尚书令下有副职左、右仆射,又分五曹(晋改为六曹)处理政务。
南朝梁政权把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使之成为定制。
尚书省为当时最高行政机关并辖六曹形成了省曹机构体系。
六曹分管各项行政事务,具体为:吏部曹,掌管全国官吏的铨选;左民曹,掌管全国户籍、土地、屯田等;度支曹,掌管全国赋税、钱粮、财政支出;祠部曹,掌管全国礼仪、祭祀;五兵曹,掌管全国军政;都官曹,掌管全国司法。
各曹的长官称尚书,在尚书下又分各小曹,以郎中为长官。
由此可见,尚书省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办事机构,体现了封建国家行政机关的强化和进一步完善,在当时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
由于尚书台(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尚书令专权的现象开始出现。
于是,与尚书台(省)分权的中书省应运而生。
(二)中书省
“中书”的称谓汉朝就有,它与尚书为同一职务,宦官任尚书便被称为中书。
曹操建立魏国后,为牵制尚书令的权力,便设秘书令负责起草掌奏之事。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设中书监、中书令为长官,职掌机要后来逐渐扩大为中书省。
中书省主要职权是承旨草拟诏书、谕旨、参与立法;传达诏令、谕旨代皇帝指挥政事的执行;呈递章奏及其他官方文书,甚至代皇帝
审理章奏,职掌机要。
由于中书
省是在中朝执事的、封建皇帝的
秘书班子,,是封建国家的中枢、
要害部门,所以他虽然位列尚书
之次,但实权在尚书省之上。
一
般情况下,由中书省决定政令,
皇帝批准后交尚书省执行。
由于
中书省在事实上参与军国大计
的决策,在执行中可以谏议、辩
驳皇帝的诏令,对官吏的上奏也
有取舍之权,国家的政治中枢从
尚书省移到中书省,中书监、令
取代尚书令、仆成为实际上的宰
相,因此中书省在晋朝有“凤凰
池”之称。
(三)门下省
随着中书省权势月增,皇帝
又恐侵犯自己的大权,所以在尚
书省、中书省之后,魏晋时期先
让侍中参政,后设门下省,以牵
制中书省的职权。
侍中,原为汉
朝宫内近侍官,主要职责是:(1)
观天文地理,知吉凶祸福;(2)司
礼仪;(3)掌文书记录;(4)管皇
帝衣物、乘銮及随行。
因侍中接
近皇帝,无形中变为亲信贵重的
职位。
曹魏和西晋时,侍中地位
日渐重要,凡属重要政令,皇帝
都要征求侍中的意见,同时,侍
中还常常侍从皇帝左右,以备顾
问。
到东晋时,设门下省,以侍中
为长官,黄门侍郎为副,属官为
给事中。
南北朝时期,门下省正
式成为高级谋议机构。
皇帝在下
达诏令以前,首先要征询门下省
意见或将成文交门下省先议,门
下省认为有所损益之处.可以谏
议、封驳。
门下省对尚书、中书省
及其他机关的工作.有检查、监
督的权力,特别是门下省同御史
台一样具有弹劾百官的权力。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度,
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因之,
成为定制。
为了提高行政实效和
防止权臣篡夺皇位,隋文帝在魏
晋南北朝三省制的基础上,正式
确立了三省长官并为宰相的制
度,唐朝沿袭。
随着新的政治体制的建立,
旧的三公九卿制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三公在以后的各朝代中仍
然存在,例如蔡京、秦桧都以太
师而任宰相,以后元、明、清也都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三公
在中央官僚机构中官品最高,皆
为正一品,但他们权力不重,没
有实权,不置幕僚。
九卿的职务
也逐渐划分到了其他部门中,但
历代又仍旧设有九卿,但它们的
设置已属重复,无非是帝王好讲
排场而已。
(山东省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