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分析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隋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种形式,指的是设立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礼部、吏部、度支部、工部、刑部、房部),集中政府权力,实行专职统治的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需要、经济发展和文化因素等。
以下详细解释:首先,政治需要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隋唐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能,对朝政进行一系列,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三省来监察和领导各部门。
这样可以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掌握政权,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管控和考核,从而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行效力。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原因之一、隋唐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和经济交流,对内实行均田制和租佃制,对外开展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这使得国家财政和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经济,隋唐政府设置了度支部、工部和房部等六部来负责经济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度支部负责财政收支、税赋等方面,工部负责建筑工程和水利设施的兴修,房部负责土地、房产的调查和分配,这样可以实现对经济生产和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文化因素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和制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
在文化方面,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正道和君权至上,这符合隋唐政权加强集权的需要。
在制度方面,秦汉以来的官制和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政府内部需要有相对完善的行政体系来实现对各级官员的选拔和评价。
因此,设立三省六部制度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前代制度,为政府的稳定和运作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是政治需要、经济发展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需要使得政权加强集中和控制,经济发展需要专门机构来管理财政和经济资源,文化因素使得儒家思想和既有制度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土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省六部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高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e98bf97d0d233d4b14e692e.png)
(2)性质:既是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斗争,也 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结果:一方面,战争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混乱,严重 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阻滞了 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 控制,有力地维护了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
不同点 产生方式
权力大小
性质
中国 皇帝任命 仅备顾问对
(2)演变 ①北宋: 枢密院 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 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元朝:把三省合并为“ 中书省 ”,六部归其管制。
(3)影响:决策、审议、 执行 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 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 影响。
2.选官制度 (1)隋唐以前:西周实行“ 世禄世卿 ”制度;战国、秦、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
制 分外,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
钱谷 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的 物质基础
评价
改变了唐末五代 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中央 集权的强化 造成 “冗官”、 “冗兵”、“冗费” 的国家 财政 危机
2.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废除丞相
①废丞相:明太祖裁撤 中书省 ,皇帝自掌六部,直 接管理国家政事,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内阁: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 , 明成祖 正式设 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商讨并逐步拥有 票拟 权。
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
要依据。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4.积极作用 (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
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 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唐时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隋唐制度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个部门。
这一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具有历史意义。
1.中书省:隋唐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考核各级官员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部门的协调机构。
中书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全国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门下省:隋代设立,唐代发展完善。
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包括宣布法令、文件、草拟上奏表章等等。
门下省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处理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
3.尚书省:负责处理文书、文书录用等事务,是道路交通的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文官草拟奏章、修改文书等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4.吏部:负责官职任命、考核等事务,是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机构。
吏部的设立,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儒学传授等事务,是国家文化教育的管理机构。
礼部的设立,使得儒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普及。
6.兵部:负责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事务,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机构。
兵部的设立,使得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7.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刑狱管理等事务,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管理机构。
刑部的设立,使得司法体系更加规范化、公正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8.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运输等事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构。
工部的设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畅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户部: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是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机构。
户部的设立,使得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利益。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讲解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简论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简论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作者:赵金慧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三省六部制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到唐代,基本上形成了决策、审议、执行三位一体的比较完整的政权组织形式,并逐渐固定成型。
本文将对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唐代的职能作一番论述。
【关键词】三省六部;形成;职能一、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汉武帝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于本官外,另加侍中、给事中等职,还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之职,尚书本是“少府”的属官,武帝使掌文书章奏,地位日渐重要。
到了成帝时,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合称“三公”,俱为宰相之职。
另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后来又加置三公曹。
尚书分曹办事,各有具体分工,又是我国封建社会官职制度逐渐完备化的体现。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进一步废去丞相和御史大夫,设立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担任宰相之职。
此外,他还加重尚书的权力,扩大尚书的机构,以尚书长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并以尚书仆射为其副,此时尚书已有庞大的组织,而且权力很大,三公之职,储备人员罢了。
魏晋以来,三公逐渐变为一种荣誉称号。
汉献帝时曹操为魏王,设置秘书令,文帝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中书机构此时已正式称为中书省。
西晋时,中书省已逐渐代替了尚书省原有的职权。
东晋,官制上有一项重要建置,设立门下省。
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在汉代,侍中只为待从之职,职位不高,权力不大。
曹魏以后,侍中地位已有很大提高,西晋时,侍中在朝廷已居显要地位,东晋初,侍中在当时已被视同宰相,到哀帝时门下省正式成立。
南朝官制大体承袭魏晋,三公名誉上仍是宰相,但真正执行宰相职务的是中书监、令和侍中,尚书省则完全成了听命受事的执行机关,在北朝,门下省地位更高。
隋文帝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便是执掌封建中央枢机的政权机关,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所谓三省就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隋唐(3):隋唐制度的革新

旧人教一轮复习隋唐(3):隋唐制度的革新一、隋唐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1)性质:隋唐的中央官制;(2)形成确立:隋文帝确立;(3)完善发展: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4)职权划分(5)运行机制:“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6)基本特点:通过“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① 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制约,各司其政 ; ② 相权一分为三,权力分散,长官品级较低 ; (7)历史作用① 三省六部制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 ② 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③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调整了秦汉以来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④ 是秦汉以来三公九卿制不断发展的结果,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 ⑤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
2、科举制度(1)性 质 :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选官制度 ; (2)产生背景①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势力强盛,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 ;② 南朝末年 :士族势力衰弱,庶族地主渐兴,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点拨 :从根本上讲,科举制的兴起,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地主阶级中士族、庶族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
(3)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4)科举评价※点拨:1、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2、科举制度的演化二、隋唐的经济制度1、租庸调制(1)主要概况①性质:隋唐赋役制度;②实施基础:均田制;③起源:北魏租调制(租:田租,纳谷物;调:户税,纳布(帛));2、隋唐租庸调制3、均田制(1)起源:北魏;3、两税法(1)推行原因※点拨:两税法的实施,适应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2)基本概况(3)历史作用①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以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③“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④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4)面临的问题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并且更加严重;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稼到农民身上,两税之外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重。
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统治政策得到调整,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上: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2)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多次组织到江南巡游,极尽铺张、奢侈,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唐代三省六部制和西方以及三权分立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
湖北 高
阳
近几年来,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 立制一直是高考历史中的高频考点。
一、重点解析 1.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 1)概念: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 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 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 形成 , 至隋朝正式确立 , 唐朝进一步 完善。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撒切尔夫人的经济主张及其提 出背景。从撒切尔夫人的观点如何理 解同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 略 2.(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 (或 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 对外殖民扩张 ;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 专制王权的加强。
表现:建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 贸易公司;颁布《航海条例》。
因此,说服喝酒不热情,不热情好客。中国的优点从不强迫客人,但允许客户自由选择葡萄酒或可可饮料,并且必须伴随客人的愿望,无论是葡萄酒或饮料,只要他们举起眼镜表达我们的热情好客;每当舒适感好的时候,特定的饮料和饮料减去所有决定——,因为让客人做他们想要 的是主人的搜索。所以我喝的那种酒,你必须喝白葡萄酒,身体疼,它不伤害感情,它不会让双方都喝酒,它不是兄弟,它不是朋友的“热情”,它真的是一个颠倒,真的这是一种无知,这真的是一个坏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曹魏代汉后,继承汉制,置侍中寺为定制,其长官为中和给事黄门侍郎,设侍中四人,侍中比二千石,第三品。
入侍帷幄,出拥华盖,与皇帝亲近。
给事黄门侍郎四员,秩六百石,第,五品,与侍中同掌奏文案,赞相威仪。
西晋时改侍中寺为门下省,其下有黄门侍郎、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
北朝后期,门下省地位渐重,故称侍中和给事黄门侍郎为“小宰相”。
北齐时,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和管理进御等事,统领左右、尚食、尚药和殿中等局。
刘宋时,从门下省分立集书省,以散骑常侍为长官,其下有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给事中等。
直到隋朝,才合并集书省于门下省。
对于三省六部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马端临所述极为精辟:“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
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西汉公卿稍以失职矣。
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尚书典事。
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监有令,而亦不废尚书,然是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
东晋以来,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
降及南北朝,大体皆循此制。
”[7]乃至隋唐,三省六部制已水到渠成。
总之,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是古代中国国家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进步。
这无疑有利于国家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分职,并立以及相互制约,使国家机器的运作更趋成熟,特别是尚书诸曹的设置与九卿的机构设置相比较,也更适合国家职能的行使与发挥。
二、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于皇权的至高无上不能容忍相权的显赫地位,这正是中央官僚领导体制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变的关键所在。
秦和两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是三公九卿制。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
但至西汉前中期,国家政治中枢的首脑不是三公,而是丞相。
如秦时李斯,汉初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
他们大多与开国皇帝共聚大业,地位尊显,为百官之长。
其职权有:与皇帝共商国事,谏诤皇帝,总领百官奏事、考核与选用官吏,奏行封赏与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等等。
可见,丞相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真可谓“位高权重,权倾天下”。
这显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特征——皇权至上发生了矛盾。
因此,历朝历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始终不断。
汉代皇帝除了严加控制皇权外,还采取了一个分散相权的办法。
汉武帝继位以后,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就举用贤良文学之士,于本官外,另加侍中、给事中等职,让他们出入禁庭,与闻大政,丞相再也无法独揽大权了。
武帝还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之职。
到了成帝时,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合称“三公”,俱为宰相之职。
此外,成帝置尚书五人,并且尚书开始设曹,参与政务。
成帝以三公为宰相,使三公权利对等,将原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这正是武帝加强皇权措施的继续与发展,而尚书分曹办事,各有具体分工,又是我国封建社会职官制度逐渐完备化的体现。
东汉政权建立以后,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的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在官制上采取了重大的措施。
他在行政制度上设置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担任宰相之职。
这样,就把原来丞相的职权分摊给三公,免去单人滥权的弊病。
另外,他加重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的机构,并正式称为尚书台,下设六曹。
尚书台的长官称“尚书令”,副手称“尚书仆射”,六曹分别掌管各种政事。
此时尚书已有庞大的组织,而且权利“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有定,罪赏之所由正”,真所谓“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但是,尚书台官员权利虽大,其官位并不高,相当于中级官员,被当作皇帝的家臣,易于控制。
这种制度使相权开始削弱,皇权得到了加强。
魏晋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而独立,被称为尚书省,有自己完整的组织机构。
尚书省设令、左右仆射及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谓之“八座”,掌握着国家的实际大全。
曹魏的尚书省,实际上代替了两汉时期的丞相府,成为中央最具实权的行政机构。
但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看,尚书台权利的增加,对皇权无疑是一个威胁。
于是封建君主又得想办法抑制尚书省权利的过分膨胀,以保证皇权的加强。
因此,中书省以分割尚书省的权利而出现了。
东汉末年,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于是,魏王府的秘书就侵夺了尚书,掌握了“出纳王命”之权。
至魏文帝继位后,将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以亲信大臣任之,掌握全国军政机密。
正如杜佑所说:“魏置中书省,有监、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西晋继承魏制,尚书台设令、仆射,诸曹虽有增减,但基本为吏部、客曹、屯田、度支等六曹。
这时的中书省已完全取代了尚书台原有的职权,成为专典机密机构,而此时的尚书台以逐渐地变为专门执行机关。
总之,中书诞生开始,它接过尚书的职能,并把尚书挤向外朝,登堂入室,替代尚书开始行使决策的职能。
《通典》中记载:“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尽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
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
”这样,无论自百官上呈的表章奏疏,还是由皇帝下达的诏诰制命,都要经中书处理。
中书成为皇帝与国家行政权力机关之间联系的中枢。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看来,中书的地位在尚书之上,任在中书被称为居于“凤凰池”,中书令被称为凤凰池池主。
东晋时,尚书台、中书省俱因职权的加重而由皇帝的近侍成为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专门行政部门。
而在西晋时且已居显要地位,“备切问近对,拾遗补缺”的侍中,又因近在皇帝身边而得宠,渐分中书之权。
到晋哀帝时成立了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
司马光云:“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8]总之,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化,是皇权与相权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相权不断削弱、分化,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
历代皇帝通过分权的形式,削弱相权,最终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二)加强中央权力,控制地方势力魏晋南北朝的400年间,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皇权衰落。
从东汉后期起,一些豪强大族的势力迅速发展,到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批高门望族。
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许多的农民,形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从而威胁到皇权。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
九品中正制初行时虽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一些家族甚至可以累世为高官。
世家大族在皇权衰落时,世袭垄断各种特权,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的地位,他们的实力非常的强大,影响甚至制约了皇权对重大军政的最后决策,从而威胁到皇权。
而在动荡的岁月里,为了提高官僚组织的行政效率,同时也为了与世家大族的势力相抗衡,皇帝愈来愈依赖本来作为秘书性质的尚书、中书、侍中等官员,他们中有很多出身寒门,皇帝将一部分权力交予他们,以便更好地控制,从而导致大多出身世家大族的“三公”权力不断被侵蚀和分割,而尚书、中书、侍中等官员所在的机构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慢慢地就变成了真正的宰相机构,形成了隋唐“三省制”的雏形。
尚书原先是在宫中为皇帝收发文书的小官,皇帝有时也请他们帮助审阅文书,收到了皇帝的宠信。
因为他们比宫外的丞相等官员更接近皇帝,皇帝有什么事让他们去办,比找宫外的官员来的更方便。
久而久之,皇帝委托他们办的事便愈来愈多,机构也愈来愈庞大,到西晋时成了真正的宰相机构“尚书省”。
侍中则本来是宫中负责内勤的侍人官员,在尚书被重用的过程中,由于事务繁忙,为了提高效率,皇帝就让侍中帮助“尚书省”审阅上奏的文书,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机构“门下省”。
曹魏时,为了分担“尚书省”的事务,又设立“中书省”,主要负责撰写诏书。
总之,皇帝为了打击士族门阀势力,抑制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客观上促进了“三省制”的形成。
(三)统治者在前朝旧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萌芽东汉末年设置丞相,以曹操充任,总领百官,主持朝政。
这时丞相府分曹治事,这是内廷尚书台列曹治事移至外朝的开始。
曹操又设秘书令掌管政令的颁布。
曹丕称帝后,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虽然它们地位高,但都是空衔。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分为五曹治事,使它们成为外围的执行机构,由尚书令主持其日常政务。
同时又成立中书省,设中书监、中书令二官,并掌机密,以代替过去的秘书令。
侍中在汉代本为加官,可出入禁中。
东汉灵帝时设立侍中寺,以侍中为其长官,下有给事黄门侍郎等,掌随驾规谏,以备顾问。
侍中常在皇帝左右,地位愈加尊贵,但也要侍候皇帝的起居生活。